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众传播在当代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论大众传播在当代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例
姓名:殷志强 学号:20111888
文史学院 新闻专业
指导老师: 职称:
摘要:20世纪末,互联网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带领人们走进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政治领域,大众传播媒介主要表现为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传媒在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从总统选举到舆论监督,传媒被称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2008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全面利用互联网媒体竞选总统成功,从实践的角度,显示了互联网对总统选举这一政治传播活动巨大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大众传媒一开始主要发挥单一的宣传功效,之后逐渐发展成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大众传媒在民主政治领域的作用有了全方位的体现。但是大众传播媒介背后有很多制约因素,它会受到来自政治权力、经济势力的控制,还有受众素质对传播效果的制约。这些因素都会对大众传媒推动民主政治产生消极的影响。从乐观主义角度看,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会造成权力对传播控制的减弱,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利益群体在追求政治权利的同时要求大众传媒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来自技术和人的客观条件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传媒背后的制约因素。要想发挥大众传媒推动民主政治的作用,克服消极因素,最关键的是建立合理的体制,包括媒介管理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中国近几年正逐渐形成大众传媒发展的良好环境,大众传播媒介在推进民主政治方面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大众传播;民主选举;作用。
所有民主先进国家皆认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是透过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来实践,媒介几乎操纵了整个政治的过程,尤其是选举期间,大众媒介更成为左右了候选人胜选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在选举之际有大量的竞选广告和文宣,这正是大众传播的作用日益强大的结果。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广告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地卷入了政治领域,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称,广告的作用与洗脑程序完全一致。传播学研究表明,政治广告是由传者(政府组织、政党、竞选人或各种政治团体)通过大众媒介,付费购买时间、空间、机会和篇幅,直接向受众传输符合传者意愿的政治讯息,以此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而大众传播媒介因其有着广泛的受众接触面,而成为文宣造势活动的主战场。我认为这种做法对于民主选举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因为大众传播对竞选的进程有着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其中就既包括了好的方面也包含了负面效应。
一、大众传播在促进民主选举时的正面作用
首先,当代大众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通过它进行宣传可将受众最大化。以美国为例,当代大众传媒的触角和影响渗透到了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它所具有的潜在的和无形的政治巨大权力甚至比政府更能对公众产生影响,被学者们称之为“无冕之王”和“美国的第四种权力”。在美国拥有阵容庞大的大众媒体:商业电视台1000个,教育电视台297个,调幅广播电台4867个,调频广播电台5209个。在出版物方面,包括1882家日报,7957家周报和至少11000家杂志。媒体深入千家万户,拥有大量读者、听众和观众,这是媒体力量之所在,是使它在选举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主要原因。伯恩斯等人形象的写道,“过去你们的父辈和祖辈往往通过民主党或共和党的‘党的透视镜’来观察政治,今天政治通过——一种截然不同而又非常真实的透镜,即电视摄像机的镜头透射到观众眼前。大众传播媒介在日益注重信息的制造、加工、管理和传播的社会中已崛起而成为强有力的机构,并被人们称为‘另一个政府’或‘政府的第四个部门’”。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帮助民众更加了解候选人以及当前政治形势。在1987年以前,台湾当地是一党独大的时代。当时的一般选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政治知 晓度不高,即使出现了对国民党统治有疑义的声音,在威权政治和“沉默的螺旋”的压制下便很快噤若寒蝉。可以说,这时的“民主”是国民党与地方势力达成妥协的结果,民主参与权并未渗透到民众层面。总的来看,在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历史背景下,此时的文宣造势多有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而在大众传播的媒介普及后,人们普遍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候选人和各党派的消息,以此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现今科技进步的网络世纪中,候选人能利用更多的传播管道与技巧来塑造形象、宣传理念,甚至是攻击对手;凡此种种,更使传播科技在选举中之重要性益形提高。政治与选举的相关讯息要如何才能让选民或受众了解,这就有赖于媒体之传播;一九五、六十年代,当传播科技发展使媒体逐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Nimmo即指出先进的传播工具(如电视)在说服选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一九五二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第一次使用电视竞选广告来从事竞选,使电视不仅成为选民获取政治消息的来源,也是最值得相信的一种政治传播利器,而政治人物对它的依赖也与日俱增。至此,候选人在选举中已会开始针对讯息及媒体的特性进行配合,期望能发挥更大的竞选效果。
第三,大众传播可以增强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候选人通过传媒及时了解选民的心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和修正自己的政纲,制定恰当的竞选策略,以提高竞选成功率。例如:1952年,艾森豪威尔的竞选助手就曾经利用传媒调查来制定宣传战略。他们在畅销的《读者文摘》上登出4个竞选口号。结果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是“艾克是个和平使者,可以结束朝鲜战争”。于是“艾克是个和平使者”成为他竞选总统的中心口号,并一举成功。这就是大众传播的作用。在大众传播不普遍的时候,选民和候选人之间机会是相隔万里。候选人的政治纲领只能通过演讲或者印刷报纸来传播。但是能够前往听演讲的选民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还是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主。而报纸上的文章也是经过编辑修改润色的,并不能直接向民众们表达候选人的想法和纲领,加之不是所有选民的文化程度都能达到理解报纸文章的程度。所以,在大众传播出现并普及后,选民与候选人之间就如同架上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选民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很直观地了解到候选人的政治纲领、思想等等。而候选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大众媒体与选民们进行活动,及时掌握到选民的反映和想法。如此一来,政治选举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与百姓们无关痛痒,每个选民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所谓民主也实现了它的内涵。
第四,大众传播可以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选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表面上选举显得十分公开,且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但实际上,为了赢得最高的权力宝座,不仅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有着诸多的内幕交易和相互妥协,候选人也往往不惜以身试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大众传媒就承担起了监督大选过程、维护大选公正性的责任,对于大选中各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和事件给予了揭露和曝光。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选举过程变得愈发透明化,社会大众都可以对其进行监督。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是传媒在“水门事件”中发挥的作用。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中的5名间谍进入设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时被警察拘捕,警察在作案者身上搜出了与尼克松竞选委员会有关的证据。事件发生初期,尼克松的大选班子采取了一系列掩盖行动,公众对此毫不知情。但《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了解此事后,立即对这一事件的内幕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事件得到了国会和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都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国会最终决定对尼克松启动弹劾程序,1974年尼克松被迫宣布辞去他的第二任总统。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对选举过程起到的监督作用。
二、大众传播在促进民主选举是的负面影响
