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5篇)

时间:2019-05-15 09: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

第一篇: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的扩展和市民的兴起促进了世俗绘画的萌芽,以及明清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世俗绘画发展。从城市商业与绘画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城市的发展对我国古代“世俗绘画”发展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商业;艺术创作;世俗化;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On Ancient Chinese “Secular Painting” from the Urban Development

BI Ming-ren

城市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扩展和市民的兴起促进了绘画的世俗化。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水墨山水画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或是占据了统治地位。这诚然与中国山水画家,尤其是文人山水画家的审美理念受道家禅宗的“天人合一”、“身与物化”及“超功利性质”的影响有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倒不如说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城市工商业不发达有关。

一、关于世俗绘画

世俗化是一个同宗教、神圣化、禁欲主义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城市市民生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易的频繁和专业手工业人口的集中,形成了早期的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城市的商业区和城市市民阶层,市民的生活也出现了根本的变化。由于贸易往来频繁所带来的自由风气和知识的开通,使城市市民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农村经济下的百姓性格,主要表现为:(1)现世性: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当下生活,看重现实的可兑现的理想,个性意识觉醒,看重经济利益;(2)理性化:为了使竞争有序化,为了使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之间关系的协调,城市注重用客观的、理性化的、可计算的标准与规范来建构社会;(3)民众化:市场经济体制所蕴涵的平等与自主的精神,知识的传播以及教育的普及容易培育社会成员一种自主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与能力;(4)普遍受益性:人们必定会愈来愈关注社会成员普遍受益的问题,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①

城市市民代表了一种工商业繁荣下的新兴精神,虽然对世俗的肯定和热爱使他们沾带了一些享受主义倾向,但他们面对现实乐观进取。唐宋以后,佛教逐步确立了主流宗教的地位,而佛教在“现世”与“来世”之间是更重视来世的。因此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以拜金主义、道德失衡、丧失精神家园等否定世俗化,忽视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在文人山水画主宰中国绘画达数百年之久的潮流中,城市市民风格的艺术也同时悄悄地涌动着、成长着。传奇、小说、演义、评话、杂技等市民风格的艺术较早成形,虽然反映市民世俗生活的绘画在巨大的传统文人势力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肯定,然而类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类的巨著却揭开了中国市民绘画的先河。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部人群熙攘的城市记录,同时还说明在山水画全盛时期另一支缓慢成长起来的城市风俗绘画也已露出端倪。它们绘有景物,但不是文人山水的世界,它们没有追求意境高远的文人理想,刻画的人物也不是唐、五代的释道贵胄,它们所呈现的只是现世城市生活的世俗片段:呼叫的商贩,嬉闹的孩童,集市中摩肩接踵的百姓,那谈笑风生的街坊邻居。世俗绘画将人物从释道的神圣庄严中解放出来,而且也不企望走到宇宙山水中奢求更高的生命理想。他们热爱现世、肯定现世,在初步自由开发的城市生活中享受着他们的现实生活。那在戏台前万人攒动,庭院后无声品茗,争看或聆听那来自于宗教俗讲、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中的生活百态,是城市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尽管文人山水、神、仙、佛还占据着绘画的主流地位,但随着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还是出了不少诸如肩背日杂用品行走于城郊以贩卖为生的商贩《货郎图》,以及《茗园赌市》、《灸艾图》、《戏婴图》、《闸口盘车图》等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同时,市民绘画借着释道神佛画的传统,把佛禅、菩萨降低为世俗的、市民风格的罗汉、应真像;连马远的《踏歌图》及《盘车图》、《丝轮图》也在山水画中寄托着俗世风习和局部世俗生活的描绘。但市民绘画发展之路是极为曲折的。中国毕竟有太深厚久远的农村经验和广袤无垠的山山水水了。在取得社会文化主导力量时,文人墨客一方面反击华丽浮藻的宫廷贵族艺术,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压抑着爆发户式的商业文化,使绘画继续走着追求山水理想、平淡天真意境一途,元画中的世俗景象几乎全被山岚云烟遮掩了。

二、世俗绘画的萌芽

现实生活就是世俗的,即使在城镇产生以前的农业时代,造型艺术亦不乏世俗的内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宴乐铜壶》,其纹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风俗画。

