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的?
答: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握住数学的本质。
一、注重应用,激发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数学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加以理解,这就恢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淡化了我们传统课程教学中过分形式化的要求,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的要求和机械记忆的状态,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与代数的意义和本质,它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数的相关的意义具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在班上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最好说出他坐在哪里,让老师猜猜他是谁,好吗? 师:有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有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怎样说大家才明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位置。(板书:位置)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研究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介绍好朋友的位置,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通过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数学建模最关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让学生得到一种方法或策略。
二、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数学的魅力,学会举一反
三、类推学习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新旧知识联系,不断的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去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尝试着用数去描述和交流信息。
案例:梯形的面积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节课中,我有目的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会想起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样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新知识都是用旧知识来分解,从中找到新知识的内在模型。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
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建模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设计技能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它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表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上好一节课关键。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密不可分。
一、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想很好的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设计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二、有利于教师在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的好坏就看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强不强,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看你的教学设计新不新颖,够不够吸引人,好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整个教育教学后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总之,教学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前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桥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它和自然语言有很多不同。数学语言要求具有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因此,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老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思考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角度进行。这也是现在提倡的三维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经验中经历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课堂应关注建构数模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形成数学模型这个知识点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这样才使学生建模得以提升。
二、“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书的重要性。读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多读才能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领会概念中“只”和“四边形”的重要性,也才能对梯形的特征有本质的认识,否则,当出现诸如:“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时”,学生就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再如: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中有一种题,学生的错误率特别的高,如:“一个水果店有苹果156千克,比柿子的2倍少14千克。柿子有多少千克?”学生面临这样的题目时,很容易解成:(156-14)÷2或是156÷2-14。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根本没弄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不知怎样处理这个14,但如果学生多读,并在读中感悟,就能弄懂题目的意思,自然就不会犯上面的错误。可见,“读”数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教学中只有经常引导学生读才能逐渐培养起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才能感悟数学语言的特性。
三、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教学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几”时,几乎全班学生都能使用此方法,但要他们快速地说出得数时,很多学生却感到了困难。追寻原因,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破十”后的奥妙。我试着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用小棒边摆边说,多操作几遍后,学生终于发现了10减几后剩下几,最后的得数就比“十几”中的“几”多几这个奥妙,当然也顺利地解决了快速说得数这一难题。
四、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
如:“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吃了6个,还剩8个。妈妈买来多少个苹果?”怎样求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边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边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把已吃了的6个和剩下的8个合起来”。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边说边用动作比划,然后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相互说说,检查对错。对于说不完整的,教师可做示范,学生再学着表达。
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而定,争取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多渗透更多的思想方法,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要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下面仅从两方面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经历探索过程,发现解题规律。
比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验证。
小轿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大客车7时行驶了420千米,谁跑的快呢?学生们用210÷3=70(千米),求出小轿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420÷7=60(千米),求出大卡车1时行的路程。最后用70和60相比较,得出小轿车跑的快。有的学生也可能计算小轿车7小时行的路程是70×7=490(千米),而490千米>420千米,得出小轿车跑得快。或者用60×3=180(千米)求出大客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80千米<210千米,得出小轿车跑得快。还可能比一比420千米是210 千米的2倍,而7小时却大于3小时的2倍,得出小轿车跑得快。
然后,教师指出:1小时走的路程叫做速度。我们比较谁跑得快就是比较它们的速度。谁能说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呢?于是学生们便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三个计算方法,即公式。
二、建立思维模式,强化思维训练。
在学生发现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三个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数量关系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模式,并且强化建立模型思想的意识。再如分数应用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数学模型,总之,当学生对具体的生活问题经历了一定的探索过程以后,便会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生活问题便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就会用数学眼睛(数量关系)看问题,就会用数学方法(模型思想)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便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结合自己体育教学实践,谈谈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
结合自己体育教学实践,谈谈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哪些好处?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在中学生或大学生中发生的自杀现象等。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缺失的。因此,标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学习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是正确的。在自杀的学生人群中,似乎是隐含着一种规律性,那就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自杀的。这个道理也很好解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他负面情绪可以在经常的体育活动得到宣泄,同时,由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也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胜利使他们获得自信;失败使他们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使他们变得性格坚强、胸怀开阔、乐观自信……而那些从来不去参加体育运动或激烈竞争的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唯一能让他感受吃苦、接受磨难的恐怕就是体育活动了。我们应该从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增强的是学生们的体质,也是对他们心理品质的一种锻炼。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这个目标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独进行,它一定要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中去进行、去实现。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个新内容目标。标准就这一目标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个是学会调控情绪和方法;第三个是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个是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关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体现在水平四就是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比如可以让某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当组长,在大家你一言他一语拿不定主意时,他来综合大家的意见最后作出决定,并主动配合组内成员,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种内在心理品质的体现,比如说学生的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品质是最适合体育课培养的,以前的课程大纲都是没有把这些方面明确列入,但这一次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过去我们体育课所提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偏重于社会学上的概念,而且它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的提法是团队合作精神,这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就能具体而充分地体现。关于这一点,从水平一到水平四都有不同程度的具体要求。如水平一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孩所作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会角色意识弱,我喜欢的都是我的,所以要引导他们能够通过分享器材、分享场地、分享运动机会等方式,培养他们通过谦让别人达到团结别人的意识。到了水平二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商量来解决运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在集体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等,以使大家能够互相协作,集体完成一些游戏活动。比如说篮球的前锋和后卫要互相协助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作用。初中学生逐渐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比如参加比赛,谁去最合适就推荐谁。当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实现也有一个过程,刚进入初一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悉,有时就表现为彼此不能合作或合作意识不强,到了初一下学期之后,大家熟悉后就比较容易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