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办学质量_3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江苏省响水中学 潘卫伟
(2005年11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质量,全力打造四星级高中品牌,我们将认真制定“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定位学校发展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入内部挖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把我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发挥德育管理优势,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狠抓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质量特别是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线、生命线,也是风景线。因此,本文着重从坚持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这一侧面,谈一谈我校贯彻落实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打算和做法。
一、完善管理机制,向精细管理要质量
1、强化管理,完善制度
我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全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夯实各项教学措施,进一步完善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为特色的学校发展规划。
我校仍将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三个年级一起抓,三类学生一起抓,提优、促中、补差,帮助优等生冲击名牌高校,督促中等生上本科院校,保证希望生能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建立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实行精细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形成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的管理网络。
2、切块管理,落实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实行年级分部管理。细化管理过程,检查督导教学行为,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全面贯彻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治校方略,构建起学校出思路,分部出管理,教师出实绩的重心逐步下移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达到精细化,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运行速度达到最快化。高中各年级根据选科组合成立备课组,把教学管理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3、细化过程,落实措施
我校将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要求做到“一个结合,两个发挥,三定四统一”“一个结合”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两个发挥”即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四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测试。加大年级部抓教学的力度,年级部每周做到两个“一”,即每周重点研究一节试验课,每周开展一项教学检查,把教学管理做细做实。
二、积极实施新课程,向课程改革要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围绕新课程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我校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学的现代化显得大为重要,我们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位课任老师补助4000元购买手提电脑,绝大部分班级装上背投,为老师们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提供很好的平台。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教学现代化设施,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我校还将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班。实行高中教师和学生同步考试,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利用暑假举办新课程培训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定期编印新课程学习材料,要求教师撰写新课程学习体会文章。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规定高级教师必须带一到两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捆绑考核。针对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实际情况,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合格,三年挑大梁。“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培养三到五名在市内外有影响的教师,全力打造与四星级高中品牌相适应的教师群体。
2、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我校不仅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还将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利用《明天》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或发展,让优秀学生有成就感,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力争推出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学生。
3、建立师生互动课堂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校制定了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细则,强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现象。每周组织在全校开设两节研究课,并在教研组认真讨论研究,总结得失。组织校内专题督导,重点检查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全校进行课堂教学模式验收,人人过关,按年级、分学科召开专题督导座谈会,并以书面形式通报全校。“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动全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向机制创新要质量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家长、学生、同行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机制。(1)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重点对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教师之间互相评价,重点对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3)家长听课评价教师的教学,重点对教师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价。(4)学校成立教学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并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2、分类别评价
评价不留空间,不让每一个被管理者游离于一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外。对校领导的评价,由学校工会组织,利用教代会进行民主测评综合评价;中层干部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价;年级部主任由全体班主任进行评价;课任老师的评价,由教务处组织全体学生评价,结合年终考核领导小组评价结果记入业务档案。对学生评价,起始年级学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记录学生成长的经历。高三年级的学生,重视对情感态度、现实表现,同时着重文
化课学业的评价。进一步营造一个比学赶帮,力争上游的校园工作学习氛围。
3、加强校内督导,促进师生成长。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督导工作,具体做是:
(1)请家长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聘请离退休老同志,成立教学指导组进行听课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总结教学得失。(3)同行同轨老师研究性听课评课,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4)班主任跟班听课。充分了解本班老师的教学情况,了解本班学生学习情况。
(5)加强校内视导。在教务处和教科处组织指导下,各年级部之间进行视导,并认真开好视导总结会,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保证学校推行的“两先两后,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把每个时段内化为每一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行为,将整体推进,打造品牌的大目标,逐步细化为各个班级、各个学科和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目标,把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结合起来,着力抓教育教学规定的落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四、完善高三管理责任制,向教学研究要质量
(一)强化目标管理,落实三方面的责任
1、强化年级部责任
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目标承诺制度,特别是高三毕业年级,将进一步完善以年级部为教学管理单位,将高三年级部分为两个部,按照两个部进行目标细化,责任分解到位,管理重心下移,保证管理过程中每一个层次各有侧重,各负其责,各显其能,保证学校政令畅通。我校把所有学生按照高二年级多次考试平均成绩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希望生不同能力层级,落实到每一个任课教师,实行师生结对帮扶制度,把这一项内容作为教师教学实绩奖励的重要内容,重奖在培养希望生方面成效显著的老师。
