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时间:2019-05-15 07: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第一篇: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梁美菊

以“创意”美术的教学方法放开孩子手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大胆让幼儿去用绘画方式展现心中“画”,是美术新课标的灵魂。开展美术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想象、愿望、情感。让儿幼儿去探索、发现,而不是将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我班幼儿十分喜欢涂涂画画,但到了绘画活动中往往有的幼儿就不敢画了,有的孩子就说:“老师我不会”如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部分幼儿就会害怕画画甚至于讨厌画画。因此我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来展现自我,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追求快乐的学习,体现“创意”二字,以创意为主,结果不求统一,让孩子的作品出现不同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首先,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把潜意识中的创造图像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幼儿绘画作品。教师出示范画让幼儿照着画,这不是创造是临摹;教师画一笔幼儿学一笔,这不是创造是模仿。模仿画会使幼儿依赖教师,从而失去自主性,使幼儿丧失主动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失却了自我,剥夺了想象的自由,扼杀了创造性。我们的理念是“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其次,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也要适当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一切绘画都离不开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创造想象。但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去强调技能,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过高,一定要按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

一、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一次艺术活动《创意热气球》中,我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了解幼儿所熟悉的热气球的形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引导幼儿大胆创意出各种热气球,可以打破常让孩子规发明新的热气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大胆绘画,他们兴趣很浓,看到老师的作品感到很新奇,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自己来创造心中的热气球。这节课我正抓住孩子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每个幼儿都主动地去绘画,而且都是愉快地完成了作品。画出了各种形状的热气球。

2、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味让幼儿自己去发挥、创造性的绘画,幼儿的绘画技巧容易停留在原水平上,提高较慢,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所以我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蝴蝶》时,要求幼儿用点、线、面、画出不同姿态的蝴蝶,首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说自己心中蝴蝶的形状,让幼儿知道从侧飞,正飞看到的身体面是不一样的,再让幼儿认识半圆形、椭圆形、圆形等,蝴蝶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教师先示范半圆、圆圈,三角形长椭圆的不同画法,展示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线条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图案去装饰,有的幼儿还说我想在蝴蝶的身上画出小花,小动物等,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大力支持孩子的大胆想法,充分让幼儿去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画,本节课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改掉了以往千篇一律单调画面,同时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主题画《我是建筑师》中,我丢弃了以往绘画课的老师示范过程,示范法虽然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简单技巧,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先请孩子说一说自己所过的建筑物有哪些?再引导幼儿你想发明什么样的建筑?再欣赏有代表性的不同建筑物作品,把两者灵活运用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以幼儿有了一定绘画技巧与生活经验,重点从发挥想象力方面进行了引导与启发,使幼儿大胆的进行了创意绘画,画出了自己创造的建筑物,画面内容丰富,真正做到了老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3、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我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引导幼儿看看户的植物、昆虫等,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会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二、学会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优点,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点。要理解幼儿的心里,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注重现画面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一点一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的机会,如展览幼儿作品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孩子们经过审视,相互交流,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创作性更强。

2、尊重每一个幼儿。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评价幼儿的作品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得清,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

总之,同一绘画内容,创意美术课上,会出现风格不同的作品。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一幼儿园(斜石巷2号)电话:8239836 邮编: 810000 作者:梁美菊(电话:***)时间:2012.4

第二篇:画出幼儿心中的画

画出幼儿心中的画

——《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绘画活动教学初探

义乌市宾王幼儿园朱燕晴

【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而且能得到快乐。幼儿绘画活动对幼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给予幼儿绘画评价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本文结合《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和《纲要》的教育理念,加上自己的一些教育实践,粗浅的总结出了《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可以给孩子足够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孩子对绘画活动的欲望;《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绘画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绘画活动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绘画活动教师角色表现形式

《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的美工活动兼具美术和手工等活动功能,是幼儿的体验、探索在先,教师的推动、提升在后,同时达到幼儿与教师互动的课程;是以幼儿为本,注重过程,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他们亲历的活动出发,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强调幼儿对自我、对他人,对事物的主动构建,充分为幼儿的想象力营造气氛,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空间,同时可以通过幼儿绘画中了解幼儿对外围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亲近幼儿、把握幼儿的一些内心细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纲要》中还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结合《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和《纲要》中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注重培养幼儿的绘画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素质,陶冶情操,还能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与进步。本文通过新教材的结合开展绘画活动的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给孩子足够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孩子对绘画活动的欲望。

