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生命自觉,教师成长
激发生命自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这样一个团队,她点燃教师智慧的光芒;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追求一辈子的成长;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驰骋于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正成就这一个、一批、一群人的梦想。
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专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育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职业贯古今,串未来:师者,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者;师者,价值的弘扬与坚守者;师者,生命的激发与提升者。
基于这些理解,我们认为,一个学校的成败,关键看教师素质的高下;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今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情怀、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
那么,如何打造一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师队伍呢?我们的总体思路是——
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发挥生命共同体的作用;
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一、思想引领,氛围营造,动因激发,让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学校有一个开拓进取、高效务实的领导团队。他们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使命所在,任重道远。只为学生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丰富学校的内涵,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奋斗有目标,精神有家园
多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本”理念,不断发掘和积淀学校传统文化,形成了先进的办学思想和优秀的学校文化,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经过一〇一人的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执着求索,敢为人先,同侪共济,立德树人”的学校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学校秉承历史,从发展的现状和愿景出发,确立了“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学生高品质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提炼出“爱、和、博、雅”的校训、“崇文尚德,格物致知”的校风、“学高、身正、敏行、兼爱”的教风、“好学、善思、博采、笃行”的学风,努力营造“自主、多元、开放”的教育文化氛围,追求高品质教育。这就为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寄托。
2、在“生命课堂”中,彰显生命的价值
为了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的学校办学理念,大连市一〇一中学围绕“生命”大做文章,积极探索追求“高品质课堂”之路。(1)“生命课堂”的内涵 “生命课堂”是人本思想在课堂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师生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敬畏,是在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内,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激发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主动性自觉性,注重生命发展的全面性,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命课堂”探索实践
①成立“生命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生命课堂”建设的领导和指导。②召开专题讲座、主题式研讨,加强对“生命课堂”基本内涵及要求的透彻理解。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
③开展“生命课堂”典型引路活动。④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每学期围绕“生命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教师在备课、观课、议课中不断加深对“生命课堂”的理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⑤开展“生命课堂”优秀课堂教学评选、展示活动,设立“教学改革创新奖”,表彰在“生命课堂”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优秀教师及教研组、备课组。
⑥围绕“生命课堂”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每学期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学校要开展论文评选活动,举办研究成果发布会。
⑦每学期开展一次“生命课堂”论坛,教师结合自己教学案例来提高对生命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⑧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标和生命课堂理论测试。
⑨申报市级课题《构建以促进师生发展的生命课堂的行动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⑩提炼“生命自觉”的课堂教学文化,以丰厚、灵动、和谐、创新为课堂文化的评价维度,形成生命课堂评价标准。
“生命课堂”的探索,极大的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潜力与活力,不但学生从中受益,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建立有效机制,营造氛围激励
学校把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常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011年9月,学校成立了新一届教师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主抓此项工作。学校教师教育领导小组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制定了各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评价细则及验收考核标准。学校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各项教师教育活动,为教师参与各项教育活动提供时间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保证。每个学期期末学校进行教师教育的工作总结,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予以表彰。这有利的推动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领导特别重视,方法灵活多样,内容切合教师实际,教师逐渐把被动教育变为自主自觉的行为,成效斐然。
二、精心规划,合理安排,多措并举,为教师撑起一片翱翔的蓝天
学生的成长靠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教师教育工作,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和多项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把教师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教师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得到发展。
1、师德为先,建设具有高尚职业情怀的教师队伍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教师的职业情怀可谓事关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因此,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教育的首位。
强化师德文化建设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师德建设十项禁令》,以及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状》,举办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教师论坛,评选优秀德育导师,积极培育以“爱•和•博•雅”为核心的师德情怀。
学校将“生命自觉”作为师德考量的最高境界,学校跟每位教师签订规范从教行为公开承诺书,通过家长会和校园网,每位老师的承诺书都晒给家长,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月至少组织一到两次的校本培训,同时将培训作为给予老师的最大福利,每学期都安排百人次老师外出培训,培训经费在10万元左右。
