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范文
小学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S着中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小学教学领域中,而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一方面满足了小学学生的身心需求,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可以启发小学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小学学生;益智玩具;课程体系
古典益智玩具课程拥有较强强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在锻炼了小学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耐性的同时,还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小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优势和实际价值,并对这种较新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小学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教育意义。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想要真正在小学教学中实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价值,就不能把其单纯的当做一个游戏的时间。虽然对于小学学生来讲,古典益智玩具的应用模式应是以游戏为主,但仍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以游戏为核心。同时重视课程的“质”,如:每一次使用古典玩具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采用大量的反复练习来进行教学,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意义。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应转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唯一主导的教学状态。一方面应以小学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为主,而不是以教学或教师的需求为课程内容,同时为了增加古典益智玩具的竞争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应把现代小学学生的喜好融入其中,如:益智图。把学生喜欢的动漫角色变成益智图,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的积极性。
在游戏的方式方面,可分为独自游戏或分组游戏。分组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学生的交流、分享和集体意识。与此同时,在分组多人性的游戏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即使调解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或问题等,让多人配合的游戏可以顺利的完成。并且玩具的选择应更加具有规划性,如:按照课程进程可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玩具的选择应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渐开拓学生的手脑能力。
最后则是相应的教学评价。在采用新的教学课程或教学方法时,自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学评价则是为了不断完善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教学而存在。主要针对小学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度,对玩具的喜爱程度,课堂互动效果,以及出现的其它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作出研究、分析,评价其对学生的影响,包括:短期方面,学生每堂课的收获。长期方面,学生的成长与改变等。教学评价可以说是让古典益智玩具在小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关键部分。
二、古典益智玩具的实施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
手脑协调是小学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控制能力与双手的活动能力成正比。如:九连环益智玩具,其是由一只长形的框柄和九个彼此之间相互套连的圆环所构成。小学学生如要装上圆环或取下圆环都必须要经过杆内,并且每一个圆环在按上或取下时,前面的圆环又都需要在杆上。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次玩具的规则进行游戏,则无法取下圆环。
因此小学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边看边想,在动手实际操作的同时,还要考虑下一个步骤,并且问题会随时出现,手脑需要共同运用。思考能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之间的协调将得到较好的锻炼。小学学生在初期玩九连环时,动作上往往会显得非常生疏和迟缓,大脑的思考也较不顺畅,手和脑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这就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引导学生完成游戏。
(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小学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仍处于玩乐好动的状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专注力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持续注意力2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更少。针对这一点,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对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小学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的同时,难度也较低,这样第一教师讲解比较容易,第二比较符合小学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上的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学生的求知欲虽然较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教师则要针对这一点,重点对学生记忆力方面的培养。利用古典益智玩具,不单可以增强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需要牢牢记住上一个游戏步骤,才可以完成游戏。通过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对学生的记忆力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一大重要的特点就是实际的操作。教师想要有效的完成课程教学,首先需要指导和协助学生对各种玩具进行拼接、组合或移动,小学学生则在前后左右和分分合合的玩具中练习自己的手脑协调能力。在玩古典益智玩具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急躁和莽撞等问题,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去指导学生,为学生建立轻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在接触古典益智玩具之后,学生往往会适应和熟悉这种需要大量思考过程的玩具,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就融合的越好,无论是九连环、益智图或华容道等益智玩具,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注意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对于小学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的价值,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和根本需求,采用科学而人性化的课程教学,选择合理的益智玩具,为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一慧.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0.[2]唐淑云.浅谈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存在价值[J].中华少年,2015,19.[3]王俊卿.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西藏教育,2015,06.
