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途径与策略
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途径与策略
内容摘要:如今语文教学存在读写分离的现象,而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以“阅读”带动“写作”是可行的,教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角度,探讨以阅读带动写作的多种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阅读带动写作;途径与策略
一、中学生读写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读写现状
如今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任务性多于兴趣性,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多被看成与考试紧密联系的阅读材料,阅读比较被动。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内容单一,“文字快餐”成了学生的“掌中宝”;甚至偏读图而轻读文。最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同学的阅读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了不少文章,但仍未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于是,提起笔来总是苦于素材缺乏,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以感动自己。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个性,语言乏味,情感失真„„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成了学生们的大难题。许多人认为,唯一的捷径就是大量的习作练习,在完成大量的习作任务中去运用词汇、练习技能技法,逐渐熟练起来。这的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但不是最好办法。这样机械性地练习,很难走出贫瘠的词汇、僵化的思路,容易让学生为写而写,渐渐偏离写作的本质。
(二)原因分析
新课程理念虽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于是,学生们产生了功利性的阅读和写作动机,阅读时间被大量挤占。在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忽视了思考、借鉴与学以致用。
同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作文教学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家”,保证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仅仅是“点缀”。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而作文板块在语文课本中被淡化,如今只在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两个作文题,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成了老师们的“软任务”,而且也无教材可依。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作文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没有精心研究。老师们面对作文教学比较茫然,缺少系统性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五花八门,教学开展显得较散乱。
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让作文训练自然融进阅读之中,以读带写,一举多得。
二、以“阅读”带动“写作”方法的可行性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学科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双翅,只有双翼齐飞,语文教学才能发展得更好。
阅读与作文的关系极其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范例,能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富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① 阅读还能训练人的语感、理解、思维、想象能力,而这些都是写作过程里不可或缺的。学
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濡染,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②可以说,没有阅读的铺垫,写作就是空中楼阁。
阅读是“吸收”,写作就是“释放”。阅读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阅读”项下,指出:“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如此说来,写作的文本就成了阅读释放的载体,成了一种阅读成果。
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既可以扩宽知识面和视野,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③阅读能促进写作,也是有心理依据的,“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是语言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语言理解是听者或读者接受别人的语言刺激,把声音或文字转变为意义的过程,包括语言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推理、语义整合等环节。语言生成则是说话者或作者把意义变成声音或文字的过程,包括用词选择,句法组织或语义组织等活动”④
既然阅读能带动写作,促进写作,教师可以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丰富文学积累、学习写作技巧等,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激发写作动机,引导学生由阅读走向写作,渐渐提高写作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以“阅读”带动“写作”途径和策略
从阅读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联系,而应是从初步感知、积累词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到产生共鸣,激发读者的写作欲望,最后动笔写作,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从而带动写作。
(一)用好语文课本这个阅读资源,以“阅读”带动“写作”
1.语文课本是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重要范本,要重视课本的使用
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许多文章的课后题设计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在山的那边》课后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济南的冬天》课后题:你家乡的冬天时什么样子,请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课后第三题:“文章中的老妇人诗中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九年级下册第9课《谈生命》课后第三题:“‘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纵观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六本书,除了每个单元一次的写作引导以外,在课文后的练习题中涉及的各类写作练习如命题小作文、改写、续写、补写等短文练习每本书都远远超过十道题。可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在阅读带动写作方面的体现。
2.以“阅读”带动“写作”,“会读”是前提(1)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的美。“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保证。阅读得法,就能从读物中获得高品位的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⑤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课本上大部分的文章都应该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情感;诗歌中迷人的意境和音韵的美感;
戏剧中尖锐的冲突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朗诵不光使学生深刻体验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更能理解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背诵则让学生把精美的典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牢牢地印在心里,培养语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2)品读课文,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大凡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语言技巧等方面一定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如学习《山中仿友》一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新奇构思,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仿友,富有想象力,全文拟人化的手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另外,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重要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含英咀华。如阅读《爱莲说》,学习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对高洁、正直的高尚品质的歌颂。阅读小思的《蝉》,借鉴文章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也能对小小生命有深刻的感悟,写出《飞蛾扑火》一文,表达自己对追求光明不畏牺牲的小生命的敬畏。
3.以文为范,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1)字词积累也成文
在阅读教学中,扫清字词障碍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许多老师的做法是都是让学生抄写生难字词,然后听写。这样做,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硬记下来了,但他们这种强制性的记忆并不会长久,而且不便于理解,学生不一定能学以致用。这时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难字词,这是积累的过程,然后进行造句和连词成段的训练。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生字词,连成意思连贯,并能表达一定内容的一段话。慢慢地增加含词量,由原来的句子训练慢慢扩展到片段训练,甚至到整篇习作的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从阅读中积累了词汇,更能学以致用,带动写作。
(2)以文为范巧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放到今天同样适用。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清新自然,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表达形式,在课文中有许多值得仿写的句段。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可以以文为范,从内容、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写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练习仿写。要注意的是,“理想的状态,既不是陈义过高地一厢情愿地杜绝模仿,也不是放任学生照葫芦画瓢地机械仿制;而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所模仿文章的写作过程进行‘想象性还原’,也就是说,模仿不是对静态例文(文本)的仿制,而是动态地体验该例文的写作过程。”⑥
如《邓稼先》一文采用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有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每个小标题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邓稼先美好的品质。学习这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仿写文章的结构安排,用小标题的方式完成一篇写人的文章。如有同学写《我的同学》一文,拟写了三个小标题:“会跳舞的眉毛”、“能说话的眼睛”、“迷人的微笑”,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同学的形象。我想,作文构思方法种种,我们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拿来”,老师可以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
