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

时间:2019-05-12 14: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

第一篇: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受冲击的水开始做向上向下的往复运动而震动起来,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使离石子落水处较远的水面也震动起来。这是中学物理课中讲的关于波的运动。不知怎地,这让我想到一个非常诗意的词语——涟漪。而这又不由地让我想起一位老师,她就如水一般地滋润,如涟漪一般地感染着周遭所有的人,甚至是离那石子落水处很远很远的地方,她的名字就是于漪。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呢?于老师曾引用《韩诗外传》里韩婴讲过的一句话来说明“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她牢记了这句话,并且一直用这句话勉励着自己:做老师应该是智慧会像泉水一样地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教过心理学,教过中国历史课。当语文老师,已是又一次改行了。改行后,较短的时间内,她就成为了骨干教师,并于1978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之后,于老师的课向社会全面开放,一堂课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下面听课,甚至是早读课。一位曾陆续听了她2000多节课的老师感慨的是,于老师哪怕是上同样的课,她的教案也是不一样的。试问,于老师哪来如此的积极性呢?于老师笑着说,都是为了学生,学生不都是一个模样的。

身为教师,于漪觉得自己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她把给学生上课,视为“用生命在歌唱”。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清醒认识教师岗位: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

教师的身教远远重于言教。于漪经常和年轻教师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老师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苏步青、谢希德先生这样的一代有为国为民、忧国忧民意识的教育家,一直被于漪奉为学习的榜样。

回忆自己教书生涯的起点,于漪说,她也曾经经历过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阶段。

有件事情一直让于漪刻骨铭心。22岁毕业后刚开始当老师,她给学生讲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对学生说,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于漪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自己教的不准确。“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时至今日,于漪还记得当年的“治学不精”,她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还有一次,于漪批改作文,对面坐着一位语文老教师。“他看着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对我说: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做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于漪从此谨记在心。为了把语文教好,她决心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她都拿本子记,别人思考问题有精彩之处,她就用心听,认真记。还有一把尺子,她用来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完,于漪都有“教后”,她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和自己备课的不足,用以发现备课的漏洞,从而掌握教与学的规律。

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勇于实践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于漪说,她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叫“学而不厌”,另一根支柱叫“勇于实践”。

设问,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于漪认为,教师为了教好书,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是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因此,对语文教师来说,备课时就要下足功夫,“不能让字躺在纸面,而是钻研到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

1978年评上第一批特级教师后,于漪迄今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堂堂课有人听,于漪说,所有的事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让她获得了一个好处:养成严谨的习惯,不敢有丝毫懈怠。

于漪还做过班主任,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带过。带教1977届学生时,由于是特殊时期,全校乱得没法上课。于漪的年级组有30多位老师,女老师中除了于漪没有哭过外,其他全部哭过。“我担任年级组长,天天早上6点多钟到学校,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走。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抓好各个班级的小干部,把他们抓在手里培养。”当时,于漪把小干部们集中起来,一方面抓理论学习,同时她也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7届学生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两个快班的学生都考取了大学。

回想这段当班主任的实践经历,于漪感慨:“做老师的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孩子是有未来的,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于漪很少提自己的家事。直到最近,她才提起,她唯一的儿子身体一直不好。有一年,孩子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但是当时于漪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一直无暇顾及孩子,连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她都不知道,结果后来发展为败血症。

一天夜里,孩子发烧烧得嘴唇都焦了,每次坐起来都要吐一身,哭着问妈妈自己会不会死,那一晚,于漪的心都碎了。但是天一亮,于漪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后来,孩子的命总算救过来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

学校领导后来问她,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于漪说,自己不是医生不能治孩子的病,但是自己是老师,学生处在高三最后一个月的关键时刻,自己走了,谁来代课?

