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幼互动中的尊重与要求
《幼儿心理学》——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幼互动中的尊重与要求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应当保持对幼儿充分的尊重,并且也要有适当的要求。本活动将对师幼互动中的尊重与要求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师幼互动中的工作重点。
当前发展的社会,幼儿这一块教学变得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受到重视,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让当代的父母不得不把幼儿寄托在幼儿园里。因此,幼儿教学也备受关注。而幼儿教学中师幼互动尤为重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尊重与要求同时在两方面对于幼儿教学形成影响,尊重幼儿能够有效改善师幼关系,而要求则能规范幼儿的行为。同时,为了提高师幼互动工作成果,也应当正确把握师幼互妇产科中尊重与要求的关系,掌握师幼互动中的工作要点,这样能够在师幼互动工作水平提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师幼互动中尊重与要求的概述
师幼互动也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实现有效 互动的前提和保障。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师幼互动的情景可能是多变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互动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的态度应当在原则上有两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尊重与要求,也就是说尊重与要求是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当具备的两个重要素质,从对幼儿健康成长负责的角度,尊重与要求同等重要,关于幼儿成长的不同方面。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尊重与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作为幼儿园教师,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且熟练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二、师幼互动中尊重与要求的关系
1.尊重是要求的基础
教师对于幼儿的尊重会被幼儿较好的感受到,在一些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在感觉到老师的尊重之后就能够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幼儿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意见。由此可见师幼互动中,尊重是要求的基础。在幼儿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被幼儿感觉到,时刻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2.要求是尊重的提升
尊重的提升,要求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也不了解各种事物的规则、规律,教师在规范幼儿行为,幼儿认知各种规则、规律方面有着很重的责任。因此要求是师幼互动中便是尊重的提升,是基本目的,而尊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但需注意的是,在对幼儿要求方面,并不是简单地让幼儿知晓一些规则,而应当是基于对幼儿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服从管理的能力等等,也要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保留其本性。正是这一特点才体现出要求是尊重的提升。
3.尊重与要求中存在着矛盾
在师幼互动中,尊重与要求是存在一定矛盾性的,对于很多幼儿教师来说也往往很难把握这种矛盾关系,以至于有一些教师认为尊重和要求是不可共存的,如果在师幼互动中选择尊重,就必然要放弃要求。例如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在要求幼儿保持室内卫生时,如果尊重幼儿,不采取过激的言辞,那么就可能无法起到较好的要求作用,然而如果采取一些强制性要求措施,又违背了尊重的原则。在师幼互动尊重与要求中所存在的矛盾,关键便在于如何把握尊重与要求的度和方式,如果没有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方法,就可能会造成并且扩大尊重与要求的矛盾。
4.尊重与要求能够实现各谐统一
尊重与要求同为幼儿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是基础,要求是提升和教育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和谐统一的二者关系有利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充分提高师幼互动中的工作水平和效果。因而可以看出,处理好尊重与要求的关系也是师幼互动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重视尊重与要求,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探索出统一尊重与要求关系的有效途径。当尊重与要求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简单而自然,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当在师幼互动中尊重与要求出现矛盾时,应当在处理方式上进行变通,掌握好尊重与要求的“度”,以更好地平衡二者关系。
三、师幼互动中的工作要点
1.充分尊重幼儿。首先,在互动中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树立起尊重幼儿的观念,在教学中注意言行,在尊重幼儿的角度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更加能够体现尊重幼儿思想的方法。也就是说,让幼儿真正理解关于自我行为在活动中的价值,以此促使幼儿去自觉改正不良习惯。而且对于现代幼儿教学来说,尊重幼儿也是提高幼儿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其他教学方面也能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
2.规范幼儿的行为。师幼互动中对于幼儿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培养幼儿遵守一些规则的习惯,因而规范幼儿行为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幼儿教师应当承担起在规范幼儿行为方面的责任,对于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更应当注意一些方法技巧。从尊重幼儿的角度考虑,规范幼儿行为并不仅仅是通过幼儿园的一规章制度简单要求幼儿,而是基于对幼儿健康成长负责的角度,在幼儿能力提高方面进行更多的关注。尊重幼儿作为要求的前提,在规范幼儿行为中也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在规范幼儿行为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幼儿教师在处理时也应当以尊重幼儿为基础。
3.针对幼儿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
幼儿教师在处理尊重与要求这二者之间关系时往往可能遇到一些矛盾问题,这些矛盾归根到底便是对于这二者关系“度”的把握,如果偏重于尊重,那么就无法达到教育目标,如果偏重于要求,则违背了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的基本要求。例如当幼儿犯错时,教师如果严厉责罚幼儿,虽然也能起到纠正错误的目的,但是可能会给幼儿造成心理伤害,如果不责罚,那么就没有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因而教师应当合理控制“度”,对幼儿进行引导:“你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了吗?如果别的小朋友这样做,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呢?会不会影响到你自己?如果这是不对的,你要怎么改正呢?”
