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导师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生党员教育探索
班导师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生党员教育探索
摘 要:高校班导师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班导师在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课程化建设是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继续培养的有益探索,研究班导师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课程化模式下的有效措施,对班导师工作专业化建设和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化提升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班导师;工作课程化;学生党员
一、班导师工作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实现课程化的必要性
班导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中是起到良好的教育者作用。在大学教育阶段,当学生思想教育呈现问题时,班导师的及时有效、耐心引导是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受众群体中最直接、最具时效性的。班导师课程化就是用教学的理念来认识班导师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班导师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班导师的工作行为,用最后评优的方式来评价班导师的工作效果,促进班导师履行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班导师履行了教师职责的义务。其主要内涵就是,将班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未来的就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表达出来,更具有信任度。
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实现和提升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而班导师的工作在班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促进班导师在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的课程化建设,必将会给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注入崭新的教育举措,加速学生党性培养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性,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班导师工作职业化的需要。
二、班导师工作课程化与学生党建的关联性
1.班导师是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直接引导者
教育是保障党员发展,促进学生党员不断成熟的必经之路,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需要更系统的全方位后续培养教育,才能实现其思想上的不断进步。班导师作为学生党员的引路人、鞭策师、规划师等这些多重身份,向学生党员讲述和教导思想道德品质,专业课的学习,党性文化知识,大学人际关系,未来的职业生涯,个人就业方向等。可以说,班导师在高校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的整个过程中对培养本班级学生的党性意识和入党观念都起到方向性的引导。
大学生班导师并不仅不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者,更应该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职责,能够和善于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政治立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负责。思想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党员来分析,更需要专门系统性的加强和推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政治素养的要求。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等因素都间接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单凭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将高校班导师的工作归属到课程化建设中,可以使高校班导师更便捷的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党的教育指导方针具体贯彻落实到课程的实现环节当中,从而有效的担当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完成社会主义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任务。
2.学生党员是班导师开展班级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生党员是班级学生当中的排头兵,由于其先进的思想觉悟,能够使其成为高校班级建设管理的重要力量,在班级学风建设、宿舍建设、良好班风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导师的很多班级事务性工作往往要依托于班级的学生党员,因此大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其在班导师和班级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程度。
学生党员能够依托班导师提供的施展平台,凭借自身的政治素养来主导班级建设的发展,及时的协助班导师开展各项班级工作。学生党员开展班级工作具有强大的精神特质,其具备的领导力和政治影响力,使其能够让班级同学信服和配合,这对班导师工作而言是非常得力的,同时班导师还可以从学生党员中获取班级其他成员的各种思想状况信息,有利于班导师及时的了解和处理班级事务。
三、班导师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生党员教育路径
1.建立学生党员教育课程化模块
从党员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背景着手,认真分析每次课程的实施环境和具体准备,编制可行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对每次课程的教学重点进行认真梳理,提出课程关键点,将课程的重点环节通过有效形式传递给班级的每名党员当中,使学生党员能够有的放矢的准备好每次班导师的上课预习活动,在班导师的具体课堂上进行重点学习和提高;班导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导入,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备课过程中要积极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程。必要时基层党组织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系,对班导师的辅导教育进行督查和指导,定期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议,进行及时的修正,以期提高学生党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2.实现党员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
学生党员教育通过课程建设目标实现,参考课程培养体系框架和专业课程建设标准,针对党员教育培养大纲,培养方案计划等内容进行标准规划,建立相应的教育课程大纲和课程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党员应该学习哪些党建书籍,接受哪些党建类课程,围绕“三会一课”参加什么形式的业余党校学习活动等等。针对新常态下的党员教育特点,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及成长发展规律,积极运作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平台搭建框架,通过开展党建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时事政治网络调研,热点问题追踪研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充分挖掘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资源,发挥微信、QQ群、微页、微课堂等新媒介的课程化管理工具,广泛的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党员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和主体意识。
3.挖掘新常态下的学生党员专业质量调研