1.创设环境的氛围,让孩子有充分的体验。

活动环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孩子的审美需要,又要为孩子绘画活动的开展提供直观的表象。如在《镜子里的我》主题开展期间,我们在墙上布置了大量的镜子图片、玩具柜里摆放了各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镜子;娃娃家里贴满了孩子的全家福,这些物体给孩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逐渐在孩子的脑中形成有关镜子的表象特征,为绘画镜子作了铺垫。在活动前通过故事《看看我的模样》感受自己和父母身体的关系,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面部特点;综合活动《变形的脸》感受面部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独特感受;手工活动《小脸蛋》尝试在纸袋上粘贴五官,加深对脸部的认识。在活动中,有的画了一面圆形的镜子,里面还画了自己的模样;有的画了一面椭圆形的并画了老师的模样;有的画了长方形的镜子并画了自己的妈妈等等。孩子和环境的互动中,不仅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了提高、也增强了孩子绘画活动的能力。

2.在绘画活动中应让孩子亲身体验,积累感性经验。

在引导孩子积极体验的同时让孩子主动思考、探索、创造,除了通过视、听、感等多层次的体验来萌发孩子创造激情外,还应让孩子亲身体验也同样重要。孩子的眼睛是彩色的,他们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周围任何物体都能给他们无限的遐想。在3月12日的植树活动中,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植”树的过程。“种树啦——”看见树枝往泥土里一插,小树苗变“活”了。从而生成了一节《小树小树快长大》的绘画活动,孩子们个个都非常地认真,根据自己的经验,绘画出了五颜六色的小树。因此让孩子亲身体验,积累感性经验,是培养孩子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绘画活动教师角色的变化。

1.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有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以前我们的绘画教学过于强调孩子的技能和技巧,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如:课上请幼儿画猫头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看到过的孩子则很少,他们只是从我们教师的讲解、示范中粗略的了解猫头鹰,现实中活生生的猫头鹰或许只能通过想象或者根本无法知道,从而使得小孩子很难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想法,大家画出来的东西难免都是大同小异,而教师往往从主观上来

判断,认为画的像就是好的。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导致了孩子在下次的画画中会说:“怎么又要画画了。”因此导致了孩子对画画失去了兴趣,这就是以往教师灌输孩子的知识而引起。而新形式的教育要求孩子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再加上孩子的体验、探究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充当课堂上的组织者,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实实在在的做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如小班活动中《漂亮的小草》,在这堂课中,出示了一张光画有小羊的图片,要怎么样才能让小羊吃到草,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孩子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通过在纸上画小草的方式,有的说把图片放到外面草地上,也有的说小草已经被吃光了等不同的说法,在肯定并鼓励他们的同时再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先用油画棒在图片上绘画,下次再用其它的工具”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意有未尽的感觉,然后请孩子作画我们逐个指导。在整个的活动中都是让孩子在思考后尝试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孩子想说、敢说、想画、敢画,使孩子真正的参与并投入到活动中。

2.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由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为新教材下的塑造者。

以往绘画活动的教材既固定、又封闭,教师只能是消极和被动的执行,如今幼儿园《探究 体验 交往》课程是以孩子为中心,教师可以通过在主题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从而成为绘画活动的原素材并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的灵活,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小班的《和水果宝宝一起玩》的活动中,首先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操作区,让孩子们自己亲手操作,串串冰糖葫芦、用泥巴做一做水果,孩子们对此积极性较大,在这当中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对冰糖葫芦特别的感兴趣,而且冰糖葫芦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也是孩子们平常比较喜欢吃的东西,于是我别开生面专门生成了一次绘画活动《冰糖葫芦》,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对冰糖葫芦的印象,画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这样就基本可以达到本堂课开始的初衷了,因此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探索、体验并在交往中获得知识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的创造、表现的欲望就更强了。

3.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由成绩的裁判者变成为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孩子的画是纯真、质朴,与成人画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因此我们在辅导孩子作画的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不能用“像不像”“美不美”来评价孩子的画,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原有的想像,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在作画时,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并给予孩子们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如:“你的花画得真棒!我好像闻到了它的花香”“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颜色用的可真漂亮,我真的很喜欢你的画”或伸伸大拇指,“你的画比老师画得还好看!”,孩子们会因此得到鼓舞,更会为每个孩子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下绘画教学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绘画活动要求孩子大胆地创造和想象,新教材的实施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因此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必急着将自己的预期目标教给孩子,让孩子被动地模仿,而是可以从各种角度让孩子自主的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要表现的多样性。

1.利用多媒体在绘画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传统的绘画活动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孩子认识的主体性。而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使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运用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美”,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孩子对于学习绘画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2.绘画活动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开展,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表现美的欲望。

《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中,每月的一次亲子活动,注重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点来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如:“在和水果宝宝一起玩”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对水果就非常的感兴趣,再加上亲

子活动,更是让孩子体验、探究到了水果的不同味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等,在活动中大胆想象、做出造型优美、色彩搭配美丽的水果拼盘;通过制作水果拼盘的活动,提高了孩子审美能力。亲子活动后就可生成一次绘画活动《给水果宝宝穿衣服》,让孩子为自己喜欢的水果涂上漂亮的颜色,有的选葡萄、有的选苹果和梨、有的选西瓜、有的选菠萝和樱桃等。在孩子的体验中了解到水果的颜色,形状等,这样就不用教师的示范而且还可以达到活动目标,又培养了孩子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利用陶艺活动的独特魅力开展丰富的绘画活动。

