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觉文化与经典电影论文
《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 》
走出骗局
姓
名:杨珂珂
系
部:化学与环境工程 专
业:10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
号:201005040023 指导教师:孙雯
——《楚门的世界》影评
【摘要】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映了著名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最开始以为它是一个喜剧,可越到最后越感觉到它的主旨不是叫我们看了之后笑一笑,而是告诉我们要勇敢的选择真正的生活,走出时代的骗局,走出自己内心的骗局。本文就我的感受详细的展开。
【关键词】楚门
发现
骗局
走出
勇敢
一、剧情介绍
《楚门的世界》又名《真人SHOW》,或《真人世界》、《真人戏》,是由导演彼得·威尔拍摄的一部美国心理方面的喜剧,98年上映,全长103分钟,曾获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影片巧妙地以父亲的死来阻止楚门离开这个小镇,并以父亲的再次出现为契机慢慢地向他展现了一个令他吃惊的秘密。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施维亚十分同情楚门,楚门对她一见钟情。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却被强行带离片场。回忆起施维亚的楚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桃源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桃源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二、本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这部影片的构思相当大胆和新颖,它以幽默的喜剧风格对现实进行讽刺,发人深省。它可能不纯粹的是戏中戏的结构,因为很难分清演员是在戏里还是戏外。将桃源岛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主人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演员,只有他自己是真实的,这些都是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从一开始他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
三、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首先,主人公楚门是一个自言自语,总是活在自己的遐想世界里的人。楚门很有礼貌,很热情。如他从一出家门开始,就和热情的和身边的人打招呼,还有他上班的时候,进入转门,总是让身边的同事先进;楚门非常的聪明,这点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小事上比如他撕杂志来拼出心爱的人的样子,并且在上班时撕杂志的时候,还要边咳嗽边掩盖撕杂志的声音。大事上就是他一步一发现这个虚假的世界,以及当着编导的面偷偷的逃离。
其次,楚门是个很恋旧的人,他保存着心爱的人的衣服,他留着父亲的照片在地下室,以及一些儿时看的书和玩具。楚门相当乐观、富于冒险精神以及很有勇气。尤其是在最后他发现了一切,找到了走出这个小镇的大门时,他勇敢地选择了离开,大声地说出了“不”字,他并未对另一个陌生的世界产生畏惧感,大胆地去迎接自己真正的幸福。
最后,楚门很重感情,自己的母亲生病而放弃了去找心爱的人,虽然觉得身边的事情很奇怪但仍相信自己的好友。
造物主的形象。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告诉了我们“现在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问题的答案。
很显然,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
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楚门的世界》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片,更应该是一部探讨人性软肋的影片。当楚门站在出口前时,每个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出去,还是留下?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站起来,走出去。我们都容易屈从于现实的安稳和平,不想面对风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世界。然而要走出去,只需要一步。或许到某个时候,我们会下定决心,在午夜扬起风帆,向着光明的世界出航。
五、结束语
从《楚门的世界》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关于如今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人物、资料、成果的真实性是否如意料中可靠?很多不铮的事实摆在眼前,你又如何想象它是真亦假,真真假假,凭意识?凭直觉?其实都是无法去判断衡量的,《楚门的世界》,它体现了太多现实物质的异构性,让人惊慌、恐惧、无措,它告诉我们怎样摆脱现实的枷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享受公平、合理、真实的生活。
2011年11月28日
第二篇: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的国家之一,她没有悠久的历时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一个如此年轻又强盛的国家,正是因为没有了厚重的历史的羁绊,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与特色,才使得她在创造一途上,走的比别人更远。
在这个日渐数字化得年代,电影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英雄并不完整,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尤其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
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这也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奇幻和梦幻的特点,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愈发苍白。
当然仅从电影去评判一个国家太过片面,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倒影,美国在引领科技发展的途中必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电影的也必将走出瓶颈有所突破。
第三篇: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作业
《视觉文化与经典影视鉴赏》
《黑天鹅》赏析
【摘要】《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最终,Nina撕扯,分裂了自己,用灵魂和理智作为牺牲和祭品换来了那么短暂却经典,闪耀的美丽一刻。
【关键词】天鹅;颜色;衣饰;指甲;抓痕;莉莉。
【正文】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我轻轻踮起脚尖,一步又一步,小心翼翼划过那坚实的地面,做一个轻盈的跳跃,然后再来一个优雅的旋转,你看到了我吗??我脆弱,我易碎,我用自己那如同白瓷般的优雅淑女外表来掩饰我那也如同白瓷般一落即碎的苍白内心,我是白天鹅,我在你们的眼中永远是那位纯洁无暇,为真爱非死即生的纯情公主,我的一生本应如此洁白.一: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开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
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从看到最初版的《替补演员》的剧本,到达伦找到《摔角王》的编剧马克·海曼再次给他编写剧本,再到影片拍摄完毕上映,整整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达伦拍出了一部金狮奖影片,波特曼也在导演方面小试了身手。不过,要问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姗姗来迟,达伦会告诉你,还是机缘问题使然。
2007年1月,达伦曾经把一份有详细细节的拍摄计划交给过环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摄的启动资金。当时的环球公司给了达伦一个答复,他们需要达伦用短平快的方式制作出来这部影片,也就是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影片拍摄完毕。不过,当时达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剧本,所以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环球公司流了产。在这之后,达伦拍摄了马克·海曼的编写的《摔角王》。影片大获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达伦再次邀请了海曼,让他将《替补演员》改编为《黑天鹅》。2009 年6月,迟迟没有开拍的《黑天鹅》被环球公司周转了出去。进入自由市场的《黑天鹅》因为有着达伦和波特曼的号召力,而显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并且投资给了达伦1200万美元。在这笔钱的帮助下,《黑天鹅》得以开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鹅》正式开拍,因为资金的限制,达伦在纽约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极为相似的色彩和颗粒感,手持式摄影的使用精准地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达伦说:“十年时间,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成长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拍摄的经验和基础,我才能拍摄好这部电影。如果当时就这么开拍了,可能这部电影会非常幼稚和粗浅。”而波特曼则表示说:“十年时间里,我似乎又在演员这个染缸里染上了一层别的颜色,似乎离角色的内心又近了一步。”
二: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
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三:一句话评论
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女芭蕾舞王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好莱坞报道》
阿罗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殷不紧不慢的拍摄电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每日银幕》
剧情非常饱满,充满激情的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芝加哥太阳时报》
优美地将暴力元素铺排在整部电影里,并用漂亮的芭蕾作为外壳。
--《娱乐周刊》
四:我的感悟
艺术的美需要有牺牲,需要有释放,需要有灵感,需要有载体,有些时候你是美的源泉,而有些时候你却是美的承担者,是美的实现者,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要求你去展现美,去让所有人看到这艺术的美,那美丽不仅仅会是神圣,纯洁,不可侵犯的,而且会是罪恶,引人犯罪,堕落的,让那童话故事的美好团圆结局一边去,让它粉碎,让它不复存在,去让原本以为自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王子被诱惑,去背叛,让美丽易碎的公主去痛彻心扉,去哭泣,去万念俱灰,最终去投向死亡的怀抱,让人们看到你不仅仅是那传统,纯真的白色公主,更可以是那邪恶,魅惑的黑色女王。
艺术是那么善变,多面,她有的时候要你做你自己,有的时候却又嫌你是你自己的障碍,她去要你保持传统,她去要你改变自己,她要么要求你保守,要么要求你放荡,最终我们迷失了,Nina也迷失了,谁才是真正的自己??哪一面才会是我们的真面目??那灵魂的纯白此时变成了苍白,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黑色却在蠢蠢欲动,大喊着要我们去放开那些顾忌,冲毁那些底线,让那黑色泛滥,让这黑色成为我们的主打色,让这黑色弥漫我们的全身,因为此时单单白色已经不够了,它实在太苍白无力了!
