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资源 发展基层老年教育的根本出路
整合资源 发展基层老年教育的根本出路
成都市锦江区老年大学 金堂县老年大学理论研究协作组
执笔 张泽林
2010年5月
发展基层老年教育的课题已经提了多年。然而,资金、校舍、设备、师资等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基层领导和老年教育工作者,使许多地方的基层老年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如果不开拓思维,不创新机制,就不可能打开基层老年教育的局面,就不可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学习、享受教育,就不可能实现老年教育“提升老年群体素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功能。
那么出路在哪?2009年4月,锦江区张济环区长在锦江区老年教育工作调研会上明确指出:“发展基层老年教育,你们要在整合资源上做文章。”张区长的话数语中的,既是近年来锦江区发展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经验,又是进一步发展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最基本途径。之后,我们两所学校的领导和理论协作组的工作人员在一起深入探讨了如何整合资源、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问题,确定了研究课题,对整合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认识到,要把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放在大社会、大学习、大文化的高度和宽度来衡量,用这样的视野统领资源整合工作,才能实现各类文化教育产业资源的大整合,才能实现制约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发展瓶颈的大突破,才能实现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大发展。
一、充分认识整合资源的内涵
整合资源不是一个把物资集中起来使用的简单过程,只有充分认识了整合资源的深刻内涵,才能把握主动,才能运筹帷幄,才能克难致胜,切实把基层老年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一)整合资源的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没有调查研究,就难以做到心中有数,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调查研究。首先要调查辖区文化教育资源存在和分布的情况。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和老年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交相辉映、不可分割的。因此,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的资源也应该是共享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设备有哪些?哪些社会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组织等)可以利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资源的构想。其次是要调查生源情况,包括生源分布、年龄性别组成、文化程度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基本情况,为合理开设课程奠定基础。再次是要调查辖区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活动的部署和安排,在认真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鲜明地把老年学校的旗臶打起来,积极把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和社区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共赢。
(二)整合资源的过程是学习创新的过程。
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必须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拓宽视野,激发灵感,孕出新意。一味地冥思苦想,一味地怨天忧人,是丝毫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向书本学习,特别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老年教育》上刊登的全国老年大学协会领导的讲话报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
教育学术委员会专家们的研究论文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出版的《老年教育论文集》上的优秀论文都可以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悟;要在参会中学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经常组织理论研讨会和培训会,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省、市老年大学协会每年也要组织老年教育工作理论研讨会,兄弟学校的许多好经验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要在互访交流中学习,要善于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实地看一看,深入谈一谈。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次碰撞都会产生火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做好资源整合的工作必须善于创新。在调查研究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校和本辖区的实际创新思维,提出符合实际、确能生效的办法来。实践表明,整合资源的过程充满着求是和创新。基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许多地方老年教育工作的现状与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打不开局面,就出不了成果。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因循守旧不行,安于现状不行,无所作为不行,畏难退缩更不行。只有打起精神,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才能逐步实现文化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基层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三)整合资源的过程是统筹协调的过程。
统筹协调在资源整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统筹协调能力的高低,统筹协调效果的优劣,往往直接决定了资源整合的成败。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特别善于对辖区各类教育资源和
文化活动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练就高超的统筹协调本领,培育通达的统筹协调网络。一是要统筹协调好人际关系,用“为老年人谋利益、办实事”的共同愿景把与领导的关系、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与友邻单位的关系、与社团组织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乃至与老年人自身的关系协调好,达成精诚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教材等问题,就会比较顺畅。二是要统筹协调好社区教学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关系。现在,社区都办有市民学校,都有文化活动室,上级文化、宣传部门和乡镇、社区经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中,88%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这些人恰恰又是老年学校的骨干学员。此外,老年协会、老体协等组织也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这就使得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多途径的格局。因此,就成了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必须按照不同部门的要求安排活动,必须向不同部门汇报工作。统筹协调好这些问题必须创新思维。要把社区各类文体活动和教育活动统筹纳入大文化、大学习、大教育中来思考和部署,突出文化,落实学习,强调教育。基层市民学校、老年学校、老协和老体协可以多套班子一套人马,老年学校可以以教学班的形式组织学员参加老协、老体协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活动成果也可以多元共享。我市双流县中和镇老年大学经常以教学班为单位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老协、老体协组织的活动,统筹兼顾了各方工作,经验值的学习。三是要统筹协调好“教学活动”与“文体活动”的关系。如前所
