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

时间:2019-05-12 13:4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

第一篇:(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

吉林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意见》(吉教联字[2012]12号)

一、妥善解决已辞退代课教师问题

(一)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已辞退代课教师问题。

1.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根据本人实际代课时间,为已辞退代课教师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偿。按照其辞退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标准,每满1年按1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月工资标准低于当期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期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实际代课时间按已辞退代课教师本人在中小学代课的实际年限合并计算。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负担。

2.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积极引导已辞退代课教师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已辞退代课教师,可按规定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待遇。

3.加发养老保险教龄补贴。曾在我省中小学代课满3年以上(含3年)的已辞退代课教师,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上,对符合领取条件的,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加发教龄补贴,直至本人去世。教龄补贴按照已辞退代课教师本人在中小学代课的实际年限合并计算,每满一年,每月发给l0元,年限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所需资金由省和市县财政按6:4比例分担。教龄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代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不享受教龄补贴。

4.纳入择优招聘公办教师范围。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工作中,具有《教师资格证》并符合中小学教师招聘条件的已辞退代课教师,可纳入教师公开招聘范围。具体招聘条件、招聘办法、照顾政策等与在岗代课教师相同。

(二)已辞退代课教师身份和教龄的确认。

在各县(市、区)政府的领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已辞退代课教师身份和教龄的确认工作。乡(镇)政府、原学校协助组织实施。

1、申请。本人或委托人向原学校提出申请。原学校合并、撤销的,向原学校所在乡(镇)政府申请。申请时应提供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证明身份和教龄的原始材料。

证明身份的原始材料,需由教育行政部门、原学校、其他有关部门或本人提供下列要件之一:

记载身份的档案材料、录用表、奖励表、进修证明、花名册、工资或补贴发放凭证、代课教师任用

(准用)证及其他能够证明身份的原始材料。

证明教龄的原始材料,需由教育行政部门、原学校、其他有关部门或本人提供下列要件之一:记载代课年限的档案材料、能够证实代课年限的花名册、工资或补贴发放凭证及其他能够证明教龄的原始材料。

提供原始材料复印件的,需由原件保存部门对其真实性给予证明,加盖保存部门公章。

2。初审。原学校将申请人(委托人)提供的原始材料报送原学校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材料进行初审。有证明身份的原始材料但无法提供证明教龄的原始材料,由乡(镇)政府负责调查取证。调查取证要在原学校领导、公职教师、会计中进行,提供证明的人员不得少于5人。教龄按本人代课的实际年限合并计算。

3.复审。将初审符合条件的已辞退代课教师有关信息报送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程序对上报的材料进行复审。

4.公示。将复审后符合条件的已辞退代课教师名单及教龄信息返回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在该人所在乡(镇)、居住地、原学校同时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5.确认。公示结束后,提交县(市、区)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二、妥善解决在岗代课教师问题

(一)择优招聘为公办教师。对具备《教师资格证》并符合中小学教师招聘条件的在岗代课教师,纳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范围。招聘的教师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倾斜。对代课时间较长的在岗代课教师,可给予适当放宽报考年龄、按教龄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等照顾政策。对于被评为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的在岗代课教师,可直接考核招聘为公办教师。招聘数量、招聘条件、招聘办法、照顾政策等由各地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编制部门根据本地中小学教师编制空余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制定,经本级政府同意并报送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编办审核后组织实施。

(二)多途径转岗使用。结合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各地在增设寄宿制学校工勤、生活服务岗位和农村公益事业岗位,以及社会管理中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岗位时,要优先选聘在岗代课教师,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管理。

(三)妥善做好辞退补偿。对辞退未被招聘使用的在岗代课教师,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标准计算方法、代课年限计算方法、所需资金负担办法与已辞退代课教师的办法相同。实际代课年限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四)依法依规纳入社保。目前在岗的代课教师,应依法签订聘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辞退未被招聘使用的在岗代课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将其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领取条件的,加发养老保险教龄补贴)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可按规定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待遇。