陶艺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高每个孩子的艺术素养;又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孩子在玩泥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经历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陶艺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陶艺活动中,需要孩子的想象和创造。陶艺是手、眼、脑互动的过程,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审美感的发展。陶艺过后请孩子绘画,孩子的作品更是丰富而多彩,从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绘画教学。

4.利用各种节日生成一系列的绘画活动,从而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

在孩子生活周围都充满了每个节日不同的浓郁气氛,孩子们在卖场、商店、马路上、饭店前、幼儿园等熟悉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如圣诞节,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圣诞老人会不会真的来”“圣诞老人会不会给我们送礼物”“为什么要过新年”我们老师倾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因此生成了一节绘画活动《装饰圣诞树》,活动中首先以《铃儿响叮当》进入主题,其次是欣赏圣诞树,最后是孩子作画。在整节课中气氛非常地活跃,作画时孩子也画出了五颜六色的作品。利用节日里的气氛生成一系列的绘画活动,从而让孩子对绘画常生更大的兴趣。

在《幼儿园体验 探究 交往课程》的实践中,孩子的绘画活动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既然孩子的绘画活动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因此,在孩子的绘画中应保护好孩子的活动兴趣和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通过美术活动,有效地培养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充分的表现,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在网上和书上查阅有关的材料,总结每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总之,绘画活动的教育是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对孩子来说也尤为重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把新教材实施的更好。

参考书目:

1.《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美工活动中得创新教育》,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中心幼儿园,方慧慧。

2.《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边霞 黄进 张金梅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3.《关于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探索》,中国儿童教育网。

第三篇:让学生画出心中的色彩

让学生画出心中的色彩

如皋市搬经镇加力小学 夏策华

每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艺术家,他们那敏感的心灵,细微的感觉,思想的火花都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富创新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正因为世界上有了色彩,才使各种物体光彩夺目。所以让孩子掌握色彩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色彩教学的尝试,力图通过一些基本色彩知识的传授,保留孩子那份色彩的童真,并且使学生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更趋于协调、美感,促进学生审美心理能力的提高,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绚烂的色彩地带。

一、用色彩打开艺术之门

一幅成功的儿童作品离不开色彩的装饰,没有了色彩,孩子们无法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绘画活动可让儿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感受,以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和谈及的心目中的世界。他们往往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愿。儿童期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源于儿童爱好于涂涂画画,常常让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涂出鲜艳无比的色彩,传统的艺术教学中,色彩往往只是被用于绘画的辅助工具。而我却想让色彩的世界首先映入学生眼帘,从而打开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之门。

首先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一些简单的装饰练习,在纸上单用颜色涂色,甚至不要求用黑笔勾线。老师在过程中只是鼓励其大胆涂色,并没有明确告诉他们该如何来涂。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也在探索中掌握了如何使画面更和谐的方法。

然后是有心着色,如果上述是一次色彩接触和体验,那么心情将是进一步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选最能代表自己的心情的颜色来画。开始学生都只是选常用的颜色来作画(如用红色来表示高兴,黑色表示伤心)。后来的活动中,老师引导儿童发现更多的心情(如激动、紧张、害怕等),用色彩来表示出来。

最后,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对色彩运用明显比以前大胆的多。色彩强烈的表现力在学生的作品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每一次充满色彩美和想象的范画显示,都给学生一个新颖的色彩刺激,以丰富和加强学生色彩表象。在一次次尝试中,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对色彩的新认识,于是创新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在水粉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由涂鸦,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的颜色不见了,却变出了很多见过和没见过的颜色,就这样,他们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喜欢上了水粉活动。现在,学生辨别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的能力逐渐提高。随着其认识能力发展,孩子的画面色彩种类多,色彩鲜艳、丰富,有时能有主调表现画面。

二、用色彩调出绚丽人生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色彩的装饰,天地万物都有着它绚丽的色彩,试想要是没有这些颜色生活将变成什么?正是色彩在其中淋漓尽致的展示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春天到了,我们带小朋友到公园、动物园等地,让孩子感受蔚蓝的天、白色的云、奇妙的景、美丽的雕石,如同七个音符会拨动儿童心弦一样,大自然奇异变幻的色彩更引起儿童无穷的想象。

记得有一次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这首散文描绘的是春雨过后大地万物复苏、万紫千红,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活动中我及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用色,把对散文的理解、感受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画了“大草原”,有的画了“美丽的花园”,有的画了“一片大森林”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们的学生再创造的能力。让色彩逐渐展示儿童在艺术创造中魅力!

