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由而有创意表达(定稿)
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由而有创意表达
新会实验小学 黄玉爱
阅读教学是积累,作文教学是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叶老老先生强调学生的作文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然而有的学生害怕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令他们的作文情真而意达呢?如何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在作文教学探究中,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深入生活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事半功倍。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是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生活,作文则如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要使学生的习作真正变为内心的一种倾吐需要,就必需深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写。学生热爱生活,就会处处留心,观察入微,大量的感知材料就会入眼、入心,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1、引导学生在校内获取写作素材。学校定期举办书画展,文艺表演,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现个性,为生活增添色彩,为习作增添内容。一次,我在中队活动课中,举行一次“校园知识”知多少的抢答中,共分6个小组进行。先抽签抽题,然后在5秒内不能回答的,其他组可抢答。这其间,同学们的表现各异,无比兴奋、激动。结束后,我让学生自拟题目,把刚才的情境写下来。此时学生兴致最高,文思如泉涌。学生无需绞尽脑汁,无需老师指导,并很快地完成了习作。这次作文,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生动有趣。可见,只要是亲身经历过的,用心感受过的,就不缺所写的材料,也不愁写不出个性来。指导学生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筛选,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作为作文素材。但有些学生把有意义的事情理解为只是好人好事。其实不对,只要对自己或他人有教育意义,对事物认识有提高的都可以说是有意义。如:“我”因没带清洁用具,而谎称自己生病。这是坏事,但有意义,使我从中懂得做人要诚实;班上有同学打架,也是坏事,但令同学们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这样学生就学会在身边获得写作素材,写出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2、引导学生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活动,构筑一个生活作文的环境。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就是要把社会当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手做、用眼看、开口说,用心去感受。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个性化的作文。比如,我让学生上街找错别字后,就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说:街上的错别字真不少;有的说:如果我不认真学习也会写错字;有的说:错字会影响我们城市的形象等。其次,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参观新会葵博园、小鸟天堂、周恩来纪念馆,采访劳动模范,了解家乡近几年来的变化,以及开展调查家乡的河水和空气污染的源头等活动。还告诉他们,有趣的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把它写下来。从这一次作业中,我发现了许多新颖的内容:小蜜蜂是如何采蜜;小壁虎是如何捕捉小虫子;蚂蚁是如何团结一致的等。由此可见学生已学会体会生活,从生活当中摄取写作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广泛阅读 积累优美词句
作文其实就是把脑子里积累的词语反馈出来。脑子里的积累厚实、广博程度,直接影响文章水平的高低。语言的积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作文写得好,语言必须积累多,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更谈不上创意表 达。
1、在汲取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等有利资源,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文学名篇,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积累。因为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是儿童学习做人、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课。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不论是立意、选材、遣词造句都给人以启迪。不仅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体味他人的喜怒爱乐,体验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丰富自己的情感。同时,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又能使学生了解个性化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词汇。我要求学生每天最少有半小时的课外阅读,并向他们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社会阅历的名篇名作,如《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童年》等。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我在班上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文学作品赏读课,通过品——读——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作家语言的魅力,知道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有不同的写法。这一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阅读的兴趣大了,感悟能力强了,习作时的内容和形式也广了。
2、摘录背诵,品评交流。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坚持多读背古诗文,准备一本笔记本,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佳词美句、诗词名句,分类摘抄,并在旁边注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的结构进行品评或写上自己的感受。只抄不记也达不到目的。同学们可以把积累下来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名言警句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也可能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开发思路 创造自由表达
新课标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爱恩思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可以不拘 形式:记叙文、诗歌、科幻小说、童话、生活随笔都可以。可以不求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必须要真实。可以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写,也可仿写或改写。限制的条件少了,学生的拘束少了,胆子也就放开了,流露的感情真实了,笔下的语句也生动了,充满了灵气和个性。
四、运用积累 提升作文水平
既要积累,又要运用,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坚持每周一练笔,在练笔中,尽量把自己摘抄积累的佳句名言准确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要达到恰如其分表达和运用,必须正确地理解,理解语言环境。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不断地学习他人的鲜活词句,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也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表达规范、流畅。且富有表现力,更能流露自己的个性和灵气,也会达到理真情切意达,从而提升自己的人作文水平。
五、激励评价 尊重欣赏鼓励
为了让学生作文充满灵气,真情流露,评价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就少改。发展学生个性出发,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写自己最感兴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的习作中有一句精彩的句子,几个优美的词语或构思新颖,或取材独特或真情实感,我都认为是佳作,都给予表扬。例如写《童年趣事》,一个同学写她听到广播介绍:蛋清加西瓜可以美容并防暗疮。她高兴极了,把冰霜的鸡蛋打开取蛋清,把西瓜切开取瓜皮,然后把这两样东西搅和并敷在脸上。结果不但没有变漂亮,反而因皮肤过敏,脸变得又红又肿,害得上医院打针,她后悔极了。小作者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所以,我当即表扬她,并向同学推广,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因此,尽量多就少改,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信心,从而乐意写。
2、分层评价。学生的习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作文评价中,也应该注意分层次,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的水平,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应该鼓励。教师不要吝啬自己手中的分数和等级,多给学生一点成功的喜悦,激发的热情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3、给予期待。在作文批改中,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写下对他们习作的欣赏,并给予小小的期待。比如:期待你下次更多精彩的描述;我是多么希望能多读一会你的大作啊;你的句子是多么优美。让学生觉得他的文章正被人欣赏,他的努力被人肯定。事实上学生总是期待老师对他的评价,许多学生都盼望我早日发下作文本看评语。让学生看到自己每次批该后取得的成绩,亲身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其对写用的热情和信心。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多欣赏,多鼓励,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习作展现自己的生活和个性,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篇: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由表达
