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组员:
专业:园林(教育)
班级:园教08-03
日期:
2011年5月
目录
封面…………………………………………….....………………….第1页 目录…………………………………………….....………………….第2页 1项目概况…………………………………………….....………….第3页 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第3页 2.1自然条件…………………………………………………...……第3页 2.2社会文化条件………………………………………………...…第3页 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第3页 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第4页 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第4页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 3.3.1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第5页 3.3.2温江区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 4改造依据………………………………………….………………第7页 5改造设计主题………………………………………….…………第7页 6设计主题及改造景点…………………………………………….第8页 7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第9页 8单项规则…….………………………………………..…..……..第9页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1项目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越遭破坏,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已占多数的今天,城市绿地对于人们对于绿色的需求满足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成都市温江的区位背景以及总体规划,重点进行成都市温江区的城市绿地公园碧落湖的规划现状以及再规划分析。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平均坡降3‰,最高海拔647.4米,最低海拔511.3米。
温江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县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全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气候类型
温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972mm,平均日照时间1168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4%。平均风速1.3米/秒。2.2 社会文化条件
天府温江,人杰物华。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曾竞相在此游历唱和,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千古绝唱。温江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地称天府,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古鱼凫王墓遗址、文庙、陈家桅杆、大乘院等名胜古迹;流传着许许多多诸如柏灌王、鱼凫王墓、古城埂、金乌池等动听的历史掌柜、民间传说。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
2010年,温江区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抓住成都西部新城建设重大机遇,3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塑造生态田园特色风貌和品质,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
成都市温江区绿地规划总体思路:温江区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目标,深入把握田园城市“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产业发达”的核心要义和品质内涵,按照集约、品质、低碳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理念,突出自然人文特色,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构建以区域总体规划为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施途径、各专业专项规划相融合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把生态田园的思想理念融入并贯穿于温江城乡建设发展,不断深化城乡规划设计,不断完善空间规划管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温江城乡规划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规划建设。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
园内设施典雅,碧波荡漾,花团锦簇,林木峥嵘,亭台楼阁布局新颖,桥廊水榭风韵浓烈,光祈音乐广场丝竹悠扬,流光溢彩,古老的鱼凫文化和现代生态园林融为一体,与温江周边地区众多景点共同构成川西平原上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分为动、静两大区。
动区主要由广场休闲区、入口集散广场、假山观赏区餐饮娱乐区和儿童乐园组成。动区中部是占地300多平方米音乐广场。小品文化为音乐喷泉舞台,向南扩展呈扇形布局。舞台上十四根青铜铸成的七音柱与广场南面临水平台上的中国古乐五音柱遥相呼应,通过大小不
一、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圆,经过蜿蜒的小溪串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将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心愿。
南岸静区突出幽静、典雅的风格,景区内植被多以银杏、香樟、柳树、楠木、花卉、草坪等为主,构成疏林地带。景区最东边的柏灌山为公园至高点,山顶揽胜亭视野开阔,可一览公园全景,尤其夜幕下的温江公园,更是灯火辉煌,宛如繁星点点;山下柏灌亭临河而建,沿河生态河堤,尤显山青水碧。景区内运动草坪绿草茵茵,更有怡然亭、凝香亭点缀其中,游人可尽情徜徉,怡然自得。草坪边的荟芳苑花团锦簇,四季芬芳;致远楼依河而建,游客在此品茗观景,其乐融融。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
规划实施现状总体较差,但是经过调查分析也明显存在提升空间,更好的服务人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主要表现在:植物配置色彩单一,草坪践踏严重,植物过冬困难,入口广场过于空旷等。图片展示: 3.3.1现状分析 图一:现状分析图
图二:功能分区图 图三:碧落湖总平面区位分析
图四:区域道路分析
图五:总平面图和效果图 3.3.2改造分析图 改造依据
1.《温江区总体规划》 2.《温江区建筑与用地管理》 3.《温江区绿地系统规划》 5改造设计主题
设计改造造碧落湖色公园——田源碧落湖公园。通过水体中种植观赏植物,陆地的乡土植物体现田源。6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
6.1商业化 :商业化是城市公园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免费开放的公园基本依靠政府补贴运营,这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需要在城市规范条件下加强公园内的商业化经营。目前我国经营比较好的城市公园大多采用了商业化发展模式,如将公园内部服务设施的经营权通过竞标的方式下放给开发商,政府只提供公园土地及部分养护费用,其余养护费用由开发商通过商业经营自行解决,如朝阳公园。商业化经营,在城市公园中开发各种休闲娱乐项目,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通过经营收入,弥补了政府财政支出,为公园免费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6.2多元化: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娱乐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形式、休闲娱乐项目多元化成为今后城市公园建设的新趋势。