几十年来,于漪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这就是于漪,总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一边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边挑着国家的未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追求教育理想境界: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有水平?于漪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于漪甚至还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为什么?因为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于漪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于漪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于漪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于漪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在于漪看来,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

“不”是最没有力量的。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于漪不会对学生说“你怎么不行”,而是会精心地指导,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好、才能行”。于漪坚持:教育学生要多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养料。“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在于漪的眼中,语文课本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比如,《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不知道哺育了多少代志士仁人,难道语文老师讲到这一课,就只讲字句知识吗?”。

教师责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句话对于于漪老师来说,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于漪老师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她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她不断地反思,一辈子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于老师就是这样地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做到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她梦寐以求的是,上海的教育兴旺发达,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她希望的是,中青年教师人才辈出,创造教书育人的新业绩。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水波、涟漪吗?物理老师也曾说过,在理想的状态下,这些水波是可以无限地蔓延开去的。教育事业是具有理想性的事业,理想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于漪老师正是因为怀揣着理想,才一生无悔、热情执着地从事着她所钟爱的太阳底下光辉而又永恒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的有限空间里,在人性之初时,播下良善的种子,将知识,将信仰无限地传播开去。

这就是我们的于漪老师!

第二篇: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做一辈子老师 一辈子学做老师

——“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李家山中学教师 赵邦海

2011.9.17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汇报材料

2011年9月14—16日,遵照县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安排,去西宁参加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收益多,感触深。现扼要总结,以期于同仁有所裨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次学习,聆听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都春月老师讲授北京大学之行的教育观点,体悟北大教授温儒敏、程郁缀、曹文轩、钱理群等大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大有醍醐灌顶,如坐春风之快感。大师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见解极具深刻性,思想富于穿透力。可从其讲座主题中略知一二。如温儒敏《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专业培训》,程郁缀《古代诗歌鉴赏与人文新提升》,曹文轩《我的语文观》,钱理群《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倪文尖《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等等。

温儒敏的主要观点有: 关于课改:

①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②课改与高考相克相生。关于语文教学:

③语文教学中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④很少讲“双基”,都讲“素养”,语文课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训练; ⑤“灌输”也不见得就是贬义词,“满堂灌”也可以“灌”得很活跃; ⑥读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当作家,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 人格的熏陶,是品位的提高,是生活的乐趣。

关于阅读教学:

⑦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教师也应阅读。关于写作教学:

⑧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摆脱 “文艺腔”。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⑨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⑩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等。

程郁缀是古典文学方面的教授,其主要观点有:通过赏析与阐释,了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时代的宏观和内容的微观解读诗词,能深入解读屈原的自我坚守,曹操的宏伟开阔,五柳先生的文人傲骨,诗圣杜甫的宁苦己身以利人。

曹文轩是知名作家,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他说,①应拓宽学术视野,从大语文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 ②你只要不把书丢掉,你就什么东西都丢不掉; ③上帝去了,不是还有书在吗? ④现在有许多书是孙子辈的书; ⑤图书泛滥的时代是阅读下降的时代。钱理群是研究鲁迅的大家,他说,①“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向其返归回省”。钱理群认为,②论语、庄子、红楼梦、鲁迅称得上是源泉性的资源; ③只有真正读懂鲁迅,才能读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④读鲁迅的作品,使老师和学生变得大气,有大境界。

都春月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像以上教授们所说的那样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引领。优良的传统不能丢,民族的精华传到家,大师的风范要品鉴,自己的路子走出来。那种把教育当产业办的名校模式,想想真是太可怕。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培训期间,语文班班长,西宁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王云宁老师给学员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谈谈对这种培训形式的看法。哪种形式?概括地讲四个字“送教进青”,具体地说可以归纳如下:开班典礼,分科培训——教学观摩,同课异构——集体研讨,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理论阐释。我认为好,补充了一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结合,更好。

此次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借班上课,同课异构。担任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别是: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中学校长兼初三班主任、语文教师吴献新老师,他的头上顶着一个大大的光环——魏书生私淑弟子;另一位是西宁市十一中的张永芳老师,两位老师先后给十一中八年级(12)班和(4)班学生讲授《落日的梦幻》一课。大家感受深刻,反响强烈。在下午举行研讨时,发言踊跃,讨论积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吴献新老师传承并发展了魏书生先生的语文教学六步法,对比18年前聆听魏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摩课堂教学实况,感觉到辽宁教育界的一颗新星已经灿然升起,这颗新星令我们同行仰慕。据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孙晓静老师介绍,吴老师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顶级讲课大赛上摘金夺银,频频获奖。今日领略其风采,的确实至名归。张永芳老师的优雅风采其实一点不逊于吴献新老师,据了解,她刚刚参加了最新一届全国 “语文报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

