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经典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学期小结
《农村小学经典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小结报告
【六(3)班】实验班
我校本学期开展了《农村小学经典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教研课题,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本学期,我校对课题组的教师组织下的班级,每节语文课对学生课前5分钟的一个成语、一句名言警句、一首诗词,积累背诵古诗文情况进行综合学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周一交流。并于期末进行了经典作品的诵读比赛。
学科渗透读:根据学科特点,把经典作品的诵读,运用渗透到学科中,有机结合,相机渗透。如语文课,结合词语积累,选择一些经典文化作品名言警句,让学生积累,作文指导时,运用古典诗词,引题、点题、论理。上课前一二分钟,组织全体同学一齐诵读古诗、经典片段,调节气氛,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4)评比促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让学生诵读经典,促进各班学生人人爱读书,人人为班集体争光的良好班风的形成。
(5)竞赛促读:学校把读经活动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开展诵读经典作品竞赛活动。并于期末进行了经典作品的诵读比赛。在规定时间,看谁背的篇目多,而且背得正确流利。通过近一学期的积累,学生的积累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学生在家里还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学校规定诵读经典作品当作学生的一项课外作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每天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经,督促孩子读,把读活动落到实处。
四、活动的开展:
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根据兴趣,合编诗歌小报等活动。学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1)学风变了:早上,尽管还没有上课,班上已书声琅琅,呈现出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午,学生们都在教室时里自习,默读,做作业……(2)学生行为变了:学生一到校均能自觉到教室里读书,懂得找书看,读好书,一些平时比较吊儿锒铛的学生也慢慢受到“琅琅书声”的影响,跟着同桌,跟着同学低声吟诵。
(3)学生的文化底蕴高了:学生在与同学交流对话中,时不时来句“知乎者也”。作文写作中有的学生懂得用古诗词、成语等。学生直接用古典名句勉励同学,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表现出学生在活动中的收益与能力。
五、问题和打算:
时间安排还不充裕,学生课外积累的诗文参差不齐。诵读时间不能保障,开展活动没有制度化。
在制定活动的计划时,我们强调活动必须与语文教学结合,与少先队各项活动整合得少,从而不能使各种教育活动在同一个方向和体系上良性发展,形成合力。
第二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江岸区汉铁小学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与学校的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瞩目和公认。如何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传统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技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老校我们一直在探索从中华传统文化浩瀚的大海中汲取部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能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贯穿于学生一日活动之中,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渗透落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青年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好,通过适合其兴趣和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立足国情,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小学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之路,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策略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景。
2、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开发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
4、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5、开展校本研训,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教师的学习研修,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增强指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一)优化环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心灵和校园环境沟通的中介。学校从创建人文环境,营造氛围入手,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典文化、民族精神,传统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君子人格和儒雅风范。
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选择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表情达意”,让学生走入校园就能鲜明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浮雕图,告诉学生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古朴典雅的文化浮雕长廊里呈现三个主题,即“励志篇、励行篇、励学篇”,以十二个成语故事展现人生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奋发有为。学校的自然环境生态化,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蓬勃向上、健康和谐发展。教学楼一至四楼走廊用色彩和线条编织最美的语言,采用绘画、摄影、书法作品表现童言、童心、童趣。楼道文化我们按照“五纵四横”进行布置。五纵:从教学楼一至四楼的五侧楼梯,选择《弟子规》和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温馨提示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学楼梯张贴“仁义礼智信”,设置或圆或方的图片,加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四横:楼道安排学生作品展示,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平台。楼精选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内容,按历史发展顺序,从先秦始至今,精选了多篇诗文,制成匾牌,引领同学们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一楼突出《弟子规》图文注释,让孩子们了解到华夏文化源远流长,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高尚文雅的校园环境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促使学生与其反复“对话”,让学生在优雅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我们把“阅读”作为创建优雅校园的载体,提出“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我们努力扩大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全面做好图书借阅工作,定时开放阅览室。开展图书漂移活动,廊道设有“漂流书栈”,班级建立图书漂流角,要求每个班设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班与班之间的图书交换借阅,要求学生爱护书籍,做好读书摘记或撰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向同学推荐与年龄适宜的好文章、好书籍,在教室里开辟“诵读园地”、“美文放送”、“本周推荐”等栏目。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鼓励学生摆设摊位,交换阅读过的旧书,提高图书使用率,更好地实现它们的价值。开展“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润泽人生”