(五)积极开展就业培训。鼓励代课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通过支持自主创业、扶持农业生产、承包土地等多种途径提供就业机会和政策支持。

通过多种途径,逐步用正式教师替换代课教师,力争三至五年解决中小学在岗代课教师问题。任何地区、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新增代课教师。

三、妥善解决原辞退和离岗退养民办教师问题

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32号)精神被辞退的民办教师,当时未按规定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的,各地政府应予以落实。对离岗退养的年老病残民办教师,各地要提高退养补助费标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上述被辞退民办教师符合领取条件的,加发养老保险教龄补贴,具体办法与已辞退代课教师相同。

第二篇:吉林省2012年“特岗计划”实施方案(吉教联字[2012]38号)

吉林省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吉教联字[2012]38号

各市(州),各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2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我省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实施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特岗计划”目标和实施原则

实施“特岗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教育,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其宗旨是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合理配置、科学管理”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特岗计划”实施工作。

1.实施“特岗计划”要与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相结合。“特岗计划”应在省统一为各地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内实施。设岗县(市、区)须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困难,能确保3年内通过自然减员、清理挤占教师编制等方式,为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且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继续任教的特岗教师,在核定的编制内安排教师岗位,并正式聘用。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招聘教师时,应优先补充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

2.实施“特岗计划”要与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相结合。设岗县(市、区)要在统筹安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优先解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超编人员的基础上安排“特岗计划”,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超编人员尚未解决的,暂不设岗。逐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3.实施“特岗计划”要与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建设规划相结合。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人员编制情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总体规划新师资的补充,统筹考虑地域、学科、学段及教师学历、年龄、素质等因素,合理设置教师岗位,科学配置教师资源,构建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

4.实施“特岗计划”要认真执行国家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在国家允许的县(市、区)落实国家特岗教师指标,在其它县(市、区)匹配地方特岗教师指标,并视情况在部分地区同步实施国家和省级“特岗计划”。特岗教师补充原则上以县以下农村初中为主,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小学,农村生源占 60%左右的县城学校也可安排;设岗相对集中,县(市、区)按需求成批安排。特岗教师工资标准及相关待遇、招聘条件、办法及程序、聘后管理等按国家规定执行。

二、设岗计划和实施范围

2012年,全省共计43个县(市、区)实施“特岗计划”,计划新招聘特岗教师2978人。其中,国家“特岗计划”1478人,省级“特岗计划”1500人(以下简称“国家计划”和“省级计划”)。

共计13个县(市、区)完全实施“国家计划”,包括大安市、洮南市、抚松县、靖宇县、临江市、白山市江源区、集安市、安图县、辉南县、扶余县、永吉县、舒兰市、农安县。

共计20个县(市、区)完全实施“省级计划”,包括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长春市双阳区、蛟河市、磐石市、桦甸市、梨树县、双辽市、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公主岭市、柳河县、梅河口市、通化县、白城市洮北区、东丰县、东辽县、长岭县、乾安县、松原市宁江区。

另有10个县(市、区)同步实施“国家计划”和“省级计划”,包括长白县、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镇赉县、通榆县、前郭县。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特岗计划”与“硕师计划”结合进行,全省有8个设岗县(市、区)与符合申报2011年“硕师计划”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签订协议并经教育部批准取得硕师资格,需占用153个“特岗计划”指标,不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实际公布岗位2825个。

三、招聘对象、条件和服务期限

招聘对象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往届毕业生为辅;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非师范类专业为辅。已招聘的在岗特岗教师不能报考。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对象

1.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

2.师范分院(初等教育专业)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

3.取得教师资格、具有半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截至2012年9月1日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专业的往届全日制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仅限于申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省级计划”岗位)。

4.参加过“三支一扶计划”等支援农村项目,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5.延边大学、北华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取得国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资格的人选。