由此可见,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幼儿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这也需要教师对于教学经验的把握。同时,由于具体的师幼互动背景不同、幼儿情况和特点不同,在方法选择上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树立起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意识。
4.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在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幼儿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幼儿。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尊重与要求的关系,当这二者关系遇到矛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而在方法上进行改进。同时,换位思考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特别是幼儿思考事物的方式,这样一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在师幼互动中起到更好的效果。换位思考也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教师在言行上加以改变,这对于幼儿来说不但能够更容易接受,也能够更加认同和信赖教师,从而改善师生关系。
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健康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教师应热切地关注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回应孩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积极的、有效的师幼互动。让每个幼儿都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孩子。让幼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通过师幼互动提升教师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第二篇: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幼互动中的尊重与要求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幼互动中的尊重与要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为什么确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这个专题< 1.专题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在深入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如“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问题〃这是有效的师幼互动应达到的教育目的之一;如“教师提问的策略、提问的有效性”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研究的内容;再如“音乐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是师幼互动的策略和方法的问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控”是师幼互动失去了效应;同时师幼互动这一问题涵盖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和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行为迁移功用。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的困惑和问题。2.专题鲜明地体现了《纲要》精神
《纲要》倡导的“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去实现。《纲要》明确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是对师幼互动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支持、鼓励、引导、帮助、激励和促进作用。
3.专题切中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
大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在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助推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深远的〃幼儿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年多来的园本教研实践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行为也有所改善。但是〃在教育行动层面上仍大量地存在着一些“惯性运动”〃即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仍有距离〃甚至理念和行为脱节。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在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科学方法、行动策略和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策略上〃因为师幼互动是伴随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借助承载着教育理念、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与幼儿间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教学内容、与活动材料和环境的对话〃在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幼儿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对这个专题的研究能很好地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
可见〃专题的研究价值在于体现了《纲要》精神〃抓住了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关键要素〃注重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层面上与幼儿互动的机智和策略不够的现实问题〃丰富教师教育智慧〃推动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在本次教育行动研究中〃有关本专题研究的收获和反思
(一)收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1.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和保障。
相关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行为与师幼关系相依而存。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营造了友爱、和谐、温馨、融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安全、愉快〃幼儿会表现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思维、语言和行动都处在积极状态〃这为师幼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本次研讨活动中〃三位教师阳光般的灿烂的笑容与表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动作〃对幼儿表现出的关注与尊重〃是构建和谐、融洽师幼关系的重要元素。教师和幼儿因此拉进了距离〃课堂因此而充满欢乐〃活动因此而生动有趣〃师幼互动的通道因此而畅通。
2.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大家都知道“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幼儿园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培养幼儿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主动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师幼互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幼儿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师幼互动有效应的重要标志。在《探月之旅》教学中〃吴老师创造性地将“嫦娥一号”升月成功的时事融合到体育教学之中〃创造性地设置了“卫星发射”、“卫星奔月”等情景〃让“小火箭”(幼儿)尝试探究怎样将“卫星”(沙包)“发射出去”〃怎样让“卫星奔向月球”。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和表现的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沙包的抛、接、投掷等多种运动方法。在《森林运动会》教学中〃徐老师创设故事情境〃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背景音乐下〃拍球比赛开始了〃各种小动物代表队进场了……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而问题情境(“小兔子代表队为什么说比赛不公平呢”)的呈现又将思考的主题传递给幼儿〃促进幼儿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在《赶花会》教学中〃张丽老师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小鸭子赶花会”的故事〃并选取“小鸭子起床”、“小鸭子赶路”、“小鸭子看花”三个切入点提出问题〃在师幼互动的语言表达和动作表现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幼儿自主学习的尊重。
综合上述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育环境的创设首先要能准确地承载着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其次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体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游戏和富有探究性、表现力的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再次教育环境中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越幼儿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不能简单重复原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真正起到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
3.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措施。