6.3休闲化 :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化阶段,绿维创景因此提出:休闲化是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休闲化是指商业化的休闲需求,可持续经营是指政府仅仅提供土地、部分养护费用,其余费用靠商业化经营自行解决),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公园免费开放是一种趋势,我们所讲的免费开放,不仅仅是把围墙撤掉,把人撤走,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营,进行公共休闲产品的经营,这样才能弥补仅仅依靠政府补贴而出现的惨淡经营状况,同时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需求。任何单一的管理,不进行开发的措施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一味的简单管理,没有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是在抹杀城市公园的价 7 值,抹杀居民享受休闲产品福利的权利。3.2.1主要改造景点
儿童游乐区,树阵休息区,入口集散区,水景观赏区,茶室休闲区。
图片展示:
7.分区及主景
分区有假山观赏区,老年健身区,青年运动区,草坪休闲区,茶室休闲区,水景观赏区,停车场,草坪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小品文化区,疏林观赏区,广场休闲区,树阵休息区,入口集散区等。
主景是水景观赏区。
8.单项规则
通:因地制宜,进出通畅、便捷,流向合理,结合原有道路合理布局。水系:水系景观创造丰富的文化痕迹。
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物,种类多样,季相变化,密度适宜,远近结合。建筑:以服务建筑为主体,小品建筑为辅。竖向:层次明显,具有灵动性。
第二篇: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发展中,农村金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成本高、产权资本化程度低等不足。山东省胶州市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产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本文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发展状况着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做出探讨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实践建议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农村金融对农村的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它通过资金的流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再配置,特别是对农业产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再投入、促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服务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部分地区已改制为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或者由于资金来源广泛,或者受到政策支持,资金规模大,社会接受程度高,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放开,农村经济活跃的地区开始出现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但受到资金规模、业务范围等因素影响,主要作为农村金融的补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这些金融组织共同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和社会资本主导的民间金融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到2012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数达到11.3万个,组建村镇银行876家,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了全部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金融服务延伸到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27%。
2、胶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013年,全市(县)共有银行金融机构24家,其中主要涉农服务机构3家(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镇及以下物理网点25个(全市共6个建制镇,含邮政储蓄所10个),涉农(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余额99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24.5%;小额贷款公司6家,涉农贷款余额2.2亿元,占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的36.7%。
3、胶州市农村融资实践
第一,建立以政府引导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建设提供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财政对农户冬暖大棚等设施建设予以贴息支持。政策实施以来,财政贴息70万元,撬动涉农信贷资金1579万元。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业务设施,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全市村级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15个,自助服务终端200多台。同时,还建立了金融机构与镇村交流工作机制,打破银农信息阻隔,推进金融支农工作。
第二,以需求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农村经济活动,因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农户拥有的可抵押资产不同,融资活动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为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需要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可抵押资产的具体情况设计融资流程和产品。胶州市银行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细分市场,主动对接目标客户,提高融资效率。农商行对农户贷款采取“集中受理、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复审与贷后管理”的模式,节省信贷流程,节约了交易成本。邮政储蓄银行针对农户的特定需求,与辣椒市场业户、养貂专业户、制帽加工业户、“龙头公司+农户”合作,提供定向信贷支持0.5亿元。
第三,培育以支农为导向的小型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领域向民间资本放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2011年成立了青岛地区首家村镇银行,针对农户贷款小额、分散的特点,积极争取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源。自2009年以来,设立了6家小额贷款公司,对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在发展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开展合作金融服务,青岛双王果菜专业合作社吸收入股资金180万元,向社员提供贷款110万元。
第四,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农民有房屋、农地、林地等大量沉睡的资产,由于受我国固有的农村产权赋权的限制,无法进行抵押融资。胶州市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实施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以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提供抵押融资担保,农户享受优惠担保费率,为农村资产资本化提供可能。对可能出现的清偿风险,还约定银行、担保公司的承担比例,降低银行风险成本。全市在产权交易中心已实现实物资产交易18起,交易额274.1万元。