6.“国家计划”岗位面向所有省内、外户籍高校毕业生,“省级计划”岗位仅面向省内户籍高校毕业生。

(二)招聘条件

报名者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

2.学历条件。申报初中教师特设岗位人员,其学历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含同类应届毕业生,下同);申报小学教师特设岗位人员,学历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专科(含初中起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科)毕业及其以上程度;申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省级计划”岗位,学历可以放宽到对应专业的全日制往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人员。

2012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根据规定按2012年应届毕业生对待。

申报人员所学专业要求与报考岗位学科对口或相近, 其中往届毕业生须报考与教师资格证学科相对应的岗位。

3.普通话水平。申报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标准,申报语文学科岗位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标准,少数民族教师达到三级甲等及其以上标准,并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4.身体条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5.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初步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基本胜任招聘岗位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三)服务期限

特岗教师服务期为3年,服务期内全部安排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根据当地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可在乡镇学校之间交流。

四、招聘程序

特岗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招聘工作由省教育厅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公布需求。由省教育厅汇总各地需求,经省编办确认编制情况后,通过“吉林省教育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和吉林省人事考试中心网站(http://www.jlzkb.net)”面向社会公布各设岗县(市、区)招聘“特岗计划”教师的学科、数量及岗位要求。

2.报名审查。应聘者首先通过“吉林省教育信息网”报名,然后持相关材料到指定地点现场确认,由有关部门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3.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笔试由省统一组织,根据考生的志愿,按照笔试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以设岗县(市、区)分学段、分学科岗位设置数的1:3比 例依次确定面试人选。面试由市(州)教育局、人社局统一组织,设岗县(市、区)参与实施。

4.体检。市(州)统一组织拟聘人员进行体检。5.考核。设岗县对拟聘人员过去学习和工作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品行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核实。

6.确定人选。考察合格人员由市(州)汇总报省教育厅,由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拟聘人员名单同时在“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和“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上进行公示。

7.岗前培训。省教育厅组织岗前培训,主要内容是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等。

8.教师资格认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又未认定教师资格的拟聘人员免费进行教师资格认定,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9.签订合同。拟聘人员与设岗县(市、区)教育局签订为期3年的聘任合同,省对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终止合同的条件作出总体规定,具体条款由设岗县(市、区)自行确定。

10.上岗任教。设岗县(市、区)安排特岗教师到设置“特设岗位”的农村学校任教。

五、组织领导机构及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机构

1.“特岗计划”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政府和相 关部门分工负责。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吉林省‘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共同领导全省“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省教育厅下设特岗办公室,负责“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信息沟通,日常管理和具体事务等。

2.各市(州)、县(市、区)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当地“特岗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指派专人负责特岗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3.各有关高校成立特岗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特岗计划”的相关工作。

(二)相关部门责任分工

省教育厅负责落实“特岗计划”指标、设岗县(市、区)、设岗学校、学科及具体人数,采集录入相关信息和上报各种数据,建立特岗教师数据库;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公开招聘、岗前培训、资格认定、签定合同、跟踪服务、宏观管理等各项工作,加强对设岗县(市、区)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省财政厅负责统筹协调“特岗计划”的经费保障,落实资金,规范管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招聘工作,负责督促各地落实特岗教师享有国家和省有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支教等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省编办加强对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并报省里备案,对笔试合格者进行面试和体检;负责所辖县“特岗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及时上报相关数据;每学期对特岗教师进行一次抽查考核,年终进行考评;统筹资金,加强“特岗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及时掌握和督促各县积极做好特岗教师月工资发放,每月将工资发放情况分别报省财政厅和教育厅。

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本县(市、区)特岗教师的补充,确定教师岗位设置与申报计划,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且尚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拟聘教师免费进行教师资格认定,确保持证上岗;按照招聘教师的学科和学历情况,科学配置教师,将特岗指标落实到校、到人,并及时据实上报各种数据,做好特岗教师的常规管理和考核,提供办公室和周转宿舍,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县级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发放特岗教师的工资和补贴,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特岗教师手中。

各高校负责“特岗计划”的宣传、动员、推荐、组织报名和资格确认,做好就业手续办理等工作。

六、实施办法和步骤

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我省2012年“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3月—5月)