“读书节”
系列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促进学生读书热情的高涨,掀起校园读书热潮。午间休息时间,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经典名曲、美德小故事,让学生沉浸于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如今走在汉铁小学的校园、办公室、班级等公共场所,你都会看到一本本图书的封面上贴有一张带有阳光标记的小纸条,纸条上印着这样一句温润的话语“我是一本‘漂流书’,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阅读我,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不用借书证,把书带回家看完后,再按书内说明将它放到校园或班级的指定地点,让它“漂流”到下一位读书人手里。“图书漂流”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阅读空间,加强了书友之间的沟通和知识交流,同时也考验了校园诚信,传播了知识,传递了文明,让学生灵动的心灵畅游于学海书山之间,沐浴在古今中外圣贤的光芒之下,从书香中体味真善美,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健康,对阅读的依赖已成为了铁小人的烙印。而这些细节所传达出的与其说是教育的艺术,不如说是教育的灵魂——信任、尊重和欣赏——这或许是对“优雅校园”的最好解释。
(二)结合课程特点,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课案例评比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召开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校长亲自主持,研讨会由“课堂展示”、“年组交流”、“专家点评”、“课题组互动”四大板块组成,课题组成员罗益华老师选定了四年级语文教材话题为“中华文化”的第六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内容为缺口,执教《中国传统节日》并作汇报,全体教师参与听、评活动,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横向联系,展示学科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课题组在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行地方课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小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形成小学“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该教材分“红色民俗卷——民俗碰碰响”、“绿色雅诵卷——书香飘校园”、“紫色游戏卷——传统游戏进校园”、“金色故事卷——美德故事伴我行”,它以儒家文化为主线,从孔子的思想出发,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把吟、听、绘有机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在学习要求上,有弹性、可变动,偏重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编写教材,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以学习和培训为先导,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充分利用学生离校后的教师学习时间,教师们被迅速组织起来,投入搜集材料的工作中去。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确定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校本教材的学习中,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选择六个(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教材编写,力求浅显易懂、图文并茂。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课程共有六个单元组成,即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按年级的递增又可分成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计了“知识园地”——“交流平台”——“实践体验”三大板块。在三大板块具体内容的设计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符合时代特征,尽可能选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平台”中设置的题目,既有直接能在“知识园地”上找到答案的,更有必须拓展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能力、宽容谦和、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都能得到磨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健康有趣的传统游戏,也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内容。
(三)开展系列教育,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实施“三雅”教育,培养文雅学生。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明礼是立身之本。因此,我们把“礼”做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针对学校学生现状,学校为学生设计一份“文雅少年礼仪手册”。让学生自己定计划、自己找不足、自己去改正不良习惯。坚持以“诵读古诗文,学做文雅人”为主题,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全校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时间。古文诵读,重在指导,重在得其精神。学校还开展绿色童谣创编活动,学生通过童谣创编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我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坚持德育生活化、实践化,要求从感恩做起。通过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礼尚往来”的真谛,把感恩作为最完美的生活态度、最理想的处世哲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的人。我校实施的感恩教育,它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校社关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师生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知恩图报的道德修养长期坚持,使学生的雅不仅有学识的积累,更有能力的展现和情感的丰富。培养学生谦虚豁达的古朴品格,塑造学生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雅言”教育,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就是要在各种场合坚持讲普通话,字正腔圆,同时要注意讲正确的话,讲有道理的话。其次要把意思表达完整,不能说“半截话”,要简洁明了。三是说话要讲文明讲礼貌,文明用语不离口,对长辈对客人说话要热情。学校常年不间断地开展文明礼仪、尊师重教等方面教育,使学生外表优雅、谈吐文雅;学校鼓励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礼仪带回家,纠正父母不文明语言、行为,把学校的儒雅之气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雅行”教育,学校从“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性情。学校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文雅,儒雅,典雅,高雅”等人文资讯,借鉴传统道德中做人做事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超文本德育活动,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文明新人。一是行为要安全。课余时间提倡玩安全文明游戏,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等。二是行为要谨慎,做一件事之前要动脑子想一想能不能做,该怎样做。三是行为端庄守规矩讲规范。如在教室走廊要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坚持佩戴领巾,穿着整洁注意仪表;做课间操动作要规范,参加升旗仪式时要庄重;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有事请假等。学校以“雅”教育为主题,针对学生不良行为,开展全校性主题活动。如“小手拉大手”、“团结协作,成功在握”、“我爱大自然”、“我是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中队活动,让全体学生从活动中体会“规范”的意义,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长期开展爱国爱家、环境护卫活动,美好校园建设活动,使学生内涵博雅;开展吟诵经典、修身明理,使学生举止典雅、气质高雅;脱浮躁之气,修雅正之情„„使孩子真正成为一名文雅少年!