美可以成就我们,却也可以毁灭我们,白天鹅或许就是Nina本身,而黑天鹅也许是Nina的另一部份,而她一直以来那么压抑,那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的粉
红色和白色,那蝴蝶结,那音乐盒,那一个个毛绒玩具困住了她本来就脆弱敏感的灵魂,她是那只锁在浓浓粉色中的黑天鹅,她想像黑天鹅一样去颠倒众生,去让整个世界拜倒在她的脚下,她渴望,她愿意,但好像她怎么都做不到,她每次向镜子望去,看见的都是那白色的一面,虽然会单调,会乏味,但这就是她,或许始终就是她自己,无聊却又不会迷失的自己,虽然灵魂在挣扎,灵魂在困惑,自己在迷茫,自己在无助,但好歹还活着,还有着不多但却存在着改变的机会。
但最终当那镜子破碎,鲜血流出时,一切的阻碍已不复存在,已发生的一切不可更改只有最后的机会时,Nina终于可以放自己一马了,而可笑的是:之前她的荒唐尝试,之前她的歇斯底里的自我折磨竟然那么收效甚微,似乎只有当谋杀和犯罪翩翩起舞时,她才最终解脱了,最终自由了,自己身体中的那只黑天鹅最后跳地那么热情奔放,那么风情撩人,在那一刻,罪恶,背叛以及所有的贬义词在她的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中变地那么美好无辜,这一次黑色胜利了,那历来都被唾弃的黑色灵魂,黑色美丽征服了台下的芸芸众生。这一次,艺术她拜倒在了Nina的脚下,我们和她都成了这只双面天鹅的最忠实的仆臣。
但那艺术的美来地那么快,去地也那么快,人本或许就不该那么复杂多面,Nina撕扯,分裂了自己,用灵魂和理智作为牺牲和祭品换来了那么短暂却经典,闪耀的美丽一刻,她似乎是在刀尖上起舞,那想展现艺术完美的压力,那对自己人生的困惑,最终如刀尖般如此锐利地穿透了她自己,她最后明白自己理智崩溃的抽泣,在我看来,似乎既是悲伤,也是平静,因为最后本该死去的白天鹅就该悲伤,就该绝望,她知道这个时候是如此需要她的这份心情,这个时候她自己怎样已不重要,这个时候她唯一要做的是要向所有人宣告她的胜利,她的成功,之前和现在发生过和没有发生的.已经不重要了。
最终Nina感觉到了完美,所有的人也感到了她的完美,她这个时候可以倒下了,可以休息了,受到伤害而喷涌而出的鲜血可以痛痛快快地流出了,那血染红了纯白的舞裙,染红了她那颗不完整心,染红了她那已破碎灵魂,她被毁了,被周围的人,被自己的母亲,被自己毁了,她这个时候是刀尖上跳舞的天鹅,是一只被自己的鲜血染红,已不知道自己是黑天鹅还是白天鹅的可怜天鹅。
【参考文献】: 《好莱坞报道》
《每日银幕》
《芝加哥太阳时报》
《娱乐周刊》
第四篇:电影与文化讲义
英美影视欣赏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英美影视欣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英语08、09级本、专科学生 开课学期:
二、三年级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夏欣 教学目的:
英语影视课程旨在将英语影视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并进而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英语影片是外国文化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真实的语境、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及异国风土人情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习得各种词汇,了解当下的流行语言以及口语体的特殊用法,学习交际语的适用情景、语言的节奏、以及肢体语、表情和符号等,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语言,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较为注重书面语的不足。
课堂教学将以影片为具体内容,对于指定的影片应在泛看的基础上选出片段进行精看,并复述故事,练习听力,围绕人物、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以及文化内涵或差异进行讨论,将口语讨论、文本分析和语言点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英语理解、表达观点、情绪和感受,同时学会用英语进行辩论,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认识水平、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影视发展概况。
2.了解主要英语影视类型。
3.了解英语影视文化在主要英语国家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4.基本掌握影视语言和方法。5.掌握影视评论的基本方法。辅 导
课程的教学内容:
1.主要英语国家影视发展概况。
2.主要影视类型。3.电影语言与方法。4.影视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影视评论的写作和方法。
课程的教学形式:
1,教师讲解,观看影片,选定主题,口头、笔头表述观后感; 2,以若干个GROUP为单位,做出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3, ROLE PLAY 4,DISCUSSION 5, REPETITION
第一章
影视发展史简介 课时:2周,共4课时 第一节
早期的英美影视
一、早期英语影片简介
概述英语影片的产生及风格
二、经典欣赏(节选)
选取早期的部分经典影片节选快速播放,给学生以直观感。
第二节
英语影视的发展
一、影视界的传奇:好莱坞
好莱坞影片在电影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英语影片发展史的一个代表。它创造了美国式的“世界趣味”,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非英美英语影片:不可忽略的旁支
尽管英美影片占据了英语影片中的大部分,然而其它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仍有不错的英语影片。
三、当代英语影片的发展及流变
第三节 经典片、获奖片回放
选取以下经典片、国际获奖片和近年来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做一略影回放: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Jane Eyre(《简•爱》)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Kramer vs.Kramer(《克莱默夫妇》)(1980), 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1994),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1995),Titanic(《冰海沉船》)(1998),The Lord of Ring(《指环王》)(2004),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1993), You‘ve Got the Mail(《电子情书》)(1998),Shawshank Redemption(《肖山克救赎》)
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The Parent Trap(《天生一对》)The Godfather(《教父》)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思考题:
1. 早期英语影片有哪些特点? 2. 谈谈早期影片对于电影发展的贡献。
3. 不会过时的经典:经典形成和流传原因是什么?
