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时间:2019-05-12 01:3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第一篇: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陈绍泽同志在全市郊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7日)

同志们:

这次郊县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二十一次全会要求,总结2010年郊县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及“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特别是郊县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确保“十二五”开好局和“三个发展”再上新台阶。上午善璐书记、建业市长带领郊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郊县镇街党(工)委书记,对溧水县近年来经济跨越发展的亮点进行了观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溧水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各郊县、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溧水经验,充满自信,自加压力,敢于超越,奋力争先,为“十二五”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等一会,善璐书记、建业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郊县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郊县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奋力推进郊县转型创新跨越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开启新篇章。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核心,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确立“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总体思路,明确了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同时在11个镇街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开展先行试点。

二是郊县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61亿元,增长15.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5亿元,增长22.7%;固定资产投资2414.7亿元,增长27.5%;实际利用外资20.3亿元,增长18.2%,郊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并举,推动郊县工业总量做大、发展转型、效益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70亿元,增长27%;完成工业

增加值1376.8亿元,增长17.9%;累计实现利税516.9亿元,增长58%,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7.4%。郊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66家,规模企业达3154家,产值5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园区增加到1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园区3个。

四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持续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拓展农业综合功能。新增高效农业17.5万亩,累计达132万亩,占耕地的36.5%;新增设施农业7万亩,累计达38万亩,占耕地的10.5%;成片造林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6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0多家。农业“1115”规划全面启动,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五是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积极扶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28元,增长12.9%,增幅首超城市居民。农村“八件实事”投入超过30亿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3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40元~400元,新农保覆盖率达98.6%,农村社会事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是村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着眼全面加强经济薄弱村自我发展能力、为民综合服务能力,扶持126个经济薄弱村新开工标房73.4万平方米,当年完成3/4的主体工程,1/3已对外招租,到账租金2000万元。解决了21个薄弱村办公用房问题;在

村党组织换届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郊县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总结“十一五”,郊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不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改善民生贯穿于小康建设全过程,强力突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这两个薄弱环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2.3%,突破了万元大关,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全市顺利实现以区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目标。郊县经济迈上新台阶。郊县实现快速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实现五年翻一番,占全市比重由34.3%提高到49.1%;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8%,基本实现五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由29.6%提高到49.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9.4%,投入总量增长2.85倍,占全市比重由60%提高到9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占全市比重由37.3%提高到68.7%,郊县对全市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农民资金合作;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立8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1家农村资金合作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镇街综

合改革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菜篮子”供应保持稳定,休闲旅游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农业嘉年华品牌享誉全国;农村八件实事总投入115亿元,全面完成40多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农村低保、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村五保等五条保障线,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网络全覆盖;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垃圾转运处理体系全面建立,“绿色南京”累计造林50.2万亩,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培育57个省市级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郊县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坚持把郊县发展放在全局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对郊县大力实施政策、资源、人才“三个倾斜”,持续增加对郊县的投入,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努力打造有利于郊县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坚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统筹城市与农村、江南与江北,协调推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工业第一方略”。把郊县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狠抓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工业对郊县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四是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瞄准南京特大城市需求,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强农政策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端攀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保供、增收、生态、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增强。五是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大。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积极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到郊县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郊县经济总量不大,区县发展不平衡,发展步伐亟待加快;产业特色不明显,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企业偏少,集聚度不高,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农村基层基础薄弱,改善民生刚性支出的压力增大,镇村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我们必须直面郊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深刻把握“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郊县经济腾飞目标和总体要求

“十二五”南京要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郊县,难点在农村,郊县发展事关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郊县“十二五”要全面腾飞跨越,希望郊县在过去五

年取得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只争朝夕,争创新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为全市“三个发展”承担更大责任、勇挑更重担子。会上印发了各郊县的经济腾飞计划,以及相关综合部门的助推措施。会后,各镇街、各园区也要按照会议要求,排出各自的奋斗目标。今年及“十二五”期间考核各郊县经济发展,主要是考核奋斗目标,考核速度质量,考核对全市发展贡献度,以实绩论英雄,以郊县经济的腾飞,促进全市发展的新跨越。

实现郊县经济腾飞,当然有压力,但是也有条件,应该更有信心。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首先有难得的战略机遇。第一是来自宏观层面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南京“两中心、两基地、一门户”的战略定位,为我市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确立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省委、省政府“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提出,为发挥南京科教人才禀赋优势、率先实现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青奥会、亚青会的举办,将大大提升南京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度。这些既是全市发展的独特优势,更是郊县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二是来自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去年全市启动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的新一轮城乡统筹,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步伐加快,必将给