三、用色彩感染社会生活

《纲要》中艺术的首要目标是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生活,色彩教育也是:被白雪衬得耀眼的青松;十月满山偏野的金色银杏;一眼望不到头的蓝天白云;被灯笼、对联和笑脸映衬的暖暖的红色大街„„这么美的世界,不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吗?生活就是无尽的教育源泉,而从孩子们的眼里看到的一定会更美。色彩有丰富的心理世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可以表达人类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情感、氛围、文化,色彩的内涵是生动的,也是强烈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去认识它,感受它。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接触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洗脸的毛巾,擦手的手帕,早晚刷牙的茶杯„„都是孩子喜欢画的东西。孩子对这些事物非常熟悉,因此画起来也得心应手。于是,漂亮的被子、毛巾、节日的装饰等,都是好的题材。孩子们能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这不正是色彩教育所追求的吗?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美丽的梦,在色彩天地中这些梦都可以用彩色的方式表达出来。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艺术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给儿童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色彩教育从基础的色彩运用、色彩理解、色彩搭配到最后色彩上的创新都和儿童发展特征吻合。活动中经过探索、尝试,每个儿童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和满足。

四、用色彩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想象,它可以使学生追逐那富有魅力的知识火花,又可使学生超脱真实与现实,在绘画中任意挥洒自己的意愿与情感,有的学生只能对周围的事物做简单的想象,而不能做总和想象;有的学生则可以对自己见过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而是非常自由地加以夸张想象。所以说,对待孩子的绘画,我们不是当评论家,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对于色彩的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成人丰富。因此,不要用固有的颜色框架去遏止孩子的思维与想象。他们笔下的色彩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色彩有很大差别,如太阳的脸是绿的,下雨的天空是红的„„但他们所画的作品常常是他们心中直观感受的即兴表现,其中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例如:在美术活动“爸爸的眼镜”中,浩浩给爸爸的眼镜片涂上了一只红,一只绿。当问他为何要这样涂时,他说:爸爸的眼镜是绿的,但他生气的时候,我好像看见他的眼睛变成红的了„„ 总之,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不要约束儿童自由自在的想象力的发展,而是让他们能够在绘画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现新的形象。重视儿童期色彩的培养,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唤醒他们潜在的色彩想象。只有依据色彩的基本审美规律,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才能在艺术的领空中乐意想象,画出心中的色彩,在色彩的天地中创造开辟。

第四篇:让英雄活在孩子心中

让英雄活在孩子心中

——新课程下,“英雄”文章我们该怎么教?

益农小学

金丽萍

缘起:沈大安老师的话给我的思考

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杭州市第四次小学语文新课程展示活动,沈大安老师结合《船长》一课,在点评时说“英雄文章的教学,老师们总把概括人物品质作为终极目标,课堂上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内心的动人场面,最后留在学生心中的只是几个干巴巴的人物品质的词。这类文章到底该怎么教,我们都在思考,老师们也应该去思考。”沈老师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新课程下,这类文章我们该怎么去教?又该教学生什么呢?

探索:怎样让英雄在孩子心中活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写英雄的文章。这些文章展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深深赞美和无比崇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很好载体。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英雄的壮举,汲取力量,促己前行。

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会对样的课文匆匆而过,沈大安老师的话也很好地概括了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时的误区,结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我们来谈谈此类文章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对故事的整体背景把握有误,缺少相关知识连接

教材中的英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历史,为民族,为人民做出过丰功伟绩的。就算是虚构的英雄,如《小英雄雨来》等,也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形,加入作者的创作思维而成的。这些人物生活的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如《罗盛教》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这些历史知识、英雄人物、相关细节知之甚少,甚至张冠李戴,因而,从源头上就不能很好把握教学。

1重温历史,熟悉故事背景。

英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对英雄所在的历史时期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对于故事背景有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连这些历史事件的起因,结果都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不能站在高处把握此类文章的教学。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好好地,认真地去重温历史,熟悉故事背景。2,广泛阅读,读透英雄人物

教材中的英雄,只为我们展示了他成为英雄的一面,虽然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其实是很单一的。对于一个写进历史,写进教科书的英雄,只了解他在课文中的“人”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经验,甚至是家庭背景等都对英雄的成长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如《江姐》中提到的江姐看到自己丈夫被害后,“强压住内心的悲愤,默默地走开了”江姐能这样做,跟她的生活经历,个性品质,甚至是婚姻生活都有关联的。教师若能读透这个人物,就能真正读懂人物内心翻腾的心潮。教学中如能把握这一点,学生会觉得英雄离自己并不遥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经常阅读与这个人物有关的书籍,读透英雄,才能上好英雄。3拓展知识,了解相关细节

