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时间:2019-05-15 06: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第一篇: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

[摘要] 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对话陷入困境的关键问题是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学生问题;要想突破困境,必须构建大学语文学科,解决教师问题;选择贴近生活的课文,解决教材问题;明确大学语文的作用,解决学生问题;研究教学对话艺术,解决技巧问题。

[关键词] 教学对话;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6-0104-03

成功的教学素来都离不开教学对话,无论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性教学,还是孔子探究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教学,无不是通过教学对话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教学对话。因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那么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现状如何呢?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

纵观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现状,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一些精彩的课堂对话,但总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上课玩玩手机,对话懒得搭理,偶尔遇到提问,牛头不对马嘴。有些教师的实施效果是:“对话热热闹闹,评课都说时髦,再问学生所得,似乎无啥收效。”[2]导致这种现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教师问题

教师是构成教学对话多元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具有教学对话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身份,直接担负着导演和演员的双重任务,对教学对话的成功与效果获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是否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呢?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在不少课堂里,应有的多向对话却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种现象的出现,看起来是学生的不积极参与造成的,根子却在教师身上。为什么?

(1)职业倦怠。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师,由于大多工作负担过重、专业定位困难带来的职称评定困难,致使他们薪资待遇过低,自我价值得不到自我或他人认同,于是一些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使本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的要素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懒得了解何谓教学对话,还是按照老一套教学;课堂里虽然也有提问答问对话,但学生司空见惯,毫无兴趣,这样就出现了课堂一潭死水的现象。

(2)缺乏经验。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多由中文系教师担当,但他们多不愿教“大学语文”,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很难有科研成果,评职称却主要靠科研成果,因此许多学校只得安排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去教,这些教师也只是以此为过渡,并无长期打算,既无教学对话的经验,也不想花工夫学习和积累这类经验,有的只是从毕业院校传承而来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不唱独角戏岂不怪哉。

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对话的凭借和依据;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对话的质量。大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如何呢?史礼心先生说:“在大学公共课(不管是必修或选修)的教材选用上,没有哪一门课程像‘大学语文’那样,出现各自为政、自选自编、自为自用的情况。”[3]不管是什么大学,只要有销路,就敢编《大学语文》教材。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大的;仅从课堂语文教学对话的角度来看,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多元对话原则。既然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过程,那么大学语文教材就应该有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课文;因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课文,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对话的欲望与兴趣,他们会觉得这课文写的就是我或我们的生活,我们或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生活或生活体验,探讨的原本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自然会积极参与而津津乐道。但我们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则不然。以影响较大的徐中玉和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2001)为例,“该书编排时是按体裁分类的,全书共编集文章127篇,其中中国古代作品97篇,中国现当代作品25篇,外国文学作品5篇。”古代作品大大超过中国现当代作品和外国作品;还有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的第2个专题和第3个专题中,甚至把《文心雕龙?辨骚》和冯友兰论《周易》、张岱年论《易传》的哲学思想的研读材料也编入其中,其“古奥难懂连专业人士都未必能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4]试想一下,学生面对这些古奥难懂与他们的生活距离遥远的作品,能对什么话呢?

二是背离了陌生化原则。陌生化的作用在于更新人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使之感受到陌生对象事物的新颖与异乎寻常,从而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与此同理,他们对已学课文的兴趣明显低于未学课文;因此,大学语文应该多选那些学生没有学过的陌生课文。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则不是这样,而是大量重复中学语文课文。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2005)为例,“据我们统计,该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重复篇目有51篇之多,占全部124篇选文的41.13%。”[7]重复比例如此之大,学生岂有不产生审美疲劳之理,一看这么多老课文,学生哪有兴趣进行教学对话呢? 学生问题

在教学对话的多元主体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其它因素,诸如教师、教材、教材编者,都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只能算作辅助因素。那么,学生是如何对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呢?

(1)认识错误。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语文能力与生俱来,多学无用,少学无妨,又不是专业课,没有必要下那么多工夫,只要不“挂科”就好。二是认为学了也无大用。大学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多是理工、财贸、工商、经济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即使很刻苦学习的学生,在严竣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眼中盯着的也只是专业课和行业的需要,至于语文能力,他们觉得有了高中的底子就行了。认识指导行动,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对话中的行动如何呢?

(2)功利对待。在课堂教学对话中,积极参与对话者有,但只限于少数对语文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多数同学都是抱着功利的态度,走进课堂的。尽管原因各异:有的是为了拿学分,有的是怕上课查点人数,有的是趋众随大流,有的是怕得罪老师穿小鞋,有的甚至是陪同学来的,原因很多,但决不是真心想学好大学语文进课堂的。加之同学们大多是从师传生受的应试教育中迈进大学校门的,对教学对话的教学方式,既不熟悉,也不习惯,有的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怎么会积极参与教学对话呢?

二突破教学对话困境的策略 构建大学语文学科,解决教师问题

因为真正的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都希望自己所施教的学科日益发展充实,从而发展充实自己,大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可是大学语文课程虽然开设已久,至今在《中国学科分类一览表》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发表文章,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研究杂志;教师申报课题,找不到对口的申报专业;教师评职称,甚至还找不到自己该填报的学科类型。这样教师岂能安心?如果大学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发展将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能让大学语文教师找到学科归属感,提升责任心、事业心和教育质量,并有利于消除现有的教师待遇差别。第二,当前母语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凸显,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撑,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教师队伍。第三,大学语文学科化,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国家赋予本学科的历史任务。”[5]学科的发展主要靠从事这门学科的人去发展,大学语文一旦独立成科,大学语文教师就会去研究它,充实它;研究与充实的过程就是教师发展的过程,教师有了发展,学科自然就会在发展中发展;这样教师的问题就会在学科发展中得以解决。教师问题解决了,突破大学语文教学对话困境就有了一支生力军,教学对话就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选择贴近生活的课文,解决教材问题