包括进行调查摸底、审核各设岗县(市、区)的设岗计划、制定“特岗计划”实施方案、建立特岗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报名系统、组织宣传发动、开展网上报名和考生资格 审查工作。

(二)公开招聘(6月—7月)

招聘工作要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定县、定校、定岗”原则,组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命制、组织考试和录取工作,招聘办法由省教育厅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聘后管理

1.省教育厅建立特岗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对特岗教师实行聘后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估。各设岗县(市、区)教育局也要建立信息数据库,及时将特岗教师的有关情况向省教育厅汇报。

2.特岗教师聘用期间,根据本人自愿,户口可留在原籍,也可迁至工作学校所在县城;党(团)组织关系转至工作单位;特岗教师人事档案由设岗县(市、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服务期满后,被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服务期间建立的工作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按规定转到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相关单位管理或由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代理。其他人员的工作档案和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到原生源所在地政府人才服务机构。

3.特岗教师聘用后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主要由设岗学校和设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各设岗学校要对本校特岗教师的政治思想表现和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考核等次,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存入其工作档案。

七、优惠政策及相关规定

(一)为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具备以下条件报名者在笔试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

1.少数民族考生加2分。

2.省级优秀毕业生、在学期间获省级及以上“三好学生”(含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下同)加5分,校级“三好学生”加2分。

3.报考原籍所在县(市、区)所设岗位的,加10分。

4.参加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支教服务且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抗洪抢险及支援地震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加10分。

5.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加2分(范围可参照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政策》(吉政发[2009]8号))。

同时具备以上几个加分条件的学生,取最高加分项目,不累计加分。

(二)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特岗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三)特岗教师聘期计入工龄、教龄。聘期内在评职、晋级、评优、参加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应享受当地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

(四)特岗教师在聘期内,由所在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按合同条款解除聘用合同。

(五)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且本人愿意留在当地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要在核定的编制内落实工作岗位、正式聘用,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

(六)特岗教师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服务期满且考核优秀,本人愿意继续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如所在地同级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有空编,可优先聘用特岗教师,直接办理聘用手续。

(七)服务期满不留基层学校工作的,由其自主择业,当地政府应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必要帮助。本人找到工作且其档案户口已转到县(市、区)的,免费办理改派手续;其户口档案关系没有转到县(市、区)的,免费办理派遣手续。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免费为其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八、资金保障

(一)实施“国家计划”,中央财政按规定标准补助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实施“省级计划”,省级财政比照中央财政的补助标准补助特岗教师工资性支出。国家和省支付的工资性补助与设岗县(市、区)财政据实结算,设岗县(市、区)要及时向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报送特岗教师变化情况。凡特岗教师比照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享受的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国家和省补助水平的,高出部分由“特岗计划”设岗县(市、区)承担。

设岗县(市、区)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岗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

(二)各级政府在组织特岗教师招聘、选拔工作中发生的工作费用,分别由同级财政负担,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本实施方案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大教字24号文件

中大教字〔2011〕 24号

关于印发《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现将《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1.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项目及学分分值表 2.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提交材料评阅表 3.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学分评定审批表

中南大学

二○一一年五月三日

主题词:本科

课外研学

办法

通知

中南大学本科课外研学管理办法

课外研学是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辅助教学形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修订本办法。

一、组织管理

1.本科生院培养管理办公室(简称培养办)负责全校课外研学的宏观管理,制定课外研学管理规章制度,协调全校课外研学活动,审批、认定学生课外研学学分,督促和检查课外研学的组织、实施情况。

2.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学生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等课外研学的组织、实施与学分评定、汇总申报。

3.体育教研部负责校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体育课外研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学分评定、汇总申报。

4.学院成立学生课外研学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学生课外研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学分评定、申报,同时负责本学院学生所有课外研学学分与成绩的录入、记载。

