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自然手语提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自然手语提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自然手语是听障人以姿势、表情、动作表达信息的语言,是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沟通手段。它形象、直观、简练。听障人常使用这种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力提倡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今天,自然手语在课堂沟通中的作用也受到了特教界的重视,自然手语的使用也能有效提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自然手语 语文课堂沟通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43-01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沟通手段是手语。目前,聋校语文教师大部分使用的手语都以汉语的语法来规范,也就是使用“手势汉语”,对自然手语知之甚少,课堂沟通总是不畅通,教学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自然手语是听障人以姿势、表情、动作表达信息的语言,它是最为有效的沟通手段。它形象、直观、简练。听障人常使用这种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力提倡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今天,自然手语在课堂中的作用也受到了特教界的重视,它的使用也能有效提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自然手语的优势
自然手语跟听障人的思维模式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随意性,是听障人之间日常的交流工具。虽然各地自然手语都有其自身约定俗成的规则,但差别并不是很大,听障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自然手语还具有手势汉语不能比拟的优势:
1.自然手语相对于手势汉语更为简练、更加形象
《中国手语》中的词汇,很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手势动作来表示的。而学生的自然手语通常只用一个手势动作,简练迅速。如:葱。《中国手语》是一手先打手指字母C的指式,双手拇、食指再搭成小圆形叠在一起,左手不动,右手向上移,如葱的外形。学生的自然手语是:左手手心朝内,五指张开,右手握拳托在左手肘部,然后放开五指,如根状。这样在沟通交流中,自然手语传递信息更加快捷。另外,自然手语以视觉为优先条件,重在用动作突出地表示事物的特点,往往更为形象。如“活泼”一词。《中国手语》是:一手食指直立,边转动边向上升。自然手语是:双手握拳,在头两侧轻轻晃动,脸上呈活泼状,很直观。
2.自然手语相对于手势汉语更为隐讳
有一些词汇用手语直观形象地表现,不是很雅观,或者是太直观容易被人识别,学生就创造了一些比较隐讳的表现方法。如:裤衩。学生的自然手语是:一手食、中指直立,由两嘴角下划并合拢。
二、自然手语在聋校语文课堂的实践效果
1.使用自然手语, 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明显喜欢常用自然手语进行教学的老师上课, 教学效果也较理想, 例如, 初中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在纠正发音时, 用手作一个向上的自然手语教降调时用手作一个向下的自然手语, 这样他们看到手势的走向, 就比较容易掌握语调,效果比不作手语教语调的方式要好。
2.使用自然手语, 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教师使用得体的自然手语, 使学生感到老师可近可亲,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懂得聋哑人的自然手语,才能进入聋哑人真正的圈子,才会得到听障学生的认可,他们会觉得这才是跟他们一起。从而从心理上接纳教师、信任教师。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回答, 要翘起大姆指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必要的赞扬, 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亲切鼓励。在教学中使用自然手语是深受学生欢迎,也是值得倡导的。
3.使用自然手语, 能让学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 节约教学时间
教师使用自然手语进行课堂教学, 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老舍的《养花》一课时,一段直观形象的自然手语讲述着:“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自然手语形象在再现了场景,很快学生就明白了文章的意思和文章要告诉大家的真理。根据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的实践, 多使用自然手语的教法一堂课可以节约十几分钟,这样一学期节约的时间就相当可观了。
4.使用自然手语, 有利于激发兴趣, 强化记忆
众所周知,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逼真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老师在教到有关猴子的课文时, 若能模仿一二个猴子的动作, 那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语文教学更富有成效。“拘束”一词,听障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能真切地表演出来,并伴随着学生在这个时候常做的动作,那么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这种方法一旦掌握, 可以使用各种场合, 而且几乎很难遗忘, 受益终身。
5.使用自然手语,激发听障学生的互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听障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然手语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交流。这样,提出的问题,听障学生也能够很快理解;学生就会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听障学生的互动意识会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量会提高。
三、自然手语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语文课堂不能完全抛开手势汉语
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应该是相互交融的,自然手语是基础,手势汉语是教学中的一种沟通手段,而提高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则是最终的目的。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交际双方运用的是哪类手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合理选择与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手语,可以用听障人自然手语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段,讲述课文内容,让听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来学习和理解课文书面语,然后再用手势汉语来规范地阅读课文,表述汉语书面语。
2.自然手语要把握自然、简洁、切实、易懂的原则
自然手语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其出发点就是进行有效沟通。在使用自然手语教学时,动作需要简单明了。能直接说的,就不要拐弯说;能一个动作就表示清楚就不要画蛇添足,无端地多比出一些动作。并且一定要结合课文情景进行比划。在打自然手语时,表情体态,手势的位置和方位的变化要尽量形象到位,让学生很容易懂得意思。
参考文献:
[1]邱丽君;浅说“自然手语”[J];中国残疾人;2007年07期
[2]赵庆春;沈玉林;离群聋儿自创手势与中国手语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3]吕明臣;语言环境和聋哑儿童的自然语言获得[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年02期
第二篇: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触觉等进行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高练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提高
聋校
语文教学
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更是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如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笔者从事聋校语文教学多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吸引下学生一定能专注于某项内容的学习,而要维持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就具有图文
