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强党校 锤炼铁军 推动发展
建强党校 锤炼铁军 推动发展
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书记 李学焦
近年来,南溪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委组织部及上级党校的精心指导下,不断深化“大党校、大干训、大发展”理念,以建强党校为基础,以锤炼“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南溪铁军为载体,以推动发展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溪特色的党校改革发展之路,促进了南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党委领导,提升党校功能定位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战略规划为先导,把党校改革发展和干部教育培训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大局中统筹谋划,科学制定了《党校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宜宾市南溪区干部培训规划》,明确了“打造南溪铁军队伍,建设川南干部人才高地”总体定位,领导党校科学发展。
二是健全制度机制。出台《宜宾市南溪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将干训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党校办班审批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学分登记机制,由区委党校具体负责,对培训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参考指标,有效推进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校姓党”,区委高度重视党校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双向交流,选优配强党校领导班子,提拔2名党校优秀教师到科级领导岗位。实施党校“名师工程”,从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外聘15名实践经
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为客座讲师,充实“名师库”,优化师资结构。统筹安排党校全体教师先后赴清华、北师大等名校集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党校办学质量。
二、强化基础保障,建强党校覆盖体系
一是完善经费保障体系。把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健全党校和干训经费财政预算逐年增长机制。坚持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十百千”干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列入财政预算153万元建立基层干部到党校的“零缴费培训”模式,实现了区、乡(镇)、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员干部培训“全覆盖”。
二是构建党校基地体系。立足新形势下,党校改革发展需要,投资2700万元新建区委党校办公楼。在宜宾市委组织部易林部长的关心指导下,投资600万元在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高标准建设了党性教育活动基地、业余党校,被市委命名为“宜宾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得到市委书记杨冬生亲自授牌。投资250万元在江南新农村示范片筹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拟多方筹资2.4亿元,建设占地1200亩的“川南干部人才党员拓展培训中心”,倾力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多元化党校培训基地体系。
三是健全党校网络体系。开设“网上党校”,为全区党员打造一个平等、互动、共享的学习的平台,扩大党校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连接区、乡、村和工业园区,在部门、乡镇、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开设基层党校,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基层党校网络体系。
三、强化培训创新,锤炼南溪铁军队伍
一是创新“引培到区”模式。区委积极支持和引导党校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突出“南溪铁军”锤炼,坚持“开放式”办学,引进西南财大等教学资源,开办MBA班2个、MPA班1个,培训党政干部、企业家共计160余人。与川农大联合开办了农业经济技术与管理大专培训班,10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将在2013年取得大专学历,使党政干部和企业家足不出户享受更高层次培训。
二是创新“送训出区”模式。跳出党校办党校,深化与清华、北大、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战略合作,联合举办基层党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创新等共53期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6612人次。同时,组织14期党校主体班学员,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切实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基础、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是创新“实践体验”模式。依托党校“一中心三基地”,创新“现场体验”等办学模式,让学员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开设“铁军讲坛”,区委书记带头讲课,将基层一线干部推上讲台,与党校学员交流实践经验,提升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创新,在加快建设“五区一高地”的实践中,锤炼出了一支具有“为民服务铁的信念、众志成城铁的团结、令行禁止铁的纪律、勤政廉政铁的作风、永争一流铁的目标”精神的南溪铁军队伍。
四、强化作用发挥,推动新区转型跨越
一是发挥党校“思想库”作用,把准宏观政策。区委积极引导党校教师认真研究中央省市的战略部署,科学解读省、市党代会精神,在“铁军讲坛”上为全区党员干部深入讲解,在党校课
堂上为党校学员指路领航,提升了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和省市战略部署的坚定性与自觉性。
二是发挥党校“智囊团”作用,促进科学决策。区委落实党校牵头,构建信息多元、资源共享、成果互用的“大政研”平台,成立“南溪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加强对南溪科学发展的战略研究,成功申报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30个,形成了《为区域经济发展匹配软实力的路径探索》、《工业园区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等21篇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理论成果,为区委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三是发挥党校“催化器”作用,推动转型跨越。通过建强党校、锤炼铁军,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催生出了强大的思想力、协作力、向心力、执行力、创造力,全面加快了55平方公里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和4.76平方公里南溪新区建设进程,促进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超常发展,推动了南溪从“千年古县”到“大市新区”的转型、从“农业小县”到“工业强区”的转型。近年来,全区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增速,相继跃居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前十强。
第二篇:建强纪检监察队伍,打造执纪监督铁军
建强纪检监察队伍,打造执纪监督铁军
