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诗歌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综述
--诗歌盛唐气象论
[摘要]盛唐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风采、雄浑牵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雄浑奔放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化,政治,经济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雄浑豪迈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和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这种气象在诗歌的艺术形式,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上也有所表现,它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关健词]诗歌盛唐气象 形成 李白 田园诗 边塞诗 杜甫
一、盛唐气象概说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的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后来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学自身的因素。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权候、轻摇役、正刑罚,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的户口数较唐初增加了四倍。天宝八年,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洛阳含嘉仓最多。杜甫在诗中写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忆昔》)完全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由于初唐时期取得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吐蕃军事上的胜利,到开元时期,边患基本解除,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封建帝国。周边的属国纷纷依附,外交使节络绎往来,唐民族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这正是李白高唱“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古风》第四十六)的根本原因。此外,唐玄宗改革科举制度,为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这对唐代寒士文化的兴旺发展及盛唐诗歌的繁荣,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涨、国家力量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化,使国家、民族处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时期,使整个时代充满了朝气和希望。这样繁盛的时代,激发了诗人们对功业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发了他们的欢乐精神和浪漫情绪。他们以其高亢燎亮的歌喉唱出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效力国家和民族、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壮音雄声,格调鲜明,旋律突出,真切地反映出了唐代的文化开放特质和社会精神风貌。尤其是盛唐诗坛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第二,“盛唐气象”又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由于大唐帝国的版图的扩大、对外交流及国内的统一安定,也由于唐代统治者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等各家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后来,唐玄宗又有意提倡儒道佛三家的同时并存和自由竞争。由于三教并存,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道家蔑视权贵、愤世处俗的思想,佛家鄙视现实、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综合发生作用,极大地开阔了唐人的思想境界,对唐诗的风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唐代诗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是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第三,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就是得力于此。
二、“盛唐气象”在诗中的表现
盛唐气象表现得最为充分、最完美的诗人,无疑是李白。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众多诗人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诗歌最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的特征来。深入地体会李白的诗歌,自然而然地,也能体会到诗歌中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精神,领略到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从而能更好得理解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处于开元盛世的李白,曾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这种理想与希望,充满了浪漫情调,涂染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与碰壁,鹏搏青天的幻想与不得志的牢骚发而为诗,使之大放异彩.李白诗歌表现了诗人极其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是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跳跃的语言表观出来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这都不仅仅是诗人技巧的纯熟或辞格的巧妙运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诗人天才的表现,而是盛唐—个时代精神在诗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这种富于独创性地表现时代精神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特定时期的产物。正是盛唐时代的蓬勃向上和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精神,直接孕育了他的浪漫情怀,使盛唐人独有的英雄意识、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之二)意气风发,激情昂扬,洒脱之姿溢于言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轻发俱怀逸兴壮思吃,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随意上天入地,有如天马行空,超然自得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他的意象中,在其多变的想象中得到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鸿鹊之志所包含的诗人情怀,使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与天真烂漫的性格,映照在盛唐如日中天的社会背景之上,如梦如幻,令人神往。
王维与孟浩然,一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们认为他们的诗宁静、优美、清新,认为他们感情的全部是疏淡的情怀。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从孟浩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身处盛唐社会的孟浩然,不管怎样,其创作都会受到时代主流风格的影响,浸染上盛唐诗歌的共性色彩。前期最能表现其气质的则是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差鱼情。诗以开阔的胸襟、雄浑的笔力抒写秋日洞庭撼城动地的气势,诗歌意境开阔、宏伟,映照出创造者的博大胸襟,表现出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而王维不甘寂寞与平庸的本性在他早期的塞上诗中也有其展现。“口暮沙漠睡,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从军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使至塞上》)“回看射雕处,千里幕云平”(《观猎》)。细细体味,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一股雄阔之气和理想情怀从心底涌起。诗人笔下边塞图景的辽阔无边,正是作者胸怀大志、眼界高远的真实表现。孟浩然、王维后期诗作虽然偏向宁静秀美,但仔细观察体会,还是会发现在他们的不少作品中,仍然带着一股壮逸之气,恬淡之中掩抑不住强烈的感情。如:“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自洛之越》)读之,会给人一种清闲,乐在其中的假象。而“隙驹不暂驻,口听凉蝉悲”(孟浩然《送友人之京》)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盛唐的乐观向上不会遗忘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一个一心向往建功立业且毕生不渝的他才是盛唐时代真正的孟浩然人。而王维的诗寂静中却处处是生的喧嚣,给人以万物生生不息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欢快例如他的《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在清新宁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热情而躁动的心。这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正是唐代青春期的表现。而那充沛饱满的生命力,也正是盛唐强劲生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王维的边塞诗歌与山水田园诗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山水田园诗所蕴藏的生机、活力与热情,显示着盛唐的风采气质。