校长每学期要为全体教师做两次师德建设报告或讲座,学校每学期要与教师签订师德责任状,每学期学校要为每位教师推荐一本有关师德方面的书籍,并引导教师写出心得体会,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召开一次师德研讨会,召开一次青年教师师德交流会。由于学校重视师德建设,两年来,教师的职业情怀大幅提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已蔚然成风。
2、理念为重,建设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近两年,学校积极探索追求“高品质课堂”之路—— 2011年9月,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状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012年3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五有课堂”教学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012年9月,开展了课例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和同课异构研究,目的是:把教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用科研来促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打造高品质课堂。
2013年3月,在前面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开展了“生命课堂”教学研究,目的是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一系列探索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更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的过程。为了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实现自主发展的目的,学校每年投资几万元,为教师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报刊杂志,供教师阅读。教师耳濡目染于其中,订阅教育刊物,从中汲取营养已经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校长经常向教师推荐书籍或文章并以此为契机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每周写出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发布在校园网上与全校教师分享读书的快乐、发展的滋味。学校每学期举办两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教师读书大讲堂”活动。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教学的本质是用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只有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育出一代有思想的学生。
3、专业为本,建设具有精湛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怎样才能让教师的一桶水成为源头活水,成为长流水,就需要活水常来。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主要采用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
我校采取五种机制,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
培养目标:培养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培养思路:加大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教师三支队伍的培养力度,压担子、搭平台、给机会,创新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我校教师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培养措施: ①学习机制
培训式学习-----请中央教科院驻区工作小组及教师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围绕高品质课堂建设对教师进行讲座培训;
解读式学习-----学校领导班子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分专题进行解读,如学校工作计划解读、学校办学理念解读、学校校训文化解读、生命课堂教学文化解读等,让学校文化深入人心。
阅读式学习-----在教师中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学校为教师购买一本教育专著,举办教师读书笔记展评、教师读书交流等活动;每周每名中层以上的干部要通过校园网向老师推荐好的文章、读书、教学心得等。
对话式学习------围绕“生命课堂”“责任教育”等学校特色活动定期进行沙龙、论坛等形式的交流、研讨。加强学科教研,有效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讨活动。
观摩式学习------开展校内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研活动等观摩活动;邀请全国语文名师余映潮老师到我校做课并亲自指导青年教师上课;走出去,到各地名校学习观摩。
②反思机制
围绕课堂四问,在教师中倡导课堂反思文化:一问: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了吗?二问: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了吗?三问:我的课堂状态以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为着力点了吗?四问:我的课堂文化以师生平等对话、情感共融为标准了吗?教师要撰写教学反思,期末评选“反思型”教师。③互助机制
成立全方位的“生命成长共同体”:校内初一初二年级组之间、备课组之间、班与班之间结成目标、口号一致的共同体,双方签订协议,明确互相的责任、权利,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对他们进行捆绑式的评价外,双方还自主进行活动。如一年十班与二年十班共同体一起上反思课;一年九与二年九共同体在全校率先进行读书交流会,还有的共同体同上一节语文课等。校外,我们与开发区十一中也结成共同体,去年十一中初二年级所有学生在我校生活、学习整整一周,走进我们的课堂,生活在学生家里。两校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在上课、研讨中老师对生命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了将老师、学生、家长这三方共同体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我们在初
一、初二年级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每天两个班级,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听同一班级至少两位老师的课,跟校长进行座谈,每位家长都是我们生命课堂的监督员、评价者。
④研究机制
围绕生命课堂和责任教育,提出个人问题,问题课题化,申报并确定自己的小课题;结合市级立项课题《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开展实践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破解个人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的研究分为三种: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围绕生命课堂,提出个人问题,问题课题化,全体老师申报并确定自己的小课题。结合一节课提出解决设想,在上课中检验,课后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再次改进。并在集体备课、各级展示课、公开课、学科总结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倡导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度的思考和研究,长期坚持,有利于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⑤评价机制
出台“生命自觉”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细则”,本着“保底不封顶”的原则,设“基础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觉;学期末开展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评选活动。
三、聚焦课堂,以研促教,教学相长,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场所,更是教师发展的地方。
1、小课题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研究分为三种: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围绕生命课堂,提出个人问题,问题课题化,全体老师申报并确定自己的小课题。结合一节课提出解决设想,在上课中检验,课后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再次改进。并在集体备课、各级展示课、公开课、学科总结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倡导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能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度的思考和研究,长期坚持,有利于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集体备课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及课堂的能力,我校特别重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通过集备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什么(学什么);二是为什么教(为什么学);三是怎样教(怎样学)