这件高40厘米的铜壶通身满布用铅类矿物错成的图象。壶身图象以五条带纹分为四层画面。第一层分为左右两组:左为竞射图象,上部有一建筑物。右边一组“采桑”图,其下有三人从事烹饪;第二层可分为左中右三组:右边一组为宴乐图象,有高楼一幢,楼上六人,前一人凭几而坐,身后一人执长柄扇侍立,另有侍者四人。楼下室内悬编钟一组四个,编磬一组五个,各有二人执桴击钟磬,四人吹笙伴奏,二人击鼓。图左有四人执矛作舞。左上方仍为竞射图,与第一层左部图象类似,竞射图下方为半圈形帐幕,正中一柱撑托帐顶,是专供野外弋射狩猎者更衣休憩用的帷帐。中间一组有短装射者四人,用绪墩(带绳的箭)仰射飞雁。左下方还有鱼鹰一只,追逐鱼儿五条。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象。右一组为攻防图,左一组为水陆交战图,这组水陆交战图,军阵严明,人物形态生动,可谓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反映早期造型艺术世俗内容较多的还有石刻。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墓志上,其中著名的有宁惫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这些世俗石刻线画艺术内容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儒学传统题材。如孝子节烈故事“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孝子闵子骞”。二是表现道家升仙思想和长生之术。三是受佛教影响表现“出世”的内容。四是属于现实生活题材的内容,表现了墓主生前生活及有关的故事,如宴饮图、庖厨图,出行图、铠马图等。②

《宴乐铜壶》各组造型的主题可归结为演武、攻战、宴乐、狩猎、采桑、捕鱼,完全是当时世俗生活的写照;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其画面有神话和现实的并存,有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的并存,有抽象的图案和具体生活的并存。虽然这些石刻的理想是“出世”的,但内容则世俗的,有着一种叙事的倾向和更多的世俗生活细节描绘。绘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即使是在生产力及不发达,人们幻想着超自然的力量来克服现实问题的农耕时代,“及乐”世界的表现也不能“脱俗”。

三、明清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世俗绘画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商贸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为明清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奠定了基础。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富饶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到了明代,新兴的棉作经济、桑蚕经济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和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加工,商品化的生产结构,更进一步使江南吴地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苏州更成为江南地区的商贸中心,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商贸中心城市。乾隆二十四年(1759)苏州画家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就生动再现出了当时苏州城市的繁华情景,画中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金阊街区。据初步统计,该画面上的各色人物约有12000之众,运河上的货船、客船及竹木筏等约400只,街上林立的各类商店约有230多家,包括了50多个行业。③ 经济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带动城市的全面繁荣,文化也自然发达。江南地区文风蔚然,人文之盛居全国之冠。对于生活在吴越之地的文人来说,繁荣昌盛的商品经济创造了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远比福祸莫测的艰险仕途更能提供充裕的生活保障,众多文人因而绝意功名,潜心书画。那些屡试不中的士子,历经宦海沉浮的官员,在饱尝政治挫折之后,也纷纷加入此列,使文人画家队伍不断扩充。据清初徐沁《明画录》中记载,除宗室外有画家近800人,江苏、浙江两省合计约600人,大都集中在太湖沿岸地区,足见江南地区绘画的发达。

大批脱离官场的文人雅士闲居城镇,成为市民阶层的一部分。他们把雅集宴飨、赋诗作画的文人情趣带入市井生活,也带动新兴的富商追随文人雅好,成为一时风尚。市民整体文化层次的提高使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相应增加。富商巨贾们附庸风雅,需要书画装点门面,这就为书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推动了绘画世俗化、商品化的趋势。④ 整个明代,无论是倾向于宫廷画风的戴进、吕纪、仇英,还是热衷于文人画风的唐寅、文征明,都不可避免地在新兴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中受到了市民风俗的感染。他们敷色稠艳,题材也不再是高渺的山水,而是更为人间的市民生活景象,他们重新从倪瓒式的荒冷的世界中走回到了喧闹的城市。此时的唐寅,就是时代画家的范例。唐寅《韩熙载夜宴图》的俗世性就十分明显,那些忙碌于现世享乐的歌伎、仕绅已不再是山水画中的文人心境,而是城市新兴中产市民的真实写照。

