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初中更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管理理念滞后。本学期开始的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宣传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第二,新教材发行滞后,新教材到8月底才到达一线教师手中,直到上学期结束教师还不知道化学下册将有什么内容,使教师失去了钻研研究的时间;再加上初三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象,教学任务繁重众所周知,这样就必然使教师处在一个穷于应付的境地,对教学的全面研究也不甚了了,难以做到准确到位;第三,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的实验,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也使教师失去了原本就很少的学习机会,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教材的理念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总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钻研教学法的深入与否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处理不到位,实验教学的效果就成了问题。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莫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做到的。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并没有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跟本不会上网,学生中更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过网吧,玩过游戏而已(一般学校是禁止学生进网吧),甚至还有不少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绝大部分初中都是独立的),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科学素质呈下降趋势,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三、教学资料匾乏,教学习惯落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好处,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因实验仪器设备欠缺而难以完成,如,电解水实验,CO还原CuO的实验,CO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方法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凭一本省教研室的练习册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入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再就是新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往往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掌握到哪里,教师好不容易使学生参与进来,上课也热闹起来了,可成绩往往是下降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这在如今还是以成绩论胜负的时候,又有哪位教师敢把学生前途当儿戏?学校不乐意,家长不会答应,所以教学实践与学生升学压力的矛盾必须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才有利于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第二,把教材分成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难为了师生,如今中考复习都是赶进度抢时间,升学看成绩,这样把教材分成上下册,更是加剧了矛盾,教学中造成前松后紧,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既使是全国的初中化学竞赛也是4月份进行,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3月底到4月初完成教学,而要在短短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完下册内容谈何容易,何况还要出成绩,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第三,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有利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内容非常适合于边讲边实验的模式,而广大农村中学简陋的教学条件,只能望洋兴叹,这样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学校的差距;而且不少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般的遥远,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这容易使学生感到化学只是一门科学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下降。第四,教材有些改编包括实验的选择是非常好的,但也有不少内容的安排过于零散,难以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如:酸、碱、盐的性质,学生也不易掌握。总之,新教材存在的缺陷很容易影响到新教学思路的全面实施。
五、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升学考试的矛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考评考核的矛盾。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切入点的,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不仅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社会,学校,包括学生本身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以为能考上高一级学校为目标,所以,如果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必将影响学习成绩,也容易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无疑会引起学校、家长、其他教师的反对。现在有很多学生,对中考不考的科目几乎放弃,学校的制度也完全向中考科目倾斜。如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减少或不设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中考有个好成绩,连学科竞赛都失去了兴趣,所以只要中考方法不变,内容又大同小异,教师和学生都必然会只是围绕知识点,考点转,而不愿意去搞课外的课题研究,否则消费了时间,教师就只能靠加班加点高学生的成绩了。虽然中考有些地区开始了考实验操作,但实际对学校、学生的触动并不大,因为既要考虑可操作性也要考虑各地条件的差别,否则又是新的不公平考试了。另外教师的评价考核与学生的成绩是习习相关的,教师们谁也不愿意干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的评价制度,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总之,考试的大方向没有质的改革,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就存有隐患,甚至可以说这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六、一些建议。新教材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第一,有些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如: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对比实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酸雨的实验,金属活动性实验,几种氮肥的鉴别实验等等,都比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有些实验有待商榷。首先,材料和仪器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好找,如铝箔、电解水的电极、储气瓶等,更不要说通风橱之类,所以相关实验就无法完成;第二,有些实验在教参上应有相关的建议,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少走弯路。如二氧化硫的制取,初中学校只能用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或硫在氧气中燃烧制取,而二种方法的实验效果相差很大,又如做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对比实验,人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收集的气体实验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第三,教材中各种单位改用符号表示缺乏补充说明。如:分钟用时min表示等,师生都有感到很陌生,再就是建议教材附录中增加上网的有关知识,使师生更容易掌握这一获取最新信息的方法;第四,在不发达地区,中考的竞争是非常觎的,比如我们县每年有4千多名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只录取几百人,难怪有人说中考比高考的竞争都更剧烈,中考只有一次机会,而高考可以反复地考。