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神的汉字
传神的汉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014-09-28 08:08:26)转载▼
分类: 高中政治教学备课素材
传神的汉字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近来随着全球化信
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电脑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全球通用的文字。作为国际语
言,必须用意符而不能用音符,因为语言千差万别,而超越语言障碍的表意符号、表意文字
将容易为全人类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汉字,因为汉字是全球唯一存在的符号文 字。
汉字不同于其它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符号性和全息性,每个字的本身都包含着丰富 的信息量。汉字一般分为三类:象形字(如日字)、意形字(如明字)和声形字(如爸字,意为父,音为巴),许多人陶醉在汉字精美的内部结构中,认为每个汉字就像一首动人的诗,一幅美丽的画。现代科学发现,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
规律。随着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汉字所独有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家还发现,现代科学的逻辑结构与五千年前发明的汉字逻辑
结构如出一辙,汉字具有现代系统工程的充分条件,是最先进的文字。难怪人们称汉字的发
明为中国对世界最杰出的第五大发明。
科学家还发现,中华民族的聪明与其汉字结构有密切关系。由于人的左脑管逻辑,右脑
管艺文,当中国儿童学习汉字时,无意中就在开发人的右脑,使其更聪明。1982年5月,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他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智商进行了测查,发现欧美四国的儿童智商平均为100,而日本儿童平均智商为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的石井勋教授在其《幼儿智
力开发法》一书中指出:他多次反复测试的结果是,日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汉字,他的
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100。但是学习了汉字,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能达到125至130。所以一位法国教师说,“教法国孩子学习汉语文字,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另一种语文工具,而是通过学习汉字来开发法国孩子的智慧。”
澳大利亚卢遂现博士还发现:“汉语文的语法最符合数学的语法。数学只有10个数字,能表现一切数值,一是靠层层灵活的组合,二是靠变动符号的次序,三是靠一词多性。汉语
汉字正是依靠这三条,只有7000左右个字即可应付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这是中国儿童数学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字也是最能增进人联想能力的文字。有学者在其“汉字全息教学法”中详细讲解了汉
字造字的精妙,比如说“儒” 字,从字的偏旁部首来看,从人从需,讲的是人的需要,人
需要什么呢?一需要食物,二需要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开始,教育从孺子开始,所以,儒
字由人和需组成,并且与“乳”同音。再说“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从羊),看
起来丑(从丑);耻字表示责备人时的话:你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为
吗(从止)?再举些抽象意义的字,比如“存在”二字,存:“有”和“子”的重合。有子 即存,延续生命。存音通寸,指寸寸光阴,存字是指时间的,意味着一代又一代走在路程上,一代传一代以至无穷;“在”是“有”和“土”字的重合,有土即在,这个字是指空莘的,土即何处乡土的意思。在音通载,象征着人和所有生命都共载在诺亚方舟上,向着不可知的
目标前进,这里揭示的问题很高深,涉及到人来自哪里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光“存在”二
字就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
汉字还有个最大的功劳就是维持多民族的认同问题,中华帝国五千年不分裂的问题。同
是中国人,可上百种方言之间的差距,远远超过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为
什么使用同一语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早已四分五裂,而操如此不同“语言”的中华帝
国却能存在几个千禧年而没有分崩离析呢?当罗马皇帝的子民们用拉丁字母拼写自己的方言时,就出现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随后罗马帝国也解体了,拉丁语也渐渐死亡了。为什么这种情况没在中国发生呢?语言学家把这归功于汉语的十分独特的方块文字。汉字不论是刻在龟甲上,铸造在青铜器上,刻写在木简上,还是书写在纸帛上,五千年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汉字不表音而只表意的特性没有变。不管汉语的语音和语法如何变化,不管汉语的方言如何庞杂,统一文字的“书同文”特点没变,这就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
语文和宗教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基本属性。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属性在中
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宗教属性要大得多重要得多。中国语文之所以对
中华民族的凝聚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语”与“文”是脱节的。所以一旦废
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
当时是想先用拼音来注音,帮助识字,一旦时机成熟就废除汉字取而代之,在汉字未被取代之前,先实行汉字简化,并取消异体字,废除繁体字。幸亏历史的安排和电脑汉字输入法的问世救了汉字,现在人们发现,电脑输入汉字的速度绝不比何一个拼音文字慢,否则也许今天我们就再也看不到美丽的方块字了。
传神的汉字让人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发明汉字时,天上落下了小米,夜里都能听见鬼在哭泣。因此有人说,传神的汉字就是神传的汉字,是神
传给我们中国人的特殊礼物,在认识汉字的神奇后,我真的相信这个说法,那您呢?