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由表达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是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反映。要使学生的习作真正变为内心的一种倾吐需要,就必需深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写。学生热爱生活,就会处处留心,观察入微,大量的感知材料就会入眼、入心,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散养的鸡、鸭、牲畜,肉质、口感要比圈养的好,学生的作文也是同样,不要受到约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爱恩思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自己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只要是亲身经历过的,用心感受过的,就不缺所写的材料,这样学生就乐于表达; 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把社会当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手做,用眼看,开口说,用心去感受。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同,老师要给予尊重,这样学生就能发挥自己有创意的观点了。这样的习作是真情流露。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是儿童学习做人、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课。不仅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体味他人的喜怒爱乐,体验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丰富自己的情感。同时,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又能使学生了解个性化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词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三篇: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学校的课程改革面对极大的挑战:学生的选择权要得到充分尊重,“选课走班”教学要有序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要有效开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始终把“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基础,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以“选课走班”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新常态实施。2014年,学校从高一年级开始进行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探索,如今,全校三个年级均已进行选课走班教学。
一、怎么选
新高考由现行的“3+文综”“3+理综”模式转变为“3+3”模式,充分赋予了学生按照自身意愿选学、选考的选择权,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要落实好学生的选择权,首先要解决“怎么选”的问题,如何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是新高考政策对学校提出的第一个挑战。
学校生涯规划的基本目标是有效引导每一个学生学会选择最符合自身志向、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课程与考试科目,提前规划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帮助他们树立志向、激发潜能,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设置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学业规划、了解职业需求和培养决策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正确认识自我。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评估的专业工具与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所长、兴趣所在、价值所向,促进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我和谐发展。
2.制订学业规划。结合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引导他们在明确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及学习与考试要求的基础上,对整个高中期间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试科目进行科学的选择与规划。
3.了解职业需求。学校除了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通过实践活动(主要有生涯讲座、企事业单位参访、“跟随父母工作一天+家长正能量工作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专业访谈和生涯访谈、“生涯微视频”设计大赛等六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和经历,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职业现状和需求的认识,发现自我与社会、与职业的内在联系。
4.培养决策能力。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涯决策时,能够综合运用自我、学习、升学、职业等各方面信息,完成自己的生涯决策和规划,培养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决策能力和规划能力。高一,借助常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做”的生涯问题;高二,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组织有针对性的生涯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教育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重点探索;到了高三,则借由考前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活展望等方式增进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
二、选什么
落实好学生的选择权,需要解决“选什么”的问题,即是否有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新高考政策对学校提出的第二个挑战。
学校课程建设与安排的基本思路:一是完善学校课程方案。根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从学校定位、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提升学校选修课程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与特色课程群,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三是统筹规划三年教学计划。以学程为单位,详细安排各学程课程安排、两次学考与选考时间、各学科走班教学设计等,均衡安排课程与考试节点,分散考试节点,减轻考试压力,确保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关于课程建设,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1.开发开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课程修习中养成。基于不同学科呈现的学科素养的差异性,学校首先将这10大核心素养转变成各学科的学科素养,然后将学科素养与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评价等有效联结起来,再是着力于开发与开设各类与核心素养相配套的课程,尽可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
2.开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群。学校不仅有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3d打印课程,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管理素养的领导力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的英语口语与英语逻辑思维、外国文化研究课程等,还有晨会课程群。学校的晨会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承包的方式开展,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通过某一主题来设计内容。晨会正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正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成长。
3.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学校有茶艺、舞蹈、摄影、舞台灯光监理、e乐队、di创新等社团。其中di创新社团参加全国第十届di创新思维大赛,荣获浙江省高中组一等奖,并获得全球赛资格。学校还在杭州市中小学科技节中获得最高奖―集体优胜奖。
三、怎么办
落实好学生的选择权,还需要解决“选了后怎么办”的问题,即学生如何上课。因此,“选课走班”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成了新高考政策对学校提出的第三个挑战。
选课走班教学,就是教师把学习程度相近或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聚在一起,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造,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方式。在不增加教室和教师编制的前提下,2015学年,学校共开设497个教学班,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1.分层走班教学。针对国家基础课程,学校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包括语、数、外和高一年级的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
学校本着“尊重差异与选择”的原则,以学生每门课的成绩为依据,给出每一位学生学科层次的参考意见,并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备课组的意见划定每门学科学习层次。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两个月都会有一次申请调层的机会。2.分类走班教学。针对国家选考课程,学校进行分类走班教学,即政、史、地、理、化、生、技术等七门学科。