班导师在学生党员教育课程化模式下,其具体教学质量是党员教育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教学效果考核,组织好质量检测、党员素质测试,测试之后要搞好质量分析,全体班导师注意钻研党课教材,探讨教法,研究测试题型,合理运用学习资料,改进教育辅导方法,明确改进党员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方法,从而大面积提高党员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全体班导师的质量意识,形成全面的质量观,关注每个学生党员,挖掘学困生党员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党员自身获得更多的关爱尊重,在班导师的课程下能够感受到快乐与成功,健康成长就不会是学生党员过多担忧的问题了。
4.建立学生党员活动课程导向模块
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四重”活动月,即“重想入党动机、重讲党员责任、重学党员先进、重塑党员形象”。通过举办“创先争优系列活动之重温入党誓词” 仪式,拉开党员主题教育序幕,重想入党动机;通过板报、博客、网络等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诚信教育、素质教育,重讲党员责任;通过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学习党章、党的教育读本和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重学党员先进;通过党支部讨论会交流行动体会,使党员意识增强,处处起模范作用,重塑党员形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重心放到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和服?昭?生上,让“创新争优”带动育人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华.工作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提升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4(10):47-49.[2]徐睿.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197-198.
第二篇: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9 [6] 刘岩松,胡承波.重大突发事件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研究,2010(6):78-80
第三篇: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几年来作者在《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和体会。
随着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深入,一些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继被提出,这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不同专业和学科而言,教学模式应呈现出多样性。如何在网络教学媒体和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集各教学方式之长,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以优质的导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开放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笔者自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顺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唤醒学生潜能为出发点,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采用设计一实践一评价一再实践的方式,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统计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连续几轮教改的总体思路
开放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变为现代教育中的“主导”,这种转换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才能适应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笔者在承担《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刚开始接受这一工作起,就有意识地将这门课的教学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验平台,在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图1是实施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示意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的操作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母体教育学理论为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象布鲁纳的“结构一发展”理论中的启发原则、反馈原则;巴斑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中的教学要素和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原则等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势组合,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和潜能开发。通过“营造环境、优化面授、强化交流、催化能力”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三)自我评价的内容设计
课程模式的改革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从总体上对改革进程了解,笔者还运用了“自我评价”机制,在连续几轮的教学中,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课程的认识;
2、对教师导学方式的评价;
3、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4、对教学环节及媒体的要求。
通过这一方式,来对教学改革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既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活动,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既有分量和总量核算,也有存量和流量核算;这些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对学习者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而且,该课程属于宏观经济核算范畴,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从教学对象来看,会计学本科的学生微观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少,但对宏观经济基本概念知之甚少,这些都使课程初学者或多或少感到这门课一般知识枯燥乏味,关键问题又深奥难懂,并且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给本课程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笔者在对本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环境
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好各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1、资源和环节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设课程,中央电大已提供了主教材、辅助教材、IP课件等较丰富的教学媒体和网上课程资源。笔者一方面指导学生用好已有资源,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去,先后录制了19讲的直播课堂。在网上资源安排上,除保持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常规栏目外,增设了一体化方案、往届试题、方法指导、知识拓展、试卷分析、在线自测等多个栏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满足每个学生的自学要求。
丰富的教学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这些媒体还必须在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来实现,而合理的教学环节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优化。
由于学习者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在自主学习时间的安排和课程资源的使用上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课程初学者对教材内容和各媒体资源都比较陌生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氛围