第二篇:《传神与意境》教案
《传神与意境》--中国古代绘画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代表画种,其表现手法、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首要原则。本课所选作品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写意和工笔两大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神与意境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3.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传神与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绘画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从构图、笔墨、题材等方面进行鉴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映示《清明上河图》学生都熟悉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导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
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魅力。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中国绘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二)讲解新课
1.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播放一段平缓柔和的琵琶曲,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平缓心境更易进入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当中)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观看视频,了解并欣赏作品
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
主要讲解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画面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讲解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工笔: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2.欣赏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对比《韩熙载夜宴图》,(讲解中国画的艺术手法----写意: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分析欣赏作品的用笔以及神态,用笔简练概括,略带夸张变形,但动态生动,寥寥数笔表现了一个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神态毕现。(《欣赏泼墨仙人图》可结合相应的视频资料,如《西游记》中展现神仙的故事为引导来欣赏此作品更能吸引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学习兴趣,再来讲解画家的笔墨情趣。)
(三).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表现手法以及用笔设色等方面鉴赏八大山人的《荷花水禽图》。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写意,荷叶的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
水鸭的画法:简率放逸,形象洗练,一幅白眼向天的情景。
画面所表现了空灵孤独的意境。介绍画家八大山人
与前面所欣赏的作品做对比,由人物画导出中国画的另一形式之一-----花鸟画 教师讲解:中国花鸟画大多是在写生的基础上,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段,将自然界中美的花鸟虫鱼与我们人或者事发生关联,创作的作品,表达了画家的志趣情操和内心感受,表达的是一种意境。
大家一起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教师从构图、笔墨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作出引导,鉴赏作品。
(四).作品欣赏 欣赏古诗,导出山水画《庐山高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另一形式----山水画 教师讲解:山水画主要描绘的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审美意识。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画家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
从构图、笔墨以及空间处理上进行鉴赏作品。山石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即“三远法”。欣赏作品《溪山行旅图》,从构图以及笔墨等方面分析。作业:欣赏《渔庄秋霁图》,观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对作品作出简短分析。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对中国画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画的材质、表现形式以及题材分类,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同时也领略了它们的传神与意境,今后我们也要多学习多动手临摹,画一画中国画,真正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如有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们能及时指正。五中李莉)
第三篇:微妙传神写心理
生动描写心理
1.直接写:“直接写灯”
(1)通过“我想”、“他想”的方式直接写自己或别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几个“心理小人”
说话、争吵等方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例句:
我想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他想肯定不是弟弟的。
这时我等得有些慌了,心想:妈妈究竟去哪了呢?她为何这么晚也没回来呢?也许去姥姥
家了,也许碰到同事了,也许„„我摇摇头真的不敢想下去了。
“我一定可以的,我必须战胜这个困难。”我对自己说。
“这是怎么回事?”皇帝对自己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够吓人的。难道我是一个愚
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练习: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
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思考:怎样运用“内心独白法”把“紧张”表现出来呢?