三、农村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贷供给不足
根据调查,全市25家银行机构中,开展农户贷款业务的有7家,仅占28%,只能满足30%左右的资金需求,涉农贷款额只占全市贷款余额的24.5%,且国有四大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开展农户贷款,这与全国农村信贷短缺的现状基本一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通过对全国36000多户样本调查,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为27.6%,与农村信贷投放总额低相反的是较高的农村信贷需求。上述报告还指出,农村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家庭占比为19.6%,高于城市的17.2%,农村信贷供给总体相对不足。
2、融资成本高
尽管为了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提倡“三农”贷款项目实行优惠利率,但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本质是金融企业,仍然要追逐利润目标。而且要面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因素影响大、收入不确定性高的风险,且在实际利率执行过程中,农户极少能享受到优惠利率。在胶州银行机构中,“三农”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50%左右,远高于工业贷款利率30%的上浮率。对胶州市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利率调查表明,最优质的客户可以享受到6%的基准利率,但平均利率也在9%以上。
3、产权资本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资源还权赋能开始破冰,在各地积极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成都、温州等土地流转模式。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只是星星之火,产权界定不清,农民就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财产性收益。胶州已在全市469个村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占全市村庄总数的71%,已经实现的产权交易额只有274.1万元,在融资总额中占比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固有的观念,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后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与涉及产权交易转让的价值评估、风险补偿等制度建设的滞后有关。
四、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当立足于金融机构多元化、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增量改革。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到人口集中的镇村布设网点,强化农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健全镇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合作金融,通过社员入股实现小额资金互助,以自助性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金融向民间资本放开,引导、指导好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增加支农资本量,并向有条件的镇驻地延伸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
2、增加面向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生产养殖户、农村小工商业者、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等经济体的不同需求,细分农村金融市场,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抵押融资特点的融资品种。胶州市已经形成了制帽、养殖、手套加工、花卉种植等多个专业镇、专业村,加强与特定群体的合作,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搜寻、谈判议价、贷后监督等交易成本。2014年,胶州市还为种粮大户发放了山东省首笔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140万元,对创新农村抵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在顶层设计上为农村产权资本化提供了指引。应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遵循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受益权等各项权利,通过还权赋能,积极探索开展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健全农村产权资本化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在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鉴于农民在与金融机构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还应成立市场公允的资产价值评估机构,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为资产抵押和处置清偿提供参考。
4、强化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收益低等特性,决定了农村资金流转慢、贷款回收期限长。金融机构出于利润考虑,必然会更加偏好于工商业贷款,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理应在政策制定上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发展。成立财政专项资金,一方面用于涉农贷款的贴息补助,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用于贷款的风险补偿,当抵押资产不足以清偿涉农贷款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助,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王家传、李学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J].山东经济,2009(5).[3] 王海波、郭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国内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1(5).[4] 夏锋: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4).[5] 雷立钧:基于增量改革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责任编辑:谌盼)
第三篇:陆川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陆川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产业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畜牧业建成陆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最终实现陆川县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陆川县委、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10年1-9月份,全县生猪存栏83.50万头,同比增长1.03%;肉猪出栏68.23万头,同比增长5.70%。大牲畜存栏2.23万头,同比增长6.19%;其中肉牛出栏0.66万头,同比减少1.49%。全县家禽存栏891.90万头,同比增长1.22%;家禽出栏1572.14万头,同比增长5.56%。肉类总产量76249吨,同比增长5.57%;禽蛋产量6071吨,同比增长7.36%。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40330万元,同比增长5.67%,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打造品牌经济,拉动畜牧业发展。2009年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名猪(陆川)文化节”及央视七频对“陆川猪”拍摄了专题片,并成功申报“陆川猪”地理标志登记。使“陆川猪”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今年以来,我县生猪养殖不断壮大,售价不断提高。新增规模猪场100多个,养殖50头以