集体备课有明确的流程:个人独备(每次集备之后都要将下次集备的任务布置给组内老师,集备前组内老师必须先做好个人独备才能保证集备的有效)-----集体研讨------修正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交流,提出改进建议
集体备课有具体的要求:即五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主要内容;统一作业
集体备课更有充实的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要求,将抽象的课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②备教材:主备人介绍本章节内容,提出自己对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设想,组内讨论后对教学重难点做出准确定位。
③备教法: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
④备问题: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牵动学生的思维,切忌问题的随意化。⑤备学生的“可能”:从学生角度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研讨找出解决的办法。⑥备课件:课件是为本节课任务的完成起辅助作用的,切不可喧宾夺主,老师成了“放映员”。
⑦备小结:每节课精当简洁的小结,可直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⑧备练习和作业。练几道题,分几个梯度,哪道题先练,针对性经强。作业不可一刀切。而且集备还有是否有实效的评价:①看主备人的备课是否充分;②看组内成员是否在集备前进行了个人的独备;③看集备的过程是否围绕上述八个方面开展;④看是否开展积极、有效的研讨交流,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⑤看集备是否做到有计划性、是否有足够的提前量。
在这种紧张、有序、充实、实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位教师想不发展都很难。
3、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研究,加深教师对现代教学思想的理解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①教学示范引领:在区2013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年---高品质课堂研讨活动中,我校作为承办学校之一,向来自全区一百多名领导和同行现场展示了我们的生命课堂教学活动及数学组校本研修活动,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在区《高品质课堂教学丛书》编写中,我校语、数、英、物、化、生多个学科老师作为编委,多次向全区同学科领导和老师开放自己的课堂,参与丛书编写研讨,展示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关迎春老师执教的体现我校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一节生物课在新区电视台《直播课堂》节目中,向全区直播,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②教育教学特色引领:在“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在德育上形成了“责任教育”的特色,现已申报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同样,在教学上我们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特色,“生命课堂”引发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更主要的是教师在践行中自身得到了提升。我校的《构建师生发展的生命课堂的行动研究》课题已被确定为市级课题,我们将向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用力,构建我校生命自觉课堂教学文化。
③专业技能的引领: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在备课、备考等方面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备课上理科积极探索“导学案”备课模式,文科积极探索“备课记录表”,通过“核心问题”的确立,通过“问题解决”来完成“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在初三备考上,初三各组教师根据“考纲”“课标”“教材”“学情”制定周详的备考计划,更难能可贵的是今年备考期间,各组教师还分工协作,将大连市近三年中考试题的每个考点提取出来,不但是初三的备考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专业水准更是大为提高。
这些活动,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意义的认识,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走出去、请进来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让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扩大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学校在教师教育工作中采取了校内教育与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了教师发展的速度。几年来,我校先后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国家教科院李铁安博士、杜郎口中学特级教师、北京大学的专家以及市、区教研员等各级各类专家学者到校做课、作报告、举办讲座;还不惜财力派出教师到国内外各地考察学习、充电提升;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月至少组织一到两次的校本培训,同时将培训作为给予老师的最大福利,每学期都安排百人次老师外出培训,培训经费在10万元左右。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我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首先必须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要想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就要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发挥生命共同体的作用;
激发生命自觉,提升生命价值,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三年来,一〇一人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他们正用教师教育张开奋飞的翅膀,更用教师教育构筑教育的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也必将用教师教育写下不朽的篇章。
第二篇:3激发生命自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激发生命自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追求高品质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是无锡新区旺庄实验小学倡导的办学理念。高品质教育是让儿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获得人格的圆满和人品的提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教师成功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职业尊严和事业成功。
生命的本质在于生长,教师专业的特质贵于成长。专业成长来自于对自我职业的高度认同,能主动地建构,吸纳,发展,具有生命的自觉意识。教师生命自觉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与学生一起健康成长,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内在的统一。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阳光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淀实践智慧,实现主动发展。为培养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旺庄实小经过了长期努力,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师德为先,仁爱、无私、忠诚铸师魂
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首先要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激发教师内驱力,让敬业乐学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生命追求。只有把教师的生命成长融入其专业发展历程,激发教师生命创造价值,才能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旺小通过氛围营造、榜样引领、践行提升这三个途径来帮助教师建构心灵家园,形成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促进高尚师德的养成,实现教育理想。氛围营造。为人师者德为先,好的氛围有利于优良师德风气的形成。旺小通过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校风,立校园以濡灵性,处人群能励远志,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早晨走进学校,教学楼前“崇理、求真、向善、唯美”映入眼帘,充满智慧的话语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主楼墙壁上“放飞美好理想,你我共同成长”的蓝图与阳光辉映,仰红路、勤学路旁的一景一物无一不在向师生诉说着做人的规范,价值的取向。学校开展“师德格言”征文评比,文明行为大讨论,倡导好的风尚;举办师德演讲“学校发展我成长”,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开展人品教育的课题研究,教师在 1