郊县腾飞拓展新的空间,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第三是来自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机遇。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铁路南站、京沪高铁、禄口机场二期工程、长江四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延伸南京等,南京海陆空、公铁水联运的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南京将实现“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镇街、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将吸引更大范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向郊县流动,郊县发展的条件将更加优越。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放眼全省,与苏州、无锡等市的先进区县相比,我市虽有个别区县实现争先进位,但总体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去年,苏中、苏北49个涉农的县市区中,有32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40%,有7个超过60%,均高于我市郊县发展速度,我们稍有松懈,不仅不能进位,尚有被苏中、苏北兄弟县市超越的危险。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更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近年来,郊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可用财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区县已开始显示出加快发展的新态势。“十一五”期间,溧水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江宁区一般预算收入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五。2006年以来,— 8 —

郊县工业投入年均增幅近30%,累计完成投资4638亿元,今后几年将进入投资“收获期”。特别是郊县各级干部,在经历了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洗礼之后,引领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新提高,为郊县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下,郊县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型发展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改善民生为导向,全力推动“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激活郊县内生动力,加快推进郊县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努力实现郊县经济腾飞,为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郊县实现经济腾飞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提升,郊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实现翻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2万元。郊县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对全市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加。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提档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0%和20%,森林覆盖率达到28%。

以上指标是建立在郊县经济腾飞目标基础之上的,与年初人代会通过的必成指标相比,带有一定的奋斗性,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但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只要各郊县、各部门一起努力,这些指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做好“十二五”郊县工作,实现郊县经济新的腾飞,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把解放思想、奋勇争先作为不懈追求。“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突破常规发展的思维定势,树立勇创一流、争当排头兵的雄心壮志,找准新一轮发展的参照系,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勇于和先进比,敢于同强者拼,自我加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努力在全省“十二五”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要把全域统筹、一体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大南京、新南京”整体观,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始终把郊县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对郊县“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加快推进“五个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江南江北差距。

要把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坚持工业第一方略,毫不动摇地打造郊县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培育,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资源集约,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不断推动三次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构建郊县

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新兴战略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把以人为本、富民和谐作为最终目标。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积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农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激发广大群众支持、参与郊县经济腾飞的热情。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确保郊县经济腾飞取得良好开局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加快落实统筹城乡发展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将会助推新一轮跨越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城乡社会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类指导;既要行政推动,又要市场引导;既要典型引路,又要整体推进,真正实现“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一要抓好规划编制全覆盖。按照“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的要求,结合各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年内完成8个新城和60个新市镇总体规划;完成新社区和规划保留居民点的规划编制;完成市域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重点农业园区、生态涵养区等重

大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全覆盖,科学安排郊县产业、居住、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二要抓好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确保每个镇街至少建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交易市场,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抓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11个试点镇街,四月底前务必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要尽快建立资金运作平台,发挥平台的融资功能和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采取“独立建库、单列考核、封闭运行、先垦后用、规范运作”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镇街土地综合整治,力争做到耕地增加、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要努力把试点镇街整体纳入省级城乡统筹试点,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提升。实现郊县经济腾飞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以园区整合为载体,优化郊县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国家、省市级重点园区和配套协作区的资源整合与产业链整合,推动工业布局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大幅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雨花

台区要以雨花软件园为龙头形成通信软件、服务外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栖霞区要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江宁区要以江宁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汽车制造、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新能源产业集群;浦口区要以高新区为龙头形成轨道交通、汽车、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六合区要以南京化工园为龙头形成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溧水县要以溧水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高淳县要以高淳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机械装备、新材料、轻工业产业集群。通过优化特色产业定位,引导每个区县形成以一个重点开发区为龙头,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错位发展格局。二是要以重点大项目为抓手,加大先进制造业有效投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策划一批大项目;强化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瞄准国家投资方向,争取一批大项目;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推进一批大项目,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工业大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据市经信委初步统计,目前郊县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共265个,其中最多的江宁区99个,最少的区只有几个;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17个,其中最多的浦口区28个,有的郊县也只有几个。今天的投入差距就是明天的发展差距,各郊县务必重视重视再重视,落实落实再落实。三是要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郊县现代服务业。抓住

