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的课题研究设计方案介绍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的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严建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1.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持续的自主地学习,如何有效、高效地学习?这是终身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每一天都面临的问题。因此只有高效、高质量的学习才能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现是学生生存的必备条件。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习——财富蕴含其中》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求知,就是强调了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优化,这种能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适应新时代的护照。举国瞩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幕已经在全国大面积的拉开。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理念要得以贯彻,迫切要求师生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新课标将课程目标明确划分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列为“三大目标”之一。英语课标还列出了专章以强调英语策略的培养内容与要求。因此掌握和优化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及学校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满堂灌输的模式,改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者与控制者的角色。新课程要求高中政治课的功能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教材要从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习困难的诊断者和学习问题的咨询者。因此,学生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根据已有的研究,学习策略可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会不会学的标志。近十多年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学习策略研究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国内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学习策略的理论发展、构成要素、类型分类、发展阶段,策略教学等方面,而对于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发展比较好的是英语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策略研究,少有问津,有些仅从某一方面加以探讨,缺乏系统地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组选择此课题,将针对目前高中学生思政课学习策略的现状,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尝试利用已有学习策略的理论成果,结合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在行动研究中反思和总结带有政治课特点的学生学习策略体系构成、特点和优化的原则、意义,同时进行学生政治课学习策略优化指导、教学的行动研究。本课题初步设想以政治课的教学进程为主线索,探索和指导学生运用和掌握政治课的学前准备策略、预习策略,学间的听课策略、讨论策略…,学后的巩固策略、复习策略、习题策略及应试策略等学习策略,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对高中学生思政课学习方法、技巧、兴趣、能力和态度施加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政治,提高政治学习成绩和效率,更好地促进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本课题的研究经验和反思成果,有利于政治科教师加强教学反思,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学科教学方式,丰富政治学科教学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将形成课题研究团队,分工协作,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中小学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指导学生优化政治课学习策略的实践问题,因此行动研究将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并遵循其一般研究程序: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最后得出改进计划和优化策略,以达成研究目的。
2、文献研究法;研究活动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最大不同还在于,有相关理论作支撑和引导。在研究过程,课题组要求成员对有关学习策略的元认知、策略体系构成、策略教学、新课程理念与实践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检索,研读,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3、案例研究法;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课题组成员带着研究任务和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有心人”,精心准备,围绕课题目标创新并实施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及时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积累丰富教学案例,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
4、问卷调查法等。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状态和学生策略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状况,必要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从中掌握学情、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整行动研究的计划与步骤、方法。
本课题组在行动研究中还会灵活采用其他方法,以有利本课题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分步实施计划
1.2006年11-12月 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培训和理论学习、撰写开题报告
2.2007年1-5进行问卷和评价表的编制,进行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3.2007年6-12展开行动研究,提出计划,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理论总结
4.2008年,论文撰写,初步呈现研究成果。最后理论成果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五、本课题的研究保障 第一,有区、校领导及学校教科室的重视、关怀和指导,使本课题有了组织保障;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提供理论培训、研究观察等方面的支撑。
第二,课题组成员为一线专任教师,均为学校小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了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年轻有为、积极性高,分工明确,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改操作能力,能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学校开通了千兆宽带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供课题组教师研读。另外,学校对于教师教科研,还提供了经费支持,以利于课题组采购相关文献资料、开展课题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网站
1.刘电芝 傅玉蓉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重庆 2003 6 33~39 2.蒯超英 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皮连生 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刘电芝 黄希庭 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教育研究2002-2
5.庄秀丽 学习策略的变迁 http://etart.blogdriver.com/etart/340170.html 6.杨俊岭 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03 P29-30 7.郭成 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能力的影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P128-133 8.刘电芝 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阶段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9.张向葵 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09 P35-37 10.(美)珍妮特.沃斯等著/陈标等译 学习的革命 修订版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11.http://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2004//03 P17-21
第二篇:《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施孝丹 边慧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许多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有效性。教师的这些问题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整个课堂变成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而讨论往往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否定学生的个性解读,最后,依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问生从”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师问生从”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必然是消极的、被动的。
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使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我们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即通过课堂问题设计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利用课堂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新问题以及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简单来说这三个维度就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需求、动态的生成。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而在这三个维度中,课程框架内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力求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使教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问题。