小金街道纪工委书记 刘晓宇
近年来,小金街道纪工委不断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聚焦主业问责,以案代训,并扎实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办案流程及技巧,认真开展网络评论,整体执法执纪能力不断增强,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能够较好完成纪检监察各项业务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继续提高。目前,我街道纪工委配备2名纪检干部,由于日常工作繁琐,以及个人干部对培训工作不重视,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窄,内容过时,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
二是个别干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个别纪检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有畏难情绪,有的在监督监察、查办案件时,担心领导不支持,影响人际关系,影响今后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有的担心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是监督执纪工作效率需提升。在监督执纪过程中,有时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对出问题的干部职工,仅仅是简单的批评教育,没有切实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所在、自觉整改,常常使对方口服心不服。
四是日常工作方法还比较陈旧。面临着“四风”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作细致地调查,不善于研究新情况,仍凭过去的习惯、经验开展工作,有时对遇到的非常见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一是严格培训要求,全面提高素质。一是开展内部培训,突出有重点的培训,有计划,有安排,持之以恒,避免应景、应时的短期行为,确实做到学有所用。二是开展新入职培训,对新从事纪检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经常举办业务培训,加快从不懂到较懂到精通的进程,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头雁作用。充分发挥纪工委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形成以上率下带动全局的良好局面。一方面是带头守规矩。严格落实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施行末位表态,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是带头抓工作。坚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谋划、重要活动亲自组织、重要事项亲自调度,谋在前、干在前,以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影响纪检干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三是健全制度机制,规范队伍管理。着力深化纪检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一抓运行管理规范化,一手抓业务工作规范化。一方面是建立健全队伍管理制度。对纪检监察干部行为、印章管理、请销假制度、保密工作等日常运行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扁平化管理。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工作落实制度。实行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周调度、月通报,尝试出台《工作督查办法》,实施三级督查,一把手督导书记,书记督导分管部室,职能部室督查具体制度和工作落实,逐级细化,压实责任,建立台账、挂账督办,形成“三位一体”工作督查机制。
四是落实考核激励,充分激发活力。建立激励办法。对各部室工作完成情况每月通报,量化到人,在公开栏公开,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开展争当“办案星”“写作星”“创新星”活动,鼓励全体干部多办案、办优质案,勤写作、以文辅政,出新招儿、推动工作,对“三星”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全会通报表彰。严格评议考核。制定实施考核评议办法,全面考核工作成效,评议干部作风,培树先进个人,让奋发有为的干部有地位、有奔头,业绩突出的干部受褒奖、受尊重。
第三篇:思维推动党校发展(党校建设经验)
思维推动党校发展(党校建设经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战略重点,是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主线。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担负着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的重要职责,既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思想保障、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同时党校自身也处在供给一侧,亟需强化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党校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质量立校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是相对传统的“需求侧”来说的。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决定了党校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句话,就是党需要党校干什么,党校就坚定地干什么。党校能否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服务”和理论研究“产品”,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决定着党校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校供给侧改革”,是落实党校姓党根本原则的重要举措,是坚持质量立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一招,对于更好地发挥党校作用、培养造就“四铁”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党校处于快速发展期,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适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但同时,从供给侧来看,党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不够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培训质量离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高质量成果不够多,党校声音不够响亮,党校思想引领力和话语主导权离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紧紧抓住供给侧,坚定不移地推进党校供给侧改革。
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校供给侧改革必须贯彻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紧扣党校职责定位,重点抓好教学、科研、咨政、服务管理四大重点任务。湖北省委党校围绕这四大重点任务,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力求取得积极成效。
