第一篇: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近些年来,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得到r蓬勃的发展,并不断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影视艺术”这一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并不悠久的学科,以其综合性的艺术特质,已成为我国艺术学科框架中独具特色的学科分支。目前全国许多髙校大都具备影视专业的学科设置,或具有影视教育通识课程的设置。但是,由于影视教育课程在我阒的兴起时间较短,相关研究也较为脱乏,大多属干经验总结、归纳和探索阶段,影视教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国内各地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均衡;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影视艺术投入学水平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別。因此,吸收和借鉴国外髙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和转变影视教育理念,对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枳极有效地探索较为成熟的影视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干中国的艺术学科体系违设,培养和塑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影视艺术复合型人才都t分重要。
影视艺术教育大致包括影视业教育,相近专业教育与普及型人文素质教育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当然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明确影视艺术教育的艺术、人文定位
在影视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影视教育的发展着力点在于艺术教育。通过影视教育和影视行业的并行发展和探索,摸索影视艺术这门新兴艺术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并通过影视教育推动影视行业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经验、研究成果和资源也逐渐成为影视行业创新的动力和根源。影视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逐渐逮立起多层次的培养机制和体系。国内较多的高校设置r影视艺术专业,其至一些t点院校具有了影视艺术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向。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影视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家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影视媒介也逐渐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具有了多维文化意义。与之相应,新肚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也随之被寄予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影视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型向知识和人文融合型转轨。
影视艺术教学需要吸收文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元素和拃分,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打下厚t、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备日后从事影视行业的相关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但是,这并非忽略影视艺术专业性的“人文教育”。在强调“人文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影视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以“人文素养”为依托,培养“'专多能”的影视人才,培养出既有自身独特专长又能以充分的素养灵活应对和适应未来影视行业的影视人才。同时,“人文素养”的储备又有助干学生在从事影视创新活动中自身潜能的激活。如一些在高校本科专业原本学习新闻、播音主持或是美术、戏剧的同学,在考取研究生时转型进人导演.影视创作等专业,综合性的“人文”教W延伸了他们的学业领域,使他们成功跨入非专业领域,由于其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背麸,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就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二、专业进阶影视教育和通识影视教育相结合
在影视艺术教育上,影视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拥有一套成熟的影视教育学科模式和教学内容设计,无疑是我们最好的参照和借鉴对象。美国理论家阿瑟?艾芙兰认为,“拥有一个有机的知识主体,各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个对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思想有着共识的学者群体”m,对于一个学科的成立和发展至关1要。依此理念,美国的影视教ff基本集中在综合大学。“在美国113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影视教育机构中,有87所综合大学,为美国影视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在学者群体培植方面立下了卓卓功勋。
美国的影视教育主要由专业影视教育与非专业影视教育两部分组成,体现出了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涉及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致力干为学生提供宽广、体系化的学科知识背S,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有新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水平和难度的课程以及--些核心的专业课程。如纽约大学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影视摄像和影视批评。
而通识课是作为坚实的知识背景体系,以期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专业上的深入学习和进修。如美国综合性的大学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课程就包括编剧,历史与批评、核心技术与核心制作等较为成熟完善的学科教学内容。影视历史与批评内容板块,开设了作常丰富的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等课程,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而且美国综合大学在影视理论课程的逮设上还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课程设置,着力于推动影视学科中的个体——“知识主体”的确立与发展。
以影视教育最为成熟的美国综合大学为例,除了《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之外,影视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影视教育在运作过程中有两大功能:-是服务f经济,二是作为艺术学科体系的支流进行自身发展。”影视艺术各种素养课程为非影视专业学生提供f很好的知识补充的作用。如哈佛大学所追求的,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牛.陆康发展的良好的艺术理解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美国综合大学敁常见的教育培养模式是辅修制与双学位制,旨在促进学生从事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增加以后就业的机会。但学校无论对千辅修或是双学位,都有严格的学分规定和成绩要求,教乍管理非常严格。
三.加强影视实践训练
在影视艺术教育中,专业实践的训练十分重要。美国的许多开设影视课程的综合大学对亍实找内容十分重视,除影视知识、素养类的课程之外十分重视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摄影和影像等实践、操作性课程是美国综合大学的核心课程。而且美国许多高校对于专业实践有相当细致的要求和极为严格的规定,没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不能毕业。
如纽约大学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要有8小时的实验时间,并在毕业时要开办毕业作品展览,检验学生本科所学专业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南加州大学极为重视要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自组影视制作团队,独立承担和负责其中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美国高校还会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实习机会,尽快让学生与社会、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接轨。
四、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有效合作
就影视艺术本身来说,这门新兴学科,除了有丰富的艺术性、学术性以外,也有着很强的产业性、实践性。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的发展,不能忽视发展影视产业、和影视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二者的有益交叉、合作有着双赢、相得益彰的促进效果。影视产业为影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动力,影视艺术教育为影视产业提升厚重的人文内涵。在近30年的影视艺术发展进程中,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探索出了较多的合作途径与方法:包括其中较为主要的,如以影视教育为主,以影视产业为辅。居于北京、上海、南京、四川的一些重点高校,除了发展影视理论课程教育,也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些影视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另一种是以影视产业为主,以影视教育为辅。主要集中于电视台、民营的影视公司为了发展影视产业的目的,投入大量精力对影视人才进行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影视教育和影视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髙校的影视教育和专业性、目的性很强的影视公司、电视台的合作不断体现在共同承担影视艺术发展方面的研究课题,共同策划、创作影视类各种节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互动。
五、探索卓有成效的影视教育培养规律
中国影视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目前,全国有成千上百所高校都开设了影视艺术教育课程。当然对于影视教育不能只贪规模、数量,成效、质量和规模的结合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如何办出具有我国自身特色和影响力的影视教育是重中之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形象亟需从“规模至上”向“以质取胜”扭转。正如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所说,“全球化使不同思想交流、不同文化融合的机会加倍,从而孕育了多样性。如果强迫一致性或同质化,没有一项全球化运动可以持久。”[3]对于影视教育也是如此,影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特质的影视人才,方能提髙我国影视教育的品牌形象和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在影视教育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
1.明确影视人才培养特点
影视人才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门类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影视类人才是两种专业、学科的复合体,兼具传媒型和艺术型的特质。影视人才既要熟悉传媒艺术创作流程,洞察传播规律和社会接受心理,又是艺术人才,要具有创作和创新能力。
