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模式我的课
泥沃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他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生内心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以愉悦的表情,和蔼的态度,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的优美姿势等引人入胜的授课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从而陶冶其情感,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功能目标
1.本模式培养训练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意境中领悟课文的内涵,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在智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教学变成有吸引力、有趣味、有哲理、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三、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各年级感情色彩浓厚的讲读课文的教学。
四、操作程序
(一)创设意境,以情激起。
教师用激昂的导语快速带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满怀深情朗读课文。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表达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意境中。
(二)动情讲读,入情思考。
这一步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往往是通过老师的感受、情绪、表述来理解课文的。
1、通读。教师按文章的思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回答。(如:划出自己通读后感受深的句子)
2、精读。旨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即交流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其意思,并能通过反复诵读领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诵读。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意境中。学生模仿教师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同桌互相诵读,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含义。注重穿插生评、师评,自评。
(三)回读感悟,情感升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读,谈自己学习的感受。如:对课文的感悟,对写法的体会等等。
(四)科学练习,灵活运用。设计拓展训练,活学活用本课知识。
做法:
1、语文组定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发言,认真笔记。
2、开展“人人作课,评课,议课”活动,每人一节研究课设计,一篇评课材料。
3、抓住课改前沿,积极撰写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
4、针对课堂教学,举办了星级课堂教学大赛。可喜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以身自居,不再以师自尊,而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种具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正逐步的形成。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不囿于这样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堂教学遵循了以学论教的原则,关注的是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3、教学的资源得到了拓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文本的价值和学生的需要,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开展实践活动,在课内广泛的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真正的体现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课程。
4、注重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向教材和教
师挑战了。学生的这种自我的意识逐步形成。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关注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评价具有整合性和综合性。还应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奖励评价、等级评价、分数评价等多种方式。
2、个别教师教育理念有些陈旧,课堂面貌改观不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第二篇:我的模式我的课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第五届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博览会“之我感 棋盘井第一小学
陈惠玲
全国第五届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课堂模式博览会于2015年4月17日至19日在天津市西青区西青实验小学举行。
按照学校安排,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我们16名教师一同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并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独具特色的说课,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由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主办,研究会理事长王敏勤等知名教育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800余名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本次会议主题为“如何通过三级建模,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模式”,旨在推动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交流“三级建模”的经验,展示各种教学模式的风采,探讨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规律。王敏勤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也强调:“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我们知道,要想形成有竞争力的课堂,就要在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索上下功夫,只有拥有了成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课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我认为改革重点首要的放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
现在全国的课改典型很多,教学模式也很多,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衡量课堂模式优劣的标准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看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我想我们要努力做到既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又能体现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还能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创造性和个性特点,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在参加本次会议之前,我认真总结了这几年在英语教学中的经验,先后梳理出对话教学,单词教学,阅读教学的己有的教学模式,在梳理过程中,我重新翻阅了我们这两年来的导学案设计,对这些课型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研究设计。重读了史局长的《导学型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8日上午,我们听了王敏勤教授的精彩报告,他的报告实实在在,又有发聋振聩之感。我感觉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深入,追求课堂形式上一片热闹的时代已悄然过去,人们又开始关注并重视课堂的实效性,很多教学理念已逐渐回归本质。他提出的五个关系:课前预习与课堂预习的关系、课上紧张与课外轻松的关系、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的关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王教授对目前很多现象进行了“冷思考”,对指导如何打造真正的优质高效课堂提出了这样有高度的极具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让人感到大家确实是大家。他的指导对改进自己的特色教学法大有裨益,我想,下一步,一定处理好王敏勤教授说的五种关系,让自己的特色教学法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更扎实高效。18日下午是各省教师课堂展示环节,开放式、自助式的课堂,让我们零距离接触各种“教学模式”。北到内蒙古、黑龙江,南至贵州、广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四百余名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模式,一堂堂课可以说是风格迥异,但归途一致,那就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施教,课堂呈现的效果都是“高效”。
在这次博览会上,我听了九节课,特别不错,各有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天津西青区这实验小学的多彩课堂《let’s sing》,执教人是一位极其年轻的女教师。该老师通过回忆旧知识导出新课,借助课件展示的图片,课件生动鲜活,极具感染力。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对课堂的驾驭。恰当的引出单词,让学生边说边做,将生硬的单词教学加入丰富的肢体语言,生活化的小练语激活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将课堂推向高潮。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次活动,对于促进我们深入探索和提升自己的特色教学方法,凸显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及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都将大有裨益。
总之,这次天津之行收获颇丰,感触颇多,不虚此行。下一步,我将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落实于自己特色教学法的改进上来,让自己的小学英语教学法更简约,更优质,更高效,让自己的教学法走得更远。2015、4、20
第三篇:我的模式我的课演讲稿
我的模式,我的课
——“三环、三探”教学模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教师,XXX。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我的模式,我的课。在平时教学中我多采用“动态生成教学法”实施教学,以学生“做数学”为基点,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依据“动态生成教学法”结合教学经验,我总结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三环、三探。