凡事有利就有弊。大众传播在促进民主选举的同时也给选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台湾而言,民国八十三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可说是滥觞,各候选人争相成立「BBS站」,希望与选民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行为;八十五年的总统选举,各候选人竞选总部皆成立了直属于竞选总部的网站。其后,因特网在选战中之运用更显重要,民国八十七年的台北市长选举,马英九及陈水扁两阵营早已在网络上透过「小马哥全球信息网」及「阿扁网络竞选总部」打的不可开交;二000年的总统大选,三个主要阵营不论是阵营自己架构的或是支持者独力建置的网站,其数目之多、功能之强,则更为新型态的选战建构了新的互动攻防模式。台湾恶劣的选举生态和选举文化同样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部分学者已对台湾世风日下忧心忡忡,认为政党之间的严酷斗争要为此负责。在选举中出现的各种诋毁、侮辱、卑劣手段很难说不会对民众造成伤害,甚至有人患上了“选前强迫症候群”。又因台湾民众在选举中参与程度高,有着民粹政治的端倪。选战中各个政党相互攻击,私下里因为选举,夫妻反目、父子结仇也屡见不鲜,台湾在激烈的选战中被无情的撕裂,族群矛盾、省籍矛盾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民主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转通常需要就某个个体和群体而言的某种程度的冷漠和回避”。
结语:
总而言之,大众传播对于当代民主选举的作用有好有坏,其决定因素不仅仅在于各个政党,而是在于整个社会的风气。就现在社会而言,大众传播对民主选举是利大于弊的。但如何让大众传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帮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书目:
① 廷杰.传播媒介之职能[M].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4,6.②
伯恩斯.美国式民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78.③
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九州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④
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艾森豪威尔 ⑤ 传播科技与竞选策略:以2001年选举民进党为例 ⑥
亨廷顿《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年4月
北方民族大学
本科学年论文
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新闻专业 年级:3年级
姓名: 殷志强
学号:20111888 论文题目:论大众传播在当代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指导老师:赵慧
职称:讲师
2014年6月10日
第二篇:论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论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社会作用。其中,红色音乐文化正是我国红色金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的奋斗史中,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背景下,红色音乐文化都会承载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文章阐述的也正是红色音乐文化在促进当代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国内方面,存在着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上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等问题;
(二)在国际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并通过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渗入我国,其中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及腐朽的文化,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在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后,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由此看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也是国富民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红色音乐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之中,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是相吻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在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所创作产生和流传的革命音乐,以及人民群众沿袭这些革命音乐的内蕴而后续创作具有健康进步的新音乐,红色音乐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作品,无疑都展现出人民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自强精神、时代精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精神。譬如,《学习雷锋》具有助人为乐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具有坚定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具有艰苦奋斗精神;《我爱你,中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等等。红色音乐以无比亲切的旋律、欢快明朗的节奏、健康向上的歌词,不断给人民群众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使人民对国家始终具有寄托感和自豪感,使人民群众缓解了精神危机感,教育和引导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音乐文化对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应充分挖掘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有产物,同时作为精神文化它也服务于当代社会,红色音乐文化和当代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我国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都离不开红色音乐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二、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最近几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 红色旅游的热潮。200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现计划培育形成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三十条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宏伟目标,以及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路线,红色旅游以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增势强劲的主题旅游产品。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扩大红色经典旅游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项目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和革命纪念碑等,其展示手段大多雷同,这难免使人产生枯燥之感和审美疲劳,为了使红色旅游项目更充实,让历史更生动、更感人,我们可以采取革命历史与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办法,使游客们可以感受到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和时代性。红色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红色旅游活动中以它特有的艺术气质向旅游者传播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同时也扩大了红色经典旅游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江西电视台创办的中国红歌会以电视选秀的节目形式,将红色音乐注入时尚元素逐渐兴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随着红歌会的红火,新时代背景下的红歌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欣赏,许多人开始由看红歌会到买红色音乐资料学红歌,有的深入实地、深入革命老区考证红色文化,探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带动了江西当地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还有些歌颂乡土人情,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歌曲,正因为这些经典的红色音乐广为传颂,才使得它所描述的地方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比如《南泥湾》、《延安颂》、《鼓浪屿之波》、《井冈山上太阳红》等,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链条,反过来这也对红色音乐更好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红色旅游中融合红色音乐的产业性开发,加强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对改善当地红色旅游现状,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扩大开放和提升革命老区影响力,带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大做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事业,早日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来维护政治的稳定性,使其将自身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进而在文化范围内广泛的体现出国家制度上的完善性。从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在成立,我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其使命和责任变为捍卫和巩固自己的执政权,并通过自己的执政方式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且安居乐业。红色音乐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红色音乐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的历史,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性。