述,老年学校可以而且应该组织学员参加社区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但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不能取代教育教学活动。老年学校必须体现出其“教与学”的本质特征。要使基层老年学校逐步办出学校的味道,要在课程设臵上逐步增加学知识、学技能的课程比例,诸如电脑、书画、音乐、医药、法律、保健知识等都是老年人十分喜爱的课程。
二、扎实推进整合资源的实践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是要下大决心、用大力气的。这项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充分整合基础资源。
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教材是办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基层老年教育的基础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利用好,不但奠定了基层老年教育的基础条件,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整合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资源。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锦江区16个街道办事处都设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59个社区都设有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2009年初,政府划拨专款500多万元,给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统一购买了电脑、音响、投影仪等文化活动设备。锦江区政府明确要求办事处和社区要按照资源共享、节约开支的原则用活用好这些文化教育活动基础资源。各办事处乘势而上,一举解决了基层老年学校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使锦江区所辖的16个办事处的老年学校和59个社区的老年学校或教学点都能开设文化知识类课程和舞蹈拳剑类课程,满足了
社区群众的学习需求。金堂县在校舍、设备、经费等方面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拨一点,主办单位补助一点,社会力量赞助一点,学员缴纳一点。县、乡(镇)、村(社区)在同级党政的领导下,根据办学或开展活动的需要,对各自现有的和新投入的房舍、设备和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如:尚无独立校舍的县老年大学和没有活动场地的县老体协可在县老干活动中心或县社区教育学院进行统筹安排,实行资源共享;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可利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老年活动室、党员学习室等场地开展教学与活动,节假日还可利用乡(镇)、村(社区)会议室开展教学与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短缺的问题。
整合教师和教材资源。锦江区老年学校协会在调研各基层老年学校办学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统筹安排教师到基层老年学校讲课,一方面利用区老年大学这个平台为基层老年学校培训教师和教学骨干。三年多来,已培养基层老年学校音乐和舞蹈教师及教学骨干80多人。区老年大学现有的40多名教师,也与社区老年学校共享,根据社区老年学校的需求,指派教师下社区讲课。区老年大学还编写了教学大纲,编写和购买了部分教材,提供给基层老年学校参考使用。老年学校协会还将区老年大学、区建设学习型社区讲师团、区科普讲师团的老师们整合成“基层宣讲团”,到社区为群众开办《社区公益讲堂》。三年多来,讲课430多场。有健康保健的、有家庭教育的、有时事政治的、有法律权益的、有科普知识的,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团体、电视媒体等资源。
整合社团资源,主要是指整合老协和老体协资源。金堂县把县、乡(镇)、村(社区)的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大学(学校)几块牌子整合成一套人马,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学员(成员)四合一。把老年大学与县老体协、红叶艺术团、三星镇天灯村老协整合后,艺术团总团正副团长,合唱、舞蹈、器乐、民艺等各分团正副团长,各队队长统筹安排为一套人马,团(队)员由团(队)长按自愿报名与“点将”相结合的原则,吸纳学员中相对优秀者,各团(队)教师(教练)也由艺术团(队)统一聘任为一套人马。整合后的艺术团,对外参加演出或比赛等社会活动时,哪里需要哪里去,代表谁就打谁的牌子,这样既增强了实力,有利于提高演出的水平,又有利于消除内耗,增强“老字号”群体的团结,提高“老有所为”的整体形象,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乡(镇)、村(社区)也是这样,老年学校的校长由乡(镇)、村(社区)分管领导兼任,副校长、主任等由老协、老体协的负责人兼任,学员也是老协、老体协的成员。教师就地取材,老年学校音乐、舞蹈、拳术等课的教师由老协、老体协文体活动的教练兼任,时政、保健等课的教师聘请当地的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县(区)老年大学定期组织观摩教学或派骨干教师到基层进行一些示范教学和对口联系,帮助基层老年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金堂县老年大学还与金堂县社区教育学院、县教育局、县文化局达成了一些整合人、财、物资源与管理方面的意向性协议。如:县教育局同意乡、村可使用合并后闲臵的村小校舍建老年学校,乡(镇)学校尽力参与教学和管理;县文化局同意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老年学校教育活动,并参与管理;县社区教育学院设老年教育科,参与老年教育管理,并尽力提供师资、场地及经费支持。
整合媒体资源,主要是指整合电视媒体资源。锦江区老年大学为了使更多的社区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学习、享受教育,积极与锦江区电视台联系,把《社区公益讲堂》搬上了电视。通过自己安排专家录制节目和购买有关光碟,每周在区电视台播放5次专题节目,每次30分钟,至今已经两年。锦江区老年大学还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大学取得联系,探讨如何整合资源、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问题。此项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但它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要早谋划,早起步,早日让老年人受益。成都市广播电视大学有非常先进的电视远程教学设备,有一流的技术和人才,是开展远程老年教育的极佳平台。经过交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要通力合作,积极克服困难,尽早建成成都老年教育网,把老年远程教育扎扎实实搞好起来。
(三)充分整合思想资源。
思想资源主要是指老年教育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及实践者的经验和才智。老年教育工作者,决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要眼睛向前看,永远善于学习,善于探究,善于用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滋润自己的思维土壤,善于将他人的思维盛宴消化、吸收、整合成自身财富,把所在学校办成创新型学校,推动老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锦江区老年大学与金堂县老年大学结成姊妹校。此前,锦江区老年大学已与双流县老年大学结成友好学校。学校间频繁进行交流活动,每