三环是指整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三环节:一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环,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三环,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三探是指第二环节又分为三探:一探,动手实践,探究揭示概念;二探,建构知识模型,探究规律;三探,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以这节课为例,具体阐述一下我是如何落实并实施的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例如,在本节课上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出示5 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五角星),老师拿着其中的五角星问:它为什么叫做五角星呢?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学生对角的关注,“那么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这样设计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问题营造了氛围。
环节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这个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本环节实施中又分为三探:
1、动手实践,探究揭示概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空间,并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例如,在本课初步认识角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切实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这样设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2、建构知识模型,探究规律;
当学生有了基本知识的建构之后,我们就要进行规律的探究。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探究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并形成科学结论。例如:在本节课教学角的大小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钟面、剪刀、扇子,以及用活动角比较大小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是由它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发现,学得愉快,老师也教得轻松。
3、运用新知,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就针对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智力大闯关”,其中有:基础知识填空,数出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角?以及一个组合图形中有几个角?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环节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例如:这节课中我就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且,在课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欣赏无处不在的角,冶情励志,体会生活中角发挥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样设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最后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留拓展作业:“剪一剪”的活动:把一个长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三环、三探”教学模式是我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建立的,其中还有很多不成熟不足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也没有给更多的学生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给以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第四篇:我的模式我的课
我的模式我的课------“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
我的模式我的课------“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
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我自己17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名称:“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
二、定义:“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老师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最后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三、模式的基本结构是:
“情境——探究——变式——归纳——反馈”这五个环节。
四、具体的操作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牵动全堂课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学生急于想解决问题,但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形成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中。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开课出示赵州桥的图片,介绍赵州桥的历史,提出求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告知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观察联想、动手操作、归纳推演等方法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对自主探究及时进行效果反馈。而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等形式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提出了3个问题。1探索圆对称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圆,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2探究垂径定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老师演示、课件展示以及几何证明,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得出结论。3垂径定理的推论,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理论证明等方法,合作学习得出垂经定理的推论。同时每一个问题后面都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及时练习、及时反馈、正确评价,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变式训练,巩固强化
组织变式训练。对前面获得的初步概念和技能、通过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训练,使学生从中获得概括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化和熟练,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运用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运用的环境等手段,编好按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的尝试,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转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式训练的设题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等多种方法。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此环节,我安排了3个题目 第一题判断对错5小题,是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变式训练。第二题填空题4小题,是对垂径定理的应用的变式训练。第三题是让学生解决开课是提出的赵州桥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自主归纳,升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从而使新知纳入整个教材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安排了谈收获环节。让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知识体系。(5)当堂训练,效果反馈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在这一教学环节要注意:一是训练试题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二是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当堂完成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反馈信息,为辅导和后继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精心设计了选择题4小题,填空题3小题,计算题1题。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五、“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对应的四条教学原理。第一,情意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序进原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的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
第三,活动原理。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第四,反馈原理。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六、适用范围:初中数学七---九年级数学新授课。
七、实验的效果说明:
此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探究-变式-归纳-反馈”这五个环节。但也绝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序加以套用,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在这五个环节中,探究、训练是中心环节;创设情境是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变式训练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探究所得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归纳,则是把所得的知识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当堂训练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我在使用此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我自己17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名称:“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