绘画成为商品势必需要顺应市场,而面向的买主多是附庸风雅、追求时尚之辈,未必具有很高雅的文化修养。他们虽然也效仿文人情趣,但并没有真正文人的心境,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是具有文人画面貌而又要适合自己欣赏品味的绘画。这种需求成为影响绘画风格变化的客观因素,使得职业画家们创作了大量以商业为目的的作品。主观因素还在于职业文人画家自身的特性。文人闲置城镇以画谋生,成为市民阶层的一部分,社会地位不高不低,既与官吏富商有交往同时又为他们服务,既能够享受较高层次的生活,但又不能摆脱城市平民的身份。这样的身份地位决定了职业画家们关注的视点在于市民阶层,在作品中描绘世俗生活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到了在18世纪的清初,扬州成为城市风格绘画形成的典型代表城镇。在这里建立了18世纪中国市民艺术的大本营。扬州画派,一般俗称“扬州八怪”,他们来到这工商业繁荣的扬州,大半以卖画为生,也从不避讳“卖画”的事实,甚至以卖画尺幅若干金为荣。这些都已说明,从文人画中解放出来的市民画家,已不再是以“清高”为美学的标榜,他们不附庸风雅,相反地却大胆地以“俗”入画,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平民化、生活化、世俗化倾向。在绘画题材上花鸟大多以梅兰竹菊、松石为主,人恻山水多以民间故事和世俗生活人画,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搜画水墨梅竹、人物山水,叶衍兰在《清代学者像传•金农》中评说“客维扬最久”,“年五十有三始学画,涉笔便古,脱尽画家之习。”虽笔墨高古,但出于卖画的需要,所画内容多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等。⑤

一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一旦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文化条件,便构成了集中文化和艺术的能力,如19世纪的巴黎,20世纪的纽约,以雄厚的工商实力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平台,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同时为解决个人生存问题,文人画家职业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绘画成为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明清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富商巨贾的云集也助长了消费享乐之风的兴起,社会风气日渐趋向奢靡,居处于城市中的文人更难免受到商品社会中浓厚的世俗趣味的薰染,因此他们的绘画中带有几分世俗情调,不论是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讲,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总而言之,绘画的商品化导致了世俗化倾向的出现,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就是题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以迎合大众的欣赏品味。

画家与世俗结合的市民绘画,表现在色彩的重新出现或重视,表现在人物绘画的现实性格,表现在题材的日常生活世俗化,表现在画家与商业的结合,也表现在画家不避讳“卖画”这种事实。只要社会进步着,城市发展着,市场繁荣着,城市市民世俗生活就不会少。自然地,反映城市市民世俗生活题材的市民绘画就不会少,画家卖画的也就不会少。

① 孙爱军《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38页。

② 郭坷《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艺术散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85页。

③ 李华《从“盛世滋生图”看清代前期苏州工商业的繁荣》,《文物》,1960年第1期。

④ 聂卉《晚期吴门绘画的世俗倾向》,《美术研究》,1999年第3期,第63页。

⑤ 赵煜《论扬州八怪绘画作品的世俗裕倾向》,《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14页。

第二篇: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彩陶上丰富的装饰纹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运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物象的能力已经相当熟练,以线描的绘画技法成为民族传统的绘画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绘画逐步成了完成的体系,文明于世界。

中国古代绘画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分三大类阐述中国古代绘画的成就。)

人物篇

展示《人物龙凤图》,帛画战国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的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侧身站立的女子双手合掌视乎在祈祝什么,女子形象的上方是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在女子和飞鸟的前画是一只向上升腾的龙,这些描绘说明这些作品的用途和后来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一样,表示引导死者的魂魄升入天国。虽然这是一幅勇于丧葬仪式的道具,但作画者在布局、造型、描绘技法等方面都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特别画中的形象都以流畅的勾勒,线条遒劲有力,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绘画以线条作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传统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东晋时期被称为才杰、画杰、诗杰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以看到我国魏晋时期的绘画风貌。

《洛神赋图》原系曹操之子、著名文学家曹植所作,以他经过洛水时梦中遇见洛神互相爱恋的故事,寄托他在爱情生活时的痛苦。《洛神赋》文词凄切,是赋文中的杰作。顾恺之依赋作图,以长卷形式描绘曹植赋文中这段浪漫的故事。《洛神赋图》既有装饰画的手法,又有写实梦幻般的意境,画中景色的描绘更是开中国山水画的先河。唐代的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以恢宏大度的形象,充实明快的线条,辉煌灿烂的色彩,卓越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美术史上的辉煌之页。

