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彰教师个性 促学校发展
彰教师个性 促学校发展
——试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个性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乐至县盛池乡初级中学 龙涛
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管理是否有效。教师教学生要“因材施教”,校长管理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实施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的。
一、注重个性、以人为本管理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把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比喻为当代经济腾飞的两翼,提出“向科学管理要质量”的口号,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克服见物不见人,管事不管人的思想,更新管理观念,坚持人本、能本与校本管理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①注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科学管理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就教师来说,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教学的管理者,所以,优秀的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重视和珍惜教师的个性发展。具体来说要激励教师内在的积极因素,包括他们内在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气质等心理活动,还要尊重信任他们,依靠他们办好学校,就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物质待遇,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等。就学生来说,现代科学的管理应以新的学习观为依据,承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参与管理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成为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积极参加者。总之,科学高明的管理能使师生通力合作,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②注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和谐、创新的校园环境。
纵览当今形势,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的改革、超负荷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给教师心理带来很大压力,“教师职业倦怠”频频见诸报端、杂志,这一切都呼唤人性化管理,呼唤人文性的环境。人性化管理将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会及时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点燃教师心头封冻的激情,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在管理中会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刚性管理,会坚持“无情决策,有情操作”的原则,会倡导合作、双赢、共享的理念,避免无谓的人才拼争,在每时每刻渗透人文关怀,会通过与教师积极的交流、沟通,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会通过适时的激励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情感,激发教师的创造精神,他们也会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意于放松身心的活动,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在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工作动力定会充分涌流、竞相进发。
③注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办学之本,教师是办学之关键,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每一个办学成功的校长,他们的身后都有一支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群体。校长能够顺利地实现他们的办学思想,关键在于他们都有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能够把教师的管理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赢得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也就赢得了办学的成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只要教师工作,不注重教师的发展的管理是消极的,被动的,教师今天的发展正是为了学校的明天。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和消耗性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管理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学校要坚持拓展性原则,坚持用人之长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其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才有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使人力资源在消耗中繁殖。因为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态度、感情、欲望和需要都带了进去,以人为本正是以此为依据,通过管理使教师增长智慧,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和创造力都释放出来,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根据教师个性实施管理,探索构建人本管理模式的途径
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其根本是顺乎人性,尊重人格。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不能提高,学校制定的工作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能根据教师个性特点,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做法:
(一)关爱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志趣、情感,尊重教师人格等,能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性。对教师群体而言,大家所关注的就是校长所关注的,校长想到的,就是教师所想的。对教师而言,校长一个主动的问好,一个热情的握手都是对教师的尊重,都能激起教师心中无限的激情。校长心中装着教师,教师心中就自然装着学生,装着学校。
多年来,我一直注重捕捉教职工情感的“敏感区”,进行积极的感情投资,真诚韵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个人成长,走近他们,缩短彼此间的心“位差”,想教职工所想,急教职工所急,为教职工思想上释疑解惑,生活上排忧解难,心里装着教职工的冷暖,深入教职工了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如教职工子女就学安置、家属的疾病、婚丧嫁娶、教职工买房盖房的经济困难问题,我都会通过观察谈话去及时了解掌握,然后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送去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慰,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更安心于教学工作。学校坚持为每个教师办理平安保险,每天免费给教师提供半斤牛奶和早点,从而保障教师的身体健康。
另外根据农村学校教师事情繁多的实际,我们适时制定了充满人性化的制度。规定50岁以上年龄的教职工可以不签到;收种时节为了解决耕教矛盾,根据实际情况学校临时调整课表,把年轻力壮的教师组织成支农小分队,利用工作之余,支援家庭有耕地的教师,做到教学收耕两不误,大大缓解了农忙时节这一突出而普遍的问题。这些人性化的举措都极大地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几位曾在其他学校工作时成绩平平,不能重用的教师在我校却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惟有以诚相待,方能赢得人心。
多年以来,我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有意于放松身心的活动,利用教师节、元旦组织了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比赛、学校运动会教师人人有项目,并多次组织教师利用暑假外出参观考察,特别是金丝峡、云台山之行,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在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工作动力得到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二)宽容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
学校的长足发展在于不断创新,教师要创新就必须打破陈旧陋习,必须有独到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学校要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这需要管理者学会宽容,要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和雅量;以宽容的心理对教师新颖、奇特的思维火花加以热情的呵护;以宽容的智慧促进思维奇异的教师的创新火花燃烧起来;以宽容的姿态倾听来自教师中有个性的声音,并善于发现教师的优势和潜能;反之,教师的思维受压抑,语言受遏制,行为受束缚,那又何谈创新,改革和发展呢!