2.更新和完善影视教育观念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已在大范围、深层次的方面上铺展开来,如果单纯站在艺术学科的角度和局限来考量和通观高校的影视教育是不充分的。除了一些重点影视高校的极具专业化的影视教育学科特色,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在一般艺术学科范畴上展示和体现影视教育传播特点。目前我国应从影视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学科,构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作为依托的中国髙校影视传播教育整体学科框架。如许多学者和研究者指出的不仅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影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可以积聚和动员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这一重要的教育工程,使影视教育的人力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开发与配置,从而作用于学科发展。”
3.拓展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伴随着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产业,电讯、电视、网络各种媒介的兼并、融合,当代大众媒介理论的概念和外延也不断被刷新和重新定义。因此,髙校影视教育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影像媒介相关联的新媒体理论、社会理论、传播理论都应该在影视教学中得以展示和体现。影视教育中的新现象,如影像的“数字化”对影视行业的冲击与影响,种种新的实践经验都是激活学生思维与想象的重要推动力。在影视教育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上探索教育方法的观念变革和推陈出新,对于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亦是经验。未来的高校影视教育应重视创新产业的教育与催化,不再局限于单纯课堂讲授较为呆板单一的教育模式,强调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革新,以专业化的影视行业精英、导师指导性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影视人才。
第二篇: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理论先导,避免模式过于细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决不能把教学模式简单地等同于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诚然,随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必然表现为相应的步骤或环节,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活性诠释。但若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具体化的环节和步骤上,单纯追求细节的趋同,势必舍本逐末,对具体的教学有害无益。因此,在构建语文教学模式时,要从理论的高度着眼,尽量淡化机械的环节和步骤,避免过于具体化、机械化。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会起点高,适应面广。
(二)批判继承,实现模式整合优化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构建新的模式时,如果彻底否定具有很多合理成分的已有的教学模式,定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以批判继承的治学态度,以“整合优化”的治学方法,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现实可行的。“整合”的前提是学习,借鉴原有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整合”的关键是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整合”的目标是超越,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模式,注意模式之间的渗透与组合,为我所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
二、对六读模式的理解
六读模式是对平常教学的规范化和模式化。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的整体框架的分析,再次是对重点部分的精读,最后是练习,进行拓展延伸。所以这种模式我们是有教学经验的,缺少的是理论化、细致化和常规化。
三、对六读模式的思考
预读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有引导有安排。我通常预习要求学生做以下几件事;首先读课文读到通顺即可在此基础上做1.自学生字,临摹2.解释词语,词语的意思要写在课文中词语的旁边,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4.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5.试着完成练习了的题目6.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初读的任务就是检查上述任务的完成情况。研读和精读就是通过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去发现表面的信息,通过有感悟的读让学生去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这正是文字的魅力。以学生的感悟再去促进他的朗读提高,长期做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练习是对知识的运用,这也是学习。当然这种练习不是无谓乱练习,是要对课文知识的补充,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运用。仅仅了解课文中的太肤浅了。
总之,对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打造,我想我们首先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看看那些做法是符合的,是有效的,是坚持不懈的,把他做为主体,再辅以现在的模式中要求的环节,穿插补充完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规化,做到每节课如此。同时也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达到市教育局的高效课堂的要求的。
第三篇:三三三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吴起县第二小学 高光东
我校“三三三高校效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山东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和江苏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教学改革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二小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教学案”为载体,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合作交流”为主线,以“导学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三”既“三会”是课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是指 “会质疑、会合作、会表述”;第二个“三”既“三到位”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三会”目标而应采取的教学手段,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是指“自学指导到位、释疑点拨到位、目标落实到位”。第三个“三”既“三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教学环节,具体是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二、“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教学案”的设计
“教学案”就是把教案、学案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点拨释疑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教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1、导学性:体现“四导”,即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导法,即让学生能根据学案的导学问题、导学方法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从而掌握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导路,即设计的导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遵序识其真,循序见其明;导疑,即设计的导学问题应具有反思性,让学生能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疑、答疑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导思,即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性: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这些疑难困惑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4、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参与性:在教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成功喜悦。
6、课时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是学生在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读书、观察、分析、总结等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版块包含自学要求、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和自学质疑四部分内容,“教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导学性。
(1)自学要求:指导学生看什么?自学要求要具体、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学时遇到的困难问题,一边下一学习环节与师生交流。
(2)自学指导:指导学生怎么看?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前面的问题能成为解决后面问题的铺垫,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激发思维、利于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自学检测:指导学生反思对自学进行评价。学生预习后,需要对自学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评价,发现通过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自测题的设计面对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涵盖的内容是教材中的有关基础知识。故它所选用的题目也是最基础的,最富有针对性的。一般不含大型的综合题、信息给予题、知识迁移题和实验设计题等。题型设计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特点和预习的时间问题,一般首选选择题。这样能最快速的有效的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做一个粗略的了解。
(4)自学质疑:指导学生想什么,怎样想?通过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让学生及时反思、质疑。我学会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我解决