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跨越。红色音乐《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就反映出我国执政党为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而做出的正确执政方略,那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等,同时,也展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由此可见,我们党非常注重对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执政理念,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面对1998年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不久前发生的禽流感等自然灾害,不仅要考验党和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还要考验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在这些重大的自然灾难面前,红色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会赢》、《共度难关》、《总理来了》、《共建家园》等,都表现出党和政府在灾难发生后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和坚强的执政能力,而且在抗灾的全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着 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执政本质。
第三篇: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一、满足员工需求;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D集团公司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调查了解保洁;后来D公司通过调研发现,保洁员大多是附近农村的妇女;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D集团公司采用分组休息的方式,激励员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以恰当、合理、公平的方式给予员工想要的。D集团公司公司采用激励理论和方法,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引起员工心理状况的变化,以激发员工向企业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一、满足员工需求
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者限制,以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从而使员工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潜力,全力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调查了解保洁员为什么频频离职,怎么应对?
后来D公司通过调研发现,保洁员大多是附近农村的妇女,他们出来工作似乎不是为了自己,更不考虑自己未来的前途,她们出来工作的目标从本质上是为了贡献家庭。于是D公司把55个保洁员分为11个组,每个组5人。平时由10组共50名保洁员工作。剩余的一组5人带薪放假一周,让保洁员回到家照顾照顾家里的生活,看看孩子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告诉上岗的保洁员,因为5个“姐妹们”回家了,你们的工作辛苦一点,等她们回来了,你们也就可以回家看孩子、看孙子。方案实施两年多来,D品牌服装服饰批发广场的保洁员再也没有大幅度流失,55个保洁员的编制一直稳定维持在49人以上。管理者为保洁员难招聘、难留住的苦恼彻底解决了。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D集团公司采用分组休息的方式,激励员工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为了长远发展,公司还应该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如在一个小组里5人轮休,或者定期评比优秀保洁员;公司组织保洁员高一些娱乐活动;节假日为保洁员发放一些福利;根据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薪资等等都可以激励员工,留住员工。
总之,密切联系员工关系,并调查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想,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留住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的现象。
第四篇: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74101227.doc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着重论述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人才,提出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一方面的借鉴。【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模式
【引入背景】
曾经在新东方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论文的信息,要求的主题范围是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由此想到创新在当今飞速变革命的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日渐突现,那么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能担负起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巩怕当今的中国教育界,还未对创新在教育中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所定位。笔者想借用此文对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一点探索。【正
文】
既然要谈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就不得不先谈一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一词早有专家研究过,起源于英文词汇Innovation翻译而来。在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
从熊彼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只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组合即为创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种方面即为一种原始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创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二种方面的是对世界上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把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从以上创新定义的分析,其实做到创新未必要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只要对已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见解加以改造都可以视为创新。其实微软公司的很多软件也是在借用其它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那么我们必然应该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是否必须要象爱迪生那样有自己的原始创造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根据现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其实不是这样。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博精深的知识
74101227.doc 这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这里所谓的知识不只是指学校教授的学科知识,社会间接信息也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很难有给创新的逻辑联系条件。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智能。
这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条件。包括这几个方面1.创新的求异思维2.敏锐的观察力3.创新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人有创新思维过程的几个必要的环节。
(三)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必然有创新相关的品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自信与乐观2.善于独立思索的习惯,而不盲目从众。3.善于向合作者学习,增加自己的思维面。4.有强烈的好奇心。5.有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该去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创新培养须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造就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体系,使我们的育人环境能真正地培养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到作用的人力资源。那么创新在教育中能起到什么的作用呢?这是我们重点要分析的问题。
总的说来,创新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推动人类教育向前发展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创新在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分别加以论述:
(一)创新是推动人类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凡是教育工作者皆知道,自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便出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可以看作社会教育的雏形。但那时的教育手法显然很单调,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非常发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学习。若没有创新作为动力,人类的教育始终就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无法进一步发展,满足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