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这门课时,学生常常觉得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烦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对按应试教育理念所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面授教学进行剖析,让学生自觉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减轻畏难情绪,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门课所介绍的SNA核算体系原本就是一个新兴的宏观核算体系,关键指标正式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不过几年时间。及时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做法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学期开学的导学课上,在介绍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同时,立刻引入一些最常见的宏观经济概念,如GDP(国民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等,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安徽和其他省份具体数字差异,点明本课程就是侧重讲解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学生对这些在众多媒体中频频出现、而又解释不清的概念立刻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在随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不时地针对不同知识点所涉及的宏观经济指标,指导学生去点击诸如“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网站,站中对此指标的解释以及我国近年经济发展在这些指标上的真实数据,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息息相关。
(二)优化面授
开放教育条件下,网上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面授的地位极易被忽视,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易重新落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套路。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减少面授教学,而且面授也不一定是上大课一种形式。只有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设计和优化面授过程,才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弥补网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电子教案是面授课的主要载体,设计好电子教案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在体系顺序上基本尊重教材的安排,这样有利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笔记,避免“课上丰富多彩,课后两手空空”的现象发生。其次教案的表现方式直观化,通过图形、箭头、色彩等多种形式突出课程重难点,每张教案力求文字简洁明了,内容直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能最大限度地对各知识点的精髓留下深刻印象。自学方法的传授,自学过程的引导也应贯彻于整个面授过程。笔者一方面抓住每次面授机会,精心准备,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讲重点、理逻辑、顺思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在授课伊始就帮助学生理出课程主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主线为链条,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经常帐户核算、积累核算、对外核算、其他核算四个板块,对每一板块,提出具体的自主学习要求,点明自学难点和常见问题,对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和媒体使用提出参考建议,让学生在学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
(三)强化交流
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教师作为辅导者,要积极利用各种环节和媒体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老师仿佛就在身边。
远程教育模式中媒体多、信息畅,师生不但能充分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交流,而且能深化交流。这为应用反馈原则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笔者将求“实”与求“新”相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采用实际步骤,多种形式地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双管齐下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法就是,在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时,将平时作业、网上交流、小组讨论、期中测验等环节的成绩均以一定的百分比纳入形成性考核成绩。通过平时交流观察、作业评分、网上答疑提问次数和质量评价等办法对每位学生专业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随时评价,分别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在实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业是反应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对学生平时作业除了按时批改记分外,给予个性化评语也是笔者一直坚持做的,虽然只是寥寥数语,让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教师对他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进一步努力的建议。
网上答疑是最方便,最广泛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及时、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每学期中央电大对本课程都组织相应的网上教学活动,笔者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平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能及时与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EMAIL联系,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此外,每月组织一次网上答疑,面向全省电大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一对一指导,平时对学生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及时回答,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这种多方面、多手段、多媒体、多环节综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快速入门、深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降低自学难度,提高自学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四)催化能力
我们的学生来自社会,通过电大教育,最终将服务和回报社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在教学中孜孜追求的最高目标。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案例教学法”如何成功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本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最大的体会就是“精、点、收”相结合。