所以各个学校都在上学期就把下学期的大部分内容提前完成,以争取到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过去只有一本书,还好处理,现在分成上、下两册,新书未到,老师也没有书,学生更无邮,这就给一些不法的书商、印刷厂家带来了机会,仅仅第八、九两单元的复印件,就收一元多,既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无法跟正式的课本相提并论。今年的实验区赚钱,明年的市场前景更是可观。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以上观点是笔者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初中更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管理理念滞后。本学期开始的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宣传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第二,新教材发行滞后,新教材到8月底才到达一线教师手中,直到上学期结束教师还不知道化学下册将有什么内容,使教师失去了钻研研究的时间;再加上初三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象,教学任务繁重众所周知,这样就必然使教师处在一个穷于应付的境地,对教学的全面研究也不甚了了,难以做到准确到位;第三,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的实验,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也使教师失去了原本就很少的学习机会,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教材的理念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总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钻研教学法的深入与否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处理不到位,实验教学的效果就成了问题。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莫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做到的。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并没有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跟本不会上网,学生中更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过网吧,玩过游戏而已(一般学校是禁止学生进网吧),甚至还有不少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绝大部分初中都是独立的),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科学素质呈下降趋势,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三、教学资料匾乏,教学习惯落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好处,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因实验仪器设备欠缺而难以完成,如,电解水实验,CO还原CuO的实验,CO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方法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凭一本省教研室的练习册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入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再就是新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往往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掌握到哪里,教师好不容易使学生参与进来,上课也热闹起来了,可成绩往往是下降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这在如今还是以成绩论胜负的时候,又有哪位教师敢把学生前途当儿戏?学校不乐意,家长不会答应,所以教学实践与学生升学压力的矛盾必须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才有利于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第二,把教材分成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难为了师生,如今中考复习都是赶进度抢时间,升学看成绩,这样把教材分成上下册,更是加剧了矛盾,教学中造成前松后紧,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既使是全国的初中化学竞赛也是4月份进行,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3月底到4月初完成教学,而要在短短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完下册内容谈何容易,何况还要出成绩,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第三,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有利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内容非常适合于边讲边实验的模式,而广大农村中学简陋的教学条件,只能望洋兴叹,这样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学校的差距;而且不少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般的遥远,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这容易使学生感到化学只是一门科学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下降。第四,教材有些改编包括实验的选择是非常好的,但也有不少内容的安排过于零散,难以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如:酸、碱、盐的性质,学生也不易掌握。总之,新教材存在的缺陷很容易影响到新教学思路的全面实施。
五、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升学考试的矛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考评考核的矛盾。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切入点的,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不仅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社会,学校,包括学生本身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以为能考上高一级学校为目标,所以,如果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必将影响学习成绩,也容易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无疑会引起学校、家长、其他教师的反对。现在有很多学生,对中考不考的科目几乎放弃,学校的制度也完全向中考科目倾斜。如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减少或不设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中考有个好成绩,连学科竞赛都失去了兴趣,所以只要中考方法不变,内容又大同小异,教师和学生都必然会只是围绕知识点,考点转,而不愿意去搞课外的课题研究,否则消费了时间,教师就只能靠加班加点高学生的成绩了。虽然中考有些地区开始了考实验操作,但实际对学校、学生的触动并不大,因为既要考虑可操作性也要考虑各地条件的差别,否则又是新的不公平考试了。另外教师的评价考核与学生的成绩是习习相关的,教师们谁也不愿意干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的评价制度,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总之,考试的大方向没有质的改革,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就存有隐患,甚至可以说这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六、一些建议。新教材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第一,有些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如: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对比实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酸雨的实验,金属活动性实验,几种氮肥的鉴别实验等等,都比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有些实验有待商榷。首先,材料和仪器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好找,如铝箔、电解水的电极、储气瓶等,更不要说通风橱之类,所以相关实验就无法完成;第二,有些实验在教参上应有相关的建议,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少走弯路。如二氧化硫的制取,初中学校只能用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或硫在氧气中燃烧制取,而二种方法的实验效果相差很大,又如做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对比实验,人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收集的气体实验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第三,教材中各种单位改用符号表示缺乏补充说明。如:分钟用时min表示等,师生都有感到很陌生,再就是建议教材附录中增加上网的有关知识,使师生更容易掌握这一获取最新信息的方法;第四,在不发达地区,中考的竞争是非常觎的,比如我们县每年有4千多名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只录取几百人,难怪有人说中考比高考的竞争都更剧烈,中考只有一次机会,而高考可以反复地考。所以各个学校都在上学期就把下学期的大部分内容提前完成,以争取到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过去只有一本书,还好处理,现在分成上、下两册,新书未到,老师也没有书,学生更无邮,这就给一些不法的书商、印刷厂家带来了机会,仅仅第八、九两单元的复印件,就收一元多,既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无法跟正式的课本相提并论。今年的实验区赚钱,明年的市场前景更是可观。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以上观点是笔者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金点子”问题