上的场累计达1800多个。我县生猪加工产品销售1500多吨,产值达1.1亿多元;广西元安元和神龙王两大加工企业年加工出栏肉猪能力就达130万头。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如温氏公司带动600户养鸡专业户。
(三)规模养猪呈强势发展。调查显示2008年存栏繁殖母猪3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共有362家,繁殖母猪存栏39203头。经新建和扩建,2009年底规模场数又增加到454家,繁殖母猪存栏达53464头,比2008年6月底前增加14261头。2009年规模场肉猪出栏614676头,占社会总出栏91.3万头比重的67.3%。
(1)新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新建并于2009年后投入生产的猪场有92家,建成后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黎海在沙坡中心兴建的国强种猪场,丘勇其在良田镇陆垌兴建的陆旺生态养殖场;年出栏肉猪5000头以上的有许嗣森在大桥镇平山村兴建的鸿旺标准化养殖园区;年出栏3000-4999头规模的有李明林在珊罗长纳木圭塘、刘宁权在乌石镇双垌村、饶桂彪在良田镇陆垌村、李东彪在滩面新旺村新建的猪场。(2)部分老猪场不断扩建: 2009年后,温泉镇刘云明、米场镇黎运锋、珊罗镇朱流贵、大桥镇袁超廉、乌石镇李成新、滩面乡丘春林、良田镇黄强、古城镇江军等40多位老板扩建原有猪场规模,增养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或增养肉猪300头以上。
(四)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高涨。2007年以来,陆川县除享受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绿色通道”等共有的惠农政策外,还特别享受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等特殊项目政策,给陆川县生猪生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
计,今年全县第一季度投入新建、改建规模猪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200多万元;免费发放良种猪精50.5万瓶、人工配种杂交牛0.11万头;能繁母猪保险理赔工作扎实开展,560多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补贴100多万元,50%以上用于发展生猪生产。
(五)养殖户养猪基础扎实,信心坚定,为今后生猪生产高速增长打下基础。一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联合会、协会、合作社)的作用,解决了生猪产品销售难问题,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陆川县养猪联合会,已有会员360多个,会员养猪年出栏达60多万头,总产值达10.2亿元。统一收购生猪外运,形成百万陆川猪挺进粤、琼、港、澳,北上中原壮观场面。二是大多数规模养猪业主已经历过生猪价格低潮,具备如何渡过价格低潮期的经验,而且在前一轮价格高峰期内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此,尽管当前形势较为严峻,但仍然信心十足,未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生猪生产仍呈增长的态势。三是抓好生猪重大疫病防控,按“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县、乡、村和规模场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强化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不合格的村、场、户,提出限期赶队意见;对验收不格的,追究挂点领导和人员的责任。由于措施扎实,经上级验收,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分别达99%和96%以上,抗体检测全部合格。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保护了生猪生产健康发展。
(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我县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七)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散养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目前,全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完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县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陆川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全县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大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落实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全力加以推进,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养殖主体和增收的主业。
(二)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
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陆川县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陆川猪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四)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确保中央、自治区、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要适当向畜牧业倾斜,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畜牧业的比例,协调金融部门增加畜牧业贷款额度。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畜牧业,扎实抓好畜牧业工程的建设,确保我县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第四篇: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情况。南宁市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旅游业所占比重最大。自2001年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南宁市新兴的支柱性业。并且,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很明显。此外,它的政治环境、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也都有明显的优势。环境方面,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年均气温 20 多度,属于比较温暖的城市,此外南宁的绿化覆盖率达 38.78%,因此被誉为绿城,因此南宁市也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绿城南宁”。客源市场方面,国内客源市场来源广,并且游客人数也逐年上升。港澳台到南宁的游客一直以台湾居多,依次是香港,澳门市场还是属于起步阶段。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从来南宁过夜的外国游客数量统计情况来看,近几年都是东盟国家人数居多。随着东盟博览会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提高,南宁的国家客源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南宁旅游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先天不足——产品单
