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

时间:2019-05-12 15: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

第一篇: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

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

之三:强化水利投入规范水利管理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我县地处省会近郊,捞刀河、浏阳河贯穿全境,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方。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筑堤垸、大兴水利,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全面总结治水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治水思路,不断完善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连续6年蝉联“全省水利建设强县”,连续7年荣获了全市“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一等奖。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我县水利建设之所以取得进步主要在于:

一、高起点规划

每年年初,我们将水利建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三早”,即思路早调整,规划早编制,计划早制定。每年秋冬修水利任务完成后,我们就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和技术干部进行总结,组织回头看,为下年度水利建设作充分准备。

(一)及时调整治水思路。历经多年的水患、干旱考验后,我们认识到长沙县的水利过去在防洪上花的功夫大,在抗旱上使的力气大,以致在百年大旱面前有力无处使,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有愧于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提出用3~5年时间,集中财力,大兴水利,实现全县水利工程除险保安,防汛与抗旱并举,旱涝保收。一是搞好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险保安和灌区配套,确保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加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动农民兴修塘坝,增加水源,增加蓄水量,切实把节水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三是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年制定了各重点区域防洪的中长期规划,将堤垸防洪定位在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标准之上,用3~5年时间完成对6个万亩堤垸、4座中型水库和27座小Ⅰ型水库的除险保安和标准化建设,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

(三)认真落实年度计划。今年我县水利建设目标为:投入各类水利资金1.2亿元,完成工程2万处,移动土石1200万方,投入劳动工日1200万个,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重点:一是搞好赤石河水闸二期工程建设;二是抓好红旗水库除险加固、金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国家投资工程建设;三是实施“3111”工程,即3个万亩堤垸除险加固,10座小Ⅰ型水库的除险保安和标准化

建设,100公里主要抗旱渠道的标准防渗衬砌,1000口骨干山塘的扩容增蓄及配套建设,着重解决一批有关农村稳定,群众要求强烈,工程效益明显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造。

二、多方位投入

水利建设要实现大投入、大发展,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经营水利,使水利建设投入步入快车道。

(一)明确主体,实行分级负责。我们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了投入责任主体。县级财政投入主要负责县属重点工程,即万亩堤垸的加固达标,中型水库的除险保安,中型水库灌区配套,国有电排设施改造和上级投资项目配套的工程建设;乡镇投入负责千亩堤垸加固达标,小(一)型水库处险保安工程建设;村组负责小(二)型水库、山塘、拦河坝、小型机台、小型渠道工程建设。对于乡镇和村组投资较大的项目,县级按以奖代投的原则,予以适当补助。

(二)专项预算,增加财政投入。县政府在每年年初对水利建设资金安排专项预算,并按照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递增,变被动抢险为主动建设投入。近3年来,我县每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都在亿元以上。去年县级投入4700万元,今年7月上旬,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审定了全县水利建设计划,确定了5370万元的投入规模,并以长办纪要„2004‟36号文件明确。

(三)市场运作,创新融资机制。要实现全县水利工程除险保安,单靠县财政每年的固定投入十分有限,我们坚持实行资本运营,走市场运作之路,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了新的转变,去年4月,我们通

过整合水利资产组建了星沙水利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全县水利建设的融资、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改变过去的“拨款水利”形式,对全县水利建设实行建管统一。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按照政府投入、政策筹资、社会融资、对外引资、银行贷款的新思路,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形成“资源资本化、融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正规化”的水利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县委、县政府对公司运作相当重视,先期将开发区500亩上地划拨到公司,用于扩充公司资产,改善公司资产结构,公司对全县水利资产实行捆绑经营,使规模在投入中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水利建设投资公司资产已达1.2亿元,公司一方面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评估,用项目抵押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司资产的评估,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去年成功融资1990万元,今年已初步确定水利建设贷款3500万元。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为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四)利用资源,盘活水利资产。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我局去年加大了招商力度,拓展引资渠道,在融洽和协调各方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11月,桐仁桥水库与长沙市建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了投资开发项目合同,确定了建银房地产公司对桐仁桥水库投资1.2个亿开发的规模,有效地盘活了水利资产。现在红旗、乌川水库旅游和赤石河电站招商引资洽谈项目正在进行,有望取得成果。

(五)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今年,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

程已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立项,并下达资金计划,总投资1615万元,实施计划安排国债资金800万元。其他一些工程项目已进入了报批程序。