学生是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学生,教材中的课文如果贴近他们的生活,就一定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成长中的他们,会有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他们会觉得这课文原来写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就会津津乐道地探讨、摸索,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跟课文或课文作者对话。否则,课文中如果是那些古奥而远离他们生活的内容,他们会觉得这和自己不相干,何必花那么多工夫呢,难免产生厌倦情绪,那里还有心情积极参与教学对话呢?哪些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令学生喜欢呢?根据人人网对大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类型统计显示,校园青春励志类与玄幻武侠类最受大家欢迎,分别占比19%;排在其后的是历史传记,占比17%;随后依次是:文学名著14%、自然科学12%、经济管理类10%、哲学及其他9%。这些统计的作品虽属课外书目,不能与课文等同,但足可以见出学生的喜好,确有参考选用的价值;具体而言,在保持现有大学语文教材的优秀课文的基础上,还可选择一些多元化的语文材料,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目》中的优秀典范之作、《聊斋志异》、金庸与古龙的武侠小说、西方现代派的优秀作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都可视篇幅的长短,或节选、或全选,作为课文,以开阔学生视野。说到底,只有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就有学生需要和喜欢的文本;因此,在选择课文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令学生喜欢的课文,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有了学生喜欢的教材,教学对话就有了凭借与依托,学生喜欢的话题多了,自然会乐于参与教学对话。

明确大学语文的作用,解决学生问题

学习大学语文究竟有什么用?这是所有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都关心的问题。从语文本位的观点来看,语文姓语,语文的作用是提高语文素养,即交际素养与文化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侧重提升哪种素养呢?侧重提升交际素养,显然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因为交际必须具有很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这是学生花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的重点,大学语文如果仍与中小学一样,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必然厌倦,戏称“高四语文”自在情理之中。侧重提升文化素养则不然,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科学素养、文艺素养。衡量一个大学生是不是人才,文化素养是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一个没有文化素养的人,是难以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的,更谈不上开拓发展了,这是大学生们都容易明白的道理;因此,大学生们没有理由不愿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可见,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兼顾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同时,应该侧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若如此,大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以提高自己。

研究教学对话艺术,解决技巧问题

实践证明,对话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予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芽新的理解和共识。”[6]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对话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是巧设开放话题。话题是对话的起点,巧设开放话题,就是巧妙地设计那种围绕教学主题,通过开放性调动对话主体兴趣,从而不断推动教学对话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话题。它包括多元话题与两难话题。多元话题是指学生与文本的看法存在差异的话题、教师与学生的看法存在差异的话题、学生与学生的观点存在差异的话题,实际上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话题,围绕这种话题对话,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包容接受,都会收到对话的教学效果。两难话题是指解决它的选择存在差异和难度,它可以有两种选择,但无论哪种选择,解决它都相当困难,都使人陷入困境。正是如此,其开放性与挑战性非常大,既能激起学生积极地思维,又能挑起学生对话的热情,从而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二是强调主体融合。在对话过程中,对同一话题,对话主体之间会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各抒己见就成了对话不断进行下去的主旋律,如果对话者都固执己见,各不相容,就不正常了,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要强调主体之间的融合。因为教学对话不是聊天,不是海阔天空地侃大山,“而是通过对话,各自敞开自己的视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对方的视域,从对方的倾听与应对里反观自己的视域,并修正与扩充自己的视域;这样,对话就成了各方视域融合的过程。”[7]如何融合呢?一要尊重对方,只有尊重对方,平等待人,双方或多方才可能真实地交流,诚恳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二要胸怀若谷,搁置己见,对话才可能继续向前推进,对话主体之间才可能相互吸取他人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充实自己。

三是追求意义生成。文本的意思,只是作者的意思,要丰富文本的意思,还有待读者生成自己的意思,不过这种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文本原意基础上的生成。生成一般有两种类型:体验多元探究生成与角度多元探究生成。体验多元探究生成是指调动对话者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探究文本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成。角度多元探究生成关注的却是解读文本的角度,角度不同,生成的文本意义则有异。为此,只要我们依据文本原意,在对话中进行多方深入探究,必能生成读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2]余国良.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5):31.[3]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7):28.[4]李小琼.中国大学语文教材选文问题研究[DB/OL].www.xiexiebang.com/eyjx/1?-2010-09-28.[5]彭书雄.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21.[6]伯姆.论对话[M].王松乔,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余国良.语文教学对话的起点、过程与目标[J].语文教学通讯,2009(3):17.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感到难度较大,教学容易陷入困境,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研究,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突破,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开展了深入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其突破进行了深入分析,大胆实践,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效率低下,这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既有学生主观态度与学习技巧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阅读积累不足、缺乏训练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兴趣低下

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是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共同感受,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其乐于写作,这也是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情感基础。

2写作素材匮乏

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知如何下笔。更有一些作文,语言干巴无味,情感矫揉造作,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这与他们平时生活积累不足有关,也和缺乏敏锐观察的目光有关。

3阅读积累偏少

足够的阅读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广泛的阅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加词汇语句积累,增进对文章手法的感悟。许多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老师也没有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开展文学作品阅读,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缺少文化底蕴,这对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严重制约。

4写作技巧缺乏

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写不讲”或“只改不讲”,忽略了作文评讲和对优秀作文的赏析,学生的作文技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没有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加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能够充分突出重点难点,部分教师的作前指导类似于提要求,作文评讲未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流于形式,不能一针见血、对症下药,因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缓慢是不可避免的。

5训练力度不足

许多教师还是局限于每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安排课外强化训练,也没有能够将作文教学与语文综合体系融合起来,作文训练量偏少。写作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个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缺乏一定数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当然会比较缓慢。

二、有效突破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路径

1缓解作文学习畏难情绪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知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心理疏导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一些片段训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我手写我心”的魅力,从而逐步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将其还原为一项正常的学习活动。

2指导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在写作时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另一方面,笔者还指导学生将生活中所观察的素材,如人文反思、自然感悟逐步记载积累下来,以便于作文写作时随手拈来,运用自如。

3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词汇、语段和写作技巧,教师一定要重视日常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凡是可以推荐为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都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班级“图书漂流柜”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增加学生阅读量。其次,在阅读积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摘录美文、撰写读后感,将“读书交流会”、“经典美文大家品”等活动坚持开展下去,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切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开源。

4强化作文技巧指导

教师要将写作技巧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在阅读分析中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使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习作为引领,让学生直观把握写作技巧,对写作领悟更为深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主评改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评改过程中得到锻炼、汲取经验,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

5加大日常写作训练频率

作文教学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训练作为巩固提高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加大训练量的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既强调技巧指导,又提供创作平台。除了每周作文课教学之外,笔者还专门开展了多写多练活动,既结合教学要求加大训练量,又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将学生作文中的难点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也能够让学生在专项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难点突破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务实高效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225400)