我校是农村学校,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半数以上,学校领导成员中也有两位新提拔的年轻领导,年轻领导、教师工作热情高,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但也时常因为经验不足,处事不成熟而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但我总是能够宽容地因势利导,耐心帮助、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宽容赢来了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学校涌现出了柯秦、由冰芝、王艳蕊等众多的教改新秀。
(三)沟通是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由于教师的思想水平,觉悟、性格等方面的多样性,具体实施管理时,应坚持“无情决策,有情操作”的准则。担任校长以来,我坚持对事不对人。在分工上与教师多交流、多沟通、多协调,创设途径,主动消除与教师间的误会、成见、不信任,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了解教师的思想脉膊和心理动态,对教师正确的思想予以鼓励,错误的心志及时予以疏通,从而使教师所想的做的与校长想的要求的保持一致。
多年来,我坚持利用个别谈话、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走近教师心中,与教师实现心灵碰撞,校长办公室常常是“高朋满坐”,大家无拘无束,其乐融融。青年教师杨某刚参加工作时,总是心事重重,缺乏年轻人的朝气,我便主动约他下午外出散步,拉家常谈心得知其家在农村,父母为其上学累有外债,现在自己参加工作父母却有病,因而思想负担沉重,我于当晚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决定教育工会从教师福利中挤出一点,学校借一点,然后号召大家酬一点,其父母病痛得到即时治疗,该同志倍受感动,思想开朗了,工作刻苦了,深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激励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
所谓人性化管理,其核心是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情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人人有压力、有紧迫感的时代,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激励、信赖,少些指责、轻视,教师的心就会和校长的心接近,教师的感情就会欣然慰藉,这样一来,教师就不需扬鞭自奋蹄。在奖罚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多奖少罚,奖励中要注意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奖励的作用在于鼓励良好行为,处罚的作用在于抑制不良行为滋生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多奖少罚,奖罚要公平;奖罚只能与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相联系,而绝不能出于感情,关系等因素。多年以来,我校坚持奖罚制度,每月对班主任、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当月兑现,每期拿出一万余元奖励中考功臣,用于其它奖励的资金也在万元左右,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催生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五)民主是人性化管理的保障。
我们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工作在新课改的第一线,管理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当家作主的精神,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高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办的更好。
首先,学校要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思想,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感,在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研究改革等问题上,吸引他们积极参与管理,出计献策。校长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既敢于领导,又不横加指责;既善于指导,又提倡争鸣,让教师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次,要注意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学校工作的积极性。要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让有特长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而不是避重就轻,拣些皮毛琐碎的小事做假戏、搞一些假民主。多年来,我吸收各年龄段的教师代表加入教代会,坚持教代会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审计学校工作要点和财务,讨论通过学校重大举措和各项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加大民主监督力度,重大决策及时通报,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求同求异,减少了决策的失误、资源的浪费,保证了决策的顺利进行。学校连年被县局评为县中考先进集体、“校务公开示范单位”、“民主行风评议”先进学校,大家真正尽到了主人的责任。
总之,自己在如何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点成绩,总结了一点经验,但也只是一点浅见,今后将不断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为开创富平教育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第二篇:营造良好氛围 促学生个性发展
营造良好氛围
促学生个性发展
英德市黎溪镇中心小学
李帮忠
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
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班级学生群体心理氛围。班级学生群体心理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群体之间的关系。班级氛围是和谐或敌意,是欢乐或苦恼,是紧张而有序还是烦恼而杂乱,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搞好班集体氛围,不但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一个具有良好心理氛围的班级群体应具有以下特征:学生乐意接受班级目标和班级下达的具体任务;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正确的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师生之间有民主协商的合作气氛;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彼此关心;正常的学习节奏和高效率。我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面了解全班学生情况,选好师生的联系人— —班干部。首先熟识学生,基本上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接着通过调查,总结,归纳,更具体地了解班集体的发展水平。然后按照民主性、自主性、个性发展原则,选择德才兼备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同时,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尽快 为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教给他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在座谈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工作方法及完成情况,给他们总结工作经验,对他们多鼓励、对表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努力使他们认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感受到班干部工作的荣誉感。进而以班干部为左右手,初步营造和谐的班级群体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打好基础。
二.鼓励为重,培养自信心。
有自信心的学生才不孤独,才愿意与人交往,才会融入集体。鼓励是学生自信品质必需的“心理营养剂”,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统”。因此,鼓励应贯穿于培养自信品质的始终。因为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所以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适时、适地采用鼓励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乐于与人交往,乐于融入集体中去,激发其内驱力,把自信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境界中畅游,享受自信所带来的愉悦情感。只要班主任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为学生才华的展现和锋芒的显露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就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宽松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得到发展。
三.改善关系,和谐中发展个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群体心理氛围,还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入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在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让这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灵。这样才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得以自如的去发展个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入手:
(1)重视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交往水平。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人际关系的思想性,使友谊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符合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防止和纠正不正确的、不讲原则的“哥们义气”。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交往水平,就要增加学生间接触的机会,如座位的转换,学习小组的组合等。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朝深度方面发展,并教育学生在与人相处时要互相谅解,努力克服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弱点,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集体中去。