所谓“精”就是精选案例,案例不应远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兴趣,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内容。随着自主学习的深入,学生提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案例来组织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次有位同学在网上问“宏微观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启发了我,学生对微观资产负债表大都比较熟悉,但对同样属于资产负债核算工具的宏观表了解甚微,尽管教材也讲得比较详细,但学生还是对关键知识点理解不深。后来在设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讨论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先自学宏微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再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比较资料,然后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时,大家互相评论,都没讲到的教师最后补充并在讨论后总结成文挂在电大在线课程页面下,学生对此兴趣很大,最后这个知识点未经面授课讲述,不仅在小组讨论中迎刃而解,而且还带动其他章节的如固定资产消耗等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点”是指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适时地点拨,点出问题所在,把学生的思维往研究的关键问题上靠,避免学生走弯路。
“收”是对学生的讨论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总结评述。
由于统计案例的精选,适时的引导,加上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在小组讨论时,气氛活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切实提高。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自我评价及完善
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全方位的教学反馈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推动和完善改革,连续几届围绕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这些调查来从总体上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并推动改革的逐步完善。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只有将教学各要素进行最佳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改革深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认为课时安排合适、希望有多种媒体助学和认为作业难度适中的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希望面授课面面俱到、认为课程自学较难和从未上网查询过课程资料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是认同的,能够并且愿意主动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环节安排与教师课程一体化设计正逐渐吻合。所有这些都在积极推动着一种新型的、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完善,这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媒体为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面授、自学、辅导、讨论、作业、测验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充分体现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从历次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自主化学习方式不仅没有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强化了自学能力。一个教学相长、互为推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正逐步形成。
四、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逐步进行了《国民经济核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教育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新兴事物,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笔者在这方面只是做了些初步的尝试。这些改革实践也给我深深的启迪,就是作为工作在开放教育第一线的课程责任教师,只要立足于本学科,树立创新意识,抓紧现代开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从课程改革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必将走出一条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之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
“生本教育”的理念与以往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的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自身的感悟,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发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班级的管理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生本教育”的班级管理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班主任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愿望与要求,“沉”到学生中去。因为现代的初中生思想活跃,信息灵通,善于思考,很少盲从,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通过不断的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的班级目标建设,班主任不能把过于脱离实际的目标强加给学生,要知道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忽视学生在目前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要懂得学生总是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班主任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引发出来,使学校生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活动中,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通过班级活动的过程展现自我,使班级生活成为有意义充满乐趣的过程,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自我生命的力量。现在我就班主任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班主任“无为而治”,学生“有为而治”。
班级究竟是谁的班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学校的?是班主任的?是任课老师的?是学生的?班级在刚开始时,都是平行的,可是过上一年、两年,差距就慢慢出现了,这种差距除了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一定的关系外,学生才是班级的“经营者”,学生才是真正主宰这种差距的看不见的手。而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只将学生当成了被管理者,将他们从管理者的队伍中排除出去。传统的观念误导着我们,让我们在认识到儿童最终要过成人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在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正在或已经成为主体这一事实;在认识到班级是一个由成人领导的组织的同时,却忽视了班级还是一个带有一定程度学生自治性质的组织。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的主体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学生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才能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师生合作意识。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视自己为班级中的一员而参与班级活动时,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伙伴和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三是方向引领意识。班主任和教师的职能不是将儿童纳入成人的生活之中,而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引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将班集体还给学生,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班集体,而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