唐代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两汉甚隋代十三个帝王的肖像,画家通过形象的塑造细致的刻画了每个帝王的相貌、个性和气质。对于开国创业的英明君主,在表现他们的貌宇堂堂——晋武帝司马炎像。而对丧权辱国的昏庸君主,则重在表现他们的萎靡不振——陈后主陈叔宝像。这些帝王肖像还有明显的政治见解。

阎立本传世的最重要作品是《步辇图》,它取材于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与当时藏族土番王的联姻的文件,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加强了中原与西藏的联系,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团结,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画面上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往长安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乘坐在以人力抬起的步辇上,不仅具有帝王风度,还使人感到亲切真诚,前后左右的宫女有的抬辇、扶辇,有的张伞、持伞、玉质花容、姿态不一。

盛唐时期著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描绘一群雍容华贵的唐代贵族妇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全画大致可分为采花、赏花、闲步、戏犬四个段,简练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典雅的风格,塑造的盛唐时期贵族女的典型形象——丰颊体肥,也是研究唐代服饰的重要资料。

唐代著名画家韩干,善画人物,尤精画马,《牧马图》画一马倌骑在白马上,另一黑马随之缓行,不用画任何背景,黑、白二马各部分比例匀称,透视解剖也很准确,用色虽是浅设色,但由于在黑白对比色中加上少量的朱红使人感觉并不单调,马倌的形象威武有力,双眼炯炯有神,显示了高超的写实能力。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我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他是画家受南唐李后主之命,亲身观察了韩熙载的家庭生活而画成的,对于此画的产生,传统的说法是画家如实表现了韩熙载为逃避尖锐政治斗争而故意纵情声色,也有人认为是李后主想中庸韩熙载希望他改掉沉迷声色的毛病,命顾闳中作此画是为了让韩熙载自感惭愧,顾闳中分段描写韩熙载的夜宴活动。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韩熙载与宾客们倾听琵琶弹奏,画面人物众多,姿态各异,画家紧紧抓住“听”字描绘不同的情绪反映,神情和视线集中到琵琶女的手上,每个人物都被动人的乐曲所陶醉,唯有韩熙载的神情抑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虽置身于夜宴之中,却超出于欢乐气氛之外,出色的心里描写,达到了 传神的境界。

第二段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为舞妓助兴,舞者身材娇小,扭着腰,舞姿轻盈,人物主次分明,有聚有散,有静有动,构图十分和谐。

第三段宴间休息,韩熙载坐在榻上和几个仕女闲聊,情节轻松。

第四段听管乐合奏,韩熙载衣着随便,袒胸露怀,双腿盘坐,右手持扇,有仕女伺候,正在欣赏五名姿态、表情各不相同的好乐队的吹奏情节。

第五段送客,宴会结束,韩熙载与宾客告别。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用笔设色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物形象准确,线条勾勒流畅,画面大块黑白间隔,色彩变化丰富,是我国长卷人物绘画的典型构图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幅写实生动的长卷风俗画。全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全图人物五百多个,还有各种建筑交通工具等,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突出代表。

画卷右边开端是田野和村落,(图标上,长528cm,高24.8cm),赶集的人情和驮运货物的骡马沿着田间小路向城里行进。画面自右向左,向市区伸展,田野渐渐被房屋店铺取代,河流折转进入画面汴河上行驶的是一艘客货船,两岸店铺客栈林立,一片繁荣景象。虹桥是长卷中着重描绘,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桥下一艘大船正从桥洞穿过,因桅杆太重,还未完全放平,船夫们紧张万分,有的使劲撑高,有的用杆抵住桥墩,避免撞。桥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各种人物和车马的描绘一丝不苟,极其生动,船夫们紧张的操作和人们凭栏观看,相互呼应,连成一体,绘成了极富生活气息的动人画面,将全画的描写推向高潮,曲折的河流折向城内,一座气势雄伟的城门巍然屹立。城内店铺密集,街道纵横,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从郊外画到城内,众多的人物穿插分布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情节之中,场景浩大而有序,表现了画家出色的构图能力。

山水篇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宋元时期取得了最大成就,形成了众多的画派,五代北宋时期以荆浩、关仝、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展示画作《匡庐图》荆浩-五代、《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是以峻拔雄伟的高山峻岭为画的主体表现了北方山水的雄伟气势。