(2)善于化解师生矛盾,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久远的,使师生双方终身难忘的。美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灵活处理好师生关系,努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面对学生,班主任应充当知心朋友的角色,做一名倾听者。盛满爱意的倾听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这种倾听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俗话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沟通和理解,多一点平等相待和宽容忍让,少一些指责,要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和信任他们。现代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希望老师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当他们犯错时,作为班主任,我门更应该理解他们,教育和帮助他们,决不可一味地批评讽刺,要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期望,从而积极进取,这样一来便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能使班级由上至下出现和谐的氛围,学生在同学、在老师面前才会无拘无束的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四.活动延伸,发展个性。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土壤。学生在活动中,有了班级的和谐氛围,有了师生的、生生的良好关系,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会在共同活动中得以大胆的、自如的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如鱼得水,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
国家总督学柳斌认为: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如何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呢?答案只有一个:融入到孩子中去!做一个参与者。如通过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活动,并经常参与其中,既能增强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团结合作、奋发上进、不怕困难的精神,又能大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成功需要鼓励,个性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良好氛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给每位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孩子们的成长才会更健康,更快乐!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促教师专业发展(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促教师专业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在小学中广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因此,人们往往把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称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简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
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凸显,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目标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术及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协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正式引入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由于我国现行高师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片面强调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象,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如: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科课程学时比例,美国为33%:33%:33%,日本37%:46%:17%,中国为20%:70%:10%;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有关调查表明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可见,现行教师的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类课程与实践等准备不足,这需要从课程设置观需要尽快更新和不断完善。
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认为最欠缺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吸纳能力
教研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其他能力
24.09 21.99 21.80 19.31 3.44 2.49 6.88(二)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中师、师专学历,甚至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三)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师队伍庞大而又状况复杂,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四)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技能中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的提高,例如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
(2)信息技术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知识检索、知识更新、知识管理、知识结构优化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发表等。
E-mail、BBS、ICQ 和 Web2.0 技术则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
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网上投稿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3)信息技术促进反思能力提高
博客工具简单易用,在线编辑、即时发布、效率非常高,教师轻松发布教学反思,推动教师反思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通过查看留言和评论看到反馈信息,日积月累,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教师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的负担,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得轻松、教学有乐趣、有成就感、有创造性的体念,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四、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上级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老师们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因此负责培训的主教老师经常学在前面,参阅资料、请教他人,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去指导教师,并且邀请一些专业人员来我园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培训计划。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框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2]张际平.通信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UNESCO2006 亚太教育技术地区研讨会综述[J].教育信息化,2007(1):30 [3]王陆,刘菁等.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胡小勇.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概览
[5] 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第四篇:特教学校以教育科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特教学校以教育科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姚里英
伴随着普教战线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结合特殊需要学生的特点,也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树立了“一切为了特殊需要学生,为了特殊需要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进程,特殊教育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教师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必须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现实工作中,教师的疑惑和质疑,反映了时代要求和教育现实的差距。特教的发展向特教教师提出了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和科学性的高度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在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中再学习、再思考等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于是,我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以教研为主阵地,以科研为抓手,相互渗透,齐抓共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一、教育科研引领教师确立角色