(二)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造就者。既然是未来社会的造就者,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无法开拓未来社会。当前教育界提到的素质教育口号已多年,但真正有多少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恐怕很少。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为了所谓吸引生源,满足家长的功利思想,就一味地按照中考,高考的出题方式进行教育,制约了人才的真正素质培养。学校教育成了考试辅导教育,而非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为了能培养出具有未来社会造就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很博大精深的活动,须要不断地根据需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会依葫芦画瓢的操练工具。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思索,并勇于实践解决问题的
74101227.doc 精神。
(三)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当前的社会无不充满革新的需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当前教育体制下,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老是守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就无法解决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所遇到的众多矛盾。教育中的评价机制问题,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教学手法问题,教育理念问题对我国教育已经困扰已久。若不加快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加以创新,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的接班人可能就不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民族的竞争。所以用创新的手段改革以往的陈规,是一条不可绕开的路。
(四)创新是人才不断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人如何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人才,其实就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打造一个变化的自我。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须向前人的先进理念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面,为自己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独立思索,发现前人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也符合熊彼德关于创新的定义。举例来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提出惯性定律之间,就已有其它的科学家,如伽例略等对物体的惯性运动作出了研究。牛顿在考察其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后,完善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提出了著名的惯性定律。
(五)创新是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特色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改革,口号提出已多年,然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使几乎使所有的学校都走的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之路。其原因根源可能在于中国长期的科举文化使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观简化为了人所拥有的学校毕业证,而非人所有的社会贡献力。这是一种对人才观的曲解。
然而随着考试升学制度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的教育之路恐怕还得要从真正培养人的能力入手。这要求学校的办学当中要体现自己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从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出发去思考办学思路,而不是盲从学生的升学优率。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而不能停留在考试辅导教育上不思进取。尤其是学校的人才观要有根本的创新,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人才观。否则,学校的教育总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总结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在教育上的作用之后,我们不勉要问,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中,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教育的模式?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离开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阵地的。
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
74101227.doc 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的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1] 下面笔者对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加探讨。
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有探究教育模式,试错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
(一)探究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探究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提出以来就开始提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现在已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手段,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最终形成新的结论。
从这一种教育模式来看,具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的优点,这对于形成人的创新思维力,并形成本人对知识的建构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要有相应的步骤。首先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本堂课达到的目标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对新问题的发现。然后创造适合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过程。教师要鼓劢学生想象各种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验证问题的结论。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思考总结,归纳,发表学生的看法。这是对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创新升华的一个必要步骤。
当然,课堂的探究教育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适当地采用。
(二)试错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试错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该教育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各种学习中的误解,再由教师点拔,对比正确的解答,使学生深刻思索,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中,发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并等于是坏事,桑代克的思想是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返应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又是通过试误建立的,即在重复的尝试中,错主的反应逐步被解除,正确的反应则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集体分析,辩论,抢答等手段,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实际是引导学生创表思维的开展,而不据于权威。
(三)问题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问题教育模式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赫穆托夫。其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形成问题情境,以对话为直接交流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须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做到问题精炼,能够激起学习的思考兴趣,特别是要适合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设计问题时,须要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提出的问题,学生才能乐于思索,学生的创
74101227.doc 新才能成为可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案例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案例教育模式首先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的方法是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使学生接触现有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处在此案例的背景中,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来思考对待事物的方法。操作步骤是课前要将一个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好自己的思考。课学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见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记录,并加以评价,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和课堂上其它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法不需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其实这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展开。案例无非是给出一个给学生思考的素材,但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思考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了解他人的先进之处,扩大自己的见识面。