第三篇:试论大学语文边缘化困境的教学反思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困境”已是各高校的共忧。作为任课教师,笔者立足教学过程,对“边缘化困境”的产生进行了认真反思,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做法,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能推动大学语文走出“边缘化困境”。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边缘化困境教学反思

最近几年,大学语文“靠边站”的现象日益严重:学校排课靠后、任课教师靠后、学生选课靠后、课堂逃课较多、考试的及格率较低,大学语文课完全陷入“边缘化困境”,地位岌岌可危。面对尴尬,许多语文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教学体制、社会环境、教材编排、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考试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批评。作为任课教师,笔者对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发现以下问题的出现影响它走出困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过高,教学目标不明。作为文理科教育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职能,集思想教育、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功能于一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确,大学语文课在荷载传统文化、传达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上述教育发挥独到的作用。但这种笼统宽泛的课程定位,无疑会将其扭曲为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文化范畴的注脚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的工具。在这种课程定位影响下,任课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难以兼顾;要么就将语言文学课进行政治异化。如此,大学语文失掉了自身的个性和魅力,邯郸学步般跟在其他目标明确、特色突出的课程后面亦步亦趋,落下队来。

2.课堂抽得过空,缺乏熏陶感受。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单一,基本上沿用“灌输式”教学,采用中学语文的教学套路来组织课堂: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炼主旨,最后是背诵名段或习题演练。在这种“高四语文”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严格按教参要求把一篇经典美文的内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没有一点味道了,让学生品尝。课堂时间全部被教师的讲解塞满,没一点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体会,对篇章或文学现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过程显得肤浅而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课堂成了一个思想的空壳,不能激发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见。繁杂的篇目、琐碎的知识、唠叨的讲解充斥课堂,下课后学生将这些全部忘光,教师的劳动、课堂的价值都被浪费掉了。

3.指责教材过多,挖掘教材较少。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批评指责太多,总觉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造成了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样,更新较快。不少专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选高质量的版本作为授课的通用教材,但时至今日,这样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们的期待中。冷静来看,每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前都是对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当时相对理想的教材。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经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指责过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应该变消极为积极,客观地审视评价教材、认真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有益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4.因循守旧较多,积极创新较少。综观今日的大学语文课程,敢于革新教学和考试的高校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师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学术水平都不甚理想,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学的解读还缺乏引领时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篱。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考试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此,大家都在表达不满,但同时又都在沿用旧制。徐中玉先生主张的专题讲座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南开大学通过网络改革考试的方法,对教学设施要求又很高。面对诸多困难,许多教师知难而退,安于现状,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二、解决方法

1.适度把握课程定位,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尽管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但不能据此将其理解为“全能课”,而让其越俎代庖,去承担别的学科的教学任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把握了其人文教育的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要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期望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学本身,从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将教材作为一扇窗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从而吸收经典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传递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凸显学生学习感受,重视课堂交流互动。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法。课堂必须凸显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过程,突出作品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和熏陶。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先去感受它讲得到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下结论,甚至搬出许多前人言论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对于散文或诗歌,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把作品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品鉴能力。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评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课堂或社团活动安排师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在感受中熏陶感染领悟,并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让学生直接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

3.赏识眼光看待教材,充分挖掘有益因素。赏识眼光看待教材,既能找出它的不足,也能发现它的优点,并能积极地发挥它的长处,有效弥补它的不足。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善于研究教材,看到教材编排中的一个规律:基本都是沿用“专题+文选”的模式,每章都有某个专题的名家与名篇,都是对每个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要点内容的梳理和讨论。抓住这条规律,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架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貌,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完成这些课题。比如,笔者在讲授先秦文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题: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研究、如何评价“纵横家”。这样学生就不受教材的局限,积极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作品,了解每个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进行比较、思考、评价,课题完成得很好。总之,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均应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通过理解文学文化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甚至历史。

4.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只要肯实践创新,在教学上多动脑筋,就能给教学带来生机。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校内外资源优势,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散文意境优美,是情与景、意与境、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文特定的环境,为学生对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供一种导向,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联想和想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改写名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另外,运用读书汇报、大专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带着思考和想法去读书写心得,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总之,随着教育部对各高校教学工作的督促,学校教学的逐步规范化和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未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对大学语文如何走出“边缘化困境”应该多思考、多行动。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探寻摸索,大学语文一定会早一天走出困境,迎来光明。

第四篇:心路历程:人生困境的突破之道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大大小小许多困境,陷入困境时,人们往往坐困孤城,钻入牛角尖,怎么也绕不出来。你可以活得悲悲切切,也可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这就要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下面讲几个真实故事说明一下:

我在1999年更换了第一份工作。过程出奇地顺利,从失业到进入新的岗位,只用了短短两天。来到新单位,感觉焕然一新,单位是刚刚由两家公司合资建立的,人员也都是像我一样的新人,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每天都充满了快乐。

可职场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两年前,由于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意见不合,公司人员分为两派,我们几位老员工处于中立状态。因为一直陪伴公司走过风风雨雨,看到这种情况很难过,但没想到紧随而来的是更大的打击。

一天早晨,公司来了几位陌生人,宣布接替我们的工作。总经理宣布我们被解雇了,没有理由,甚至说如果不愿意走可以留下来打扫卫生。就这样,我们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我失业了。

突如其来的噩梦让我陷入无助和彷徨之中。从前在职时“美好”的愿望都实现了:在家天天睡懒觉、看书看电视、不用奔波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真的不用工作了,可我半夜醒来却再也睡不着了。

收拾一下凌乱的心情,我开始进出于人才网和招聘会。起初,我总觉得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热情,再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事实告诉我不能盲目自信,网上发出去的简历多数都石沉大海,以前见过的一些似乎比较合适的地方,好像突然都人间蒸发了。两个月下来,我屡屡碰壁,信心逐渐下滑到了零点。偌大一个北京,我连个可以挪动的地方都没有。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主人想了很多办法救它,但始终没能成功,主人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决定把井填上。随着一锹锹的土撒下去,驴子明白了危险所在,开始悲愤地嚎叫。不一会儿,驴子停止了喊叫,将撒落在背上的土抖落到脚上,并站在上面,慢慢地,井填满了,驴子也跃出井外,得意地跑开了。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大受启发。不能被眼前的困难遮住双眼,只有自助者才会天助。经过认真分析,我决定从知识和技能上丰富自己。我参加短期培训考试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计划进行长期的学习以保持职业状态,同时给自己鼓劲儿,继续寻觅合适的工作机会。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如意的工作。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果陷入困境不能自拔,便会痛苦万状,如果你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困难将不会束缚你的手脚,就像那头驴子。