范文1: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不玩电脑了。唉!都要
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玩了一个小时的游戏。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范文2:
老师开始发试卷了,我的心脏已经跳到嗓子眼了。我忐忑不安:怎么办?怎么办?我下我完了,肯定考砸了,老师会怎么骂我,妈妈会怎么唠叨?还有爸爸,对了爸爸出差了,但妈妈会不会……天呐,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试卷不知什么时候到了我的手上,我闭上眼睛,颤巍巍地拿着试卷让同桌读给我听,“84分!”我一下子瘫倒在座位上。
(2)梦境幻觉: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候,梦境能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另外,人在极度紧张地状态下,眼前或者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者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者听到的。把这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例句: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着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凡卡》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面前,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的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
2.间接写:“以光描灯”: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1)表情心光:
例句:妈妈幸福得就像所有的玫瑰花都开在了脸上。
爸爸一生气,鼻子里就发出“呼哧呼哧”的粗气,仿佛快开启的老式火车头一样。
我感到很难为情,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涨得通红,心里就像烧开的水一样上下翻腾。
(2)语言心光
(3)动作心光(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句: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练习: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
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思考:怎样运用“动作暗示法”把“紧张”表现出来呢?
范文1: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范文2:
老师开始发卷了,当我拿到试卷时,我双手挡住分数不敢看,我缓缓睁开双眼,左手慢
慢移开,看到一个“1”,我心想:不会吧?才是十几分啊,我完蛋了。右手往右边移了移,一个“0”出现了,我心想:才10分,这回我是真的完蛋了。我绝望的拿开右手,又是一个“0”,我揉了揉眼睛,卷子上写了三个鲜艳的红字,“哇,一百分!”我兴奋极了,但细细回过头想想:我昨天没有复习呀,怎么肯能考到100的?难道不是我的吗?我定睛一看,果然不是我的,就在这时,我的同桌扔了一张试卷给我,说:“喏,你的,59分。”
3.变化现:“‘灯’变‘光’变”
不同心灯种类的变化、不同心光亮度的变化。
课堂练笔:
情境一:老师宣布要开家长会了,你的心理是怎样想的?
情境二:考试时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想?
情境三:在一次比赛中,因为你的失误而影响了你们组的成绩,你会想什么?
情景四:老师表扬你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想的?
情景五:参选班长落选以后,你的心理是怎样想的?
要求:任选一条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人物心理描写。
第四篇:传神的外貌描写
传神的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外貌包括人物的肖像、神态和衣着打扮)孔乙己一出场就与众不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标明他是读书人,这是他引以为荣的唯一标志,只因为穷,只好与“短衣帮”为伍,站着喝酒。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短短一段的外貌描写,把孔乙己的遭遇、年龄、品性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在人们当着孔乙己的面揭穿他偷书被吊着打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地进行争辩。这是一副又羞又恼的窘相,读书人的面子是神圣的,哪能让人当面揭短失面子?
当人们问孔乙己是否当真识字时,他说“看着问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当人们又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识字是读书人的骄傲,孔乙己当然以识字为荣,那些人为了取笑他,明知故问他是否识字,他就显出一副“不屑置辩”的高傲神态,懒得去回答。但孔乙己一生追求功名而又终生落第,这又是读书人的最大不幸,被人戳到痛处时,那点因识字而骄傲自豪的感觉一下子被“颓唐不安”代替,心如灌铅,脸色如灰了。
孔乙己热心教小伙计写“茴”字,当小伙计说出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显出极为高兴的样子”。当小伙计不热心学“回”字的四种写法时,他就“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识字是孔乙己唯一可以自傲的事情,也是唯一可以为人师的本领。当大人与他无话可说时,他就转向孩子说话,教小伙计写字,聊慰心头的寂寞。在教小伙计写字过程中,他或喜或惋惜,都是与他这种心态有关。当然,这举动也反映孔乙己希望小伙计将来能当掌柜的虚荣思想,还反映了他善良天性的一面。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外貌与前一次的外貌比较一下,就看出了变化:先前可以站着喝酒,现在腿断了;盘腿坐在蒲包上,高大的身材不见了;过去只是脸上夹些新的伤痕,现在腿断了;过去只是脸色青白,现在已是黑且瘦了;过去还穿长衫,现在长衫也没有了,只穿一件破夹袄。在整个喝酒的过程,神情颓唐,任人取笑,从过去涨红了脸的争辩到现在的用眼光恳求,争辩的心气没有了。这说明孔乙己的心已死了,他已陷入了绝境。果然不久,他死了。