第二篇: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生活教育、建构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成长 建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未来生活成长
——陈相学校生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街道书山路101号,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77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1792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清新。学校现有学生2120名,51个教学班,教师170名,退离休教师207名。幼儿园9个班,幼儿280名。学校如今现代化教学设备基本齐全,学校办学社会满意度逐年攀升,学校现在正努力打造以“生活教育”为办学目标的特色品牌学校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体现校本的特色;而要体现校本特色就必须构建基于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作支撑。课程的设置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只有真正实现校本化才能符合学生实际;而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有效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评价引领措施作保证。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创新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生活教育。为此,学校提出“学为生活”这个课程理念,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努力达到让我们的农村孩子“适应现代城市生活”这个课程目标。
三、课程的体系与框架
陈相学校立足于打造以“生活教育”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建立基于学生未来成长的“学为生活”课程体系,在基于政策、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校本特色,突出促进学生“学为生活”的特点。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以“学为生活”课程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由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每部分都包括国家与地方设置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学校开发的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校本课程。
(一)、整合生活教育课程
1、艺术与审美
(1)、学科课程:音乐、美术、书法。
(2)、活动课程:铜管乐、舞蹈、铝板琴、合唱、竖笛、手工、绘画、书法。(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博物馆。
2、体育与健康
(1)、学科课程:体育与健康、卫生与健康、心理健康、安全教育。(2)、活动课程:跆拳道、足球、篮球、棋类、花式跳绳、跑步、疏散演练、防护等。
(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军营。
3、科技与生活
(1)、学科课程: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信息技术。(2)、活动课程:生活农场、科学实验、信息技术应用、12xue平台应用等。(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自然。
4、人文与礼仪
(1)、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2)、活动课程:现代礼仪、国旗讲话、入学、入队、班队会、毕业典礼、时事政治、养“诚”教育。
(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生活。
5、语言与交际
(1)、学科课程:语文、英语。
(2)、活动课程:演讲训练、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写作训练。(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社区。
(二)、开发其它校本课程
1、生活技能课程:学会生活系列课程:1—4年级:好习惯、好孩子课程;5—7年级:好行为、好少年课程;8—9年级:好理想、好青年课程。
2、特设课程: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
(三)、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图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图
↓
课程理念:
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
← 学为生活 →
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
↓
课程目标:
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课程领域:
艺术与审美
体育与健康
科技与生活
人文与礼仪
语言与交际 陈
↙ ↓ ↘
↙ ↘
↙ ↘
↙ ↘
↙ ↘ 相 学科课程: 音乐、美术、书法 体育、卫生与健康 数学、科学
品生、品社
语文、英语 学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综合、信息
思想品德 校
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 课
程 活动课程: 铜管乐、舞蹈
跆拳道、足球
生活农场
现代礼仪、国旗讲话 演讲训练体
铝板琴、合唱
篮球、棋类
科学实验
入学、入队、班队会
经典诵读 系
竖笛、手工
花式跳绳、跑步 信息技术
毕业典礼、时事政治
传统文化 构
绘画、书法
疏散演练、防护 12xue平台应用
养“诚”教育 写作训练 建
↓
↓
↓
↓
↓ 框 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博物馆
走进军营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走进社区 架
图 生活技能课程:
学会生活系列课程:1—4年级:好习惯、好孩子课程↘ 学会做事、学会吃饭、学会洗澡、学会睡觉、5—7年级:好行为、好少年课程→ 学会保管自己物品、学会共处、学会求知、8—9年级:好理想、好青年课程↗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等
特设课程:
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
四、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之间的整合已越来越被中小学教育者关注和重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去研究、实践。我们利用“学为生活”课程理念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利用“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将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将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有效性。将预习作业前置,利用“助学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我们在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学为生活”为课程理念,开发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和重大节日的特设课程,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课程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二)、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1、夯实国家基础课程
做实以达成学习目标为载体的国家课程,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国家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通过夯实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把握教材本位价值,搭建文本沟通桥梁,鼓励学生个性理解,打好学生一生的基础,最终实现以真诚理解的课堂氛围、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质疑探究的学习状态为特征的生活教育和谐课堂。
2、激活社团活动课程
激活以引导学习兴趣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设置的校本化社团活动课程,它是学科课程以外的拓展与延伸。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的选修课程,由30多门校级精品社团课程组成,学生的参与率为100%,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一生一收获。社团活动课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与学相结合的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求,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灵活了学生的双手,培养了创新力,学生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与成长。
3、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开发以体验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开发社会实践校本课程,让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走进军营、熟悉国防;走进自然、增强环保;走进生活、学会生存;走进社区、体验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进一步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定期有组织的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收集调研,活动中思考感悟,活动后讨论分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与校园活动、社会生活仅仅联系在一起,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感悟,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
4、打造生活技能课程
