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安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地方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课程的知识都掌握不少,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5.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6.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等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 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六)继续进行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们掌握了预防氟中毒的方法,并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宣传。
总之,在本学期的可爱的榆林课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内容,加之自己经验不足,使学生学习较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争取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神木十小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三年级下册榆林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家乡的概念仅限于表面认识,对于他们来说,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以及家乡的非物质文化等等都是了解的少之又少。然而,地方教材《可爱的榆林》的开设将弥补了孩子们这一缺憾。那么面对孩子们的现有认知水平,在教学时也给教师除了难题,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唤醒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在熟知家乡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让学生在欣赏家乡民风民俗以外,更要领会到家乡人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的要求:
1、本课程力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榆林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人文风情等;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榆林、建设美好榆林的责任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榆林历史、社会和自然中的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4、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5、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2、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和研究地方课程标准,准确的运用于教学当中,认真做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教材,领会课改精神。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以实践体验、动手操作为主。
3、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以研究探索和方法指导为主,拒绝单一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
4、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5、课前准备好教学用具,做好资料收集。
6、加强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效。
7、注重学习内容的迁移学习,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由爱家上升到爱祖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8、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空。学校、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地方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并加强学法设计和学校指导,以推进地方课程的实施。
五、教学进度安排
本教材共10课,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 诗画榆林-----------------------2课时 第二课 水美榆林-----------------------2课时 第三课 榆林的革命志士-----------------2课时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榆林泥塑-----------------------2课时 榆林织毯-----------------------1课时 榆林人离不开的荞麦--------------2课时 土炕与炕围子------------------1课时 黄土高原上的梯田-------------1课时走进榆林古城----------------2课时 幸福榆林 家乡的市场-------------1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年又将过去。回顾这一年,在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把这学期的工作稍作总结,也为这一年的忙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可爱的榆林教材没有参考书,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二、深刻反思,共同进步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听课结束后,又对各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评课。评课现场,老师们各抒己见,给各我提出了两条优点和两条建议。同时,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爱的榆林》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三(1)班地校课程教案
刘国清
《可爱的榆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课程目标。3—4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榆林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教学要求及建议:
1、《可爱的榆林》课程由各年级品德教师担任。
2、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实践活动以谈、论、讲、做为主。
3、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行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尝试探究等,拓展课程的范围。
第一课 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生:自由观看。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三、我会这样做
师:一处景观、一朵鲜花、一个人、一首歌曲或一件事都是可以很美的。留心观察你的周围,说说你的身边有哪些美。
生:写我身边的榆林美。
小结:榆林的美景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第二课 陕北人的传统服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陕北人民从古至今的传统服饰:白羊肚手巾、老羊皮袄与二毛子皮袄、肚兜。
教学重点: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中,人们的着装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衣着服饰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在穿以前的传统服饰,学生很难认识这些服饰的特点与特色。教学过程:
一、白羊肚手巾
师:看图总结陕北人的服饰特征。生:畅所欲言。
师:从榆林的历史、气候、环境特征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榆林人都喜欢戴白羊肚手巾?
生:因为我们陕北的气候比较干燥与炎热,风沙也比较大。
师:看书中图片,第四套人民币也曾有我们陕北人民,头上也围着白羊肚肚手巾,是我们陕北人特有的标志。
师:影视作品《兰花花》和《陕北牧歌》中也有这样头扎白羊肚手巾的封面人物造型。
师:陕北男人喜欢头扎白羊肚手巾,陕北女人喜欢怎样的头饰呢?
生:“大麻花辫子五股股拧”
师: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从白羊肚手巾、羊皮袄和肚兜的颜色,你能看出陕北人对色彩的喜好吗?