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帮互助,积极向上,共同提高,醉心于化育桃李的芬芳。
榜样引领。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能给人一种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旺小先后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好园丁,有获得省师德模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市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的陈斌老师,有获得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市又红又专青年教师称号的周洪康老师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和家长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的光荣事迹成为大家学习的有效资源。广大教师在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完善自我。旺小鼓励教师争先创优。在党员中评选八项标兵,在年级组中开展六项评优活动。学校通过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引领方向,弘扬良好的教育教学风气,激励教师为人师表,奋发进取,追求人生的幸福。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都有一种想要成长,想要成为好教师的愿望。
践行提升。提升师德素养,不光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更要在实践中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完善人格,旺小着重提出了以仁爱、忠诚、无私为核心的教师职业操守和教育情怀。仁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怀。作为一名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有博大而深厚的爱,既能欣赏学生的优点,也能宽容学生尚待完善的地方,不论学生富裕还是贫寒,聪明还是愚钝,美丽还是丑陋,都能有教无类。忠诚是教师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识,要有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的赤诚,要有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信念。无私是教师的职业本色。教师无私的品格,体现在教书育人,以苦为乐,为人师表,守清为芳。仁爱、忠诚、无私的品格为教师幸福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也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
师能为本,研究、创新、反思提素养
教师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走向超越自我的生命历程之中,不断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造就有教育智慧的职业人生。教师有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赋予教师更多的人性化内涵,给教师一个自由成长、不断创造的空间,让教育成为教师生命历程中充满活力、富有诗意的一段重要经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反思。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面对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当以往的经验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反思教学行为。旺小教师通过探索“一课二上三评”的模式开展课堂反思。首先由执教教师把预设方案提交到学科组进行讨论,学科组教师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目标确定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策略是否需要进行调整,集体课前反思使授课内容条理更清晰明确;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按照课前反思的成果完善教学设计,上第一次研究课;第一次研究课结束,学科组展开课中反思,针对第一次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寻找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方法;在课中反思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级上第二次课,学科组组织第三次反思,针对第一、第二两堂研究课的教学实际,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探索方法。经过这样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磨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为拓展反思型教研方式,旺小联系宜兴、锡山、滨湖、南长同城五区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组织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通过一次次的备课、上课、评课、磨课、听课,不断反思改进,旺小有一大批教师成长了起来。大家以课堂为第一阵地,以反思为途径,获得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一个个参加区、市教学竞赛都喜滋滋地捧回了奖状和荣誉证书。去年,旺小有十一人次参加省市、区赛课,九人次获得一等奖。反思,让教师对自身有了特别清晰的认识。他们学会了在反思与重建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创生性地让这些资源成为自己精神重建和实践进步的“养料”,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大道。很多老师感慨地说,“我们在学校做教师的过程,也成了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
课题研究。旺小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感受到了课改给自身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增添了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的紧迫感。课题是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旺小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三大领域选择研究课题,陆续申领了《科研型教师的校本培训》《小学数学“再发现式”创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研究》等课题。围绕学校主导性课题,全校80%教师有研究课题,科研课题学科覆盖率达80%,最终形成 “科科有课题,班班有实验,人人出铅字论文”的格局。旺小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学会了选题,制定个人科研计划,学会了寻找理论依据,汲取鲜活的案例,一篇篇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在笔下生成。2010年,旺小教师课题论文、案例在全国刊物发表和获奖的有30余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的有80余篇,学校被评为无锡市十五科研先进学校。教师直面生命生长,每天都浸润在生命成长的气息中,感受到成长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课改创新。课程改革为教育带来新的理念,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校园里,只有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向往和眷恋,才能让他们快乐学习,感受幸福。教师们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创意迭出,灵动着生命的精彩;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尽展风采,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学校创新教研方式,采用请专家讲座、送教师外出培训、“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途径和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升理论素养;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征集各科课程实验的论文和案例,编辑校报、校刊,开办“旺小新网”网站宣传交流,推广运用,为教师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旺小校本教研另一个常见的学习方式是组织“热点沙龙”,教师分组畅谈热点教育问题;有时也邀请专家到场,“与大师对话”。旺小的教师至今都对那场有关“什么是一堂好课”的讨论记忆犹新。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来到旺小,老师和专家们围着长桌,把千百次追问过的问题再次提到桌面上。什么是一节好课?老师们各抒己见。崔教授说:“我想一堂好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有一个边界,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指每个老师都可以围绕这个边界自己去创造„„”讨论热烈而深入。沙龙实录在《江苏教育》等刊物刊登,引起后续大讨论,获得良好反响。专家的讲座,与专家对话等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信心与勇气。