打造以培养学生特长为载体的生活技能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掌握本领。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有一块占地10亩的生活农场,校外有一片占地100亩的学农基地。学校以生活农场和学农基地为依托,以年班为单位,划片承包,组织学生亲手种植、修整、采摘、收获各种蔬菜、植物及农作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植物、食物的种类、特点与生长周期;掌握植物与食物的区别与种植技术;通过生活农场课程的学习,达到学会技能、学会生活的目的。
5、抓实学校特设课程
抓实以丰富学生生活为载体的学校特设课程,学校利用重大节日或纪念事件设计特设课程,如: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学校特设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出围墙,走向生活,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实现了教育时空的无限延展。丰富的社会资源均是特设课程实施的课堂。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都可以成为特设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五、未来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做好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会从学生“学为生活”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调整生活教育课程内容,让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追求理想课堂,关注学生生活成长
努力让有限的课堂不断增值,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成长需求的沃土,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乐园,成为活跃思维与升华情感的地方,让孩子们的掌声、笑声、辩论声充盈整个课堂,这才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
(三)、完善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形成多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希望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机遇、新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一年来的课程改革历程,已经让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深深根植在陈相学校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前方的路我们依然会在困惑、苦索、顿悟中幸福地前行。我们愿意为每一个学生生活一生的精彩奠基。
第三篇: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朝阳七中始终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落实三级课程体系的有力抓手,坚持开发并实施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七中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
一、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营造开发校本课程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二)组织学习培训,为开发校本教材蓄势。组织学习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学习培训,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组织教师的学习培训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一是理论学习,我们精选了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做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课程专家到我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二是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以借鉴外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组织本县教师召开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三是经验推广。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时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并通过《教育研究情报》向各校推广。
(三)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全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选择地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根据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为此我们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编写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二、积极动员,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这种状况虽然在大批量地塑造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正是这些“统一”遏止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过分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利于未来人才个性的张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成立了专门组织,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教务处人员、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保证组织机构的民主、顺畅,我们提出增强三个意识,即校长的协调意识、领导的服务意识、教师的精品意识。一年多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审核与备案,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审报程序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保障经费、人员、设施到位,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了严格的课程开发审报程序。规定:一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第二、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规定如下:一是教育学会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教育学会申请。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四是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教育学会;五是班主任在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选课工作,选课不满意的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六是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务处;七是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每次上课前都必须由教务处检查盖章后方可上课;八是老师们必须认真上课,在上课中,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务处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九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使学生学有收获;十是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方案。在方案未出来前,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方案评价均用下发的《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评价表》和《课程方案评价表》。十一是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十二是教育学会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工作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建立多种保障机制。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对校本课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县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有“三习” 即生活习惯、品行习惯、学习习惯。“三职”即职业与生活、职业与社会、职业与人生。列为选修课的分为三类:艺术课程、技能课程和专题课程。艺术课程有: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电脑美术等;技能课程有:生物实验、英语角、文学社、播音主持等;专题课程有:心理辅导、时事、学法指导、花卉养植、农产品加工、朗读精选、宋词精编等。
(三)制定了出严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县普通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主动地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开发内容、课时安排及管理、教学评价、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教学评价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一是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师要作平时考勤记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也可通过考试或考查进行检测,指导师根据这些成绩初步进行学分认定并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内。二是教师评价。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资料;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四、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强化业务指导