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建设?这一问题牵涉到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建设一个集体本身就是目的,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班级集体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进而造成班级管理实践中“管理主义”‘工具主义”理念的盛行。其实,集体只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建设班级集体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科学地理解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适度张力,使个体在集体中真正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而且会在建设集体的同时自觉地利用集体开展教育,集体才不会变成一个静止的存在,集体才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而现在我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资源,可是却没有正确的利用它,这种资源在我们的手中却变成了一个将儿童“标准化”、“格式化”的借口和工具,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坏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目标时必须确立三个意识:一是生本意识。在处理班级团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而不能本末倒置。在班级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生活意识。既然视班级生活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还班级生活以亲和、温馨与自由。三是资源意识。在建设班级集体的同时,教师应当确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集体作为教育资源的潜力,真正把班级集体建设和儿童个人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
三、注重情感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风筝,而握在班主任手中的是那条叫做“爱”的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班主任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与同学们交流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要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班主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战胜困难,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二是对学生的爱要有原则,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对于问题也要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而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求要适度、合乎情理,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
三、让爱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班主任不仅要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更要让学生学会去爱,去爱老师,去爱同学,去爱学校,去爱社会,让爱不断的传递下去。
四、班主任行为的策略性和艺术性。
中国历来讲究策略的运用,面对相同的事情,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往往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班级工作中同样如此,对于班级来说,如果学生是那只看不见的手,那么班主任就是那只看得见的手,所以在班级工作中,同学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就格外的高,一旦有问题处理不当,后果也会相当严重。我们总是希望同学们能和这只“手”握手,拉好这只“手”,而不是害怕这只“手”或是和这只“手”掰手腕。可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的却总是后者多于前者呢?我们总在责备学生,却忘了看看我们伸出去的“手”是什么样子的,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伸出去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行为中确立三个意识:
一、在面对学生的行为中要讲究策略性和艺术性。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误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
二、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也要注意细节,对学生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也能保持这种行为的策略性和艺术性。
三、班主任还必须讲究处理与班级科任教师及与学生家长关系的策略和艺术,盯住班主任的不仅仅是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目光同样聚焦在班主任的身上,取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与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同样重要。毕竟班主任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全部完成,仍然需要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另外,“生本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把班级建成学生的家园,温馨的港湾。班主任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教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总是为学生彰显各自生命的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第五篇:探索幼儿园“五恩”教育模式 推进适应新时期下幼儿园文化建设
探索幼儿园“五恩”教育模式 推进适应新时期下幼儿园文
化建设
【摘要】感恩教育尽管并不陌生,但是大多停留在“感恩”单一的情感层面上,我园开展的“五恩”体验――践行教育模式试图用一种更开放、更发展的视角,通过“五恩”概念的提出,从道德认知(识恩、知恩)、道德情感(感恩)、道德行为(报恩、施恩)三方面加以建构,突出了“五恩”的两个基点:体验――践行来探讨适宜幼儿园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不仅从理论上总结了我园幼儿“五恩”教育的经验,而且也为充实幼儿园道德教育理论依据作出了努力。
【关键词】五恩教育目标方法成效构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5-02
一、目标与思路: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有着“施恩不图报”的传统美德,也不乏“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他们的要求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使孩子养成了懒惰、骄横的坏习惯,自私自利、只知接受、不懂付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样“抱大的一代”,直到成年、进了高等学府以后,依然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恩将仇报。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一些孩子却根本没有感恩意识,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面对这种现象,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中华民族的美德重新回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感恩教育入手,通过各类活动,开启孩子的感恩之心,净化孩子的道德心灵。幼儿园通过“五恩体验―践行”教育营造一种尊重传统美德、以感恩为核心价值的幼儿园文化。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幼儿园于2007年开始实施感恩教育,到2010年深化为“五恩”教育,使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有了园本化的特征,使感恩教育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一)强化环境布置,营造感恩氛围。
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孩子最直接、最具体、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园以“氛围渲染造幼儿园感恩教育之声势”的思路,对幼儿园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走道上布置的是幼儿园感恩活动动态,墙面上悬挂的是一幅幅感恩宣传画,教室里展示的是感恩教育活动的主题图,广播里播放的是感恩活动主题歌。除此之外,教师们自行设计的感恩娃头像,每月“感恩之星”的事迹照片也随处可见。