学院应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向培养办报送本学期课外研学集中开课与详细活动安排;学生课外研学学分的申报与学分记载必须在每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课外研学分类与要求 1.课外研学分为社会实践、竞技竞赛、技能考试、科研训练、创业实践、论文成果和素质修养七个大类。大类中各项目的要求与学分分值见附件1。

2.本科生应取得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课外研学学分方能毕业。

三、学分评定 1.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文体艺术和社团活动等,经组织举办单位或学生所在学院考核评定并申报学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的材料与内容记录、实践单位的证明、实践总结报告、教师评阅意见(见附件2)等,由活动组织部门评定并申报;社会服务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工义卖活动、助研助管服务等,必须有服务单位或部门的证明、考核材料,由学工处负责评定并申报;文体艺术和社团活动由校、院两级举办单位予以评定并申报;举办个人摄影、书法展览及演唱会等,由组织单位、校团委或有关学院按其规格、级别负责评定并申报。

2.竞技竞赛

参加国际、国家、省(部)、学校、学院和学会(协会、行业)组织的各类文体、科技、学科竞赛等获奖者可获得相应的课外研学学分。同一学生参加不同类竞赛所获得奖项的课外研学学分可以累加,同一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同一竞赛项目所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只记载获取最高级别奖项的课外研学学分,不累加计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分值同等。参加部、省级以上各项竞赛并参与了赛前培训,未获得竞赛奖励的,由竞赛、培训组织单位按参与奖申报相应学分。

3.技能考试

参加国际、国内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参加全国各行业认可的技能或职(执)业资格(如驾驶证、法律职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等)考试通过并获得证书,经相关职能部门或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可按规定申报相应的课外研学学分。

4.科研训练

聆听校、院组织的或校外科技、学术报告,并提交书面心得体会、文献综述、评论、论文,经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评阅,由活动举办单位或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审查并申报相应学分。

申报并参加国家、省和学校的研究课题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等科研训练,并按要求完成项目研究,通过结题验收,可申报相应学分(同一项目列入不同立项不累加计分)。

系统或阶段性参加学校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良好训练,提交参加科研的心得体会或总结报告,经指导教师评阅、审查,可申报相应学分。

5.创业实践

参加创业实践,事先在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简称创业指导中心,下同)登记备案,并提交创业实践总结报告等相关材料,经创业指导中心审核可申报相应学分。

学生注册公司、组建工作室以自主创业方式进行创业实践,运营半年以上,并提交业务经营报告或心得体会;学生申请并获得大学生启航行动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米塔尔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等;经创业指导中心审核可申报相应学分。

6.论文成果

学生取得相关的论文成果,由有关部门或学生所在学院审核评定,可申报相应学分。

学生发表论文、稿件以发表或录用为准。

专利发明以收到正式的专利证书或专利证书费的收费通知书为准。

自主研究成果与研学作品(如规划、设计方案,制品或产品样品,实验方案与创新成果、研究报告,软件等),经学校或学生所在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教师评审,可申报相应学分。

7.素质修养与其它课外研学

参加书法、美术、文艺、声乐、体卫、摄影等素质修养课程学习或系列讲座听课,并提交相应的论文、作品、总结等,经讲授者或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考核、评阅取得合格成绩,由组织单位或学院评定、申报学分。

其它形式的课外研学由组织举办单位或有关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向学校申报,由本科生院组织审核并会同相关单位制定考核评定办法后实施。

四、学分记载

1.培养办对各单位报送的学生课外研学学分评定审批表(见附件3)进行审核,批准后由所在学院给予记载。

2.课外研学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替代全校性选修课程学分。3.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同项目若获得多项学分时,只按所获得的最高分值项记载,不累加计算和登记。

4.科研训练、创业实践、论文成果三项中,若为多人合作时,第一人(负责人)按100%、第二人按75%、第三人及以后者按50%计算学分,以0.5个学分为单位取值。

五、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原《中南大学本科生课外研学学分管理办法》(中大教字〔2008〕38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杭州市委12号文件(模版)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若干意见