走过青春中最艰难的一段

初二那年,在一个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我休学了。一年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我再次走进校园。

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我从小山村来到了北京,经历了最初的新奇以后,生活再一次展示了它的残酷。都市的高消费是我始料未及的,交完了学费,带来的钱已所剩无几,每顿饭只能用馒头就咸菜充饥,由于营养不良,竟几次晕倒。为了凑足学费,父亲想尽了办法,我又怎好向家里开口?况且,弟妹都在读书,家里的生活负担很重,左思右想,我决定去勤工俭学。

起初,我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做过家教,帮人抄写,但最终都放弃了。在重新选择的过程中,求职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在每一个无功而返的晚上,我会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在这个陌生的都市里,我是那么渺小无助,甚至想过,实在读不下去了干脆辍学算了。

几经周折,我在一家电器公司找到了一份做临时促销员的工作--销售空调。在我们那个小山村,电风扇都还没普及,连空调长什么样我都说不清楚,更别说给别人介绍了。第一天上班就被领班大姐数落了一番。由于专业知识匮乏,几次受到顾客的冷嘲热讽,我真想一走了之,但想想自己的处境,为了继续留在这个城市,圆我的读书梦,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张订单不仅仅让我获得了这份工作,还大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此后,我签的订单越来越多,专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两个月下来,我对有关空调的一切已经烂熟于心了。此后,我又尝试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多种家电的促销,就这样,勤工俭学伴我走过了大学生活。

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想起来还如同昨日一般。我走过了青春中最艰难的一段,从此以后我相信: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无论在哪里,我都会满怀激情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平安度过感情危机

而立之年渐近,我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很多人都很羡慕我工作和家庭兼顾得不错,他们却不知我的生活也曾一团糟,甚至差点儿走进绝境。

2月的天气乍暖还寒,我们全家都沉浸在女儿新生的喜悦当中。然而好景不长,这种喜悦很快就被一个个具体问题冲淡。毫无育儿经验的我被这个一会儿吃一会儿拉的小东西弄得手忙脚乱,夜里再也睡不成一个好觉,白天失去了出门的自由,而且,最痛苦的是我被产后忧郁击倒,变得前所未有的脆弱。

女儿可能属于不好带的那种类型吧,特别不易形成规律,我经常感觉力不从心,忍不住要发脾气,老公当然是第一个发泄的对象。

想想看吧: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即使困得要命,也不得不赶快起来喂奶或换尿布,而自己的另一半则躺在一边呼呼大睡,一点儿帮忙的意思也没有。有时候,我心里的火冒上来,就跟他大吵一架,俩人恶语相向,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后来,老公的工作又变得十分忙碌,常常是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我想他除了忙碌之外还在逃避家里的压力。

那是我和老公相识十年以来最疏远、最陌生的日子,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毫不相干的人,没有沟通,没有交集。家里的空气总是很紧张,充满了火药味。结果可想而知,他越来越不愿意待在家里,我的怨气也随之增加。我们走进了恶性循环之中。

后来,随着孩子的长大,我逐渐明白只有理智面对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选择了心平气和地沟通,因为我们都很在意家庭,珍惜彼此。我们反省各自的错误,找出问题的根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我才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孩子转移了我全部的生活重心,我只是想到他应该和我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却没有考虑他也需要我来分担他的辛苦。当然,老公也检讨了自己那段时间对我帮助不够。后来,翻看那段时间我写的日记,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字里行间只有怨恨,没有爱。

事过境迁,那段灰色的日子已离我越来越远,没有在我们之间留下丝毫痕迹。但我会永远记得,面对困境时要如何掌握好分寸,学会调整心态。

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

2002年3月,我进入了大三下学期,这是我们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当时的任务很重,要写论文,还要找实习单位。学校要求,所有毕业生一定要在6月份前找到接收单位并签好协议。我所学专业找工作的范围比较窄,对口的单位有限。幸好由我的论文导师推荐,我来到一所图书馆实习。

我对这个实习机会抱了很大希望,想通过实习留下来,因此我非常努力。报到后,我被安排到日文图书库和一个老师进行排架工作--把图书重新按照检索卡片的顺序排架。这项工作对图书馆来说非常重要,但也非常烦琐。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我和老师终于完成了任务。但当我拿着实习鉴定去人事处盖章的时候,却听说图书馆今年不招专科毕业生。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我一直以为自己肯定能留下,老师对我评价也很高。再加上在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由于专注于工作,错过了几个大型招聘会,所以我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

回校后,我把情况告诉了班主任,她让我别着急,她也帮我留意。在回家等待的那段时间,我又在网上和很多出版社联系,发了很多简历,但都如石沉大海。眼看已到5月份了,我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还找不到工作,就脱产续个本科。

就在这时,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个科研单位的内部图书馆要招一个图书管理员,而且指明了就要一个专科生。就在我的简历寄去的第二个星期,那边就来电话要求面试。面试很快通过,单位马上跟我签了协议,事情顺利得就像早安排好了一样。

有些人看到我的经历后可能会说:“你这算什么呀?我经历过的比你艰难多了!”我想说,其实每个人对困境的理解是不同的,有时候,一些很小的困难就能让人止步不前。所以,我觉得面对困境,首先要考虑到的不应是困难的大小,而是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

自信来源于对厄运的跨越

在我30年的生命历程中,似乎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难处境。每一过程都让人度日如年,但随着不断跨越困境,我也在不断成长。

2004年,我来到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能力较强,职位得到了提升。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我心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在我没日没夜努力工作时,一场预想不到的灾难悄悄来到我身边。

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觉得左手腕疼痛难忍,我以为是前一天把手腕扭了,没往心里去。半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正在别的公司谈事,起身时突然趔趄了一下,左边的膝盖钻心地疼。忍痛回了家,依旧以为是自己腿扭伤了,贴了一贴膏药。谁料想,情况却由此越来越严重,从一个月疼一次,到后来半个月、一周、几天就疼一次。而且疼痛的部位也越来越多,脖子、肩膀、手指、胳膊、膝盖、脚趾,几个部位一起疼,疼痛不断加剧。