(二)结合每月主题,感恩分层推进。
幼儿园结合每月活动主题,形成了系列感恩教育活动。
系列一:每年的十二月、四月为感恩教育活动月。活动前,各年级组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本土教育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计划。教师人人参与园内感恩活动研讨课或观摩活动。如:有时以社会领域为主,有时以健康领域为主,有时不规定领域,每次活动无论从教学理念、活动前准备、目标的表述,活动设计、活动的实施,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为可贵的是打破了以往草草讲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形式,而是放慢节奏,课课落实。人人录制了教学活动实录,为教师自我反思和组内讨论提供依据;搞好活动的评价与反思,撰写相关的活动案例反思与教育叙事。真正实现了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教研的效果。
系列二:将节日活动、重大事件与感恩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学会心怀感恩,知恩报恩。结合每年的“三八”“五一”“母亲节”“六一”“元旦”等节日和“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开展系列活动,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真心的感谢身边的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并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报答他们。如2009年的“六一”活动,三个年级组不同主题:“我又长大了一岁”“红歌对唱”“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的庆祝活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度难忘的节日。家长在来信中写到:“可能只有在贵园才能最深刻的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深刻含义,老师们相互之间配合那么流畅、那么默契,那么的细致、积极、投入,环环相扣,大家都是活动的主人翁和组织者。‘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得益于贵园长期积淀形成的那种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的优良传统,确实让人敬佩和感动”。家长真诚而朴实的表达是对所有老师们辛勤劳动的认可和鼓舞,也是对孩子美好心灵最好的熏陶。
(三)挖掘课程资源,“五恩”有效融合。
课堂是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园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运用适宜的方式,把“五恩”教育有效融合于各领域课程教学之中。
1.重视挖掘课程资源。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发现,其实我们的领域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我园每一位教师达成共识,充分挖掘领域中的教材内涵,寻找切入点,把感恩教育真正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发现:社会领域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有祖国之恩、师长之恩等等……同样如此,语言、科学、音乐、美术等领域中也有很多的教育素材,我们积极挖掘整合,教育幼儿从爱父母做起,爱人类,爱社会,培养了孩子博大的胸怀。
2.重视园本课程建设。
幼儿园成立了园本课程编写组,共同编写了感恩园本教材。在园本课程建设中,我们采用不同形式推进。小班段把重心放在幼儿园,以引导教育为主,加强感恩师长和感恩伙伴的教育;中班段把重心放在家庭,以讨论交流为主,加强感恩父母和感恩长辈的教育;大班段把重心放在社会,以实践体验为主,加强感恩社会的教育。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把感恩园本课程放在快乐一日教育活动时间内进行,更有效地保证了园本课程的推进。
(四)组织主题活动,强化体验践行。
感恩来自于生活,也必将回归生活,幼儿园根据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感恩实际问题,组织主题教育。教育内容落到实处,教育形式有的放矢。全体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感恩月和“感恩的心”迎新年活动中,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感恩卡,感恩自制图书等等。引导孩子们懂得知恩,及时感恩,大声说出自己的感谢。同时,积极发挥班级主题墙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效仿学习的榜样。如:小班《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墙面上贴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游玩的照片,让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父母给予他们的关爱,记录着爸爸妈妈对宝宝表达的心愿卡“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祝福健康快乐”等句句发自肺腑、充满温情,更融入了点点滴滴的关爱之情。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都强烈的感受到感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懂得感恩才是对父母之爱的最好回应。我们利用午间、接送幼儿休息时间播放一首首感恩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感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爱再多一点》等优美的旋律时时萦绕在每个孩子的耳边。音乐活动课上,老师把《感恩的心》这首歌曲的手语操教给每一个孩子,在歌声和手操中,孩子们深深陶醉,也感受到了因感恩之心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五)科研稳步推进,提升感恩实效。
为了不断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幼儿园成立了感恩教育课题组,确立了课题《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并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此调查荣获湖北省科研奖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奖。同时,幼儿园与湖北省教科院研究合作,共同开展《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的研究》,通过专家引领,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此课题被评为湖北省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六)教师率先垂范,打造感恩团队。
感恩作为一种园所文化,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更应该是对教师的要求。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做知恩感恩的先锋”三个“一”系列活动。即:当你让孩子帮你拿玩教具时,别忘了对给予你帮助的孩子说一声:“谢谢!”当同事帮你看管班级、分发玩具、完成任务时,别忘了对给予你帮助的同事说一声:“辛苦您了!”;当你要求家长配合你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参与某一项活动时,别忘了对给予你帮助的家长说一声:“麻烦您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身体力行,才能使我们的幼儿园始终充满感恩的气息。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工作成效。
随着“五恩”教育的推进,一种“懂得感恩才能体会幸福”的园所文化精神正在我园逐步形成。教师们怀着感恩幼儿园、感恩家长的情怀努力工作着;孩子们怀着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激情快乐生活着;家长们怀着感恩幼儿园、感恩教师的共鸣积极配合着。在全园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收获累累,显著的办学成果为幼儿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基本经验。
1.深入开展“五恩”教育必须营造师生一致认同的感恩园所文化。
2.“五恩”教育重在体验、践行和培养学生的感恩能力。
3.“五恩”教育要遵循发展规律,不能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4.从实践中提炼有效的“五恩”教育原则。
四、发展构想:
1.进一步思考感恩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从道德教育整体上发展“五恩”教育,使之适应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新阶段。
2.幼儿园应该注意教师道德教育能力提高的经验研究,通过分析与提炼,获得有价值的规律性认识,为以后教师道德教育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