第五篇:动作描写传神三步
《动作描写传神三步》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1.以修改文段为依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提升学生把人物写得传神的能力。
2.启发学生调动心灵的感受,雕琢文字,传达神韵。【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韵气质。【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可见,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是人物传达情感、展现内心、凸显性格的重要手段。而成功的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韵气质,正可谓“‘动’辄传神”啊!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从动作描写入手,去探索如何将人物写得传神。
二、技法指导
(一)初试身手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展示公益广告《打包》。)师:画面虽已定格,内心却难以平复。视频让我不由得想起那首由叶芝的 诗改编,唱到每个人心底的歌曲———《当你老了》。是啊,“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高尔基)画面中失智老父亲的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心情沉重,尤其是他“打包”饺子的动作触及了为人子女内心最柔软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执着而深沉的父爱。同学们,“笔乃心灵之舌”,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心中的这份感动化作文字,描写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传达出那份深沉的父爱!(学生写作。)师:好,大部分同学已书写完毕,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书写的片段。
生:父亲呆滞地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当那一盘饺子端上桌,他迅速地抽出他的手,将饺子放进了自己的衣袋。眼里泛出淡淡的光,当我责问父亲时,他喃喃地说道:“这是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这个。”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一下他的这个片段。
生:首先,他没审题,老师的要求是描写老父亲在餐桌上的动作,但他不仅写了动作,还描写了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其次,他的动作描写太简略甚至粗糙,一点也不传神。(生笑。)
师:没错,你很敏锐,点评也很犀
利。人物描写传神的方法有很多,但今天我们的着力点是在人物的动作上,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哟!而且,老父亲的那个习惯性动作描写也不够到位,就像老舍先生所说,人物没有“站立”起来。再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生:老父亲眼神迷离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伸出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个饺子,放进了衣袋。
师:他的这个片段,你们觉得写得如何呢?
生:他注意了描写动作,但总觉得他笔下的老父亲不像视频中的老父亲。
师:是啊,集中描写了动作,但人物却并不传神。那怎样才能使描写的动作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呢?
(二)技法一:精准摹状1.示例。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句子(投影)。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孔乙己》)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守财奴》)师: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经典作品中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特别传神? 生:“排”“摸”“扑”。
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了这几个动词上,为什么?
生: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当时的得意穷酸,刻画出孔乙己冒充斯文和阔绰的一种酸腐相。生:腿被打折以后,生活窘迫,已到了欲充斯文而不能的地步,“摸”字则将人物此时的潦倒悲惨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充分刻画了孔乙己精神被彻底摧毁的悲惨境遇。生:生动地写出了葛朗台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写出了他的贪婪。师:你们分析得真好。的确,这些动词准确地将人物的形象、性格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排”与“摸”,同是描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却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他处境的变化。虽一字之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的前后遭际、命运之别,用词之精辟,不由得令人击节赞叹。何为精准?这就是精准。就像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投影)他们如此苦苦追求那个 “唯一”,其实就是选用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以传达出人物的风貌神韵。(板书:精准摹状)