4. 好莱坞影片与英国影片相比有哪些风格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5. 当代英语影片的发展有哪些趋向,优秀的当代大片有哪些共同特点? 6. 你曾试图通过观看英语影片提高英语听力与理解吗?例举一部曾看过的影片。
7. 你认为经典片和当代流行片哪个更适合英语语言的学习?差异何在?
第二章 英语影片中的英语
课时:2周,共4课时
即便是英语本身,也不尽相同,也有变化。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影片中体验英语语境,区分不同的英语发音。并通过欣赏电影《天生一对》和《哈姆雷特》这两部影片了解英语口语表达特点、英式经典英语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表达差异。电影译名
1.拼贴。在源语框架内做一定程度的改动,通过
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 实现准确传 达电影信息, 增强感染力的目的。如: The Safty of Objec《t 拜物有礼》,M adison《麦迪逊锦标赛》, Iris《艾 丽丝的情书》, Bandit《完美盗贼》, B lack Hawk Down 《黑鹰计划》, B 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 S 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 Places in the Heart《心田》,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n《美国往事》, 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B ringing Down the House《桂河桥》, S ilence of the L am bs《沉默的羔羊》, How Green was M y Valley《青山翠谷》, A ll Quiet on the W estern Front 《西线无战事》, Ghost《人鬼情未了》, The W aterloo B ridge《魂断蓝桥》, Pretty W oman《风月俏佳人》等。
2.替换。在译名完全找不到原名的影子。现在
关于这种译名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些译者认为其 与翻译的原则背道而驰,但长时间广范围的流传又证 明了它的成功性。如: On the L ine《恋爱蜜令》, I am Sam《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North by Northwest《谍海 疑云》, Closer《不能靠近的爱》, The Quiet American 《西贡风云》,M y Darling Clenentine《侠骨柔情》, M is2 sion: Impossible《谍中谍》, Out of Time《埃及古墓之 谜》, Flesh and B one《亡命鸳鸯》, Rebecca《蝴蝶梦》, M rs.Doubtfire《窈窕奶爸》, A ll about Eve《彗星美人》, Thelm a &L ouise《末路狂花》, S ideways《杯酒人生》, Carlito’s W ay《情枭的黎明》, The Negotiator《王牌对 王牌》, Picnic《梦旅人》, Erin B rockovich《永不妥协》, The L 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等。
3.借用。根据能指和所指之间在意义上的相似 性,译者可以把此领域的词用在彼领域, 这类词语包 括电影受众所熟悉的俚俗语、方言、诗歌、流行语等。如: M y Fair L ady 译为《窈窕淑女》, 源自《诗·周南 ·关睢》“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 逑。”
Bathing B eauty 译为《出水芙蓉》, 源自南朝梁· 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 颜如错彩镂 金。”
A W oman Against A W om an译为《桃李争春》,源 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How High 译为《至High一族》,“族”是现代汉语
类词缀,“族”类流行语众多,如“上网族”、“月光族”、“有车族”、“啃老族”、“哈韩族”等。
High Heels and L ow L ifes译为《强盗美眉》,“美
眉”为当下时髦网络用语, 意为“妹妹”、“女孩”、“姑 娘”。
4.仿造。在现有影片名的比照下, 更换词语中的 某个词或语素创造而成的新片名。它是产生新片名 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概括新事 物、表达新思想的需要,同时也能使语言形象风趣、诙 谐幽默。如: “风云”—Casino《赌城风云》, The W estW ing《白 宫风云》, M iam i V ice《迈阿密风云》, Prison On Fire 《监狱风云》, Gangs of New York《纽约风云》。
“悍将”—Bad B lood《悍将情仇》, Contac《t 追命悍 将》, Term inal Velocity《摩天悍将》, Heat《烈火悍将》, Amazons and Gladiators《魔鬼悍将》, V irtuosity《时空 悍将》。
“神鬼”— The M ummy《神鬼传奇》、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 an’s Ches《t 神鬼奇航》、The Aviat2 or《神鬼玩家》、A rt Heist《神鬼追缉》、Kaena: The Prophecy《神鬼帝国》。
“总动员”—Toy S tory《玩具总动员》, Finding Nem o《海底总动员》, 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 Cars《汽车总动员》, Valiant《战鸽总动员》, Rata2 touille《美食总动员》, W all-E《机器人总动员》等。
英美电影常见口语词汇 A
1、“我请客”
觉得我们常用pay这个词,如Let me pay it for you。这里列举三种说法:I am buying;This is on me;This is all my bill。
2、“收买某人”
有个比较正式的词叫bribe,名词时为“贿赂”的意思,动词时就有“收买”之意。既然提到了“买”,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上buy呢?当然,那就是buy sb off。
3、“向前看!”
我们会说Look forward!而美语里有个更贴切的说法是Eyes front!“眼睛朝前”,是不是很生动?