着眼“三个需求”,提高教学供给水平。教学供给改革,应当从需求什么、供给什么、供给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在需求方面,湖北省委党校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学、学员管理部门和教研部同志集中到组织人事部门、学员单位调研,了解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五个环节”(入校前“两个带来”、入学测试、一课一评、支部书记会、毕业回访)在学员中进行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在供给方面,湖北省委党校紧紧围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坚持按照教学计划单元化、教学单元特色化、特色单元主题化、专题设计系列化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比重扩大到70%以上。在培训方法上,大力推行结构化研讨、课题研究、学员论坛、电视论坛、在线学习、微论坛等研究式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的力度。在教学组织上,坚持“四个集中”,即集中进行需求调研,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集中备课,对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进行打磨,力求精益求精;集中分析,对教学评估排名后八至十位的教员开展教学分析,把教学分析会开成教学民主生活会,帮助其改进提高;集中研讨,围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改革研讨会,一次一个主题,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从供给效果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四个集中”的实施,培训质量显著提升,教学专题《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及其对策》被评为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党校系统教学管理优秀奖。
围绕理论创新,提高科研供给水平。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科研供给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党的理论创新需要,做到“四个围绕”,即围绕党的理论创新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深入解读,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应用性研究,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辨析和引导,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湖北省委党校突出“四个围绕”,近几年申报立项国家、省级课题数十项,策划立项一批校级重点课题,整合配强研究力量,开展“点穴式”研究。如,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两个质疑”、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思潮等7种突出错误思潮,设立7项校级重点课题,持续开展研究,受到省委领导充分肯定。目前,研究成果已陆续转化成教学专题,进入党校课堂,受到学员普遍好评。
聚焦中心工作,提高咨政供给水平。咨政供给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以党委政府满意为目标。在推进咨政供给改革方面,湖北省委党校坚持“四个三”的工作思路,即突出三个聚焦,聚焦改革、聚焦湖北、聚焦省委工作思路;打造三大智库,理论智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党建智库(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中心)、长江智库(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注重三化(方案化、项目化、具体化);提高三率(批示率、转化率、生产率),取得明显成效。研究成果《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被中办《信息综合专报》全文采用,并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多个场合表示,省委党校的研究是有分量的,并亲自给党校交任务。《建党以来党的不成文政治规矩的历史回顾及当代启示》受到李鸿忠批示,被印发全省学习。由原有研究成果转化成的人大建议《关于“抢抓工业4.0战略机遇,尽快把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的建议》被省长王国生亲自领办督办。还有一些建议被写入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三五”规划。
坚持从严治校,提高管理服务供给水平。对党组织来讲,选派干部到党校学习,不仅希望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增强工作本领,更希望干部通过党校严格约束、党性熔炉的锤炼,达到强化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的目的。这就需要推进学员管理服务供给改革,既严格约束学员,又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湖北省委党校在坚持“7106”(七项制度、十个环节、六不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严禁、三个一律”硬约束,即严禁学员之间、学员与教职工之间公款或私款相互请吃,一律吃在党校食堂;严禁学员校外留宿;严禁学员公车或私车驻校。制定《学员违反校纪校规处理办法》和组织员轮流值班制度,通过明察暗访、严格处理等手段将硬约束落到实处。在从严管理同时,更加注重人本管理。湖北省委党校从文体活动、后勤服务改革入手,不断丰富学员业余生活,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为改革提供能力支撑
推进党校“供给侧改革”,关键要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教职工队伍。湖北省委党校通过“三抓三写”,即抓学习、抓培训、抓实干,写好学术文章、咨询文章、宣传文章,着力提升教职工能力素质。
一方面,继续开展名师、名课、优秀青年教师、优秀讲义、优秀课件、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评选和青年教师赛课,实行讲义审核、集体备课、课前试讲、教学分析制度。以校内主体班为载体对教研人员实现全员轮训,每年选派五分之一左右的教研人员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定期举办“三种能力”(撰写学术文章、咨询文章、宣传文章的能力)培训班,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压担子,实现了教研人员每人每年至少撰写1篇理论文章、1份研究报告、每个主体班出1份研究报告的目标,一批中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党校事业发展的骨干。
另一方面,在行政后勤人员中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举行教研能力培训班和参公人员“两会一讲”(会办文、会办事、讲礼仪)培训班,引导行政后勤人员提高办文办事能力。通过选派教职工参与精准扶贫、“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和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途径,教职工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了“科级干部应知应会、处级干部行家里手、厅级干部专家权威”的目标。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以来,肃州区紧紧围绕“四区一中心”战略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推进康居工程建设,使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得到改善。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可达到11.38亿元,同比增长8.8%;乡镇企业总产值可达到48.3亿元,增长18.2%;农民人均收突破5000亿元,增加300元以上。总体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但综合分析,全区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现代农业比重不高,增收难度大。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理清思路,知难而进,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进步。