2、强化备课组责任
学校教学的最大潜力在备课组,教学的增长点也在备课组。我校坚持选择教学骨干和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高三备课组长,提高备课组长的课时津贴,明确责任。成立学科指导组,备课组长和学科指导组长是学科教学的责任人,全面负责2006年高考学科教学,保证学科教学在同类学校中进位争先,签订学科责任人责任状,加大奖惩力度,使奖惩制度能够激发教学积极性,保证学科教学不拖学校后腿,按市教育局提出的目标,力争所有学科恢复历史最好水平或次好水平。
3、强化班主任责任
确立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班主任瞄准升学目标,强化班级管理,充分发挥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本班任课老师为群体的教学管理智慧,密切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扩大班主任工作的外延、激活学习管理,把对学生学习的热情的激发、对成材渴望的引导、对前途理想的教育摆上位、抓上手。
(二)细化管理 提高三方面效率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当堂学,当堂启发讨论,当堂反馈矫正,当堂迁移巩固。强行推进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杜绝满堂灌。二是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年级部每周各学科开设一堂研究课,第一次上高三的教师必须先听课,后上课。三是加强对高三课堂教学的督导,组织校内视导,认真解剖。四是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跟踪分析,重点是聚焦有问题的班科,有特色的班科,有问题的教师认真分析,要分析出问题,分析出目标,分析出措施,分析出特色。
2、提高训练效率
精选资料,认真研究筛选,选择切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训练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做到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对练习的处理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为了保证训练质量,特别是实现训练的有效性。对高三年级,学校决定,禁止对购买的教学资料及配套作业未经整合照本宣科,逐一讲解。禁止练习未批未分析就讲评,禁止课堂练习中作业出现的错题和无效题。
3、提高信息研究效率(1)研究高考信息
成立高三高考信息采集小组,既广泛阅读学科报刊资料,又从相关教育网站读取信息,负责研究高考信息收集、整理、运用。一是研究考纲,准确把握其内涵,教学过程中时时对照,杜绝超纲复习、练习、考试现象,减少无效劳动。二是研究江苏高考的特点,研究江苏高考的命题思路,研究江苏高考命题的走向。三是加强对资料的研究,练习要抓住考点的核心知识不放松,抓住考纲变动不放松,抓住学生的思维误区不放松,确保覆盖整个知识系统。(2)研究教学管理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我校确定的基本教法是:低起点、快节奏、勤反馈、强矫正,把握重点,减轻难点,突出考点,关注热点。教法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的讲,要讲得精要;题目精选,要选得典型,使所有教师目标共同、资料共用、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抓好双基教学,抓实当堂反馈的实施,全面推行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争论式教学,向劣质教学、低效教学举黄牌、亮红灯。(3)研究三类学生
我校地处经济不发达县份,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生源质量较差。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校将认真研究提优推中补差的策略和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突出三类学生的培养,一是优等生的培养,在练习、管理等方面予以强化,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他们培养成冲刺名牌高校的生力军。二是中上等生,建立发展档案,实行全程跟踪,将这些学生承包给每位课任老师,由承包老师负责他们的学习生活,保证他们考上较为理想的学校,把中等生培养和教师的考核挂钩,把中等生的推进率作为高考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希望生,为他们查漏补缺,力争提高整体素质,将专科目标、艺体目标均纳入考核,力争大面积提高考升学率,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尽管我校面临超大规模办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许多困惑,但我们将在省、县、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鼓舞下,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的群体智慧,秉承优良传统,实事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学校管理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党和国家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爱护环境资源,养成环保习惯,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目标: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授课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 学 内 容、过 程
组织教学:提示上课起立相互问候,清点出席人数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程。
讲授新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1)微观成就表现P38 1)综合国力由弱到强,GDP从占世界1.8%升至6%,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3)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到45%左右;
4)外贸规模从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 1.95万亿美元;
5)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国家平均水平,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宏观成就表现P38-39
2、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的含义P39 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39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40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3、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及意义 奋斗目标:
时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经济实力: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政治文化: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公民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充满活力和安定团结的国家
国际关系:更加对外开放,更加具备亲和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经济目标:P4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小康的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意义:P42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正式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响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很强的时代背景。
2、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要性:材料一:据统计,中国平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8%。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与此同时,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新型工业化道路:
原因:中国工业化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
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些沿海地区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在2004年的国内需求中,约有50%的铁矿石和铜矿、33%的铝土矿、40%的原油和44%的木材依靠进口满足。
内容: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
含义: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就是坚持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资料链接: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圆;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防止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以来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学生讨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内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P4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产业的发展要靠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东西部协调发展)(P45)
保持东部持续发展
推动东部崛起,实现东北振兴;开发西部地区
6、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阅读材料)日本每年要用掉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2006年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筷子荒”。
资源节约型社会:(P46)环境友好型社会:(P46)