以达到教学目标,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观热烈、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受到熏染,那样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很好地领悟其真善美的含义。如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模拟情景再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优美的背景,深深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其中感情不言而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靠手语讲解和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具不外乎挂图、表格或模型等,有限的表达和单调的教具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事物的认识个个相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聋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思维都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表象越少,想象的素材就越少、想象的域就越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变得直观,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为聋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聋生最终是要回归主流社会,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书面语,只有以笔代口,方能畅通无忧。常规的看图写话和作文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词汇量贫乏,语序颠倒,词不达意等,这些情况让老师们很是头痛。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训练效果明显,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看动画,再让学生用手语分角色进行对话,老师适时进行指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说得话写下来,老师及时帮助修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聋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日常用语交流中播放一些超市、医院等场所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猜想人们会说些什么,并要求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日常用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背景、人物、事件等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爱好选择图片组成画面或情节,编成故事,然后写下来,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自
《聋校语文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月6日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07-5-25 6:41:00 大连教育学院
点击:246
姜丽君 普兰店特殊教育学校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长期存在对聋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不放心、不放手的思想,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自身浅能的充分发挥。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试验的推开也逐渐受到聋校重视。
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知识的教学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能力的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其次教学是否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进行教学活动,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入选课本的一篇篇文章,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我们讲授要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都教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由于阅读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这就要求教学时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有取舍,把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教给他们,当然还要考虑事半功倍,注重抓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一、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讲规律。讲规律就是给学生讲授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规律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学生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就可以花费较少时间、精力,取得较大收益。例如:向学生讲清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保护小树苗》《捞铁牛》它们的特点就是:a、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b、中心思想一般是要讲清一个道理,说明一个问题或反映一种风尚、批评一种现象等。
(二)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教方法.教方法就是向学生传授领会知识的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的记忆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操作方法。如:把握了以记事为主的文章的规律以后,教师便可以把学习以记事为主的文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如:学习《捞铁牛》,可以先扣题解题,再理清顺序、明了大意,然后精读分析,最后整体把握,体会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读有读法,写有写法,思维有思维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便是找到了捷径。
(三)强化练习,注重养成教育,传习惯.传习惯就是把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习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稳定性,其意义就是使学生终生收益。凡是使用频率高、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应用范围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都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反复使用,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使用自如的能力。例如:教会学生比较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完《赵州桥》时可以比较《家乡的桥》《南京长江大桥》,纵向的了解这类文章写作的不同着眼点,这样便于确切的、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
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的具体作法:
1、教师提供需要复习、比较的材料和需要学习的有关材料或教材,让学生仔细阅读。
2、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探讨的方法,找出学习材料中的规律,再按照规律进行学习、记忆。
3、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列举几个类似的例子,举一反三,进一步复习巩固新知识、新学法。