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正上班,膝盖又开始疼,坚持到下班,我吃完晚饭就上了床。本想早点睡下,没想到半夜时分,剧烈的疼痛将我从梦中惊醒。我突然发现我的腿完全不能动了。平时那么轻而易举完成的一个小动作,现在变得比登天还难。我只能用一只手死死地撑着床边,把不疼的那条腿顶在床上,一点一点挪动。等我终于翻过一个身后,已经是满身大汗,泪流满面。

经过这次剧痛,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不断往医院跑。历时半年的求医问药,一位年逾七十的老大夫为我确了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我问大夫:“我的病什么时候能好啊?”大夫毫不犹豫、面无表情地说:“好不了,得了这个病还想好!”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病没有特效药,一旦得上无法治愈,还会随着发病时间的增长不断恶化,轻则骨骼变形,重则瘫痪在床。虽不致命,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降低。

天哪!我才28岁,刚刚结婚,生命之花还没有真正绽放,怎能就此枯萎凋零……回家的路上,泪水始终充盈着我的双眼。

这种病怕冷,不能吹空调。免疫力低下,容易疲劳,不能经常到处跑。日益严重的疼痛,已经使我的生活自理都出现了问题。终于,我在第二年辞去了工作,在家休养。

忙碌惯了的我,每天待在家中就像坐牢。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上天对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有另一扇窗为你打开。”正当我每天为未来发愁时,一个念头突然从心底冒了出来。大专毕业的我,前几年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继续念书,我何不趁此机会完成对自己的提升呢?

我开始到考前辅导班打听情况,当老师听说我刚刚决定参加考试,觉得时间太紧张了,希望十分渺茫。可是,我已经下定决心。

由于正值酷暑,教室里的风扇都开到最大,我只好每次上课都穿着长衣长裤。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看就看吧!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有时,我疼得连楼都下不去,只好让老公背着我,然后用自行车驮我到学校,再扶我到教室。

那段时间,我的后背每天疼痛,手指由于发炎,肿得像胡萝卜,写字时疼得钻心。我每天坚持做高等数学题,背政治,读英语。由于腿脚不利索,我经常撞在家具上、墙上。在这灰色的日子里,我从未当着父母或别人的面流过一滴眼泪,《从头再来》成了我每日必听的歌曲。是的,为了我心爱的人们,我必须站起来。

就这样,一直到10月中旬,考试终于来临。考试那三天,我全身贴着膏药去参加考试。打车去考场的路上,司机问我:“你是不是带了很多中药?这么大味儿!”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三天的考试终于结束了。在等待成绩期间,我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今年4月,我的个性工艺品小店开张了。

考试结束后两个月,专升本的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分数远远超过录取线!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流下了生病以来一直憋在心里的泪水。我战胜了疾病,也战胜了自己。

现在,我已经是专升本一年级的学生,小店也越来越红火。朋友们都说我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从容和自信。每当听到这样的夸奖,我总是微微一笑。我心里知道,是生活的困境将我打磨得更加坚强。自信和快乐来源于我对厄运的跨越,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与小小避风港之间的摩擦

家是心灵永久的港湾,友情呢?也许是我们成长历程中小小的避风港吧!

有一件往事就发生在我和“小小避风港”之间。她是我在高中认识的第一个女孩,我们前后桌,很聊得来,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连吃饭、打水都要一起去。

这种自豪持续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我为这份友情投入了太多感情,甚至认为除了她,其他的朋友我都不在乎。但是,她却用行动敲醒了我。

那是高二,马上快到期末考试了,大家都在紧张地复习。那个星期日是我16岁的生日,我很希望她能陪我一起过,于是就约她来我家,可是她却说还有别的事。生日当天,我一直在等待她的祝福,但是电话机却一直像死一样沉寂。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同学,我把自己的和她的桌椅擦干净。当我从抽屉里拿出她的杯子时,发现里面很脏,像是喝过黑芝麻糊似的,正当我准备替她去洗刷的时候,旁边一个同学说话了:“那是她昨天和××同学来学校时吃的,你干吗要帮她刷?”

也许,这句话在平时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就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背叛,感觉到了被抛弃和失去。

我还是默默地为她刷干净了杯子,并打好热水,放在她的桌上。我的心很痛,像是心爱的东西被偷走了。我问她为什么不陪我过生日,她的回答却那样轻:“俩人是伴儿,仨人是杈儿”。从那时起,我俩就不像以前那么形影不离了,虽然我很伤心,但我还是试着离开她,至少从心理上试着摆脱她。为了这个,我整整哭了三天,一直哭到身体出现问题。在这期间,妈妈一直在身旁安慰我,要是没有妈妈,我想我不可能那么快从痛苦中走出。

后来回想起来,觉得以前那么在乎,实在没有必要。也许这是那个年纪的孩子的情感特征吧!现在,我可以很从容地面对友情,知道什么是应该把握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

友情挫折使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拥有和控制另一个人,更没有一个人完全离不开另一个人。

第五篇:中国的法治困境与突破

江平:中国的法治困境与突破

主持人张千帆:我在其它高校看到过今晚这种场面,但在北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足见今天这几位学者的魅力。欢迎大家来到“宪政讲坛”第二期,第一期是在今年3月进行的,但是学校不批准教室场地,我们的通知也做得不很到位,效果不甚好。中间4月就停了一次,因为要等法学院这个场地,今天终于等到了。我不肯定这是不是凯原法学楼开张之后的第一次大型学术活动,我们要感谢北大法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

为了补偿中间停办一次,我们这次请出了“超强阵容”。我们的主讲人是一位德高望重、众所周知、所以也不需要我介绍的长者,他现在年逾八旬,但是振臂一呼,振聋发聩,每个人都能听得见他洪亮而悦耳的声音。网上是这么概括他的经历:他是一个曾经为救国理想和言论自由而牺牲了一条腿的青年,一个曾经在陋室中为孩子编制毛线衣的父亲,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一个为法治中国建设奔走呼号的社会实践者。

