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

时间:2019-05-15 07: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

第一篇: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

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才有可能施加弹力

B.施加弹力的物体一定有形变

C.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限度内),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解析:有弹力必有形变,弹力的大小不仅跟形变的大小有关,还跟劲度系数有关,不同的材料,其劲度系数是不同的。答案:BC

2.关于弹性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一根铁丝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D.物体受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解析:所谓弹性形变就是发生形变的物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状。

答案:C

3.(广东广州模拟)下列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能产生弹力

解析:弹力是接触力,因此要有弹力产生两物体必须接触,故选项B不正确。当物体互相接触但不发生形变,即虚接触,物体之间也无弹力,选项A错误。当物体发生了形变,但不恢复形变,也无弹力产生,只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之间才会有弹力。选项C不正确,选项D正确。

答案:D

4.一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10 N,刻度的总长度是5 cm,该弹簧测力计上弹簧的劲度系数是()

A.200 N/m B.2 N/m C.50 N/m D.5 000 N/m

解析:知道最大弹力和最大伸长量,利用胡克定律f=kx即可求出。答案:A

5.一辆汽车停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向上的形变

B.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向下的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向上的形变

D.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向下的形变

解析:弹力的定义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作用,因此,汽车受到的弹力是因为地面要恢复形变,地面受到弹力是因为汽车要恢复形变。

答案:BC

6.(经典回放)如图3-2-19所示,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弹簧,R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系统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图3-2-19

A.弹簧N一定处于伸长状态 B.弹簧N可能处于原长状态

C.弹簧M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D.弹簧M可能处于伸长状态

解析: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的弹力只能表现为拉力或无弹力,故弹簧N可能处于伸长状态也可能处于原长状态;a的大小和离地的高度不确定,所以弹簧M可能处于压缩状态,也可能处于伸长状态。

答案:BD

7.如图3-2-20所示,一根弹簧其自由端B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 N,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 N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45 N。若要指针正对刻度20 N,应悬挂的重物是()

图3-2-20

A.40 N B.30 N C.20 N D.不知弹簧的劲度系数,无法计算 解析:设在弹簧测力计刻度上,用长度a表示5 N大小的力,当挂80 N的重物时,根据胡克定律可得:

F1=kx1

其中F1=80 N,x1= a=8a

设当指针指在20 N刻度上时,所挂物体的重力为G,则有G=kx2,其中

x2= a=3a

解得G=30 N,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8.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 cm;挂重为6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______________cm,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__N/m。

解析:弹簧上悬挂物体时弹簧要伸长,由胡克定律得知:弹簧的长度与弹簧伸长量呈正比,即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伸长量,x在数值上等于伸长后总长度减去原长L0,即x=L-L0。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通过方程组可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

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设挂G1=4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1,挂G2=6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2,则L1=12 cm,L2=13 cm,由胡克定律得:

G1=k(L1-L0)

G2=k(L2-L0)

代入数据解得:L0=10 cm,k=200 N/m

即弹簧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

答案:10 cm 200 N/m

9.如图3-2-21,GA=100 N,GB=40 N,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 N/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物体A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弹簧的伸长量。图3-2-21

解析:以物体B为研究对象,它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如左下图所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绳子的拉力等于B的重力,即F=GB=40 N;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得到弹簧对物体A的拉力F=40 N;根据胡克定律得x= m=0.08 m=8 cm。对物体A受力分析如右下图所示,所以受的支持力N=(100-40)N=60 N,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道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60 N,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60 N 8 cm

我综合 我发展

10.如图3-2-22所示,三个相同的支座上分别搁着三个质量和直径都相等的光滑圆球a、b、c。支点P、Q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的重心为Oa,位于球心,b球和c球的重心Ob、Oc分别位于球心的正上方和球心的正下方,三球均处于平衡状态。支点P对a球的弹力为Na,对b球和c球的弹力分别为Nb、Nc,则()