又如《春》一文中的语言一大亮点。如文章不写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春风的温柔、亲切;小草破土而出,作者用一个“钻”字,形象而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并进行仿写练习。如文章最后几段是排比段,引导学生悟出春天的新、美和力,之后让学生仿照句式续写,说出春天在自己心里的形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下过这样的文字:春天像轻柔的羽毛,轻轻扶过脸颊,温柔可人;春天像婴儿的皮肤,细嫩柔软,令人疼爱;春天像活泼的男孩,跑着,跳着,闹着,玩着,舍不得停下来„„
(3)文中“拿来”为我所用
课本中选编的多是名家名篇,不乏经典文句。尤其是在古诗文阅读中,许多古诗词、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拿来”为我所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的文章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曾经在一篇学生的作文《幸福是什么》中,看到这样的一段:“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追忆。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该段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三句古诗文中的名句,使其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了,一气呵成,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在带领学生阅读古诗词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对诗词的理解及背诵上,还应该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古诗词,很好地引用到作文习作上去,为文章内容的表达添砖加瓦。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不难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让学生引用诗词中的句子写一段话,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引用同一首诗词中的一句、二句,以仿写句子的形式出现。如下面的仿写练习不正是一箭双雕吗?“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比如“阅读我国古代诗文,四季美景尽收眼底:早春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盛夏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深秋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寒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美妙的诗文,令人流连往返。”等学生熟悉以后,我们可慢慢地把训练扩展到让学生根据表达需要任意引用诗词中的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能让学生很牢固地记住了古诗词的诗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诗词后面的意蕴,并会灵活运用,真可谓一举两得。
(4)基于课文的再创作
我们除了要挖掘课本资源,用好课本中如课后题里以读带写的练习题,还应创造性地在教学环节的中融入即兴发言的口头作文训练和动手练笔的“迷你作文”训练,通过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中,文章最吸引学生的应该就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听说于勒发了财,这一家人急切地盼望于勒的归来。然而一次船上的偶遇让他们得知于勒成了穷光蛋,于是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失望怨恨而归。当学生们正为情节的发展感叹不已时,老师乘机引导学生练习小说情节的构思,课后题的练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题目要求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学生们了解了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改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次有趣的挑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将是受学生欢迎的练习。
再如教学课文《杨修之死》,老师在带领学生读懂杨修被杀的原因,在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中认识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但只是读懂还不够,还应从读到写,进行写作练习。如文章第六段写曹操梦中杀人的事件,语言简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依据原文扩写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塑造出曹操虚伪、奸诈的形象和他复杂的心态。
在教学课文《范进中举》的过程中,由于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练习写课本剧的好机会。课本剧表演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课堂形式,因而在改写课本剧时大家更加认真投入。写前老师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带领学生了解课本剧的特点,强调人物形象要鲜明并与原文相符;矛盾冲突要集中;台词要有个性,突显人物形象。学生写好后,再组织他们分小组修改,之后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堂表演。整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表演等综合能力,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5)基于课文的迁移拓展
寻找情感的共鸣,联系实际生活,启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教完《背影》后,我让学生展开了以下的讨论:你觉得文章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摘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题目后,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描写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真可谓经典之作,它道出了千百年来父母对子女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及爱护!”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对‘我’流泪的描写。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简短的一句话‘我的泪又来了’却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多少愧疚,多少怜惜,多少不舍!”有的说:“学习完该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平时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了,给予父母的谅解也太少了。”有的甚至情到深处,偷偷地擦起了眼泪„„谈到这里,我认为已经水到渠成,马上问:在你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的,让你极为感动的事情。请你以“,我想对您说声 ”为题写一篇文章。此时课室里却鸦雀无声,拿起笔便沙沙地写开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学生心中有话想说,腹中有墨,你还怕学生没东西可写,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两篇文章即《隆中对》和《出师表》,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学生对三国的历史、传奇人物诸葛亮会有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拓展向课外阅读,课外搜集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课内的学习,学生们大都惊叹于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敬佩诸葛亮的忠诚报恩,被这个人物所折服。而想要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就真正了解诸葛亮显然是不够的,老师的作文题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带动作用,而且也是一个阅读写作的成果展示,这样的迁移拓展会有不错的效果。
(二)由课内走向课外,寻找更多的阅读资源,以“阅读”带动“写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而善赋”,充分地阐述了广泛涉猎可学会作文的道理。我们若仅仅满足于教材上少量的例子,显然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将视野拓宽到课外。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在课外阅读中体验更开放、更自由的写作。
1.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多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一本书是有限的,胸中无墨,怎能下笔?课外的拓展阅读是更广阔的空间。“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⑦学生所学科目多,时间紧,不可能过多地“深入生活”,这就要借助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眼界。老师要鼓励学生自选适宜的书籍阅读,老师的正确引导也很重要。老师应推荐书目,面要广,质要精。既要有经典著作,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初中学生究竟应该读那些课外书?中外名人传记,中外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学科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中外名人言论,其他科学论著等等,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视野定然开阔,积累得多,写起作文就不会因信息馈乏而感到困惑,也就不会感到难于上青天了。积累固然可以从大量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获得,而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巧读真悟,自由表达。课内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一次阅读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于课内,用于课外。一切艺术皆始于模仿,通过读与悟,揣度它们的构思,模仿它们的语言风格,积累它们的文采及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应放开手,尽可能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方法指导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分层次的要求。读时可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供积累,可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评语,最好能坚持写读后感。“学生的头脑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阅读时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无动于衷,喜欢与不喜欢,好与不好,都是有感受的,把内心的感受及时写出来,就是所读内容对读者灵感的触发。
如圈点批注(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难点、疑点等,这是读、思、记的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批注评点,可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实记录读书时的感受,也可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更可联想迁移,写自己文段。再如佳句模写,在阅读过程中偶那个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仿写,如仿照原句的 句式、使用同样的修辞手法,进行同主题或不同主题的写作练习,这样的模仿,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美化自己的语言。
(2)同题作文训练。冰心说过:“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阅读别人的文章,是一种学习。如果说模仿——“依葫芦画瓢”能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同题作文训练则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文章,需要开拓思路,挖掘新角度,展开新话题,写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才能写出真正的“自己的文章”。