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46)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市场监督,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消费的要求:
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课堂小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邹游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布置作业:
请观察你身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现象,分组收集有关资料,每组自制一份主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报。
第三篇: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昌平三中教育科研自评报告
从2000年转制以来,昌平三中走过七年的奋斗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就我校转制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现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昌平三中建于1976年,是区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 106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88名。学校现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2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5.6%,中级职称教师42名,占29.8%,初级职称教师56名,占39.7%,新任教师7名,占5.0%;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优化队伍、优化生源、优化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设施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优质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教科室,2004年9月前由张慧敏老师负责,2004年9月至今由教务副主任李冬梅同志负责。教科室隶属教务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
二、辉煌的“十五”:
“十五”期间,正是我校教育科研起步、发展的阶段,从转制之初的举步维艰,到2001年10月通过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再到2003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感到,教育科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教科研骨干。
学校要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转制之初,教师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基本功水平亟待提高。而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出人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决定打破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借助专家的力量,每次专家来校听课、评课,都要求教师尽可能参加;同时出车、出钱支持教师参加各个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研讨会、年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新理念的讲座,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当然还给教师们配备了相关书籍资料以供借阅。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念有所提升。
2、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通过确定子课题或作为实验基地进行立项的形式,引进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2项,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力争每位教师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提高自身能
力。
语文教师王晓红2002年调到我校后,就参加了“满足听残学生初中阶段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从此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实践研究工作中去,从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统计填写课题组下发的各种各样的表格;还多次承担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评优课任务。在此期间,她克服了孩子幼小、身患重病等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在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听残学生刘奕快乐地成长。而她也逐渐成熟起来,设计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2005年她参加北京市首届随班就读评优课大赛,获二等奖。教科研水平也提高很快,论文、案例多次获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语文教研组长,同时承担了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听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说,王晓红老师是与课题共同成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李冬梅、王友娟等。
3、对外开放,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2002至2004年,我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者500余人次,上了60多节研究课、展示课,在接待听课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教师。每次领导和教师到我校参观,我们都要先向全校教师通报,安排试讲,课题组领导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提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选出优秀课,参加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实战”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展。数学教师段茂森,毕业于1998年,转制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职教教师。2001年参加了“数学分层评价研究”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他努力钻研业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2-2003年,他先后8次承担对外展示课任务,接待来自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福建泉州等来校参观访问的听课者,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50人。经过多次公开课的洗礼,他在教学上逐渐成熟起来,用一位多次听他课的教研员的话说,小段的课越来越成熟了。教学成绩斐然,被评为2004-2005学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教师。他的课也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现为校级骨干教师。
教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9月至12月,我校唐丽美、刘娜等八位老师在昌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洪爱华、张国海等九位老师获得了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位居中学组第一名。由昌平区教育学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选入了我校老师的27篇文章。
(二)加强了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策略。
我校在教科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事实证明,正确的管理策略是教科研工作成功开展的保证。
1、主体能动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我校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之所以浓厚,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至少一次高规格的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多次接待参观者以及区教研员组织的研究课、说课等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切磋探讨的浓厚科研氛围,而且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
科研使教师受到学生的热爱,更从学生的变化中,体味到教育创新的愉悦和教师的价值;科研使老师开阔了眼界,在与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科研使老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制度保证策略
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2001年学校成立了主抓教科研的专门机构——教科室,选择了张慧敏老师担任教科室的负责人。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制度,如《昌平三中教科室工作条例》、《昌平三中教科室主任职责》、《昌平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昌平三中教科研学习、交流制度》、《昌平三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