2009年,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依托,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以科技进步、体制创新为动力,增强农村综合发展能力;以示范改造整治为抓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8%,达到1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增加300元以上,达到5300元。围绕上述思路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十项农业工程:
1、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网室制种、大棚蔬菜、食用菌等高效产业,建成日光温室、食用菌千亩连片示范区各1个、百亩连片示范小区10个,网室制种千亩连片示范区3个,万亩乡1个,大棚蔬菜百亩连片示范小区10个,新增设施种植2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实现户均1亩万元田的目标。积极发展以甜叶菊、琉璃苣为主的新型产业,推广种植甜叶菊1万亩,琉璃苣1万亩,蒜薹5000亩,形成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以牛羊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
坚持提质效与扩张规模并重,持续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加快奶牛、肉牛、肉羊品种改良,提升养殖效益。推广普及暖棚养殖,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规模养殖场15个,力争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650万头(只),增长10%,畜牧业产值增幅达到15%以上。
3、以园区建设为主的科技示范工程
继续抓好8个区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新建百亩温室大棚、戈壁示范农业和规模网室制种3个科技示范小区,带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引进试验新品种300个以上,试验推广新技术20项以上。年内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在乡镇启动科技110咨询系统,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新建企业科研中心3个,培育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户。组织10户企业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形成各类科技成果10项以上,省级成果达到2项。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确保防疫密度达到100%,保障畜牧业安全。4、以示范改造整治为主的康居工程
抓住肅州区被列为全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区的有利时机,整合支农资金,转变投入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新建改造、点面结合的办法,重点抓好1个示范集镇、10个中心村和36个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改造示范点建设。清水镇作为示范集镇,要在修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抓好集镇改造、道路硬化、镇区绿化、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当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于500万元。果园乡小坝沟等10个中心村,各完成集中连片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1个,配套完善太阳能、沼气池、青贮池等设施,实施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样板工程。通过1镇10村的示范带动,新建发行示范点20个,小康住宅3000户,发展沼气用户2500户,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实施“百村万户”环境整治工程,探索建立保持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以造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
建成北大河南岸6公里绿化林带,完成“三北”人工造林8000亩,建成千米防护林600公里,绿色通道70公里,治沙造林4000亩,全民义务植树达到120万株以上。每乡镇完成植树2排以上的农田防护林20公里,建成5公里4排以上的绿色通道1条,完成连片治沙造林100亩以上。完成30个市级示范点的配套绿化和三奇堡、水磨沟2个省级示范点的村屯绿化,国槐和常青树搭配,点缀花灌木,建成新农村绿化亮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在三奇堡、牌路村定植温室葡萄或桃10座,建成设施经济林小区。在三奇堡建设以桃、杏、枣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的田埂经济林示范点1个。完成改造换优1000亩,巩固10万退耕还林成果,育苗面积达到2500亩。6、以人饮安全为主的节水建设工程
投资500万元,实施丰乐河、红山河、西洞镇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西郊商贸园4号湖、北大河林带供水系统、马营河灌区和洪临灌区节水改造及焦家咀水库除险加固等5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新争取下达资金计划的水利项目6个,为今后水利建设奠定基础。7、以沼气项目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积极推广普及清洁能源,投资875元落实沼气建设项目2500户,配套完成改橱、改厕、改圈任务,改善农村庭院卫生,建设清洁家园。建成太阳能用户1000户。
8、以基础为主的项目建设工程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支撑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农口各部门要至少争取1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生产发展类、基础设施类或公益类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无偿资金要比上年增加5%。各乡镇也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每个镇当年实施的生产发展类、基础设施类或公益类项目总投资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乡不少于500万元。继续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改造通乡油路52公里,通村油路20公里,提升农村道路条件,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9、以劳动力培训输转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工程
以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万名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完成农村劳务输转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200元。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广泛开展“诚信文明农户评选”、“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创建”和“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健康和谐发展。
10、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工程