我所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位。通过都春月老师 “引荐”,我们认识了一位叫 孙立权的辽宁老师,一位叫马立辉的辽宁老师,他们的讲课实录(文字)经都老师这位课堂亲历者说明介绍,感受特别深刻。不难想象,无论孙立权老师给学生辅导作文,还是马立辉老师抽题备课讲课,其语文功底相当扎实,个人素养十分深厚。孙立权老师辅导作文有妙招,送给学生七字箴言:避俗、求新、不走险。核心落在两招兵法上:立意求新,语言陌生化,听后大呼痛快。马立辉老师本就阅人无数——据称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在讲授《心声》一课时,其即景生情的对联式导入课文,拍摄电视连续剧式的情节分析内容概括,主题班会式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访谈式的性格探究分析,环环相扣,层层衔接,妙语连珠,又不失精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晓静老师给予吴献新老师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与“家”只有一步之遥的优秀语文教师。她也高度肯定了张永芳老师的课堂,鼓励她“自己去教,教出自己”。

阅人无数,不如名家引路

这次辽宁省对口支援青海省“送教进青”师资培训,由辽宁省教育系统领导张志富同志带队,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科共十一名专家教师,前来西宁、海东两个点展开工作。14日早晨,在西宁举行的开班典礼上,西宁市教育局王春江副局长代表青海省教育厅、西宁市教育局讲话。辽宁省领导张志富同志表示,希望进一步扩大两省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巩固和加深两省长期以来结下的深厚友谊。培训地点设在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便利的服务。

三天培训期间,有两位专家先后主持举办专题讲座。第一天,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员、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都春月老师给我们讲解《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第三天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省级教研 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科研课题《中小学主题式阅读实验研究》主持人孙晓静老师向大家阐释《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及《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两个专题讲座。

两位专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专业,敬业,知识广博,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激情飞扬。理论讲解深入浅出,通晓易懂,典型事例生动恰切,贴近实际。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厚度。耳濡目染,沉浸其中,内心深处升腾起由衷的敬意。

两位专家的讲解,既突显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共性,又表现出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自身的特质。限于篇幅,不再列举,事后整理讲义、笔记,可以印发给大家,以资参考。

三天的短期培训圆满地结束了,任务重些能忍耐,形式多样能接受,时间却有些短,内容也有些少,热烈期盼这样的培训多多开展,受益者更广。

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于漪先生的那句闪烁着光辉人性的朴素名言,就用它来作这次汇报的结束语吧: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谢谢大家!

汇报人:赵邦海 2011.9.17 5

第三篇: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三维”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

上世纪50年代,她扎着长辫从复旦大学毕业走进中学校园,从此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在语文课堂上,她教语言、教做人,当选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她当班主任,用爱的智慧,化解重重困难;在校长岗位上,她以远见卓识,托举教师队伍成长,将学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至今,她仍活跃在教育一线,为学生、为教师鼓与呼,着力推进教育改革„„

她,就是于漪。语文教师、班主任、校长,“三维”教育工作者,钟情育人不言倦。今天,曾跟从她传道授业解惑的弟子们,欢聚一堂,为她庆祝80大寿。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瘦弱的于老师,谦和自述,满脸灿烂。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在学生们眼中,于漪老师上语文课,就是一堂堂扎扎实实的育人课。教育学出身的她最初教历史,后改行教语文。但仅仅三年,就成为骨干教师。要求学生诵读,于老师必定自己先熟读成诵;一手好板书,带动原本写字七歪八斜的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声情并茂地诵读《正气歌》等经典,洗涤学生心灵„„

1978年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的“弘扬人文”,于漪老师提出的这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她说,“学知识,是智行;学做人,是德行。为学生十几年,每天七八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当然是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上传授的人文经典,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启迪人生思考等,育人功能远胜于语言功能。”

在语文课堂上倾心求索育人艺术,于老师几十年孜孜不倦:“我对上课,有种敬畏感。提问前总要反复想,什么方式问,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师从于老师二十几年的一位教师说,于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每年教法都在变。于老师笑言:学无止境。《木兰辞》教了十几年,一次被学生难倒:“怎么可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行军打仗肯定要洗脚,古代女人缠小脚,不就暴露了?”表扬了学生不盲从的精神后,于老师查阅大量资料,查证了中国女子裹足起源晚于《木兰辞》问世的年代。学生叹服。爱孩子就有智慧