一、特色不浓、缺乏精品,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南宁市一直是有自己的城市形象定位的,并且是每一个市民都能张口即来的“绿城南宁”“民歌节”“东盟国际博览会”。但是正如所列出的,这些形象是深刻每一位南宁市民没错,但是更为严格的说它们只能算是贴在南宁身上的几大标签。然而它们尚未整合到一次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城市定位,因此也削弱了城市形象的推广能力。如果仅仅这样散开去推广南宁,那么客源市场接受的城市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多数游客不知道南宁除了有博览会、艺术节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这是
(一)引发而来的后果之一。来南宁旅游的游客中,有很大部分是冲着东盟国际博览会或者三月三民歌艺术节而来。因此在这两个节假日内就会产生游客爆满的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后就会有明显的“人去楼空”现象,酒店住宿率明显下降。为了迎接游客高峰期而建设的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闲置,造成浪费。
(三)景区众多但不形成合力,宣传力度不强。南宁市虽然景区众多,但是未形成合力。各景区都是独立经营核算,单打独斗。以至于内部景区非但没有形成合力,反倒是宣传内容有很多雷同,形成竞争。大多数景区没有稳定客源,只有青秀山、动物园等少数景点有稳定客源。此外,南宁市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因此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视还不是很强。近几年宣传量上升了,但是宣传效果也没有很理想。
(四)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开发缺乏特色,缺少精品旅游。正如现如今很多地区都面临的景区同质化问题一样,南宁也存在着很多景区的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景点缺乏深层次开发,表面化严重。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景区都追求一些快速获得收入的活动或者项目,旅游景区缺少可大力推广的精品游产品。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对于交通,住宿,银行,饭店等基础设施要求能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南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随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日益加快,然而南宁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达不到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的标准。
三、结合人文地理学而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文地理学课堂中有一章节讲的是“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想其实这是很有用的一个提升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方面。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更应该是自内而外深层次的开发,并且从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并且,我们应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
1、净化南宁市周边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旅游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旅游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体现着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因此,将南宁市周边的语言净化将会对南宁市整体的旅游形象有一个大提升。居民整体素质高了,也能增加游客回头率。
2、强化旅游宣传语言中的人文关怀。由于南宁市没有什么世界级资源或者顶级资源,就必须更加从细处入手,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城市魅力。以创造另一方面的魅力补上资源弱势。因此,在宣传语或者相关警示语的设计中,应当使宣传语人文化、新颖化、减少口号式,说教式的宣传语,给游客行程一个南宁市温馨、和谐的城市旅游形象。
3、美化宣传标牌。这也是为了使游客形成一种知觉感受。宣传标牌注意感情色彩的使用、背景色,语言的朗朗上口等。充分利用语言方面能给南宁带来的旅游特色。
4、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南宁市其实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壮语、客家语、白话。尤其是白话,其实大体上与粤语类似。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粤语,所以那宁也可以充分发挥好这些特色与优势
(二)在人口、人种、民族一章中介绍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环境等。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南宁是广西的首府,拥有者浓厚的壮族文化历史与富有特色的壮族民居与灿烂的壮族艺术如大型艺术节——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歌圩节)等。南宁可以将各地景点与此活动联系起来,开展深度旅游项目,延长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民歌节的影响时间。这不仅带动景区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艺术节本身。
(三)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章中就首先讲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对旅游者的影响。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也是影响旅游者去南宁旅游决策形成的关键部分。所以必须从宣传、城市形象推广、促销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抓住民族特色,挖掘民俗节庆的亮点,与会展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加大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东盟博览会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例如微博营销。在全国及国际上的旅游宣传手段要根据地方特色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
2、扩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宣传促销南宁市“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旅游胜地、美食天堂”的旅游形象,尤其要重点宣传南宁“旅游胜地”、“旅游目的地” 形象,不断提高南宁市各旅游景点的上镜率和见报率。
3、规范旅游市场。从政策、规则上面入手规范南宁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提高整个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成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小组,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大旅游监管工作格局。严厉查处强买强卖、尾追兜售。价格欺诈、诱迫购物、无证经营、乱摆摊点、缺斤少两、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净化市场交易环境。
(四)旅游业发展要依托旅游资源。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打造方面,南宁市必定要下更大的功夫,改变缺少精品游、缺乏强有力自然资源、景区未形成合力等现状问题。
1、合理建设精品景点和组织精品线路。南宁市资源好、聘问较高的资源还是有的,只不过缺乏足够的管理或者管理理念落后才导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做好主导地位,不仅要加强建设监管和督促,还应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投入的力度,鼓励各景区景点创A工程等。此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者出资鼓励景区企业。加紧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较好的景点串为精品线路。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线路的发展。