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契机,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科技、信息、商务等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各区县、各开发区、各镇街都要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责任落实、操作性强的腾飞计划,并付诸实施。

(三)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推进郊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取得新跨越。围绕“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街镇、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全力提升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水平。一是加强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连接郊县与主城的地铁三号、四号、十号线以及主城到禄口的机场线等轨道交通工程。推进绕越高速公路六合段、江北大道快速化改造、宁高新通道等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及城镇出入口道路建设。推进区县路网、镇村路网升级改造。加快建设芜申线南京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展划子河、滁河等航道疏浚工作。二是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按照新型城镇结构形态,做好新城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东山、仙林、江北三大副城以及溧水永阳、高淳淳溪等新城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特色镇。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引导农民向新市镇和新社区集中。年内启动老集镇出新改造升级。三是推进区域供水供气建设。重点实施高淳、溧水两县引长江水、天然气入县工程,确保2012年底实现全市共饮长江水目

标。

(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推动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实施农业“1115”布局,加强“菜园子”建设,增强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把都市型现代农业引向深入。引导高效设施农业大发展,主攻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产业和种养模式,新增高效农业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扶持农业园区建设上规模,建成一批万亩园区和千亩核心区,重点扶持打造15个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休闲创意农业上档次,继续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实施休闲农庄、农家乐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青奥旅游和食品专供基地,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二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以50个典型村为重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带。以生态县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221个村庄环境改造,建设112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林和生态风景林,新增造林8万亩。充分发挥郊县山水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民风古今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三要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富民合作组织,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超过2000家,组织农民进市场,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继续做好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工作,加强村级能力建设,完成189个薄弱村每村5000平米

标房项目建设,实现每村年收入50万元的目标;继续开展促进15万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落实好粮食、种子、农资、农机直补和生态补偿、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增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取得新提高。为农民多办实事,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全面落实新出台的《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确保1983年以来所有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参加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确保人均不低于300元;健全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同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二是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按照新医改的要求,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农村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乡中小学师资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师资水平;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四是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工程。力争70%的镇街文化站达市级“五星级”文化站标准,90%村(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对接青奥会,完善农村体育设施,促进农民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加大水利改革发展力度,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郊县腾飞离不开水利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作始终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水”统筹理念,累计完成总投资42亿元,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抗旱水利工程体系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市当前水利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长江等主要江河堤防未经系统加固治理,滁河、水阳江、秦淮河洪水出路不畅;农田水利功能不够完善,配套标准不高;农村河塘淤积仍然严重,河湖水质下降,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等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这些因素迫切需要加快水利现代化,为全市城乡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走出一

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根据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我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南京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思路举措,为今后5~10年全市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利改革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强化大江大河治理力度。加快解决主要江河防洪基础薄弱问题,长江干堤全面达到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标准,滁河、水阳江总体达20年一遇标准,秦淮河总体达50年一遇标准,到2020年,南京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100年一遇标准。今年要加快实施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滁河、水阳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干流堤防加固、洪道拓浚工程,争取在国家立项并实施;加快胥河、八百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汛前全面完成上年度水毁工程修复。二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为全市100万亩高标准良田提供优质灌排服务,为100万亩高效养殖畅通水系、改善水质,为100万亩经济林果强化水源保障,为50万亩标准化菜地配套高效节水灌溉体系;结合万顷良田建设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实施新一轮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加快恢复和提高农村河网水系引排调蓄能力。三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各项水利投入政策,保证各级财政可用财力2%~4%用于水利建设,并逐步达到4%。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

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不少于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确保全年水利总投入14亿元以上。四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分级建设责任制,完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水利与休闲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推进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

同志们,郊县“十二五”经济腾飞目标已经确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能否实现郊县经济腾飞,这是对郊县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领导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腾飞跨越发展的责任,凝心聚力搞经济,心无旁骛谋发展,充满自信抓腾飞,牢固树立奋力争先的勇气、跨越发展的志气、破解难题的锐气,奋力推动郊县新一轮的腾飞跨越,开创城乡一体发展新局面,以“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二篇: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探索阶段的长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围绕打造四川丘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珠目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三大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国际化“四化”联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兼顾,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新长宁,使长宁迈上了城乡统筹、跨越发展的快速通道。