不了? 我能提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依据?我提出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进一步整合,提炼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类比,我又能得到哪些问题?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以便在“合作交流”时讨论解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案上要留出适当空间,供学生记录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能力、碰撞思维火花及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旨在锻炼学生的合作和质疑能力。“合作交流”版块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师生交流(主要指在生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提问、质疑来解决生生交流环节没有解决的问题)”、“知识梳理”等活动形式。首先课前备课,(1)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2)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薄弱点、易漏点、易错点和易混点)。(3)准确预测在“自主学习”中哪些问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独立解决,哪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难以解决;在编写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确定教学任务,创设活动情境,制定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注意事项、记录活动结论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活动评价等。其次是课中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老师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倾听小组学生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哪些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得到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捕捉老师在第一次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及时思考,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突发问题的教学设计,为 “师生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因此,“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开放性”和“生成性”。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再次进行合作交流留下活动记录的空间。
3、“达标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达标测评”
版块教学案的编写应体现“拓展性”和“反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恰当的分层的练习,及拓展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编写时要注意:第一,问题设计覆盖面大。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和非重难点内容都能涉及到,起到夯实重难点、兼顾非重难点的作用。第二,问题设计质量高。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第三,对问题的处理方法科学,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第四,要精选典型的练习题,并注意试题的梯度、难易度;要根据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达到精选、精讲、精练的目的,起到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拓展、应用知识,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操作基本流程 课堂操作的基本流程是: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具体可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结合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太大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当堂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当堂预习并交流。
下面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为例,谈一谈“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具体操作。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前首先教师应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进入教学需要的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出示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才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自主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学案”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并画重点,标难点,记疑点,写发现、深入思考“教学案”上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自主学习后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学生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答预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会提出一些想法和新问题,经认真思考后把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上。以备在生生互动中共商困惑,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疑,共享发现。
(二)教师在自主学习阶段的任务是:
1、个别指导。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辅导,解决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放在辅导较弱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信。
2、督导监控。监督那些不认真看书、或看书效率低的学生,及时告诉他应该看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及独立自主性。学生自学时,教师中途一般不插入讲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中的难点、疑点及自学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为合作交流做好准备。
4、检查预习作业,收集新问题并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设计本意有什么出入,从而适时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不断地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案的实用性,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老师展示风采和水平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自悟、自问、自查,把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师生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学习小组是生生合作交流的单位,学习小组一般以前后四人为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的作用是:(1)组织: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为本组出谋划策;(2)督导:督导、检查合作交流活动,帮后进生学习;(3)记录: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老师;(4)汇报:向老师汇报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1)质疑:提出在自学之后仍存疑难的问题或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向组内同学请教;(2)交流: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发表对问题的见解;(3)讨论: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一致意见。(4)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合作交流成果。
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老师的任务是:
1、组织:全面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小组开展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2、观察:了解小组活动情况,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间,既不能在学生交流兴趣正浓时打断学生,也不能到学生无话可说时才结束交流;
3、参与: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等各个环节中去,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从而发现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发现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以便于师生交流时解决;
4、评价:调控好互动的方向,及时并对各小组的互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激发学习欲望,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灵活多样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是师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单位是班级。一般地说,通过“自学”和“生生互动”,基础知识和浅层次问题学生已经解决,老师不需要考虑教学的“完整性”;而只要考虑如
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行了。所以,在师生合作交流时,1、首先处理自学和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由小组内到小组间质疑、解疑;再次引发新的生生互动。
2、教师可进一步进行归纳讲解,讲解要做到画龙点睛,力求简要清晰,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补充、概括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3、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首先评价学习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其次是评价小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小组三会达成情况及“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整体考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让学生懂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评价时,要多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效,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达标测评