我们的老师习惯于根据教参解读课文,对教参中没有提及的细节知识很少关注,这样的课堂比较封闭,缺乏活力。因而,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常“上机看看”,常“读读文章”。大胆吸收,了解与英雄有关的细节知识,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给语文课注入新鲜的空气。如有一位老师在《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临近尾声时,补充了“黄继光遗体处理”的故事。当学生了解到:黄继光牺牲三四天后,他尸体的两只手仍然高举,保持趴在地堡上的姿态。他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子弹眼儿像蜂窝一般。脊柱骨被子弹打断,形成一个很大的血洞。衣服上的鲜血早已干透,紧紧沾在他的身上,是卫生员用剪刀剪开,用热水慢慢地润着一块一块撕下来。在给他穿新衣服时,他那高举的双手怎么整也整不下来,后来是大家用热水毛巾捂他的手臂,整整捂了三天三夜才让双臂软下来的。听完老师深情的讲解,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双双眼眶蓄满泪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细节知识的补充能让课堂更精彩。误区二:教师的精神状态与文本精神状态相差甚远

曾听过一位老师上《飞多泸定桥》,本应是“战火纷飞”的课堂,可老师却声音晦涩,面无表情,目光黯淡无神,有气无力。课堂也很沉闷,学生只是无动于衷地“隔岸观火”。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文本的精神状态

所谓文本的精神状态,就是指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反映的情怀。如有的文章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表达的是优美抒情的精神状态;有的文章深情真情,表达的是缠绵悠远的精神状态。而英雄文章所反映的精神状态是奋进的,激烈的,大气的,崇高的。当然,它也包含着智慧中的果敢,悲愤中的哀怨。所以,把握好一篇文章的脉搏,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的精神主旨,而这一点,是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明确的。

2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

课堂需要老师有较好的精神状态,而英雄性质的章更需要老师有底气,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彰显英雄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要与这样的文章相匹配,教师除了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是很不够的。课堂上,教师要饱含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情感人,以情动情,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绘声绘色的范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仿佛目睹那一幕幕感人情景,使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让教师与文本“精神相通”

要让教师与文本的“精神相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与文本对话,加强对课文语义层面的把握。课文中的句、段、篇,是表达文本意义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句式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和情感,不同的标点符号也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字字细酌,细细体味。

●与作者对话,与英雄对话。深刻把握人物形象内在意蕴 教师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图像,使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形象地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去超越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英雄的心灵,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

误区三:把概括人物品质作为终极目标,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许多教师总把概括文章的中心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文章学完了,留在学生心中的不是那感天动地的场面,不是英雄气壮山河挥手或投足,而是一个个标签式的词语。想到罗盛教,学生记起的不是他三次潜入水中让人感动的画面,而是“舍己救人”一词;想起《黄继光》,学生最后收获的是“英勇献身”,而 “左手脱起炸药包,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线”,“火光照亮了他钢铸一般的脸”,这永恒的镜头却在学生心目中淡淡地隐去。那怎样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1、寓教于“图”,用插图构建英雄轮廓

英雄文章,一般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形象鲜明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以此为突破口,指导学生观察图意,并在此基础上,学思结合,就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构建英雄的轮廓美: 《江姐》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江姐,请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说她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自由答)

师:也就是说在你们的眼中。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英雄。说说你凭什么把那么多的好词用在他的身上 生:从江姐嘴边流露的微笑可以看出。

生:我丛江姐笔直的站着可以看出她凛然不屈,英勇无谓的品质,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生:江姐身后有一棵青松,青松代表着坚强不屈,把江姐和青松画在一起,也可以表现出。师:你们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举手投足的神情来品味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真不错。这个方法在我们语文学习中也非常重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感受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走进这篇课文,走进江姐的故事。

…… 同样,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让学生说说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在学生观察了课文的插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幅插图进行了提问,这时,学生又表现地积极踊跃,课堂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2寓教于“读”,在感情朗读中读出英雄气魄。

●情感引读

教师利用添加的词语或课文原有的词句,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感情,从而引发学生接读时的感情,最后达到让学生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读懂英雄的目的。我们来以《狼牙山五壮士》第6自然段为例加以说明。

第6自然段写的是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五壮士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的任务,毅然跳下山崖,〖壮烈献身〗,这一壮举,〖可歌可泣〗”教师的引语使学生在读文前增强了对五壮士由衷的敬仰之情,为以下引读打下基础。

师:看哪!〖顶天立地〗的五壮士——

生:“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师:〖满怀深情〗地——

生: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远去的方向。

师:他们〖轻蔑〗地——

生: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师:脸上露出”——

生:“胜利的喜悦”。

师:五壮士〖视死如归〗——

生: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师:这声音—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教师在引读中添加了顶天立地、满怀深情、轻蔑、视死如归。这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通过“情感引读”,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与此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重点句重复读

文章中的重点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题眼,最能集中反映文章的精神亮点,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江姐》教学片段

……

师:要忍受此等的严刑拷打,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让我们走进那间刑讯室,亲自去看看吧。

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签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多年,显得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可看上去还是那样的恶毒和张狂。再读读江姐忍受毒刑拷打的句子(生读)