《溪山行旅图》宋,范宽是北宋前期的著名山水画家,他长期生活在山西中南太华山林之中,长期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他的山水画创作有独特的艺术境界,《溪山行旅图》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重巍峨的山峰,几乎沾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直线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树木葱浓,山路上行进着一只小小的山旅队,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画面以浓重粗壮于沉雄之中见精微。

范宽的另一幅代表作《雪景寒林图》全画主次分明,气势磅礴,画面中心黑色浓重的峰峦和密林是全面的主体,左右两边的远山和村落溪桥作为陪衬,主体的峭拔雄伟,衬景的渺茫掩映加上积雪的群峰和寒气逼人的寒林把北方山村寒冬的气氛和意境表现的非常充分,渲染了一种壮美重交的艺术境界。

《青卞隐居图》王蒙,运用了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描绘了无锡太湖渔庄秋天的景色,近景是几颗稀疏的枯树,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远景是淡淡的小山,三段之间相互谢姐,极有层次,画家在中景湖面空白处亲笔提款,发扬了中国书画相结合的传统。最能代表元代山水画成就的是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元四家),他们的山水画既有个人的鲜明特点,又有时代的共同风貌。(展示作品《渔庄秋霁图》倪瓒)

花鸟篇

中国古代花鸟画成熟期在五代,随着独立画科的逐渐壮大,出现了各种新的风格,对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作品 王冕《墨梅图》),黄荃是五代时期悉数宫廷画院的著名画家,写实能力十分高超,《写生珍禽图》相传是他给儿子临摹练习的范本,在适当的空间排列了二十多种昆虫、禽鸟,龟壳坚确、蝉翼的透明、鸟羽的整齐、麻雀起飞的神态都表现的细致真切。黄荃一生出入宫廷,所画的珍禽异兽都显得豪华富贵,因此有皇家富贵之称。

宋微宗赵佶《芙蓉锦鸡图》

北宋末代皇帝是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工笔重彩花鸟画,《芙蓉锦鸡图》是他的代表作,一只美丽的锦鸡落在芙蓉花的枝头上,压得芙蓉不停的摇曳,锦鸡的美丽羽毛以及尾翎上的细致的斑纹与光泽都被真实的描绘,它突出的体现了北宋画院倡导的画法,精细不苟,明丽工整的风格。

明代的徐渭《杂花图》是中国美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开创者,也是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民主倾向的诗人、剧作家。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笔酣墨饱,淋漓尽致。《黄甲图》生动的表现了螃蟹的爬行,蟹壳的质感,荷花凋零的清秋气氛,为了艺术的探索,徐渭一生不追求世俗名利,淡泊人生,但开创了中国画中大写意的先河,对清代乃至现代的花鸟画都有很大的影响。

清朝初期出现一位敢于标新立异的画家朱耷,字号八大山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常用冷峻而引人深思的形象,表达孤独、冷漠、高傲的意境,《荷花水鸟》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跨,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的蹲在石头上,显得极其冷傲、孤僻。全画笔墨简练,大块空白,更增加了全画的悲凉气氛。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郑燮,字号板桥,他能诗善画,一生喜爱兰花竹子,竹子宁折不屈,被人们认为是有气节的植物,郑燮画竹抒发了他对人生处世的态度和激情,他注重实际观察,往往触景生情,别出新意。《丛竹图》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话写一丛墨竹老淡青黄,重叠错落,疏密有致,劲拔挺秀,又自作长诗于竹子之间,别有一番情趣。

任伯年是清代末年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他的花鸟画构图奇思多变,他对生活深入观察,善于捕捉最生动的形态,并巧妙运用布局的疏密关系,形象的动与静的对比。

清末著名画家吴昌硕在书、画、篆刻三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近代一些著名画家如齐白石、潘天寿等有重要影响,《硕桃图》布局极具匠心,用笔融入了画家擅长的转溜之法,长锋羊毫旋肘挥写,笔意雄健。

中国古代绘画是我们伟大祖国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的一个部分,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中国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篇:从元宵节看中国古代情人节

赣南师范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社会史》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 :历史学1101学号:110200047姓名:杨小凤 选课班级: 11历史任课教师:谢敏华成绩:

从元宵节看中国古代情人节

赣南师院文旅学院 杨小凤

摘要: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重大节日。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另一方面: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从中国传统节日透视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关键词:元宵节古代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被称为“上元节”。全国各地除了吃元宵(汤圆)习俗外,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等形形色色的活动为传统社会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甚至是相亲的机会。