半年就要召开一次联合办公会,交流情况,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切实尝到了整合思想资源的甜头。几所学校的领导,只要有机会,就要参加全国、省、市的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就要参加各级老年大学协会组织的参观考察活动,认真学习领导的讲话和专家的研究文章,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锦江区老年大学还组织工作班子专程赴重庆市老年大学和大足县老年大学参观学习,把他们的好思路、好经验带回来,在消化吸收的同时,又把这些好思路好经验介绍给金堂县老年大学,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本区、县基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几年我们几所学校的长足发展就是在整合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取得的。
第二篇: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调整教育布局 优化教育资源 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环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学校布局调整是改善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育发展成绩与现状
(一)注重实际,科学规划。环县地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历届党委、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振兴环县经济社会的根本出路。多年来,十分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教育上的事,优先构画教育发展蓝图,县、乡、村三级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在环江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创建中优先规划教育布局,新建的学校留足用地,改扩建的学校拓展用地,远景规划中学校预留用地,特别在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教育用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规划“红线”,绝不改变用途。在校园规划,教学、办公、生活用房设计过程中,严格标准,科学布局,体现规模。建设工程严把质量关,做到了规划超前、设计一流、质量上乘、规模宏大。
(二)调整布局,提高效益。2002年前,全县共有中小学805所,其中50人以下的教学点占23%,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有限的教育投入不敷使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缓慢,群众对 教育有意见。针对这一情况,县上高度重视,及时制定撤并学校规划,积极作群众的思想工作,在短短几年里,先后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农村小学357所,使学校总数减少到目前的448所,仅2008年就撤并学校89所。全县共建成寄宿制中小学65所,乡镇初中全部实现了寄宿制管理。从生源分布情况来看,全县7.5万名中小学生,在县城、乡镇中心和中心村各占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三三制”就学格局。布局调整的实施,减少了农村临时代课教师1207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稳步调整,完全改变了原来“一师一校”现象,打破了村村办小学的格局。布局调整、规模办学,节约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成本,减少了教师数量,集中了投入,优化了资源配置,规范了教育管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办学效率明显提升。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近5年县上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06所,不同程度满足了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食宿要求。2001年,在县城划拨土地30亩,发动全县干部捐资迁建南关小学,投资650万元;2002年,县财政投入530万元,扩建环城初中;同年县上又划拨土地30亩,投资800万元,完成环县职中搬迁进城。2005年至2006年,在环江新区划拨土地50亩,争取项目资金78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800万元,新建环县第四中学。2008年,在县城划拨土地50亩,县财政投入1700万元,新建红星小学;争取捐助资金100万元,县财政配套100万元,新建明德小学;划拨土地15亩,投入900万元,建成 集教师培训、教育局办公为一体的教育大厦。2009年,县上又划拨土地60亩,再筹建一所寄宿制初中。目前,县城3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已有7所。县城学校全部实现了校舍楼房化、设施标准化。同时,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设施的装备水平,在2006年国家、省、县三级财力总投资750万元完成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又继续自筹资金300万元为350所学校装备了高标准的实验仪器、文体器材和图书,初中全部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室,小学配齐仪器、图书,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初中都建起了生化、物理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装备水平,为布局调整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体现公平,强化薄弱学校建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布局调整规划,从发展的眼光出发,深入调研,确定了一批生源较好,地利条件有优势的薄弱学校加大倾斜,每年全县在基建项目、转移支付分配、教师对口交流、配置设备、下乡帮扶支教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对面临撤并的学校,再不投一分钱。使全县建设滞后、师资薄弱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车道初中过去危房多,学生数量少,办学困难,现在校舍全部为标准化新房,学生由500名增长到1100名,教学质量也低谷上升到全县前列。这样做不仅生源稳步回升,而且得到了家长、社会双满意。
(五)政府主导,群众支持。环县四大家多年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经济提速,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坚持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狠抓布局调整,千方百计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鼓舞人心,凝聚人气。人大、政协深入调查,建言献策,督查工作。凡是教育上的困难和问题都积极协调,进行现场办公,多次在县城黄金地段无偿划拨教育用地230亩,投资100多万元解决环县一中住户搬迁难题,无偿将水利施工队搬迁后的6亩院子划给环城初中作为后勤用地,为学校发展争得了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也以服务教育、支持教育为已任,先后为教育方面减免各种费用103.9万元。特别是在“两基”攻坚中,全县从政府部门到乡镇村组,从各级领导到人民群众,举全县之力,兴千秋伟业,克服财政困难,筹措资金700万元,争取社会知名人士捐资206万元,群众义务投工献料,干部捐款捐物,结对帮扶,在大旱之年涌现出五保户捐献一窖水的感人事迹,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普及率,确保了“两基”达标。在布局调整中,县上更是多方争取,挤压其他开支,筹措资金近1亿元,用于教育建设。可以说在环县真正形成了“党以重教育为先,政以兴教育为本,民以支教育为荣”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教育布局调整的有效落实。