在《森林运动会》教学中〃当幼儿对“小兔子为什么说不公平”的问题处在“愤”、“悱”状态时〃徐老师不是急于告知答案〃而是及时投放活动材料〃用直观形象的学具支撑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让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地探究〃慢慢地体会、感悟“把相同数量的小动物代表队放在一起〃比赛才公平”的道理。在《赶花会》教学中〃张教师借助于直观形象图谱的演示〃调动幼儿视、听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多通道地感知音乐作品〃使幼儿对乐句、乐段和aba曲式结构有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体会和认识。在《探月之旅》活动中〃吴老师设计的红、黄队的标志〃练习“自抛自接”、练习“卫星发射进入月球”的场地设计〃材料投放等等〃都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教学活动中因这些活动材料的投放而提高了活动的成效。
在深入分析研究活动材料时〃我们发现:首先〃材料的投放要科学〃要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没有知识性的错误(如《森林运动会》的材料的设计〃《赶花会》中的图谱的设计〃《探月之旅》中的投掷圈改成“月球”);其次〃材料投放的时机要适宜〃真正能发挥支持幼儿学习的作用(如《森林运动会》幼儿学具材料和运动员进行曲投放时机〃《赶花会》中图谱和音乐的出现时机);第三〃根据幼儿学习形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材料(如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材料投放不同);第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学习内容的渐进和上升〃尽可能多样化且有层次性〃不可千篇一律、反复、雷同;(如《森林运动会》一研活动中的教具投放出现的问题)第五〃教师和幼儿能充分地演示、操作、利用现有材料〃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第六〃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展示和评价。
4.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是师幼互动的有效方法
幼儿同伴间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表达方式、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的相互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在相互观察、模仿中相互启示〃在指导、帮助中共同提高〃在协商、合作中学会交往〃在讨论、争议中增长心智。《探月之旅》中教师让幼儿(“小火箭”)尝试探究怎样将“卫星”(沙包)“发射出去”〃怎样让“卫星奔向月球”;《赶花会》中〃幼儿在表演b段音乐时〃教师引导幼儿与幼儿间互相合作〃共同表演盛开的鲜花的造型〃同时教师的语言评价和激励更促进了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森林运动会》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怎样比赛才公平”〃最后将相同数量的图画卡片放到一起〃都是想通过幼儿合作学习〃加强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增长知识〃启发心智〃获取活动成功的信心〃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学习交往、分享与合作。
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呢<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促进幼儿间互动的意识〃善于及时发现、捕捉并充分利用每一次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时机〃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如《森林运动会》当幼儿面对问题情境出现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想要表达出来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用语言开启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好朋友说说”。其次〃给幼儿明确的语言指引〃引导幼儿与同伴互动。再次〃为幼儿与同伴互动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和活动媒介。还有〃重视幼儿与同伴间的语言表达与交往〃提高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水平。必要时教师介入、参与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提高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成效。5.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是实现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教学因幼儿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而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超出预设的活动计划。那么〃如何应对幼儿不同的表现与反应〃抓住教育契机〃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回应幼儿〃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发展呢<我想:首先教师要能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对幼儿行为的关注能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幼儿不同表现和反映的问题所在;其次〃敏感地觉察幼儿不同行为与表现的心理需要〃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教师的职业敏感型来自于教师对幼儿的密切关注和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这是灵活机智地采用适当的应答方式的前提;再次〃教师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目的就是开启幼儿的心智〃支持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关注”是前提〃是基础〃是构建有效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关注〃就不会有发现〃就不能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心理需要〃就不可能有适当的方式应答;而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是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才能以积极的、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使师幼互动富有成效。6.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效果
在多次的共同研讨和交流中〃我们感受到:感情充沛、有童趣、有色彩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能调动幼儿快乐的情绪情感〃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简短明确、儿童化的语言能使幼儿听得真切、清除、明白〃能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适合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的语言能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语言所展示的问题有情境性、趣味性、游戏性〃能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幼儿的探究、操作和表现富有创造性〃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富有激励性的、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能使幼儿体验成功〃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过多的语言介入易干涉幼儿的思考、操作和表达〃不利于幼儿学习。
(二)反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发起师幼互动的策略远远好于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 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的主题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而幼儿的回应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这时〃教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应答幼儿〃常常不管你回答得如何〃我继续我的教学计划。如“平行线式的师幼互动”。2.教师重视互动的形式〃忽略了情感层面上的师幼互动
“不关注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缺少情感交流的互动是苍白无力的。如课堂上单一的评价形式和缺乏情感的评价语言。
3.注重与个别幼儿的互动〃忽略了与幼儿群体的互动
注重与个别幼儿的互动〃教师往往表现出对正在回答问题的孩子或正在台前操作演示的孩子的表现和反应〃注重与这些孩子的互动〃还特别注重与表现超常或表现反常的幼儿〃忽略了与幼儿群体的互动。如:教学中出现的大多数幼儿的等待现象、幼儿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教师制止其他幼儿言行的“嘘——”声等。4.教师过多的干预或介入〃不利于师幼双方的互动
如:自问自答式——担心幼儿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不停地发问式——怕冷场或要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高。5.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而忽略了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 6.重视语言的互动〃而忽略肢体语言的互动
三、关于园本教研区域联动系列活动形式的思考
(一)创新活动形式和方法〃体现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用
1.从参加活动的主体园看:三所幼儿园中有省级一类幼儿园〃也有非一类幼儿园;有公办幼儿园〃也有民办幼儿园;有铜官山区幼儿园〃也有郊区幼儿园。
2.从教师参与的角度看:虽然三所幼儿园是主体园〃但是全市共有近40所幼儿园的297人次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190人次教师全程参与了观摩研讨和评议活动过程。
3.从专业引领的角度看:有幼教专业领域的老领导、老园长〃有中年业务骨干〃也有青年学科带头人;有市区县的教研员〃有省市一类幼儿园的园长和业务园长〃也有骨干教师;有市园本教研项目组专家〃也有省园本教研项目组专家〃还有国家级实验基地园的园长。