旺小的教师在课改大潮中敢于走自己的路,既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师品为重,勤奋、创优、和谐建团队
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对个体不仅具有约束力,更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建设一支和谐奋进的教师
团队作为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优秀的团队感召个体的内在成功需求,以教师团队的高品质成就学校的品牌。
勤奋学习。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不仅要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还需要扎实深入地专业学习作为基础。业精于勤,专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勤奋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旺小把“勤”字刻在校园里的雕塑上,更刻在了师生们的心里。旺小成立旺小书苑,为教师学习提供研读交流的空间,教师在书香浸润中得到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拓展、专业的提升。旺小为骨干教师开辟名师工作室,由市学科带头人领衔,充分发挥学校名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引领一批有志青年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攀高比强,再登高峰。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目标,自觉地踏上个人主动发展之旅。学校通过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展专题讲座等,鼓励教师多读书,用书香丰厚自己,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推动教师的研究走向自觉,将“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将成长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团结创优。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决定着一个团队的目标有多高,路能走多远。凡是有教师参加赛课评优,整个学科组就是他最坚定的后援团。分析教材,设计环节;一遍遍听课,讨论,修改„„忙碌的是整个学科组团队。因为大家都认为一人的荣誉就是大家的光荣,一次评优,提升的是整个团队的素质。近年来,学校骨干教师比例明显上升,目前,旺小有骨干教师39位,达全校教师的46.4%。
在学校创建过程中,大家更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人难忘的是在创建省实小的过程中,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在同批次学校中以最高分通过验收。微笑与欣慰中,渗透着旺小人的无数汗水,旺小获得的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团结的力量推动着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201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新区五星级学校等,今年又被评为无锡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先进学校。正是旺小教师这群体的团结一致,相互协作,使旺小在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的道路上,撷取一枚枚硕果,逐步成为新区一流的窗口学校。
和谐共进。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和谐奋进的团队。旺小教师在勤奋中收获充实、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集体中获得智慧、在团结中凝聚力量、在创新中实现理想。教师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并快乐着,成长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享受。
校园里,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和睦。教师节,学校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教师纷纷走进孩子的家庭,特别是特困生、单亲孩子家庭,送去一份特殊的关爱,到处洋溢着真情。师生在和谐中争先、奋进。近年来,学校各方面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变化有学校环境的变化,更有教师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的变化:自信了,自我要求高了,更热爱学校了,凝聚力更强了„„教师的生命自觉,换来的是学生发展的更大空间。学生获得了自主和自觉、强健和自信的力量。课堂笑声多了,课后作业少了,合作能力强了„„对口中学反映我们的毕业生知识扎实,能力强、潜力大。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家长给予了肯定,从问卷调查显示,学校社会声誉有了极大的提高,家长信任学校,长江路沿线很多外区学生也慕名前来就读。旺小的校园就是师生幸福成长、和谐生活的家园。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要“育己”,把教师对创造的追求和实现,视为“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探究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教师只有找回主动赢得教师角色的意识,才能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近年来,旺小着眼于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提升生命价值,培育生命自觉,不断丰富完善自我,旺小教师职业生命充满朝气,焕发活力,专业成长的路上铺满幸福之花。
该文在《江苏教育》2011年12月发表
第三篇:激发兴趣自觉作文
激发兴趣自觉作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山城中心小学所在校
王瑞卿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历经沧桑,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同预期的目标和培养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相比,还不尽人意。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种教学忽视了逻辑思维训练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被禁锢在这种程式话的单向交流的攀笼中,扼杀了自由表达,无法激起“作文”的兴趣。目前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很多老师苦于改作文,这是作文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可怕现状?我的认识和做法是:以“解放思想,开放胆量”为起点,以“依据教材,攻克文体”为线索,以“单元训练,养成习惯”为中心,以“肯定成绩,增强信心”为手段,尽量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的心态,以达到“激发兴趣自觉作文”的目的。下面是我对改革作文教学的三点看法。
第一、改革作文教学的命题方法。
吕淑湘老先生早就指出:“有的题目出得太死,有的题目 出得太活,有的题目出得太深,有的题目出得太浅。”然而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怎样避免呢?最佳的方法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由命题,即使教师偶尔命题,也应该遵循情感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情感原则,就是在命题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现在的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在使劲探索周围的世界,骚动着不安的情感。老师就要适时从学生的喜怒哀乐捕捉情感的火花来设计命题,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
选择性原则,就是在命题时尽量把范围放宽些。例如,要想训练学生写书信,命题应是《给××的一封信》。这样学生可有选择的余地,选写他们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同时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从“恨”作文到“爱”作文,那么作文就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了。