对于和中国社会一起经历了82年沧桑的他,命运似乎确实有点捉弄人,所有的幸运和厄运都集中在他身上。50年代初他被政府选派为留苏学生,这在当时看来应该是幸运的。听说他还和当时担任莫斯科大学团委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同志共同工作过,大家可以向他求证一下。1959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以后回国报效,一年之后就在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中被打成首批右派,这显然是不幸的,此后历经了22年的磨难。78年,他重新回到政法大学讲坛;88年起担任法大校长,但是没过两年时间就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辞职”了。不过许多人认为他“是永远的校长,是法大的精神符号”。

我想他不仅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符号,也是整个中国法学界的精神符号。他,就是今天坐在大家面前的江平先生。今天两位评议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中青年学者,一位是《洪范评论》执行主编梁治平教授,一位是我们北大自己的、只属于北大的贺卫方教授。

中国法治走过30年,经历了很多坎坷。30年过后,我们走到了十字路口,似乎有点迷失方向。中国法治遇到什么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障碍?下面有请江平先生给我们讲解。

主讲人江平:应该说到北大是很惶恐的,因为前两天在开会的时候千帆教授说希望我到北大来做个报告。我说实在现在精力不够了,身体也不太好了。恐怕做这个讲座撑不下来了。我说能不能够搞一个座谈,两三个人对话很好。他说可以啊。今天我一看又不一样,我是主讲人,两个是评论人。有点“上当”的感觉。

对于北大还是很仰慕,不仅仰慕,应该说我也算是北大的前身燕京大学的,每次走到这看到伯牙塔有点感慨万分,有点感觉我的家园失去了。因为燕京的人一直呼吁恢复燕园,但是现在看来不太可能。燕园要恢复了北大怎么办,再回到红楼去是不可能了。

所以这些历史的现实我记得司徒雷登在故去的时候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把他的骨灰埋在燕园,我也为此呼吁过。但是最后得到的答复就是毛泽东不是说了嘛:“再见了,司徒雷登!”现在你怎么又回来呢?所以放在燕园也不太可能。最后只能够放在杭州他的出生点。这点也是一个遗憾。其实我觉得司徒雷登终身为中国的教育努力奋斗,他所一生创造的燕京大学终究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我们还是应当感谢他,应当纪念他。

今天让我讲宪法的问题,我坦率说来是外行,因为大家知道我是搞民法的,我是搞私法的。由一个说私法的人来讲宪法显然是有点不太合适。但是我这个人在研究私法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私法是一个国家法律的基础,没有对于私权神圣的保障,一个文明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但是话说回来了私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存在,也必须由一个宪法更大范围内的保护,或者说在中国这么长的时间内几千年,中国的私权主要是受到公权力的侵犯。因此没有宪法的完善,没有宪政的实现,恐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我记得在20多年前,当初在七届人大的时候,当时就是讨论两个法,一个是叫做人民代表法,一个是人民监督法。这两个法起草了经过20年之后《代表法》很快通过了,但是《监督法》却是困难重重。后来也通过了,但是我发现这个《监督法》跟原来我们所设想的一些内容好像退步了不少。我记得当时《监督法》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宪法监督的问题,谁来实现宪法监督。

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在中国设立宪法委员会,一个是在中国设立宪法法院。那么这两个意见考虑的结果比较多的人趋向认为在中国设立宪法法院还是太早,或者宪法法院还是不太可能在中国实现。因为你要搞这个宪法法院那谁来宪法法院的院长呢?党的领导跟宪法法院又怎么来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不太好解决。

而当时觉得搞一个宪法委员会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你想我们如果在全国人大下面设立一个宪法委员会,涉及到违宪的问题由他来监督审查,那应该说在现有体制下并不是太费力的。但是我们看到后来的监督法这两个方案都没有了,我们的宪法监督还是通过我们原来所说的人大常委会来实现宪法监督。这样的话,宪法监督实际上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面一个局级的机构先来审核涉及到违宪的问题,至于程序那还是投入人大常委会的程序来完成。所以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很失望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监督没有向前进一步,还在原地踏步。

前一段我们也看到中国对于宪法诉讼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从山东的学生提起诉讼,现在法院把它定为是宪法诉讼,所以人们对于宪法诉讼谈得越来越多。其实宪法诉讼和宪法监督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然有了宪法监督,就有了宪法的诉讼问题。后来我们也听说中央有一个同志不提宪法诉讼,而且明确提出来以后涉及到宪法诉讼的问题都不要有书或者有研究的成果。这样的话人们又存在一个糊涂了,我们研究宪法,我们研究宪法的诉讼,但是我们现在不许提宪法诉讼。

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情特别敏感呢?因为我认识一位苏州大学很有名的行政法的教授杨海坤,有一次开会他跟我说我写了一本宪法诉讼的书,而且我写完了也印刷了,也印完了,书也出来了。但是得到了一个通知不许提宪法诉讼,所以你这本书不能够出版。他说不出版那就算了吧。我是作者能不能给我一份呢。他说现在上面有命令,书都要销毁,因此不能够给你一本。他也感到很尴尬。既然宪法能够提,宪政也可以来讨论,宪法的诉讼却不能够来提。

这样的话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宪法的权利怎么保障呢?宪法的权利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方式它要通过诉讼的形式来权利。如果我们连诉讼都没有,我们怎么能够寻求保障的道路呢,我们只通过一个比较空的宪政的机构去提出,真正能够审查你这个违宪的案件几乎是没有多少,可能是在全国人大那得到支持,得到批准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涉及到宪法权利的救济的手段,最现实的是宪法诉讼。

我在那次纪念蔡骏建的会议上我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当初在1987年的时候,讨论到民法通则颁布了一周年在一个纪念会上,当时陶西进同志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中国现在有了民法,有了民事 诉讼法,有了刑法,有了刑事诉讼法,但是我们现在就缺的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而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我们国家是非常薄弱的,所以他建议我们下一步的立法应该抓住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所以王汉宾就提出来他说陶老提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要研究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但是我们没有经验可寻,我们自己这在方面的研究也很差,所以他建议先成立一个行政立法研究小组。当时因为我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副校长,而且当时我们学校的行政法的力量比较强,所以这样的话就搞了一个行政立法研究组。在行政立法研究组开始的时候,陶西进同志是坚持主张搞一个行政法大纲。而我们研究了一段之后觉得行政法大纲是很难搞得,你想把我们现在各个领域里面的行政权力用一个行政实体法把它概括起来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当时研究能不能按照民法的办法用诉讼法来促进实体法。大家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啊,我们中国有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诉讼法来促进实体法。