针对每节课的要点进行达标测评,促使学生自我纠偏反馈,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监测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依据。通过“达标测评”,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深化、形成技能,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达标测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共性的新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在问题引领下,再次掀起合作学习交流高潮,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做完练习后,可让学生评议,使学生知道自己知道错在哪里,然后自我矫正,注意给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以表现的机会,鼓励成功。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拓展 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好的课堂应给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探究留下空间。
四、“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对相关的各科知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渗透融合的能力。
(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小组的异质性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条件下成员之间必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相互帮助,互相监督,相互监督,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合作交流虽然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但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他强调的是“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他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当然,只有学生具有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能激发各族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内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是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目标,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竞争意识不断强化。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以教学案为载体抛弃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全通课堂教学交流单一的形式形成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学造成的学生系里负担。它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更有利于朱元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最东大道共提高。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作用,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料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五、运用“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从合作交流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方式,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也可以学习任务的难易成度划分,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划分,让程度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让程度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学生自由组合。总之,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的。小组划分后,座位的摆放很重要,一般可采用“同桌合作式”即同桌2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pair work;“四人合作式”即前后两排4人为一学习小组,适合做group work;“多人合作式”即5-6人相对而坐,适合做team work。总之,教室课座椅有多种摆放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做适当调整。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合作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
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分工。一是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带头示范;二是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三是汇报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展示。四是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负责观察组员合作技巧,发言是否积极,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谁没有参加讨论,有没有利用礼貌用语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另外,学习小组的各种职务可由学生轮流担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
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5、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和合作时机。
有效的合作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一般而言,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要交流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使学生感到独自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求。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以后合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学习任务较简单,或任务本身更适合学生独立学习,或学生对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根本不了解,则不必采用合作学习,避免为合作而合作。
6、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一听、以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了解上,必须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下一教学环节。
7、教师要适时调控与引导,保证合作高校有序的进行。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应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合作任务、合作时间、目标高低、所给条件等进行调控,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引导,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如对一个安静有序、分工制作的小组给予关注,或是赞扬某种合作的方法,其他小组也会努力这样去做。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特别奖励的星数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
8、教师要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教授合作的技巧。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此时应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或是教授学生一些社交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或是给予其他的鼓励、支持,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最终获得成功体
9、给学生流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
在合作交流时合作交流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注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只有教师正确的组织和引导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
六、影响“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但这种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
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而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教师难以对合作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打上一个团体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
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造成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更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因此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4、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第四篇: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已经开始转而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钢琴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乐器,被众多的人们喜爱,并且钢琴还作为一种教学的形式出现在高校中,本文就高校中钢琴教学的现状引发笔者的思考,做出如下总结。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思考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高校的钢琴教师有着先进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将培养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事业,将心思全部投入到如何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如何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感染启发学生,使学生对钢琴形成全面的认识。钢琴在高校中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钢琴教师做好表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钢琴重视起来,从而在钢琴的学习中变得主动积极。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是会从事钢琴教学的,给他们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钢琴教学快速地传播,从而使国民的钢琴素养得以提高,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那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每一位高校钢琴教师都能够与时俱进地探寻先进的教学方法,对高校钢琴的教学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助力,可以预见的是,高校钢琴教学的课堂将会是汇聚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地方。