第二、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恨多,总的来说,无外乎“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及“作后指导”。以前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作前指导,即命题后,先提示和规定条条框框,再读范文,抄词汇等。像这样,只能使学生要么东施效颦,机械模仿所 读范文;要么按框框编一篇与自己毫无相关的谎话敷衍了事,实际上是老师抱着学生学作文。其实此法不可取,最好采用“作前指导”——引导学生自由命题、审题、选材、构思、立意、想象和抒情。如今学生已经开始感受生活,已能在自然界的事物中赋予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审美标准亦有一定的尺度。所以作文指导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冲动,写作时着重驱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努力写出自己的心声,达到言之有物,以诚为文的境界。
第三、改革作文教学的批改方法。
以往教师评点作文多是写“层次不清”或“中心不明”等模棱两可的话,使学生的作文改与不改一个样。这种方法不好,应该拼弃。我认为最好采用“学生讨论互评,师生共评”的新模式,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改,在创造性的评改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同时评改学生作文切忌拿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文如其人”作家如此,学生同样如此。评改作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去评判。
在注意个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上、中、下”的不同档 次。只要比上一次作文有所进步,就应该算有成绩的,应加以鼓励,千万不要吝惜分数,分数可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消除心中的“怕”字。消除了“怕”字,无疑将会有新的突破。
还有,过高的要求学生作文也是不行。要知道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不一样。作家的作品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学生作文则是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用笔说话”。若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强其所难,那只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批改作文要“其意义不谬语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切记“但为词句之修炼,不为情意之增损”文也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作需要广博的基础和广泛的兴趣,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创作,所以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养成自觉作文的习惯,才能在作文教改中谱写新的篇章。
第四篇: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鸡西二中 曹月
读书,犹如在和圣人对话;读书,悄悄洗礼着自己的心灵;读书,轻轻抚慰着自己的生命„„3月1日,新学期开学伊始,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师培训,聆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受颇受。
读书之乐,在于心灵的无限自由。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常有壮志难酬的懊恼,好梦难圆的遗憾,无力挣脱的束缚。但只要一书在手,从容展卷,把你的心灵随文字一起放飞,便可享受最完整最纯粹的幸福。你可以惊叹“横空出世莽昆仑”的雄奇巍峨,你可以领略“杏花、春雨、江南”的飘逸婉约,你可以随东坡太守一起,“聊发少年狂,挽弓如满月,西北射天狼”,你也可以“无言独上西楼水悠悠,愁脉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可以到世外桃源流连驻足,你可以到海外异域探险撷趣。须臾内,你便可思接千载;方寸间,你就能视通万里。远离了尘世的势利喧嚣,净化了心中的庸俗浮躁,读书之乐,善莫大焉。
读书之乐,在于启迪智慧。林语堂先生曾说,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打开一本书,便开始了在自己的头脑中嫁接前人智慧的过程.你可以和兵圣孙武对话,机变百出,进退自如;你可以和太史令司马迁交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你可以聆听哲学家尼采的呐喊,引领你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度思索;你可以向天文学家叶叔华询问,了解宇宙浩淼和生命的本原„„读书,会给你处惊不变的胆量,会赠你化险为夷的智慧,会给你睿智迷人的风采.“腹有诗书气自华.”曾经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九十岁的冰心会比九十岁的巩俐漂亮无数倍.关键在于冰心优雅妩媚,一颦一笑无不展现知书达理的内在美。红颜弹指老,唯有读书能让女人在刹那芳华之后仍然保有内外兼修,不可方物的美丽。正因读书济人之短,补人不足,“朝闻道,夕可死”才成为读书人的最后追求。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仅应该是文化和智慧的拥有者,还应是道德完善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自身道德高尚的重要性。教师完善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素养,有很多途径,读书便是其一。培根说“读书能培养完全的人格”。如果我们常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升自己的的道德修养。
读书应当广博。天文地理、美学政治、哲学历史,都应广泛涉猎。广览才能博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讲究“取法乎上”直奔经典。古人读书,儿童一入学,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诵四书五经。我们现代人曾经强烈谴责,斥之为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但古今成才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却出现了学多横亘世界的大家,孟子、荀子、老子、墨子、陶渊明等等,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中国普及了教育,学生难以计数。但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专家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开始就学“上中下,左中右”,中国的学生,可以把各种网络游戏玩的神乎其神,不知《论语》,《老子》为何物的大有人在,我们的文化已浅薄如斯,回归经典,迫在眉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便会浑浑噩噩,如同囫囵吞枣,难品甘味。只有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合理地沉溺进去,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这个过程宛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诵”包括吟诵和背诵。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教学一直提倡背诵,其实是大有道理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要潜心背诵名段佳篇,不仅可以深刻领会文字的意思,而且可以成就自己“锦心绣口、字字珠玑”的才思。像李白,苏东坡、毛泽东,他们之所以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只不过由于他们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信手拈来,厚积薄发罢了。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是写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写好,都是空谈。同时,写对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写,能够促使你深度的思考,把读过的东西进行加工整合和再创造。当把思考付诸笔端时,你的情感得以宣泄,境界得以提升。当有人问及我发表文章百余篇的秘诀时,我含笑答曰:读书、思考、写作。苏东坡曾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既知读书好,就要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在陶老师的带领下畅游在书的海洋。
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鸡西二中 曹月
新学期开始学校为我们请来鸡冠区教育局局长张艳,张局长给我们带来的一场具有生命意义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张局长的指导下我突然觉得班主任工作是那么的幸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并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更应包括班级管理及德育教育,它对班主任既是智慧与创造的挑战,又是自我发展的新机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去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不断反思,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体建设的理念,与时俱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现代中学生。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因为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级也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深化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迫切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 的“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以人为本”,还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化管理。
