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课程汇报课小结
我园的研究课题“幼儿运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已进入总结结题阶段,所以,这次的汇报课即是学习交流活动,也是汇报展示活动。整个活动由八节运动课组成,四个教研组每个组选了两节优质参与,八个活动有:大班组廖绍飞老师上的《螃蟹运瓜》、宗娟老师上的《军民一家亲》;中班组周萍老师上的《小小运水队》、刘志美老师上的《和瓶宝宝做游戏》;小班组的余英老师上的《小猫学本领》、骆月老师上的《布袋变变变》;学前组魏龙芳老师上的《有趣的乒乓球》、韩光荣老师上的《连续套圈比赛》。整个活动精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现将整个活动简结如下: 就整个活动来看,活动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相比以前的活动,突出一个“新”字:设计思路新,观念新,组织形式新。活动目标明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准备充分,场地布置切合内容、安全。活动过程流畅自然,活动中充分利用音乐,使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孩子学习兴趣高,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活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感。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讲解清晰,指令明确。队列队形是运动课的基础,是运动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节运动课如果连最基础的队列队形都整理不好,就谈不上是一节完整的、好的运动课,但在这次的汇报课上,让大家一开始就赏心悦目的,就是各班运动课一开始时的队列队形,孩子们在老师的指令下,以较好的活动常规,完成原地转向、行进中队形变换等队列队形练习,就连小班的都完成得那么好,让人觉得真的很了不起,这样的成绩是和平时的练习分不开的,是我们运动课程两年来实践研究的成果体现,是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闪光点:
1、随愉快的音乐完成活动。这点在8个活动中都凸现出来了,特别是在热身活动时,选择了适合孩子的律动,配上合适的音乐,让活动氛围在一开始就显得很轻松愉快,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像廖老师的《螃蟹运瓜》,孩子们在轻松、诙谐的乐曲中完成活动,显得很开心、愉快,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学习兴趣。
2、散而不乱,走出规矩、死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奇的场地布置或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完成活动。如骆月老师的《布袋变变变》和周萍老师的《小小运水队》,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3、放开手脚,让孩子自主探索。这点在全部的活动中都体现出来了,活动中老师们没有一览包干,而是先让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样,给了孩子思考的空间,4、加强环保意识,变废为宝。这是此次活动中一大亮点,教师们利用旧布、塑料瓶等废旧材料,做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教具,即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在《布袋变变变》《小小运水队》《和瓶宝宝做游戏》等活动中体现得很好。
几点建议,共同探讨:
1、写目标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完成能力,像在小班的目标中,尽可能用“初步了解”“初步培养”或“初步提高”等字句,比较妥帖点。
2、设计内容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估计幼儿完成能力来设计活动内容和布置场地。像《军民一家亲》中,孩子匍匐前进时就有些费力。
3、活动过程中,要孩子尽量根据目标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能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螃蟹运瓜》时,多强调“横着走”。
4、尽量的多利用布置好的场地。如《和瓶宝宝做游戏》,场地布置很漂亮,色彩鲜明,很能吸引幼儿注意力,但只利用了一次,显得很可惜。
5、有的活动,其他教师帮忙太多,感觉大家都在忙,有时甚至体现不出“主角”。一个优秀的活动,在设计上就要考虑它的全面性,如果大家都在帮忙,就会显得“乱”了,甚至会给人错觉,“怀疑”上课教师的能力。
第二篇:汇报课小结
汇报课小结
丁友生 初一数学
近日,学校开展了“青年老师师徒结对子汇报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切实得到了锻炼,也有不少的收获。比如在准备教案、制作课件撒谎那个比前一次的效果要好,在驾驭课堂能力上也觉得有所进步。下面谈一谈这堂课的思路。
我的汇报课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本课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堂课通过课题引入、新概念、新解法、多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达到教学目标。
本堂课通过生活中实例(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已经有两根木条,要寻找第三根),根据三角形边的性质,顺其自然地得到一个简单的不等式组。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体会到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明数学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由课题引入也就自然地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让学生对照方程组的概念学习,学会类比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我设计多种题型,增强了学生课堂练习的兴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我还设计了一题多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动同学们多动手练习,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果让我自己去评价这堂课,我认为我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我感觉学生与我都还比较轻松,学生练习时认真,态度好。