2、整合和推介南宁市旅游资源。南宁市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对旅游业的整合和推介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3、通过一些政策加深市民对景区发展的支持。如可结合平时的节假日和带薪休假时间鼓动和组织市民分期分批前往全市各景区景点游览,鼓励市民自行安排时间前往游览;有关景区景点可采取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到各景区景点游览时给予一定幅度门票优惠或购买各景区景点联票给予优惠等办法,鼓励市民到全市各景区景点旅游观光。
4、注重发展南宁当地的美食旅游。作为一名吃货自认为南宁的美食还是很多的。像著名小吃街就有中山路、农院路、步行街等。应该放更远的眼光把它们宣传出省外,以美食为切入点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吸引力也是很不错的。像是本人最爱吃的的“酸嘢”也只有南宁这么一个亚热带城市才有,可以大大推广。
第五篇: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起步晚、发展快、问题多。本文在概述了电子政务及其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地区差距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信息化进程。我国政府将1999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正式把政府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列为政府现代化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
一、电子政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电子政务(E—goverment),通俗的讲,就是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它是以计算机技术、INTER-NET技术和系统化办公软件为基础的,通过建立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将大量繁杂的行政管理事务按照拟订好的程序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实施的一种高效率的政府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政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对传统政府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进行纵向压缩和横向拉深,实现政务管理的扁平化,横向拓宽政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质。通过建立政府间、部门间、区域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式网络关系,打破传统的层级屏障和制度壁垒,实现政务管理的网络化、整合化和并行化。
第二,数字化模块管理。传统的政府管理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工基础上的一种物理模块管理。而电子政务则是通过建立GtoG(政府对政府)、GtoB(政府对企业)、GtoC(政府对公民)、GtoE(政府对公务员)四个数字化政务管理模块,明确划分管理对象,合理安排工作流程,科学制定决策方案。因此,电子政务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第三,无缝隙、整合化的社会服务理念。电子政务采取的是7x24(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无缝隙政务管理方式。同时,电子政务的实施还将为公众提供跨地域、跨时空、跨部门、全方位的便捷、高效、优质的整合化服务。第四,政务公开,便于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网站的建立使得政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直观的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使公众知晓政府究竟在做些什么,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增加政府的亲和力。同时,电子政务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监督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电子政务看成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服务品质,进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但总体发展速度惊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重点是计算机在政府管理中的普及应用。由于当时计算机单机价格过高,政府机关很难实现批量购买和装备,所以只是在个别部门中进行了办公自动化的尝试。此外,当时市场推出的各类办公软件在学习和使用上难度都很大,这也造成了大量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快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这一时期,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进程缓慢。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三金工程'的实施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了“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为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政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将1999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标志着“中国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这也使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目前,国家各部、委、办、局以及地市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已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特别是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的政府网站,不仅内容齐全、服务全面周到而且信息发布和更新快捷高效。综上所述,中国电子政务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我们用了10余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近40年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任务。然而,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以分析。从宏观上看:首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势头强劲,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了4929个政府门户网站。在多数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都各自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使得建立起来的政府网站往往只能适用于本系统和本行政辖区内的各项管理事务,而普遍忽视了与相关政府和部门的数据接口问题,从而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不支持、软件不兼容、数据无法正常传输等技术性问题。这不仅极大的限制了政府网站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将为日后统一规划、技术接轨设臵障碍。因此,及早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问题。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同中西部欠发达省区之间的差距。东部地区无论就注册域名的数量上还是网站建设的规模以及网站服务种类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明显的优于中西部省区;二是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站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大连、福州、兰州等省会中心城市。相比较而言,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有限,因此网站建设在质上和量上都同中心城市有着明显差距;三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迟缓。目前,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基层政府没有实现“上网”,甚至部分偏远地区的基层政府尚未实现办公自动化。这种发展差距不仅制约着基层政府的政务管理活动,同时也影响整个政府管理网络和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