一、全域规划覆盖,筑牢城乡统筹发展基础

科学规划,决胜千里。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长宁县始终坚持规划是纲、规划先行,围绕城乡一体,以规划为统揽、为先导,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高效性,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导航。

一是突出全域。以不重复、不遗漏、无死角“二不一无”为原则,努力开展全域规划,逐步实现无缝覆盖。规划编制求精、求细、求特色。近两年,县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行了县域发展战略策划,完成了县城总规和全县18个乡镇总规,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了30个村庄规划,全县总规编制实现了100%覆盖,在今年举办的“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暨城镇风貌优秀成果展”中,长宁县马村新农村村庄规划、新华村新农村村庄规划分获二、三等奖。

二是力求全面。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规划体系,力求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为目标,切实抓好总规、控规、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全域全线覆盖。结合长宁县实际,编制了《长宁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与品牌策划》,着手开展了城乡建筑风格、建筑立面色彩、城乡环境整治、城镇功能布局等规划,仅新农村农房建设长宁县就优选了5套民宅新居设计图纸供农户选择,使建设有了标准、整治有了依据、管理有了规范。确立了“一城两区三带”的总体发展格局,编制了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江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百亿元工业集中区、五大工业产业集群、三大工业基地、五大特色农业园区、五大旅游景区等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竹业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醋酸纤维素产业发展规划、现代烟草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产业发展有了方向,结构调整有了目标,产业布局明确具体。与此同时,长宁县还编制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安全饮水、“122355”交通网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逐步形成体系。

三是注重全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规划有不同的侧重点。长宁县在规划中突出抓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抓好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务求各项规划交叉而不干扰,重叠而不重复,互相推进,协调发展;务求各项规划落到一张图上不冲突,统一实施不矛盾,多规合一,互融互通,有机整合。

二、培育产业支撑,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长宁县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利用森林覆盖率达50.2%、生态环境良好,竹类、盐卤等自然资源和醋酸纤维、白酒等新兴资源储备丰富,通江达海的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建成投产、成贵高铁规划经过长宁并将在县城附近建站、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等优势,突出抓好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和特色旅游产业,全力实施醋酸纤维素产业百亿工程、盐化工产业百亿工程、以竹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百亿工程及以城乡旅游开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百亿工程“四个百亿工程”,着力培育产业支撑,以业兴县、以企兴镇、以城促业,力促跨越。

一是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围绕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精特新生态工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以打造中国醋酸纤维素产业、西部竹产业、西南盐化工三大基地为重点,突出抓好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酒类食品、竹类加工、机械制造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先后引进和实施了普什醋酸纤维素、红狮集团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丰源盐化100万吨真空制盐、富源设备单机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迁建、君子酒业2万吨白酒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还带动形成了一批工业主导型新村。

二是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产业龙头,积极发展专合组织,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力促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发展。长宁县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了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竹类生态、观光农业、现代烟草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培育了君富公司、富农公司、六鑫养殖公司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了惠农生猪养殖、竹海乌鸡、朝天椒种植等30余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进了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江南新农村示范片两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片建设,创建了“盛园”、“康利达”、“竹海长裙竹荪”等品牌,逐步实现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农产品原料、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列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现代农业(生猪、玉米)试点县和全省林业产业重点县、畜牧产业重点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县。三是突出抓好城乡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名城定位,有序拓展县城规模,突出抓好旅游房地产业,着力展现竹景观城、竹休闲城、竹美食城、竹人居城的鲜明个性,全面提升县城的宜居、宜业、宜旅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及村庄在集聚人口中的作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等特色场镇和村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引导群众向城镇和村庄集中。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新型村庄100余个。“十一五”期间,长宁县城镇化率以年均1%以上的速度快速提升。

四是突出抓好特色旅游,加速推进旅游国际化。旅游是朝阳产业、人气产业、富民产业。长宁县自然生态优美,旅游元素多样,文化底蕴丰厚,发展旅游经济条件得天独厚。长宁县依托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AAAA级旅游区蜀南竹海,围绕打造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成功创建了梅硐竹石林、佛来山两个国家AA级旅游区,开发了百里淯江、三江世外桃源、世纪竹园、竹海氡温泉、翡翠长廊等配套景点。在突出抓好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长宁县还大力开发竹编、竹雕、竹食品等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2009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被评为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佛来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列入四川省重点推荐的乡村旅游线路;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7.2万人,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景区景点周边群众正从农业领域加速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渡。