师:热铁烙在胸脯上,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人的意志呀,在地狱的毒火中熬炼。可是面对疯狂吼叫的敌人,江姐回答—— 生:“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师: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江姐说———

生:“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师:面对竹签子钉手的痛,我们却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江姐说——

生:“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师:能说说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感受吗?生动情回答

不难看出,在重点句子的重复朗读中,英雄的气魄也在学生的心目中回肠荡气。对英雄也就有了很感性的认识。3 寓教于“文”,在品词析句中品英雄精神。

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体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位。这对于构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无疑是有作用的。如教《黄继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前进”“爬去”“挪动”“站起”“举起”“张开”“扑”“堵”这些写黄继光战斗动作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形容其中某些动作状态的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更加顽强地爬去”中的“更加顽强”,“艰难地挪动”中的“艰难”等,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黄继光前进是艰辛,体会他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是怎样从这些词句中读懂的?

教类似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也可引导学生用抓住人物动作及动作状态的词,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学,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巩固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学习方法。英雄的精神就在品词析句得以潜移默化地体现。4寓教于“景”,在视听想象中丰满英雄形象。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发自内心去感受英雄精神。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强烈的视听效果缩短时空距离。再塑英雄形象。

●在声音效果中塑造人物形象:

声音效果总能给人很遥远或很丰满的想象,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有有效地利用好声音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在参加杭州市第四届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时,学军小学的陈跃老师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就安排了这样的设计:

师:在船快要沉下去的时刻,船里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来听一段当时危急关头的录音。

(教师播放即将下沉的船内杂乱,危急,求救等各种混乱的声音汇聚的录音)师:你能告诉我当时的情景吗?(生各抒己见)

师: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哈威尔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思维的火花,用自己情感体验勾勒出了一个临危不惧,沉着冷静,顶天立地的哈威尔船长的形象。而当时混乱的场面和沉着的船长也成了学生心中无法忘却的记忆,英雄的形象就在这一段声音效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动感画面中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英雄的文章,多数学生会“隔岸观火”。利用录像,能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由自主中慢慢开启,因为画面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教学《邱少云》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邱少云烈火中仍然严守纪律的基础上,教师把握最挂时机,播放邱少云烈火烧身却一动不动的感人情景,再现那感人肺腑的时刻。当学生们亲眼目睹那肆虐的大火吞噬邱少云的身体;战士们那焦虑、痛苦的表情;英雄那坚毅的神情,陷入土里的十指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被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革命不惜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每一镜头都紧紧地牵动着同学的心,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心。当同学们随着佯奏带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时,同学们仿佛就是邱少云战友,怀着为邱少云报仇的心情,冲向391高地。教室里,激动人心的喊杀声,激烈的枪炮声和饱含激情的读书声融为一体,把整个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从而达到了教师、学生、作者、编者还有“英雄”心心相通,情感共鸣。

5、寓教于“情”,在共鸣中感受英雄人性美

什么最能打动人?自然是“情”。英雄文章明白如话,却又内蕴丰厚;是故事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然而也是许多老师教学中忽视之处。如何让让英雄的行动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我教学《邱少云》一课时,我结合学生的情感现实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战友们焦虑,痛苦,我们难道没有这样的感受吗?”然后我请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是邱少云的战友,用“看着烈火中的我的战友,我的心

,我多么希望

”的句式,结合自己平时焦急痛苦时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解答。之后又请学生去感受邱少云的心,用“烈火吞噬着我的身体,我的心

,我多么希望

”的句式练说,在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英雄的情感共鸣中,感受英雄的人性美。当背景音乐在教室缓缓响起,学生朗读课文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读”人也就是在“读”自己。已经下课了,学生仍坐着不动,不少学生的眼眶还是红的。这是文本与人本的交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误区四:只关注紧张的故事情节,缺少感受人物内心动人的场面.课堂中,教师对当时紧张的故事情节比较关注,甚至是花大力气,花大手笔的,但也形成了对故事情节浮于表面的理解。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人物内心的动人场面才是英雄壮举的源泉,才是故事的高潮点。所以,对于这一块教学资源是很需要教师去开发,去挖掘的,因为人物内心的动人场面和他的壮举同样感动人心。如何去感受人物内心的动人场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课堂练笔中感受人物内心。

●阅读理解式的练笔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阅读理解与写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结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阅读理解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船长》一文,可从船下沉时人们的表现处入手,去理解船长危急关头沉着冷静、瞬间流逝而又感人至深的心理活动。

