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镶妙嵌》教案
《巧镶妙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镶嵌工艺的含义和镶嵌艺术的历史,感受镶嵌艺术的材料美、肌理美、形式美。
2、学会利用多样材料在平面和立体造型上进行的装饰镶嵌,用材料的形、色组成图案或画面。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生用材料的形、色进行巧妙的镶嵌。难点:引导学生创新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橡皮泥或泥土,各种小石子、黄豆、玻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拿出各种材料:彩色塑料片、纸片、小石子、黄豆、贝壳、纽扣等。
师: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东西可以作成漂亮的图案,你们摆一摆,看一看,可以摆出什么来,怎么摆才好看。
二、新授
1、欣赏
课件展示各种镶嵌作品。
“文明的飞跃”是一幅陶片镶嵌壁画。
提问:这幅画比楼房还高,分成无数小块镶嵌上去,给你什么感觉?
2、了解镶嵌艺术
镶嵌是一种工艺,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或嵌进凹陷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这种技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还将大理石、彩色玻璃等材料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和窗户等地方,进行装饰和美化。
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镶嵌艺术?(公园里的石子路等。)
3、欣赏学生作品 小组探究: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玉米:选用黄豆整齐地镶嵌在橡皮泥上。瓶子:用玻璃弹子镶嵌在橡皮泥捏的瓶子上。
4、学生创作
根据自己所带的工具和材料,作一幅巧镶妙嵌的作品。
5、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选出“最具创意的作品”。
三、小结
用我们身边可取的材料,我们可以作出很多巧妙、美观的作品来。同学们多动动手、多动动脑吧!
第二篇:【美术教案】巧镶妙嵌
【美术教案】巧镶妙嵌
2009-10-14 08:07 蟹爪兰
美术教案:巧镶妙嵌
上饶市第六小学 夏丽萍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的镶嵌艺术。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中的学生作业有平面镶嵌,也有在立体造型上进行的装饰镶嵌,使学生认识到镶嵌艺术材料的丰富性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目标:
1、了解镶嵌工艺的含义和镶嵌艺术的历史,感受镶嵌艺术的材料美、肌理美、形式美。
2、学会利用多样材料在平面和立体造型上进行的装饰镶嵌,用材料的形、色组成图案或画面。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教学重点:教学生用材料的形、色进行巧妙的镶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创新
教学用具:课件、橡皮泥或泥土,各种小石子、黄豆、玻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拿出各种材料:彩色塑料片、纸片、小石子、黄豆、贝壳、纽扣等。
师: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东西可以作成漂亮的图案,你们摆一摆,看一看,可以摆出什么来,怎么摆才好看。
二、新授
1、欣赏
课件展示各种镶嵌作品。
“文明的飞跃”是一幅陶片镶嵌壁画。
提问:这幅画比楼房还高,分成无数小块镶嵌上去,给你什么感觉?
2、了解镶嵌艺术
镶嵌是一种工艺,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或嵌进凹陷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这种技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还将大理石、彩色玻璃等材料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和窗户等地方,进行装饰和美化。
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镶嵌艺术?(公园里的石子路······)
3、欣赏学生作品
小组探究: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玉米:选用黄豆整齐地镶嵌在橡皮泥上。瓶子:用玻璃弹子镶嵌在橡皮泥捏的瓶子上······
4、学生创作
根据自己所带的工具和材料,作一幅巧镶妙嵌的作品。
5、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选出“最具创意的作品”。
三、小结
用我们身边可取的材料,我们可以作出很多巧妙、美观的作品来。同学们多动动手、多动动脑吧!
第三篇:《巧奔妙逃》观后感
《巧奔妙逃》观后感
“看电影喽!看电影喽!”同学们高兴地都快把书抛向天空,来表达这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兴奋感。这几天,我们就像农民一样辛勤地播种,希望过后能有丰硕的成果丰收。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放肆”一下了。
可是,连电影都与我们过不去,放的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电影,真倒霉。不过还好,电影里还有幽默的镜头。比如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弹棉花啊弹棉花”让我们捧腹大笑。这些是让人发笑的镜头,但有的镜头,却让人想起抗日战争的英雄们,他们与电影中的八路军相比,那些幽默的事情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一想起那个时候,我眼前总是一片血淋淋的场面,鲜红鲜红的血沾满了日本鬼子的双手。看见红色,我会想起红旗,会想起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我为这些战士感到遗憾,以为他们无法看到用他们鲜血换来的祖国是怎样蓬勃发展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能够生活在中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想到这些,看到任何搞笑的镜头我都笑不出来。
是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先烈们的生命上的,我们有何权利不珍惜现在的一切呢?