4、“头等大事”
你会怎么翻译呢?The most important thing吗?看这个吧“It’s on the top of my list”。
5、“看在主的份上,你就„„”
两种说法,其一是For the love of God,另外For God’s sake(sake的意思是缘故、关系)二者之中,后者更常用。
6、“我不是傻子!”
I am not a fool?对,语法完全正确。但再看这个I am no fool。比上面的只少两个字母,但是不是感觉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们常说I have no idea,而不常说I don’t have any idea。
7、short hairs
是说“短头发”吗?呵呵,它就是我们说的“小辫子”!
8、one-time thing
帅哥跟一美女过了一夜,回来后室友问帅哥:Do you really love her?帅哥回答:Oh, it was just a one-time thing!那么one-time thing是什么呢?我就不罗嗦喽!
9、She knew red was her color。
“她知道红色是她的颜色”?恰当的翻译是:她知道自己和红色很相配。Then, what’s your color?
10、“停电”
No electricity?恩,够直白!其实提到“电”,老外更多是用power,停电就可以是There is a power failure或Power goes out。
B喜欢爱上某人怎么说
●喜欢、爱上„„
汤姆是个美男子。
Tom is a lady-killer.*lady-killer直译是“少女杀手”,其实不是杀手,而是指一下子就能迷住女人的男子。
Tom dates around a lot.(汤姆和好多女人来往。)
Tom is a real playboy.(汤姆真是个花花公子。)
汤姆真让我神魂颠倒。
Tom really turns me on.*turn...on“有性方面的吸引力”、“使人着迷”。
Tom really turns me on.(汤姆真让我神魂颠倒。)
I didn’t know you felt that way.(我一点儿都不知道你的感觉。)
I’m crazy about Tom.I have strong feelings for Tom.I love Tom.I have the hots for Tom.*俚语。
克里斯长得真帅。
Chris is really a heartbreaker.*用heartbreaker表示“长得很帅,对异性有吸引力的人”。进一步讲,“heartbreaker”是指给异性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失望的人,魅惑他人,让人沉醉的人。Elvis Presley(爱尔维斯·普里斯利)有一首成名曲“Heartbreak Hotel”,指的就是“(因恋爱而)绝望的人住的饭店”。
Chris breaks a lot of hearts.(克里斯使很多女人尝到了失恋的痛苦。)
Chris dates a lot of women.(克里斯和许多女人有来往。)
珍妮特真迷人。
Janet is a knockout.*如同拳击中的“knock out”一样,表示极具魅力、使对方晕头转向的人,多指女性。
Janet is a knockout.(珍妮特真迷人呀。)
You can say that again!(颇有同感。)
Janet is sexy.Janet is beautiful.他好像看上你了。
I think he has a crush on you.*have a crush on...“看上„„”。
I think he has a crush on you.(他好像看上你了。)
Give me a break.(别随便瞎说。)
I think he is infatuated with you.* be infatuated with...“被„„迷住,为„„神魂颠倒”。
I think he likes you.简好像喜欢上我了。
Jane seems to like me.*seem“好像,看上去像„„”。
I’ve got the feeling that Jane likes me.I think Jane likes me.I have a hunch(that)Jane likes me.戴安娜对杰克有意思。
Diana’s been coming on to Jack.我不敢打像她那样的姑娘的主意。
I can’t handle a girl like her.* handle 表示“对待,对待(人)”。
She’s too much for me.我非常想见到她。
I’m dying to see her.*dying to“忍耐不住地想做某事”。
我想追求她。
I’m trying to make a pass at her.*make a pass at...“(特别是对女性)挑逗,求爱”。
I’m trying to make a pass at her.(我想追求她。)
I don’t blame you.([她对你来说很有魅力,]我理解你的心情。)
I’m trying to pick her up.(我打算把她弄到手。)*pick up 是口语“把异性弄到手”、“勾搭女人”、“追女人”的意思。
I’m trying to get a date with her.(我打算和她约会。)*get a date with...“和„„约会”、“约会”。
你也太狠心了。
You broke my heart.*break...heart在恋爱中“使„„十分痛苦”,用于甩掉自己的人。
You broke my heart.(你也太狠心了。)
I didn’t mean to...(我不是那个意思„„)
C 当别人在你旁边罗嗦个没完,你烦透了,说“you are so boring “.(你真烦!)。“shut up!”(闭嘴!)自然没错,可人家受得了吗?不如来一句“oh, come on.give me a break!”(帮帮忙,让我歇歇吧!)这多地道、多幽默。
要想说人“气色好”。“you look fine!”当然不错,可如果你说“you’re in the pink!”就妙得多了,实际上,在英语口语中,表示颜色的词用起来非常形象生动。
“他精力充沛”美国人说:“he is bouncy.”而不说“he is energetic ”,牢记一些日常对话中的活句式是你一把必备的钥匙。
如:久仰,“I get mind of you ”比“I heard a lot about you.”轻松得多。代问他人好当然能用”please remember me to your sister.” 或“please give my best wishes to your father ”不过,若是很好的朋友,何不说,“please give my love to Jim。”
在中国可不能随便说“我想你”,然而,当和西方人分手时说“I will miss you.”要比说“good-bye”或“see you soon”有趣得多,不妨一试。
有人开会迟到了,你若对他说 “you are late.”,听起来象是废话,若说“did you get lost ?”,则更能让他歉然,可别说成“get lost!”那可是让人滚蛋的意思。
别人征求你的意见,问能否开窗户等,你要说“you can do that.”就有点土了,用一句“do you have the time? ”实际上,问他人的姓名,地址都可以这么用:“may I have you name?”要比”what’s your name ? ”礼貌得多,不过警察例外。
别人问你不愿公开的问题,切勿用“it’s my secret ,don’t ask such a personal question.”回答,一来显得你没有个性,二来也让对方尴尬。你可以说“I would rather not say.”(还是别说了吧!)。
有时候,你想说什么,可说是想不起来,你可以说“well „”“let me see”“just a moment ”或“it’s on the tip of my tongue.”等,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句型是最地道的。
交谈时,你可能会转换话题,不要只说“by the way ”,实际上,“to change the subject”“before I forget”“while I remember”“mind you ”都是既地道有受欢迎的表达。
遇到你不懂的问题时可别不懂装懂,“I know”可能是中国人用得最多,而美国人最不能接受的一句话。当一美国教师向你解释某个问题时,你如果连说两遍“I know”,我敢保证,他不会再跟你说什么了。用“I got it ”就顺耳得多,要是不懂就说“I’m not clear about it.”不过如果你会说“It’s past my understanding”或“it’s beyond me.”你的朋友定会惊讶不已的。
D 网络语言
有些人批评年轻人喜欢使用简化英语的现象,认为这是语言退化的象征,所以老师不该教,年轻人也不该学。但是,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既然这些简化的网络语言在年轻人的网络世界通用,那么年轻人就应该学。否则,跟外国朋友在MSN聊天,十句看不懂五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而且,Google还告诉我们,这些简化了的语言,实际上非常环保,是拯救地球的大势所趋。Google Talk的官方Blog Google Talkabout 引述An Inconvenient Truth 的数据称,他们每个讯息中的每个字节(Byte),均会释放0.***0034立方吨的二氧化碳到大气层。正所谓小数怕累计,所以我们的讯息越简洁,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少。
言归正传,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电影、网络英文潮语。
btw(by the way):这个大多数人都会用,就是“顺便再说一句”的意思。
g2g(got to go):要走了。原句是I’ve got to go。
ttyl(talk to you later):下次再说。
brb(be right back):很快回来。也就是I’ll be right back 或I’m gonna be right back的简写。
jk(just kidding):开玩笑,别当真。
omg(oh my god):我的天啊!有时为了表达更强烈的情感,有人会打:OMGGGGGGG!