(2008年5月28日)

杭州师范大学是我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是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杭师大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中的智囊团、创新源、人才库作用,现就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重要意义。今年来,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杭师大得到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专业教育和学科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有效提升,综合性大学框架基本形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支持杭师大加快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是促进市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新台阶、实现我市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市打造品质教育、建设“文化名城”和“教育强市”的应有之义,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发挥政府主导力与学校主 体力相结合,支持杭师大按照“促转型、上水平、拓空间、创特色、作贡献”要求,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办学水平,使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有显著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更大贡献。

3、发展定位。实现杭师大由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向一流大学的转型,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4、奋斗目标。按照“两步走”思路,在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第一步,建设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经过8年努力,到2015年,杭师大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进入省内高校“第一方阵”,位列全省前5位以内,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中的排名上升至100位左右;办学层次提升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零的突破,博士点达到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00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全日制本科办学规模达到1000人;本科生、研究生、成教学生等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分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达到12个、其中省级“重中之重”学科达到3个,国内有影响的学科4个以上、省内有影响的学科8个以上,新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或重点实验室2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新突破,在引进和培养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科研工作进入省内一流,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的综合排名进入省内高校“第一方阵”、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年均达到40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5%以上;服务地方发展能力达到省内一流,与地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产学研实力显著增强。第二步,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在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25年,杭师大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鲜明,若干学科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二、支持重点和基本原则

5、支持重点。围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支持杭师大“促转型、上水平、拓空间、创特色、作贡献”。

——促转型。支持杭师大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学科结构、人才结构、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和创新,推进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形态的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促提高。

——上水平。支持杭师大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两手抓”,重点支持杭师大在加强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学科创建和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内涵提升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上水。

——拓空间。支持杭师大实施整体搬迁,盘活存量资源,拓展 办学空间,建设数字化、节能型、花园式的新校园,为培养人才提供空间上的保障。

——创特色。支持杭师大走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出大师、出精品”,突出主攻方向,强化特色优势,充实发展内涵,进一步形成“杭州特色”。

——作贡献。引导和支持杭师大把“服务地方发展、争取更大作为”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宗旨,立足自身优势,面向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6、基本原则。围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任务,以超常规的政策、超常规的举措,支持杭师大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坚持兼顾平衡、重点支持原则。在点面结合、兼顾支持市属其他高校发展的同时,实行支持杭师大的特殊政策,以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突破口,带动市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坚持整合资源、倾斜支持原则。用足用好我市现有各类政策,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市级有关专项资金按照同等优先、适度倾斜原则,对杭师大申报的有关项目加大资助力度,支持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

——坚持服务地方、注重绩效原则。在为杭师大发展创造良好 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杭师大与地方的合作,切实加强对扶持经费的使用监管和阶段性目标的绩效检查考核,使杭师大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更有效地服务地方发展,提高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实效。

——坚持完善机制、合力支持原则。加强对杭师大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和指导,推动杭师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挖掘发展潜力,形成杭师大与地方发展相互支持、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支持杭师大改善办学条件

7、把杭师大发展规划作为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分规划。将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列为我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杭师大发展规划列为杭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分规划,由市委、市政府批转实施《杭州师范大学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规划》。

8、加大市财政对杭师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市财政安排的杭师大教育经费增幅要高于市财政支出增幅、高于全市教育经费增幅、高于省属高校拨付标准,并保留每年3000万元的办学经费支持。同时,在杭州市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内切块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2008年市财政安排杭师大预算内各项经费支出6.389亿元,其中在市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专项资金中一次性安排杭师大整体搬迁建设专项经费4亿元。

9、市级有关专项资金优先倾斜资助杭师大项目。按照同等优先、适度倾斜原则,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市级专项资金加大对杭师大申报项目的资助力度。在市科技局市属高校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杭师大重点实验室,市属科研院所专项资金向杭师大开放,市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优先安排杭师大申报的项目;杭师大及其所属企业申报信息港、新药港、重化工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高技术产业化、丝绸与女装产业、工艺美术及旅游纪念品等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市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对杭师大有关项目实行优先安排或采取定向委托实施等办法给予倾斜。

