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7: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

第一篇: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

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总结 兴义市第五中学

周兴

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中学体育从“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提升,强调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在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教师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品质,激励并促进他们在情感、道德、判断能力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本校自2009年11月就提出“四全”德育工程,实施“四全”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与实验,为了探索在这方面的经验,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研究学校体育中德育的特点,探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如下,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首先是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运兴衰,我国著名教育家斯霞精辟的论述中有句话:“德育不好是危险的”,为此我们学校长期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成绩固然重要,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没有人规定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功,但我们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人、成才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放弃目标追求,积极进取,做一个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人”,彭鹏飞副校长的这段话反映了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先导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德育培育的殿堂,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体育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把德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抓住教育契机,把握德育的“结合点”,找准“切入面”,有机自然地、贴近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具有活动空间大,扰动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其思想觉悟、优点、弱点都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部分都注重经常加强思想品德 教育,及时捕捉教育时机,进行表扬或指出不足,对“差生”的“闪光点”应及时鼓励,不要失掉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

1、在课堂常规和纪律上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是进行正常体育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与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讲解,着装的要求,上课集队的要求、练习转换的信号、手势等等。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能够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如果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违反常规制度,那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样才真正有效,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在收放器材时,教育学生不要懒散,球类项目不能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如果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和爱护器材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也促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积极反思的习惯。

2、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材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知(认识)、情(感情)、意(意志)、行(行为)品德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规则的意识和诚信品质。例如:在学习高中武术《形神拳》时,就要注意武术精神的渗透,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动作,还要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热爱祖国,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树立为祖国强盛而锻炼的社会责任意识。演练时配上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音乐,使人感到精神振奋,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练习的欲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如田径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中国运动员刘翔如何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如在进行排球垫球和篮球跑动中的投篮练习和体操技巧动作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帮助或保护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在进行长距离跑测验时,不跑的同学要求在旁呐喊、鼓劲,待同学跑完后立即上前搀扶散步,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不仅要将切合学生实际的可行的德育目标写到教案中去,关键还要在教学上加以落实,使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利用合理的课堂组织和教法措施渗透德育。

教育只有附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凑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如在高一新生进校时的广播操教学时等;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如在田径必修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以激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发展。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让校园环境中时时处处有德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例如:课堂上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而教师自己却穿便装;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热爱劳动,而教师却发现地上的垃圾视而不见,或自己都会随手乱扔垃圾杂物;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而教师却满口粗话等,这样的言传身教能给予学生好的教育作用吗?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就应提前到运动场,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集合站队要求学生整齐,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教态、文化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为人师表。实践证明,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施教于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陶行知先生语)。校园环境不仅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具体的外在形式存在,而且还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而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学校环境来育人,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进行德育。如发现学生坐在绿化区草坪上或护栏上、乱扔垃圾、攀摘花草树枝的情况,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而应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发现场地及场地边上有垃圾,要带领、组织学生清理干净,敢于弯下腰、伸下手,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只要教师能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就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彭校长为全校师生作了很好的带领作用,用自己的行为阐述着学校的“四全德育”,以其理论说教难以达到的感召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效。因此,只有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和自己的言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环境中时时处处有德育。

总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使德育内容在具体活动中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为方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使体育与德育两者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第三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白塔寺乡初级中学

王晔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培养。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德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德育的内容反映了我们的学校社会主义性质。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要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公德、集体主义思想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更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德育因素的挖掘、整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针对要考试的项目(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他项目的训练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我们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再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样不但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该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体育教学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够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就这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实施的过程要详细安排,并且要注重信息的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

中学体育教材中德育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主题。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最为直接:一是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锻炼身体,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看作是自己对祖国的义务与责任;二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为国家做贡献争荣誉,或者用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和对祖国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体育与集体主义教育。学校体育不论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的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锻炼小组,大多数都是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各种体育比赛,尽管比赛人员的组合和构成不同,也都是经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且体育活动又都是动态活动,因此就要要求有组织、有纪律,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种活动。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表现都涉及到个人与集体和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向学生进行关心集体,为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对不利于集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抑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学校的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的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运动会,班级的单项比赛,早操、课间操评比,这些方法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竞赛能激励青少年平等竞争,奋发向上;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而集体荣誉又会给每个成员带来影响,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赏,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快,激发他们主动去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愿望。

3.体育与优良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地表现个性,抒发情感,个人的行为和道德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积极诱导,发扬优良品德,批评和纠正缺点与错误。比如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正确地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既遵守组织纪律,又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室外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适应寒暑的能力,完成规定的任务和争取比赛的胜利,并且还要要求学生要有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些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的培养,体育对此是具有特殊的作用的。

4.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当今的世界上,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族人民的热爱。因此体育往往被看作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成为展示民族精神文明的橱窗。

体育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属于人类总文化的范畴,它本身就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体育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发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教育学生在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时,除自身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体质增强和取得较好成绩外,还必然会引起一种心理活动,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改造和升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经说:“体育运动既是一种物质力量,又是一种精神力量。”这表明体育与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体育以人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教师只要教育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强身、健体、益智、促美,使身心得到发展。体育作用于社会,既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又能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体育的价值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体育能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共产主义品德 ○坚持体育锻炼需要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参加比赛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同伴、与对手以及与裁判员、观众的关系,这就要求参与者团结合作,互相尊重,遵守纪律执行规则,光明正大;讲文明,有礼貌;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及国际主义的教育。