图3-2-22

A.Na=Nb=Nc B.Nb Nc

C.NbNb= Nc

解析:本题的干扰因素是三个球的重心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a在球心、b在球心上方、c在球心下方),但是三个球的质量和直径都相等,重力方向均竖直向下,而且支点的支持力方向也完全相同,即垂直于过P点的球的切线而指向球心,所以它们的受力情况并未发生变化,支持力大小必然相同,故选项A正确。支持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垂直(本题为沿半径方向)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与重心的位置无关。

答案:A

11.如图3-2-23所示,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缓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图3-2-23

A.m1g/k1 B.m2g/k1 C.m1g/k2 D.m2g/k2

解析:由于两个弹簧都是轻弹簧,对下面的弹簧来说,它本来承受的是两个木块的总重力,当上面的木块刚要离开上面弹簧时,下面的弹簧将只承受m2的重力,所以下面的弹簧压缩量将减小,它会上升一段距离,也就是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m2g+m1g)/k2-m2g/k2,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12.如图3-2-24所示水平桌面上放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木板,开始时木板全部在桌面内静止。当木板的2/3在桌面上静止时,试说明桌面对木板的弹力大小有无变化。

图3-2-24

解析:在两种情况下,木板的重力G不变,故所受弹力N也不变,其大小关系为N=G。

答案:无变化 13.(湖北宜昌模拟)一根大弹簧内套有一根小弹簧,大弹簧比小弹簧长0.2 m,它们一端平齐并固定,另一端自由,如图3-2-25(a)。当压缩此组合弹簧时,测得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关系图线如图3-2-25(b)所示,求大弹簧劲度系数k1和小弹簧劲度系数k2。

图3-2-25

解析:压缩距离在00.2 m时,压力等于一根弹簧中的弹力。当压缩距离大于0.2 m时,压力等于两根弹簧的弹力之和。

由题中图(b)知,当x=0.2 m时,F1=2 N,由此得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 N/m=10 N/m。

当大弹簧压缩0.3 m时,小弹簧压缩0.1 m,此时压力F2=5 N。

由此得:0.3k1+0.1k2=5,解得k2=20 N/m。

答案:k1=10 N/m k2=20 N/m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学习延伸】(略)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思之窗】: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思之窗】: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本课测评: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思之窗】: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本课测评: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学思之窗】: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本课测评: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思之窗】: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本课测评: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学思之窗】: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本课测评: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学思之窗】: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本课测评: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第四单元 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思之窗】: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测评: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思之窗】: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本课测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学习延伸: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思之窗】: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本课测评:略。学习延伸: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再加上3 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思之窗】: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本课测评:①《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②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③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④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⑤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结果:这次民意测验发生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的中国,它反映的主流民意是:革命救国,亲苏远美,列宁和孙中山两位革命家如日中天。这份材料是对那个特定时代关于革命、民主、共和、领袖、民意等诸多历史元素最生动的反映。1660~1688年是英国复辟王朝时代,能否发现类似的反映主流民意的材料,对于从社会角度把握时代的特征大有好处,同学们可以寻找最基层的材料来解读这段历史,百度、雅虎、谷歌是很好的工具。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思之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本课测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学习延伸: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思之窗】: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本课测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学习延伸: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16课 抗日战争

本课测评:(1)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A.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B.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2)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D.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学习延伸:危害的主要内容包括:(1)当年化学武器遗留物严重威胁今天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它不断激起遭遇日本侵略的国家与人民在感情上的伤害。(3)日本法院驳回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给予赔偿的诉讼要求,再次显示出日本在战争责任观问题上的错误,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也起到负面影响。