2.通过情景的创设,积极地引导、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3.激发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热情,并能自觉地应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课堂教
学改革,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主要分三大部分展开研究,一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如何及时做好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
1.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怎样设计问题?设计怎样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效?这些都是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需要十分关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判断问题是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我们将研究在立足文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如何使我们设计的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判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增加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使设计的问题更具有思想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2.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达成教学目标。但许多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零散的、琐碎的,问题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不能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要思考如何从整体上设计问题,使得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层次性,当然还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序列性。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主要的,有些问题是围绕主要问题展开的,这就需要研究如何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创设次要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的关系。3.问题设计的针对性研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学情。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课程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思考,还要关注任教班级学生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以此来调整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先后顺序,数量多寡,设问方式。
4.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问题的设计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情境创设还需要研究提问方式的“曲”与“直”。曲问能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问,能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1.研究如何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老师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如何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提供和谐对话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还要避免学生提出低水平的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监控,并且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三)研究如何及时做好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是浅是深,教师都要研究如何进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能从提问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难题后,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
研究如何在学生突破自我,迸射出创造火花之后及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教师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要研究如何“艺术”地予以肯定,再婉转地指出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有关科研成果,确定为本课题的研究起点,了解有关“新课程”“课堂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其他语
文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及课题实验,为课题研究积累详实的资料。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教学对象、教学问题、教学体会、教学反思、教学成果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并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3.观察法:相关老师开设实验教学观摩课,全组老师认真进行分析评议,找出其中的亮点和问题,积累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调整、完善研究方案,使研究更切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4.跟踪调查法:凡有可能进行教学循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观察研究方案实施之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从2011年12月起到2014年12月,用近三年时间完成研究任务,达成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成立课题组,确定22位老师为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收集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编制本项目研究行动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措施。召开开题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及基本要求,并落实各成员任务。
2.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理论,如阅读《走进新课程》《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书刊杂志,做好读书笔记。梳理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技术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探索。
3.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8月―2014年7月。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行动方案。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编制教案学案,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每人每学期开设一堂教学研究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撰写一篇教改论文或实验报告。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分析研讨活动。
4.分析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各成员在教学中继续
研究实践,认真总结前阶段研究成果和教改经验,进一步完善教改行动方案,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案例、论文、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荐一些青年语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研究和教学评比活动。依托校园网建设,本校语文教研组网页,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六、研究组织
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盛建锋 潘少波 钱国雷 吴燕芬 施孝丹 边 慧 张同江 吴燕玉 戚燕玉 华秀红 冯丽亚 陆巧娣 周晓伟 袁莉娜 詹志清 潘建明 王
燕 陈玉宇 朱
莉 花爱琴 潘丽君 徐
静 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理论研究。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理论研究。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教学实践。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教学实践。负责项目设计、编制行动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学习研究和培训活动。协调成员之间的工作。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负责项目设计、编制行动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学习研究和培训活动。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收集有关学习材料,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讨活动的摄影工作。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第三篇: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优化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优化研究》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2011-04-19 14:55:16)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科研
中期论证报告 杂谈
一、课题研究进展:
自课题申报后,本课题组成员就紧锣密鼓按计划开始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理论素养以及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为更好的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多方查阅教学、教改资料,调查教学实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题论证与设计,课题组成员初步进行了分工,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立项通知书下达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进行分工,课题主持人金艳萍老师,认真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起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开题报告等书面材料,并做好督促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到位,不拖延。韩会珍老师和聂丽娟老师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包括定期对调查问卷、实施过程观察、记录等资料进行收集,保证资料充分齐全。其它各位老师针对本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又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在高二年级文科班和艺术班进行高中政治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以尽快掌握学生在政治课学习策略方面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在确定的年级确定的班级开设了一系列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其中包括CAI课件的使用,课题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进行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并撰写成论文,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探索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初步探索和指导学生运用和掌握政治课的学前准备策略、预习策略,听课策略、讨论策略„,学后的巩固策略、复习策略、习题策略及应试策略等学习策略,通过上述研究,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政治,提高了政治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二、取得成绩:
长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学习策略发生变化,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高中政治课的功能不再是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满堂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秩序的管理者与控制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而是不断追求学习策略的优化,提高政治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我校教师撰写论文和参与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题主持人金艳萍参加了教具制作比赛,并积极将自己的作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此期间,学校党支部组织了党员示范课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主动听课,这些都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题组注重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人执教,多人听课,听后及时评课,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
三、存在问题:
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每个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策略方面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针对那些共性的问题加以指导,很难面面俱到;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尚未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很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等。课题太大,主持人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不能面面俱到,研究效果打了折扣。
四、重要变更;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赵宇老师工作调动到秦皇岛市,但这并未影响我们的合作,她经常利用网络与我们联系,并进行交流。同时,安耀东老师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大力帮助。
五、可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的学生不断优化高中政治学习策略,使课题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能把自己的教改经验总结论文,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整理优秀实验课的录像、课件,形成研究报告。
六、下一步计划: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的领导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加强软硬件建设,为课题研究提升平台,学校将继续加强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创造信息化环境,营造信息化氛围,为师生实验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清或缺失,整节课的教学就是盲目的,低效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我如何确认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理清目标,分清主体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将课标的内容细化和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描述要明确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达到什么水平?如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体会生活需要哲学。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分项表述,也可综合在一起表述。如:在讲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教学目标表述有三:(1)通过自主学习明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什么。(2)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归结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发展需要上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制定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常巩固
低起点。低起点,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教学要求,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引导和鼓励下,顺利的进入教学程序,接受新知识。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比较自然而不太吃力地进入新知识圈,解决问题,培养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驱动力。从而为下一个新的知识圈的推进打下基础,成为下个知识点的起点积累。进而层层推进,最终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时,先讲述马云的故事,马云英语成绩突出,数学第一年高考1分,第二年高考19分,第三年高考考数学那天早上还在背10个数学基本公式,最终成绩79分,被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偏科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课堂中通过故事、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低起点是降低教学起点难度,降低课堂教学速度,把握基础,把学生听得懂、学的会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作业以低中档题为主,难度大的可供基础好的学生选作。
小步子。所谓的小步子,就是把原来一次性向学生输入的知识,进行分段式的输入,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散,缩小知识的跨度,降低知识的综合度,设置知识、能力渐进题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例如,我们参加广播操学习,老师一次教我们一个8拍,我们学着就轻松、容易,如果连教2个8拍,就容易混在一块。学生对一次性接受知识信息的容纳量也很小,如果一次性输入的新知识过多,容易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影响学生掌握的质量,并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有效注意一般在15分钟左右,采用小步走的策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
快节奏。就是在小步子的基础上,实现高频率。每一个新的知识输入完成以后,紧随着进行相应的巩固和反馈,以及推进下一个新知识的开展。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可以快速跟随教师的引导过渡到下一个层次,将一节课化成几个板块,先分后合,步步为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张弛有序中做到点点突破,点线突破,直至达到面的突破。
勤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观察员、指导员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战斗员。真正的战斗者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执行作战任务的也是学生。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动手和动口,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每一小步进行完,都要练习反馈,每个问题探究完,立即进行反馈,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每节课堂,形成多个小的循环教学。分解教学难点,巩固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教师掌握了相关信息,更利于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练习是提升的基础,反馈是改进的关键。
常巩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指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在识记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最快,而后逐渐减慢。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巩固和间隔巩固就显得十分必要。必须把握好正确的知识间隔度和正确的巩固手段,才能收到效果。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也就是说你不断重复的事情,会天天在增长。巩固就是再落实,只有巩固的好,落实的好,前面的效果才能得以延续,课堂教学才能算是真正的做到了有效,抓工作就是抓落实,抓学习也是抓落实。很多老师要求学生每日一题,经常找学生背书做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低起点”是课堂展开的基础,“小步子,快节奏”是课堂推进的关键,“勤反馈”是把握课堂的指标,“常巩固”是课堂长效性的保障,五个方面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达成是否科学的关键。
三、多鼓励、多练习、多元评价
