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1.28网上沙龙 青春期孩子发展特征——学习发展
2010.1.28网上沙龙 青春期孩子发展特征——学习发展
主讲人:蕉石鸣琴
第一环节 主讲主题
今天的沙龙我们讲青春期孩子发展特征之学习发展。青少年的学习时期就是中学时期,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我们从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特点和青少年学习活动的发展两大块内容来讲。请大家一边回想一下您的初中学习状况和高中学习状况:
一、青少年期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科划分也相对简化,只是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最基础的课程。语文主要是识字教育和简单的听说读写;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科学方面还停留在简单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内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中学阶段又新添了大量的课程,如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这个时候一个较为完整的、接近科学体系的知识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在学习上,更多地学习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知识,除了记忆许多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和接受大学教育做准备。
所以小学时很多知识能凭记忆就能学好的话,中学阶段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前后的联系、逻辑推理、知识的灵活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学习的难度明显地增加。二)学习负担日趋增加,学习竞争日趋激烈
中学生在学习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中考和高考的结果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和学校对中学生都有很高的期望。因此中学生将体会到很强烈的学习竞争力。
三)学习的主动性日趋增加
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和父母的督促下完成,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其学习动机主要靠外在动机,如奖励和惩罚等,呈现出依赖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而中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中学生往往具有较为清楚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这些目标。大多数中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其学习动机逐渐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在内部动机的作用下,中学生能够较为主动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和预习功课,而且这些活动大都是自动自发的。
当然,相对成人而言,这种主动性还显得有些薄弱,对于许多主动性不够好的中学生,教师和父母的督促还不可或缺。有的家长可能看了这个以后疑惑,我家小孩目前只知道玩啊,心思根本没有放到学习上,跟理论不吻合啊!这说明您的小孩目前内部学习动机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我们的合理引导。何为内部动机、怎么引导等我们讲到第二部分的时候学习动机时再作详细介绍。四)自学能力、学习方法越来越重要
中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对知识的力不从心,家长对学习的介入也逐渐减少。因此,自学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学能力的差别主要反映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一般而言,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较好,他们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按照自己的特点安排时间、预习和复习,因而事半功倍。在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前表现自如。而学习方法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从他的自学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上来判断。
二、青少年学习活动的发展
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上。
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内部需求引起的,源于求知欲。如他长大后想成为高水平的医生等长远愿望,如看到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自己渴望成为一名高科技人员,如汽车技术、电脑技术、航空航天等。外部动机由外界触发的,如:考好了给你旅游一趟、给你买MP4、考坏了等着挨打等物质奖励或惩罚措施。
青春期孩子,内部动机对学习的触动作用逐渐增强,外部动机对学习的触动作用越来越弱。有的家长说考好了带你旅游,结果孩子不屑一顾,就是这个道理。
中学生的动机的社会性日趋增强,比较深刻的、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日益发展起来,成为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而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一些学习动机已不占重要地位。中学生的长期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短期动机逐渐减少。短期动机是一些目标较小、较具体、容易实现目标的追求,而长期动机是指一些长远的、对个人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目标的追求。
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思考一些长远的问题,如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长期动机借以发展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同时,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能够为了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顽强学习。
我们家长一直在疑惑,比如学习上的活灵石进,何为活灵石进?我个人认为是他长期目标建立起来,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又明确要实现这些该怎样做,而实现这个长远目标的愿望又非常强烈之时,也就是经过对世界、社会、学校、家长、自己等因素的综合探索和分析后总结出来的结果,当这个结果转化为自己内部动机之时。
二)学习态度
在学习态度上,中学生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对教师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分数的态度。
在对教师的态度上,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独立评价的能力,中学生更加尊敬那些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师,而对那些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采取真实的批判态度。
在对作业的态度上,中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基本上不再像小学生那样需要教师和父母的监督,能够自觉地、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在对分数的态度上,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待分数更加客观了。他们能够认识到分数只是衡量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1、学习兴趣的范围日趋扩大
他们已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课外活动更是一个发展兴趣的重要场所。他们不仅仅对一些具体的活动产生兴趣,而且开始对一些宏观和微观的抽象活动产生兴趣,如对宇宙的奥妙、人类的起源等,也开始对哲学这些特别抽象的领域感兴趣。
就像艾芜的儿子写小说一样,因为他想更宏观地、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东西、探索一些东西。
知心姐姐:孩子有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
蕉石鸣琴:所以这个时候请不要限制他看课外书特别是一些人生哲理方面的、科技方面的、哪怕是科幻小说,我个人认为看一本小说的效果好于看一本中学生作文集。
知心姐姐:老师的观点我认同。
蕉石鸣琴:课外书里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特别是一些伟人传记,有很好的励志作用,对于尽快树立他的志向是很有促进作用的,帮助他理顺他的人生是很有好处的。
Candy:蕉石,推荐些好书好吗?谢谢!