三、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环境

构筑发展平台,夯实发展基础,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长宁县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居民聚居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集中”的要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功能,着力拉近城乡距离,优化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环境。

一是突出抓好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打通发展快速通道。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根据长宁县“122355”交通网络规划,建成了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打通了通江入海通道;启动了宜渝高速公路县境段建设,能够更好地分享到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成果;成贵高速铁路正式规划经过长宁并将在县城附近建站,作为成、贵两地的重要节点,即将融入到成、贵一小时经济圈。“十一五”期间,长宁县还大力实施了通畅、通达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了通乡镇硬化路建设,通村公路覆盖率达100%,通村硬化公路覆盖率达40%以上,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

二是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长宁县以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房屋风貌塑造为重点,采取群众主体、以奖代补、财政投入等方式,在乡镇场镇开展了排污管网、净化池、场镇公厕、街道硬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县城和公路沿线,实施了具有川南建筑风格的房屋立面塑造工程;在农村开展了以打破“军营式”、“夹皮沟”、“火柴盒”式建筑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村庄建设;在全县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五乱”综合整治。全县初步实现了大街小巷一个样、城市乡村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五个一样”治理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四川省文明县城、四川省园林县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正在致力于创建“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园林县城和全国生态县。

三是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吸引项目入驻的先决条件。长宁县连片打造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集成了集中区信息化平台、变电站、污水处理厂、专用码头、水电气路管网等配套要素,工业集中区两年吸引入驻项目15个。采取“集中建圈、分户饲养”、“一户一园、整村打造”等方式,配套圈舍改造、道路硬化、沼气治污等项目,在优质畜禽产业园区打造了川南最大的优质洋三杂种猪场,建成了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18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烟水烟路烟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成片发展烤烟1万多亩,建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提灌站、防渗渠系、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园区服务功能,确保产业项目能入驻、有发展、高效益。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活力

城乡统筹难以突破,既有生产力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更多还在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长宁县积极推动政策创新,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千方百计破除“瓶颈”制约。

一是着力推进资金投入多元化。推动城乡跨越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长宁县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发动社会融资,积极开展资金整合,以业主投入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企业资本、金融资金和民间游资多元投入。2009年,仅农业产业长宁县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1亿元,带动社会多元化投资2.35亿元,确保了107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顺利推进。长宁县还积极探索创新不动资源向可用资本的转化途径。在城镇发展模式的探索中,长宁县将城镇可经营项目、可社会化资产和可资本化资源推向市场,促进了城镇建设管理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化投资和社区自治管理为主方向逐步转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着力推进经营模式多样化。深入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搭建了土地集中流转平台。制订了农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户转包、出租承包农地,鼓励农户利用土地入股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全县流转土地9万余亩。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近年长宁县新增可用耕地3000余亩,通过占补平衡,有效解决了部分项目用地供给,为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林权流转,推动林权质押,盘活森林资源,使“资源”变成了“资本”。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启动了新型村庄建设行动,采取宅基地置换等措施,腾出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推出了“农地托管”、“畜禽寄养”、“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农户与企业、与项目业主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应对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

三是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扩权强县试点为契机,整合政策、整合部门职能、合理简政放权,提高了县乡政务服务能力。先后探索建立了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制订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等政策,切实保障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合理的财产性收益,鼓励失地农民落户城镇,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探索建立了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农民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农民逐步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生产生活待遇。全县公共服务均等化正逐步实现。

第三篇: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翠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徐明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市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今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实践表明,谁拥有了一支观念超前、敢闯敢拼、善打硬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够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实现率先发展。翠屏区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科学开发、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实现人才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化,人才优势向竞争品牌转化,切实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意识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营造氛围

在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期,谁在人才工作上快人一步,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充分认识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紧密联系实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使翠屏区真正成为集才的“磁场”、创业的“乐园”、发展的“热土”。

(一)树立城乡人才一视同仁的科学观。传统的人才观,仅仅把人才限定在具有一定职称和学历的人群,而广大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则被排除在外。这样的人才观,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必须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只要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都是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自觉将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企业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实现城乡人才、体制内外人才协调发展。

(二)树立城乡人才齐头并进的发展观。传统人才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农村人才队伍发展滞后。统筹城乡人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人才的封闭格局,把城乡人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人为设置体制性障碍,做到思路谋划“一盘棋”,制度设计“两相益”,工作推进“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人才整体推进。