学校将“7选3”课程分为学业水平(a类)、高考选考(b类)两类课程。在完全遵循自己意愿的基础上,学生自行选择a类或b类学习,学校负责进行编排班级。各学科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两类课程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统筹安排分类课程的进度、难度、作业与试卷的编写。学科单元测试和学校重大考试均采用分类试卷进行考核。
3.学情追踪体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调查各年级学情,并将调查数据及时反馈给各个备课组,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从而调整各自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走班学习的目的。学校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个性化的学情追踪和反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收集分析学生作业和考试的信息,利用这些数据来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教学、个性化的学生分析、个性化的学生错题本。教师通过对比各教学班的题目的得分情况,分析每个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学生也可通过系统查看和导出一段时间的易错题、易错知识点等资源,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学习。
四、制度保障
教学形式的变革给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新问题。学校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走班后班主任管理被弱化,有36.46%的学生认为,走班之后班主任应更侧重班级团队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此情况下,我们重新建构育人平台和班级机制,转变思路,改变策略,积极探索成长导师制度、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做法是:
1.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教育新常态,行政班三年不变,不按选考科目编班分班。同时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让行政班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让教学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
2.成立“守望者联盟”。在原有行政班班主任的基础上,再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行政班主任再加上成长导师,这就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守望者联盟”。学校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成长导师对学生在思想引导上帮助最大,达到58.73%,其次为学业辅导,占23.39%,生活指导的占10.13%。学生认为和导师交流后,能让自己心态更平和,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
3.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自主发展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选课走班教学背景下,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引导学生思考“我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我需要的帮助谁可以提供?”等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素养,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学校尝试把班级和学校还给学生,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评价,通过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和规范、控制每位学生的个体行为,保障“选课走班教学”教学过程的正常开展。
实践表明,选课走班教学有效地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必修分层、选修分类、体艺分项”,“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成为新常态,分层分类走班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表,帮助学生自我定位,自主选择,踏上一条独一无二的成长跑道。
同时,高中课改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选课走班”遭遇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出现结构性矛盾和潮汐现象,传统教学考核和教师绩效评估失效,原有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师专业素质受到考验,围绕“学业负担”问题产生不同认识等。为此,我们将转变思维方式,优化操作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领,利用核心素养联结培养目标和课程,扎实地做好选课走班教学,因材施教,进一步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真正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高恩波 2012年8月2日 15:33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第五篇:自由阅读让学生快乐成长
自由阅读让学生快乐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自愿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读书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语文课本作为阅读的主要内容。虽然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章,但毕竟是有限的,让学生天天读,天天背,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定会逐渐地衰减。学生的阅读量长期被固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学生就会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大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本班每周五早读课就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在课外读物的量上,至少做到学生人手一册,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课外的时候相互借阅。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大大地丰富了,而且己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己经不局限于周五早读课阅读课外书,双休日及假期还会到书店去购买和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读得十分用心了。
二、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常读常记。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词句或是自己认为写得非常好的语句记录下来。对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并在一旁加上注解,加强记忆;对于精辟的段落或句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或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写作能力。
(二)展评笔记。每周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开展阅读笔记展览,并评选出1-3名记笔记比较认真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全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三)体会交流。阅读课上,让每名学生选出自己在本周通过课外阅读记录的认为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作出解释或谈一下自己对这段语句的感受,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解疑释惑。对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弄明白的词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仍未
解决的,我再进行启发诱导,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问题的也多起来了
二、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提升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使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好书推介”图书展评。要求每位学生在班级读书交流过程中,推荐一本以上自认为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图书,摆放在学校指定位置,参与全校性的图书展评,拓展学生图书接触面。
讲,“书香人生”百家讲坛。班班开展讲故事大赛活动,选拔3—5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活动,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个人风采。
诵,“经典回响”美文诵读。以诗词、散文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配音诵读。每班在诵读活动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
演,“书与人生”课本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课本剧光碟,学习课本剧创作方法和表演艺术,并让学生自选故事改编课本剧,在班级进行表演,每班选送精品节目3—5个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表演大赛。
评,“读书博客”有感交流。要求学生坚持书写读书小评论,不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建好学生交流档案,从中选拔3—5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书评交流活动。
捐,“爱心书屋”捐书建站。倡导师生捐献图书,每生捐书2—3本,教师捐书数量不限,在每个班级都建设了图书角。学校组织评比,既评比书的数量、质量,又评比学生的阅读量。
奖,“读书成才”典型表彰。学校评委会根据评价标准,对个比赛环节进行认真评定,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先进个人授予“演讲家”“朗诵家”“评论家”“表演家”等荣誉称号,并奖励一定数量的书籍。
自由阅读,还孩子一方快乐的天空,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