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本课测评:(1)A.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B.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C.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D.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习延伸:(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A.历史上:“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B.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第五单元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思之窗】:在政权建设方面:(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的;(2)公职人员也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3)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本课测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或一是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二是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三是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学习延伸: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的实践活动和所采取的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学思之窗】: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第三,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苏维埃政权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本课测评:客观条件: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第三,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观条件: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在上述客观和主观条件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学习延伸:首先要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的特点、任务、政权形式等内容的分析和基本思想;而后通过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举例和分析,深入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概括苏俄政治的特点。

第六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思之窗】:早在启蒙时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西欧封建社会“主权在君”,提出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主权”的理论。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不属于国王,也不属于某个统治集团或统治阶级,而应当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故不容君主和贵族插手国家的主权。卢梭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主权在君”思想进行了有力否定,倡导人民自己才是社会和国家生活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从而成为人类追求世俗公共生活,创造自己做主的宪政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

此后,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缺陷。他们认为,在保留私有制的政治社会中,必然会存在阶级的对立,不可能存在拥有统一利益和意志的全体。故由全体人民来行使国家主权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下,结合劳工解放运动的实践经验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管理社会事务等权利。此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成整个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可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

本课测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学习延伸: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是指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掀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思之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看,“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砸烂公检法”,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这都与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本课测评: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习延伸:组织学生采取调查、讨论、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探究,最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本课测评: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学习延伸:有利因素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及“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拥护几方面考虑;不利因素从国际反华势力及岛内分裂势力等方面去考虑。

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课测评: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学习延伸:“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学思之窗】: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本课测评: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守的东方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求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这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也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坚持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第八单元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思之窗】:“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内容中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这说明这两大集团都采取了相似的手段来应付对方可能给本集团带来的打击。又由于这两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操纵国,因此,“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在欧洲直接形成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这将对欧洲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双方在长期的对峙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对抗力量将会使得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又会进一步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的可能性。但由于实力基本均衡,而且,欧洲对于美苏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因此任何一方都恐难轻易挑起直接的武装冲突,于是,欧洲局势也有保持一种“刺刀下的和平”的可能性。因此,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北约和华约对于本集团内部盟国的安全乃至于欧洲地区的安全都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价值。本课测评:(略)学习延伸:(略)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思之窗】:鉴于“思路引领”中的详细分析,故仅提示有关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诸多表现,具体认识简略。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内政方面:日本国内修改1947年和平宪法的浪潮。军事方面:2001年,日本政府借“9·11”之后的反恐名义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等。外交方面:日本与韩国因“竹岛”(韩国称为“独岛”)的主权问题关系恶化;日本与俄罗斯因北方四岛等的主权归属问题导致两国关系前景暗淡;钓鱼岛问题困扰中日关系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由日本文部省审定,“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完成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引起了亚洲邻国的极大愤慨。②关于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2005年5月,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4国联盟向联合国成员国散发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增加包括以上4国在内的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据有关规定,成为常任理事国,需得到191个会员国中的2/3多数票、5个常任理事国全部赞同票,然而由于中国等国的反对,日本入常问题无果而终。日本新一届安倍政府表示仍然继续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日本的诸多外交政策与态度激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的反对:日本首相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亚洲人民感情;遗留化武问题;慰安妇问题;2006年,全球2012万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本课测评: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④新中国建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两极格局之中,政治势力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学习延伸: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尼克松是用发展的眼光,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将向多极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为其任内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学思之窗】:战后欧洲从美国的附属地位中迅速崛起,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再甘心对美国俯首帖耳,欲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统一的欧洲更希望在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摆脱依附于美国的关系。

本课测评:两极格局瓦解,使得原有的次要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上升到显著地位,因此,各类冲突不断。加之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主张,使得其不断插手地区争端,导致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不断上演,甚至带来了威胁全人类的恐怖主义活动。在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学习延伸:材料中反映的观点:第一,美国单极世界的格局;第二,旧的世界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还未显露端倪;第三,多极化倾向明显出现。教材中的相关提法: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是未来国际局势发展的趋向。自主支持的观点及分析

第三篇:高一物理必修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高一物理期末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 48分)