在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与指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指导中突出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均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力求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都详实而丰富。推广和运用科研成果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研究中的课题进行及时点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是教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以固定而优先的科研活动时间,使教科室每学期都能适时进行2——3次课题进展情况的通报、小结。为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在教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立了“科研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学校每年都拿出几万元用于课题研究、科研培训、调查研究、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及成果奖励等方面。
3、借船出海策略
就是善于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形成气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智力支持。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高层次的指导不仅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流,更推动各项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进展。
4、龙头课题带动策略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载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振兴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所需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决定意义的课题。我校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价值的“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龙头课题,把课堂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战场,形成了以“龙头课题为统帅、其它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补充和支撑”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建设的“大科研”工作格局。龙头课题的确立,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一根主轴,为我校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确定了方向,起到导航作用。龙头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展开,通过课题整合,使其它课题的研究与龙头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了科研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教改,提升了学校质量。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获得主动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为实践这一宗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为学
生能尽情展示各自才能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他们从讲故事、剪纸、环境、师生关系、设置问题等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发展学生多元潜能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多种智能整合进课堂。在教师倾心创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其表现为,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学生收获大。这些曾经的“学习失败者”,初步改变了“怕学”、“厌学”的心态,开始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5年,梅林同学更是成为昌平区中考的状元。
(四)提供了契机,推进了学校整体建设。
搞科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装修教学楼,更换塑钢门窗,平整操场,铺修道路,绿化校园;购置图书、音像资料;修建乒乓球训练馆,添置体育器材;全面更新广播系统,使用优美的音乐铃;为教职工更换办公桌椅,为师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
为体现环境育人,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校园里不仅有各种植物介绍牌,还在树下、花前、路旁及绿地立起诗牌、箴言牌,更别具匠心地在重新铺设的甬路两侧建起百米文化长廊;为每个教室设置展板,制作班训,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多种智能的平台。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汇报,我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学校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阳光心雨行动示范创建校等称号。
三、新形势,新作为
从2005年起我们又跨入了“十一五”,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学校教科研的路该怎样走?如何将教育科研做出校本特色?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思与讨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规划
科研工作使我校初步走出了办学困境,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所以在学校的“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科研兴校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1、形成校长领导科研、主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建立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科研网络。
2、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指导、科研方法的培训上,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鼓励、引导和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兴校方略。
4、继续开展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承担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推动作用的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又进行了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昌平三中课题管理细则》和《校级课题组负责人职责》。学校还设了课题组长研究津贴,学校、市区级课题负责人每月分别为50元、80元。
(三)立足校本研究
为将“科研兴校工程”落在实处,我们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独立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各一项,区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均已开题并正在研究中。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校本培训:采用研训一体的方式,利用研究课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的理解。以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例,组建课题组以后,先安排两名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后由任课教师谈想法,再由课题组长评课。随后,再安排两名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继而向区里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学干部、课题研究专家推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及时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2、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1)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十一五”教科研立项期间,在充分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立了《郊区普通中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这个课题传承了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历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历史连贯性。另一方面,想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总课题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八种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即①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②分层与分类学习活动;③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④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⑤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⑥大面积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⑦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的环境;⑧不同类型的与可选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实践研究。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教学评优课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差异”,要求教师在课上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上了15节课,总结评选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校教科研有了扎实的工作平台,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靠得越来越近了。