新课程教学“金点子”问题
A、教学类
1.教学中如何设问,才能引导、鼓励学生质疑?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3.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有时教师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导致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
4.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5.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层施教。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
6.学业优秀生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措施?
7.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生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8.缩小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有哪些有效措施?
9.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0.“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去敏锐地捕捉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11.新课程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
12.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4.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
15.如何有效地批改作文,既省时间又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16.理科教学中,如何处理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17.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与内涵发展的统一?
18.通过案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9.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备课与教案改革?
20.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21.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效布置课后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2.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有效实施策略有哪些?
23.学科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B、教研类
24.如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25.集备是集大家智慧,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如何优化集备过程,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合力?
26.如何开展“区域联动”教研,提高教研实效?
27.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28.如何把握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9.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30.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最基层的组织,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
C、评价类
31.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渴望什么样的评价?怎样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3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及时有效的口头评价?
33.如何有效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
34.如何建立利于学生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5.如何建立教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6.新课程下的考试改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在科目设置、试题命制、组织形式、分数权重、等级或分数呈现等方面应如何改进与完善?
D、管理类
37.当前幼小(小初、初高)学段教学衔接中,存在着行为习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8.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有哪些?
39.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40.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如何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1.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应如何实施与管理?
42.通过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43.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重点研讨的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重点研讨的问题
摘要:高中生物作为生物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并且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抓住生物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要学,这就需要教师要看透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重点。本文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从课改标准的要求提炼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希望能给学生和教师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和教学。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重点问题 1 新课改提出的教育理念
1.1 强调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教学中要求改变观念,从以前的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从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兴趣,让其勤于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满堂灌,教师作为主体在讲台上面讲授,学生很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教师应该把课堂气氛的形成作为自己的责任,让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充分的得到释放,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教材内容和心理特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课堂上面教师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让学生感觉老师没有心理差距,这样学生会更加自信,学习态度也会得到转变,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1.2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