(六)公助民办,吸纳民间资本。我们坚持群众是水利建设投入重要补充的原则,依法组织公助民办,广泛开展保护家园的水利秋冬修活动,建立劳动积累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集中农村劳力、秋冬时间修水利。并积极启动社会激励机制,采取在堤垸和人居集中位臵树立“保护家园,功德无量”捐款修堤功德牌,对捐款、投劳、修堤贡献突出者树碑颂扬,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收到良好效果。

三、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们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水利建设管理行为,逐步完善了工程建设监管体系,确保了投资效益的发挥。

(一)健全制度,完善建设监管体系。去年,我们成立了水利工程立项评审和技术质监组,对工程立项评审规划设计及质量技术监督进行规范化管理。今年我们又增设了对水利工程投资及财务内审组,并完善了工作职能,出台了一整套加强建设管理的制度,对所有水利建设工程在工程立项评审、建设技术质量、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予以严格监管,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对于投资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严格按县有关文件精神和法定程序,由项目法人组织招投标及投资评审。5万元至50万元 的工程先由乡镇水管站出具专题立项报告,并经乡镇人民政府盖章确认,然后业主单位按要求编写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立项评审组审查,确立工程项目。技术质监组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后,由投资内审组逐工程进行审计。凡未通过规定程序的建设项目,不予拨款。这样,确保了所有工程项目投资主体明确、建设质量优良、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管养分离,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县局今年新成立了防汛抗旱服务队,主要负责县管4个国营电排站和4个中型水库的工程项目建设。其重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县局投资计划,工程全部由抗旱服务队统一进行施工。县管工程单位只负责工程防汛抗旱的日常管理和有关建设协调工作。对于县管工程单位的经费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从年度水利建设资金中提取6%用于基层水管单位自身建设和发展,扭转了过去要靠用水利建设款维持工程单位日常开支的局面。从而,推进了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逐步达到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的目的。

近年来,我县在强化投入,规范管理,切实加强水利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省厅领导要求及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乘这次全省水利建设经验与水利管理交流会的强劲东风,再鼓实劲,努力开创我县水利事业新局面。

第二篇:洞庭湖区管理条例(最终版)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修正)

颁布时间:1995-12-26发文单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洞庭湖区(以下简称湖区)水利保护和管理工作,保障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湖区水利保护和管理范围,主要包括:

(一)防洪大堤(含撇洪河堤)、间堤、渍堤、渠堤、旧堤;

(二)河流、湖泊(含城市规划区内调洪、蓄洪、泄洪的内湖)、江河故道、渠道、洲滩;

(三)水闸、船闸、涵管;

(四)分洪、蓄洪安全设施、机电排灌设施、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防汛通讯设施、渠系建筑物;

(五)堤防防护林;

(六)防汛专用的器材、仓库、交通工具、测量标志和河道管理标志。

第三条 湖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利管理工作的领导,确定水利工程的受益、保护和经营管理范围,制止和处理破坏水利工程的一切行为。

第四条 湖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利管理工作。

第五条 湖区堤垸、水闸、船闸、机电排灌的管理机构承担所辖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和防汛保安任务。

第六条 湖区堤垸建立垸民代表大会制度。垸民代表会是堤垸的群众性的民主管理组织,其代表由本垸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一般每个村或者组选派代表一人。堤垸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向垸民代表会报告工作。垸民代表会有权依法决定本垸水利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但遇有特殊情况,应当服从上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

第七条 堤防管理

(一)堤垸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大堤、间堤和渍堤的长短、安全程度等具体情况,划定养护堤段,确定专人管理。

(二)禁止在大堤、间堤和渍堤上植树、种作物、铲草皮,或者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建房(防汛哨所和器材库除外)、烧窑、挖凼沤肥、堆放物资;或者在堤防保护范围内打井、爆破、埋坟、挖筑鱼塘、取土等危害堤身完整、安全的活动。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已建的房屋,由当地人民政府

组织拆迁。

(三)禁止履带式车辆在堤上行驶;限制机动车辆在非正式公路的堤上通行;泥泞期间,除防汛抢险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在堤上通行。

(四)建筑施工需要在大堤或者主要间堤上开口时,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检查监督。

(五)距大堤内坡脚五十米(经过城镇的堤段不少于十米),外坡脚三十米以内,属内、外禁脚。在此堤防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有碍堤防安全和堤防抢险的一切设施。疏通航道需要掏沙挖泥时,应当注意保护堤防。距堤内脚五米以内不准耕种。护脚护坡的块石、预制板,不准挪作他用。