唐代的边塞诗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但就它的内容的侧重和艺术的高度来说,表现或涉及军事方面的作品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在唐代,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是其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大内容。依靠唐朝人民的文明智慧与强大实力,保持了对外大道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自信的、自豪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创业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诗人们的诗作当中。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位诗人的笔下,边塞诗尽现了盛唐人的豪气庄严的历史感,昂扬的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盛唐精神在他们的边塞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行间充满了坚定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昂扬着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简直可以说是守卫边防安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宁的诚挚誓言。又如,高适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反映出一种很强的事业心,展现的是期望和鼓励驰骋疆场,扫除险阻,建立功勋的心态。这正是英雄时代才会有的强音。“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辽阔与雄浑,“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惊险与奇异,都不再成为悲歌,而是渗透着惊喜与豪迈的讴歌。无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的时空激越,还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关爱情怀,都是盛唐时代人们独有的气质与情怀的体现。可以说,在他们的笔下,没有心灵的阴霆,没有情绪的悲伤,只有发泄不完的诗情与乐观自信的理想。《唐音癸签》引徐献忠的话评边塞诗“气骨琅然,词峰峻上,感赏之情,殆出常表”是相当精确的边塞诗人笔下铿锵有力的壮志与豪气,使盛唐的时代精神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
其实,盛唐的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不管怎样都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争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接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与真诚。边塞风光有它雄奇的一面,诗人们尽可像岑参那样以新奇浪漫的眼光为之高歌,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酷荒凉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和向往;但边塞的环境更有其恶劣荒凉的一面,诗人们也可像王之涣那样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荒凉严寒时,既不怨恨杨柳,也无须责备春风,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审视现状,不做悲欢之态。盛唐诗人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王翰《凉州词》甚至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都写得风骨凛然。这首诗所表现的是盛唐人审美观的一种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难险阻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只有盛唐边塞诗中才有。同样,西北边疆雄阔之中带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领略、被大量表现在诗中。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凉严寒的美的欣赏,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而产生的。这也正是“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 的体现了。
诗至杜甫而大成,诗之大变亦自子美始,此乃学界共识。诚然,中晚唐乃至宋诗的诸多变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诗,杜诗的许多创意也确实为其所独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唯一源头,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杜诗的“变态”其实是当时诗坛的共同趋势,他和周围的众多诗人共同缔造了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无人不知,甚至有人据此将他划入中唐文学时期.理由是他的诗没有表现出盛唐气象。其实不然,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像上面谈过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样,杜甫也有其早期气度不凡的一面。他与李白一样,有着高度的自信与俯视八极的气概。杜甫35岁前存诗仅20徐首,但基本都是所诈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昔游》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则杜甫之崭露头脚,正当盛唐诗歌成熟的开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杜甫年少气盛,胸次开阔,蔑视庸俗,笔锋凌厉。他写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他咏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他写登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可谓气势宏大,壮志凌云。“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绝非凡庸等闲之辈.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打怀》)“吴楚东南诉,乾坤口夜浮”(《登岳阳楼》)运笔如椽,不亚于李白之诗更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才(《前出塞九首》之九)“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五首》之一)之语,同样丝毫不逊于边塞诗名家那种充满自信,饱含理想,积极奋进的情怀在诗中的显现,难道不是盛唐人独有的精神气象吗!随着杜甫生活的改变,他飘泊流寓时期的作品的确多是沉郁顿挫的,但仔细品味,就会觉出其中忧伤而不消沉,沉郁而不颓废的深意他的现实主义的诗作虽然饱含沧桑与辛酸,却有着无人能敌的气魄与力度。由此看出,杜甫的诗歌是没有游离盛唐之外的。我们可以知道杜甫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既是其个天才、学养等因素的结晶,也是盛唐文化全面高涨的结果,更是社会发生巨大转折时期的产物。杜诗与盛唐诗风的演变相呼应,在多样化的风格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总体风貌特征。杜诗适其时而“集大成”,同时又“开诗世界”。其种种变态固然为后人将其划入中唐,以使诗史的流变更为清晰提供了依据,然正如叶燮《原诗.内篇》所说:“变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诗人惟杜甫为能”。把杜甫与盛唐气象剥离是不科学的,这不仅割裂了杜甫与盛唐诗坛的密切联系,也会本质上影响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杜诗丰富和深化了盛唐气象的内涵,杜甫同李白一样,也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总之,盛唐气象是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下的产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盛唐诗人也是盛唐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盛唐诗歌中的气象就是时代精神风貌、时代生命活力的最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学风尚与艺术特色。盛唐诗歌,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气度与志趣,反映了整个盛唐的气魄与力量。这气象之恢宏,诗歌之繁荣,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 [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袁行需.《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光明日报,1999, 3, 25.[6]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孙殊青.李白诗论及其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