(六)发展教育,拉动经济。环县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站在长远保障民生,持续改善民生,科学发展民生的高度,把教育作为农村地区最大的脱贫项目和扶贫工程,集中财力调整布局,规模办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四年之内在县城建办中小学、幼儿园5所,环县四中、红星小学、南关小学等学校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新增就读学位1.2万多个,与环县 一中、环县职中、环城小学、环城初中的老校共同发展,县城学校在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为全县提供了示范,树立了榜样。
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完善了县城服务功能,提升了县城发展水平,而且拉动了县城经济增长。目前,县城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5万人,占人口县城总数的42%,带来陪读的家长和亲戚近万人,他们大多数边工边陪,既保证了学生的食宿,还使农村剩余劳力得到了转移,又保证了县城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的用工人员,解决部分陪读学生及家长的食宿费用。群众得实惠,县城快发展,规模办学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突显,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环县教育事业。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重大作用。环县把职业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从建设用地和实训基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几年超额完成市上下的招生任务。大胆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率先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职教服务网络,指定专人蹲点调查指导就业,确保毕业生稳定就业,就业率100%。近三年,县职专输送初、中级技术型人才5000人,工学扶贫学生每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位,脱贫一户,带动一家”的目标。“出口畅”带来“人口旺”,现在环县职专在校学生已达到3321人,上职专已成为学业成绩低的学生的追求目标,改变了过去招不下生的现象。职教事业在环县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年,环县县委、县政府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切入点,花大力气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以来,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九科合格率、优良率和高考二本进线率连年名列全市前茅,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奖励,并在2006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两基”攻坚验收,200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攻坚先进县,连续多年在全市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教育单项考核位列全市第一。为进一步实施布局调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国家、省、市、县各级重视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提高,中小学布局中一些新的矛盾和困难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
1、认识滞后。实现规模办学,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干部群众认识还跟不上,尽管心理上也愿意撤,但又怕自己任上撤掉学校受群众骂;少数小学校长官本位意识浓,不想丢掉小学校长的“乌纱帽”;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就学问题,有就近入学的思想,这些都阻碍了布局调整工作的正常进行。
2、投入不足。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程。尽管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但由于体制原因,加之我县财力总体水平有限,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巨资 新建一大批高标准寄宿制学校;一些乡镇也由于发展滞后,在发展教育上只能是有心无力;社会力量投资助学还需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资源分散。从教师方面看,目前我县在校学生7.5万名,现有教职工4426名,师生比例总体趋于平衡,但由于历史原因,县城及公路沿线学校的教师相对充裕,山后学校却人员不足;从投入方面看,每个学校都在持续投入,新建或扩建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远程教育设备等,但是更新慢、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从校舍方面看,有些村刚刚修建了新教室,可因为没有了生源,只好闲置。
三、对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此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必须形成合力,狠抓落实。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中央、省、市都对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省、市也相继下发了关于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具体任务和基本目标。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农村生源将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散办学的局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严格控制教师编制,而规模过小的学校教师难以配置,如果按省上规定的编制计算(小学师生比1:
21、初中师生比1:
18、高中师生比1:13)则根本 无法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学质量更无保证。这种分散办学造成教师资源很大浪费,只有实现规模办学,才能使教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在校际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县现在仍然是以村为主的办学体制,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条件差、生源少、教师少的学校,没有竞争力,只是勉强维持局面。只有实施布局调整,才能让每个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从而增强教育的内部活力。同时,实施布局调整也能有效地遏制住当前的择校风,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要在全县大造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义,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以保障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领导,组织到位。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政府行为,政府的主导是关键因素。按照省上要求,县政府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十一五”期间重要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国土、城建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当地的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工作。因此,县政府要加大组织领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安排和实施此项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并积极开展工作。