我们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也应如此,选用最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比如,同样是“看”,却有不同的看法,它可能是司马迁笔下“相如持其璧睨柱”的斜视,也可能是《荆轲刺秦王》中瞪大眼睛的“士皆瞋目”,还可能是葛朗台弥留时的“盯”。再比如,同样是“走”,却有不同的走法,它可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小心谨慎地“溜”,也可能是《雨巷》里寂寞彷徨地“彳亍”,还可能是《背影》中老父亲走到铁道的“蹒跚”。2.技法操作。
师:同学们,请审视一下你的习作,你找到那个最准确的词语了吗?你精准描摹出老父亲在餐桌上的那个动作了吗?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请你针对老父亲的动作,重新措词设语,通过同桌互改的方式,修改习作。(投影)文段第一改 重新措词设
语,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相互修改,精准描摹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
生:老父亲注视着盘中仅剩的两个饺子,颤颤巍巍地探出了手,捏起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上衣口袋中。
师:能谈谈你前后修改的想法吗?生:我只修改了两个字,但却琢磨了很久。(生纷纷会心一笑。)最开始,我用“伸出了手”,但后来我觉得,“伸”字太平淡、太普通,没有情感,任何人的动作都可以用“伸”,它不符合老父亲年迈、失智的实际,而且也体现不出老父亲对饺子的关注与珍视,所以我改为了“探”,“探”既能表现老父亲动作的迟缓,也能传神地写出老父亲对饺子的珍视。同样的,我把“抓”改为了“捏”,更能体现老父亲的小心翼翼,对饺子的珍视。(全场掌声。)师:真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变动,但老父亲的形象却瞬间生动化、人情化了,这就是选用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的效果啊!好,还有想展示的吗?
生:他盯着盘中的饺子,探出了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捏起一个饺子,拉开上衣口袋,将饺子藏了进去。
我也修改了关键的两个动词,一个也是将之前“伸”出手改为了“探”,一个也是将“拿”起饺子,改为了“捏”起饺子,前面已经说明理由,我就不再赘述。但我还修改了一处,就是“装”饺子,我
改为了“将饺子藏了进去”,我也试着改作 “放”“揣”,但比较一番,我觉得还是“藏”更好,因为这才能充分表现老父亲对饺子的珍视。
(全场掌声。)师:我很欣赏你的修改,古人强调炼字,讲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看得出,你也在苦苦追求!
(三)技法二:分解放慢1.示例。师:阿尔卑斯山谷旁有一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动作描写也是如此,我们要有“放慢脚步的勇气”,抓住人物动作中的某一点分解放慢,细化延长,呈现出一个动态过程,而非固态静止,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买橘子的经典语段(投影为两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在这两段文字中,朱自清先生用了哪些动词描写父亲的动作行为? 生:“走”“探”“穿”“爬”“攀”“缩”“倾”。师:第1段是对哪个行为动作的分解? 生:越过铁道。
师:那第2段又是对哪个动作的分解? 生:爬上月台。师:这样的分解有怎样的效果呢?生:作者把父亲越过铁道这个行为动作,分解放慢成了“走—探”两个部分,而对于爬上月台这个看似简单平常的动作又细致分解成了“攀—缩—倾”三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道中落、行动不便却深爱儿子的老父亲形象,使这个简单平常甚至很容易被忽视的动作,具有了如此强大的感人力量。2.技法操作。
师:那让我们再次聚焦老父亲在餐桌上的习惯性动作,试着对其进行分解放慢,凸显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再次播放视频。)
(投影)文段第二改聚焦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分解放慢。(学生写作。)
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到你们的文字了。
生:老父亲伸出一只手一寸一寸地探向盘子,微合着三根手指,捏起盘中的一个饺子,小心翼翼地缩回来,又用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轻轻地放进去。
生:我最初只描写了探、捏、放三个动作,按照老师的提示,我又将整个动作作了更细致的一个分解,将拿起饺子的动作分解成了 “合—捏”,放饺子的动作放慢为“缩—拨—放”,我觉得这样一分解,老父亲年迈的形象,珍视饺子就像珍爱儿子一样的形象一下就鲜活了。(全场掌声。)
师:是啊,我也觉得像特写镜头一样,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啊!(继续展示学生习作。)
生:只见他身子微微向左倾着,艰难地抬起手臂,一点一点地探向饺子,他张开手指,小心翼翼地捏起一只饺子,慢慢缩回来,又用左手的两个手指缓缓拉开口袋,将饺子放进去。生:我修改的幅度比较大,将“探—捏—放”分解成了“倾—抬—探—张—捏—缩—拉—放”这一系列动作,我觉得分解后,不单单知道老父亲做了什么事,而且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都传达出来了。
师:通过他的文字,你们知道老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了吗? 生:因为他对儿子的爱。
生:因为他的年迈,因为他行动不便。
师: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而你把怎么做呈现得如此生动传 神,为你点个赞!