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如何开展专题阅读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课堂三分钟演讲”是一种有效地语文活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就需要以“读”带“写”,而“演讲”就是一种成果展示,能增加写作的成就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多读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平时的教学进度很紧,很难挤出时间来。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可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讲故事、说感受,或是读自己的作文,在演讲中学生能收获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写作热情。这样的好办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关于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一些思考
1.以阅读带动写作,由读到写,是一个迁移、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阅读理
解、思考和写作表达。阅读要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要注重言语表述。先“入书”,再“出书”。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吸取了文章的精华,之后将书中所学用于写作实践。“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这是因为用言语表达的新的直觉或新的观念,是一个使这种观念更清晰、更明确和更精细的过程。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就增加了意义的明晰性和迁移的可能性。因此,言语表述也是阅读思维、理解和阐释意义的一个重要活动。言语表述有两个渠道:一是用口头言语表述,那就是诵读、复述、问答、讲说等;一是用书面言语表述,那就是摘录、摘要、提纲、表格、图解、札记、解释、评论等。”⑧
2.以阅读带动写作,要从实际出发,找准链接点、带动点。
以阅读带动写作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带领学生阅读理解、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便于促进写作的“点”。例如复述、改写、仿写„„
以阅读带动写作还应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写作方法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却不甚明了。在安排学生以读带写的过程中要介入指导,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忽视了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以阅读带动写作还要从不同文章的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文,在阅读中寻找亮点,以阅读带动写作。尤其要把握好写作的命题。若文章的语言亮点最突出,如一些精美的散文、诗歌,可确定一两个方面作为模仿的侧重点;若文章的叙事性强,情节吸引人,可设计缩写、改写、扩写、补写等题目,利用课文作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加以改写,写成某一类文章。若文章的哲理味浓,或是名家的经典言语,则可设计移用精彩语言的题目,即把课文中的精彩词语、故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若文章写到的内容颇受争议,或是感动人心,可设题写评论,评论课文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思想、写作技巧。或设题写读后感。
3.以阅读带动写作,要有整体的计划,形成读写序列。学生们常常苦于语文阅读的效率不高,而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速效迁移的效果。课内的阅读与写作虽然有课文可依,但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而课外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容易走进目标不明确,读写训练无序、无系统性的误区,所以初中语文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有整体的建构,确立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学月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计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要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阅读带动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引起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并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良好迁移,让学生的阅读付出在写作中得到回报,从而对阅读和写作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① 钱德宝.《论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J〕.《教研天地》,2005.(7).② 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7 ③ 常琳.《从阅读中提高作文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探讨》,2004.④ 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19 ⑤ 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7 ⑥ 王荣生.《文章体式所造成的难题》〔J〕.《语文学习》,2004.(10).⑦ 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6 ⑧ 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15
第二篇: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途径与策略
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途径与策略
内容摘要:如今语文教学存在读写分离的现象,而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以“阅读”带动“写作”是可行的,教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角度,探讨以阅读带动写作的多种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阅读带动写作;途径与策略
一、中学生读写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读写现状
如今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任务性多于兴趣性,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多被看成与考试紧密联系的阅读材料,阅读比较被动。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内容单一,“文字快餐”成了学生的“掌中宝”;甚至偏读图而轻读文。最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同学的阅读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了不少文章,但仍未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于是,提起笔来总是苦于素材缺乏,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可以感动自己。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个性,语言乏味,情感失真„„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成了学生们的大难题。许多人认为,唯一的捷径就是大量的习作练习,在完成大量的习作任务中去运用词汇、练习技能技法,逐渐熟练起来。这的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但不是最好办法。这样机械性地练习,很难走出贫瘠的词汇、僵化的思路,容易让学生为写而写,渐渐偏离写作的本质。
(二)原因分析
新课程理念虽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于是,学生们产生了功利性的阅读和写作动机,阅读时间被大量挤占。在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忽视了思考、借鉴与学以致用。
同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作文教学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家”,保证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仅仅是“点缀”。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而作文板块在语文课本中被淡化,如今只在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两个作文题,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成了老师们的“软任务”,而且也无教材可依。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作文教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没有精心研究。老师们面对作文教学比较茫然,缺少系统性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五花八门,教学开展显得较散乱。
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让作文训练自然融进阅读之中,以读带写,一举多得。
二、以“阅读”带动“写作”方法的可行性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学科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双翅,只有双翼齐飞,语文教学才能发展得更好。
阅读与作文的关系极其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范例,能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富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① 阅读还能训练人的语感、理解、思维、想象能力,而这些都是写作过程里不可或缺的。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濡染,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②可以说,没有阅读的铺垫,写作就是空中楼阁。
阅读是“吸收”,写作就是“释放”。阅读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阅读”项下,指出:“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如此说来,写作的文本就成了阅读释放的载体,成了一种阅读成果。
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既可以扩宽知识面和视野,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③阅读能促进写作,也是有心理依据的,“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是语言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语言理解是听者或读者接受别人的语言刺激,把声音或文字转变为意义的过程,包括语言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推理、语义整合等环节。语言生成则是说话者或作者把意义变成声音或文字的过程,包括用词选择,句法组织或语义组织等活动”④
既然阅读能带动写作,促进写作,教师可以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丰富文学积累、学习写作技巧等,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激发写作动机,引导学生由阅读走向写作,渐渐提高写作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以“阅读”带动“写作”途径和策略
从阅读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联系,而应是从初步感知、积累词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到产生共鸣,激发读者的写作欲望,最后动笔写作,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从而带动写作。
(一)用好语文课本这个阅读资源,以“阅读”带动“写作”
1.语文课本是以阅读带动写作的重要范本,要重视课本的使用
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许多文章的课后题设计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在山的那边》课后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济南的冬天》课后题:你家乡的冬天时什么样子,请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课后第三题:“文章中的老妇人诗中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九年级下册第9课《谈生命》课后第三题:“‘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纵观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六本书,除了每个单元一次的写作引导以外,在课文后的练习题中涉及的各类写作练习如命题小作文、改写、续写、补写等短文练习每本书都远远超过十道题。可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在阅读带动写作方面的体现。