“现在的老师,比我年轻时难做多喽!”于老师说。

于老师做班主任时,家长把孩子交到她手上,说的是“孩子托付给老师您了,只要他学好文化、学好做人,我们全家都感激您!”但时下,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是出钱购买服务,学校和教师不再有神圣感。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给学校教育造成困难。

“其实,教育的无奈,每个时代都会遇到,只不过内容不同。”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于漪老师受命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这个年级的学生几乎气哭过所有的女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将体育老师鼻梁打断。而于老师接手后坚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只要有爱,就有智慧。”小郑贪玩,于老师在办公室里帮他养乌龟和龙虾,引导他仔细观察,最终他成了作文高手。留级生小曹经常打架、偷窃,有一次还因酗酒被父亲打出家门。于老师在雨中找了他一夜,终于感动了这个孩子,从此安心学习,安心就业。这个最乱的年级1977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时代变化,孩子变化,班主任这个大“家长”,也要随之变化。面对部分年轻教师与学生有“代沟”的论调,于老师践行“学做老师”的原则:近80高龄的她买来周杰伦的唱片试听,研究其风靡一时的原因,并采取现代方式进行引导,不少孙辈的孩子们,因而与她成为忘年交。手把手培养老师

“校长,还是要扎根课堂。校长要在课堂中研究如何教育学生,更要研究如何教育老师。”

上世纪80年代,于漪成为中学校长。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自己身先士卒。进教室听课,听45分钟,评90分钟,“怎么上更好?”手把手演示带教,讲得老师们心里热乎乎。

至今,于老师共带教了百余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他们有的已经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于漪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让更多学生受益。身教胜于言传,师德为先———于老师的徒弟们对此感受最深。1983年,于老师带教的李熹准备上全区公开课,恰逢于老师突然生病住院。在病床上,于老师发着高烧,详细分析修改教案,让儿子送给李老师。这份教案、这份敬业、这份爱护,让李老师珍藏至今。

于漪校长,还给教师们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只要老师有进修的愿望,于漪总是尽量予以满足。“老师成大才,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影响孩子,也是育人!”

第四篇: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

一辈子学做老师——参加国培有感

黑龙江孙丽英

五十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人生的真实写照。听了李树泽老师对于漪老师的教学方法及人格魅力的解读,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人对教育事业有如此大的激情,如此的热爱学生,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她老人家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是她对一个老师的诠释。听了她的解释,学习她的理论,我感觉自己愧做一名教师。

她谦虚好学,不断的充实自己。于老师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是改行教语文的,由此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反复学习,广泛学。她把平时所得写成了《学海探珠》一书。

于老师的教学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老师的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公平”。全国个地的老师都随时来听她的,一共上了二个学期。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示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呢?

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用真情感染学生,她认为善用“情”才会创新。“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在”这是于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她的堂都是用真情导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身临其境。讲解过程中也不断的变换角度提问,选择最佳切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拓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她所追求的语文效果是每堂记录下来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综合效应,要把“新”“趣”“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于老师用“爱”将教学的境界推向了高峰。一位教师有了一定的学识水平,加上智能高,心理情绪好,就有可能把教学推向完美的艺术高峰。于老师的以教人为宗旨,总是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她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她的眼里一个学生就是一艺术品,教出优秀的学生就她人生中最完美的作品。

于老师不但自己刻苦学习,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她眼中人人都有长处。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人到八十了还去研究周杰伦。作为名师,她怕给别人的工作带来影响,从不用别人的学生上,可见她的人格是多么的高尚。

于老师的研究理论是我们工作中的明灯,她的伟大的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我们人生的行标,她不愧于人民教师的伟大称号,她是一个大写的人!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于老师:身体安康,晚年幸福!