2丰富生活,移风易俗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人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正确审美观念的建立,美好情操的陶冶,社会风气的好转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体育这种高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着亿万群众,起到了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

3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点是竞争性强。通过比赛来争胜负,较优劣。同时,体育活动又有国际性,在当今和平时期,国际体育比赛中,人们往往把比赛的优胜同祖国的荣誉与民族的尊严联系在一起。

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顽强拼搏,不断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世界新纪录,为国争光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就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屹立世界的能力。这种勇攀高峰,振兴中华,创新向上的运动员精神,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震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激起一阵强似一阵的爱国热潮,成为鼓舞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人们赞誉那些体育明星是“祖国之光,民族之灵”,夸那些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优秀运动员是“英雄志,民族魂”。

4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国际友谊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按规则竞赛的平等性和交往的国际性与广泛的社会性,使体育成了国际间和人际间正常交流与加强友谊的重要手段。竞赛中胜负是客观的、暂时的,而友谊却是长存的。因此,通过体育竞赛和运动员互访,能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教材中都是以显性和隐性的两种方式程现出来。

二、结合年龄特点,生动地进行

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娱乐兴趣大,不喜欢总是呆板地从事某个单一的活动项目。他们往往“精力过剩”,而“剩余精力”又具有多面的指向性。作为体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工作的形式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使其能量释放的指向正确。

1.寓德育于兴趣之中。

兴趣,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它是求知的前提,向上的指导,成功的前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活动的开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不搞反面教育,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多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就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和欲望。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兴趣,并且经常加以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因迷恋某个单一项目而影响了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把特殊的爱好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有些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兴趣都很浓厚,我们就要诱导他们以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为中心发展其他项目的兴趣。

2.寓德育于师生情感交流之中

优良的心理气氛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关键。由于师生的职能各不相同,知识经验和生活作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无可指责的,是符合教育要求的,而在学生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往往出现“你讲我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做”,到后来就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距离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身处地来一个“心理位移”,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逐步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形成有利于教育工作的融洽、活泼、最富于情感的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下主观臆断,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有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受到“感染”、“感动”和“感化”,使他们内心世界发生积极的感情。

3.寓德育于无形之中。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无形和有形之分,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无形,就是除课堂上正规的集中教育之外,用使人感觉不出是在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议、摆、讲等形式,与学生一起于谈笑风生之中,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将生动的哲理,丰富的知识用耳闻目睹的趣事,在学生心理上淡淡地引起,慢慢地渗入,渐渐地深化,使其产生良好的共鸣。这种形式,没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学生没有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话题不受限制,寓理于事,生动活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这种教育的效果,往往在“有形”教育中是达不到的。

三、结合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着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该旗帜鲜明,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位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有些同学看见后,不但不去扶他,反而还不时用言语取笑他。而另外有个别同学却迅速上前把他扶起来,帮他拍去身上的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哪里没有。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典型事例中的不同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同学中哪种做法很好,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友爱。

四.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学,应配合学校德育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1.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的意义。

2.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使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5.适逢阴雨大风天气,在教室内上理论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教育,使之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可教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教师还应认真组织好体育活动课,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感受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快乐,体会勇于拼搏,顽强奋进的竞技作风,从而受到教育感染。

五、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中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可信赖的人,中学教师的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上体育课学生不准穿皮鞋和拖鞋,尽可能穿运动鞋,衣物的穿着必须是便于运动的,我们教师也不能穿皮鞋或拖鞋上课,尽量穿运动服。教师不但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教师的衣着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应穿戴朴素,整洁大方。2.注重言行。教师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要尽量规范。

3.注重精神面貌,情绪饱满。教师的精神面貌状况如何是一堂课质量优劣的前提,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防止简单粗暴,禁止损害学生身心的行为。

六、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如何根据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就应定期开发运动会,举办队列、广播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考核,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和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比如我们学校,每年的冬季都要开展运动会,“五·四”青年节都要开展队列、体操比赛。并且把早操、课间操的出操情况作为颁发流动红旗的主要依据之一。

七、结合体育锻炼,有效地进行

体育锻炼,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古今中外,一概如此。我国西周的礼射,在于“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通过射而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鲜明地体现出了为培养效忠奴隶主国王的忠君思想和行为的培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也是如此。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潜力是巨大的„„。芬兰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的能力。苏联、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是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就是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各种教育途径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指导,反过来,体育锻炼又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体育活动当中,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寓德育于体育锻炼之中。

(一)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主要有:

1.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意识。2.培养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灵活、机智、自制、诚实、正派、刻苦等优良品质。

3.培养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作风,以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作风。

4.培养社会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体育锻炼之中进行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执行;通过活动的具体内容(如:队列、球类、田径、体操、技巧、游戏等);通过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发挥集体互相感染的作用;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等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的实施。齐齐哈尔铁路局教育处多年在全局所属的中小学校中开展队列的训练,已大见成效。不仅仅是学生们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且学生们的体质也得到了增强,智力得到了促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北京清河二十中学,通过抓体育,促校风的改变,由校风的改变促进升学率的提高,已见效果。