“雅致”教育,是对学生行为规范高层次要求。倡导“心灵手巧,扮靓生活”,为学生今后创造高品位的生活打好基础。我们依托班级活动设计来进行。班级是学校的窗口,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贯穿于教室等各个场合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
学校在每班教室外墙设立宣传窗口,上面张贴本班任课教师照片和班级合影,张贴“文雅之星”事迹和照片,各班还针对教室实际张贴不同的励志标语和“班级文化园地”。这些看似细小的布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发展趋向。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于细微之处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学校不断深化特长课程的建设以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大课间自编操为响板操;合唱队、舞蹈队、美术小组、围棋队、手工小组、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学校特色文化。
2、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节日逐渐在中国兴起,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不断弱化。很多人不知道圣诞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情人节这一天,大街上的玫瑰花几乎全卖光了,并且价格不菲。热衷洋节的以青少年、儿童为多,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是说洋节不好,问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被抛弃了吗?
中秋、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只剩下吃的外壳:吃饺子、吃月饼、吃汤元、吃粽子„„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者寥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
。当我们失去了维系历史记忆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称为历史悠久、创造过许多人类文明的中华民族吗?我们还是地地道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尤其像清明节发展到祭扫革命烈士墓、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就更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师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其教育内容、价值等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了解、掌握、从事、建议、创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第二把学习静态知识和亲身参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
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在这些节日中让学生去体验、感受、付出。
第三采取互配合、渗透的原则。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传统节日风俗有关活动。
3、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传统游戏也走进了校园。“编花绳”、“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汉铁小学孩子们的新宠。传统游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协作精神,不少游戏又有竞赛性质,还能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最主要的是学生们能强身健体。
“翻花绳”、“剪纸艺术”不仅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而且能从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将翻花绳、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孩子们的学习中。通过剪纸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艺术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吸取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
4、开展美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数学、品德、社会、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班队可根据传美教育需要,以主题班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开展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班会评比、观摩活动。在开展的班会评比活动中,各班能精心组织,辅导培养小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助手作用,达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体,形式方法生动活泼,教育目的性强,教育效果明显。一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通过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指导编排下,通过优美的歌舞,小表演、诗朗诵、小品、快板等形式,歌颂了中华传统美德,并从小立志发扬传统,光大祖国悠久文化。体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与其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功能同样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提高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在科学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家长身体力行,学习传统美德,带头实践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身威信,感化带动了孩子。为了给家长提供家教交流的机会,我校选择家教成功的家长为家长们作报告、谈感想、介绍家教经验,改变了过去校方对家长单方面说教的局面,形成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教子经验的新现象,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这种做法不仅拓宽了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渠道,强化了教育效果,还使家长觉悟和思想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素养,引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学校坚持“奠定坚实基础,创造人生梦想”的人本化生态教育理念,通过构建生态课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活泼的课堂氛围,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积极塑造新时期温文儒雅的人民教师形象。“雅”教育作为汉铁小学的教育思想,主张“以雅育雅”的教育方法,即儒雅的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分享对知识、对人生的领悟,最终培养出知书达礼,和谐发展的文雅学生。同时,“雅”教育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它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营造优雅的教育学习氛围,展现独特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智慧的启迪,情感的丰富,人格的熏陶。最终实现“雅”的浸润。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强调教育是师生终身学习,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升华“儒雅”的内在素养,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情操的熏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读书富脑工程”来塑造儒雅教师,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首先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了根。教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挚爱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长城、故宫、颐和园的伟大成就,分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通过近四年的课题研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课题研究成果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一)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我校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制定了《文雅学生礼仪手册》,建立了文雅少年档案,随着“文雅少年”评比活动的深入,更多的学生身上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向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行为是否有所转变,令人可喜的是学校80%以上的家庭,发现了孩子的变化:礼貌用语多了,关心父母的多了,和邻里打招呼的多了,知道怎么招待来访客人了„校园中的整洁自不必说,地面上干干净净,没有尘屑,没有废纸,没有杂物。随处可见穿着整齐的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谦恭儒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见了面都点头行礼,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在校园里,我们见不到趾高气扬、脚步粗重的举止,听不到学生的高声喧哗,看不到走廊上横冲直撞的相互追赶。