4、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学习方法,以达到总结学法及日后学法迁移的目的。
二、巧妙设计、精讲精练
(一)提高效率的另一方面是解决好怎样教的问题,巧妙设计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简与繁,难 与易,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巧妙设计关键在于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了教学重点才有针对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如:学习《李时珍》课前复习课文《爱迪生》《聪明的华佗》。使学生快速对课文的内容、用意有感性了解,明确这样的文章或赞美人物的勤学苦练,或赞美人物的聪明智慧。如此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即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于新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巧妙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手段多样化、形象化。聋生听不到,没有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使信息形象化。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观点中提出的用“多元智能来教”也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
2教学方法科学化。要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
3课堂结构高效化
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a、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b、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c、学生主动、积极参与d、学生练习的数量合理和质量高。e、课堂信息反馈畅通,能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f、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二)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提倡精讲精练。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老师应该始终注意从简到难,从复习旧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识,避免太大的跳跃,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精讲精练有以下几个要点:
1、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篇的"点""线""面"拓展全篇,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作具有针对性的讲和练。练习还应具有典型性,力求一举多得,以少胜多。如:前面提到的课文《李时珍》可以这样设计练习"介绍你最崇拜的人""介绍你最喜欢的人"等,之后,安排学生讨论:"需要介绍哪些方面?"经简短的讨论研究,师生共同得出了结论: 需要介绍 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事迹等.这样设计目的是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学有所得.这个教学实例是讲还是练?恐怕不易判定。因为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是练的前提,练又为进一步讲作了准备。在这里讲和练已经浑然一体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既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加深了对文章的形式的理解;又通过学生总结自己的语言实践,获得了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掌握了写人文章的写法。
2、时间要用在刀刃上。序列学习中的首尾效应,即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最先呈现的内容记忆效果最好,最后呈现的次之,中间呈现的效果相对最差,也就是说课堂的重点知识要在黄金时段呈现.
3、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
4、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把握课堂的有效生成,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将巧妙的设计和精彩的生成相结合。
要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提高的途径是广阔而多样的,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以上所述只是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认识。相信随着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途径。
第四篇:聋校应该开设手语课程
聋校应该开设手语课程
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 方红 P41 现代特殊教育 2003.7-8
世界是多元的.更是迅猛发展的。该向前走的时候不走.历史就要辗过你迟疑的身躯。在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手语是用于教学和交际的第一语言;在挪威。聋人手语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纳入教育法:在英国.“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已经形成了共识;在瑞士。聋儿在婴幼儿期其家庭成员就会得到手语帮助。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手语的语言地位,聋童的手语都被纳为聋人学习的第一语言。聋校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学本国语言。学生能很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在我国.由于各地手语的无政府状态.不光有方言.还有“校言”。就连一个地市的手语都会出现许多差异。甚至在一个学校内部也会产生许多自创的手语,杂乱无序的手语积累多了。聋人在日常交流中就会一知半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没有规范可言,即使有了规范也无进行规范手语教学的渠道。二是手语者已经习惯了自产自销的手语格局。对于聋生来讲.语言的发展应该包括:聋人手语、汉语言、英语。按照国内聋校的培养任务,聋教育应以前两种为主。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系语言,聋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也应是语言发展问题。让我们的聋生将两种语言分开来.使之互为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开设手语课程的目的所在。建议手语课程在每个年级阶段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学前教育(三年):学习称谓手语、日常生活手语、数字手语、拼音字母手指语。并将手语学习落实到除口语之外的幼儿教育其他课程之中。学会用手语讲故事。
低年级(1—3年级):学习衣食住行和时间手语,开始认识一些手语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时间的特性和简单句的语法.通过看一些手语视屏教材学习手语,积累手语词汇.学习聋人社交礼仪。
中年级(4-6年级):学习职业工作和方位手语,进一步学习聋人手语语法,提高聋人手语表现能力和规范聋人手语的表现方式。区剐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不同特点.了解聋人文学艺术。
高年级(7—9年级):学习事物特征手语,了解聋人手语的文化特征,比较手语方言,扩展聋人手语视野,解析和认识聋人心理特征,了解聋人历史及社会角色。
手语教材编写主角应由对手语研究有较高造诣的优秀聋人来主持.并联合课程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一些对手语颇有研究的听人一起.在我国过去手语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核、筛选、矫正、添加和调整一些手语学习素材。对手语课程进行研讨整合.以保证手语课程编撰的科学性、理论性与实际运用性、规范性的有机结合。
关于手语课的师资问题。在聋校中会打手语的老师很多.但是能胜任手语课程教学的老师十分有限。我们应该针对手语课程的特性.进行统一的手语课程教学培训,发展一批聋人置身于聋人教育,聘请他们走进手语教学的课堂。这对聋人自身手语的发展和规范化的普及无不益处.也是提高整个聋人群体素质的一大举措。
“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这是我在与聋人交往中不绝于耳的话。而语言发展的滞后,一直让他们处在窘境之中。聋教育的主体是聋人。就必然不能脱离对聋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相信手语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将对提高聋人整体素质起到催化作用。聋校课程改革,聋教育的振兴.聋人事业的发展.起始于手语课程的起步