新时代,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不单纯是学什么。新课程里明确的要求不要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应该要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生物教学当中,我们应该要注重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并且要让学生在了解原理知识的情况下,让其自己摸索,不断形成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会课本的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学习到探究的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2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重点 2.1 新增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新课改要求加强探究性的学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真正的了解生物,能够把生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增加了多个探究性活动,其中生物实验教科书中就有11个探究性的实验。并且有75项各种类型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都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另外,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设定当中,每一章的第一届都是首先通过问题探究来进行展开,进而通过思考和讨论的形式作为教学的主线,并通过插图的方式让学生加强记忆,进而很好的实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到学习当中去,能够让学生积极培养自身获取新信息和批判段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在生物教学当中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要进行有效性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
2.2 重视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标准里面指出:“生物教学中应该要以基本原理和概念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应该要掌握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规律、模型、概念等基础知识。新课程中在普通生物教学中突出了核心概念教学地位,这就要求以往对于零碎概念和知识的记忆向核心概念转变。这里的核心概念是指生物科学当中比较重要和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这些核心概念形成了整个生物学科的主干。与概念性知识对应的是事实性知识。进行事实性知识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自身测量和观察进行记忆,并让学生自己推理和总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教材进行熟练掌握,提取其中的核心概念和事实性知识。
2.3 大大加强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的时候要了解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进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很好的了解生物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能够了解到生物发展史上科学家探寻新东西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了接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本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生命科学史比较强袭。很好的体现了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历程和重大发现。并且其中伴随着科学家访谈和科学史话、科学家故事等进行穿插,介绍了经典的科学实验和方法。3 加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策略 3.1 提高教师基础专业知识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对于高中生物教师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宽广和更新的知识,而且在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追求也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教师的主页素质,并且要有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而且要上好生物这门课程,教师必须掌握生物学相关的知识,比如植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要懂得各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讲解。不仅要使得生物教师是专才,也要成为通才,这样才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兴趣。3.2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为语言规范和风情幽默的教师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很快的吸收知识。其次,提升教师的板书书写设计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板书书写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字迹工整,那么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老师讲解的脉络很好的接受知识。最后,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很多内容单纯靠讲解学生不能理解,需要教师的实际操作来提升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现阶段社会和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生物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基础。因此,教师应该要了解基本的仪器使用和生物标本的制作等,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教学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参考文献
[1]钟启泉,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7.[2]汪忠.走进课堂-初中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72.[3]孔克勤,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60.[4]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J].师道,2002(6):41-42.[5]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98-102.[6]周长斌.浅谈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问题[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18-20.
第四篇: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第五篇: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破解策略
在实践中发现 在研究中提升
---牡丹江市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破解策略
调研对象: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研室主任
弥春艳
联系方式:
8607744
2007年9月,新课程新教材全面深入的走进了我们黑龙江省的课堂,虽然,从2004年春天开始我们木大奖一中化学组已经为先行课改的四省市(海南、山东、广东、江苏)编制实验探究报告册时,那时就开始研究新教材,也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种培训,并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做好了课改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但在三年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喝多感想,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和困惑,在教学中我们积极研究寻找到了某些问题的破解策略 下面就几个点做一总结如下:
一、教材编排的整个结构体系发生了改变
旧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每一章节介绍的内容都全而深,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模式化,例:元素化合物知识都是以族为体系,选取代表物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化学实验以章为单位,编排在高三化学教科书中;在高中三年的化学教材中,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介绍等等。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如,第一章,即为“从实验学化学”,在归纳总结初中已接触过的“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又简单介绍了“蒸馏”、“萃取”“分液”等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教材的介绍侧重于基本实验原理的掌握,不求全求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最常见的研究基本方法;第二章的第一节又重点介绍了“分类”这一学习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上述设计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有好处。