(一)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让教师编教材,而主要是撰写《课程纲要》。它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由课程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给学生提供选择。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即可开设。《校本课程纲要》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获取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背景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调空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做到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教师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写清方法、组织形式、课题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自主发言情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二)建立起校本课程规范管理的机制
县局到学校,层层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县局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对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和评估。各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批发作业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与责任书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挂钩。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程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
一是师资的均衡。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我们实施了教师联手帮扶工程,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弱学校联姻”的思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每年选派县城大批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安排校本课程,支教教师工资关系不动,与受援学校签订支教协议,支教期限一般为一年,支教期满能完成协议要求的,回原单位上班,完不成协议要求的,调离原单位。二是校本课程的均衡。每所学校除开设区域范围内开发的校本课程必修科目外,均要开设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把校本选修课开设情况纳入责任书考核,确保校本课程均衡发展。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业务指导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学校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根据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社会的反映等对《校本课程纲要》、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多次聘请省、市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到我县,深入各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校本课程的评价及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尺度如何把握等进行现场指导。
五、抓好评估与反思,注重完善与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但搞好评估与反思是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估制度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促使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在总结与反思中得到充实和提高,我县建立起了一套校本课程的管理、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并对校本课程的各类活动、操作、学业考核坚持统一评估,力求通过对校本课程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评估,提高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我们把是否做到“三个一样”作为对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评估的主要维度。一是学校是否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放在一样的位置。通过深入学校查看课表、走访家长、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定出等级。二是学校的校本课教师备课是否与学科课教师备课一样认真。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学教研部门到学校查看校本课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校本课活动记录,检查校本课的落实情况,检查既包括区域范围内统一开发的必修课,也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根据教师的教案、课后反思记录和校本课活动记录定出分数或等级。三是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考核是否与学科课的考核一样严格。学期中或学期末都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学校检查校本课程的考核情况,看校本课程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纲要》,考核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考核成绩是否纳入学生的考核或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通过对学校的考核与评估,努力使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加符合全县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使校本课程既突出特色,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二)注重过程评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
对校本课程的评估,我们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侧重于评估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创新与付出的劳动计入全年考核,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大会上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强化实效性评估,力促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中,我们把实效性评估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设立并印制了教师、学生、家长调查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骨干人员和教科研骨干力量经常性的、不间断地听课,及时反馈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总结提高。每学期都要组织人员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作出鉴定,对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予以调整,不断优化校本课程设置结构,不断提高区域范围内的校本课程实施水平。
六、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与体会
(一)收获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挥区域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改土治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区域课程资源和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目标得到了实现,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改变广大教师落后的课程观。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得到了转变,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自己的目标,自觉地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经过实践,教师的课程观已不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鲜活的、发展着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教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培训、研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找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提高,还有不少的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改中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提供了探索的舞台,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课改和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原来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热心参加各种探究性、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自主、自尊、自信、创新的学习风貌已在学生中逐渐形成。
(二)体会