1.一皮球从离地面2m高处竖直下落,与地相碰后,被反向弹回至0.9m高处。在这一过程中,皮球经过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A.2.9m,2.9mB.2m,0.9mC.2.9m,1.1mD.2.9m,0.9m

2.已知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分别为10N和30N,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

A.15NB.20NC.35ND.40N

3.对于惯性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判断物体有无惯性,要看物体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速度不易改变的物体才有惯性

C.只能从物体本身寻找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惯性与物体外部因素无关

D.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影响着物体惯性是否发生变化

4.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都是等值反向的一对力,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都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C.一对平衡力的性质可以是互不相同的,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是相同的D.人拍手时,两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平衡力

5.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总是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B.接触且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会产生摩擦力

C.滑动摩擦力大小跟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D.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压力的方向垂直

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重为G的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物体静止不动,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

A.GsinθB.Gcosθ

C.Gcosθ+FsinθD.Gcosθ+Fcosθ

7.某物体由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经t s速度达到v,则在这t s内,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与物体位于中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A.1∶2B.1∶C.∶1D.∶

18.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第一个2s、第二个2s、和第5s这三段时间内,相对应的三段位移之比为:()

A.1∶3∶5B.2∶6∶5C.2∶8∶7D.4∶12∶9

9.如图所示,竖直圆环中有多条起始于A点的光滑轨道,其中AB通过环心O并保持竖直。一质点分别自A点沿各条轨道下滑,初速度均为零。那么,质点沿各轨道下滑的时间相比较:()

A.质点沿着与AB夹角越大的轨道下滑,时间越短

B.质点沿着轨道AB下滑,时间最短

C.轨道与AB夹角越小(AB除外),质点沿其下滑的时间越短

D.无论沿图中哪条轨道下滑,所用的时间均相同

10.重为1N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 = 1N,那么,它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

A.1m/s2B.0C.9.8m/s2D.19.6m/s

211.在加速度为a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人对地球的吸引作用产生的力为m(g-a)

B.此人对电梯的压力为m(g-a)

C.此人受到的重力为m(g + a)

D.此人的视重为m(g + a)

12.一物体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运动t s,t s末撤去该力,物体又经过2t s停止运动,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A.F/4B.F/3C.F/2D.2F/

31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

A.N、m、sB.kg、m、s

C.N、kg、sD.N、kg、m

14.A、B两球的质量均为m,两球之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A球左侧靠墙。用力F向左推B球将弹簧压缩,如图所示。然后突然将力F撤去,在撤去力F的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A.0,0B.0,F/m

C.F/2m,F/mD.F/2m,F/2m

15.在百米赛跑比赛中,测得一优秀运动员在5s末的速度为7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1m/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7m/sB.9m/sC.10m/sD.5.5m/s

1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到全程一半时经历的时间是t,全程的下落时间为T,则t∶T为:()

A.1∶2B.2∶3C.∶2D.∶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7.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头4s内位移是32m,则它在第3s内位移

为,前2s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18.重为100N的货箱放在水平地面上,以25N的水平推力推货箱时,货箱没有动,此时货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当水平推力增至35N时,货箱刚好被推动,货箱被推动后,只需32N的水平推力作用即可保持货箱做匀速运动,则货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9.光滑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处于静止状态。当它受到一个水平恒力作用后,在头2.0s内移动了4.0m。那么,该物体受水平力作用之后,第3s内的位移大小为,所受的水平恒力大小为。

20. 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拉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时撤掉F,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直到停止,物体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撤掉F前的加速度a1和撤掉F前后的加速度a2后的比为a1∶a2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为f,则F∶f=。

21.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O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三.计算题:(10分 + 12分 = 22分)

22.(10分)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间用最大张力为100N的轻绳相连,mA= 4kg,mB=8kg,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上加速运动,为使轻绳不被拉断,F的最大值是多少?(g取10m/s2)