二、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及众多的“天窗”使课堂教学更容易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和自学的机会,例:①对于第一章第一节的物质分离实验方法的学习,我们就尽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栏目,主要采用以化学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完善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的给学生较多的看书阅读时间,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成因分析,以及单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常见氧化剂及还原剂的学习,都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出的,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③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图表,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新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式图表,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例如以水的电解为例,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对气体摩尔体积原理的归纳就使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比以往更流畅和顺势。教材中用彩色真实图片代替了旧教材中的简笔图示,也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多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演练,让学生意识到方法的掌握和知识内容的掌握同等重要。
三、困惑
1、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么把握,教学内容怎样安排?课时严重不够怎么办?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 涉及的化学知识很多,几乎相当于旧教材的全部核心知识,而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我们刚接触时,就如第一次吃螃蟹的感觉。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么把握,教学内容那么多,教学时间严重不够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借助于我校的结点连式教研模式,设计了我们的策略是,积极落实前瞻式学课和集智式备课两个环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破解策略:
(1)、在前瞻式学课时,我们首先把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和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明确增加了哪些新的知识点;再比较必修和选修中的知识的要求的异同以及知识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等等.把握好教学的核心知识。
(2)、在集智式备课时,我们积极探索单元教学设计的教研模式,从五个方面,整体设计一个主题的三维目标,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3)、开展好每周的“三定三讨论五统一”备课组会,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每周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以说教学设计方式认真讨论每一个节的课标要求;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法和学法策略选择;分层次习题配置;统一教学进度、三维目标、重难点、科学探究的开展;研究学情分析及对策等,并有文本记录。使全组教师明确哪些为必讲内容,哪些知识可作为弹性知识,哪些为不宜拓展内容等都做了一个划定。
(4)根据新课标和我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如,在必修1学习物质的分类时,为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知识做适当铺垫,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知识.再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并且其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但原理又出现了,而测评方式要求会应用。我们考虑到在三课时内给出了五个学生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物理量和使用环境又有很大差别的四个基本运算公式,感到教学难度很大,故实际教学中增至了4课时。
我们想,课本中的有些知识不要一味的受课时所限,对于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要不就不要引出,不然,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学起来也易成“夹生饭”。
(5)、针对课时不够的情况,我们设计学案,加大自学预习,课堂上重点讲解,并把有些阅读性、了解性知识留给学生自学。
2、科学探究实验的困惑:
探究性教学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理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科学探究实验也一度让我们很困惑。困惑一: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而课时又有限,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这就又迫使我们不能每节课都敞开探究的大门。
困惑二:在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环节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有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但却硬生生设计探究活动;有的探究问题太容易,引不起学生兴趣;有的探究问题难度太大,很难进行下去;有的探究设计本身有科学性错误或漏洞,误导学生的学习;
困惑三:每班学生平均60人,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破解策略:
(1)在教研组的每单元集智式备课中,我们都把科学探究作为重点研课的内容,精选出那些适合学生探究、有多方面价值的探究活动置于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情景,挖掘探究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以点带面,改变学生过分依赖学习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的状况,积极尝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对于那些实验仪器复杂,现象细微费时的,纳入校本选修课中。我们将7-8名同学分成一组,每一个班8组,利用中午实验室开放时间开展探究实验和兴趣实验,给学生们创设探究的空间。这样 既大大减少了实验的准备工作量,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我校化学实验室有四个大的学生实验室和四个小探究实验室)。
(3)另外在完成教材全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补充一些有利于课堂探究教学、引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如进行胶体教学时就增加了石膏点豆腐实验等。3.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我们感觉新教材每节安排的练习内容量的把握很好,但是有些题难度偏大,而且和内容不配套,课堂内容没有讲到的东西,后面练习却出现了,例:在必修1第二章的课后题的离子方程式中出现了碳酸氢根。既要面对先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又要从头做起为学生编选习题,大家都觉得负担太重,有点吃不消。
4.课时感觉非常不够
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各栏目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会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
5、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学习方式 ?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学习方式 ? 破解策略:
(1)、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
(2)、建构生成性课堂,课堂教学中重视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3)、教学中,不断渗透分类观的学习方法,多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