●引导想象性的练笔

《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想象转化为具体的文字,那么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内心。“英雄”文章,有不少言尽而意未尽的流白之处。我们为什么不捕捉住这些艺术性空白,大胆地去“我手写我心”呢?如《罗盛教》三次救朝鲜落水儿童时心理活动,课文是不着一字的。如果能从这一处进行生发,去思维“碰撞”,去理解罗盛教的内心世界,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去理解罗盛教的“舍己”精神了。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处,使课文发挥出“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情感倾吐式的练笔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并且情感胜于理智,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发出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感勃发状态,就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如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用课文里充满浓浓的爱国之情的词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后,再结合雨来在鬼子面前的行动,把雨来的爱国之情与学生的爱国之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安排了一个练笔:“我是中国人。”让每个学生用笔倾吐“雨来”的心声,结果每个学生都写得词意恳切,感情真挚,写出了雨来这个小英雄的内心世界。2思:抓关键词感受人物内心

课文中的关键字是最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江姐》这一篇课文时,就很好地结合了课文中的“没哭”“微微抖动”“平静”“吐”等关键字来理解人物内心活动,一个学生这样理解到:“我从‘微微抖动 ’‘平静’这两个词中深刻体会到了一个普通的女人失去丈夫无的痛,以革命利益为重,党的利益为重广博的内心世界。”„„可见,从关键字入手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3说 : 结合人物生活经历感受内心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的一段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课后咱们收集了有关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邱少云的资料,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邱少云在前一次的战斗中,表现不太出色。所以要在这次战斗中好好表现,不让指导员失望。生:邱少云年才18岁,沉默寡言的邱少云表现不算很积极;在参加劳动时还有些自私,班长经常找他谈心,邱少云纪律性有了很大好转。进入朝鲜后,邱少云进步很快,他对武器特别有悟性,成为了一名标兵。

师:看来邱少云已经成长为一名十分优秀的战士了。那关于这次的战斗谁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还了解到当时在执行任务前进行战前动员时,战士们很激昂,纷纷表态,可邱少云却闷不吭声,因此连里对他很不放心。于是王指导找邱少云谈心,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他表了态:就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标,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第二天,他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他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可不曾料到,第二天他便牺牲了,真的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结合人物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个性化发展空间。同学们你说一点,我说一些,关于邱少云的了解一下子由原来的一点增加到很多,这对接下来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无疑是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对英雄的了解在互动中不断增值,不断深入,使课堂出现和谐共振。

误区四 表面化地拉近学生与英雄的距离,学英雄的文章缺少人性的培育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教师让学生对英雄说“你真了不起,你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要像您学习,学习你那坚贞不屈的品质”„„听到这些话,老师喜形于色,觉得在课堂上拉近了学生与英雄的距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了.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化地拉近学生与英雄的距离,对人性思想的培育是很不够的。1挖掘人性培育的深度

我们来看两个老师的教学随笔:

随笔一:

学习英雄的文章,不能也上前线真枪实弹跟敌人拼。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学生,眼下,时代竞争激烈,学习中不怕困难,生活中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就是对英雄的最好学习。这就把学习英雄的目标具体化,实际化了。

随笔二: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朝鲜战争,这一切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它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整个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和平的背后是战争。可平时我们是怎么教学生们的呢?无非是强调热爱和平,这当然没错,但我们从未告诉学生和平是怎么得来的,它绝不来源于高呼我是爱和平的,也绝不来源于仁义道理。实力的大小是维护和平的唯一法码。也许四年级的学生太小,不懂那么多,但我们至少应该告诉孩子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使我们的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了强者。

写的这些,可能有些极端,但这是真理,因为弱者是没法谈和平的,强者不仅来源于实力,更来源于精神。我们也应指着插图对学生们说:“当黄继光睹枪眼的那一刻,巨龙醒了。” 我想,这两位老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不仅仅只是尽情地歌颂英雄,赞美英雄,而是挖掘了英雄光辉形象背后人性教育的深度。

2挖掘人性培育的广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基于教参中的提示,不注重挖掘人物最大的闪光点之外的其他闪亮之处。其实,人性美总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船长》,我们不应该只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沉着勇敢,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船长是一个多么富有爱心,胸怀是多么广博的人;《小英雄雨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雨来的活泼,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与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的纯真;《江姐》中也可以在江姐给战友的回信中看到对同志至真的爱,丈夫被害后的悲愤中看到对亲人深深的情。这样,学生对英雄形象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了,这绝对不是抽象的一些概括人物品质的词所能涵盖的,它已经化作了丰富的形象贮存于学生心里,它已经变成了真实的人性美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当我们广义地去理解“广度”时,也可由此及彼,认识更多的英雄精神,如学了《江姐》,有个老师这样说: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中,有许多江姐一样的烈士,如在狱中坚持给大家办报的陈然烈士;出生富贵家庭,献身革命事业的刘钢烈士;从小生活在监狱中,传递着消息的“小萝卜头”,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去阅读《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说《红岩》,去认识更多的英雄,并且学习英雄的品质,做一个时代的英雄吧!