4.从全过程开放看:集体备课、一研、二研、三研向全市教师开放〃改变只注重活动的结果的倾向〃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及教师们在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反思和提高。使园本教研行动研究的过程因开放而吸收了更多的“阳光”、“空气”和“养分”〃更加富有成效。
综上所述〃这种整合教育资源〃在以省一类幼儿园为龙头〃充分发挥省级一类幼儿园的示范和指导作用的同时〃各级各类幼儿园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活动形式〃势必有效地提高铜陵市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统筹研究的专题和研究领域〃体现教研成果的迁移功用。
从研讨的内容看:抓住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关键要素“师幼互动的策略研究”〃 围绕一个专题〃创造性地开展不同领域的研究。着眼于“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在五大领域和一日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和相互迁移的功用〃旨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行动策略和教育智慧。这是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创新〃
(三)营造优良的教研文化〃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
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共进行了小组集中备课3批次〃分组观摩9批次〃分组研讨9批次〃大组集中研讨2批次。观摩和研讨有了充分的时间〃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了保障〃在每次观摩研讨中〃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所表达就有所思考。执教教师、观摩教师和专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透视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用经验、理论和《纲要》理念去解读各种教育现象。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认同的加以肯定〃有所疑惑的提出质疑〃意见不一的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建议;不畏惧权威〃不担心说错〃崇尚真实、坦诚;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激发每位教师思考得更深、更广、更远……在这种民主、平等、坦诚的教研氛围中〃在相互合作、相互分享、共同探究的学习共同体中〃成长的不仅是执教教师〃还有观摩研讨的教师〃更有参加活动的幼儿园领导和各位专家。
最后〃提一点希望:师幼互动的专题研究不可能解决师幼互动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解决每位教师在师幼互动有效性方面的问题〃因此〃今天的研讨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对师幼互动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画上句号〃也不会画上句号。希望大家把对师幼互动问题的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加强反思〃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提高。欢迎大家到“童心拾贝”网页上各抒己见〃加强交流〃分享成果〃丰富教师的教育行动策略和教育智慧〃共同成长。
以上都是自己在研讨活动中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所悟〃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指教。
第三篇: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一种古老而永恒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起源看,教师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问题在教育史上存在着长期的争论。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赫乐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都没有真正回答学生在教育 过程中的地位。当代教育家们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客观科学地分析总结出“双主说”,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大家都知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好坏。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园教育是他们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的开始。他们面对的教育者,我们幼儿教师与他们在水化水平年龄经历,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样的交往就存在一种无形的屏障。幼儿教师必须调节自己,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保证。首先,教师要树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才能平等地对待幼儿,尊重信任幼儿,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公正民主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二,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个性对幼儿的影响很大。“身教胜过言教”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应具有与幼儿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因为幼儿只是年龄小,并非空洞的个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甚至有的幼儿还比较调皮,常惹人生气。他们期待着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相互作下产生的,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师生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控制和激励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教育目标都是通过它来实现的。既然如此,如何在教学中建立最佳的互动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幼儿的心灵是极其洁净,脆弱的,需要成人的小心呵护。当他们离开温馨的家走进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后,对周围的一切变得更敏感了。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他们期待着教师给予母亲一样的爱。让我们适当忽略他们的一点小错误吧,原谅他们的无知和自我表现,他们是出于一种善意的动机,让我们的爱去引导他们!当他举起手想回答问题却又一言不发时,请不要简单地说:“想好了,再举手!”请降低问题的难度,使 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回答跑题,滔滔不绝地谈自己想法时,请不要生硬地告诉他:“你根本没听清楚老师提的问题”。请耐心地让幼儿把话完,适当引导他把问题听清楚,告诉他:“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你愿意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吗?”你对他的这一点爱会赢得他对你的尊重和爱戴,会为你们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密切配合赢得基础。
第二,民主平等,联系巩固。
在教学中,切忌教师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幼儿面前,把幼儿视为教育的对象和被塑造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必要时,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幼儿一起探索。如科学小实验,自然现象的观察等。不要和孩子区分范围,坐在幼儿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发现,观察他们的言语表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适时诱发引导,给予帮助。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权威,相反,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的发挥。
第三、教学相长,关系透明。、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正确对待幼儿,不应以年龄、知识、经验来拉开教学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童真,不反让我们身心愉快,而且会有终身受益的启迪,不要把他们看成“小不点”。
第三,采取正向的互动方式。
即在教学中,多用赞美、鼓励、解释取代责骂、归咎。因为赞美与鼓励可增进幼儿的信心与自我认同。例如:当幼儿无法完成某项活动而沮丧时,教师可以加以肯定,鼓励与支持,“我相信你很聪明,昨天你不是做得很好吗?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这样的互动方式传达的信息是“你是很能干的”让幼儿记得他的能干,而不补沮丧情绪所淹没,有时教师必须稍微忽略幼儿的“无能”或“坏的表现”,将焦点聚集在其长处,并有意夸赞,使幼儿感受自己也有好的一面,提升其自尊。而在另一方面,教师示范正向的互动方式,可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对幼儿之情绪,社会交往技巧必有所裨益。
第四,尽量安排师生互动的情境与活动。
如现在常进行的活动区活动,就是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环境。幼儿在自己与教师共同创设的活动区活动,分享自己与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各活动区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另外,设计增进师生互动的团体活动。如“猜猜我是谁”、“盲人带路”游戏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增进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也在活动参与中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
利用自制玩具让孩子学会“玩”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兴趣往往也是在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中创造,丰富的玩具材料是玩的基础,但仅靠购买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是需要我们老师多思考、实践,为孩子们“量身订做”的自制玩具。