lol(laugh out loud):大声地笑。这个缩写已经快被用烂了。
Imao(laughing my arse/ass off):笑死我了。遇到真正搞笑的事,可以这么说,不过有点粗俗。
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到摔到地上。
roflmao(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my ass of):前两个的结合版,也就是超级搞笑的意思。
sth(something):某事某物。
nth(nothing):什么也没有。
plz(please):请。please 字尾是z 音,所以按照读音缩写为plz。
thx(thanks):谢谢。按照发音来看,thanks字尾的ks可以用字母X代替。
idk(I don’t know):我不知道。
imho, imo(in my humble opinion, in my opinion):在我看来,常见于论坛。
当然了,以上这些缩略语的使用还是要分场合的,该用完整表达的时候还是要把句子写全的。
E 电影词汇
电影摄制 filming shooting
film industry 电影业
cinematograph 电影摄影机, 电影放映机
cinema, movie theater 电影院
premiere 首映 film festival 电影节
distributor 发行人
shooting schedule 拍摄日程;拍摄计划
censor's certificate 审查证书 banned film 禁映影片
direction 导演(指艺术行为)
production 制片 adaptation 改编
screenplay 编剧 special effects 特技
slow motion 慢镜头
editing, cutting 剪接
montage 蒙太奇/画面剪辑;画面合成recording, sound recording 录音
sound effects 音响效果
dubbing 配音
post synchronization 后期录音合成studio 制片厂,摄影棚
(motion)film studio 电影制片厂
properties, props 道具
dolly 移动式摄影小车
spotlight 聚光灯
clapper boards 拍板
boom 长杆话筒
scenery 布景
shooting angle 拍摄角度
high angle shot 俯拍
long shot 远景
full shot 全景
close-up, close shot 特写,近景
medium shot 中景
pan 摇摄(移动摄影机以便使被摄物保持在画中或获得全景效果)frame, picture 画面(电影的一系列画面中的单独一个)
影片类型 films types
film, movie 影片,电影 newsreel 新闻片,纪录片
documentary(film)记录片,文献片
filmdom 电影界
literary film 文艺片 musicals 音乐片
comedy 喜剧 tragedy 悲剧
horror movie 恐怖片
thriller 惊悚片
detective movie 侦探片
ethical movie 伦理片
pornographic movie 黄片
western movies 西部片
serial 系列片
trailer 预告片;宣传片 cartoon 卡通片,动画片
footage 连续镜头
feature film 长片
short film 短片
dubbed film 译制片
title 片名
original version 原著
dialogue 对白
subtitle 字幕;给……加字幕
credits;credit titles 对原作者及其他有贡献者的谢启及鸣谢者姓名
演员 Actors and Actresses
cast 演员阵容
film star, movie star 电影明星
leading role 主角
stand-in 替身演员
stunt man 特技替身演员 extra, walker-on 临时演员
guest actor/actress 客串
supporting role 配角
工作人员 Technicians
adapter 改编者
scriptwriter 编剧
dialogue writer 对白作者
production manager 制片人
producer 制片主任
film director 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副导演,助理导演
cameraman 摄影师
assistant cameraman 摄影助理
property manager, propsman 道具员
art director 布景师
stagehand 后台工作人员
lighting engineer 灯光师
sound engineer, recording director 录音师
script girl 场记员
Projection 放映
sound track 音效
showing, screening, projection 放映
projector 放映机
projection room 放映室
panoramic screen 宽银幕
英美词汇表达法的不同
英
美 电影
film
movie 公寓
apartment 橡皮
eraser 电影院
movie theater 厕所
restroom 信件
mail 邮箱
mailbox
flat
rubber
lavatory
letter
postbox
cinema
电梯
lift
elevator 卡车
lorry
truck 短裤
shorts 裤子
pants 人行道
lk 汽油
gas/gasoline 酒馆
bar 商店
store
pants
trousers
petrol
pub
shop
path/footpath sidewa
眼镜
spectacles
glasses 地铁
underground/the tube
subway 收音机
adio 钞票
bill 律师
饼干
cracker 出租车
taxi 垃圾箱
garbage can 天桥
overpass
banknote
solicitor/barrister
biscuit
dustbin
flyover
r
wireless
lawyer
cab
罐头
tin
can 长途电话
trunk call
long distance call 第一层楼
ground floor
first floor 假日
holiday
vacation 秋天
autumn
fall 图画
picture
painting/drawing 相片
photo
picture 壁橱
cupboard
closet
LANGUAGE FOR PRESENTATION 1,Greetings getting attention 2,Overview of your project and why you decided on that topic/limited it to what you will present 3,Warn participants if you require their involvement 4,Close/end presentation so your audience are aware it is over!To start Although…., we concentrated on….First of all / firstly….Let me first give you an outline of what we’re going to present….Before I hand over to------, I’m going to tell you about….There are-----parts to our presentation: x, y, and z, so first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To continue I will now hand over to-------Next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I am going to focus on-----because-----What you might find interesting/ significant/ surprising/ curious is-------
To finish The final point I would like to make is …..Finally/ lastly/ last ….Last, but not least, is ….To summarize ….We concluded that ….To close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That was our presentation on ….Before we finish, are there any questions? We would be happy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now, otherwise that is all from us.