2.以“阅读”带动“写作”,“会读”是前提(1)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的美。“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保证。阅读得法,就能从读物中获得高品位的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⑤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课本上大部分的文章都应该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散文中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情感;诗歌中迷人的意境和音韵的美感;戏剧中尖锐的冲突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朗诵不光使学生深刻体验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更能理解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背诵则让学生把精美的典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牢牢地印在心里,培养语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2)品读课文,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大凡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语言技巧等方面一定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如学习《山中仿友》一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新奇构思,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仿友,富有想象力,全文拟人化的手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另外,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重要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含英咀华。如阅读《爱莲说》,学习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对高洁、正直的高尚品质的歌颂。阅读小思的《蝉》,借鉴文章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也能对小小生命有深刻的感悟,写出《飞蛾扑火》一文,表达自己对追求光明不畏牺牲的小生命的敬畏。
3.以文为范,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1)字词积累也成文
在阅读教学中,扫清字词障碍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许多老师的做法是都是让学生抄写生难字词,然后听写。这样做,学生对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硬记下来了,但他们这种强制性的记忆并不会长久,而且不便于理解,学生不一定能学以致用。这时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难字词,这是积累的过程,然后进行造句和连词成段的训练。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生字词,连成意思连贯,并能表达一定内容的一段话。慢慢地增加含词量,由原来的句子训练慢慢扩展到片段训练,甚至到整篇习作的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从阅读中积累了词汇,更能学以致用,带动写作。
(2)以文为范巧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放到今天同样适用。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清新自然,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表达形式,在课文中有许多值得仿写的句段。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可以以文为范,从内容、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写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练习仿写。要注意的是,“理想的状态,既不是陈义过高地一厢情愿地杜绝模仿,也不是放任学生照葫芦画瓢地机械仿制;而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所模仿文章的写作过程进行‘想象性还原’,也就是说,模仿不是对静态例文(文本)的仿制,而是动态地体验该例文的写作过程。”⑥
如《邓稼先》一文采用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有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每个小标题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邓稼先美好的品质。学习这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仿写文章的结构安排,用小标题的方式完成一篇写人的文章。如有同学写《我的同学》一文,拟写了三个小标题:“会跳舞的眉毛”、“能说话的眼睛”、“迷人的微笑”,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同学的形象。我想,作文构思方法种种,我们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拿来”,老师可以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
又如《春》一文中的语言一大亮点。如文章不写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春风的温柔、亲切;小草破土而出,作者用一个“钻”字,形象而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并进行仿写练习。如文章最后几段是排比段,引导学生悟出春天的新、美和力,之后让学生仿照句式续写,说出春天在自己心里的形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下过这样的文字:春天像轻柔的羽毛,轻轻扶过脸颊,温柔可人;春天像婴儿的皮肤,细嫩柔软,令人疼爱;春天像活泼的男孩,跑着,跳着,闹着,玩着,舍不得停下来„„
(3)文中“拿来”为我所用
课本中选编的多是名家名篇,不乏经典文句。尤其是在古诗文阅读中,许多古诗词、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拿来”为我所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的文章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曾经在一篇学生的作文《幸福是什么》中,看到这样的一段:“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追忆。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该段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三句古诗文中的名句,使其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了,一气呵成,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在带领学生阅读古诗词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对诗词的理解及背诵上,还应该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古诗词,很好地引用到作文习作上去,为文章内容的表达添砖加瓦。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不难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让学生引用诗词中的句子写一段话,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引用同一首诗词中的一句、二句,以仿写句子的形式出现。如下面的仿写练习不正是一箭双雕吗?“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比如“阅读我国古代诗文,四季美景尽收眼底:早春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盛夏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深秋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寒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美妙的诗文,令人流连往返。”等学生熟悉以后,我们可慢慢地把训练扩展到让学生根据表达需要任意引用诗词中的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能让学生很牢固地记住了古诗词的诗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诗词后面的意蕴,并会灵活运用,真可谓一举两得。
(4)基于课文的再创作 我们除了要挖掘课本资源,用好课本中如课后题里以读带写的练习题,还应创造性地在教学环节的中融入即兴发言的口头作文训练和动手练笔的“迷你作文”训练,通过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中,文章最吸引学生的应该就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听说于勒发了财,这一家人急切地盼望于勒的归来。然而一次船上的偶遇让他们得知于勒成了穷光蛋,于是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失望怨恨而归。当学生们正为情节的发展感叹不已时,老师乘机引导学生练习小说情节的构思,课后题的练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题目要求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学生们了解了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改写对他们来说会是一次有趣的挑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将是受学生欢迎的练习。
再如教学课文《杨修之死》,老师在带领学生读懂杨修被杀的原因,在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中认识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但只是读懂还不够,还应从读到写,进行写作练习。如文章第六段写曹操梦中杀人的事件,语言简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依据原文扩写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塑造出曹操虚伪、奸诈的形象和他复杂的心态。
在教学课文《范进中举》的过程中,由于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练习写课本剧的好机会。课本剧表演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课堂形式,因而在改写课本剧时大家更加认真投入。写前老师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带领学生了解课本剧的特点,强调人物形象要鲜明并与原文相符;矛盾冲突要集中;台词要有个性,突显人物形象。学生写好后,再组织他们分小组修改,之后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堂表演。整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表演等综合能力,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5)基于课文的迁移拓展
寻找情感的共鸣,联系实际生活,启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教完《背影》后,我让学生展开了以下的讨论:你觉得文章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摘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题目后,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描写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真可谓经典之作,它道出了千百年来父母对子女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及爱护!”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对‘我’流泪的描写。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简短的一句话‘我的泪又来了’却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多少愧疚,多少怜惜,多少不舍!”有的说:“学习完该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平时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了,给予父母的谅解也太少了。”有的甚至情到深处,偷偷地擦起了眼泪„„谈到这里,我认为已经水到渠成,马上问:在你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的,让你极为感动的事情。请你以“,我想对您说声 ”为题写一篇文章。此时课室里却鸦雀无声,拿起笔便沙沙地写开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学生心中有话想说,腹中有墨,你还怕学生没东西可写,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两篇文章即《隆中对》和《出师表》,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学生对三国的历史、传奇人物诸葛亮会有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拓展向课外阅读,课外搜集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课内的学习,学生们大都惊叹于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敬佩诸葛亮的忠诚报恩,被这个人物所折服。而想要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就真正了解诸葛亮显然是不够的,老师的作文题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带动作用,而且也是一个阅读写作的成果展示,这样的迁移拓展会有不错的效果。