蕉石鸣琴:对于什么是好书,我个人认为孩子喜欢看的书就是好书。Candy:哦,谢谢老师,您的意思让他自己去选择。
蕉石鸣琴:恩,我是这么认为的。比如我现在喜欢看一些职业素养的书、励志方面的书,以及用于教育学生的书,这对个人发展很有好处,但摆在一个初中生面前他可能理都不理。
蕉石鸣琴:哪怕他看武侠小说,比如金庸的,作为文学教授,他的文学功底很深厚,里面的一些语句也是很优美的,也饱含着人生哲理,您让他在假期里看个够。
蕉石鸣琴:因为有宽松的阅读环境,他就不会把武侠小说拿到课堂上去看。拿着小说去课堂的往往是禁止他看闲书的,没有宽松的阅读环境的。
知心姐姐:是的,不同的孩子因为兴趣不同,选择的书籍也不同。让孩子选择他所喜爱的书看更能培养阅读兴趣。
Candy:哦。
Candy:这个年龄段对校园爱情故事有点朦朦胧胧的,选择这类书咋办? 蕉石鸣琴:这个年龄段对爱情感兴趣很正常,是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Candy:那您的意思是不用刻意去阻止吗?
蕉石鸣琴:假如我们成人把这个认为是不正常的,是洪水猛兽,一方面小孩由于好奇想了解,另一方面又由于成人给他的罪恶感,反而会让他在矛盾中挣扎。
蕉石鸣琴:我们要做的是让他客观认识对美好爱情向往、对异性有好感的这种情感是正常的。但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有个孰轻孰重的问题,有个适度把握的问题。有的事情要等到可以做的时候去做。
2、学习兴趣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增强
选择性是指中学生对某些活动表现出特别的偏爱,而且这种选择是自主做出的,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正是因为学习兴趣是自己选择的,所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对某一兴趣坚持性比较好,一旦作出选择,往往会坚持这种选择,不会做出随意的更换,也不会半途而废。
四)学习策略的发展
学习策略也就是学习方法,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评价和选择自己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好坏,该采取哪一种,对自己的理解过程更善于进行监控,能选择有效的策略。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表现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学习策略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策略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的差异。学习策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无策略阶段。即根本不会使用策略。
2、部分使用策略阶段。即在有些场合会使用,有些场合不会使用。第二阶段我感受深刻,比如我自己,我学习理科我很会去找方法,比如公式的记忆和理解,我会去寻找自己能容易记住的方法。但对于文科,因为讨厌,从没有去寻找过学习策略,很多时候只会死记硬背。直到工作后,对于文科的内容才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3、完全使用但不受益阶段。能够在各种场合使用策略,但并没有提高成绩。
4、使用并受益阶段。各种场合能灵活应用且成绩提高明显。
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受益于学习策略的使用。所以有的学生成绩好而且学习不累,就是因为灵活使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的结果。
而小学升入初中时是学习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只有中学生所使用策略的质量提高了,学习才会更加有效率。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会使用更多的策略,质量会逐渐提高,更具有个体化,更适合自己。这就是为何有的学生一开始升入初中不适应,是因为使用策略质量不够高,不够灵活,还没有摸索出来。一旦等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策略时,会一下子突飞猛进。所以初一差不代表着以后一直就差。
晴儿:是的,学习策略确实很重要。
蕉石鸣琴:我们家长在其成绩不好时,不要去责备其不够努力、时间花得不够,而应该共同探讨一些学习方法,协助其尽快找到方法。
3班茶:儿子进了初中后考试一不好就想叫我请家教,我坚决拒绝!要他自己找方法,可我却没什么好的方法告诉他,只能叫他预习。
蕉石鸣琴:每门功课、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学习策略,当家长不能帮助他的时候,我觉得是否采取让他跟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某个内容、请教老师。