自制玩具具有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兴趣点、发展需要的特点,它材料丰富可操作性强,而且节省资源、财力,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活动区活动的开展更是需要各类自制玩具的参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一)适应性
自制玩具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 幼儿的个性特点,小班玩具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中班的自制玩具在小班的基础上突出了操作性,大班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同时也随各个活动区的特点而变化,要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能力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令他着迷的玩具。
(二)丰富性
要让孩子在玩中充分调动看、听、讲、思等各种感观,玩具的丰富性必不可少,各活动区的材料提供要从多层次、多维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和操作材料,做到人手一份,不因材料缺乏影响活动的质量。
(三)以往我们制做的玩具只注重操作性,而少强调挑战性,这是不适合创造教育的。各种玩具的提供要对幼儿发展的现实状况略有超越,不要尾随幼儿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幼儿新的发展,在与玩具的相互作中的收获提高。例如用橡皮筋做的框框弹力网,孩子们用各种材料的物体往上掷发现了弹力的威力,了解了弹性的许多物理性质,在玩中又改进成弹力球拍,使孩子们在玩中改进、创新,有了新的提高,经历了新的探索过程。
(四)各活动区需投放各类自制玩具,就要强调各种信息材料的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提供的知识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在大班初期我将玩教具制做的重点放在棋类玩具上,孩子们本身对棋类活动的兴趣就高,加上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孩子们在赛棋技巧上提高得相当的快,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角色区和语言区由于材料没有及时更新和丰富而无人问津,造成了活动的严重失衡,我们应注重各方面玩具的平衡 投放,让孩子获得百科知识,使其平衡发展。
(五)系统性
以往我制做玩具总是大动作制做很多,再一股脑投放下去,放手让孩子玩,觉得孩子有多多玩具玩就好了。在实践过程中出了损坏严重,收放混乱的情况,孩子们玩时不能有始有终,坚持性特别差。其实制做和投放的系统性尤为重要,材料类型,投放水平层次,数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应按孩子的兴趣点,顺应发展的要求,制做水平层次不同的同种玩具同时期投放,或根据某类型孩子的某些不足有针对性地制作,一般的投放原则以大水平角度来说分三类,一类为复习,巩固以前知识,一类为现阶段辅助实现中心主题的,一类为下阶段活动做辅垫打基础的玩具,这三部分前后更注重纵向联系,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深化和发展。
(六)动态性
自制玩具以幼儿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幼儿园课程 为参考,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为保持动态性。第一,玩具的制作应有不同的能力水平,定期投放,第二,打破教师全包的传统,动员家长和每个孩子一同参与、共同制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技能、能力的机会。
(七)效用性
自制玩具主要利用废旧材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老师要善于收集生活中可制做自制玩具的废旧材料,如可乐瓶、易拉罐,月饼、饼干盒、铁丝、废书报、面料、小石头、瓶盖……等等。发动家
长这个幼儿园最大的后备力量。我们班制作了废布粘球、酸奶瓶降落伞、飞碟等孩子们喜欢的自制玩具。同时,要考虑不要做了不求使用现象,积极改进,力求一物多用,每样玩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用价值。
充足的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让孩子们玩好的重要前提,怎样才能更好地玩,玩出水平来呢?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学、竞、思。
(一)学
老师有秩序、有目的地投入多种玩具,孩子们刚一接触都希望是很新奇的,老师要及时抓住孩子这时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孩子学会玩、学习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全班集体的形式介绍某种玩具的玩法、规则,适用于语言类、角色类游戏玩具。如看图进述,故事盒等,一种是在活动中教会个别孩子玩,让会的孩子带动别的孩子,适用于体育类玩具,如赶小猪、粘粘球等,每三种方法是让孩子们在不会玩的情况下自己去探索其中的玩法、规则,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于动脑筋想出更多玩法,如弹跳床、数学接龙卡等,但这些方法不宜一次性过多使用,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近。
(二)竞
玩具玩久了,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枯燥,例如数学接龙,他会了就不想再玩了,我就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竞赛来调整玩的方式,在大班效果相当地明显,让每个孩子拿一套接龙卡、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接得又多又快。又如:玩夹豆,将黄豆、花生、绿豆用筷子夹着分类,一个人玩久了没意思,组织几个孩子比赛,看谁夹得又快又多。有了竞争性的参与,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小朋友不喜欢的玩具。如:看图讲故事、我们进行故事大王评选,让孩子用图画成故事盒来讲故事,既提高了能力,又推动了冷门玩具向热门玩具的以展,玩得也更开心了。
(三)思
一次,我做了一个弹跳床,让朋友用各种材料的物品来测试弹力 的大小,刚开始小朋友们挺感兴趣的,可不多久就对单调地往上投东西的活动感到乏味,小朋友提议说:“老师,这样玩没意思,能不能改改”一看小朋友来了创新的意图,我马上放手让孩子们思考实践,一下子“羽毛球拍”“看谁弹得远”“蹦蹦乐”等各式各样的新玩法在孩子们的思考下应运而生,自制玩具比购买的玩具有更大的变更性,也为孩子们改进玩法创造了机会。勤于思考,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玩,更要让他们动脑筋想怎样玩得更好玩,老师要是一个有力的引导者,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学过程。
在制作的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某些环节的脱节,我们老师应注意:
1、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对这个玩具感兴趣并能玩起来就行了,例如大班体育玩具掷红心,有的小朋友根本不关注红心,锻炼方位判断能力的目标。这样目标就没有达到了,我们要把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孩子在玩中学,在学到知识时获得乐趣。
2、主角与配角有机统一,老师不是旁观者,应贯穿始终,及时为幼儿提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行为规范和个性培养的有机统一。老师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将孩子的兴趣引向健康的方向,启发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正确的从姿,良好的耐心,谦让的精神,把孩子朴实、无意识的行为升华到一种自觉的、向上积极的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
居里夫人曾说过“教育者将引导孩子将生活变为幻想,再把幻想变成现实。”玩具,是孩子的工具,是孩子发展的食粮我们努力把握好扑克制玩具这条路子,让孩子玩出水平,玩出创新!
第四篇:提高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浙江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春燕
引言(1)
※互动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 言语互动与非言语互动。
※ 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
※维果斯基: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发展的“社会共享”的认知。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3)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1、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2、现实的师幼互动平等仍处于浅层状态,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的互相尊重,教师没有把幼儿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教师的话语霸权。※ 师幼虚假的交往现象。
(4)
案例1:有趣的转动
教师问:“要是身体的哪个部位不会转动了,会怎么样?” 幼儿:“眼珠不会转动九看不见旁边的东西了。” “脖子不会转动,头就不会动了。” “如果腰不会转动,身体就弯不下来了。” “我家就有老板椅呀。”
教师强调说:“我的问题是如果身体哪个部位不会转动了,会怎么样。”就又请别的孩子回答了。
然后教师接着说:“请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会转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5)
虽然教师能清楚地听到幼儿回答“我家有老板椅。”但是还没有真正听懂这句话,不能真正地理解幼儿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师看来这样的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但如果仔细分析:幼儿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老板椅呢?老板椅与身体转动有什么相关吗?就会发现幼儿所说的老板椅的意思应该是:老板椅会转动,我要是身体某些部位不能转动了,就可以坐在我家里的老板椅上,以椅子的转动来代替身体一些部位的转动。其实,老师是可以接住孩子抛来的球的,及时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更清晰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再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会转动,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6)案例2:玩具要轮流玩
※为了引导大班的幼儿学会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一位教师设计了社会活动“玩具要轮流玩”。这是其中的一个活动实录。※师:有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像他们这样:(两位幼儿一男一女进行争抢玩具的情境表演。)
师:这两位朋友在争抢玩具,这样做对不对?我们来帮助他们想想办法?