第三,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我国目前拥有540万政府公务员和270万党群机关工作人员。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公务员(含党群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总数的10%,专科以上学历也只占到公务员总数的50%。此外,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地方政府,东部发达省市的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公务员队伍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质量。
第四,重技术改造,轻体制改革。实施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在于政务而非电子,即改善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提升政府服务品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价值目标。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都是服务于这一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各级政府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而把发展电子政务单纯理解为对传统政府体制的技术化改造。仅仅靠高科技来武装政府,将无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改善。
从微观层次上看:其一,多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迟缓、信息更新不及时。各级政府在站点建设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正是中国政府网站建设快速高效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站点的建成,站点管理和日常维护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更新频率慢。其二,不少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过于单一,缺乏实质性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网站的服务性和公共性。有些政府和部门更是把政务网站办成了新闻联播和会议纪要,缺乏真正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和网上办公一体化服务。其
三、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之风。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仅仅把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网站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把网站的建成视为个人的政治业绩,从而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大搞形式主义。在相当一部分政府主页中,看似内容丰富,实际却包含了许多无法打开的空页。即便是打开了也只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而缺乏实际意义。
三、关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制定一个规范统一、稳步发展、以点带面、合理布局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中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只有中央统一规划,特别是由中央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统一的操作平台、统一的电子办公系统软件、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以及政务网站的基本模式和主题框架等)。此外,我们还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战略,反对急进、冒进,反对一哄而上。中央应在充分考虑到地区发展差距的同时合理选择试点单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其次,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公务员队伍进行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把培训作为公务员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是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除对备考人员的学历资格严格审查外,还应全面考察备考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考试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考核。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公务员招考中增加了计算机考试。
第三,加强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法律和法规是确保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规范电子政务(包括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电子公文等),并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比较系统、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子政务法规尚未出台。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是导致人们难以严肃对待电子政务的主要原因,这也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四,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政府体制改革。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政务管理的目标模式。发展电子政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造,同时也包含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的说,就是要构建扁平化的矩阵式、网络式政府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流、工作流为基础的数字化运行机制;塑造参与式管理理念和动态的政府职能调节机制等内容。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把政府体制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政府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编著.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2]焦宝文主编.电子政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05.[3]张春江、倪健民主编.国家信息安全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05.[4]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