第四篇:平面 镶 嵌 教 学 设 计
《平面 镶 嵌 》教 学 设 计
惠民县胡集一中
杨全奎
教学目标:
1、认识平面镶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理论上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镶嵌现象
3、会利用所学知识设计镶嵌图案
4、体会数学源自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平面镶嵌的实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镶嵌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面镶嵌的定义:
出示几组平面镶嵌图片,认识平面镶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平面镶的嵌定义:用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平面镶嵌。
二、探究平面镶嵌的实质:
完成表格,填写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每个内角度数、一个顶点周围正多边形的个数,观察哪几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并总结平面镶嵌的实质:在一个顶点处,各内角和为360°。
三、只用一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1、同一种正多边形:
出示用同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的图片,观察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正多边形,并根据平面镶嵌的实质归纳得出:同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图形只有三种: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2、同一种不规则图形:
通过设计的两个问题情景:一个是把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花布拼成一块桌布;另一个是用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木块来铺地板。再根据平面镶嵌的实质归纳得出:用一种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也能进行平面镶嵌。
四、练习巩固:
设计了如下三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1、下列多边形一定不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是()
A、三角形
B、正方形
C、任意四边形
D、正八边形
2、用正方形一种图形进行平面镶嵌时,在它的一个顶点周围的正方形的个数是()
A、3
B、4
C、5
D、6
3、如果只用一种正多边形作平面镶嵌,而且在每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周围都有6个正多边形,则该正多边形的边数为()
A、3
B、4
C、5
D、6 完成后,识记基本内容。
五、探究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1、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解: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的角,n个正方形的角,那么这些角的和应该满足方程:
m.60°+ n.90°= 360°
即 :2m+ 3n= 12
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为m=3,n=2
2、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解: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的角,n个正六边形的角,那么这些角的和应该满足方程:
m.60°+ n.120°= 360°
即 :m+ 2n= 6
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为m=4,n=1或者m=2,n=2
六、自己动手设计镶嵌图案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
镶嵌图案。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创造;学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
美化生活。
七、感悟与实践:
1、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设计用一种不规则图形的瓷砖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
第五篇:活用教材 巧说妙写
活用教材 巧说妙写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主动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文章的字词、情感、艺术手法,甚至插图的理解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是会产生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联想。笔者认为,这正是一个极好的说写训练契机。这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写写,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述,有形可仿,有情可抒,可谓水到渠成。教师有必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生活积累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多维的说写空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笔下写出来,实现以读导说导写,以说写促读,两者完美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习作水平。
一、欣赏插图,丰富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且均为彩色插图。有的与课文紧密相连,是文中部分文字的图片说明。有的却有文外之意,与课文的语言内容有着互补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极富再造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插图。我们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再看图、思图、说图、议图,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个片段,以丰富和再现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如教学《一定要争气》一文,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欣赏插图,描写童弟周在路灯下认真看书的情景,刻画心中刻苦学习的童弟周的形象。有位学生这样写到:“夜深了,校园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已睡着了。童弟周披上衣服,悄悄来到校园的路灯下。你看,他双手捧着书,背靠在路灯杆上,在暗暗的灯光下一字一句地读着课文,多么专心啊!”这样的叙述与作者的描写真是相得益彰。
二、想象空白,扩展内容 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文章也是如此,由于反映的客观事物具有典型性,故艺术的省略也是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合理猜测、扩充事物的细节,进行艺术的填补空白和艺术的再创造。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写弟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场面时,只用了“不管夏天多么炎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这么一句来概括交代。我在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夏天,牢房里,小萝卜头。
2、冬天,牢房里,小箩卜头。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补充,说说写写夏天的牢房里如何闷热,冬天的牢房如何寒冷,而小箩卜头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这一填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三、拓展情境,延伸内容 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穷,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有些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让人遐想。为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的环境。教师可让学生顺着课文表示的意思合理想象并描写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及结果。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高尔基向秘书表示,如果来的是那个小男孩,就让他直接到办公室来。根据这个结尾,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小男孩走后会怎么想?他还会来吗?如果来他会怎么做?如果不来他又会怎么做?„„学生尽情想象,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独创性。有位学生写小男孩回去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写了一封信给高尔基。信上说自己由于粗心忘了带胶卷,白白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影响了他繁忙的工作,很难为情,所以不来了。高尔基收到信后,根据信上的地址找到了小男孩的学校。这下,同学们不仅拍到了照片,还亲眼见到了高尔基,亲耳听到了高尔基对他们的希望。多么奇妙的构思,多么美好的结局呀!拓展情境,延伸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发挥了潜能,培养了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
四、转换角度,活化内容 邵燕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
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家拍集体照有年头了。几十号人,咔嚓一声照下来,就有睁眼的、闭眼的,闭上的看见玉照,自然不高兴。拍照形象是头等大事,全靠修改也难,于是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上眼皮找下眼皮,又作闭眼状。这位朋友换了个思路大获成功。他请大家先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起睁眼。果然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皆大欢喜。”可见换一个思路,变通一下,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中刻画的人物、描绘的场景、阐述的道理乃至写作方法,如果巧妙地转换角度去体会、去思考、去叙述,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多角度地探索、学习。如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我设计了角色转换的练习。让学生假想现在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农民,来到田边看到了枯死的禾苗,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转换成故事中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原因及后果,学生很快进入了故事意境,进入了角色,获得了真切的感受。在更深刻地揭示出寓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动笔热情。又如学习《捞铁牛》时,在大家弄清了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后,让学生站在今天的角度上运用自己知道的现代化科技知识来思考:你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捞铁牛?请你设计出捞铁牛的方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得到了发展,捞铁牛的方案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师换个角度教,学生换个角度学,活化了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中说写训练的资源无处不在,但一般比较隐蔽,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笔者坚信,只要我们教师深入发掘,灵活运用,一定会让教材成为说写训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