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从班级管理中发现生命的保存、延伸、发展和增值,来阐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成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
二、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
1、鼓励竞争,挖掘学生的开拓创造潜能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生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正是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人类的不断创造才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的学生——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更应培养竞争意识,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以便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创设竞争情境,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创建、改善班级竞争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存在反比关系,即传统愈强大,创造力愈小;传统愈弱,创造力愈旺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除保留一定的传统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新气象、新氛围,如推行竞选,提倡竞争上岗;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敢于向书本、老师“发难”,向传统、权威挑战;适度给学生加负,办事不求尽善尽美,只求“近新”尽力。
在班级管理中因材施“管”,学习方面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给不同类学生提出不同的竞争对象、目标,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生”压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敢于竞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为班内学习“尖子”、表演“天才”、运动“健将”、组织“能手”、书画“新人”、电脑“高手”等的涌现营造了良好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去学习。
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能使各自在团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潜能:一方面,竞争促使学生产生增加合作的欲望,借他人智慧充实和拓展自己,借集体优势弥补个人之缺陷,以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竞争,合作也会充满惰性,失去活力。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由个人竞争意识逐步转变为合作竞争意识。为此,我积极开展小组竞争,让他们摆正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加强合作,确立小组之间的伙伴型关系,开展竞争;注重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合作,确定班级目标,加强班际竞争与交流,共同进步,进而展开校际竞争。假以时日,学生心中就不仅有己,更有他人,有小组,有班级,有学校,从而克服了因个人竞争而带来的心理偏差等负面效应。
2、提倡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将来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人,社会中不同的人存在着分工,分工则意味着协作的必然。因此,在微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其凝聚力。新课程中,班级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体验。这确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班主任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助小组:如学习互助小组、放手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班主任由少指导到不指导,这就使学生们在处理许多事情各环节中注意加强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协作精神。“互助协作”所形成的团体意识则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得以蔓延的弹性空间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班级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容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在小组之间表现出来。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总之,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三、建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新课改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一个更高要求,这便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即建立一个能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
1、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师往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讨厌有余。使一部分学生骄傲自满,又使一部分学生灰心丧气,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现在班级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甚至溺爱。他们劳动观念差,团结协作意识差,自以为是,文明礼貌差,自理能力差„„。由于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思想品德绝非个别现象。有的只顾自己学习,不愿帮助同学学习;有的怕影响自己学习,逃避公益劳动;有的嫉妒同学成绩,讽刺挖苦先进;有的上进无望,骚扰他人学习„„所有这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化解矛盾,必然影响班风学风,使得班级同学之间不和谐,就是就单个同学自身发展而言,也势必出现不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构成教育、教学的氛围、背景,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因而班主任的交往风格和民主作风往往成为能否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2、班级管理的和谐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实现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常想: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导,而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能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自己,自觉不断前进。所以,为了从“保姆式”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就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3、个性发展的和谐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班主任成为学习型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班级事务的权威,凡事居高临下,班主任的意见就是唯一正确的,此时的班主任,常会让学生有一种敬畏。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很多不足马上暴露出来了,无论上一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控制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明显地感受到力不从心,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己见解的人。班主任应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未来的新社会培养新人。