第二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丰富而灿烂的花园里,唐诗无疑是众芳中的奇葩,而李白则是其中夺人耳目的硕果。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本文试从盛唐气象来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后代往往将这一时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把李白和杜甫从时代里抽出去,“盛唐”这个词眼便显得空洞无力、暗淡无光了。但是,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的嘹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能成其为伟大。”(丹纳《艺术哲学》)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他的名篇《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紫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风俗。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它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与王维的《渭城曲》一样,同为送别友人的诗,都是给人一种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抛弃了传统的悲伤情调,没有沉重的感觉。盛唐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广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之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再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的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李白这首诗却有意翻新,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觉,这样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一种留恋忘返,宾至如归的情绪,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等统一的封建王朝,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合唱。“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就像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白的出现与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曰:“太白纯以气象胜。”这亦可以用来评价他的诗歌。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所谓“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这气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造就的,是在盛唐气象的照映下才光芒万丈。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厚。”“笔力雄壮,气象雄厚”八个字是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二句,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带着欣赏的意味。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之情状。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的景象。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虽是一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且又在路途之中,然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这首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李白借旧题不单是表达相思愁苦,更借思妇之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第三篇: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 白 诗 歌 中 的 盛 唐 气 象
德阳
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 唐 气 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 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 一
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盛唐气象的最强音
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他在《独漉篇》中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一击成功,歼灭敌人,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惆怅。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绝不是消极避世,自叹自怜。《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又《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他虽然不满,但没有失望。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后,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
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
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他写了很多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诗《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及《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气势磅礴,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 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盛唐自由解放个性
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 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 “风格即人”。(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在诗中,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这些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在诗中,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忽魂悸以魄动”,诗人心悸梦醒,惊坐长叹。诗的境界陡然剧变,诗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嶙峋直立的傲志,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等,情思流动,以气夺人,变化万端,显示出豪放飘逸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了盛唐气象。
五 古体诗——气势凌厉蓬勃奇伟,丰富强化盛唐气象
李白喜欢用古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创作,他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中,他好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曲尽拟古之妙。在诗中他用古题反映现实,体现了时代精神;或是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就某一点引发其感触联想,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受。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之于字句音节,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如《侠客行》、《蜀道难》、《行路难》、《将敬酒》等,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其《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诗中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并未减弱其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更加慷慨激昂。他竟能将失意的哀感,也表现得如此淋漓酣恣,如此气势凌厉,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又感到振奋。这是他超于常人的不可及之处。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玉壶吟》、《染园吟》等,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李白传》)因这三者都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
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都是他人难以达到的,他一生追求理想,向往自由,成名于诗酒。他以脱俗的浪漫精神,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雄踞我国古典诗歌颠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苏轼陆游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叶燮在《原诗.外篇》中说:“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这是说得极中肯的。
第四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五篇:《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4、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