1、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学会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2、坚持区域性统一开发的原则,省时、省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有共同特点的几个学校也可以共同开发,还可以以县为单位统一开发。我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有几个学校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但在围绕实践以创业为导向的现代农村素质教育和着眼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时,我们坚持了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统一开发原则,统一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统一组织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共同参与开发,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既省时,又省力。
3、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校本课程是从教育实践中开发出来的,也只有放到教育实践中去,校本课程才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实践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建立起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管理,科学操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张胜
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1
第五篇: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1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
张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在一种被动、受动状态下接受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通过多年来的从事德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破除学校德育上的这种弊端,必须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环境熏陶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构建适应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认知性德育课程又称知识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及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高尚品德不可缺乏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构建认知性课程中,我们可以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警察等社会成员的 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强大的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课程《成长的足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们还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分解,编制了适合学生实际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体验是真实的、主动的,别人不能强迫你体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要求儿童从做中学,以此改造儿童自己的经验,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校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2 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德育体验课程体系。
(一)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在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开放教育渠道,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自由生长,获得真正意义的道德升华;利用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时间,开展丰富的学习体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验效率。
1、在学科课程中体验
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努力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或活动,优化学习方式,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做人的道德准则、体验努力学习后的成功快感、体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提高自己的认识。
2、在特色活动中体验
每天下午放学前15分钟为我校夕会活动时间,教导处要求各班必须合理制定好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认识教育和常规教育,不得将活动时间另改他用。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中,我们专门设置了“荣誉时刻”栏目,大张旗鼓地宣传发生在师生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学校、班级、个人获得的重大荣誉,让学生在聆听中分享、体验。每周星期四为我校“学生论坛”时间,在该活动中,学生自由地向同伴介绍自己优点、进步、成绩、经验、心得等;对班级建设、学校发展、完美人生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发生在周围的事件发表评述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生活,升华认知。
3、在班队活动中体验
班队活动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辅导员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的,按期初制订的计划提前一周准备好活动主题和材料,按时开展活动,内容可以丰富多彩:诗歌朗诵会、新世纪故事演讲、“我来露一手”擂台赛、安全知识大检阅、基本功大比武等,通过鲜明的主题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找回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并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4、在常规评比中体验
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行为常规的培养与形成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教导处与大队部联合开展“争做星级学生”的常规教育活动,3 得到了全校教师与学生的极大支持。大队部成立了星级评比领导小组,由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岗成员进行具体检查监督,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与评选条件进行对比,采取“个人申报—组内考核—辅导员评价—大队部审核”的方式,评比出星级学生;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的,可以由班主任老师提出申请,经学校大队部和教导处审核,学校组织申报者开展综合技能大比拼,每个年级从中产生2-4名最佳星级学生,进行全校公示,并授予相应的标志,组织全校学生都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起行为规范的标兵,让学生在“争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生活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
1、在行走中体验
学生在校园里学习,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生活领域内,他们不只是单个的个体,同时也是集体中的一员,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确走的规范: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争不挤,按顺序行走,安安静静排队行,走路轻轻,说话轻轻,不影响他人。
2、在玩耍中体验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时下许多人却惊奇地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玩,走道上,学生你推我攘、滚成一团的事时有发生。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地玩呢?首先,应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正确的事物上来。如按学生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读书小组、棋类小组、游戏小组”等,解决怎么玩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玩什么。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德育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3、在劳动中体验
扫地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但并非夸张地说:眼下的学生不会扫地。你看有的学生拿着扫把的姿势,直着腰板,东一挥,西一蹭,地是越扫越脏。于是老师批评呵斥,学生越做越没信心,干脆溜之大吉。如何抓住这个德育的切入点,教会学生正确地认知,在认知中体验呢。一是教师指导,教给正确的扫地方法;二是教给学生扫地时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即打开门窗通风,扫前先洒水等等。同时告诉学生扫地也是一种高尚的劳动,既是为自己服务,也是为班级服务。如此一来,学生明确了为何而扫,怎么扫,扫得好,扫得快,得到肯定,自然就乐此不疲。
(三)、实践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
1、在校园实践中体验。