第五篇: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兴隆分站成员个人工作总结

北展希望小学 宋国丽

我是一名山村教师,每天迎着朝阳步入学校的大门,下午以落日为伴一同回家。就这样我们每天追逐着太阳,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着、付出着。有时候和同伴们望着那院子里四角的天空感慨的说:“教师要一辈子做一件事”、“但在临死的时候,感觉就这样一件事也没有做好”。

是呀,我们每天在追求完美的自我,但是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它永远是一门带有缺憾的艺术。在工作中我曾彷徨过、无助过,自从二零一二年十月我有幸成为兴隆县吴正宪工作分站的一名队员以来,我的心窗好似开启了一盏明灯,顿时亮了起来。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借助学习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这个平台中,努力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教师要有“三高精神”:较高的专业品格,较高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合作精神为宗旨,团队的18名成员在教研室李主任的带领下多次进京学习,采用了自学学习与观摩学习相结合,网络培训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在团队中我这样成长着:

1.自主学习:根据自己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吴老师有关教学理念和案例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认真阅读吴正宪老师极其团队成员主编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等五本教师教育的营养大餐,记好读书笔记;并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两次随团对进京观摩学习,如:10月18日的吴正宪思想研讨会、1月1日的课标及说课培训等,观摩学习后,回到校园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由我进行观摩汇报活动,然后组织大家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如:组织大家进行观看吴正宪在京的思想研讨会上实录视频,然后开展研讨活动和课标的示范宣讲。为大家提供一至六年级的说课案例,并示范说课,然后在本校及本学区内举行说课大赛。

3.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充分发挥自己及学区团队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4.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教师教育研修网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我认为教师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成长起来要做到:

1、理论提升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四要素中吴老师提出教师要具有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引领能力,这四要素的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为基础的,而我们一线教师接触课堂较多,理论功底有所欠缺,所以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课堂效果才能有所提高。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学习、工作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充分注意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的辨证关系,充分注意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针对课堂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和各种现实问题时才能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并寻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对策。

2、感悟学习过程、注重反思。

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决定着教师反思的深度和水平。每次听到专家那妙语连珠和有指导意义的讲座时你是否反思过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该如何做才能有所改善?每当听到一节令你十分欣赏的课时,你是否思索过他们何来的如此巧妙的教学设计?何来的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学策略?在同伴探讨交流的时候,你们是否也盘点过这多年来,你学习过多少专家教育专著?记录了多少教学笔记?写下了多少教育日志和心得„„我们要让反思成为我们如影随形的好朋友,每天在笔尖中记录着教师职业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流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在探索中感悟自我成长的酸甜苦辣,在反思中编制着我们教师富有感染力的人生乐章。

3、注重充满个性的创新。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听到这句话内心不禁激起片片涟漪,这不正是我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吗?我该怎么改变自己呢?同时这位教师又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读到这里我顿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刻苦地学习与积极地反思,最终实现充满个性的创新。

4、热爱学习、自觉学习。记得吴老师说过“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吴正宪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纵览吴老师的多种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幽默风趣的还是智慧灵动的,都源自于她个人的魅力,丝丝缕缕的小细节,也传达出她对课程的醇正的解读、对学生博大的人文关怀及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知识储备。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每天可以坐在电脑前零距离接触专家,观看他们精彩的讲座,与专家切磋着,交流着,他们的精辟而富指导意义的讲述,对于我无疑是源头活水。我们每天忙碌着、充实着、收获着、快乐着„„

没有外在的压力也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应对众多的挑战,我们做到德艺双馨,才能乘风破浪,一路奉献、一路收获、一路创造、一路幸福„„

写到这里我想说:我们要做一辈子教师,也要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求最好,只要更好;不求桃李满天下,只要无愧于我心。

下载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 首页 - 龙南小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今年寒假我阅读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听完本模块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案例后,李吉林老前辈的那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态度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平昌县邱家小学张胤 近日,受学校派遣,我到县上参加了“省骨干教师送课到县”活动,不胜荣幸。虽仅短短三天,却让我感触颇深。到我县来送课的有全国优......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今年暑假,当我捧起《岁月如歌》一书,仔细阅读,不禁使我心潮澎湃,感动万千。《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一生的酸甜苦辣,写了于老师教......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文章标题:作者姓名:所在单位: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吕婷婷夏庄街道古镇小学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

    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5篇

    一辈子学做老师 ——参加国培有感 黑龙江 孙丽英五十年的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人生的真实写照。听了李树泽老师对于漪老师的教学方......

    师德演讲稿《做一辈子的老师爱一辈子的学生》

    师德演讲稿:做一辈子的老师爱一辈子的学生冷集二中;谢莹莹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辈子的老师爱一辈子的学生》。首先我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让我能有机......

    做一辈子幸福的人

    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我是一名教师,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一样,是无数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中的一份子。业余的我喜欢吟诗,喜欢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喜欢把它编成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