多鼓励。教师要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课堂和作业中,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收获成功,在成功心理的作用下重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激情。如果教师因为成绩差而嫌弃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没劲,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教师教起来也没激情,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一种乐于收获成功的喜悦中进行学习,最终解决教与学两难的问题。要知道,山路盘旋曲折,但毕竟是朝着顶峰延伸的。多练习。好的成绩是练出来。作家、企业家陈安之说:“练习时厉害,比赛时就厉害。”没有充足的习题训练作为基础,提升成绩是很难谈起的,“熟能生巧”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学生练的多了,见得多了,思路才能慢慢打开,习惯性思维才能慢慢形成。很多学生在教师提示时,同学间讨论时会做,但到自己进行解决问题时,就偃旗息鼓了,这除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差之外,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自己练习的少,思考的少。要知道,高考考场上是不会允许讨论和提示的。必须认识到“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四、课堂具体操作流程:(“教”“学”“评”一致性)
展示学习目标→ 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阐释→练习反馈。„„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阐释→练习反馈„„布置作业→课堂小结→结束。
小循环进行。
编制导学案→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周巩固→月巩固。„„编制导学案→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周巩固→月巩固。„„期末复习→学期结束。
目标要明确,达成要科学。经过对比,汝州二高的“161灵动课堂”和我们李校长提出的“主体目标有效课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本质是一样的。在我校前一阶段的“主体目标、有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我们突出强化了课堂的目标意识,要求达到目标的明确性、具体化和可测化,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在课堂观察中,可以说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测,教学环节完整不缺。这是可喜的成绩。但在学习目标落实上存在时间分配不够,练习不够,当堂检测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有效课堂的落实。在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在学习目标达成上下功夫、做文章。用李校长的话讲就是目标达成要科学。将主体目标有效教学的有效形态进行深化。有了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紧紧围绕目标讲,围绕目标练,围绕目标检测,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特别是要克服讲课过程中,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展示反馈的太少,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动手练的过少的情况,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提高目标达成度要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上要有讨论和展示的环节体现,作为教师,你不能光霸着时间你讲,要多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只有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反馈目标情况。
2、要求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组织练习题和过关检测题。不能简单、随意地拿几个选择题敷衍了事。“拿来主义”也应该是经过教师与教学目标的比对一致后才可以拿来。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上提出每节课保证学生围绕目标的检测练习不应少于5分钟。教师要控制讲的时间,至少应有5-1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确保证学生的当节练习量。
(二)强化限时训练,规范训练。增加学生的习题训练量。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我们虽然不能照搬汝州二高一节一练的做法。但我们也必须强化常规的练习。各年级组从本周开始要统筹安排,利用自习课时间和读报时间,安排限时训练,确保一天一练,一科一练,限定时间、当节练,当节收。把自习课变成练习课。各任课教师要精心选题,认真组题,做到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五篇: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研究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究背景研:
1.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从而挫伤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它各科成绩。如何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严谨的教学结构,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教学能力得以提高,教学相长。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促使高一学生尽快掌握正确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学习兴趣。
2.中学数学教育是打基础,奠定人的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有意义、最有普遍应用性的数学,其价值首先体现在利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和教学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数学教学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地研究社会,这就要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勇于求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3. 学校数学教育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递固有文化为满足,更积极强调对未来充满“挑战性”、“暂时性”、“多样性”及“新奇性”的社会的需求。因此,框架于课堂教学,教师把现有教材组织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又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与学生相互成长,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
三.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学生现状
我们通过个别座谈、小组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并注意高初中衔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磨练其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把课前准备过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控制、课后教学反思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分析,整合,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我们广州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 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二)实施开展高一年级数学科学习策略指导 通过一段时间的高中数学学习,针对学生中学习出现的问题,我们高一年级19个班在教研组的组织下,全体高一数学科任教师与数学学困生的参与下,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数学科学习策略指导亦即学法指导。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课题组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
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会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3学习能力的指导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4应考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5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3)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扎曾、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
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四.《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研究》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数学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学习困难得到初步抑制。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自己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教学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加强了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中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
(1)调查、问卷法: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经过统计整理与分析,了解原因、回答既定问题。前后座谈调查了上百名学生,问卷调查了19个班的近300多名学生,得到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经验,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思想。
(2)实验法:我们利用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可行性,前后共有19个班实践开展了学法指导,锻炼了一批教师,培养了一批学生。六.分析与讨论
1.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有若干本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例如:智力潜质、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交往圈等因素,都对“学困生”的形成和转化有重要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教师不可控制变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因为研究周期较短,仅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及限于我们本课题研究人员能想到范筹内进行研究。有些结果得到实践论证;但更多的处在摸索探究阶段,甚至有一些是体会反思,需要在更大范围研究论证。
3.限于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实践经验、能力水平;可能使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有许多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验证,敬请专家同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