幼:男孩应该让女孩。幼:大家轮流玩。
幼:只给女孩子玩,不给男孩子玩也不公平,应该再找一个玩具。师: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幼:有一次我玩一个玩具,哥哥也想玩,就拿着他的玩具对我说:“我这个玩具很好玩。”其实,他的玩具我玩过,一点也不好玩,我就没有答应他。
师:我们要学会相互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玩。
(7)上述判断中,教师早就预设了问题的答案——教师都要绕回预先的目标上。其实,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幼儿自身的体验才能被认同并内化,与其回避、压制,倒不如让幼儿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及感受,再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况,如:两个小朋友都想玩该怎么办,让孩子说说解决的办法,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合作中问题,如苍白无力地说教说教要有效得多。
(8)
在互动的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幼儿的思维、语言,而忽略幼儿的内心感受。
※ 在互动的导向上,教师是互动中的主动者,幼儿是消极的受动者。
(9)
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的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倾斜式互动。教师发起互动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
(10)
※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自主权。
(11)
※教师往往会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的走教案的过程,较少关住或漠视互动中幼儿随时出现的问题,也不希望看见教学进程与教学计划慢慢地偏离。
(12)
案例3:有趣的光斑
教师说:今天阳光明媚,请小朋友用镜子玩一玩,看能发现什么。听到小铃声就到老师身边坐下来。
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四处玩起了镜子,有几个小朋友把镜子放在太阳下不停地晃动着,把光斑照到各处,指指点点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慢慢地孩子们都挪向有阳光的地方,大多数孩子都照出了光斑。可还是有几个孩子没成功,有的岁让站在阳光底下,可镜子缺在阴处,有的本该照射镜子上的阳光正好被其他孩子的身体挡住了,还有个女孩虽然把镜子放在阳光直射到的地方,可镜子正面朝下,阳光只照到镜子的背面,虽不停地晃动着镜子,可还是照不出光斑。旁边一男孩子就伸手过去帮她调整了镜子的方向,光斑就产生了。
(13)※老师敲小玲了,小朋友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老师问:“刚才玩的开心吗?”“开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光斑呢?” ※ 孩子们正在讨论。刚才那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自豪地说:“有一个小朋友搞不起来,是我帮她搞起来的。”
※老师并没有理会,继续说:“光斑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请小朋友们再去玩一玩,想一想。” ※老师的教案成了死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幼儿,让他们围绕着它转,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推进情况适当调整,互动机械。师幼互动的过程成了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过程。
(14)调整:
※当老师发现有的孩子照不出光斑时,即可增加“如何才可以照出光斑”的讨论,“照不出光斑”的原因分析,探索环节,可以提出
(1)你照出光斑了吗?(2)你是怎么做的?
※也可以请照出光斑的孩子再来试一试,再次展现问题情境,让大家来找寻原因。
※再如,当那个男孩说时„„,教师应及时鼓励、肯定,为他提供充分表达、展示的机会,同时可以把球抛给大家,共同讨论。(15)
4、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料外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机敏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特别是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随机处置的能力。
(16)
案例4:木鱼在什么地方敲
※教师正在组织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小老鼠偷油。活动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形象地肢体动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接着有条不紊地欣赏乐曲第一段与第二段,老师问:这首曲子好听吗?你们喜欢那一段?
※有的小朋友说喜欢第一段,也有的说喜欢第二段,教师说:“很好。”接着老师提出了一个启发式的问题:“木鱼在什么地方敲呢?”立即有小朋友们抢着回答说:“在庙里。”顿时,在场的小朋友与听课的老师哄堂大笑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师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继续强调:“你再仔细听听木鱼在哪里敲”而幼儿仍然回答:“在庙里”。最后老师强做微笑说:“木鱼应该在第一小节结束时来敲。(17)
※老师的问题:“木鱼在什么地方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答案自然是多种多样的。木鱼是可以在庙里敲的,这是没有错的。幼儿能做出这样的回答,说明他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教师多幼儿的回答要分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幼儿会这样回答,造成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应从教师找原因,是语言不准确,还是问的范围太大„„
(18)分析:
教师的语言是幼儿回答问题的诱因,如果是这样问:“你们认为木鱼应在乐曲的哪一个小节敲好听呢?”这样的提问确定了问题的范围,把幼儿凌乱的思绪拉入乐曲之中,请幼儿听听音乐告诉大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但能体验乐曲之美感,也能在比较中了解敲木鱼的作用。即使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也不需要紧张,可以灵活机动,发挥教育机智:“很好,你是个非常细心的孩子,注意到庙里也有敲木鱼,能不能帮我们想一想今天这首歌曲中什么地方用木鱼敲好听呢?这样幼儿不但积极回答,而且也会想为什么用木鱼敲而不用别的器具,自然归纳出:用木鱼的声音最能表现出小老鼠头油时紧张的气氛。”(19)
二、原因分析——价值观、技术因素及实际困难 ※
(一)落后的课程教学观
※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观念问题——教学活动十特殊的认识活动还是师幼的对话交往活动?
※传统教学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
(20)
案例5:森林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大森林是我们的好朋友吗? 幼:不是。师:为什么?
幼:因为森林里有许多动物,他们很凶的。幼:我最害怕大灰狼和大狗熊了。
幼:地球上没有动物就好了。
幼:可是,没有虾的话我就吃不上虾了。
※老师把话题重新扭转过来,继续问道:森林有什么作用?接着引导幼儿归纳出大森林种种好处,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最后做出总结:大森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大森林和大森林的小动物„„(21)
当前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教学中心目标,其它的目标,诸如态度、价值、情感、社会性的任务或附带,或抽象,并没有真正的地位。※教学过程成了展示教学计划的过程。
※引起儿童兴趣——导入活动——提出问题——师幼一问一答——最后教师得出结论。※ 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与传声筒。
(22)
送给蛤蟆的礼物
※再过几天就是蛤蟆妈妈的生日了,青蛙想做一件衣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这天下午,青蛙一看见蛤蟆,就忍不住说了出来:“我要送你一件衣服,不是买的,是我自己做的。”蛤蟆听了很高兴。
※晚上,青蛙准备好剪刀、针线,开始做衣服。可青蛙从没做过衣服呢!刚剪了几下,青蛙就叫起来,“哎呀,坏了,剪坏了!唉,看来衣服是做不成了,只能做一件背心了。”
※有一天,青蛙碰到蛤蟆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说:“嗯,做衣服太慢了,我想还是做件背心给你吧!”“呀!太好了。”蛤蟆高兴地叫了起来。(23)
※晚饭后,青蛙就做起了背心。这次青蛙就小心多了。可是不知怎的,又剪坏了。现在背心也做不成了,只能做一顶帽子了。青蛙真的生自己的气了。“唉!算了,明天再做吧!”青蛙气呼呼的上床睡觉了。
※二天,青蛙又碰到了蛤蟆说:“嗯,我觉得那块布更适合做一顶帽子!”“听起来真不错,我喜欢帽子!”