“教师即研究者”蕴藏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育研究有利教师重新定位专业角色,完成角色确立。
1、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成为学习者
学习不仅是教师吸纳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人类进入新的世纪,终身学习应该成为也正在成为教师自主的需要和习惯。这里指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的学习,还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学习,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学习。我们提出“蹲下身来,聆听童声”,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能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聆听孩子的心声,真实地捕捉每一个有助于理解孩子的线索,破译儿童世界独有的语码,理解与学习“儿童的理论”。
2、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成为思考者
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点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反馈、调节能力,教师通过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学思路,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对教育实践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也有利于教师更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发展专业技能,使自己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态势。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3、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成为支持者
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孩子学习,孩子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努力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材料,积极鼓励孩子操作、探索和与人交往,激发主动学习的态度与愿望。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支持性环境和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启发孩子“内驱力”,引导他们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发挥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张扬个性品质。
4、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成为促进者
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身心发育成熟度较低,其能力、品质更多地是作为潜质存在,孩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教师要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从容应对孩子抛过来的球”。作为“合作者”,教师应该和孩子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上聚焦,与孩子们进行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智慧的碰撞。因此,我们提出教师要与孩子合作,做孩子支架,为孩子助跑。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育科研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快速发展,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研,采用适合自己特点的科研方法,选择有个人优势的课题,制定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案,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在学习中了解前沿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科研的方法,在反思中寻找教学的规律,在交流中形成教育的共识。多年来,我校老师们深深感到:走上教科研这条道路,潜心学习,才能真正意识到教育科研对一个青年教师要快速成长有如此大推动作用;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静心反思,才能真正理解了教科研的内涵与本质;走在教科研的路上,尽心探索,才能真正领略到教科
研的无穷魅力。
根据各课题的研究进程,每学年学校教科室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活动,同时要求老师在每个学期上一次研究课、写一份研究报告、作一次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研究活动做细做实。(1)制定学习计划。一是教科室将理论学习纳入工作计划,要求全校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科研理论学习。保证业务学习及教研活动时间;二是课题小组坚持每周学习研讨制度,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丰富头脑,使研究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2)围绕课题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3)收集学习资料。课题组成员广泛收集相关改革信息和经验,定期研讨交流;(4)邀请专家开讲座。每学期定期邀请省市及高校专家来校开讲座,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丰富课题研究内涵。这些活动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研究热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作教师学习的过程,当作教师专业提高的过程,当作教师发展的过程。
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之后,要重视研究的过程,规范课题的管理。我们要求课题立项的教师每个学期要落实“五个一”活动,即教师要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学习一本有关的专著,摘录一本学习笔记,上好一节“专题循环研讨”课,写好一篇专题小结。循环研讨是指以教研专题为核心,以行为序列研究和课堂教学比较研究为重点,以得出规律性的教学共识为目标的一种研修模式。行为序列研究是指按一般行为发生的顺序构建研究序列,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学习:即围绕专题交流学习体会,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们再将这些不同方法进行对比筛选、去粗取精,找出最佳方法;实践:专题研讨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反思,反思主要是针对研讨结果在课堂实践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而进行的,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即以研讨的结论去衡量课的成败,反思课堂设计是不是落实了研讨的结论等,也可以从课的成败来看研讨结论的正确与否,通过反思,教师对研究讨论的结论作进一步的补充,修订,以形成正确的共识。
科研是一种方法,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方法;科研又是一种手段,是培养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科研还是一种过程,是教师走向专业化途中的一种生动学习过
程。我们注重了科研过程的管理,从而既锻炼了教师,又提高了她们的科研水平。
三、教育科研激发教师充满活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其基本需要满足以后,都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教师的成长需要成功的体验,当教育研究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时时审视身边的一切,处处反思自己的言行,点点滴滴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无疑会帮助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课题研究,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觉、专业自主得以显著提高。
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学校搭建多种平台,让教师享受科研的成功乐趣,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如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教科室完善了教科研奖励制度,及时收集课题成果材料,认真考核教师教科研资料,认真组织学期末的“优秀课题组”、“先进教科研个人”的评比奖励工作。对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辅导学生等劳动成果均有奖励措施。促使教师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思考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教育理论水平,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的教师创设机会,选择课题研究项目;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活动,让她们尝试活动前的准备到活动后反思的整个过程,体验课题研究的成功快乐,促进科研热情,骨干教师则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促使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同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让每位教师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和各自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实践中真正锻炼能力,增强自信。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我们将秉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学习、合作、研究、反思中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彰显职业魅力,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第五篇:抓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