(2)制定昌平三中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今年上半年,学校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特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分教学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分数。干部每次听课后都依据这个标准评课并给教师打分。下次再听这位老师的课还打分,并与上次的分值对比,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看教师是否有进步。这样的纵向比较,无形中鞭策老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们感到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效。
(3)坚持行政办公会评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校所有干部和年级组长进课堂听课,课后召开行政办公会,第一项就是评课,重在评缺点,并反馈给教师。第一节上课的教师都被听完之后,就听第二节上课教师的课,这样,基本上一学期所有教师都能听到一次,都能接受一次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随时掌握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也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校本课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教育部1999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决定把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有:
(1)总结、编写了初中乒乓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乒乓球课程安排在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史,乒乓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乒乓球技术,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等,目的在于普及乒乓球运动,激发、培养兴趣特长。
(2)选编了初中书法教材,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软笔书法课程,每周一课时。(3)高中结合新课程的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线,加大了选修课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高一开设了“名著赏读”、“北京旅游英语”、“中国古遗址揭秘”、“中国画”、“排球”等12门课程。
(4)在高
二、高三开设了美术基础训练选修课。参加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升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学习。
该课题刚刚被批准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四)新形势下的新成果
在昌平区第十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我校上交论文42篇,三等奖以上获奖率90%。2007年4月25日,在昌平区2007年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李冬梅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在教科研实践中探索有效管理策略”的发言,受到各方的好评。2007年4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
在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共有8人申报,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区里初评。今年我校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有39名同学被大学本科录取,总录取率居昌平区第三名;今年中考,我校各科成绩均进入全区“十佳”,总成绩名列全区第四。
坚持科研先导,坚持课题引路,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们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不断创造骄人的佳绩。今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昌平三中
2007-12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对自己全面提升的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科学发展观对自己全面提升的重要作用
公文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团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广泛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历史的使命和现实的责任都赋予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必须紧随时代拍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一伟大的活动中去,做科学发展观忠诚而坚定的践行者,迎接党和人民对我们每个大学生和整个大学生群体思想意志的大检阅。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名中共党员,如何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用科学发展观规范自身行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于我们自身的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的积极号召响与号应下,我们教育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己在学院开展的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参加,课余时间自己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各种途径相结合的方法让我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有了彻底的学习与领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它重大意义,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自然、对未来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我个人认为是对自身影响,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让我的整体素质都提升了很高的一步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转变,不仅让我找到了如何发展自己更是让我懂得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哪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思想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着,这些仅仅是一部分的能描述出来的还有着太多的用语言不可表达出来的!当代青年是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是这个群体中最具活力,富有重托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结合自己专业谈谈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学生深刻的影响,来说它对大学生所起的重要教育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那发展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那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的,尤其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下、终身学习理念下,我们要想获得生存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义基本原理已告诉我们所谓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我。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广泛涉猎各类学科,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以我的切身感受看来,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处在迷茫中的。这首先是因为目标迷失,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无法给自己正确定位。不仅仅是体现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还要求我们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要做到的是全面的发展不在是以前只单纯的追求片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的只是书呆,这样的学生是不适应社会的更不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的和国家强盛的!这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路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接触最多的就是班级建设工作,促进班级团结,带动班级的学风建设,配合系里乃至学院里的协调发展。将一个班集体的发展看成一个统一体,一个班级要建设,就要从学习、活动、生活结合起来,面面俱到,层层深入。首先是集体的团结,个体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之间相互关心体谅可以提高整体的凝聚力,知道了这个过程,班级工作就清晰,好开展了。然后采取局部带动整体的方法,让热衷于学习的同学负责带动学风建设,让积极活跃的同学负责提高班级活动能力,让能力突出的同学负责丰富班级生活。充分发挥先锋们的作用,感染每一个同学,达到建设中双赢的效果,让大家都有所收获。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体会: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我所运用的科学发展的方法为我的以后的工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是终身受益的!