你比如说计划生育我们没有什么法,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个诉讼程序可以来告计划生育的机构,那就会促进这个计划生育机构来完善它的实体法。我们把这个想法和陶老和法工委汇报他们都很赞成,所以行政诉讼法就有了。最后我们通过行政诉讼法促进了行政实体法的完善。所以后来我们搞了十年的行政立法纲要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今天对我们来说我们仍然希望通过行政诉讼进一步发展到宪法的诉讼,通过宪法诉讼能促进宪政的落实。也就是说没有权利的救济就没有权利的本身,这一条我们看得很清楚。行政法告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没有权利的救济,就没有权利的本身。如果我们连权利救济手段都没有,我们怎么能够保障我们的宪法的权利得到实现呢。我们宪法许多权利还是落空的。比如说我们的言论自由,我们的新闻自由,我们的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甚至到了已经通过的游行示威法没有任何救济手段,现在没有公安部门批准你照样游行。公安部门想管也管不住。

可是呢,你救济手段呢?我能不能够通过宪法来保护我的权利呢?没有。所以这一条我们应该非常明确在我们的心目中。最近,我看到深圳市一个报道,深圳市公安部门为了很快要召开的大运会的安全,公布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在深圳市对于社会治安有高度危险的人进行严格的控制。把他区分为17种人。这17种人总共有八万人,这八万人要勒令离开深圳市。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法学界的人也好,律师也好,其他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也觉得这个做法是很欠妥的。

我最早教的是罗马法,罗马法里面有一个“人格减等”的制度,所谓人格减等跟民事权利的剥夺还不是一回事,我们知道在法国民法里原来有民事权利的死亡,把民事权利全部剥夺了,那不就跟死了差不多吗。因为民事权利都没有了,他还有什么生存的空间呢。在罗马法里面奴隶可能他没有民事权利,但是自由人他完全可以人格减等,如果你有不名誉行为,如果你有按照现在说法对社会造成严重危险的人,可以人格减等。人格减等以后许多职业他不能从事。你像政府官员,或者其他的一些都不能够担任。这不是一个人格减等的制度吗。现在也有人说这不就是公民的三六九等,宪法上写的很清楚公民是平等的,但是到了这个城市里面由于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一样,给你区分为不同的人等。

又回到印度的贱民制度,公民也可以分为若干等。这种制度一实行之后,我看到下面紧接着在惠州市和东莞市发生恐慌了,因为这八万人不能在深圳生存了,他就要离开深圳了,离开深圳到哪去呢。他可能还不太愿意回乡,他当然往周围的城市去了。那往周围的城市就跑惠州去了,跑东莞去了。这样的话,我们国家如果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这一套这样的制度,我可以把危险推到周边的城市,周围的城市安全谁来管?显然这个制度一出现之后,周边的城市也会相应来制订一些政策。他也会制订一些对社会有比较大的危险的人采取法律上的抵制行为。这样下去的话中国就太危险了。

可是我们报纸上说了这么多反对的意见,今天我看到一个消息,深圳市的副市长兼公安局长还是表示这个制度还要坚持实行。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来制止他们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在中国说来最先改革的地方却实行了最落后的办法,我们去用宪法的手段去抵制它呢。我们没有宪政和宪法的诉讼,我们没法提起诉讼。我们顶多又是像原来的三个博士对于孙志刚案件那些上书常委会。常委会如果明智一点可能自己就把收容审查条例给撤销了,给废除了,但是如果他不明智呢,我们还是没有手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手中确实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去年曾经在报上说过中国法治“大倒退”,我说完网上出现之后,很多人跟我说表示支持。我想北大的学生肯定也会支持。中国法治确实面临一个倒退的局面,我常常说中国的法治是有进步有退步,但是总的来说是近两步退一步还是在前进,但是我可以说最近我们是退两步进一步了,我们是退为主了。这个就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如果这个时间长期存下去,那我们法治就很危险。

我想大家可能也很关心李庄的案件,他下个月就要出来了。在聚会上我就常常关心这个问题,我说到底李庄出来之后会说什么话呢。他在二审的时候说过我服罪,我认罪,然后在出厅的时候他又大喊我有话要说,又没让他说,那么他这些话会不会在以后某种场合中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如果真的在二审的时候,他当初不得已而服罪,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他自己感觉到受了欺骗,他在临走的时候又大喊他有话要说,那这个法庭应该继续开庭,让他再继续说。你又不让他说,你又给他判了刑,那他现在要说应该是合情合理的。那么一审判了刑以后,后来又搞了一个漏罪,又要漏罪判刑。这就是很难使人理解了。

我想我们对于李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我跟李庄并不认识,对他没有多大的本人好感,但是我为了律师这个职业觉得有必要说话。如果我们一个律师都处在这种状态下,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民主可言呢?律师都是时刻感觉到我是在刑事责任的危险下来进行一些辩护的话,那怎么行呢?

最先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对于李庄案件的看法。我说对于李庄的问题我不太了解,他给我看了一个材料。当初对李庄是两个罪名来起诉的。一个是合同诈骗,欺诈。再有一个就是伪证罪。后来我们看到头一个罪名,也就是说新的罪名比原来更重的罪名取消了,没有再提出。从这点来说检察机关也算实事求是。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伪证罪了。伪证罪严格说来,我觉得这个伪证罪应该是更多强调疏证罪,确实他确确实实伪造了一个文件那你还好说,现在伪证的是什么呢?是口头的证据。而口头证据又没有让证人来出庭。第一次的伪证罪涉及到的那个姓宫,以眼色来指示人家翻供,这就是个很玄妙的问题。当时的被告全部都是在公安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见的面,怎么可能做伪证呢。而现在这一次所说的伪证居然还是吸毒犯,而我们这个吸毒犯本身他的心理状态就是很不稳定的。而且吸毒犯他所指证的究竟是一个借款的伪证,还是一个投资款的伪证呢,里面也有说不太清楚的地方。那像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够换证人出庭呢。像西方国家辩护人和控告人对证人做交叉询问,这样的话以表示它的公证啊。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最后检察院撤诉了。这是很英明的吧,至少说明它是在尊重法治的表现。