第五篇:浅谈欧洲文艺电影中的视觉文化表现与非视觉审美
浅谈欧洲文艺电影中的视觉文化表现与非视觉审美
在当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意义和观念还借助视觉来传播。若单就某种意义的可视性而言,视觉传播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象征物件或象形符号。如果说视觉内容可以用来传递情感、观念、意识形态,那就要从绘画算起——也即视觉符号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其领域中可以传播更多从表象上无法直接察觉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之后有了摄影。尽管摄影发明之初,一直是绘画者孜孜以求、不倦努力——从达?芬奇时代的暗箱景物再现与透视到达盖尔摄影法的发明再到爱好摄影的绘画人最初的摄影尝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绘画与摄影走向了两个不同的目标——绘画追求抽象之美而摄影追求真实之美。也就是从那时起真实的视觉表现艺术在文化领域开始受到关注。
之后又有了电影。《世界电影史》的开篇是这样评价电影的诞生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透视法影响了绘画使画家有可能创造出三维空间的幻想,但仍就不能表现运动。然而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最终是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象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电影在发明之初就是为了行使记录、再现的职能,从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之后随着诸多电影艺术家的不断创作追求,根据电影表现手段的不同,分出了多种电影流派。在这许多电影流派中,纪实主义电影始终保持着电影发明的初衷,忠实地记录、再现历史,为其影片中的视觉因素和非视觉因素寻求着最佳的结合效果,使二者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一、视觉文化的表现特征
伊雷特?罗戈夫在他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将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特征表述为两个层面,概括如下:首先是研究考察视觉及由视觉所构成的符号、内容系统——统称“视觉世界”在“生产上的意义”,“确立并维持文化内部的美学价值、性别成规和权力关系时所占据的中心位置。”在这一层面中,某个视觉性的作品或是某个作品的视觉性因素成为研究的主题,从其中符号化的画面、影象中提取作品的主观倾向、个性特征和意识形态。第二个层面的特征即“当视觉竞技场被开辟为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时,我们也就随之把对于听觉的、空间的以及对于旁观心态的精神动力学的分析和阐释等整个范围与此竞技场紧密联系起来。”在这里,罗戈夫所描述的“视觉竞技场”(visual arena)或许译作“视觉活动场”更为合适。狭义的说,我认为,视觉符号所建构的影象文本或视觉化作品即为视觉因素的活动场,视觉因素在作品内起作用。每个视觉符号之间具有差别,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但一个视觉符号集合其内在的指向性则更为深远。同时,作为作品的影象文本最终要放到整个文化领域来解释、考察才能更清晰无误的展现其内涵。广义上说,“视觉活动场”也可以指人类生活中的视觉经验。这才是狭义“视觉活动场”发生作用的源动力和有效支撑。
聚向地说,电影中的视觉文化,主要体现在影片的视觉表现特征上。它与主题特征、叙事特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影片的风格样式、造型特点、表现手段、影象效果、人物塑造等等,每一方面都以视觉塑造为基础,并通过视觉的塑造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电影的这一特征也正是符合了它作为大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的功能——用影象传播信息。当然,正如罗戈夫所描述的第二个层面,电影影象之所以能够对受众起作用,包括受众可以感知的各个方面,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是由于受众本身生活在广义上的“视觉活动场”,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视觉经验对成为作品的视觉符号有无形的规定性。早期的电影理论家雨果?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物;它们存在,但不在事物本身。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我们看到了遥远的和运动的物体,但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二、艺术电影的视觉与非视觉
从印刷文化到影像文化,有一种共同性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本雅明所说的“技术性观视”。“技术性观视”指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透过某种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比如,传统社会中人们直接用“眼睛”看风景,而今天我们更多地通过电影、电视、照片或明信片来欣赏风景,而这些“媒介”都是技术性的,因此这种行为被成为“技术性观视”。这一概念指出了影象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艺术片可以说就是电影的技术表现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了技术的支撑,艺术方面的想法才能付诸实践。
希区柯克的影片《后窗》被特吕弗称为“关于电影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本身其实是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商业侦探悬念片。但是这部作品为我们解释了作为电影的“看”的方式。影片的主人公杰夫是一个为杂志封面摄影的摄影师。他因为断了腿在家通过窗口看六个邻居。片中将“看”的方式分成了几个层次:首先,头一天晚上用眼看,所有的人家里没有事发生。所以片中看到的画面构图景别都是全景,之后他发现男人冒雨出现几次,记者为看清情况于是借助工具观察,进入到第二个层次。通过变焦镜头看对面的不再是全景,而是中景,接着男人在包刀,用望远镜也看不清,于是他把超长焦镜头装上,再看就是近景和特写,看到的是细节,包括刀和戒指。超长焦镜头出现后,同时出现三种观察方式,肉眼、望远镜和超长焦镜头三者交替出现,从工具出现,这个故事就由全景、中景和近景组成。这是最标准的电影语言:电影代表的是人们观察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影片中所采用的不同景别不是电影本身的需要,而是根据观察的心理需求决定的。
有关艺术片的概念或涵义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艺术片=欧洲电影=不好看,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式。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题表现上,艺术片的作者希望以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对待世界是否真诚,能否说真话,是判断一部影片艺术水平的最基本标准。”也有人说,艺术片作者把观众当做癌症患者,拼命透视他们的心灵深处,发掘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在据实以告“你患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比如说,布莱松的影片,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始终在给人类看病。这种“用电影做心灵朝圣”的艺术片,只能获得那些深入思考人生哲学者的心灵感应。这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类型片的娱乐目的有所不同。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艺术片推崇的是“反类型”的自我中心说,电影的主体与好莱坞为迎合观众意愿编排情节不同,是导演自身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在他们心里,自己的感觉是第一位的,观众是第二位的。比如,伯格曼对电影梦幻叙事的探索,特吕弗的现实主义追求,很少有观众喜欢看,因为很少有观众能看懂。