(二)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1、学生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唐诗宋词曲不离口,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有了潜滋暗长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获区级及以上习作奖项100多篇次。在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中,汉铁小学的学生总能力拔头筹,每年都有数十名同学获奖,学校获组织奖。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楚才作文竞赛中,我校一名三年级学生荣获特等奖。
2、学生兴趣特长得到了发展
学生在《茉莉花》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响板操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以《雅韵润童心》为主题的艺术节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课题研究工作广泛、深入的进行,全校教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生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生活质量,改善了学习效果。近几年来,学生广泛参加文学、艺术、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特长生,400多名学生在书法、绘画、劳动技能大赛、演讲、艺术小人才等大赛中获奖。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老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为了指导学生的研究,老师们虚心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逐渐地成了行家里手,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教育的底气。老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们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75%的老师仅对先秦时期的经典诗文就能熟练背诵20多首。用经典文化伴随教学生涯,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自觉性。利用闲暇时间制作艺术作品,也成为许多老师的业余爱好,既调节了教师的身心,提高了艺术修养,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2、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得多数教师越来越从容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老师们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每项活动从查阅资料、确定思路到具体实施,都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引导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开展探究实践,激励评价促进,在参与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浓。
(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等人文资讯,形成学校的。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通过各个层面的深层次探索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形成了鲜明的“三雅”办学特色,获得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武汉晨报》、武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多次报道。近几年来,学校荣获多种荣誉:“江岸区政府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学校”,“
江岸区最佳文明单位”,“江岸区三个规程管理示范学校”,“江岸区体卫艺先进单位”,“江岸区教科研先进单位”,“江岸区绿色学校”等。
2、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园,你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见老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等和谐融融的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利用各种好作品,在学生进步时作为奖品,学生在接受老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究兴趣。
(五)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一课题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在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交流合作等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学校经常通过表演、竞赛、少先队争章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手段,向家长、社会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可喜成绩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校重点对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了指导。一是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德育观、教育观、亲子观,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二是指导家长充分挖掘利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学校创设“班级图书馆”,丰富了校外活动内容。三是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小目标。向家长发传统美德教育评定卡。四是指导家长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家长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如成立“家庭协作小组,双休日由家长带领小组全体学生去附近定点照顾孤寡老人,为老人买菜、搞卫生、讲故事、演节目等等,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逐步增强,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六)积淀了丰硕的文献资料
1、课题的研究,收集了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料。撰写了反思、案例、教案等编辑成册,课题组成员撰写的15篇论文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王燕老师还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地方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的编写;学校多次接受区内外参观者,经验在区内外交流。开设观摩示范课10节。拍摄刻录教学录像课例、活动光盘2张。
2、开发、采稿、撰写的校本教材《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该教材分四卷,“红色民俗卷——民俗碰碰响”、“绿色雅诵卷——书香飘校园”、“紫色游戏卷——传统游戏进校园”、“金色故事卷——美德故事伴我行”,并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使用。
3、特色集六本: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阶段汇报课展示;汉铁小学儒雅教师礼仪手册;汉铁小学儒雅教师集;汉铁小学文雅学生礼仪手册及文雅少年档案;学生读书节活动专集;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小报集。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成果名称、形式、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
成果情况(包括主要的阶段成果)
与课题研究内容不密切的成果不要列出
序号作者成果
形式成果名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或发表期刊名称、期号
或获奖等级及评奖机构名称
1王燕湖北省地方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2黄正隆、曹丽鹃论文《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方案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实验的深入发展。
一是教育思想上的阻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经过实验,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不稳固,时常受到当今社会风气的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推广实验经验,首先就要转变教师观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介以及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的方式加强对国家实验改革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介绍先进教育模式、思想;广泛宣传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及基本经验,增加人们的改革意识,为实验的神话与发展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二是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问题。任何实验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是严重我们遇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表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面狭窄;缺少新技术方面的知识;教学法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匮乏,因此,要大面积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必须首先解决师资问题,改革现行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课题组成员