蕉石鸣琴: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归纳提示的,如一个阶段后老师课堂复习,他们往往会把知识串起来,这种系统归纳就是策略。比如英语的前缀后缀记忆,这也是策略。比如初三的化学,遇到褐色沉淀肯能包含什么物质、遇到蓝色沉淀包含什么物质,这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也是策略。
蕉石鸣琴:课堂上做个有心人,就能找到很多学习策略。3班茶:想想也是,但是孩子很急的。知心姐姐:别太急。
12班-艾芫:发现这节课内容真的很多,是为我们这些家长“量身定做”的。
蕉石鸣琴:所以,对于中学生,我个人认为两点很重要,一是探讨人生帮助其理顺人生,协助他找到角色统一性,二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策略。活灵石进需要内在长远动机的建立和好的策略。长远动机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学习策略的建立有助于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今天的沙龙讲到这里,谢谢大家耐心听课。Candy:谢谢老师
知心姐姐:老师讲得很精彩,受益!
第二环节 自由讨论
蕉石鸣琴:下面有时间的家长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6班夏雪:来晚了,谢谢。老师讲得很精彩,受益!
12班-艾芫:学习策略的建立有助于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蕉石鸣琴:今天既然讲学习,那么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学习。大家假如有什么需要讨论的请提出来。
蕉石鸣琴:刚才有个太阳女孩提出数学怎么学习,大家联系一下自己以前的学习,请一起给他一些建议啊。
12班-艾芫:我很认同二点,一是学习策略的建立,二是课外书的广泛阅读。13班平淡(562763431)20:47:43 数学,要多做,多思考,学透。
12班-艾芫:孩子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不累。晴儿: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很重要
13班
哞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这么认为
晴儿:学数学累的孩子。可以适当请家教做个引导
蕉石鸣琴:恩,我赞成平淡,数学不好的话我建议把书从头看一遍,首先做到每天复习一小节内容,每天做完书本上的例题(不是后面的习题),难得做不出来先放着不要做,先从简单的题目做起,先做到能理解含义并能灵活应用,然后再逐渐做一些难度大一些的。
10洛斐:我家孩子理解较快,但不愿去稳固。在家要他复习,他说:那我晚上(周日)干嘛去?在他眼里复习就一次,实在拿他没办法。
13班平淡:数学兴趣不太好培养,让他(她)体验成功感。蕉石鸣琴:是的,逼着做难题反而增加他的挫败感。初中的数学需要理解和很强的推理,对思维能力要求已比较高了。
13班平淡:我是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蕉石鸣琴:洛霏,你家孩子学习觉得轻松吗?平时跟得上吗? 蕉石鸣琴:我赞成平淡的观点
13班平淡:有需要,才会学的好,再通过体验成功感,达到他对数学有兴趣 晴儿:是的,激发内在动力很重要,但如何激发呢? 10洛斐:还行,老师也说他理解较快,但不够去稳固。
13班平淡:譬如他对成绩排名看重了,数学必须上去,他就有需要了。多问问上课怎么样?如果跟不上,那就要请家教了。
晴儿:那请你当家教一定是不错的哦。也有孩子因为依赖家教,上课不好好听,这也很麻烦。
13班
哞哞:我也经常请儿子当我的家教老师,现在有很多奥数题我不会。知心姐姐:让孩子当老师,这个可以激发孩子兴趣,我认同。13班
哞哞:也可以适当示弱,装不会。晴儿:平淡老师还有什么激发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好办法?尤其在孩子有严重偏科情况下
晴儿: 哞哞,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蕉石鸣琴:恩,家长示弱是锻炼孩子能力的有效途径。目的就在于促使孩子自己找方法去解决问题。
13班
哞哞:也可以一家人一起起讨论
晴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3班
哞哞:可是他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在班里中能算中上。晴儿:孩子努力了,也就可以了。不可能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挤到前面去。13班
哞哞:是的,我也这么想。
知心姐姐:现在中上,再努力一点,说不准还有很大潜力呢?