二、完善钢琴教学的计划
钢琴课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学到琴键的基础理论,对钢琴演奏的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还要能够独立地分析钢琴作品,以及了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钢琴教学务必以将学生培养成文艺事业接本人为宗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和传授,还要制定有利于教学的完善的教学计划,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三、充分认识到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钢琴课在高校的音乐专业中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怎样将这种重要的意义为人所知晓是高校钢琴教师需要面对,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钢琴教师自身必须率先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然后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带进全社会,学习钢琴能够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提高,并且钢琴是一门含金量很大的课程,通过钢琴的演奏,简单的乐谱便化作音符给人以精神愉悦,每首动听的钢琴曲的演奏都离不开演奏者的高超技艺,而这种技艺也离不开一位优秀教师的指点。
高校的钢琴教师需要将钢琴教学的作用熟知于心,并且通过自己的授课传达给学生,这种传授主要是自己通过专业知识以及钢琴技巧等形式实现,让钢琴变成易于学生掌握的音乐演奏技巧和理论表述,高校教师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钢琴实践中能够体会到钢琴的重要性。
四、促进钢琴教学方式的合理转移
钢琴教学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势必使学生对其厌烦,当在钢琴教学的初期,主要是传授基本的钢琴弹奏方法以及钢琴的弹奏姿势,使学生对钢琴初步具有鉴赏能力,这可以采用比较集中的教学法。当学生基础知识已经掌握,还要设置一些学生在集体中单独表演的课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胆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众人面前自信满满,这是中期的培养目标。教师还要为学生争取一些在重要场合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一下在现场演奏的气氛,进而使他们的演奏技巧得以提高,五、促进钢琴教学内容的科学转变
高校中钢琴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钢琴充满着热爱,但是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有的则在实践上问题百出,这就需要钢琴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基本功不牢固,在钢琴的后续学习上同样会遇到挫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导地位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第三,在课上的钢琴练习时间有限,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课下钢琴练习的时间。第四,钢琴自身就是传情达意的艺术,钢琴教师在授课时还需注意和学生情感的沟通,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授人以渔,钢琴教师不单单是要教学生弹奏多少曲子,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掌握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了解、掌握钢琴基木教材如何运用和选择,并且掌握到教授钢琴的基本方法,能够在钢琴实践中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司徒碧春,陈郎秋编著.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苏日娜.论钢琴教学之八大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
[3] 蔡森.浅谈钢琴教学[J].甘肃农业,2005,(11).[4] 汪珂成.钢琴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信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 方可著.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海文艺出版社,2002.[6] 秦琴.钢琴教学应重视音乐感觉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5.
第五篇: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
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
摘 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式的新变化,为高校民族团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32-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和谐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推进多民族师生的团结和睦相处,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日趋激烈。针对境外分裂势力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妄图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形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教育活动成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纲领、路线、宗旨、任务、目标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是维护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课堂
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高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范畴,要让民族团结活动走进大学课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灵活有机地融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和完善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开展“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
“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作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高校相关各部门和教学院系可以通过民族宗教理论的宣传讲座、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视片、报告会等形式,对全校各族师生进行一次广泛的、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深刻认识祖国大家庭是各族人民最幸福的家园,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高校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和深化各族师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夯实各族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推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三)在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坚持以马克思主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高校教职员工,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中,高校的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起每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结合实际,组织并开展好本单位教职工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自觉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巩固各民族师生员工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好事关学校民族团结稳定的各项工作。
(四)不断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高校应不断更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校园网络、QQ群、飞信、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等,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我院各族师生心中,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高校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给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是做好民族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族和睦的重要举措。高校中的各级单位,都应该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指导,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积极推动我院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二)联系实际,突出主题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如利用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庆典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宣传教育形式要多样,手段要新颖,组织实施一些特色鲜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广大师生对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知晓率、教育率。要找准宣传教育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正确导向贯穿始终。
(三)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宣传教育活动同为少数民族师生办好事实事结合起来,帮助少数民族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责任感。要多运用各民族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宣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各民族群众。要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网,2006-10-18.〔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新华网,2005-5-27.〔3〕刘云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N].新华网,2009-8-2.〔4〕王希恩.中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Z].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7-24.〔5〕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思政司,国家民委政法司.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6〕康春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大学和谐校园[J]中华民族教育,2006,(02).(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