组
长:黄正隆
副组长:郭宁
刘静
成员:、曹丽鹃、余隽、陈慧、王燕、罗益华、闫艳、李怡芳、卢隽、应芳
执
笔:黄正隆
曹丽鹃
第三篇:农村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出发,介绍了作者所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提出了优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形成学生爱阅读的热潮,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拥有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有的放矢地教育和渗透,学生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一、从学生最熟悉的传统节日切入进行教育
小学生都喜欢过节,但他们不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每年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有意识地查找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的有关知识,讲给学生听。当他们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后,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清明节期间,我不仅给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凭吊先烈的光辉业绩,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郭化如、张雨僧、何处、张保英是甘肃著名的革命先烈,我在清明前夕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这些出生、成长在陇原大地的英雄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包粽子、敲扇鼓的习俗;同时,给学生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以及与端午节的关系。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中秋节举家团圆的历史沿革,给学生灌输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在重阳节期间,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尊敬和爱戴老人的意识。每年寒假前夕,我总会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假期作业,就是参加村庄或社区的春节文艺演出,在演出中体验我国传统的秧歌、武术等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
二、利用古诗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历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我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到了许多古诗词,许多家长也习惯于利用古诗词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和陶冶情操的载体。为此,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古诗朗诵比赛,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诗词中,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教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作美术作品,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丰富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甘肃省武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辖区内有大量的古迹遗存,也有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教材。早在东汉时期,就产生了与华佗齐名的名医封衡,三国时期,又诞生了驰骋疆场、名震三军的白马将军庞德,此后又有陈青选等武山人引以为豪的人物。武山有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拉梢寺,有国家4A景区水帘洞和木梯寺,有蜚声陇原的旋鼓舞。学生对这些家乡的人物、古迹和故事很有兴趣。我常常利用班会、第二课堂等机会,给学生介绍先贤圣杰的故事,介绍境内的文物古迹,增强了学生向先贤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
四、发挥学生家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许多家长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调动和发挥学生家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尝试。为此,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发短信、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赞同和积极参与。家长对我们的倡导反应积极,他们有的给孩子购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有的利用周日、节假日带孩子到县内外的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有的给孩子讲述当地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意义,有的带领孩子参加民俗活动。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为了吸引家长的参与热情,我们还举办了传统文化知识讲坛,邀请有条件的家长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互动节目等。
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我们在校园围墙上制作了《二十四孝图》《二十四节气歌》《家乡名人事迹展》,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还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一歌》栏目,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中华名曲、名歌;还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向学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本优秀作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形成了“人人争当读书标兵”的热潮。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J].人民教育,2014(24).[2]李学兰.从心里发出来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4(24).(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龙台乡杨咀小学)
第四篇:课题研究学期小结
课题研究学期小结
通过对本班农民工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特点点错,他们具有以下的学习特点或习惯
1.学生们想学习,可是底子太薄,而年龄又偏大无心去学习。2.女孩子想学习,但是家长的思想落后,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学习。.农村城镇教材差异太大,知识衔接有问题。.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家没有时间复习。而遗忘的速度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我们的教学还是常规性的教学方法。循规蹈矩的教授学生,没有特殊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学方法,使老师费力气教,学生费力气学,但是教学效果极其不明显。老师,学生都怨声载道。
第五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 teaching english in rural school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 衡江
摘要:本文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效果三个方面论述了“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自主学习、方法、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基本采用以记忆为目标的机械操练教学方式,我认为这样不但会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之产生厌学心理。