23.(12分)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20 km/h。假设前方车辆因故障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高一物理参考答案

(一)一.选择题:(3分×16 = 48分)

题序

答案

C

A

C

C

D

C

B

D

题序

答案

D

C

D

B

B

B

C

C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7. 10m,4m/s18. 25N,0.3219. 5m,4N

20.a1∶a2 =3 ∶1,F∶f=4∶1,21.2.486.18

三.计算题:(10分 + 12分 = 22分)

22.解:要使轻绳不被拉断,则绳的最大拉力FT=100N,先以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1)所示,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T-mBg = mBa①

再以A、B整体为对象,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同理列方程 F-(mA+mB)g =(mA+mB)a②

由①②解得 F=(mA+mB)(g+a)=12×12.5=150(N)

23.解: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作匀速运动,运动的距离s1=vt① 设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a,汽车的质量为 m,有 f = ma② 自刹车到停下,汽车运动的距离③

所求距离 s=s1+s2④

代入数值解得s=155.6m⑤

第四篇: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教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学准备 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海绵、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纤维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弹簧、钩码、力传感器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7 期

4.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第五篇:《最后一课》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哽住()诧异()惩罚()督学()

祈祷()郝叟()气氛()干脆()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散 帖 宁 强

三、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⑵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四、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飘扬。

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A.比喻拟人 反问 B.比喻比喻 反问 C.拟人拟人 设问 D.拟人比喻 设问

五、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六、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F、细节描写

⑴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⑵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⑶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⑷ 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七、填空题

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⑵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⑶ 《最后一课》按________的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⑷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⑸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⑹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 B、柔和 C、温柔

八.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

(一)比较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_______________

4、甲段将心理与 _________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

描写揭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1.课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这是用 人称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3.③、④、⑤段中所列举的这许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 为什么?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两个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4.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5.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7.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8.“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部分答案:

三 1比喻 2 拟人

四 B

五 1 韩麦尔先生 肖像描写 2小弗郎士 心理描写

六 B D C E

七 2 短篇小说 1873年 爱国主义时间 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八 解释说明 ;递进;解释说明

(一)2 战争 爱国 反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战争杀害了三个儿子;控诉细节;对普鲁士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和爱国情感的升华。瘦弱而多病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表现人们对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与理解,思索着战争带来的不幸。

(二)1 第一;用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自然环境的作用: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写作背景

3原因是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说明人们的心情沉重,热爱祖国。“总”突出了平时喧闹的一贯性。不好。“偏”突出了教室的异常安静,烘托出最后一课的严肃悲愤的氛围

6不好。两个“多么”突出脸红心慌的程度。

(三)1 高潮结局意味着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

3号声暗示了普鲁士对法国两省的占领,德语将替代法语。侧面描写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感染了我。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7.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8最后一课结束,他将不能再教法语了,内心十分痛苦。

下载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弹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常识必修二第一课 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必修二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辛 阳 1、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代表占18。46%,知识分子占21。14%,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占16......

    高一历史必修1_单元一_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适应性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周 B、商......

    新课标初二物理声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50小题, 1、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秒以上, 人耳才能把回......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练习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

    高一政治必修二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二期中试卷及答案 政治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选择题选出后,用2B铅笔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高一语文必修1-2拓展拼音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1-2拓展拼音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闻fēi 姓裴.pãi 文采斐.然fěi 匪.夷所思fěi B、镌.刻juàn 隽.永juàn 携.带kuí傩.神nuï C、酉.......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练习题及答案

    运动和力测试题 知识与技能(共72分) (1~14题每题2分,15~20题每空1分,共42分) 1.骑自行车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他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自行车 C.树木 D.房屋 2.关于参照物,下面说法中......

    初二物理功和机械能练习题及答案

    功和机械能 一、选择填空 1. 如图3所示,小朋友沿着滑梯匀速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 A.他受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B.他受重力、支持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