(三)树立城乡人才共促发展的开发观。要切实改变“就人才抓人才”的现象,按照“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思路,把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工作紧密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配置基层人才,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大胆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提供保障

要在全区《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全区实际,把乡村人才、基层人才和各类社会人才纳入人才规划范围,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才开发政策一体化,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平等竞争、均衡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完善人才投入机制。要健全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设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专项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培养城乡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资助城乡人才进修学习,从事项目研究等。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选拔、表彰力度,研究制定项目、资金等向农村优秀人才倾斜的措施办法。

(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精神,营造人人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评价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要对现有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知识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重要人才、领军人才的政府投保制度。适应人才竞争的新情况新特点,搞好“一站式”服务,为流动人才入户、调动、档案挂靠、职称评定、出入境管理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进入的“零障碍”。建立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体检和学术休假制度。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宣传城乡优秀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资源,从队伍建设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注入活力

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切实掌握和严格遵循人才培养、引进、开发的客观规律,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基层人才队伍。

(一)大力培育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充分依托党员教育中心、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优势资源,不断加大城乡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实现城乡人才培训资源共享。按照依法行政、群众信赖的要求,加大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培训,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MPA,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按照业务精湛、服务“三农”的要求,聘请专家集中授课、案例分析、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技能。按照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要求,开展农村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协调国内外农业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按照掌握技能、发挥所长的要求,充分利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扩充技能型人才队伍。按照面向市场、发展经济的要求,通过外派学习、短期培训、专题培训、MBA教育和对口联系重点企业等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经管人才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水平。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结合全区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切实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营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人才队伍。要坚持“凡进必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和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以“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宽广胸怀,广开门路,招贤纳才,大力引进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着重为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促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并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不断充实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科学使用人才资源,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这也是人才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要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的界限,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更要以“不拘一格”的姿态,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要全面推行竞争(聘)上岗,通过上挂锻炼、下派任职等形式,加大机关与基层人才的交流力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探索以服务对象、受益群众参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对群众公认度高、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在政治上、待遇上、情感上适当倾斜;要通过评选和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农村优秀人才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关心和扶持力度,落实相关待遇,并优先充实到村级班子;要通过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评定职称等级,授予资格证书,有效激发创业热情;严格按照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相关待遇,加大从基层录用公务员力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和谐发展。

四、转变职能,从公共服务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搭建平台

要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人才信息、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在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实现城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

(一)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要加快对农村人才市场的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省、市级人才市场为龙头,县、区级人才市场为主干,乡镇级人才服务机构为依托,辐射整个农村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起集规划、配置、开发、培训、交流、使用、服务、推广功能为一体,上联城市、下伸农村,适合新农村建设等功能于一体,与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相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吸纳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人才库,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二)建立人才发展共享平台。要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办产学研中心、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强工业园区和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建设,制定和完善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力的高密度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创业。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源、集中扶持为手段,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区域共享的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

(三)建立区域人才共享平台。要推进区域人才互动开发,为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加强对劳务输出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疏通沿海地区和海外输出人才、劳务的通道。要以川南人才市场为依托,加强与川南地区人才开发合作,在人才培养、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人才人事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形成广纳群贤、人才智力竞相涌流的人才开发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趋好,同时在协调城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城市建设、项目建设、道路建设、新居民点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为我市的“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城乡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处于“农业不强、工业不壮、第三产业未真正形成特色与支柱、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的状况,农民增收、失地农民保障、环境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现就加快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优化统筹城乡布局

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区位和资源状况,制定完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明确城乡产业发展方向。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推进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江地区资源优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培育低碳环保的好项目,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注重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严格审批程序,避免顾此失彼。高效整合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和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机融合,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转移到城镇来。

目前,我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已批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创新空间开发形式,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城乡统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叠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实行市场化运作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鉴于目前我市尤其是乡、镇、村环境卫生不佳的实际情况,要建设最宜人居的城市,就急需实施一项“城乡清

1洁工程”。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城乡群众从自己做起,共同营造清洁美好城乡环境。要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建立完善城乡日常保洁体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大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以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清洁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整治工作。可尝试在有条件的村建立清洁卫生专项经费,资金由全体村民分摊,将村里的卫生清洁工作以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给专人负责。年终由市里进行考核验收,对搞得好的,政府可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参照城市路面保洁5000㎡/人、月工资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三、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稳定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基础上,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在失业、医疗、生活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到的权利,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提高农村社会化养老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支撑,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帮扶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在积极扶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植“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在高效、外向、生态、品牌上下功夫,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特色农业建设。加快发展生猪、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抓好设施农业和规模种养关键环节。建成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工农一体化的高效农业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从而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