(二)由课内走向课外,寻找更多的阅读资源,以“阅读”带动“写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而善赋”,充分地阐述了广泛涉猎可学会作文的道理。我们若仅仅满足于教材上少量的例子,显然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将视野拓宽到课外。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在课外阅读中体验更开放、更自由的写作。
1.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多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一本书是有限的,胸中无墨,怎能下笔?课外的拓展阅读是更广阔的空间。“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⑦学生所学科目多,时间紧,不可能过多地“深入生活”,这就要借助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眼界。老师要鼓励学生自选适宜的书籍阅读,老师的正确引导也很重要。老师应推荐书目,面要广,质要精。既要有经典著作,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初中学生究竟应该读那些课外书?中外名人传记,中外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学科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中外名人言论,其他科学论著等等,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视野定然开阔,积累得多,写起作文就不会因信息馈乏而感到困惑,也就不会感到难于上青天了。积累固然可以从大量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获得,而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巧读真悟,自由表达。课内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一次阅读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于课内,用于课外。一切艺术皆始于模仿,通过读与悟,揣度它们的构思,模仿它们的语言风格,积累它们的文采及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应放开手,尽可能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方法指导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分层次的要求。读时可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供积累,可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评语,最好能坚持写读后感。“学生的头脑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阅读时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无动于衷,喜欢与不喜欢,好与不好,都是有感受的,把内心的感受及时写出来,就是所读内容对读者灵感的触发。
如圈点批注(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难点、疑点等,这是读、思、记的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批注评点,可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实记录读书时的感受,也可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更可联想迁移,写自己文段。再如佳句模写,在阅读过程中偶那个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仿写,如仿照原句的 句式、使用同样的修辞手法,进行同主题或不同主题的写作练习,这样的模仿,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美化自己的语言。
(2)同题作文训练。冰心说过:“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阅读别人的文章,是一种学习。如果说模仿——“依葫芦画瓢”能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同题作文训练则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文章,需要开拓思路,挖掘新角度,展开新话题,写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才能写出真正的“自己的文章”。
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如何开展专题阅读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课堂三分钟演讲”是一种有效地语文活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就需要以“读”带“写”,而“演讲”就是一种成果展示,能增加写作的成就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多读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平时的教学进度很紧,很难挤出时间来。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可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讲故事、说感受,或是读自己的作文,在演讲中学生能收获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写作热情。这样的好办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关于语文教学“以阅读带动写作”的一些思考
1.以阅读带动写作,由读到写,是一个迁移、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阅读理解、思考和写作表达。阅读要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要注重言语表述。先“入书”,再“出书”。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吸取了文章的精华,之后将书中所学用于写作实践。“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这是因为用言语表达的新的直觉或新的观念,是一个使这种观念更清晰、更明确和更精细的过程。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就增加了意义的明晰性和迁移的可能性。因此,言语表述也是阅读思维、理解和阐释意义的一个重要活动。言语表述有两个渠道:一是用口头言语表述,那就是诵读、复述、问答、讲说等;一是用书面言语表述,那就是摘录、摘要、提纲、表格、图解、札记、解释、评论等。”⑧
2.以阅读带动写作,要从实际出发,找准链接点、带动点。
以阅读带动写作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带领学生阅读理解、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便于促进写作的“点”。例如复述、改写、仿写„„
以阅读带动写作还应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写作方法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却不甚明了。在安排学生以读带写的过程中要介入指导,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忽视了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以阅读带动写作还要从不同文章的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文,在阅读中寻找亮点,以阅读带动写作。尤其要把握好写作的命题。若文章的语言亮点最突出,如一些精美的散文、诗歌,可确定一两个方面作为模仿的侧重点;若文章的叙事性强,情节吸引人,可设计缩写、改写、扩写、补写等题目,利用课文作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加以改写,写成某一类文章。若文章的哲理味浓,或是名家的经典言语,则可设计移用精彩语言的题目,即把课文中的精彩词语、故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若文章写到的内容颇受争议,或是感动人心,可设题写评论,评论课文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思想、写作技巧。或设题写读后感。3.以阅读带动写作,要有整体的计划,形成读写序列。学生们常常苦于语文阅读的效率不高,而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速效迁移的效果。课内的阅读与写作虽然有课文可依,但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而课外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容易走进目标不明确,读写训练无序、无系统性的误区,所以初中语文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有整体的建构,确立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学月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计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要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阅读带动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引起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并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良好迁移,让学生的阅读付出在写作中得到回报,从而对阅读和写作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考试为方向标,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果从狭义的范围来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主要场所。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多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记、背,课堂气氛较为沉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虽然不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培养,但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和谐、宽松的课堂中学生更愿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主动学习。而枯燥、被动的课堂气氛却会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增大。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学生的学习带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语言、作为等方面来影响学生。如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多采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诗句、对联来引导。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全面了解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对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习惯等进行研究,在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尤其是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如在《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在学习安恩的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她穿着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学生就提出问题:“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学生由此问题出发而探究安恩的形象,学生对安恩关爱动物、重视生命的善良情感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且以“灌输“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探究中构建知识。要实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