以上讨论的是几种创新教育模式中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过程。我们在懂得了这一些教育模式中的创新原理之后,对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方向。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过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基础教育的涉及面广而复杂,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好人才须要有长期不断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魄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主编:《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第五篇:论新闻宣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企业新闻宣传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新闻宣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新闻宣传;企业管理;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2-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而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立足企业、服务企业的重要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假期社会实践中亲自参与了某银行企业文化的新闻宣传工作,对其进行了深度了解,深切感受到新闻宣传作为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更加有效地助力企业管理和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
1.1 目的性
企业新闻宣传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其侧重点在于“宣传”。对内更倾向于宣传与员工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外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弘扬企业文化,展现企业成就等等。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1.2 政治性
企业新闻新闻宣传作为我国新闻宣传的一部分,政治性也是其基本特点,这一点尤其在许多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就是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是联系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把企业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相统一,才能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1.3 专业性
企业新闻宣传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兼顾“企业人”和“新闻人’的双重职责,需要更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新闻专业素质。但现如今的情况是,许多企业没有独立的新闻宣传部门,更没有专业的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归根到底是对新闻宣传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这是许多企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强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与途径
2.1 把握时、度、效,发挥引导作用
一是要抓好企业新闻宣传之“时”。“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宣传贵在与时俱进。企业新闻宣传最为重要之处在于围绕企业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宣传,准确及时地宣传报道企业改革发展政策制度、时事动态、重大决策、先进经验以及员工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使企业发展有统一目标、员工做事有统一方向。当前,就要认真宣传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供给侧改革政策,传递出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的政治政策信号,切实把企业发展、理念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来,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提供舆论支持。
二是把握企业新闻宣传之“度”。适度的宣传引导可起到除疑解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反之,容易引发思想混乱、认识偏差,甚至给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公信力带来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企业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也会产生新矛盾、新问题,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一定要把好关、把好度,要通过宣传报道引导全体企业员工正视形势,正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
三是提升企业新闻宣传之“效”。所谓“效”,就是要看效果,增强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突出企业特色,把本企业决策部署及时传递下去,让职工群众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重点工作是什么,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
2.2 找准着力点,发挥激励作用
一要坚持“虚功实做”,记实事要事。新闻宣传工作首先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从而使新闻宣传这一“务虚”的工作变得更加务实,目的性更强。企业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新闻宣传工作要找准切入点,把中心当做目标,把大局当做舞台,坚持把镜头对准企业改革发展的主阵地,真正发挥优势,使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要坚持“面向一线”,发基层之声。基层声音是新闻宣传的血脉和骨肉。只有坚持沉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多创作一些接地气、系民生,富有企业特色、充满基层气息的稿件,才能真正体现媒体舆论的价值,才能做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传达企情民意统一起来,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新闻宣传人员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把采访报道植根于基层实践中,新闻宣传才有“鲜活”的素材,新闻宣传才富有价值和生命力。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展员工风貌。新闻宣传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把挖掘、发现、传递好广大员工群众的心声作为做好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广大员工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深度挖掘职工群众中的“亮点”和“闪光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企业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部署要求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上来。
2.3 拓宽新途径,发挥驱动作用
2.4 构建大宣传,形成强大合力
一要探索设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特定时间就本企业重大决策或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对本企业的良好公众认知,成为企业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正确引导媒体,宣传和维护企业形象的关键环节。
二要建立一支新闻宣传专业团队。只有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反映企业工作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全方位展现企业建设成果,提升公司良好形象。而各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就是企业充实新闻宣传队伍的最佳资源,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培训、招收引进新闻专业人才等方式,打造专业队伍,提高企业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
三要推进全覆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不仅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更需要的是动员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某银行推行的“幸福家园直播间”就采取了“员工写写员工”的方式,由成员单位轮流负责直播间的信息播报,机关部室和营业网点定期上报简讯,支行进行考核并不定期对稿件进行评比,对优秀稿件进行奖励,极大激发了员工宣传热情,提高了宣传成效。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构建人人参与的宣传大格局,既催发员工成就感、价值感,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执行力。
结语
对于企业而言,当前是新闻宣传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关键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大潮,把握住黄金机遇。正确认识到企业新闻宣传的重点和难点,着重突破新闻宣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经验与方法,解放思想,强化自身建设,更好的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为企业文化建设助力,为企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