(四)技法三:夸张变形1.下水文示例。师:如果说精准摹状是对人物动作精准塑形的过程,那么分解放慢则是从形准到神准的过程,而要让人物气韵生动,我们还可以强化人物动作中的某个点,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使这个动作更加突出立体,从而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韵。
师:今年春节,我陪外婆到开县老家。在那座因三峡工程水淹而整体搬迁的城市里,外婆的言与行,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作故土,什么叫作“根”!师(朗读日记):外婆轻轻走着,缓缓地行着,是怕惊扰了那悠长幽深的梦?把手浸入江中,慢慢地搅动着,搅出了日历的褶皱,却搅不动岁月的浓酽。临别时,她一寸一寸地往后退,一分一分地往后挪。这一退一挪间,似经千里,历万年。眼睛定格在江面,是想把那云盖水遮望穿?突然,外婆幽幽地叹息一声:“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这一声叹息,使夕阳倏然而隐,天地苍茫。2.技法操作。
师:看似简单,实则韵味深长;看似平常,却深沉有张力。视频中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也是如此,请抓住老父亲动作中最有神韵的那个点,夸张变形,写下最意气骏爽的文字。(投影)文段第三改对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从而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神韵。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最后修改后的文字吧。(学生展示习作。)
生:突然,他探出了一双颤抖的手,颤颤巍巍地伸向那盘饺子,用三根手指轻轻捏起一个,缓缓地往回缩,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慢慢地放进去,再用手满满地捂着,仿佛里面装的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师:质朴深沉,你笔下的老父亲感人至深。生:老父亲木讷地坐着,突然,他像
发现了珍宝一般,艰难地抬起手臂,迟缓但执着地探向了那盘饺子,伸出三根手指,微微合拢,轻轻地捏起其中一个,缓缓地缩回来,仿佛他捏起的不是饺子,而是薄如蝉翼的一羽翅膀、滴落人间的一滴甘露,一点一点,一寸一寸,轻轻地藏进了他的衣袋。(全场掌声。)
师:细腻的文笔,让我们沉浸其中。薄如蝉翼、轻如水滴,方寸间,却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深沉而厚重的父爱。老舍先生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今天你也让我们记住了你的精彩。
三、课堂总结 师:“文章不厌百回改,璞玉雕琢方器成。”今天,我们从动作描写入手,通过“精准摹状—分解放慢—夸张变形”这三步,层层推进,不断雕琢文字,传达神韵,书写精神。英国诗人蒲柏有这样一句话:“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
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信仰。而我们,如若也能唤醒自我的内心,感知生命的鲜活,赋予文字以灵性,亦能从笔端流淌出生命的神韵!执教感言 生长的力量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如此,语文课堂亦是如此,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生长的 “场”。
一、唤醒种子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的绳索,而应该是一种唤醒的艺术。所谓“唤醒”,就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启悟思考,激发冲动。当视频中失智老父亲的举动打动学生的那一刻,学生写作的欲望被激发,课堂生长的种子悄然植根入土,只等春风化雨。经典熟悉的课文刺激着种子的萌发,学生在零障碍的感知中尝试着破土与抽芽。叶圣陶先生说:“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敢于示范,也是语文教师当有的气魄,当我将自己的下水文声情并茂地呈现出时,生长的力量也震撼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