要把中小学 布局调整工作列入对乡镇干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评价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合理布点,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分散办学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空间还很大。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要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我县教育发展规划,充分论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要本着 “先建后撤、撤建并举”和“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山区学校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布局调整原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避免出现由于布局调整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浪费、学生上学难和辍学面增大等问题。要根据实际需要,视条件分步撤并那些办学规模过小、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和教学点,逐步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和均衡,在撤并的时间和进程上,坚决不搞“一刀切”。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下一步的布局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就我县目前财力而言,我们也不可能全面铺开,一步到位,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我们可以集中财力,一年新建或扩建一所高标准寄宿学校,这样经过XX至XX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即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的目标。
4、多方筹资,保证投入。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新建寄宿制学校投入更大。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广开渠道,积极筹措经费。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我们可以采用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拿出一点,乡镇村自筹一点,社会、企业捐助一点的办法,筹措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费。被撤掉学校的校产仍属教育资源,可通过租赁、拍买等形式获得一部分资金。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有的学校有扩展空间,地理位置好,就可在原校址上发展。在资金投入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轮驱动。
5、创新体制,强化管理。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管理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生命源泉。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推进,要加快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全县教职工总编制数,确保 “进出平衡”,根据学科教学需要,每年选聘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矛盾。要实行校长竞聘上岗,对调整后的中小学校,力争能使一批学识渊博、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融入全县教育。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推动我县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实施过程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敢打硬仗,就一定能取得布局调整的全面胜利,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第三篇:企业转型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7月15日,昝局长的报告围绕企业转型展开,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 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落实。
一. 对农村支局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
转变农村支局发展方式,探索农村邮政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市局把万亩示范田创建作为转变农村邮政经营模式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以邮政万亩示范田为基地,以合作社社员为纽带,以自主开发邮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以产品作保证,以服务为手段,以活动做抓手”的农村邮政综合经营新模式。对内改变了员工传统的业务宣传和营销方式,有效凝聚了农村客户资源,让员工集中精力做好服务,进一步融合了邮政与农民的关系;对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邮政在政府和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实现了明显提升。万亩示范田的创建,为全国邮政探索农村邮政新路子提供了借鉴,引起了集团公司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万亩实验田创建初见成效。
二. 城区网点发展模式的转变
城区网点形象和竞争力提升,并且对县局主要营业网点进行装修改造,在新建网点中设置大客户室和理财室,增加自助设备布放。
三. 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全市营销骨干规模不断扩大,营销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 社会代理渠道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三农服务站保持1700处以上,建设酒水代理渠道2000处以上,建设便民服务站2300处以上。全面启动了与交通局的战略合作,并就代理汽车票、报刊零售进车站等内容达成协议。积极开展与供电公司、公交公司、广电局的合作谈判,逐步叠加公交IC卡充值、代收有线电视费等便民服务功能。
转型必须有实质性进展,才能开创邮政事业新局面;不能仅限于表面文章,而要突破性进展,这需要一代邮政人共同努力。否则,创员工幸福、企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大家心系一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机要通信分局
2012-7-19
第四篇: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去一个阶段具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由地方政府“乱摊派”、“乱收费”所引起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所有这些问题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范围内做文章以求解决以上的问题,目前看都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难以实施的。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第二,很难靠提高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提价了。而且从国内市场本身的供求情况看,目前的市场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可能都难以持续提高(不因进口增加而趋下降已经不错了)。人为地提价,只能使供给扩大而迫使市场价格下降。在这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尽快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保持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还不能人为地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大大高于国际价格的水平上。