(4)、章节考核检测实行学生小组命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改变以往单元测试教师命题考学生的做法,由学生自己命题,教师协助组卷,学生自已出题考“自己”,通过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编出角度新颖的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内涵和知识价值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调研对象:牡市第十五中学
金京花
联系方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下面就课改以来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时间不足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而模块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量、教学时间不足。
我校学生刚入学时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差、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热情也不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解决的基本思路是:
1.通过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知道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如:“物质的量”教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特殊形式;有关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铜锌原电池外的其它种类的原电池等。2.强化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三下午都有组内评课,及时改进不足,整合核心知识,有利于吃透教材,恰当运用教材,体现重点,突破难点。把该讲的内容讲透,提高了课堂效率。
3.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把课程的基本内容划分为学生自学和课堂讲学的内容结构。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出层次清、质量高的问题。提前一天发学案,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进行“课前自学”,这样的“自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互通有无。小组内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解决(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主要解决课前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及解决课前预习中没有涉及到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在问题引领下的“课堂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我校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还有讨论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解决的基本思路是:
1.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7人,其中一人为组长,其余6人分别为各学科的课代表,这样人人有事做,学生有责任感、有积极性。
2.学习小组的组长为总负责人(组长先培训)①负责本小组纪律,早上来之后,检查组员作业。②课前预备铃响后,组长监督小组成员把预习学案准备好。③上课时,组长和各学科的课代表共同组织讨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④某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其他组成员要倾听、检查、补充、质疑,形成课堂有序、师生互动的过程,避免“讨论”引起的混乱。
3.老师不是游离于小组之外,而是参与者和监控者。班主任也要全面配合,在班级制定奖惩制度,表现好的小组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如何组织开展探究活动课
教师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研究自己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他们的困难所在,困难有多大。其次,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的内容并非都能用来探究或是有必要探究,如果为了探究形式把简单内容复杂化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我觉得这既是加重学生负担也是浪费课时。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也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引导到放手”的原则。在开始实施时,对方案设计、修改,一定要做好引导,实施过程中要给予细致的指导,内容安排要少而容易,这对学生的探究信心、兴趣保护至关重要,以后可以逐渐加深、放手。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四、教学资源的欠缺
化学教材中各种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运用探究、交流讨论、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多种学习方式。但对于我校的学生而言,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的书籍有限,多媒体设备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少,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多。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对于教学活动往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很不利。
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纵观以上存在的困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进一步关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听课、评课,多参加兄弟学校的教学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精心研究,认真分析,找准探索点,创造探索情景,使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做好新课程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提炼经验,反思教训,提出策略,总结做法。3.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注重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研组活动以专题的形式探讨如何解决课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应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标,以关注学生体验为本,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调研对象:宁安市第一中学 张艳萍 联系方式: ***
一、教材分析及使用的情况
从新旧教材比较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以及新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处理方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元素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不再采取过去的以“典型元素带族”的处理方式。
2、不再强调传统的“物质中心”的模式,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具体的元素代表物及具体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点,而更加的突出“元素中心”强调用分类的观点和转化的观点,整体性地认识和运用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3、有机化合物知识在高中新课程中采用分层建构螺旋发展的组成形式,在必修阶段仅要求介绍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和简单应用,不要求介绍官能团体系,反应类型及规律,官能团的结构和相互转化等知识。
4、教材中突出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联系,学习情境,突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实验走向社会,重视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知识过程与方法整合处理。