10、支持杭师大进一步完善校园发展布局。支持杭师大实施整体搬迁,在余杭仓前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支持杭师大盘活土地等现存存量资源,用于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

四、支持杭师大提高办学水平

11、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杭师大增列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杭师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资助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预算范围。在继续执行市级现有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的同时,对我市列入国家“百千万”、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151”一二层次等国家和省部级培养人选,分别给予不低于“131”人才第一层资助额度的配套资助(对同一人不重复资助);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学科专业领军人物、优秀骨干教师、优秀科研团队带头人到国外进行中长期进修和培训,适当增加市属高校参加市级国外“MPA”班和“131”人才国外中长期进修 班的名额;对杭师大等市属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同意将杭师大高层次人才招聘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外招聘干部和人才的范围,将杭师大高层次人才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管理;市人才专项住房和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分配,向杭师大适度倾斜。

12、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博士和硕士学科点建设。为加强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市财政分3年安排市属高校申博申硕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动态支持杭师大14个拟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中的8个学科,每个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总额为500万元;对杭师大等市属高校申报成功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给予每个8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经费资助。

13、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每年新增加的市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由市科技局安排相关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市属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的建设,具体实施细则由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负责制定。对市属高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和研究中心、“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按国家或省部下拨经费给予1:1的比例配套。为支持杭师大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安排每年500万资助经费,连续资助3年。

14、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进一步推动市属高校办学国际化,加快我市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在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政策后,市政府设立市属高校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15、支持杭师大加快发展医学教育。加强杭师大现有附属医院(市二医院)软硬件建设,使之尽早成为三级甲等医院。确定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杭师大附属第二医院。

五、支持杭师大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16、支持杭师大发挥知识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作用。为杭师大专家学者服务地方发展提供更好平台,将杭师大专家学者纳入市决策咨询专家群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杭师大师生到市直部门、区县(市)和基层挂职锻炼的制度化机制;支持杭师大参与项目和课题研究,市直部门、区县(市)、开发区在规划研究和编制、研究项目招标、专题调研时,要主动邀请杭师大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成员参与论证评审,并将杭师大作为项目和课题研究的优先委托单位。

17、支持杭师大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支持杭师大充分发挥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丰富合作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追求合作效果的思路,在各个层面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市直部门——杭师大、区县(市)——杭师大、开发区——杭师大、杭师大——乡镇(街道)、杭师大——企业等校地校企对接合作新格局,使杭师大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杭师大要按照杭州市 包括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加快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科技服务等方面向杭州市包括余杭区倾斜,形成学校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联动互进的良性循环。

18、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发挥教育培训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功能。继续支持杭师大办好杭州市领导干部外语培训基地、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基地。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采取“一次设置、滚动发展”的办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19、加强杭州研究院建设。调整杭州研究院建制,以杭师大为依托,整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市运河综保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委党校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把杭州研究院建成我市研究杭州的最高层次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筹建、课题研究和人员日常经费,由市财政给予保障。

六、营造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0、健全完善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杭州市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余杭区委、杭师大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杭师大校长参加,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杭师大在创建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杭州市杭师大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协调推动杭师大与市有关部门、区县(市)、开发区战略合作以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21、建立健全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建立杭州市与省教育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至二次会议,重点商讨加快杭州市属高校发展特别是杭师大发展问题。争取签署市政府与省教育厅共建杭师大的协议,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支持杭师大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部属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升杭师大办学水平。

22、营造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对杭师大高看一眼、网开一面、扶持一把,积极关心和支持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23、附则。本意见第11、12、13、14、18条政策,对市属其他高校一视同仁或参照享受。市委、市政府原有政策规定与本意见精神不符的,以本意见为准。市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主题词:高校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 意见

第五篇:吉林省总工会文件吉会总字[2006]37号

吉林省总工会文件

吉会总字[2006]37号

吉林省总工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各市州总工会,省直机关工会,省各产业工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工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思想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有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