这是因为,食品价格是决定非农产业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越高,我们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低。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一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对我们的经济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国际上一方面有人希望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农场主集团),而另一些人(主要是工业集团和劳工组织)则巴不得中国封闭市场,搞“粮食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这样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就会因农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对他们的竞争力就被削弱,他们的就业就可以保住。都是有他们的利益在背后的。而比较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的作法是,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现有水平,当需求扩大时,如遇供给不能跟上的情况,就靠扩大进口来弥补不足(目前我国进口粮食只占总消费量的1左右,进行适当调整而又不损害“粮食安全性”的余地还很大)。但是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
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而从以上三个“不是出路”的问题的分析中,我们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依赖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价格也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应有的变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业和工业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定要超越农业的范围、超越农村的范围、超越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反倒应该更加关注、更加
第五篇:发展老年教育 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发展老年教育
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宁乡县老干局老年教育工作汇报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我县130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6257人,占13.6%。其中有离退休人员19867人(离休217人)。我县于1999年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搞好老年教育,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老干工作职能部门,我局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面向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老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老年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创造条件,开拓创新,将老年教育作为实现“六个老有”、落实依法治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教育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深、抓细、抓实、抓活。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争取领导重视,老年教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我局除定期向县委常委汇报全县老年教育工作情况外,还适时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老年教育有关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我局均请有关领导亲临指导、关心、帮助和支持。去年我局还在全县就老龄工作及老年教育工作等进行了调研,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报送到了县委、县政府。并在全县的老龄工作座谈会上作了汇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由此,老年教育工作进一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老年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是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亲自任组长、党群副书记、县委办主任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由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了成员单位会议,就有关工作进行了协调,并对21个成员单位的职责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三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成立并扩建了总面积达2188m2的宁乡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且于2000年6月创办了宁乡县老干部大学,有关领导多次参加大学的成果展示和校庆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四是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全县各级各单位:进一步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全面实现“六个老有”、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县老干部大学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和组织老年人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等等。
五是将老年大学活动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帮助解决了活动场地和经费不足等问题。
六是将老年教育工作纳入了全县老龄工作总体规划。七是将老干局机关纳入县委、县政府大院整体搬迁规划,解决老年大学教室不足问题,扩大老年大学规模等等。
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纷纷创造条件,相继成立了不同标准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工作在全县广泛开展起来。
二、采取有效措施,老年教育形式多样
1、举行报告会,进行形势教育。每年,我们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请县委党校教授,请县讲师团成员为老同志作专题辅导。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讲座,江泽民“七一”讲话专题辅导等,并定期请县长或常务副县长向老同志通报全县经济工作等。乡、镇和县直单位均上行下效,使老同志思想不落伍,跟上改革
发展的新形势,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解、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