5、强调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多样的教学与方式,高中教材中介绍了氯、氮、硫、硅等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程标准要求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因此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探究实验。对此以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除了上述的学习要求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提供的资料或信息,获取并归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并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研究物质性质,具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根据以上变化,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严格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克服以前的“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擅自提高难度,尤其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注重基础,争取全体学生过关。如:对于“离子反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的离子的来源,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的条件,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在必修模块中先不提、通过选修模块中的平衡内容进一步理解。还有些内容,不是在出现时就要求学生掌握到一定层次。如:氯气,讲氯气时只介绍氯气的性质,至于其他内容如制备等内容在必修2中进一步学习,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设计上具体做法:
1、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和内容。讲到铝时,提出有些资料上说铝是会飞的金属,为什么?讲到“铁与人体健康”时,问学生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哪些等问题,尽量多联系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内容,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
2、灵活处理实验内容
教科书中对于实验没有明确哪些是学生实验、那些是演示实验。并且很多实验属于探究性的,这给教师和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找学生代表完成,然后叙述现象,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改进的想法
1、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部分教师仍然存在过分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只有教师认真的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并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新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2、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思考与交流”“资料分析”等内容。例如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出现了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四种:CuCl2、CuSO4、FeCl3、MnO2 很多同学只选择了两种,而这一内容是选修4中的探究实验的内容。再如在省适应性考试中利用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的反应褪色时间来判断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多同学同学不会判断产物,不能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相应结论而导致失分。而该内容是必修1中的内容。我们只用做到在平时教学中细心挖掘教材,才能做到学生运用时灵活自如。
调研对象:牡丹江市第二中学 柯福东
联系方式: ***
《必修1》主干知识元素化合物部分设计过于单薄和集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是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理论的重要素材。新教材将元素化合物钠、铝、铁、硅、硫、氮压缩到化学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即不利于化学专业班学生学习,也不利于非化学班学生学习和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
《必修2》有机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必修和选修重复太多。必修2的有机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甲烷和烷烃、乙烯和苯,乙醇和乙酸,糖类和蛋白质,煤的综合利用和石油加工,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乙炔、乙醛、乙酸乙酯等没有设计。有机概念如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仅是作了简单介绍,官能团的概念更是没有,有机反应仅仅是设计了取代、加成、氧化和酯化,知识点和知识内容显得单薄,与当今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与生活联系较密但与当今高新发展无关的内容,如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却显得过入重视,在化学必修2第三章(基本营养物质)、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化学选修1(关注营养平衡)重复出现,虽说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干知识结构是相同的,还如塑料、纤维和橡胶的内容在化学选修5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化学选修1第三章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也存在同样问题。
“科学探究”是新增的栏目,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化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将科学探究的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效果就会大大的降低。例如:《必修1》第44页、《必修2》第53页的“科学探究”将探究结论以定论形式呈现在探究操作步骤之后,就可能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建议以留白的形式或结论分散安排的形式呈现。
教材是学生正式的学习文本,它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它不同于教辅资料,教材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学科用语要规范、科学严密,教材语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新教材在语言规范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常用语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必修1》第34页第3行“如果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来分类(就)可以分为两类。”这里是假设复句,没有“就”,属于关联词残缺;语义重复。例如:《必修2》第13页倒数第13行“人们在镍镉电池和氢能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镍氢电池,已经面世”,“研制出了镍氢电池”与“已经面世”语义相同,可将“已经面世”删去或改为“已经投入生产”。
在化学用语方面主要表现在:①某些术语界定不清,产生歧义。例如,在《必修1》中,第24页倒数第10行“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中的“粒子”应为“分散质的粒子”。②化学用语不规范。例如,在《必修2》中,第39页图2-16中“氧”“氢”应为“氧气”“氢气”、第45页“科学史话”中C与O2及Fe2O3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均没有标明反应条件,这样易导致师生不重视反应条件的现象发生,引起教学混乱。③不严谨、不科学。例如,在《必修1》中,第27页第13行“当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应为“当含有相反电荷胶体粒子的胶体混合”;《 必修2》第71页第4行“食物同时还是组织生长和修复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为“食物同时还为组织生长和修复提供必要的素材”。
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在继承中创新,这对老师用教材有益,一些内容是老师熟悉的,拉近了教材与老师的距离,但在调整顺序后,有些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当作适当的更新。例如《必修1》第78页第6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而教材上以不可逆的形式呈现,学生不能理解氯水为什么有颜色,其实,从氯水中可以较直观地证明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在此处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比在后面引入更合理。
此外教材知识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选修与必修知识点应保持统一性,例如:氢键的表示方法选修3与必修版本中有差别;课后习题中有个别选择的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