支持企业下乡入村进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和联建新农村;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亮点;要紧紧围绕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形式,或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足“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速形成乡镇特色产业片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要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整合品牌,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既有农产品的生态品牌。

五、增强经济市场化意识,缩小我市城乡差距

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土地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对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实行量化入股,以股权形式实行有偿流转,搞活土地存量资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探索将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尝试建立明确土地权属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根据我市工业发展水平较快的特点,必须将以工补农,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给他们带来的就业冲击,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努力促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转得出、留得住,使农民真正变成“居民”。

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实施六联机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党委下设13个党支部。现有干部职工585人。其中,党员189人。女党员52人,男党员137人。按照县委实施五项机制深化城乡党建互帮互助工作有关会议、文件的具体要求,农业党委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统领,以实现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双促进、双提高”为目标,把“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坚定

不移地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路线,把党建活动融入到农业农村工作和各项中心任务中去,通过城乡党组织、党员相互联系、结对帮扶,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牵头单位,认真分析研究结对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时与共建单位政府办、财政、残联、信用社沟通,共同努力,与伊拉哈镇党委结成联建对子,并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点,与全县其他乡镇也开展了普遍联系,努力构建城乡党建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实施组织联建,夯实互帮互助基础

农业党委高度重视城乡联建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对城乡联建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党委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积极与联建的党组织进行对接,并根据双方实际,共同研究制定了联建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党办全体同志具体负责推进工作。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引导机关及下属企事业单位与乡镇、村屯党组织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机关及下属单位党组织优势,广泛开展城乡结对联建活动,让机关、单位党员进入乡镇、村屯,融入群众。着眼于推进党建工作的城乡互动和区域联动,整顿后进村党组织,优化中等村党建工作,提高先进村党建水平。继续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制度,每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分别结对1户以上的农村党员和群众,以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以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整合提升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同时,将“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落实到每个人,并纳入个人目标考核、党员民主评议及评先选优的评选之一,党委每半年对个人开展联建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听取个人汇报,了解联建单位的实际困难,对工作推进较慢的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推动了联建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实施班子联合,打牢领导队伍建设

农业党委积极协助各乡镇党委强化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利用“两委”换届时机,走村入屯,广泛宣传,引导农民和党员珍惜手中的权利,把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民选拔到村干部岗位,切实加强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在与伊拉哈镇新化村的结对联建工作中,党委选派农经站党员帮助新化村维护规范财务管理,选派优秀党务干部指导村党支部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经过两年来的结对共建,新化村由管理混乱、债务累累、上访不断的后进村一跃成为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宽裕的先进村,成为全县劳动力转移致富的典型。探索实施的“五事”(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工作制度,有效调动和发挥了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察民情、问民怨、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连民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事”工作制度初步经验得到了县委的认可,经过完善后在全县推广。

在联建工作中,党政班子和基层领导干部以“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基点,以建设干部素质高、执政能力强、创业思路新、宗旨意识牢、和谐团结好的领导班子为主导,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为后盾,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实施领导班子联建,农业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

三、实施服务联帮,加大“三农”服务力度

农业党委着眼于实现城乡党建事务一体化管理和城乡党建服务一体化开展,扎实开展了城乡基层组织“四帮四提”(帮学提高素质、帮扶提升活力、帮带提升实力、帮建提升水平)活动。每逢春播、秋收、整地、良种补贴发放等农忙时节,党委都组织抽调全系统40余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技术人员组成包乡组、检查指导组深入各乡镇村屯,包乡包片,认真监督指导乡镇开展各项工作。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干部一视同仁,同吃同住,驻守在乡镇直至工作圆满完成。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遇到的各种难题,农业党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与网通公司合作,成立了农业110专家服务热线,1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专家将随时为农民提供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业政策法规、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同时,种植大户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无私地反馈给包乡技术人员,丰富了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重点联建单位伊拉哈镇及其它乡镇无偿为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提供试验田。农业党委积极将“三个代表”责任区向农村延伸,建立了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的包扶制度。为了提