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作为语文教师,虽然我们要受各种考核制度的限制,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来追求短期的效果,而要树立大语文观,树立学生发展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在课堂中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改革中,不能急于一时,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作为课堂模式改革的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提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活动就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需要而设计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从基础知识出发通过各种比赛来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如在七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造句比赛、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大比拼、文学名著常识竞赛等,在比赛中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如过年写对联、节日写祝福语、活动中的开场白、导游词、文学名著推荐语、各类广告语等,教师可借助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出发,写出真情实感,在结合事件描写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构建发展平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将语文学习限于课堂内,忽视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也没有提供较好的平台让学生来展示自己。
其实,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在喜欢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语文、应用语文。首先,教师可借助网络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如借助QQ空间、班级群空间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可将学生的成果展示上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要注重以小群体的形成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建赛诗会、办班刊等方式来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提高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创造,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MBA-MPA-MEM 语文写作总策略
第一部分:联考MBA论说文写作诀窍和万能模版展示
第一段,(100字)首先,引用原文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应该让看的人明白你的论证从何处引申和展开的,否则,好像是无病之呻吟,所以,我的思路觉得应该,在文章开头用100字以内简洁的引述原文,抛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100字)破题,对材料有简单的分析和引申,强化观点。第三段,(200字)通过正面论述,通过3个短暂的排比例子,(最好古代,近代,现代:比如论坚持和毅力,李白若没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何来“斗酒诗百篇”;杜蒲若没有“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若有神”,马克思若没有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何来资本论之闻名与世。再如:论修养方面,试想,孔子若不注重修身,何以成为圣人,受世代敬仰;战国四公子,若不注重修身,何以有门客四千,大家都愿意为其舍生取义。)第四段,(200字)通过反面论证,如上面的论述展开,列举3个例子。比如,周幽王、商纣王若不贪恋酒色,何以成为千古罪人而遭人唾齿;秦烩、高俅若不残害忠良,何以成为*臣而遗臭万年;成克杰、胡长青若不贪欲堕落,何以成为国家的罪人而抱怨终身。第五段,(100字)点击材料论点,展开号召和呼吁,说明这中情况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我们现代化的建设者,国家的栋梁,没有理由漠然处之,我们责无旁贷,“天载其苍,地屐其荒,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锦,来日方长”、“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扶中华千百年不倾之大厦”。
建议:多用三句排比,语言尽量短小精悍,最好有时能形成对仗,多使用反问句,或者假设,比如:试想,若没有,何以。论创新,“齐白石若没有五易画风,何以自成派系而成为画坛宗师;海尔集团若没有创新的思路,何以能冲出国门而成为世界名牌。”
第二部分:20分钟写论证有效性分析就这一招
不是考试作文,就不啰嗦,直入主题。
目的:用此招在规定的时间内(20分钟左右)写完符合要求的文章,得分中上水平。写作本质 :论证有效性分析就是读文章、挑毛病、说理由。步骤如下:
第一步:边读文章,边标出问题的结论(句子)。【读8分钟,写12分钟】
这是写好全文的基础。相信各位的中文阅读能力,语法、词汇问题不是这里要说的。问题句子是指不符合逻辑的结论、定义或观点。什么样的论证才算是不符合逻辑呢?详见下文。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带有观点、结论性的句子上,每遇到这样的句子就要先想它是否能从前面的论据100%的推出来。只要有1%的疑问,你就可以做标记。也就是所谓的构思吧。读思同步,不知道这样的要求你是否能做到?如果你会读这样的中文,你的文章就完成的一半。具体见例文演示。
第二步:写标题。
标题可以读完文章后写,也可以写完文章后写。看自己的安排,如漏写扣分。写法:
1> 保守稳妥写法:一则值得商榷的论证;
2> 自己发挥写法:对„„(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动词)的质疑,或者质疑结论; 一则盲目的决策(文章如有决策的话);
保守写法优点:稳妥;
缺点: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发挥写法优点:灵活,写得好可以获取阅卷老师的欢心,可能会对文章给高分有帮助。
济南卓为
0531-82617919
缺点:写得不好或不符合阅卷老师的口味,则起到反作用;
选择什么样的写法,根据自己的水平决定吧。
第三步:动手写,出手要快,注意书写。格式化写法,因为时间有限。
第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述论证材料旨在(说明问题、结论)„„,但是由于论证过程存在若干逻辑漏洞,„„(其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值得商榷的”
第二、第三、第四段是你挑文章毛病,说理由的主战场,也是主要得分点。可以用首先、其次、再者、最后等词语来引导段落,依次挑出文章的毛病。用数字来代替文字引出段落顺序亦可。
写作格式:略引原文 + 指出错误的实质(错误的名称、类别)+ 分析原因 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说明其作用是有限的或负面的等。
综上所述,原文通过„„(论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使人信服的。文章完成。
附1:第一步阅读中要注意的逻辑错误,也就是你要挑的毛病类型,常见的有: 1.机械类比(类比不当):
只要是比较,肯定会有不恰当的地方,但仅指出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属性,特点以及面临不同的环境则有点过于泛泛。比较好的做法是不仅指出二者不同之处,而且还能说明具体不同的地方,让人觉得你的质疑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比如我们知道一台机器,各个零部件越规范,整体的效率就越高。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只有把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工作都固定下来,企业整体的效率才会最高。这个比喻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因为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环境要比机器的运作复杂的多。机器只是满足某个固定的功能,而企业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仅从这个角度,把每个员工的工作都固定化,不仅不会带来企业的高效率,还会给企业带来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失败。又如,新加坡的自由汇率改革是成功的,我国的自由汇率改革一定可行。(两国的金融市场成熟度、监管体制都不同)
2.绝对的百分比:
我们经常会遇到百分比的问题,材料列举一大堆百分比或者单纯通过百分比的比较就做出某种决定,是犯了绝对百分比的逻辑错误。实际上,百分比是相对的概念,忽略了基数的百分比之间互相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比如甲市场的增长率是30%,而另一个市场乙的增长率是10%。但实际上是得不出我们就该进入甲市场的结论。即使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这一个方面来说,决定进入市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规模。而甲的增长率比乙的大,但有可能甲市场规模是乙的百分之一。则因此就匆忙决定进入甲市场很明显是不明智的。
3.迷信权威:
材料会借用某个专家的话或观点来表明某个事情是正确的。迷信权威通常有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这个人是否是这方面的专家,比如有些材料会有请经济专家预测企业经营管理这样的偷换专家概念的简单错误;二是即使这个人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是一家之言,只能作为参考。注意:如果是公认规律、定理则需要注意驳对方的风险性。除非你是行家,有充足的理由,否则考试过程中不提倡驳倒这类规律、定理。如经济运行的规律等。(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在平时中遇到这样的情况,顺便提醒!)比如:据北京房地产专家王大年预测: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房地产业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房价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再上涨20%。因此我们公司应该放弃目前从事的互联网服务业务,转向投资房地产,肯定会获得巨额的回报。这短短的一段话,其实犯了好几个逻辑错误。
一是迷信权威,这个专家的专家性到底如何,材料没有提及,就算这个人真的是房地产方面济南卓为
0531-82617919 的专家,也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二是绝对的百分比。就算这个专家确实言之有理,房价上涨 20%的速度也不一定说明进入房地产领域是有利可图的,很有可能原材料上涨的幅度会超过20%从而造成房地产产业的利润率下降。
三是材料没有说明我们公司目前从事的互联网服务行业的行业环境和增长状况,如果这边的增长幅度是50%,那放弃互联网领域而进入房地产显然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四是即使确实互联网不如房地产领域,但也不能得出我们进入房地产就会获得巨额利润的结论。即使撇开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壁垒不谈,公司也没有显示出能够在房地产领域取得盈利的经营能力,因此贸然决定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是很危险的决策。
4.忽略变化:
众所周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材料经常会给出某种不含变化的一个错误,比如从今天的发展速度就能推出几年后会如何如何,或者从过去的经验不加变化就应用于未来。这都是犯了忽略变化的逻辑错误。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也会变化,还有竞争对手的实力等等。
5.以偏概全:
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但又不是很容易发现。以偏概全和由个别到一般虽然有点差别,但在论证有效性分析里面,不用加以区分。我们在分析时要指出材料将一个特殊性或者片面性的结论推广到全体或者一般情况,是不恰当的。比如由安然公司的倒闭我们就说美国面临着信用危机等。
6.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材料中往往在否定一个结论后,马上选择这个结论的反面,其实是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企业经营面临的选择往往不是矛盾的,这时需要指出具体的其他选择即可。
比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不选择只顾生存,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选择光顾发展,而我们可以在生存和发展之间找一个适当的平衡,兼顾生存和发展,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又如,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
7.并非因果:
材料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用“因为”“所以”或者其他因果关联词将本来不是因果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然后说明是否为因果关系。比如某学校自从盖了新教学楼后,招到的学生就多了。盖教学楼和招学生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还有可能是因为招的学生多了才盖的教学楼呢。要是真的盖教学楼就能招到学生的话,那么多闲置的教学楼又该做如何解释呢?