课后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宝贵意见,更让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发现自己上课节奏偏慢,给人一种没有激情的感觉,还要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提高活跃课堂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准备中,要特别感谢初一年级备课组,尤其是我师傅吴夏珍老师,她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总之,我会继续提高业务水平,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第三篇:汇报课小结
地理组《新教师汇报课》小结
我校10月份举办新教师亮相课,各个教研组思想重视,认真对待,在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教导处的严密组织下,此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本组有两位教师参与:孙艳萍老师和赵奂老师,她们分别于2014年10月30日(周四)第二节和第七节在教室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两位教师能够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讲解细致;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且虚心好学,在课堂上展示了青年教师的实力。同时两位教师也能够以学生为本位,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师生合作很愉快。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都特别注重反馈环节,能够做到当堂的知识点尽量当堂消化,尤其是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面向大多数学生,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循循善诱,给听课老师一个深刻启发。
孙老师讲授《大气环境》第1节,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手绘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以图代讲,充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每年高考当中必考的一项能力,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讲解清晰,重点突出,醒目。教态和蔼,语言平等,循循善诱,低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读书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先学后教,以兵带兵,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杨校长的办学理念;并且联系生活体验,学生体会到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并试着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授课效果非常好;整个教学过程,参与的师生是在享受课堂,享受地理知识带给大家的乐趣,大家对孙老师的这节课是满意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离下课只有几分钟的时候讲了一个知识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显得授课时间有点长。总体来说,孙老师这节课生动幽默,与生活紧密联系,又凸显地理特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经久难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操作是很可行的。
赵老师讲授《我国干湿地区的差异》,课件精美,教风很好。授课速度不紧不慢,语言表达能力强,言简意赅,板书清楚,重点突出。该课的重难点是干湿地区的分布地区和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赵老师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恰到好处的语言点拨,适时的引导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认识有了新的深度。初二1班学生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和讨论题,讲练结合,图文并茂,可以看出赵老师在备课时是下功夫的。当然这节课也是有瑕疵的,比如个别幻灯片上的文字不是很清楚,有些总结不太准确,过渡不自然等等,但对于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赵老师的表现已经是非常优秀的。
总之,这次汇报课本组完成的比较好,在此,特别感谢茹华老师和段小伦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无私传授授课技巧,使两位授课教师受益匪浅。
地理教研组 2014年10月31日
第四篇:微课课程小结
微课课程小结
小学数学 汤军
刚接触,既好奇又疑惑,在学校组织培训中,悟出它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当欣赏了很多微课,个人感觉很简单,迫不及待地着手准备了。第一步是确定微课的知识点。正是复习期间,就选个习题试试。信心满满地开始录制微课了„„
只有试过后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整个录制过程 “意外”太多。重录了N多遍,好不容易吧,在再也不想录了的念头控制下,保持了点理智,完成了录制过程,点击“保存”,这下是大功成了吧?可是不知道它被保存到哪去了,当时心里的急啊,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在测试中文中我找到了它。
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第五篇:《课程纲要》分享课小结
《课程纲要》分享课小结
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向学生们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学习计划,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无论是在细化解读课标的基础上编写来的“课程目标”,以学习线路图形式展示的“课程内容”,还是提出学习具体要求的“课程实施”,以及使学生知道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课程评价”,均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了本学科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通过《课程纲要》分享课,对《课程纲要》有了更深的认识。它既非《教学计划》,又非《教学进度计划》,它是对学期课程教学的一种规划。它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体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分析学情,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总之,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