(24)
这天晚上,青蛙在动手做帽子前,对自己说:“这次,你要是再剪坏,你就是一个最笨最笨的大笨蛋!”唉,看来青蛙的运气真是糟透了,布又剪坏了,这下连帽子也做不成了。“唉!我是世界上头号大笨蛋。”青蛙自言自语地说。
※第二天是蛤蟆的生日,当青蛙把一块手绢送给蛤蟆的时候,他难过差点儿掉下眼泪。“哇,真漂亮!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最特别的礼物了,谢谢你!”看到蛤蟆这么高兴,青蛙一点儿不觉得难过了。
(25)教师的三个提问
※导入故事:最近,听说蛤蟆要过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青蛙打算做一件衣服送给它,可是最后,青蛙只送了一条手帕。问题一:如果你是蛤蟆听说礼物从衣服变成了手绢,你会高兴还是难过?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你是青蛙,把原来打算制作的漂亮衣服只做出一条手绢,你还会把这份礼物送给蛤蟆吗?为什么?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留下结局让幼儿思考并提问: 问题三:猜一猜,蛤蟆最后会收下这份礼物吗?为什么?
(26)
教学活动是师幼交往对话活动
※课程的教与学不是外在于教师与儿童的活动的,尤其当幼儿园课程从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展到幼儿园一日的活动后,其本身就是师幼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幼儿园课程教学就其本质应是师幼互动的交往过程,是对话的过程。
(27)
雅斯贝尔基在《什么是教育》中描述了迄今为止的三种教育类型。
1、经院式教育:仅仅局限与传授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工具,儿童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
2、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使儿童只能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服从于教师。
3、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与儿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学没有固定的方式,双方可以自由地思考,在善意与无止境的对话与讨论中唤醒儿童的潜在力。(28)
腾守尧先生在《文化的边缘》中指出: ※灌输式教育: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适宜的、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本篇文章从区域活动、日常的教学活动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师幼互动行为。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已颁布的新《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所以,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师幼互动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在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行为
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活动室分割成小区域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如阅读区、美工区、数学区、认知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等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是幼儿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活动;教师能更直接地接触幼儿、观察了解幼儿,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更多地感受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往往还带着一个管理者、照顾者、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身份、意识与幼儿互动,幼儿在教师较高的控制下活动,不能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还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们从教育观念、活动区的创设、区角活动的指导三个方面的转变探索师幼互动方式的变革,在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中,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自尊、自信、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表现、学会创造;以积极的互动促进区角活动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做到:
(一)区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活动的观察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实施影响和促动作用。幼儿始终以活动主体与教师、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如在娃娃家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虽有合作、分工,但角色间缺乏语言交流,只是忙于摆弄物品,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情境性语言交往能力不足有关。于是教师就利用幼儿喜欢模仿,心理活动带有明显情境性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即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扮演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心爱的娃娃,口中轻声念叨着:谁是娃娃的爸爸呀?几名幼儿争着想当娃娃爸爸,我来到一位幼儿面前说:你下了班就快回家吧!娃娃病了。小爸爸回家了,我对他说:娃娃发烧了,怎么办呢?小爸爸立刻说:我给娃娃''吃药''。爸爸马上行动起来,倒水,喂药,我俩又为谁带孩子,谁做饭商量一番,之后又出现了带娃娃出去玩等游戏内容。可见,通过教师的观察、引导、参与,以行动,语言、心理等行为影响和带动幼儿,从而使活动向更深的主题、情节发展,使幼儿的行动、语言、心理产生积极的变化。除了以游戏身份参与之外,师幼共同交流游戏,也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活动过程中师幼互动的具体体现,它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与接纳。在活动区,由开始教师找幼儿游戏,发展到幼儿找老师游戏。如:两位幼儿抱着小熊对老师说:老师,请你给我们拍张照片好吗?我立刻装做拍照的样子为他们认真拍照。什么时候可以取到照片?过一天吧。一 会儿,我把画好的照片交给他们。教师,照片里怎么没有背景?哦,我忘了拍背景了,请你们帮忙添上背景吧。
(二)、本着教育从孩子中来、从生活中来的观念,引导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创设,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过去,在创设区角活动时,教师多考虑整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征,根据幼儿发展的月目标、周目标和制定的每周幼儿一日活动计划确定每一周的区角活动内容;接着按内容划分活动区域,最后教师精心选择并制作大量的操作材料投放到各个活动区,幼儿直接进入活动区活动。留给幼儿的空间少而且小。所以在活动区创设之际,就应让幼儿成为活动策划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之一。行为之一:师幼共同商定活动区区域分布我们首先让幼儿各抒已见,说一说,我最喜欢玩什么活动区,将活动区的种类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之上,并适当地将教师的观点参现其中,这样,幼儿渴望自主选择游戏,把自己感兴趣、观察到的一切纳入活动区游戏中,从而获得了满足和快乐。接着,师幼共同商量我想把活动区放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活动区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是影响幼儿创造灵感与积极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于是,我们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四周走一走、说一说这里玩什么好?为什么好?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经验便在一种轻松的无任何压力的氛围得以表达。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建议者的身份给予巧妙点拨。图书区、益智区、表演区、结构区、社会性活动区、体育区等就在师幼互动行为影响下合理分布。行为之二:师幼共同丰富活动区游戏材料在活动区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展露个性、获得主动发 展的。同时,生动、有趣又具有动感变化的材料的种类及功能的认识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只有通过交互作用,共同丰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行为有:
1、讨论:针对某一活动区,和幼儿在一起展开讨论,如娃娃家里,还缺少些什么?经师幼共同出谋划策,新的游戏材料便产生了。
2、收集和制作:活动区中材料,我们提倡废物利用共同制作。也就是将身边的废旧物品巧妙运用,实现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师幼共同找来了果奶瓶、小网袋,为医院制作了输液瓶。用纸盒、纸板制作了小餐桌,用吹塑纸剪出了小剪刀小菜刀,用可乐罐制作成打击乐器,如:小沙球等……