理论的认识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因此我认为我做为一名党员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将科学发展观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修养,力求以人为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结合当今世界的时事政治,结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做一个传承民族精神无私报效祖国的人。在做好这些的前提下我认为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命运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尽情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创造更多更新的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成果,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并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以上就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新青年,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发展观,使我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党员,所要担负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学习、生活等现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尤其在专业学习和理论实践方面有新的突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实践,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以后的日子里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扎扎实实的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公文
第五篇: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_8
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昌平三中教育科研自评报告
从2000年转制以来,昌平三中走过七年的奋斗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就我校转制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现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昌平三中建于1976年,是区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 106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88名。学校现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2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5.6%,中级职称教师42名,占29.8%,初级职称教师56名,占39.7%,新任教师7名,占5.0%;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优化队伍、优化生源、优化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设施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优质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教科室,2004年9月前由张慧敏老师负责,2004年9月至今由教务副主任李冬梅同志负责。教科室隶属教务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
二、辉煌的“十五”:
“十五”期间,正是我校教育科研起步、发展的阶段,从转制之初的举步维艰,到2001年10月通过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再到2003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感到,教育科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教科研骨干。
学校要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转制之初,教师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基本功水平亟待提高。而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出人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决定打破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借助专家的力量,每次专家来校听课、评课,都要求教师尽可能参加;同时出车、出钱支持教师参加各个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研讨会、年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新理念的讲座,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当然还给教师们配备了相关书籍资料以供借阅。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念有所提升。
2、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通过确定子课题或作为实验基地进行立项的形式,引进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2项,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力争每位教师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王晓红2002年调到我校后,就参加了“满足听残学生初中阶段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从此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实践研究工作中去,从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统计填写课题组下发的各种各样的表格;还多次承担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评优课任务。在此期间,她克服了孩子幼小、身患重病等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在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听残学生刘奕快乐地成长。而她也逐渐成熟起来,设计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2005年她参加北京市首届随班就读评优课大赛,获二等奖。教科研水平也提高很快,论文、案例多次获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语文教研组长,同时承担了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听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说,王晓红老师是与课题共同成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李冬梅、王友娟等。
3、对外开放,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2002至2004年,我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者500余人次,上了60多节研究课、展示课,在接待听课
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教师。每次领导和教师到我校参观,我们都要先向全校教师通报,安排试讲,课题组领导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提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选出优秀课,参加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实战”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展。数学教师段茂森,毕业于1998年,转制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职教教师。2001年参加了“数学分层评价研究”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他努力钻研业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2-2003年,他先后8次承担对外展示课任务,接待来自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福建泉州等来校参观访问的听课者,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50人。经过多次公开课的洗礼,他在教学上逐渐成熟起来,用一位多次听他课的教研员的话说,小段的课越来越成熟了。教学成绩斐然,被评为2004-2005学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教师。他的课也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现为校级骨干教师。
教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9月至12月,我校唐丽美、刘娜等八位老师在昌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洪爱华、张国海等九位老师获得了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位居中学组第一名。由昌平区教育学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选入了我校老师的27篇文章。
(二)加强了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策略。
我校在教科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事实证明,正确的管理策略是教科研工作成功开展的保证。
1、主体能动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我校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之所以浓厚,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至少一次高规格的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多次接待参观者以及区教研员组织的研究课、说课等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切磋探讨的浓厚科研氛围,而且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科研使教师受到学生的热爱,更从学生的变化中,体味到教育创新的愉悦和教师的价值;科研使老师开阔了眼界,在与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科研使老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制度保证策略
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2001年学校成立了主抓教科研的专门机构——教科室,选择了张慧敏老师担任教科室的负责人。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制度,如《昌平三中教科室工作条例》、《昌平三中教科室主任职责》、《昌平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昌平三中教科研学习、交流制度》、《昌平三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
在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与指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指导中突出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均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力求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都详实而丰富。推广和运用科研成果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研究中的课题进行及时点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是教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以固定而优先的科研活动时间,使教科室每学期都能适时进行2——3次课题进展情况的通报、小结。为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在教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立了“科研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学校每年都拿出几万元用于课题研究、科研培训、调查研究、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及成果奖励等方面。
3、借船出海策略
就是善于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形成气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智力支持。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高层次的指导不仅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流,更推动各项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进展。