实际上,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包括体力、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体育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不仅在理论课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在体育运动课中也要时时地对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贯穿体育课堂的始终。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一样,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教育应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是锻炼身体主的实际,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炼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体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的德育放在首位,结合体育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第四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韦祥军

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诸方面相结合,形成全面教育体系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体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其它学科教学所没有的优势。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形象,再加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解,以优雅的行为、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正派的作风,行走坐卧等外在仪表和进步的思想、创新的意识等丰富的内涵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模仿中审视自己,同时在教学中讲授一些有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体育明星的敬佩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去学,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强健的体魄是未来参加祖国建设的本钱这一道理,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教师最吸引学生的是扼要的讲解、正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科学合理的方法及行之有效的辅导,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练

习过程中,学生不敢做的动作,教师要启发引导,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借助正确的预防和防护措施,在教师的保护下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学生不会做的动作,教师应手把手地教,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健康状况及其年龄特征,对动作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不能完成或做得不规范的学生,给予耐心的辅导。切忌挖苦、打击学生。要用自己健康的体魄、过硬的专业素质去影响、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在教室里经过紧张的学习后,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当他们走上运动场时,会觉得精神焕发,加之活动范围较广,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最多。此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之谈心,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带领学生到球场上,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去完成身体锻炼的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酷暑中,教师所站的位置必须面对风口等,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学生会觉得教师在无形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帮助解决;有忧愁,要主动帮助排除,以“人梯”的精神培育学生,建立纯真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教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都有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使命感,都想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育技能和道德风尚,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理想。祖国在召唤他们,社会在需要他们,教育他们不要虚度美好的青春年华,要加强学习,不辜负祖国的召唤,不辜负社会的需要。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才是体育这一独具特色的活动课所具有的特点。人们借助体育这一实践活动,能提高自身潜能和生存能力,丰富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自身体质和精神上的发展与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的,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只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中学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探讨

中学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探讨

摘 要:德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中学生正值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认识和珍惜生命是其德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谈起,就中学德育如何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探讨,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德育;生命教育;实施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关于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旨在促使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爱护、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包含生命意识和价值教育、生存技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让学生获得人文关怀,形成健全人格,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接受的一种教育,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体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其次,从迫切性来看,近年来频频上演的各种悲剧,都体现出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足,因此必?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尊重和关爱生命,减少恶性事件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中学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1.开设专门课程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主要的途径。课程的开设,意味着有了专门的教材和教师,课时也有了保证,教学更加稳定和集中。如台湾的很多中学,早在20世纪末就开设了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每周两节,配备专门的教师,并开发了生命教育手册等校本教材,内容包含敬畏生命、面对危害、生存之道、理想信仰等。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什么是生命、怎样生存和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除了专门课程的开设之外,各种文化课也都有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由此获得更加深入的教育效果。

2.开展各种活动

首先是德育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和生命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如以“生命最后一天”为题,写下自己对亲友、教师想说的话。又如,针对某些热点事件,举办演讲和辩论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给学生更多表现和发挥的空间,而不是之前德育课上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其次是校内各种活动。中学阶段的校内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完全可以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可以按照月份制订不同的主题。如“珍爱生命月”,由不同的学生代表从不同角度进行演讲。开学和毕业典礼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等。最后是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正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巩固。比如台湾多所中学的生命教育中,一个固定的主题活动就是参观产房和殡仪馆,一个是生命诞生的地方,一个是生命结束的地方,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生与死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体验。

3.家校通力合作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由此才能保证其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合理地面对,而不是采用极端的处理方式。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家长应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所蕴含的生命教育意义,并以身作则。比如,面对秋天的落叶,就可以引导孩子从生命轮回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引发出爱护植物和树木的主题。最后,学校和家长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绝不能仅限于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方式,定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更加全面的情况,以便予以针对性的引导。

4.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脾气性格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共性特点,更要关注个体差异,避免采用“一刀切”“一锅炖”的方式同等处理。以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为例,对于性格内向甚至略带自卑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对于自尊心强且容易骄傲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地“泼泼冷水”,让他们对自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些迷恋某种活动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分析原因,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这种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除了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外,还能让学生获得关注感和重视感,从而与教师有更加默契的配合。

中学生正处于黄金年华阶段,但是一个个悲剧的上演,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更凸显了中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本文也正是基于此,对中学德育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生命教育,真正引导学生认识、珍爱和正视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2]许丽美.生命教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3).

下载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体育中实施德育路径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曾忠钊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 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 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因此......

    浅析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劳动、爱心、自立自强、理想、人格、集体观、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

    浅谈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体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接受......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与素质教育

    .LOG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与素质教育 四川省安岳中学吴岚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德育(五篇模版)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毛主席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

    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对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认识与思考 1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背景 1.1时代背景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新时期需要......

    试论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共五篇)

    试论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 雷 莉 论文关键词:欣赏教学 中学美术 路径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培养。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