3、合理放臵:在通过师幼共同制作和收集各类游戏材料之后,让幼儿将其合理放臵于各活动区中,这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另一主体,只是随意地提醒怎样放才方便呢?在语言上给幼儿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提高了幼儿行为的指向性。在这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智慧和能力,增进了师幼间的信任和了解。行为之三:师幼共同制定活动区活动规则,活动规则是有效进行活动区活动的前提。幼儿自己有较易接受和认可的活动规则,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不仅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现实世界,而且也是他们与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定。幼儿有自己的标准,经过幼儿共同协商的规则,他们愿意也较为容易接受,并且知道怎样去遵守,还能够判断违规行为,因此,师幼共同制定活动区规则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是师幼互动中平等互信、差异性的体现。在我们活动区中主要包括:活动人数、进区、换区、材料使用、交往关系、角色职责等方面的规则,在共同制定时我们努力做 到:首先,将规则制定权交给幼儿 由于活动区是幼儿共同商定、设臵的。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活动期望值,即希望其成为他们的乐园。应该说幼儿对活动区是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所以,我们放心地下放权力,通过教师对幼儿信任的心理暗示及幼儿主选择的要求驱动下,规则制定对他们一样自然高兴的事。其次,帮助幼儿提出合理的建议 幼儿由于年龄小,经验和能力不足,考虑问题欠全面,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作为合作者、互动者,就应以帮助者的身份,以自身经验和能力影响、促进幼儿更好地制定活动规则。如:在材料的整理上,原先规则是共同整理,而往往部分幼儿中途换区了,导致材料无人整理,这时教师参与进来,帮助幼儿制定:要换区时先要整理好自己用过材料。交换角色或材料、区域时要先和同伴商量。这样就以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影响了幼儿的活动行为。最后,允许幼儿对规划进行修改或重新建立由于幼儿的规则不像成人制定规则那样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们的生活和认识活动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所以我们赞同幼儿想换活动规划的想法,在心理上给幼儿以鼓励和支持。让幼儿敢于放手大胆地改变不适合他们的活动规则。建立更新、更好的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在促进幼儿互动中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创设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打破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将区域活动、主题内容、幼儿兴趣合成整体,师生共同创设,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二、在日常教学中的师幼互动行为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一)早期阅读中的互动展现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摈弃过去由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我们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图书,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驱使幼儿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情况,提出问题,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完毕,则鼓励幼儿大胆的对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扭转统一要求、同一提问的倾向,在提供阅读材料、提问设计,提高互动频率等方面 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主体性,给他们量力而行的机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主动自主的投入阅读活动。
(二)户外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展现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后二线成为旁观者或提醒者,教师的积极参与能更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案例分析:有一次,一群孩子对向前滚圈追跑的玩法失去了兴趣,围坐在台阶上闲聊。这时,教师故意在他们面前将手腕一勾,抛出竹圈,孩子们惊奇的发现竹圈会自己滚回来,他们一下来了兴趣,在几次尝试过程中,孩子们又发明了正转圈、反转圈、抛圈等多种新玩法,活动情绪又趋高涨,当一个孩子想出与众不同的玩法时,教师就说:真好玩,我来向你学吧!以鼓励幼儿不断创造出新的玩法。而且,在活动中我们还发现孩子们更易接受自己或同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评价时,教师适时的让幼儿参与,引导他们就玩了什么?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想想、说说,再请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参与评价,促使他们学习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意识。关于在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我总结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根据《新纲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师幼互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起的重要的因素。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因 8 起到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但由于多年来受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大家在有意无意之中做出了许多不利于形成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行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想要做到有效的师幼互动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幼儿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是不受重视的。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的主导—主体论开始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纲要》要求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倡导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幼关系。
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在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很大关系,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的被接受和被执行,在教师这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幼儿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服从者,要听老师的话。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性质以及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各自所处的地位,教师应该对照《纲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多地关注幼 9 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然后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教师与幼儿的良性互动。老师应该时时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用心去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建立平等、亲密、信赖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亲近的良师益友。如:幼儿每天来园我必定微笑地迎接他们并与他们亲切的拥抱,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心情,让他们愉快的心情保持一天,同时通过亲切的拥抱和问候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近友好,这样有利于一天活动的组织,减少师幼之间的隔膜,能充分发挥师幼互动教师若有过失,应该坦诚地向幼儿承认,并向幼儿道歉,让幼儿知道老师也有过失。只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就是好的。记得我遇到这么一件事:那天全班幼儿都在进行户外活动,我们班的女孩子畅畅去跟一个男孩在厕所里面玩水,我一进厕所看到他们就立刻狠狠地批评他们两个。当时畅畅象失控一样对着我大喊:我没有玩水,我就是没有。接着就是一场大哭,此时我气在头上,明明自己看见她在厕所里还不承认错误,真是气坏,也没理会她的辩驳。事后我向那个男孩问明情况,原来是男孩在厕所里玩水畅畅过来阻止他的,那么也就是我怪错她了,我感到非常的惭愧。心里一直在打架,是当作没这一回事还是向她道歉呢?想想刚才畅畅委屈的样子,我心象被针扎了一下,最后决定向小朋友道歉。我把畅畅叫到面前,看见她对我是否还怀有敌意,于是我就轻轻的摸着她的头,对她说:畅畅,对不起,刚才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没玩水,只是提 醒小朋友不要玩水,这样做非常对。老师现在向你道歉,你能原谅老师吗?只见畅畅立刻松了一口气,挨到我的身边露出了信任的微笑。所以说,孩子跟老师也是平等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意义上老师是权威的错误想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师幼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