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身居闺阁,不允许擅自外出活动,但是过年过节还是允许她们结伴出门游玩。在唐代,热闹的元宵节灯市上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这也被称作“踏歌”或“行歌”。未婚的男男女女在这样的娱乐活动中很快拉近距离,产生好感。即便到现代,在宝岛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而流行于贵州的苗族的偷菜节,也正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在这一天姑娘们成群结队的去偷别人家,偷菜时也不会怕别人知道,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据说谁偷得菜最多,谁就能最早遇到意中人。在西方,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起源于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西方的情人节也就被称为“瓦伦丁节”。在中国情人节比较常知道的是七夕,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三个节日可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就不用说,然后就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再者就是元宵节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1)元宵节,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宋代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后王安石应该是每年都该与夫人好好地过上一回情人节了吧。七夕情人节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牛郎织女情断天河,不由得让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长城,刘兰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饱经三百六十日的苦恋,换得一夕的相拥,悲喜交集之余,也就是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我想,瓦伦丁式的情人节更适合年轻人,以如火的红玫瑰见证着澎湃的激情;元宵的情人节更适合传统的中国人,用羞涩的微笑传递着爱的信息;七夕的情人节则更适合已婚的夫妇,借悲剧式的恋情加深浓郁的亲情。不管是东方的诗帕还是西方的玫瑰,不过是传递爱的载体,把爱写在心中,将情融入行动,那么,天天都是情人节,这也许会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浪漫。

从元宵节如何来看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春灯谜》一剧,写宇文行简二子宇文羲和宇文彦,文才出众。宇文行简须谒选湘乡学博,便带少子宇文彦赴任,让长子宇文羲在家读书。元宵灯节那天,宇文行简泊舟黄陵驿,宇文彦与仆人承应上岸观灯。西川节度使韦初平钦升枢密,带着两个女儿影娘、惜惜,进京途中也正好停舟此处。影娘因灯节热闹,便与丫环春樱女扮男装上岸观灯,恰与宇文彦相遇。两人猜中灯谜,获得众人喝彩,庙祝便让二人留下共饮。影娘怕暴露真实身份,自称姓尹。席间二人诗歌酬唱,并写于笺上互执而去。不巧船因风起,船泊移位,二人便错上了对方的船中。天明时,韦影娘见宇文之母,不敢明言,只称尹氏,被宇文夫妇收为义女。宇文彦发现上错船后,准备逃走,被人擒住。因搜出影娘所写的诗笺。韦节度大怒,剥去宇文彦衣服,在其背上写了“獭皮军贼” 四字抛人江中。恰在此时,官军围剿獭贼,便以为宇文彦是真贼。宇文彦恐辱父母,称自己为于俊,被打人大牢,幸获狱吏豆卢询关照。韦节度见春樱自尽,遂命以彦衣包裹寄棺于庙祝,并称是一书生。宇文彦父母派家人寻子,见此又以为子亡。后宇文羲考中探花,被老鸿胪官错呼为李文义,皇帝便赐其姓李。宇文羲接着又招赘韦府,与女惜惜成婚,后出按荆湘,审案时开释已化名于俊的字文彦。宇文彦又改名卢更生,人京应试,考中状元,座师正是韦初平。韦初平知道宇文羲之父有一女未字,又撮合卢更生入赘,不料正是影娘。全剧在皆大欢喜中结束。(2)早在1000多年前,即宋太宗时(976—996)就打破了封建“闺范”,明确规定了“三元不禁夜”(《 东京梦华录》165页)。三元指谓正月、七月、十月之望

(十五)。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庆祝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南宋孟元老撰著的《东京梦华录》对元宵节有如此描述:“阡陌纵横,城闉不禁。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漾,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街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里的“春情荡漾••••••雅会幽欢”,足以看出当时

男女幽会的情景。(3)从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里更能彰显出在元宵节男女幽会的思想感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4);《破镜重圆》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5)。

从116年前出版的《吉林通志》(1891)一书里就可以看到清代光绪年间对元宵节的描写:“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阗,燃冰灯,放火爆,陈鱼龙曼衍、高跷、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街巷,或步平沙,谓之„走百病‟,或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入夜尤多。”这里还没有男女恋情的细节。(6)