13班
哞哞:进入初中,象老师今天说的,我们还没入门,在适应阶段。
知心姐姐:假如心态好,能坚持,中考时临场发挥出色,也许会取得你意想不到成绩。知心姐姐:呵呵,我女儿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不等于将来!13班
哞哞:谢谢!
13班
哞哞:但愿如此。
13班
哞哞:学习策略还用得不到位。但这个也只能靠他自己了。
第二篇:简述个体发展特征
简述个体发展特征?
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二、阶段性:指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晚上不均衡性;
四、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五、个别差异性:先天与后天因素不同,会表现个别差异性。
德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纪教育;智育:收于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美育: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中心)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和学校卫生。
一堂好课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多样,教学效果好。教育个体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影响系统而全面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有:培养人额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有促使智力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模
4、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学制发展现状:
1、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师德—职业道德,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核心为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师知—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主干)条件知识、教育情境、文化知识。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师心—心理素养,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在个体的综合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师体—耐受力精力充沛,仪表风度。教师劳动特点复杂、示范、创造、长期、迟效性
第三篇:中班孩子学习特征分析
中班孩子学习特征分析
1.认知发展特征(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4—5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快速发展,能区分基本色和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和各种特征,获有关物体的数量、形状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等简单经验。例如:掌握半圆形、梯形;正确了解昨天、今天、明天。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等。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能够排除一些干扰,根据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有了解周围事物好奇心和求知欲。4—5岁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较前期有所提高,随着语言调节机能的增强和有意识记的训练,幼儿能领会成人向他们提供的识记要求,有意记忆有了明显发展。观察和实验证明,4岁以后的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还能够对识记材料进行明显的理解性改造,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意义识记,并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对象,尽量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4—5岁幼儿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逐渐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但往往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他们掌握事物的概念往往按照物体的主要用途来进行概括,例如:“狗是看门的”。幼儿对数的概念,处于将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即凭借事物的表象认识数的阶段,有了初步的数群概念,一般理解到十左右的数量概念,对具有一定相对性或一些抽象的概念较难掌握,如“左右”、“团结”等概念,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经常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形、色、大小)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当幼儿所遇到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的过程上,超出其知识经验所能解决的范围时,教师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正确的思维教育,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指导他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属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往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4—5岁逐渐按照成人的要求,有目的的进行想象,想象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仍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主题,想象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想有所增加,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想象的创造成分开始发展,并往往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中班幼儿经常将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到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简单的归之为撒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应深入了解事实的真像耐心指导幼儿,分清事实和真像。2.学习准备分析 ㈠一般特征分析
1、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 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2、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3、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4.、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如拿到新玩具时,虽然喜欢操作摆弄,但也能认真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5、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哭闹。但是较之2岁儿童,他们己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完全控制。3岁儿童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亲人的微笑、拥抱和抚摸等动作。㈡初始能力分析 ① 预备技能
4—5岁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从4岁时的1600个增长到5岁时的2200 个左右,且对词的本身的内容、意义理解逐渐确切和深化。但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与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并不普遍,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发展他们的词汇特别是积极词汇。尤其要注意在日常活动中提供机会,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中班幼儿已能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并且用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富有表情的朗诵儿歌,完整的复述故事,参与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等。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②目标技能