4、龙头课题带动策略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载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振兴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所需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决定意义的课题。我校在“借
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价值的“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龙头课题,把课堂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战场,形成了以“龙头课题为统帅、其它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补充和支撑”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建设的“大科研”工作格局。龙头课题的确立,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一根主轴,为我校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确定了方向,起到导航作用。龙头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展开,通过课题整合,使其它课题的研究与龙头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了科研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教改,提升了学校质量。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获得主动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为实践这一宗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为学生能尽情展示各自才能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他们从讲故事、剪纸、环境、师生关系、设置问题等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发展学生多元潜能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多种智能整合进课堂。在教师倾心创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其表现为,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学生收获大。这些曾经的“学习失败者”,初步改变了“怕学”、“厌学”的心态,开始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5年,梅林同学更是成为昌平区中考的状元。
(四)提供了契机,推进了学校整体建设。
搞科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装修教学楼,更换塑钢门窗,平整操场,铺修道路,绿化校园;购置图书、音像资料;修建乒乓球训练馆,添置体育器材;全面更新广播系统,使用优美的音乐铃;为教职工更换办公桌椅,为师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
为体现环境育人,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校园里不仅有各种植物介绍牌,还在树下、花前、路旁及绿地立起诗牌、箴言牌,更别具匠心地在重新铺设的甬路两侧建起百米文化长廊;为每个教室设置展板,制作班训,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多种智能的平台。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汇报,我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学校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阳光心雨行动示范创建校等称号。
三、新形势,新作为
从2005年起我们又跨入了“十一五”,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学校教科研的路该怎样走?如何将教育科研做出校本特色?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思与讨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规划
科研工作使我校初步走出了办学困境,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所以在学校的“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科研兴校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1、形成校长领导科研、主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建立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科研网络。
2、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指导、科研方法的培训上,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鼓励、引导和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兴校方略。
4、继续开展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承担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推动
作用的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又进行了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昌平三中课题管理细则》和《校级课题组负责人职责》。学校还设了课题组长研究津贴,学校、市区级课题负责人每月分别为50元、80元。
(三)立足校本研究
为将“科研兴校工程”落在实处,我们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独立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各一项,区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均已开题并正在研究中。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校本培训:采用研训一体的方式,利用研究课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的理解。以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例,组建课题组以后,先安排两名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后由任课教师谈想法,再由课题组长评课。随后,再安排两名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继而向区里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学干部、课题研究专家推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及时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2、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1)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十一五”教科研立项期间,在充分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立了《郊区普通中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这个课题传承了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历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历史连贯性。另一方面,想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总课题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八种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即①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②分层与分类学习活动;③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④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⑤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⑥大面积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⑦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的环境;⑧不同类型的与可选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实践研究。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教学评优课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差异”,要求教师在课上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上了15节课,总结评选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校教科研有了扎实的工作平台,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靠得越来越近了。
(2)制定昌平三中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今年上半年,学校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特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分教学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分数。干部每次听课后都依据这个标准评课并给教师打分。下次再听这位老师的课还打分,并与上次的分值对比,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看教师是(3)坚持行政办公会评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校所有干部和年级组长进课堂听课,课后召开行政办公会,第一项就是评课,重在评缺点,并反馈给教师。第一节上课的教师都被听完之后,就听第二节上课教师的课,这样,基本上一学期所有教师都能听到一次,都能接受一次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随时掌握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也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校本课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教育部1999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决定把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有: 否有进步。这样的纵向比较,无形中鞭策老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们感到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效。
(1)总结、编写了初中乒乓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乒乓球课程安排在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史,乒乓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乒乓球技术,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等,目的在于普及乒乓球运动,激发、培养兴趣特长。
(2)选编了初中书法教材,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软笔书法课程,每周一课时。
(3)高中结合新课程的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线,加大了选修课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高一开设了“名著赏读”、“北京旅游英语”、“中国古遗址揭秘”、“中国画”、“排球”等12门课程。
(4)在高
二、高三开设了美术基础训练选修课。参加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升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学习。
该课题刚刚被批准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四)新形势下的新成果
在昌平区第十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我校上交论文42篇,三等奖以上获奖率90%。2007年4月25日,在昌平区2007年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李冬梅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在教科研实践中探索有效管理策略”的发言,受到各方的好评。2007年4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
在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共有8人申报,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区里初评。
今年我校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有39名同学被大学本科录取,总录取率居昌平区第三名;今年中考,我校各科成绩均进入全区“十佳”,总成绩名列全区第四。
坚持科研先导,坚持课题引路,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们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不断创造骄人的佳绩。今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昌平三中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