期望:让英雄走进孩子的心灵

《语文课程标注》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是根植于语文对人性思想的深切体认。人文的本意就是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让学生走近英雄,走进英雄的内心,走进英雄曾经战斗的激烈的场面,那么,英雄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并真正受到感染和升华。“英雄”也就能用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让英雄照亮孩子的心灵!让英雄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五篇:让安全教育深入孩子心中

让安全教育深入孩子心中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教育过程,应在日常工作中随机进行,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一)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实施安全教育的“释疑解难” 针对这一特性,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寓安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小班幼儿以“静听”的方法为主,借助于一些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比如:通过讲述“狼外婆”的故事来进一步刻化“安全”在幼小心灵中的概念,告诉幼儿不能同不认识的人走;不要吃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等等;同时,引伸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行为,教育他们不能随意玩尖物;不要把纽扣等小物件塞进耳朵、鼻子里;更不能玩火、玩电……。中大班则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常用安全标记如交通安全标记、电力安全标记、防火安全标记等,让他们知道其危险性所在,并通过智力竞赛和体育游戏等形式加以巩固,也可通过电视录象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制朗朗上口的绕口令、编写优美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总之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破解未知数,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达到给孩子“传道授益解惑”的目的。教师在幼儿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适时提醒,让幼儿巩固已有的安全知识,再结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教育,这样可避免抽象的说教,易于幼儿接受,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二)、环境教育法——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

(三)、活动体验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开展“注意饮食卫生”主题活动,通过讨论“路边的小吃能吃吗?” “三无食品能吃吗?”告诉幼儿不吃路边的小吃,不吃“三无食品”,使幼儿懂得要吃清洁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再如,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四)、趣味游戏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向幼儿训练安全自救的技巧。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如,针对幼儿对“警察叔叔”的崇拜心理,开展角色游戏《交通警》,让幼儿扮演他们所崇拜的“警察叔叔”,使之懂得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走失时要找警察叔叔或和善的人帮助,学会较熟练地说出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用电话求救。又如,在情景表演游戏《你知道怎么办吗?》中创设一些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夏天很热,容易中暑,你知道怎么办吗?”、“发现厨房有煤气的味道怎么办?”、“如果你的手划破了怎么办?”``````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日常渗透法——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如,晨检、午餐、散步、盥洗、户外活动、自由活动等。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晨检:保健员要注意检查幼儿口袋是否带尖锐的器具或小珠子之类的东西入园,以防自由活动或午睡时戳伤或异物塞进耳、鼻、口等;再如午餐:保育员要注意提醒幼儿餐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吃饭时不说话、玩耍,以防噎着、烫伤。而户外活动时:教师在组织幼儿出活动室前要告诉幼儿整理好衣冠、鞋带,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活动时要注意控制活动量不狂奔乱跑,不因活动量失控而摔伤、跌伤;告诉幼儿玩大型玩具时不越规、不拥挤、不倒滑滑梯、不猛摇摇篮等,以免发生不测;而自由活动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玩玩具时不相互甩、抛、扔,不攀爬栏杆、窗户,以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六)、随机教育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

(七)家园互动法——家园密切配合进一步深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家长应密切配合幼儿园,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深化自我保护教育,家长平时应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学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如鞋带松了会自己系好,天气冷了会自己加衣服等。家长应加强幼儿生活习惯的训练,如吃饭不嬉笑、打闹,避免异物进入气管,并有意识的让幼儿独立的处理一些问题、困难,使之掌握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周围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做到遇事不慌,从容应付。

下载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规矩,画出孩子成长方圆

    孩子需要一点规矩 情景1:莉莉妈认为孩子应该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任何事都鼓励莉莉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甚至允许她反驳大人。最近,爷爷奶奶住到了莉莉家,妈妈发现莉莉一......

    画出心中的色彩(共5篇)

    画出心中的色彩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几乎都保留着儿时涂鸦的快乐经历。然而,从涂鸦到画油画就成了很多人眼里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北京,有一家名叫“同或”的自助画室,在那里,即......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是《孝经》中的语录。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童年,是美好的。我的童年是在幸福和快乐的笑声中度过的。值得庆幸的是,长大了的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这个职业。和孩子们在一起,......

    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

    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 靖江市城中小学 吴佳炜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会学会了自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

    《画出心中的春天》教学设计(精选5篇)

    《画出心中的春天》教学设计商洛市商州城关第二小学 王 琨 一、教学内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出心中的春天》。 二、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本课教材从学......

    让红岩精神永远根植于孩子心中

    让红岩精神永远根植于孩子心中 ——烈士墓小学弘扬红岩精神教育探索 烈士墓小学 王晓娟 “红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

    儿童读书可以画出美丽的画[共5篇]

    "快乐书童"儿童图书代理公司认为,儿童在读图书的时候能把书上的图画深深地记住,这样大脑中就会有很多的构思,在画画中自然而然的就能想到图书中的每个故事图画,这就是在读图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