阶级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厂务公开等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的领导,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对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工会要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重大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工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上来,增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二、紧密联系工会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切实履行好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认真学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工会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参与改革促进和谐、以加快发展巩固和谐、以维护稳定保障和谐、以提高素质推动和谐,进一步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切实抓好工会各项工作,围绕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力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保持职工队伍团结统一、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组织动员职工努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一要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打造“三大工程”,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各级工会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打造好县级工会标准化建设工程,非公企业组建工会联合会、工会主席职业化工程,规模以上企业和改制企业工会标准化建设工程。要继续抓好尚未达标的县级工会的同时,抓好达标县级工会的验收工作,进一步发挥县级工会的作用,使县级工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全面扩大非公企业组建工会联合会、工会主席职业化试点工作,力争在全省建立450个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会主席,全部实行职业化。按照党工共建原则,对民营企业职工做到党组

织和工会组织全覆盖,切实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要针对部分改制企业,没有相应建立起新型劳动关系,职工和管理层矛盾加深等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全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实施细则,按照机构人员配置好、劳动关系协调好、帮扶维护履行好、创争活动开展好、经费资产管理好的标准,积极开展改制企业工会标准化建设工程,切实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二要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动员职工建功立业,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活动,为促进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献计出力。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三要大力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按照完善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要求,加强源头参与,坚持主动

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推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法制保障。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制度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参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处,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四要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推动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要进一步叫响做实“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协助党政帮助职工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搞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金秋助学”、职工互助保险等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职工心坎上。积极推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努力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

五要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与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工会应有的作用,关键是要有坚强有力的工会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广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加强对社会建设理论

和社会政策的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努力提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本领。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工会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习的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学习贯彻活动取得成效。

一是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要认真学、亲自抓,扎扎实实地把学习活动组织好、落实好。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切实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好、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要把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领导班子思想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班长”要当好带头人,要努力以理论学习的成果指导实际工作,切实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

二是组织好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学习。要密切联系工会工作和工会干部思想实际,搭建学习的平台,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好各级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培训班、研讨会、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等,加深对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要按照同级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引导好广大职工的学习。努力形成人人了解全会精神,人人关心和谐社会建设,人人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的良好局面。

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了解职工群众的愿望,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诉求,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充分发挥工会报刊、文化官、俱乐部、职工学校等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要运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和谐社会建设的亮点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总结和宣传学习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请各地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有关情况及时报送省总工会宣教部。

吉林省总工会

2006年11月5日

主题词: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通知

抄报:全总办公厅、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总工会2006年10月30日印发

(共印35份)

下载(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教师字200823号

    吉教师字„2008‟23号 通知关于做好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 长岭县、洮北区、梅河口市教育局及所属教师进修学校: 根据教育部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文件闵教字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文件闵教字[2007]141号 来源:后勤管理中心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9-04-22 浏览次数:813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文件 闵教字[2007]141号 关于印发《闵行区学校食堂......

    吉教师字201038号(大全五篇)

    通知 吉教师字„2010‟38号 关于遴选2010年“国培计划”—吉林省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对象的通知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教育局: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教联2011年65号文件

    黑教联〔2011〕6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及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

    学习教育部12号文件的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部12号文件的心得体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下简称12号文)是教育部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

    智联招聘文件

    智联招聘网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成立于1997年的智联招聘是国内最早、最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它的前身是1994年创建的猎头公司智联 (Alliance)公司。智联招聘提供一......

    模联工作文件

    工作文件 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卢旺达1994 防止和处理种族冲突 起草国:中国 防止灭绝种族的要务首先要由会员国承担,其次才由整个联合国系统承担。只有凭借会员国以及包括......

    教组干字[2010]12号学习沈浩事迹践行沈浩精神(5篇)

    教组干字[2010]12号 学习沈浩事迹践行沈浩精神 各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各学区中心学校,县属园、校,石油学校: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经过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