二、定义:“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老师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最后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三、模式的基本结构是:
“情境——探究——变式——归纳——反馈”这五个环节。
四、具体的操作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牵动全堂课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学生急于想解决问题,但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形成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中。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开课出示赵州桥的图片,介绍赵州桥的历史,提出求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的问题情境。但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告知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观察联想、动手操作、归纳推演等方法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对自主探究及时进行效果反馈。而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等形式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提出了3个问题。1探索圆对称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圆,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2探究垂径定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老师演示、课件展示以及几何证明,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得出结论。3垂径定理的推论,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理论证明等方法,合作学习得出垂经定理的推论。同时每一个问题后面都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及时练习、及时反馈、正确评价,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变式训练,巩固强化
组织变式训练。对前面获得的初步概念和技能、通过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训练,使学生从中获得概括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化和熟练,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运用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运用的环境等手段,编好按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的尝试,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转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式训练的设题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等多种方法。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此环节,我安排了3个题目 第一题判断对错5小题,是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变式训练。第二题填空题4小题,是对垂径定理的应用的变式训练。第三题是让学生解决开课是提出的赵州桥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自主归纳,升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从而使新知纳入整个教材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安排了谈收获环节。让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知识体系。(5)当堂训练,效果反馈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在这一教学环节要注意:一是训练试题要典型,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二是当堂必须完成,分层次地完成。当堂完成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反馈信息,为辅导和后继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我在《圆的对称性》一节,我精心设计了选择题4小题,填空题3小题,计算题1题。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五、“情境探究,变式反馈”教学模式对应的四条教学原理。第一,情意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序进原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的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
第三,活动原理。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第四,反馈原理。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六、适用范围:初中数学七---九年级数学新授课。
七、实验的效果说明:
此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探究-变式-归纳-反馈”这五个环节。但也绝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程序加以套用,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在这五个环节中,探究、训练是中心环节;创设情境是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变式训练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探究所得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归纳,则是把所得的知识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当堂训练是为了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我在使用此教学模式也存在些许困惑。比如:有时学生探究的时间不易把握,有时课堂习题的变式训练设题比较费时间,有时课堂当堂训练的题量没有把握好等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完善,争取越来越好。
模式也存在些许困惑。比如:有时学生探究的时间不易把握,有时课堂习题的变式训练设题比较费时间,有时课堂当堂训练的题量没有把握好等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完善,争取越来越好。
第五篇:五环模式-我的课改生活
五环模式--我的课改生活
我们的课改进行了一年了,记得去年刚开学,老师就把原来单人单桌的课桌排列变成了面对面的形式,好像聚餐一样。刚开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将要接触一种全新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老师帮我们建立了小组,选出了小组长,还结合成帮扶小对子,互相帮助来学习。最初几天我们非常的快乐,我们小组成员一起给小组起名字,设计组徽,编写组号,演唱组歌。小组成员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最后把我们完成的一切给大家展示,我们赢得了阵阵掌声,也使我们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可是接下来的正式学习却是举步维艰。大家都习惯了老师在前面讲,我们在下面听,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学习方式。虽说分了小组,结成了小对子,可是大家并没有形成学习上的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现象。这下可急坏了老师,为了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老师放慢了讲课的进程,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走上课改的道路,就像我们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学走路一样。老师和我们一起设计了班级的小口令,用来规范我们上课的秩序,使我们整齐划一。如:“我读书——把书拿”“聚焦——迅速、倾听——认真”······在我们熟练运用这些小口令后,我们的班级秩序好多了,一个口令大家都知道要干什么。接着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五环教学模式了。由于我们年纪小,老师先让我们在小对子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个内容让小对子一起学习,你不会来我帮你,我不会了你教我。接着把我们的学习成果给大家展示,全班进行比赛。慢慢的把这种互帮互助扩展到小组中,最终形成小组展示,每个人都有展示的任务,都有发言的机会。渐渐地,同学们的胆子大了,声音洪亮了。这些都是老师带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定期给小组长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如何帮助小组成员。我有幸被老师选中小组长,通过这些培训,在每一次展示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当主持人的感觉,别提多高兴了。大家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小旭是个胆小内向的女生,上课从来不发言,也不大声说话。有一次我们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个环节是让展示朗读,轮到她的时候,“我给大家展示读《望庐山瀑布》,日照······”后面的声音就淹没在她自己的嗫嚅里。
“请提高声音再读一遍。”
“我给大家展示读《望庐山瀑布》,日照······”
“大声说话,面向前方,再来一次。”
反复5次。最后小旭终于大声地读了出来,然后是热烈的掌声。在为她一个人放慢的课堂节奏里,她的表现从“省略号”到“感叹号”,缓慢而迅速地打赢了一场属于她自己的战争。在这次课改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步,也有自己的收获。我知道我们的成就在课改的路上只是前进中的一小步,但我相信: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前进的步伐会越走越快的,我们会真正自主的去学习,爱上学习,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强迫和督促,我们也能自由地像雄鹰一样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
教师评语:
这位学生写出了自己在课改中的真真切切的感受,看到了自己和同学们的转变和进步。用自己细嫩的笔触写出了课改中班级发生的点点滴滴。语言朴实,简洁,流畅自然,比喻形象、贴切,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不难看出这是低年级学生对课改的看法,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一群天真面孔,要进行完全的改变真得不容易,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和学生们一起去学,一起去努力。刚开始,展示的语言需要老师一句一句教,身姿状态需要老师反复提醒,现在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这些用语,甚至还能自编自创,这些进步都是师生一起努力地结果。“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和学生一起走在课改的路上,共同求索,共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