如果从300余年历史的起源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来看,就不乏此类内容的段子。在《小拜年》里可以看出元宵节男女活动情况,“正月里来吃元宵,挎鼓秧歌来到了。挎鼓打的鸳鸯鼓,小妹你瞧瞧,小妹说看见了,锣鼓喧阗多么热闹。”(7)如果这里描写的比较模糊,在二人转《探妹》里已经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道出了情人的思想情感:“正月里探妹正呀月正,我领小妹又观花灯。逛灯是假意呀,妹呀,恋你是真情,伊呼呀呼咳!”(8)

结尾:

元宵节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有影响的有三家。分别是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中,认为“元宵节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是元宵节的滥觞”(9)。节日的兴起,活动的增加,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挖掘它的节日文化和韵味,才会让节日多一份文化,多一份情致,尤其是元宵佳节,大家心中似乎只知道吃汤圆、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不曾想,其还有情人节的味道古代女子平日“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才可结伴夜游观灯,物色对象谈情,从而衍生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唯美浪漫。中国情人节有多少情在其中?元宵节的情人节更胜过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的味道,但似乎我们的情人节,仅仅是诗情画意中,而不是实际行动中。过西方情人节,经常订不到一桌饭,购买一束美丽的花也很紧俏,情侣们的消费活动融入到了经济生活。但元宵节的情人节,我们还仅仅是为了赏灯而赏灯,于是少了一份情致,少了一份情话,更少了一份情。

参考文献:

(1)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

(2)阮大铖《春灯谜》精装影印本,文明书局,1983年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古籍出版社,2010年

(4)颜金村《陈三五娘》,鹭江出版社,1987年

(5)吉林省戏曲学校《破镜重圆》,吉林戏曲学校出版社,1987年

(6)长顺《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7)王悦恒整理《小拜年》,吉林省戏曲学校出版社,2009年

(8)东北二人转杂志社《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杂志社,1987年

(9)浙江大学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中国知网

第四篇:中国古代绘画总结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总结

生活在21世纪,距离最近的我们称之为古代的时间节点并不是很远,清末至今不过百年,环顾四周,似乎见不到丁点过去的影子。每当夜幕降临北京,这个千年古城,随便站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抬起头,看到的是等点亮的夜空和高楼。唯独走近皇城,在红墙边看着栋栋宫殿,才会嗅到些许古老的气息,忽然身边的一声刺耳汽车鸣笛,粉碎环境,告诉你,你生活在所谓的现代。

从我自身来说,古代对我而言好像只有一个个的传说故事,探索节目中的墓地金银珠宝,昏君的暴戾还有一个个的老学究。中华文化这几千年对我,对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普罗大众有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企图通过中国绘画的发展得以窥探历史的真迹。

第一堂课,老师说伟大的民族的自传包括记载行为之书,记载言论之书,艺术之书。仔细想想,从小的方面说,人的一生由他一生中说过的画,做过的事情,还有他一生的成果组成,民族亦是如此,而成果我们称之为艺术,是人,民族奋斗一生的结晶,更是尤其珍贵。人们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呢,艺术能够带给人什么?首先,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虽然对于不懂艺术的人来说并不能说清楚一幅画一首歌好在哪里,但一幅画直觉能够让人觉得好看不好看,音乐好不好听,通过学习欣赏艺术,能够让人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好看好听美而已,不仅知道好还知道好在哪里,给人以成就感,也为创造美打下基础。其次,对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都大有裨益。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中国的艺术也带着中国人民生活的点滴,美好期望,世界观和社会的印记。对艺术了解程度深刻,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了古人的生活习俗性格,可以从历史影响的角度加深对现在社会的理解。中华民族奉行中庸之道,忍耐细致,热爱自然,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深,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里找到痕迹。从人类开始发展期,艺术也开始了它的征途。由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产生,绘画也就起了一定文字的作用,具有文字的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的社会生活信息和相关图腾,与其说是艺术,倒不如说是那时的人民生活的记录。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纹彩陶盆”,其上的人形表现为符号形,手臂已经有摆动效果,并且有规律变化,是一种均衡的美。而鹳鱼石斧图形陶缸上的图像则进一步具备象征意义,线条饱满,表现力很强。稷神崇拜图则表明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总的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绘画就开始作为一种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生活和心理。