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死记硬背、依赖性强和自信心差等不良的学习心理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还延续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阻碍一代人的正常发展。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我认为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反映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模式。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其本质特征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讲:从教的角度看,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积极发挥;从学的角度看,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乐学的前提是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为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特别是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鼓励,多与他相处,真心帮助他们,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英语课,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古人云:“亲其师者信其道。”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倾注了爱心,以情感人,以智服人,融洽师生间的关系,这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课堂上,我总是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的陌生的英语知识也有“亲切感”。如:走进教室我就亲切地说一声“how are you!”学生就会面带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见哪位学生有困难,我就走到他面前轻轻问一句:“can i help you ?”即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错,我也不随意批评指责。
2、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其认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采用实物情景进行直观的教学,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
(1)利用彩色的图片或实物进行单词教学和句型操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教学中尽量少的出现中文,避免学生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言来学习和理解英语。
在教《we love animals》一课时,我就拿来各种玩具“动物”。在教学时每次略带诡秘地拿出一种,并念到:“look!i have a monkey!”等等。通过这种实物教学,学生兴趣十足,记忆深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又比较生动地为学生创设了语言环境,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我校的教学设备在整个郑州市郊区学校中是最好的,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
在教学有关“食品”一课时,我自制课件,内容包括:chicken、hot dog、hamberger、cake、bread、french fries这几个单词。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欢蹦乱跳的食物时,垂涎欲滴,兴奋劲儿就甭提了。
(3)每堂课前进行对话表演,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让对话变成生活化的交流,消除怕开口的心理压力。
例:
a:hello!
b:hi!
a:what's your name?
b:my name is....a:nice to meet you.b:nice to meet you ,too.a:goodbye!
b:bye!
3、为学生展示语言习得提供舞台,发挥语言交际功能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于交际,在校园内成立多层次的兴趣小组活动给孩子提供利用英语交际的情境,帮助他们取长补短,积累语言素材。
(1)在校园开辟午间英语广播节目:播放一些日常用语和英语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目的录制。
(2)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游戏活动和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片,鼓励他们学好语言,促进向上发展的需求。
(3)定期开展“信息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将外出旅游或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词汇、会话内容进行交流,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以英语学习的成功促进其他各科学习,养成观察和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3、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的认识,将英语学习延伸进家庭
(1)四十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学习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好多家长往往流露出这样的思想:“我不懂英语,反正学了也不用,学不好没关系”。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很快将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第二语言,所以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2)经常进行家校联系,了解学生每阶段的学习情况和课外学习程度,以便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每届学生中总有一两位智力水平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为孩子购买录音机和英语配套磁带,为孩子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同时要求家长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观众,让孩子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家长面前试着大声开口说英语,长此以往就能消除他开口难的障碍。
4、保持学生的“心理优势”,克服“失败定势”的产生
内在稳定的心理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优势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旦产生了一种较稳定的强烈的求知欲时,要正确引导,鼓励维持他的稳定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或挫折时,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因为多次的失败往往会动摇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决心,产生消沉、顾虑,甚至产生反感和失望的心理。这样就谈不上“乐学”了,更别提“自主学习”了。(二)传授学习方法,促进自主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主学习,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起作用。从现代教学理论来看,教学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世界流行的口号,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新趋势;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自主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2、坚持三个转变。所谓“三个转变”就是指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心理和教学观念有一个全新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转变为教学共同活动的多边性,努力提高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参与率;
二是由只重教法的改进转变为教学改革与学法指导并举,努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
三是由教学过程中英语基础知识教授式转变为注重思维训练的启发式,努力促进小学生自主学力的提高。
这三个转变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呼喊,因为只有教与学的真正平等,才能有教学的民主,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更是如此。
3、具体的教学策略:
(1)“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激发主体→引发主体→开发主体
自主参与→自主探求→自主发展
(2)农村小学英语“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a、让学生自主参与。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意愿,可通过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来实现。
如以“问路”为交际情景,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个问路,一个指路,提供下列所学的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can i take a no...bus to...?
is there a...near here?go down(up)this street.turn left(right)at the first crossing.the...is on the right(left).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模仿、学说、编排对话,并提出问题,主动参与表演、回答问题,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b、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