在抓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落实农村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带动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了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着力落实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入。要按照支农项目整合试点区的要求,研究制定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加快示范点建设的管理办法。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梳理分类,编制建设计划,着眼于既发挥项目各自优势,又突出整合聚焦效应,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项目进行整合,建立支农项目库。在注重发挥项目资金扶持功能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项目投放要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示范点倾斜,特别要大力扶持确定的“一镇十村”重点示范点。对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区、连片百亩日光温室小区、千亩信用菌示范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规模养殖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行资金补助,调动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协调配合的原则,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涉农各部门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在抓好主要任务落实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好相关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全力。乡镇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一把手负总责,配强分管领导和工作力量,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好做法,营造建设新农村的深厚氛围。
三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促进任务落实。要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纳入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严格考核标准,落实奖惩措施。切实加大督查力度,相关部门要集中开展阶段性督促检查,定期进行通报,提出改进意见。责任部门要按时进行自查,及早发现、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作扎实推进。要对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工作难度大的要早准备、早动手,各项工作都要严格按照计划和要求稳步进行,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第五篇:建强“关键少数”引领事业发展
建强“关键少数”引领事业发展
【摘 要】就推动一方教育发展的力量而言,校长队伍无疑是“关键少数”,抓好了校长队伍建设,能让“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公论在更多学校化为现实。这其中,常年耕耘在办学管理一线、处于领导生涯中期的校长们又构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干部分,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对此,南京教育多方施策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校长队伍;“关键少数”;生涯中期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55-03
【作者简介】刘莅,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南京,210000)书记。
就推动一方教育发展的力量而言,校长队伍无疑是“关键少数”,抓好了校长队伍建设,能让“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一公论在更多学校化为现实。这其中,常年耕耘在办学管理一线、处于领导生涯中期的校长们又构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干部分,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对此,南京教育多方施策(按:因本文探讨的主题,以下未列主要针对新校长的选任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力促校长队伍“生涯中期”更精彩
(一)体现生涯肯定。南京市、区教育部门实行对所属学校(含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特教学校等,下同)校长的专门管理和考核评价单列,在实施绩效工资大背景下,对校长专门安排考核兑现奖励,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区别于并明显高于在校教职工,以与校长的岗位付出及贡献相适应。在事业单位仍对应行政职级的当下,市属各校均明确处、科级单位设置,核定领导职数,工委实行相应干部层级管理。区属学校中,若干区实行区委组织部与教育部门共同管理、考核、选拔使用校长的制度,体现重视;对在重要学校任职时间长、贡献突出的校长,有的明确区管副处甚至正处职级,以示肯定。结合“去行政化”的取向,近年来我们也在积极调研探索试行校长职级制,待时机成熟慎重推出、有序实施,以进一步彰显校长作为学校管理专业人员的独特价值和地位作用。
(二)注重生涯激励。南京是陶行知从事教育之地,其办学思想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影响深远。为此,南京教育除设“斯霞奖”表彰优秀教师外,在多年评选“名校长”之后于2007年设立“行知奖”,三年一届,专门用于表彰奖励校长。自实施以来,已有73人获奖,2016年将评第四届。这一制度的设计,对任职若干年的校长无疑是一大激励,促使更多校长立足岗位,倾力奉献,不懈探索,建树业绩。同时,在申报表彰各级劳模、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育工作者及其他荣誉中,校长都占有一定份额,近年南京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教育人物中就有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殊荣的吴邵萍、葛华钦等杰出校长代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也不乏校长身影,他们不仅在人大、政协平台参政议政、发挥作用,其所享有的崇高政治地位对校长们也是一种激励。
(三)促进生涯提升。我们鼓励支持校长们立足所在学科耕耘不辍,努力成为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及教授级高级教师等等,校长在学科专业上的造诣更有助于在学校工作中发挥领导力。同时,积极选送优秀校长入围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后备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等,持续培养造就。多年来,南京教育还与中央教科院联办“校长发展学校”,促进校长们更好地“充电”,进一步实现岗位发展;近年又与华师大、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联办“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课程设计量身定制,以高层次、个性化的专业指导,助推一批有潜力的校长立足岗位不断提升。
(四)强化生涯互动。近年来南京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放大辐射,以名校兼并、托管、集团化、一体化办学为主要路径,一批学校重新整合或组合,总体效果是好的。这对无论是原为名校还是普通甚至较薄弱学校的校长们,都是一种新的生涯体验,激发了新的事业动力,也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使好的经验、做法乃至办学理念、模式、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得以有效放大。同时,2015年南京决定依托现有品牌学校、知名校长建设一批市级“校长培训基地”,经评审,首批授予10所“高中阶段校长培训基地”学校(普高
6、职校4)。2016年将全面推开,评审认定一批“中小学(含幼儿园)校长培训基地”,明确职责任务,安排经费投入。通过搭建平台,促进良性互动、共同提高,促进更多好校长在南京教育中涌现出来。