教育面向未来,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未来以及个体发展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适应变化快、自主能力强的“未来人”。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班主任上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榜样和领路人。班主任应当被学生视为社会成年人的优秀代表,其个性修养、成熟状态甚至才情学识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上午班主任都能不断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获得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往往比掌握局部的工作技能更重要。拥有全新教育管理理念的班主任一定能建设好一个融洽的班级体,在这样融洽的班集体中,人人都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虽然充满着竞争,但更多的是溢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友谊。拥有全新教育理念的班主任一定深知教育的真缔是塑造人、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使他的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人。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现代化发展的自觉追求
教师专业成长现代化发展的自觉追求
摘要:追求高品质、专业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专业的精进有赖于教师在专业上的不断学习。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认识、一个奋斗过程,更是一名教师自觉追求的终身目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现代化 自觉追求
一位成熟教师所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成长的足迹充满了艰辛和执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什么“新问题”。应该说,当教师的人自从走进这个职业的大门里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只不过以前可能多是在“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进行。而现在,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这样明确地强调,应该是事物的发展、思想的积淀之后的产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思我们以前走过的路,再联系一下当前教育的现状,同时再前瞻一下将来的教育方向,多多少少会有所觉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一直在进行着,并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辉煌。
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塑造和完善教育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化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概括地说,教师专业化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示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教育现代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对教师专业化的价值。
(一)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认识观念上进行更新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其次,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与学术的权威,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权。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今天的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
充分的发挥,学生不再只是一个“井底之蛙”,在某些方面,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语)。所以,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
再次,教师要对教育中介进行再认识。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与意识的东西。教育中介包括物质中介与精神中介。教育物质中介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黑板就能进行教学。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教室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室了,投影仪、电脑、音响、麦克风等信息技术设备远远优越于粉笔的功能。教师没有驾驭信息技术的素质,怎么能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再认识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当然也不再是孔子时代的“六艺”,也不再是“四书”“五经”和“一本一纲”(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包括教材在内的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只是教师上课,还可以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不仅出现在书本上,还出现在网络中、电视媒体中。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二)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不断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的技能包括:掌握Windows 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进行word文档编辑处理;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如利用Google、baidu等网站进行搜索下载;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制作电子教案、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教学课件。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找资料,如电子教案、学术论文;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发表教学论文,如可以申请自己的e-mail来进行论文投稿;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同学生进行交流与联系;教师能申请教育博客进行思想交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能够利用加密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评价、考核进行档案管理。
如果想成就为社会认可的名师,学生爱戴的人师,我们必将树立自己职业的追求.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努力的方向要经历三个境界。
1.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
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谓经师指,教师要象传教士布道一样,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所谓能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能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有出色的教学效果,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直至著书立说。
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在教师专业自主中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觉,亦即教师应能够独立于外在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自主”意识,是专业发展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自主,所以是有条件的自主,表现为“自觉”的压力、“自主”的动力、“自如”的发展。只要有利于个人专业发展、有利于获得自我发展能力,“自主”与外在控制因素之间可以协调
追求高品质、专业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专业的精进有赖于教师在专业上的不断学习。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认识、一个奋斗过程,更是一名教师自觉追求的终身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中华。体验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6.2
[2]李再湘《教师专业成长导引》《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