学生的时间大多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时段来影响学生。在校园树内开展认领一棵树,认养一片绿的活动,让学生在为树松土、浇水,为小草除杂草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对树木花草的热爱,对环境的热爱。通过为树木命名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获取更多的植物知识。还可以把金鱼等小动物引进教室,让学生轮流喂养,学生的爱心、细心在喂养的过程中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在家庭实践中体验。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学生生活的又一领域,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实践活动也很关键。现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别提体谅父母、做家务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性地开展“我帮妈妈洗衣服”,“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孝敬长辈实践活动:三八节为妈妈洗脚、表演一个节目,重阳节为老人做一件好事,清明节开展一次祭祖扫墓活动等,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在教育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成人的世界,尽可能地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结合实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我是小记者”、“卖报”、“当一天小交警”、“当一日环卫工”、“参观工厂”、“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绿色环保队”的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让学生们在这些社区公益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光荣,挣钱的艰辛,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四)、情境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
1、在顺境中体验。
在热爱祖国的教育中,我校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坚持日日升旗、周五降旗制度。事实证明,每天当国歌声奏响时,没有人命令,没有人指挥,所有学生都会神情庄重地肃然立正,那份爱国的情怀已在学生心中滋生。
2、在逆境中体验。
适当地让学生经受逆境的磨砺,将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开展了“我和青石孩子手拉手”、“帮助残疾人”、“和身边的困难生结对子”等,在逆境中体验,对学生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都大有裨益。
3、在特殊情境中体验。
近年来,我们先后将程天道烈士墓、三峡珍稀植物园、沱口敬老院定为学校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接受教育。这样的活动没有空泛的说教,在学生如其境,如其情体验感受之后,自己教育自己,其针对性、实践性不言而喻。
体验教育在德育中的实施途径有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
当然,体验性课程也有其短处,设计难度较大,能效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等。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隐性课程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它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陶冶高尚情操,完美人格素养。小学德育教育如果不注意运用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德育教育,要想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一)、校园物质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对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同化力。它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个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实际上也为我们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课程的导向功能指明了道路。
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我们在校门外制作永久性的教师寄语;在校门内制作“五心教育”系列宣传画;在每间教室里布置了“一旗一句”;在教学楼的走廊张挂了名人名言;在楼梯边张贴着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语;在学习园地里展示着学生的美术、书法等作品;在学校中心地段悬挂催人奋进的校训;在教室外堡坎上张贴巨型磁砖画《祖国在我心中》、体育艺术宣传画;在操场边梯口用瓷砖镶嵌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通过一系列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有意设计,达到了对学生无意灌输的目的。
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把德育教育寓于学校各种物质设施的布局设计和具体活动之中,不仅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而且克服了强制 6 的压服和灌输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不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生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二)、校园精神环境形态的隐性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为激励教育学生,我们开展了征集校史资料、优秀杰出校友事迹材料及展览活动。向历届校友(包括曾在学校各个时期工作过的教职工、已故校友)征集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文件、文稿、照片、图片、题词、字画、录音、录像、校徽、教材教案、教具模型、学术论著、借书证、毕业文凭等有价值的校史资料,征集获奖证书、论著成果,昔日校园生活之难忘回忆、追念母校名师师范师风的文章等优秀杰出校友事迹材料。让学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领悟母校的办学成就、学校文化等,无形中激励了学生自觉养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乐于助人、克己奉公勇于探索等精神品质。让学生主体参与养成教育,建立了值周班制度。学校确定了30余个校园值周、巡逻岗位,制订详细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值周班学生负责管理、服务和检查、评分,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环境。同时,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还组织了艺术队、书画社、文学社、电脑组、航模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开展了主题班会、春游、野炊、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宣讲会、歌咏活动、读好书活动等活动,为学生情感、审美、知识、心理、道德、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影响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结合的局面。”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在学校是“好学生”,回家是“小皇帝”的现象,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现象相抵消的小学德育现状,我校通过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加强校外隐性德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会隐性德育课程的抑制功能。建立健全了家访制度、设置了家访卡、开办了家长学校、举办了家长座谈会;聘请离退休干部到校作报告;邀请交警有关领导到校作报告;邀请打工人员到校作报告;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长年坚持上街或去敬老院服务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社会“大环境”、家庭“小气候”和学校教育不协调的问题。既及时沟通了学生 7 在家在校的情况,又交流了家庭教育经验;既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全社会都在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又促使他们自我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教师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我国唐朝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教师应该负有三大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形态的德育功能应该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隐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具有渗透性、示范性和互补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所有的教育活动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或相同的时间里,开发隐性德育课程,努力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课堂教学的隐蔽课程。我们在把握教材的同时,注意隐蔽性教育的教学设计,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隐蔽的德育因素,进行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其次,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师德承诺”、“师德演讲”、评选“师德之星”、出版德育专刊、开展教育行风评议等一系列活动,举办德育工作会,强化师德教育,树立教育新风和教师的新形象。
第三,要求教师必须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示范性作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同时,结合根据新的课程理念的学习、运用,要求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与学生之间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因此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要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的方面。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社会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 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 于文杰:《通往德性之路----中国美育的现代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月版
4.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