第五篇:浅淡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变化技能的运用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变化技能的运用
陈星
(湖南省沅江市特校 沅江 413000)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或者一味地课堂讲述,一味地做题,这样的教学行为,容易引起聋生大脑的疲劳,便神经活动受到抑制,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聋校教学中,面对一群听力障碍,只得靠视觉接受外界信息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直是个大难题。为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聋校语文课堂中的一些教学实践,就课堂中变化技能的运用,对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充分调动聋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大的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教学效果,谈一谈个人一些想法及体会。
关键词:变化 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运用 运用原则
前 言:在聋校教学中,聋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只得靠视觉接受受教信息,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直是个大难题。多年来,特教老师们一直在为如何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充分调动聋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大的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找方法,寻途径。笔者通过对课堂变化技能运用的一些教学实践发现,在聋校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变化技能,把握教学的主动,充分调动聋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大可能的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果,改善聋生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变化技能的概念及其作用
所谓变化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而改变或变换教学方法及媒体的一种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或者一味地课堂讲述,一味地做题,这样的教学行为,容易引起聋生大脑的疲劳,便神经活动受到抑制,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聋校教学中,面对一群听力障碍,只得靠视觉接受外界信息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直是个大难题。如果教师能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变化技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聋生的注意力,就能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充分调动聋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大的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化技能主要有以下作用:
1.激趣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儿童好奇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娴熟地运用变化技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2.调节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动静搭配,讲练结合,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聋生思维方式的调节,使聋生在乐中求知,趣中索知,既学得主动扎实,又学得轻松愉快。
二、变化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方法的变化
所谓教学方法的变化,就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而选 用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这一点在聋校的教学实际中显得尤为重要。聋孩子是一群特殊的教学对象,他们对知识的接受途径非常单一,全凭视觉感知,于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补偿聋生在课堂中的受教缺陷。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为我所用。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针对课文的特点,精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使课堂教学效果收到最大可能的提升。
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除了遵循一些普通性的方法和规律外,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题材、体裁的不同,采用“常中有变”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那么,怎么样指导聋生读懂课文呢?途径不一,方法多样,目的是寻找最佳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说一说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1)达尔文不捉弄小动物。
达尔文从来不捉弄小动物。(2)达尔文爱到野外去玩。
达尔文小时候爱到野外去玩。
听力障碍使得聋校聋生听不到朗读的声音,按照我们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把题目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让聋生通过视觉感观,再配合手语读一读,对比体会,再说出每组的不同之处,聋生基本也能读懂,但教学效果不见得有多好。面对多次这样类似的内容时,笔者曾尝试打破教学常规,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同学们,请你们对照黑板上的句子,看老师来背诵(口语与手语并用),看谁能听(看)出老师的缺点。”老师背诵时,故意将“从来”、“小时候”和“爱”三个词语漏掉,全班同学聚精会神的看(听)完老师的背诵后,迫不急待的举手,争先恐后地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时,老师提出质疑:“漏掉这三个词语和不漏掉这三个词,有什么不同呢?”让聋生思考分辨。
笔者把这一教学进行变化,教学内容丰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老师找错的这一举措,聋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改“读”为“听(看)”,不仅集中了聋生的注意力,培养了聋生认真听的习惯,由此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读,同样也可打破常规,采取多样的讲读法,比如“跳跃式讲读法”已经其一。在《看月食》一文中,课文先是描写月亮变暗过程,然后是描写月食的成因,最后写月亮变亮过程。我们平时一惯按课文顺序进行讲读。在教一课时,笔者做了一个“跳跃式讲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聋生对月食过程有直观上的视觉感觉受,笔者特意制作了一个Falsh的动画课件,利用直观形象教学,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教学。在这个直观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让聋生看月食全过程,接着看月食变暗过程,最后看月食变亮过程,以此对照课文段落进行讲读。讲读完月食的全部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提出质疑,为什么月亮会发生这些由亮到暗,由暗到亮的变化呢?由此导入到月食成因的教学。这一教法中讲读的跳跃式变化,让聋生对月食的全部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感观,学生对月食过程的思维感觉没有被课文中描述的顺序所中断,最后十分自然的过渡到月食的成因上,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教学效果。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采用变式有很多,如“一点突破法”、“中心开花法”、“跳跃式讲读法”、“直入重点法”等等,这些对优化课堂教学都十分有用!