(五)保持生涯关注。为加强过程管理与队伍建设,南京市教委教育工委自2013年以来建立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对所属学校、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组织上认为有必要或本人提出要求的部分副职)每年安排至少一次专门的谈心谈话,由工委主要领导面谈,关心其工作、生活与思想实际,倾听意见建议,对其办学或个人予以关心支持和帮助,对个别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也予以必要的提醒告诫。这一举措,让校长们感受到自己始终处在组织的关注关心之中,不断得到正向激励,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同时,日常多渠道了解关心校长,包括经常深入学校,与班子见面勉励,对学校有关工作、活动希望上级支持的积极响应,对校长个人或家庭遇到困难问题时给予关怀帮助,等等。
(六)适度生涯转换。教育是大系统,既有各级各类学校,也有各职能单位如教研、教科研、电教、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招办、考办等,还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历年也有一些校长在三者之间交流任职或得到提拔使用,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转换。现南京市教育局班子中就有来自一线的校长,还有些校长被选用至市、区教育部门对口处(科)室或职能单位任职,有些干部也从局机关或职能单位到学校做校长,将获得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用于办学实践。近年来,南京有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在促进办成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同时,也促成了一些校长进入新的工作情境,获得新的办学体验,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在践行教育家办学之路上砥砺奋进
以上是讲教育行政层面,对于生涯中期之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此外,校长本人也当自我省思,自求改进。就此,本人有五句话与生涯中期的校长们共勉。
(一)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是《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话。行进在治学办学道路上,我们应成为“校长”这一从事学校管理专业工作的行家里手,致力于成为专家乃至名家、大家。也因此,要努力让自己超越“技”的层面。当然,对校长工作的技术层面,要努力掌握、具备、运用好,而在此基础上,应更孜孜追求办学之道,自觉超越短期行为,摒弃急功近利,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长远发展,以更高远的追求来引领办学实践,引领师生共同提升价值追求,促进学校及自身不断实现新突破、达至新境界。也让我们不为繁杂的事务所累所限,能够经常“跳出来”,静下心来审视、回顾、反思、提炼、升华,再以新的思考去探索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接近、更接近于教育者理想中、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道”。
(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引自《礼记?学记》,也是大家熟悉的。如果一个校长在办学中,尤其是随着任职渐长、荣誉加身,感觉特别好,那么当警醒:你的感觉可能错了!办学无止境,过去的成就可能恰恰成为未来的“绊脚石”,自我感觉良好可能正是要出问题乃至出大问题的先兆。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及时代赋予的命题,面临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对需要我们去带的教师队伍(随着事业发展,把不断更新的教师队伍带出来是一大任务),我们更要为一届又一届学生负责,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知不足方能知所为,反过来要求我们不断去拓展、去突破、去超越。“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看到办学的困境,才能集中智慧和力量去研究、解决它。需要强调,这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更多是在校长带领下,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校长应是其中的“主心骨”、灵魂人物。可以说,当我们深入研究思考问题时,才会是真正的“思想者”,才可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而只有当我们看到问题所在,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三)觉今是而昨非,知来者之可追。此为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两句。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觉今是而昨非”,说明我们能不断扬弃、超越自我,不断总结反思,形成有益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径;同时,也善于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和过时、陈旧的已经变成“包袱”的老经验、老做法,大胆地扬弃,果断地告别,重新出发。“知来者之可追”,未来的办学之路更宽广,同行们在这条路上你追我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要积极主动去感知,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但超越过去、超越自我,而且引领时代。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清楚地知道办学道路漫长艰辛,不能停歇前进的脚步。成绩属于过去,光环终将褪去,未来的路更长,当更奋力前行。
(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卫风?淇奥》中称誉君子不懈提升的诗句。切、磋、琢、磨都是借用工匠雕琢玉器手法的比喻,治学办学也当如此。大家作为同行,在一起切磋琢磨,深入探讨交流,彼此交换思想就有多个思想,交换办学智慧就有无数智慧。交流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观点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以利今后的办学实践。校长始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思想者,才能始终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舵手。各位优秀的校长能够把自身办学实践和所思所想与同行很好地切磋,深度地琢磨,日常工作、调研考察、同行交往等都是一个常设的研修班、无时无处不在的智慧论坛,包括加入的群、个人微信等等,建立起实时的联系、有效的互动,都成为无形的、跨越时空的智慧论坛,那么,相信大家身处其中的办学之路,一定会无比的精彩。
(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为《大学》记载的汤盘铭,提醒自己不但要洗涤身体,而且要有澡雪精神,每天都要有新收获、新提高。南京教育家型校长研修班的校长们,在其岗位上都已颇有建树。作为校长我们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日新日进,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不断实现办学中的创新与突破,真正立起一座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师生、同行、理论与实践检验的丰碑。把这个“家”大大地写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写在为之倾注心力、辛勤耕耘的校园大地上,写在一茬茬师生心坎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作为校长,这应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我们的担当。希望校长们立足岗位不懈探索,与事业发展共进,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教育家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