⑴ 在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物品,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对应、排序等; ⑵ 了解身体主要部分的简单功能,知道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危险;
⑶ 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启发下能帮助他人;
⑷ 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尝试用各种材料和器械活动身体,学习一些基本运动方法; ⑸ 爱护玩具和物品,学习收拾与整理;
⑹有独立做事的愿望,学习正确洗手、穿脱衣服,自己用餐、喝水;能接受成人的建议和提示,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⑺尝试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运用画、折、搭、煎、贴等方法自由地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并作简单想象,体验乐趣;⑻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喜欢翻阅图书;⑼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游戏中节奏、旋律的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② 态度
小班孩子有较强的好奇心,比较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去.3.学习风格分析
3—4岁幼儿的注意中无意注意占主导优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与某个对象。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有集中注意3—5分钟。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教师在制作图片时,内容应注意尽量的简单明了,突出中心;呈现教具时不能一次呈现过多。教师还要具体指示幼儿应注意的对象,使幼儿明确任务,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并注意到更多的对象。3—4岁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 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 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 题。
3—4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同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常常东张西望,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针对3—4岁幼儿年龄特点及生活特点,成人应注意保护幼儿的身体,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正面教育,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为孩子提供更多和同伴相处交往、探究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篇:第六章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第六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从被动到主动
感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10岁)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记忆发展的特点
思维发展的特点
智力发展的特点 情绪情感的特点
品德发展的特点
观点采择
能力
自我意识
2.听觉的发展 3.运动觉的发展 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的发展 2.时间知觉的发展 1.2.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逐步发展 3.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型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能力 2.3.4.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儿童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且具有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是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五篇:职业发展特征因素理论
第五章
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
职业选择与决策
一、特征—因素理论
(一)起源
特征—因素理论由“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后由佩森特发展成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基本观点是核心是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的匹配(“人—职匹配”)。
(二)名词解释
特质: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过心理测量工具加以评量。
因素: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可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三)假设(理论前提)
1.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所有人在发展和成长的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
2.某种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与某些职业因素存在着相关,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逾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人的特性可以客观测量,职业因素也可以进行分析。
(四)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职业选择实施步骤
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以便做到特性匹配,即不同的人去找适合自己的“活”。
2.了解各种职业的岗位要求模式: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何种职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及晋升的机会,以便做到因素匹配,即要知道某类的活适合什么样的人。
3.对以上两方面做出明智的思考,尽可能达成两者的平衡。
(五)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过程
1.探究个人,通过生理和心理测量或调查,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做出分析评价。
通过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手段,获得有关身体状况、体质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身心特点,分析自己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课外活动、业余兴趣、工作经历等情况,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2.熟悉并分析各种职业岗位的职责及其对人的要求,及有关的其他职业信息。包括:
(1)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晋升可能性。
(2)任职的最低条件,如学历要求、所需专业训练、年龄及其他心理特点的要求。
(3)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及费用等。
(4)就业机会,职业信息咨询渠道,如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及由国家领导人、劳动部的权威人士、各行业的专家、各专业的教授、职业指导专家、中学教师等撰写的额职业指导类书籍等。
3.使人—职匹配。在了解了个体的特性和职业因素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六)意义与不足
特征一因素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特性一因素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特征一因素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一职匹配的思想,所提供的对个人有关职业资料的服务,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能增进职业指导的功能;考虑了人职匹配过程中的个体与职业的双向作用,符合逻辑方法;故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理论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但同时特征因素理论过于强调理论工具的使用,忽略了个体与职业的发展过程,不利于现实职业生涯的变动分析与决策。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①因素匹配(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②特性匹配(人找活)。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