8.存在它因:
存在它因和并非因果的差别就在于确实是因果关系,只是单纯这一个因素不能决定结果或者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即使这个因素存在,也不能得出肯定性的结论。
比如:因为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因此公司必须提高产品的价格,来保持原来的利润水平。这个材料就明显犯了这个存在它因这个逻辑错误,首先,确实原材料的成本对产品的成本有影响,但究竟影响多少,材料中没有给出。如果所占的比例很小,是不足得出提高产品价格的结论的。
其次,就是产品的成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原材料的成本提高,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其他成本,使总成本降低或保持不变,不必然得出提高产品价格的结论。
最后,产品价格的确定很多时候取决于外部市场情况,如果一个厂商自行提高价格,很有可能带来销量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提高或保持利润水平的想法未必能够实现。9.不当假设:
济南卓为
0531-82617919 很多时候,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是省略了很多假设的,就像三段论的推理省略某个前提一样。这类的逻辑错误隐藏较深,不太容易发现。在分析的时候需要画出逻辑关系图,才能对其假设恰当与否做出分析。
10.忽略基数:
这个错误一般和绝对百分比配套使用。但它也可以单独出现。它的表现形式是材料中往往没有提及整体的概念,而直接应用某些比较性的结论。对这个问题要指出你可能基数的大小,以及其对所比较事物的影响。
比如中国政府对环保工作日益重视,在2000年投入的污染处理费为 200亿元,而在2006年,这个费用是 500亿元。
这段材料就明显犯了忽略基数的错误,虽然2006年比2000年的污染处理费用增加了,但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污染的情况,如果2000年80%的污染都得到处理,而2006年则只有60%得到处理的话,我们或许会得出政府对环保的忽视。
其次,即使污染的情况大体相同,但仍有可能在2000年200亿元占政府总财政支出的5%,而2006年500亿元却仅占财政支出的3%,所以仅从污染处理费的投放上依然不能得出政府对环保工作重视的结论。
11.平均数陷阱:
这个也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平均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整体的水平,因为可以通过差异和数量的混合来实现。比如,某学校声称去年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20万元,和入学前相比,增长幅度90%。因此选择该学校的MBA是物超所值的。这段材料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平均数陷阱,平均年薪达到20万元并不能说明大家实际的薪资水平,比如有一个是一千万元,则其他的人可能低得可怜。至于比入学前增长幅度达90%则是一个百分比谬误,由于我们不知道他们入学前的工资水平怎样,如果只是每月2000元,那毕业时的3800元工资对许多人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所以得不出选择该学校的MBA是物超所值的结论。
12.偷换或混淆概念:
这个经常遇到但是不容易发现。材料中可能提到一个概念表示某种含义,过一会在提到的时候就表示不同的含义了。
比如中国人具有勤劳勇敢的传统,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由中国人组成的中国企业也一定能靠勤劳勇敢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里面两个中国人就是不同的概念。注意:
这里只是列出论证有效性分析经常遇到的一些逻辑错误,仅供参考。肯定还会有其他的一些错误,可以自己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写作的效率。
但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直接用逻辑的专业术语来指出文章的错误,如果用了要给予解释。毕竟不是逻辑考试。
除了要掌握常见的错误外,适当的分析练习也是必要的,有助于养成批评性思维和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
附2:战法演示(2007年1月联考原题)
第一步:读文章,阅读与思考同步,并对有问题的概念、观点、结论做标志。①每年每当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尤其是当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的时候,全球人都为获奖者为之激动。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确实代表着一流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奖项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研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③在中国人羡慕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西方人包揽之余,往往许多人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学家有朝一日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④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学还远没有走到经济学科的门口,中国能称得济南卓为
0531-82617919 上是经济学家的人至多五人。⑤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理想化的思维。⑥马克思.韦伯说: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化。⑦理性化是现代科学的标致,如果没有理想化,就没有现代科学。⑧但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却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谁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有的经济学家可以开口谈股市,有的经济学家可以谈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做严肃的经济学研讨。
⑨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⑩经济学家应该能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关闭在书斋中,做潜心的研究才是。⑾在中国,经济学家都可以找到行业的代言人,在美国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只能被投资银行雇佣,这样的人至多是产业经济学家。⑿经济学家只有把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来看待,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与商界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可能在独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比较可喜的成就。⒀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多只有五人,难免有几分刻薄。⒁但是,如果翻看世界一流经济学术杂志,查一查里面研究有几篇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写的文章,你就觉得这句话还是比较宽容的。(为了方便定位,在每句前加上序号,考试不用标注)
读完以后,是否觉得红色部分有写问题呢?如果是,它们就是我们要攻击的对象,要质疑这些内容。一般考试的文章都有6个以上的逻辑漏洞,我们只要挑4点出来写即可。时间不够,准确挑出3点来写也可以。因为得分点是三点,之所以写四点是为了防止其中一点写走题,另一点可以起替补作用。第二步,动手写
标题:一则值得商榷的论证
第一段:
上述论证材料旨在通过诺贝尔奖和文章数量来说明中国经济学家至多五人,但是由于论证过程存在若干逻辑漏洞,该结论是值得怀疑的。(第二、三、四段:)
首先,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做严肃的经济学研讨。谈股市、汇率不算是严肃的经济学研讨,那么什么是严肃的经济学研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不说明这点,也就不能明确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其次,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这是不当类比。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社会活动、经济运行规律等诸多方面,与物理、数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
再者,一流经济学家的奖项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研究,而经济学家应该关闭在书斋中,做潜心的研究才是。两者前后论述不一致。经济学是实践性科学,脱离了实践只能是闭门造车。
最后,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多只有五人,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发表的文章数量少。这点难以令人信服。衡量经济学家的标准只是发表文章数量的多少吗?显然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事情涉及面很广,而不单纯是发表文章。由此就得出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多只有五人是没有依据的。
综上所述,原文通过诺贝尔奖和文章数量来说明中国经济学家至多五人,是难以使人信服的。
注意:所写的一切一定要围绕材料展开,在说明错误理由的过程中切忌扯一些题外话,以免跑题。
济南卓为
0531-82617919
第五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
肖 秉 林
一、选题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20世纪末被学者介绍到我国,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了有效教学,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构建全新的有效课堂教学系统。对涉及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打造全新的课堂,着力焕发课堂的活力,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作为普通高级中学实施有效教学所采取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措施、方法与手段,并且为全市全面推进有效教学提供典型经验,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3.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和专业成长。实施有效教学,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有效教学理念的贯彻,措施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
4.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因此,必须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培养途径,促进学习有效、高效的学习。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西方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克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等,我们均可从中对有效教学进行探寻。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导致其成绩一再滑坡。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黛安.蒙哥马利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一是课堂教学三原则。黛安.蒙哥马利(Diane Montgomery)详尽分析了学生、教师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简称为CBG原则、PCI原则和3MS原则。CBG是英语“Catch them Being Good”的首字母缩写,大意是“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或“捕捉学生的良好状态”。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以便消除消极的影响,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PCI原则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意思是“积极的认知干预”。它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时,以及他们学到了什么。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以便学生取得进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除了简答题以外,教师应该多多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3MS原则”包括一套相互关联的策略,它们是英语“Management、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管理、监控和维持”。优秀教师经常运用这条原则控制课堂秩序。二是策略的上课计划。黛安.蒙哥马利还倡导了一种不同的上课计划,即“策略的上课计划”。“策略的上课计划”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包括各种教学活动的转换,还可以开展小组问答活动、小组研究等活动。活动转换次数和时机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的保持程度。采用“策略的上课计划”,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消除或减少因缺乏注意力和兴趣而产生的学生行为问题。