有人几次问这个案子究竟是法律的原因撤诉呢,还是政治的原因撤诉。我说我不太了解,我这个人也没有通天的关系。但是从我本人来看,我觉得这个案子应该说既有法律上的胜利,又有群众舆论上支持的胜利。因为我们从法律上来看,法律的漏洞太大,如果检察院再继续这样一种办法,它在法律面前是站不住脚的。政治方面原因有没有?我觉得也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机,这一次对于李庄漏罪再次提起诉讼,绝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觉得欲加之罪何患无穷,因为一个人已经判刑了,你又要他的身上加一点罪那还不容易啊,他也可以说他对我的案例里边也做了伪证,从动机上来说也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过,所以这次的漏罪的提起诉讼,应该说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律师界的民心,失去了法律界得民心,也失去了中国许多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心。

也可以说我们的领导人也要思考思考,在现在中东危机还在继续存在,还在扩大,从利比亚闹到叙利亚,闹到中东许多地方不得安宁,这个**会不会继续蔓延,这个问题要思考。如果确实老百姓意见比较大,有些聚会再有一些动作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律师身上给他穷追不舍,抓了不放,非要置之死地,这就不合适。我觉得作为政治家他要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路,我觉得在中国现在情况下,影响到我们法治建设有两个最根本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一个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论,第二个就是中国情况特殊论。蔡骏建同志在他的文章里面明确提出两个凡是,新时代的两个凡是。就是指这两个凡是。一个是稳定压到一切,凡是影响稳定的都要不行,第二个就是中国情况特殊。我也在不同的情况讲到过这两个凡是。你想想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改革开放是首先的,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现在我们提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个口号的改变我不知道由来有些什么,但是至少有一条说来很明显的讲话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当然发展是硬道理,严格说来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后来我们改成了科学发展。这也对。你不能盲目的来发展,你不能破坏资源的来发展。

但是你不要忘了如果现在我们提的是稳定压倒一切,那这里面就有了人治的嫌疑,因为什么是稳定?我们没有“稳定法”,没有给稳定作出一个界限,到什么情况是破坏稳定,我们的稳定都是由当地的党政机关一把手负责人来决定是不是影响了稳定。就像现在的深圳一样,现在深圳说八万人住在这影响稳定,那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八万人就要离开深圳,不能在这居住。可是这个稳定是人治因素主要作用。如果我们人治确定什么是稳定,什么是不稳定,甚至一个政法委员,甚至一个公安局他就能确定是稳定还是不稳定,那中国又是走向了人治的道路,又退向了人治。这是一个很大的可怕的现象。

我记得有一个报上发表了一个文章,讲到有一个法院做出一个判决,判决已经生效了,现在要执行了。但是当地的政法部门说稳定压倒一切,你现在这么个做法老百姓有意见,不稳定啊。不一定就推迟执行,所以一个法院的判决都可以因为稳定压倒一切而推迟执行,一个法律也可以因为稳定压倒一切而不生效,那这样的话稳定就在法治之上了。所以我说再多强调的稳定也不能够压倒法治,压倒宪政,法治和宪政是至高无上的,不能以任何理由来破坏它。

我想我们在讲到中国情况特殊论的时候也应该认识这个问题。严格说来哪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情况,连一个澳门都有它特殊的情况。你能说澳门的法律与法治没有它的特殊点呢。它的法律当然跟葡萄牙本土的法律不一样。香港的普通法跟英国的普通法大大不一样了。那是因为考虑到香港自己的本土国情。但是我们不要忘掉,我们所讲的法治应该有三个角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法律既是一个制度,又是一个方法,而且它也是一个理念。说它是制度,当然很明显我们一个法律就是一个制度,我们的法律制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法律制度跟西方国家那是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土地制度,我们的其他情况都不太一样。外国有承包责任制吗,外国有集体所有吗?没有。所以从具体制度来说绝对是有每个国家的不同点。但是我从方法角度来说就不一样了。美国人爱讲方法,到美国学习法律,你一个课堂讨论,讨论完了之后你要问老师你的看法是什么,老师说我没看法。我教你的只是方法。因为方法是永远不变的。而法律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会随时发生变化。在这一点来说,学习方法某种意义来说比学习制度更重要。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法律还有一个理念,这个法律作为理念来说就应该包含一个共同的准则。我想我们讲了法律它的自由也好,民主也好,我们讲的人权也好,我们讲的公平正义也好,这都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一个法律如果没有公平正义还叫什么法律啊,如果我们法律本身的民族自由人权都不讲的话,我们还叫什么法律啊。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一定要看到法律作为它的理念来说它有很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是不能够被人类所抹杀,而且也不能以强调一个国家自己所特有的民族特点来把共性抹杀,这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已经是生活在一个世界范围内,中国跟各个国家来往更多了,我们把原来的阶级斗争也以我们现在的理解,法律来加以纠正和改变,所以这个共同的理念是不能够改变的。我想,我们要完善我们的法治和宪政,我们有很多其他的可以做的。

你比如说怎么能够使我们国家的党政权力更好的完善,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来做啊。我们现在不仅是党政不分,而且很多是以党的机构来行使政府的权力,这是很可怕的。我们说现在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者在我们的各个机构里面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这些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呢。我常说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的时候,莫斯科大学就是一个校长,它的党委只是机关党委性质,只负责发展党员和教育党员。它没有领导一个学校的职能。那你说它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你能说在当时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这样的一种机制,它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下载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教学对话的困境及其突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产主义信仰困境与突破4.30

    共产主义信仰困境与突破 一、信仰的意义 (一)信仰的普遍意义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是中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

    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

    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 教育需要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研究的推动。教育研究者,不只限于也不能限于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师——最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成......

    中医药营销策划突破困境的核心原则

    中医药营销策划突破困境的核心法则 胜道策划公司/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突破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的相关德育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学德......

    2014天津公务员申论热点:论当今大学语文的教学困境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4天津公务员申论热点:论当今大学语文的教学困境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语文的存废与改革也再......

    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 历史研修组 一、明确课题的由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如何突破历史教学的困境(5篇可选)

    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甘泉县初级中学:顾永燕[摘要]: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使从事其教学的教师也产生困惑、失落,更使得初中历史课教学面临着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