2、加强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建设,发挥支部在老年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靠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做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最好途径。我们通过抓支部的健全和完善、协助选好班子、督促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总)支部书记的培训和关心、支持基层支部的工作等措施,扎实抓好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的组织、制度、作风建设。至去年底,全县共建立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部32个,党支部235个,党小组763个。今年以来,随着村级区划的调整,我们按宁发[2005]25号文件要求对乡镇离退休人员党支部进行了调整、完善。各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均定期或适时地组织老同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经常组织老同志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等。如大成桥、黄材等几个乡镇,原来因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和组织不健全等原因,党的工作曾一度瘫痪下来。老同志人心痪散,告状、上访、煽动农民闹事等现象连续出现。我局多次派人深入所属乡镇及老同志中协调、协商,调整、充实了这几个乡镇离退休人员党总支部的班子,使其组织健全
起来了,学习抓起来了,活动搞起来了,《老年人》杂志的发行量增加了,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尤其是在计划生育、科技致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了,近几年各项工作均进入全县先进行列。
3、搞好《老年人》杂志的征订发行,推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多年来,我们通过与组织部联合行文、召开专题发行会议、分组督查等方式开展《老年人》杂志的征订发行工作,充分发挥杂志在老年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近几年,我县《老年人》杂志发行量逐年增加,今年已达到4859份,使4859的X倍人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陶冶了情操。
4、广泛开展活动,寓教于乐。一是开展“入党那一天”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等征文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书画比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对老同志进行党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如今年我们在全县离退休人员中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书画比赛活动,仅奖金就花了4800元,我们还与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文启龙同志学习的通知”,引导广大老同志勿忘国耻,牢记宗旨,奉献余热。二是定期或适时组织老同志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引导老同志
关心党的事业,支持党的工作。每年我们都组织实职副县以上老干部出省参观考察一次,并多次组织参观本省、本县工农业生产的新面貌,让老同志感受改革开放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好地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三是配合组织科技、计生、书画、舞蹈、音乐等协会活动,引导老同志各显其能,陶冶情操,受到教育。这几年,我局与老年体协联合组织了宁乡县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与文体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老年人书画比赛,与县科协、计生局等配合,成立了老年科协、计生协会等,全县老年人活动丰富多彩,如双凫铺、花明楼、道林、东湖塘、黄材、大成桥等乡、镇的老年人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老人们通过歌舞、快板、小品等文体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计划生育、打击地下六合彩等,既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四是组织老同志积极参与各级各部门及社区等的服务活动,融入和谐社会,寓教于乐。如去年以来,我们组织老同志参与我县“周末我登台”活动就达20多场次,以此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和释放老年人的精力,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老同志在活动中忘记了烦恼,锻炼了身体,受到了启迪。
三、竭力办好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亮点凸现
2000年6月,我局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在全市率先创办了第一所县级老干部大学(现更名为宁乡县老年大学)。为了办好老年大学,我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倾斜。经费不足,我们挤出办公经费满足。教室不足,局机关克服困难夹在教室中间办公。人员不足,我们随时抽人协助。办学五年来,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越办越好,效益也越来越显著,成为了老同志增长知识的课堂、欢度晚年的乐园、老有所为的场所,深受广大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赏。
第一,规模基本稳定。经过十一年的努力探索,目前,我县老年大学已实现了“五有”。即有牌子——宁乡县老年大学,有编制——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编4人,有经费——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3—5万元),有场所——室内室外共达2188m2(包括教室、排练厅、活动室、球场、健身道等),有规划——已制订了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规划。
第二,管理科学规范。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各班建立了班委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如:《学员守则》、《课堂纪律》、《评优条件》、《教师职责》、《班干部职责》等),进行了考勤登记,建立了教学档案,实行了层次管理
等。
第三,老同志作用突出。学校的创办,凝聚了不少老同志的心血。学校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参与管理,由热心老年教育、事业心强、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离退休同志为主从事教学和校务班务工作,并建立了教师人力资源库,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四,办学方向明确。学校以“增长知识,更新观念,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学、教、乐、为相结合的施教方针,采取“开放、自主、实用、愉快”的教学形式,因需施教,注重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教学效果显著。十一年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好,教学水平越来越高,队伍越来越庞大,教材越来越规范,教学质量越来越好。
老年大学成为了我县老年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高了老同志生活质量,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老年教育是一项永恒的朝阳事业、“夕阳工程”,我们将更好地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借鉴兄弟单位经验,进一
步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组织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为老年人服务、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推进我县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我县老年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