约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等。为了实证这些标准,国外还提出“认知指导教学”、“认知复杂性教学”、“真实性教学”、“交互教学模式”等几种著名模式。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有效教学的译著,如200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鲍里奇(Gary Borich)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等,对课堂教室的安排、教师的清晰的讲解、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定位、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较高级的教学目标等作了清晰、翔实的讲解。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该背景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总结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探究式等。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学语言要纯净,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学手段要先进,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教学方法要灵活,能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即使教得再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广大教师应当逐步树立“导学”的理念,着眼于有效性的提高,积极投身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持续促进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内化,实现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探索在一所学校的层面实施有效教学的各种步骤和手段,并对全市推进有效教学提出建议。
四、研究目标、内容
目
标:
1.探索普通中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系列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2.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典型,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内
容:
1.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机制与方法创新的研究。
3.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4.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评价与教师有效教学个体评价研究。
5.构建以“中学导学制”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研究。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有效备课要做到: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有效课堂,注重渲染情境的导入,通过主问题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机制处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的松紧与快慢。有效训练突出训练的及时性和分层性。有效辅导则是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评价侧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激励性评价。
有效备课。备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与能力网络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与完善的过程。把握准教学的起点,明确学生能力的最佳发展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为了充分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校正在积极实践“个备——集备——个备”的三轮备课模式。二是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当突出主问题的设计,一课一标,一课一得,切忌目标分散零碎,备课中应当贯彻“导学”的理念,摒弃教师的强行、死板的流程设计,认真揣摩如何有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习,探索理论的形成、知识的发展,让学生动态自主生成三维目标。
有效课堂。上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有效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效调控至关重要。课前渲染情境的导入,通过主问题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机制处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的松紧与快慢等等。
有效训练。训练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训练的有效性侧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性。加强课堂和课后训练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进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分层性。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定时、定量完成相同的作业,不利于提优补差,整体推进,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业必须在题量和难度上体现区别对待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辅导。辅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补充环节。有效辅导的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辅导的针对性。根据对象数量的不同,辅导可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根据辅导目的的不同,辅导又可分为提优辅导和补差辅导。不论何种形式的辅导都应突出辅导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对象,选择特定的内容。二是辅导的灵活性。辅导难度较大的以及需要重点强化的,教师可以亲自组织;难度一般,操作简易的,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助合作的辅导。
有效评价。我们必须摒弃单
一、僵化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弘扬“进步就是成功”的学习理念,积极推进肯定进步、激励进步的评价模式,努力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要引导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全体教师必须树立有效、高效的教学理念,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突出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增强知能建构的有效性,不断加强有效教学的意识。与此同时,广大教师还应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增强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学素养。例如教师的专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这些素质都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的能力基础。平时,学校将通过积极的组织和系统的培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有效教学的素养。
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根本的保证,方式是突破的法宝。各学科的教学,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带领学生体验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愉悦,引导学生感受将知识演化成实际运用能力的快乐。
平时,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确立挑战自我、寻求进步的信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发展中收获更大的信心。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益。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革新。各学科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组建4—6人的学习小组,加强课内的学习研讨,推进课外的学习延伸。不断引导,不断激励,逐步规范学习小组的正常运作。各学科还应当加强知识的实践研究和运用探索,努力实现学习方式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3.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4.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五、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把本课题研究与我校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导学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着力在“五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认真备课与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二是认真上课与实施“导学”课堂模式学习本结合;三是认真训练与促进学生分层提高相结合;四是认真辅导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五是认真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强化以“导入、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为内容的“五环节”教学法的有效研究。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重在统一思想,掌握方法;二是研究阶段,坚持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总结评价阶段,重在及时矫正研究的方式方法。并采用案例分析、深入实践等方法,推进其研究的纵深发展。
1.关注学生的学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加涅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不仅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2.关注交往与沟通。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比如,单纯的赞扬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而且,“在班里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最大弊端是一些人可以经常获得表扬,而另一些人却很难获得。更可怕的是,没有得到表扬与奖励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潜在的伤害。教师意识到这一点转过来对全体给予过分慷慨的表扬和奖励,但是学生们能看出实质,他们能把不自然的、不应得的表扬与奖励或华而不实的奖励与真实的事情鉴别开来。”所以,研究的视角也对准了课堂内外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与社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此外,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也扩展了教与学的定义,以强调教与学的社会、语言、文化和政治环境。在这些理论中,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存在于教室的社会结构之中,存在于学校的更大的机构之中。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但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就是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置身于这样的两难境地,教师们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正确的?我们如何使谈话更有效?我们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多好?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迄今为止,所有的有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原理学习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仅以艾伦·C·奥斯丁所著的《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为例,就有11种之多。如果将每一种策略扩展开来阐述,则可以集册成书,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坎贝尔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预期研究成果:
2009年9月至12月,完成《有效教学备课案例集》。
2010年1月至12月,完成《有效课堂教学实录》。
2011年1月至6月,完成有效教学论文及经验介绍。
2011年1月至6月,完成《有效教学的策略、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肖秉林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