二、从榆林看世界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服饰都精美绝伦,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件衣服,你会怎么设计? 生:我的服装设计
第三课 榆树成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及榆树生长的环境及其一年四季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及榆树生长的环境及其一年四季的变化。
教学难点: 榆树的形状、特征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古时候在榆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榆树成林,榆林这个名称由此而来。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榆林满目的常翠曾被滚滚黄沙取代,但是在一代代榆林人的努力下,绿色又回到了榆林。现在的榆林,不只是榆树成林,柳树、柏树、槐树、杨树等都已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二、我们的榆林
师:榆林,榆树成林。你知道榆树长成什么样子吗?你知道你生活所在地周围的那棵树是榆树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榆树。
生:榆树树苗的树皮平滑,颜色是灰褐色或浅灰色,长大后,树皮呈暗灰色,变得粗糙;榆树的叶子总体呈椭圆形、叶尖渐尖,边缘呈锯齿状。榆树的果实呈圆形,顶端有一个小凹口,中间包裹着榆树的种子,很像古时候的铜钱,因此榆树被人们称为“摇钱树”。
师:很好,榆树喜光,耐旱,耐寒,还可以在贫瘠的土壤里生长,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它的根系发达,可以抗风、保持水土;生长快,寿命长,具有抗污染性,叶面滞尘能力强。黄土高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榆树生长。
三、知识链接
舌尖榆钱香:榆钱有多种多样的吃法,生吃、煮粥、笼蒸、做馅等等。
榆林人民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各种树木成为榆林治沙和城市绿化的功臣。而其他国家是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四、我会这样做
选择你家周围、校园里或者上学路上的一棵树。观察并向大家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它。
我的树朋友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总体描述 树叶 果实 花朵 枝条 树干 观察日期
第四课 灵性的石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和中间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教学难点: 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绥德的汉子们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表达在一块石头上,为这些石头添加了一丝灵性,将它们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师:绥德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为古老的华夏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师:你们见过真实的狮子吗?看看图片中华清池门前的石狮,比一比和真实的狮子在外形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这只石雕狮子是完全按照真实的狮子雕刻的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石牌楼
师:石牌楼在古代被称为石牌坊。自明时出现石牌坊后,明州(绥德)石牌坊艺术就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而现在绥德最有名的石牌楼要数“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共有五门六柱十九楼,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代表一,指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整个石牌楼长36.9米,高16.9米,足有五层楼高,气势雄伟。师:“天下第一楼”有那么多精美的雕刻,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你最喜欢“天下第一楼”中的哪块石雕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盘龙石、凤戏牡丹、花鸟雕刻、人物雕刻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和中间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绥德县是石雕之乡,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石雕之乡”。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雕文化。石雕的起源、传承、发展。教学难点: 各种石雕的历史故事。教学过程:
一、石狮
“天下第一楼”的石狮子绥德将石狮雕刻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二、千狮桥
在绥德,有一座桥因石狮而著名,这就是千狮桥。千狮桥横跨无定河,桥上两边护栏柱子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桥上石狮,站、走、蹲、卧、爬、滚、腾、跃、抱等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三、从榆林看世界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五篇:三年级可爱的榆林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贾海军
本学,由我承担五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首先,在这一学期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的教学,自己仔细的翻阅了教材,然后查阅资料补充知识,先把自己充实了才能教给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大纲要求制定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教学有计划进行,期末做好总结。
该课程属地方课程,所以教材的内容偏于地方色彩,基本是关于榆林的一些人文地理,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所以他们学习起来应该更轻松、更有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心对家乡的热爱。
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迅速崛起。如何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有机结合,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我主要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己了解每课的知识,先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然后自己搜集自己所知道的资料,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展示出来。
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学习的积累,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寻找一些更适合学生,更适合地方教材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联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
忆,体会家乡的美。
在课堂上,老师不光要教学生知识,还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管好课堂纪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自律较好,但一些不好的习惯任还存在,管不好自己,不认真听见,交头接耳,这时候我及时纠正这些问题,长期下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规范了很多,明显感觉他们成长大了。
不管是什么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地方课程自然少不了,比如有一课是《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讲的就是榆林传统的剪纸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动手来剪,所以我安排学生每人剪几个图案,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出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剪纸,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开始表演。这一课下来,我觉得学生不仅对剪纸有了了解,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我们本地的传统手艺更加喜欢,相信他们能把这些很好的传承下去。
由于我们的地方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我也是刚刚接触,可以说是处于教学的探索期,自然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探究、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能在这门课程中感受到榆林的可爱和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及传承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