高镇村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局机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局、水产局、农经总站等各单位去年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11期,培训农民 32472人次。落实农业科技新技术试验项目28项,示范项目8项,重点推广项目12项次。建设县级科技示范园区一处;建乡镇级园区14个。通过培训、示范、推广,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

有效技术支撑。在深入基层传授技术、搞好服务的同时,技术人员得到了实践锻炼,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了综合素质。农业系统党员干部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得到了乡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不但给工作创造便利条件,还帮助解决了食宿问题,提高了下乡党员干部的工作效率。

四、实施经济联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党委认真指导各乡镇以“党组织+专业协会”、“党组织+企业”、“党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大力发展对农业、劳务产业、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使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延伸到农村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实现党的领导和农村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目前,全县依托党组织建设了嫩江镇巨祥村巨祥公司、白云乡清泉村农民技术协会、伊拉哈镇新化村滑子蘑协会等一大批新型组织,拉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党委围绕发展外向型农业,安置富余农村劳动力,拓展粮食生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组织相关部门和种地大户多次赴俄康区进行实地考察、协商、对接,并与俄方签署了为期20年的对俄农业开发协议,目前已在俄康区耕种3万亩土地。农业党组织在指导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党委班子成员也充分学习和借鉴到各乡镇党员干部先进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五、实施困难联扶,关注百姓民生事业

在联建工作中,深入开展以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普通群众、机关联系基层单位、一般党员联系居民农户为内容的“三联”活动,组织党员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83个,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针对伊拉哈镇古城村村民吃水难问题,农业党委与镇党委多方协调努力,与各相关单位合作帮助村里打了一眼深水井。9月,古城村遭受了一场强降雨,道路、房屋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一些农田被淹。农业党委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积极组织村民抗灾自救,并走村入户核实上报灾情,局党委还与其它共建单位政府办、财政局、残联、信用社等各部门拿出3.5万元资金帮助古城村灾后恢复生产。科洛镇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农业党委积极帮助科洛镇争取到标准粮田项目,整修了道路,打了机电井,修了晒台,极大地提高了全镇的农业生产能力,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党委筹措了4.8万元资金为长福镇长庆村送去了160节水泥涵管,有效地改善了该村的道路排水状况。

农业党委还积极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与各乡镇、村屯贫困户结对子、攀穷亲,无偿为贫困户送信息、传技术、出点子,帮助解决资金、物质方面的难题,确保全县4000户贫困户种上地、种好地。在农贷资金投放上,重点考虑贫困户的需要,建立全系统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包扶责任制,以解决备春耕资金为主,实行重点帮扶,目前为贫困户协调解决贷款500多万元、种子140余吨、化肥800余吨、种子剂4吨。、2010年局机关、种子站、蚕业站全体人员连续两年为身患尿毒症欠债、没有钱种地科洛镇石头沟村民高百国捐款余元。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互助实践活动,村“两委”干部和农民群众得到了来自机关干部的好经验、好点子、好路子,切实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机关干部也进一步了解到农村工作,获得了基层工作经验,重新定位工作思路。因此,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活动的发展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作保障,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六、实施稳定联保,排查矛盾化解纠纷

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局党委与联建党委共同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信访机构,设立了信访办。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信访调解网络,使农民信访上下及时沟通,有效化解了许多信访难题,农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共接待农民信访65件,同比下降30%。受理上级转办案件5件,全部结案。农业党委还重点协助伊拉哈加强信访维稳工作,落实“三个机制”,坚持“六个始终”,执行“四定、五包”,认真深入村屯查找存在的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问题,加大积案办理力度,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逐一研究对策。对重点稳控的信访人员实行领导包案,确定稳控领导和包案责任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通过处理各类信访案件,提高了党员干部运用农业法规,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农业党委在实施“五项机制”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联建工作开展不均衡。由于路途等原因,与平原乡镇开展的联建工作效果好于山区乡镇;一些村屯效果不明显。在一些党建基础薄弱的村屯,工作效果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存在死角现象。全县14个乡镇,140多个行政村,有部分村屯没有能够进行工作对接,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党员干部工作热情不高。党委以及各乡镇、村屯的部分党员对待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工作存在着懈怠现象。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五项机制”具体的推进措施和工作机制,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帮助基层党组织完善党组织设置,灵活党组织活动方式,完善党组织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畅通城乡党组织沟通渠道,实现城乡党组织共建共育。

下载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