第三,在摄影手法上,艺术片对表现形式不断地探索,打破了“蒙太奇”在影片中的千篇一律,开始了对景深镜头或说长镜头的尝试。
正因如此,艺术片在视觉表现和审美心理上都有独具个性的特征,每一部艺术的作者或说导演也都有其可以独当一面的个性。
三、《四百下》:特吕弗的现实世界
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失落。当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而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年轻人。这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为是“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印痕。
《四百下》就是“新浪潮”中一部探索性的影片。弗朗索瓦?特吕弗首先是作为一个电影评论者跻身电影界,之后通过自学开始进行电影创作。1959年,他的第一部长片《四百下》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新浪潮”运动的开端,并成为一个法国电影生产的方式的诞生。此后,他创作的23部作品使他成为法国最为著名和成功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主题一直围绕着情感、女性、儿童和忠诚上。
《四百下》是特吕弗的一部自转体影片,他以自己早年的坎坷经历为契机,叙述了一个13岁的青少年安托万,由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均得不到爱护和关怀,终于走上少年犯罪的道路,并被送往感化院。他喜爱大海,向往大海,可是当他从感化院出来后来到茫茫大海面前,他却终于感到了自身前途的茫然。
“新浪潮”电影强调突出个人风格,主张将电影变为个人化的艺术。作为“新浪潮”主将之一的特吕弗,更是明确提出了“作者电影”的理论。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撰文指出:“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和自传性质。年轻的导演们将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他们的经历。”“作者电影”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导演即一部影片的作者,应当完全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并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由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创作,从文艺审美上讲可以更好地与当时流行的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相联系,而无须过多地考虑迎合观众,为娱乐而制作电影。因此,以《四百下》为代表的“新浪潮”电影在视觉表现和非视觉补充上都更有特点。
第一,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结构全片进行叙事。写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虽是从电影发明之初就有,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只好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面貌。从“电影眼睛派”到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最后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安得烈?巴赞因为他在电影纪实美学方面的里程碑性的成就,被成为“新浪潮之父”。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惟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特吕弗在《四百下》中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抛弃了传统电影的一元化结构形式,情节上不再是线性因果的叙事模式,而是顺着时间顺序,以小男孩安托万为叙事中心,把他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串联起来。所以在《四百下》一片中,只有两个镜头是没有小男孩出现的。一个是开始的长达三分钟的空镜,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故事发生的背景等交代性镜头。另一个是在感化院,安托万的母亲与院长的谈话。除此之外的所有镜头都在跟随着安托万的脚步。
第二,摄影方法的的创新探索出新的表现手段。“新浪潮”遵循巴赞纪实美学,大量利用真实的自然光源,采用实景拍摄方式,运用抢拍、跟拍和景深镜头、长镜头等拍摄方法,将新闻片和记录片的多种手法移植到故事片的摄影中来,追求一种自然逼真的纪实风格,努力创造一种非常灵活的新闻报道形式的摄影风格。尤其在《四百下》中,导演对场面的调度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场面调度”理论是有巴赞提出的。它追求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统一,消除导演在艺术表现中的自我表现,保留事物发生过程中的瞬间性和随意性。《四百下》中有这样一个长镜头,其内容叙述的是安托万与同学们排队去学校,每走一段路就有一两个学生偷偷溜掉。在走过几个街区之后,剩下的学生已寥寥无几。表现这样的过程,导演完全可以按照“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只选择几个场景的叠画。但导演则是记录了全过程。镜头首先选择固定机位正拍学生排队,学生开始走时,固定机位摇拍,与学生拉开一段距离后开始跟拍。之后,机位慢慢升高开始跟踪俯拍,直到固定在一个楼顶的高点,再跟随行进的队伍180度摇拍。在这一过程中,导演不再把关注的对象固定在某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而是以记录的形式,客观地表现当时儿童的心理状态。之后,机位慢慢从高点下降,与之前的上升形成呼应,回到地面后的拍摄也与开始相似。同时,开始的银幕右面出画与结束是的银幕右面入画也形成呼应。在这一接近6分钟的长镜头中,通过机位的运动,导演为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空间:由进及远的街巷景深的表现,由低到高的城市俯拍的表现;在时间上,由于镜头没有经过剪辑,因此导演为我们展示的一个真实的物理时间。这样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表现手法,同时拉近了导演与观众的关系,把好莱坞式的导演引导故事发展方向从而引导观众转变为导演让观众在真实的时空中寻找答案。
四、《呼喊与细语》:伯格曼的梦幻世界
五六十年代,几乎与“新浪潮”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现代派影片,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夜》、《蚀》,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等,以及瑞典导演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呼喊与低语》、《野草莓》等。这批影片与“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狂人皮埃罗》,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影片一道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现代派电影的新潮。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大师和戏剧大师,是现代电影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伯格曼起到了比其他电影创作者更大的作用,他是公众进一步看到电影是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一种能和其他艺术比肩的伟大艺术。他假定一部电影能像小说那样同样用来描绘心理过程,从而开创了电影的新的表现形式,成为“灵魂电影”、“理性电影”的先驱。伯格曼的电影永远指向人类内在的最深邃的问题,也就是人类亘古以来最切身的问题——人类追寻的自我肯定。比如在他的《第七封印》中,他通过对上帝的质疑,对生与死、善与恶的探究和对孤独与痛苦的思索来展开他那充满困惑的哲学思辩。他的视觉表现力和主题审美也构成了西方的“伯格曼现象”。在他所创作的电影中,几乎每一部都与梦幻相关,都希望通过梦幻的形式表现。《野草莓》由四个梦组成,以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第七封印》是主人公与死神探讨生命涵义的噩梦;“沉默三部曲”和《假面》更像精神危机者的幻想;《呼喊与细语》代表了伯格曼最勇敢的尝试——以电影方式完成的一种梦幻状态;《芬妮与亚历山大》更是一出融悲剧与喜剧于一身,把梦幻、现实、戏剧交织在一起的杰出的梦幻剧。在伯格曼那里,电影本身就具有梦的特性,甚至可以把他所有的影片看成同一个梦的变奏。