到了夏商周时,随着手工艺规模的扩大,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提升,这一阶段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上,主要以对鬼神的表现居多。

造纸术出现之前,古代画的主要为帛画和缯画。湖南长沙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从此中国的绘画开始了它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发展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围绕儒家伦理教化观念形成的宫廷绘画艺术,第二条是以佛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心理格局为主导的文人绘画艺术,第三条线就是带有楚文化奇幻热烈色彩的民间绘画艺术,这几种绘画形式各具风貌,相互联系影响,一同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长河的发端。

到了汉代,画像石得以发展,主要用于构筑墓室祠堂等,题材主要涉及日月天象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画像砖在汉代也得到了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造诣很高,《女史箴图》是其代表作。谢赫的《画品》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论著。到了唐朝,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让我感怀古人的技艺工巧。而宋朝的宋徽宗身为一朝之君居然为了画画不理朝政,还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让人不禁感慨。

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则广为流传,前几年也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到了明清的时候,封建统治到达顶峰,对人的控制和限制也越来越多,绘画上崇尚复古以达到安民的目的,但也有一些画家立意创新,不畏压迫。所以艺术有时候也常常被通知阶级利用,而真正的文艺力量并不会轻易屈服。

鉴赏课结课了,我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除了欣赏了一幅幅的名画,懂了点画的历史,还学到了什么。如果非要一个答案,我可以给出自己许多,学到了这个那个的,忽然想起前几天逛北航艺术馆,看着一幅幅的画,感觉着艺术的美,等到出来的时候,一天的疲惫和烦恼都忘记了,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我学到的吧,孤寂的时候,还有艺术陪着我。

第五篇: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路径

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路

2014-03-20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谢立宏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却只字未提“智慧城市”。尽管如此,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我们认为还是有一些具体的切入点值得关注。

1、电子政务建设要智慧化转变

2014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首先是要深化改革。报告指出的重要领域改革首当其冲是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内容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权利清单向社会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等。这些改革内容的实现要求电子政务朝“智慧政务”的方向发展,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改变电子政务十多年来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整合面向政府内务、企业发展、社会民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资源,作为当下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切入点。

智慧化的基础在于数据整合。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作为智慧政务的架构核心,可选择地市一级政府先期切入,首先建好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整合全局信息资源和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开放部分数据,引导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逐步扩大资源平台采集的信息范围,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为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可信依据。政府主导这项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信息来源渠道畅通,数据更新及时和可靠,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的具体实施可以交由专业机构负责。

2、借力信息消费促进产业智慧升级

报告提出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扩大内需,相关的部署有: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

2015年,全国的信息消费预计将达到3.2万亿规模。信息消费市场主要由“6+4”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构成,6类信息产品包括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智能电视、IPTV终端等网络化终端产品;4类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语音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其中的“4+3”新型信息消费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随着宽带日益普及以及我国4G商用逐渐展开,智能终端替代传统桌面的趋势难以逆转,随之产生的是民众对信息消费需求的行为数据的激增。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信用体系建立,对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云计算处理的要求都有增无减。从这点看,大数据相关产业前景无限。

我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支持宽带建设和4G手机等产品开发的同时,更注重培育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引导市民的消费需求,让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例如通过优惠、统一推行市政一卡通,集成通话、上网、公交、缴费、购物等功能,由统一平台推送信息告知各项待办事务,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持续推出创新应用,逐步实现一卡在手,各方信息融汇贯通。通过信息消费的拉动,不仅促进经济发展,更利于电子政务平台向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升级。待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都积极参与其中后,实现城市信息化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智慧也就近在咫尺了。

下载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城市的发展看中国古代“世俗绘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城市营销看地域性景观设计

    [摘 要] 本文立足城市营销与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提出城市景观作为载体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城市中地域性景观的分析阐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城市地域......

    中国古代绘画巡礼 教案

    第一课中国古代绘画巡礼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画发展的大趋势及其三大门类。 2. 初步学习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对祖国传统绘画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历史名作,了解......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案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初识中国画 说课部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美术(学科)XX号,我今天说课与试讲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古代绘画巡礼》教案

    《中国古代绘画巡礼》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各时代经典作品,了解中国画发展史;体会作品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教学重点和难......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

    从化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本草学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金丹术,其追求虚幻的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或将普通金属点石成金变成黄金的目标一再破灭,在中国逐渐让位于本草学,在欧洲则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