2.教学手段的变化 教学手段通常包括传统的教具和现代化的电教设备等媒体。教学手段的变化就是指老师对同一媒体用不同形式出现,或在不同教学阶段使用同一媒体,或者对同一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媒体来揭示的一类教学行为。它最大的全面提高就是能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刺激聋生的感官,调动聋生多种感官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聋生求知欲望,使大脑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大量事实证明,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手段、直接的视觉刺激在课堂中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聋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同时,教学手段的变化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的根本是真正有助于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用与不用,怎么样用,都要目的明确,避免盲目和随意;第二:“变”要讲求实效,要用得恰到好处,一般来说要在聋生遇到疑难、产生悬念和兴趣、渴求新知识或聋生思维活跃闪光的时候,通过变化来帮助聋生释疑解难;
第三:“变”在多种媒体互相配合上,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可以调动聋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分析、接受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3.教学语言的变化
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教学语言(口语和手语)来向聋生传授知识、阐释道理、启迪思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技能,由于教学对象不同,理解和思考语言文字知识和问题的程度也不同,因而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也要作出不同的变化。教学语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表达方式的变化。为了把知识表达得清晰、生动、形象,便于聋生接受,往往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什么时候用叙述语言,娓娓道来;什么时候用讲解语言,深入浅出;什么时候用提问语言,质疑问难;什么时候用总结语言,提炼升华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
语调语气的变化。有的教师教学语言虽然能够达到正确、明白的要求,但词汇过于平淡,扣起来味同嚼蜡。将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根据表达需要,利用语调语气的高低、强弱、缓急、轻重的变化,使教学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感情色彩,学生的精神将为之一振,教学效果则大不相同。聋生听力虽然有障碍,但他们视觉的敏感度却异常的强,可以通过教师语调语气的变化,进而带动教师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以此获得教育信息从而被教师的情感感染到。
总之,教学语言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十分重要,而且能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态势语的变化
态势语的变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思想情感的表情变化、手势变化和姿态变化等。态势语运用得体,变化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表情主要通过人物的面部和眼神来表现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 出相应的、适度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讲解中,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悲伤、怜惜、愤怒的表情,使聋生在这种情境的体验下,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在聋校教学中,通常是双语教学(手语和口语),手语是聋校教学的“第一语言”,同时手语也可以说就是态势语的一种。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用不同的手势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变化的姿态,甚至有时用夸张一点的姿态来帮助自己讲解,能使聋生更好的明白课文内容。
另外,态势语有其局限性,它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但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与手语充分融合,恰当地变化运用,与口语协调一致,无疑以它具体、直观、形象的优势,补偿了聋生课堂中听力障碍缺陷,便聋校语文阅读教学更富启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变化技能在聋校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变化技能的运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不能背离目标去创新,更不能偏离目标和内容停留在平庸、低层次的变化上,变化只是手段,目标才是根本。
2.适度性原则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规律,变化无常的东西难于把握,难于操作,使人无所适从,从早到晚,稳定又是相对,参与 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如教学形式、训练方式等又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变化技能的运用要做到稳中求变、适时、恰当。
3.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必须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教学,不超纲脱本; 另一方面,时代的要求,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和改革。就其教学手段和方法而言,改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聋校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变化技能,对于提升我们教学效果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变化,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改善聋生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