·抓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新世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强调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学校作为直接实施教育工作场所,在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建设,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正如陈至立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影响全社会,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此,师德建设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我校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向未来,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际性、渗透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三全”(全员、全程、全控)的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在师德建设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也促进了我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海宁市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嘉兴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多项荣誉,连续十七年被海宁市评为文明单位,并成为海宁市农村中学中首家嘉兴市级文明单位。那么,如何抓好师德建设,我们认为: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影响学校的发展。而我校教师队伍存在“二多一少”的现象,即年轻老师多,新老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少,加上今天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往往又会波及到整个校园。这就给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教育在新形式下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群体素质。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还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一旦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他主观上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尽好自己最大的义务,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也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我们认为,抓师德建设,先要抓思想建设。先从思想上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德建设也就会水到渠成。
为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我校每周安排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建立起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是现代教育中敏感又有争议的问题,我校就上面几点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座谈、讨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今年,我校还专门举办“师德工作培训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建设。种种举措,使得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并顺利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项任务;逐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促进了教学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学生中考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海宁市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不少外乡镇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转到我校就读。
2、加强对年青老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年青教师占了学校教师队伍的近80%。毫无疑问,他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对象。学校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好坏,班级工作离不开班主任,年青班主任的顺利成长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年青教师尽快成长,我校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选择有威望的老教师在实践“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青教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同时,学校还经常性的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上公开课,外出听课取经等活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3、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开展。我校把培养、推荐、选拔先进教师作为常规工作,坚持长抓不懈,典型示范。每年,我们经常性的进行各种类型的师德研讨会,各教研组的学习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评选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使得一批批的年轻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典范作用使得我校师德建设深入人心,优秀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
上学期,我校一位家境贫寒的初三学生,父亲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上学也因经济上的原因而举步维艰。在得知消息后,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让位同学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并通过学校向全休师生发出倡议,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他度过了难关。她耐心细致的关爱和教育,使这位濒临绝望的学生不仅重新鼓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还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并顺利完成了学业。此事在全校上下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我校的师德建设。
在加强学校典范教育的同时,我校还组织教师到参观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听取魏书生等全国优秀教师的师德报告会,作为学习的榜样,有力地推进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高。
4、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师德工作的领导,学校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团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拓展师德建设的途径,开展经常性,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活动。1、以养成习惯教育为基础。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一言一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林崇德教授也认为:“教师身教的效果往往优于言教的效果。”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一种教育。因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我校把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规范和习惯作为师德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来抓。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勤管理、行为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入手,倡导教师“教有教法、坐有坐相、行有行规、言有言范”。同时,结合学校领导的言传身教和教师的自我教育,使得良好的师德表现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001年国庆前夕,我校初二(5)班两位学生在钱塘江里救人不留名的事情就在校园内和社会上被人们广为传颂,10月19日的《海宁日报》也就此事进行了报道。
2、以课堂教学和班会课为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探索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去的方法,寻找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结合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同样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班会课,在实际当中,有时会因种种原因演变为“自习课”。其实,班会课的有否设置,利用情况的好坏,对班级的进步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师用良好师德去影响学生思想的好机会,为了让班会课开展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我们计划在下学期各班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互相学习、促进。
2、建立渠道,收集反馈信息。
抓好师德建设,大力弘扬师德,两者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抓好师德建设,还得要作好信息的反馈工作。
为了及时地收集我校师德建设的反馈信息,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家访,以便教师和家长能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和看法。从今年开始,我们学校积极组织参加“万名家长评学校,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