伯格曼曾坦率地说,“我的电影从来就无意事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梦境可以为作者提供一个最广的尝试方向,毕竟梦中可以发生一切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梦不仅是他重要的剧作元素和表现手段,也是他整体银幕形态的体现和重要的风格所在。幻想与现实,现在与过去的相交、队列,时间与空间的跳跃、变换呈现出一种梦幻剧的复调形式。
《呼喊与低语》被伯格曼称作是一部“无法超越”的室内心理剧。这是一部关于脸和灵魂对应的影片,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伯格曼所希望的“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游走”,充满了梦幻的特点。
影片首先选择了一个窗外风景的大远景——巨树、原野、曲径和四个白衣长裙的女人。风在巨树之间鼓荡,弥漫的雾气渐渐消散,四个白衣女人看不清样貌,走来走去,状似嬉戏交谈。雾气使得色彩变得柔和,是温柔的黄绿基调。随着镜头拉回到安娜站在窗边的现实之中,这更加体现出开头的引子是一场梦,一种幻想。这正是伯格曼以此创造的特殊的情境。因为这样的画面不似真实生活的“正常的环境描写,他的用意也不是通过这样的场景交代环境或做铺垫,它们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义,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入口,或说门口。”
影片以艾格纳斯从疼痛中醒来的面部特写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始终幽闭着四个女人的宁静别墅里。这也正是反映了先前的外景是一个梦境。别墅中的每一个房间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天花板、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墙。片中弥漫着红色。每一个段落都以“红闪”接女人的脸特写开始,又以渐渐被红色吞噬的女人的脸特写结束。
在视觉效果上说,伯格曼处理女人脸部的特写是一种检视,一种探索。他不是在追求一种角度上的关注,比如《出租汽车司机》中在开始时对主人公眼睛的特写,由远及近推上去,将眼睛的语言化特征定格在这24格的画面上,展现了主人公的茫然的内心感受。伯格曼对人脸特写的处理则是他提出的戏剧中的“魔点原则”,即安排演员的位置,使他们在舞台上彼此间以及与观众间有紧密的联系。摄影机对脸部的构图就是脸部位于画面的正中间,上下取景都是齐着人脸的上额和下颌,而且镜头的处理是久久地停留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摄影机固定机位。每个作为段落始末的特写都以同场景同景别同光效出现。演员们在拍摄过程中感觉到的不是美貌而是他们面部的魅力和动作的魅力被拍进镜头。这样结构全片不但段落划分明显,而且把观众的注意力都深深得吸进像画框一样的镜头中去,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画面中变化了的东西,即不同的脸部和脸部表情。在加上红色的闪回与周围布景的高度反差、强有力的明暗对比,使形象、特写的面孔像烙在银幕上一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让人觉得犹在梦中。
在膜质般的红色房间里,穿白色裙子的四个女人穿来穿去,喃喃细语。在艾格纳斯死去又复活的这一梦幻与现实交融的灵魂困顿的时刻,女人们都在渴望着彼此间灵魂的触摸,但她们的肉体和灵魂都彼此隔着,各自被淹没在自己的孤独中。伯格曼这种梦幻化的视觉吸引力,在非视觉的审美上有着独特的效果。精神分析学者指出:“梦与电影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似性”精神分析美学认为,艺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梦的法则就是艺术的基本法则之一。弗洛伊德把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四种:压缩(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具象化(means of representation)和二次加工(secondary elaboration)。在本片中,三姐妹的形象各自代表着母亲性格的一面,三个人形似各自独立,但实际上是导演对一位女性性格的三位一体的压缩和移置,同时三个女儿的性格分别体现了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所涉及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卡琳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本我”的东西,反应了人格深处最清晰的本能:她的内心充满了欲望,去追寻与人类的接触,她不幸的婚姻使她变得冷酷、封闭、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当她用碎玻璃刺伤自己的下体时,她在痛苦中带着一种绝望的快感。这说明她的内心里有着强烈的爱的渴望和本能。在玛利亚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则是一种“自我”,她自私、冷淡、卖弄风骚,对世事漠不关心。她的这样的性格是受到外界“氧化”的结果,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来的很现实。而在艾格纳斯身上则表现出了“超我”的至善至美,她柔弱、沉静、富于幻想,从她的眼神中透着善良:她被绝症折磨着,无法投入现实的生活,只有通过日记、画画与世界交流,从而抵抗孤独。真实的世界是病痛带来的折磨,她的所谓的“艺术”则是对痛苦的抵抗。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这三种人格特征,但不一定是哪一种占上风,但是,当受到孤独和死亡的侵扰,他先会放弃“超我”,这也许就是伯格曼通过艾格纳斯的死告诉我们的。
欧洲的艺术片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品,在这里不能一一分析,比如《偷自行车的人》、《广岛之恋》、《母狗》、《圣女贞德的审判》等等;也有很多的艺术家——我希望称他们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创作与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们——在这里也不能一一列举,比如布莱松、布努艾尔、冯?特里尔、法斯宾德、贝尔托卢奇等等。欧洲的艺术片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探索财富的路总是需要一些曲折才会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所以,当你终于厌倦了好莱坞式的浮华与虚幻时,不妨换一副心情,煮一壶咖啡,坐在洒满阳光的沙发上,静静地品味来自异乡的影象,也许它不那么美,——天空不那么蓝,楼房不那么现代,人们脸上的微笑不那么明艳,但是,那是真实的,那是一个经历过不平静的生活的人在讲述平静生活的意义。所以,请珍惜这笔财富吧。
参考书目:
1、《世界电影史》郑亚玲,胡滨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视觉文化读本》罗岗 顾铮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想象与艺术精神》候克明 杜庆春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5、《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张会军 王鸿海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本雅明文选》陈永国 马海良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