(六)堤垸内原有的高地、间堤、旧堤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批准,不得损毁;堤垸内原有的江河故道,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填堵。

(七)距堤脚五百米以内的湖洲、与堤脚相连的河洲以及大堤内外禁脚,属防护林区。防护林由堤垸管理机构组织营造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破坏。

(八)无外洲的大堤应当在垸内预留取土区。预留取土区的地点和范围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确定。在防汛抢险及大堤岁修需要时可以在预留取土区无偿取土,不取土时仍由该土地所有者或者拥有使用权的村组安排耕种。

第八条 河流、湖泊管理

(一)禁止在河道、湖泊从事阻碍洪水渲泄、调蓄的生产活动;禁止兴建影响防洪安全的阻水工程,确需修建的,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二)禁止围垦湖泊;禁止围垦河流和堵河并垸,特殊需要的,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综合评价,并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批。

(三)禁止在河道湖泊洲滩已划线定标的禁区内栽种杞柳(鸡婆柳)和芦苇等阻水植物,已经种植的应当彻底清除。洲滩的利用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发利用洲滩的单

位和个人应当从其经营洲滩的销售收入中提取百分之三的经费交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河道、湖泊的清障。

(四)禁止向河道、湖泊倾倒垃圾、废渣、土石和其他影响水流渲泄的废弃物。

(五)禁止损毁和擅自移动界碑、界杆、界桩等河道管理标志。

第九条 涵闸管理

(一)禁止擅自启闭涵闸闸门;汛期启闭闸门,由各级防汛指挥机构根据分级管理权限,制订安全运行方案,报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二)禁止在水闸和涵管上兴建建筑物。禁止在涵闸的上下游保护范围内设置影响工程安全的设施。

第十条 排灌管理

(一)内湖面积不足本垸总面积百分之十的,应当划定相应的预备调蓄区;在内湖和预备调蓄区内养鱼以及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调蓄渍水的需要,内湖渍堤应当确定责任单位,分段管理。

(二)机电排灌站应当严格执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排渍调度安排,做到等高截流、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应当向外湖排泄的渍水不得排向内湖。内湖水位达到控制水位时,应当服从调度命令,及时停止向内湖排水。

(三)农田灌溉应当划定排灌区,实行科学管水、计划用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拦截或者抢占水源。

(四)机电排灌设备应当配备合格机手,专人专机,加强养护;禁止违章操作。

(五)排灌渠系及其附属建筑物和渠道林带,应当确定专人分级分段管理,定期检查维护。

(六)禁止在渠道管理范围内建房;禁止向渠道倾倒垃圾和在渠道内筑坝、种作物及设置其他阻水设施;禁止在渠堤上取土、挖眼、扒口、铲草皮和滥伐林木;禁止擅自启闭渠系建筑物的闸门。

第十一条 蓄洪区管理

(一)蓄洪区的范围,根据防洪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二)蓄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有农场,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蓄洪区的安全建设规划,经省辖市防汛指挥机构审查,报省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三)蓄洪区内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要求。在分蓄洪进出口附近的划定区域内和洪水主流区,不得设置有碍行洪的建筑物。禁止兴建对水体、环境有危害的工厂或者仓库。

(四)蓄洪区内的公共建筑物必须有防洪安全设施;新建居民点、城镇和生产设施必须符合蓄洪要求。

(五)蓄洪区内的安全船、报警设施、救生器具等,应当加强维护,不得损毁;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部门批准,不得变卖;安全楼、安全台不得擅自拆除。

(六)蓄洪区应当设置有线通信和防汛专用无线通信两套系统。防汛通信必须畅通无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

第十二条 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管理

(一)在血吸虫病疫区内兴建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灭螺工程设施纳入工程建设计划并统一组织实施。

(二)血吸虫病疫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在本地芦苇生产经营收入中提取血防经费,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三)血吸虫病疫区内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管理、维护。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毁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

第十三条 防汛抢险是湖区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共同任务。

(一)湖区市、县、乡(镇)的防汛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培训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保安的宣传教育,做好水利工程的全面检查、防汛物资的储备和其他防汛准备工作。

(二)防汛期间,湖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三)遇有特大洪水需要分蓄洪时,蓄洪命令由省防汛指挥机构发布。蓄洪命令发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

(四)蓄洪警报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根据省防汛指挥机构的命令公布。蓄洪警报公布后,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国有农场应当及时组织居民安全转移,并作好安置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严格的防汛器材和防汛经费管理制度,做到专材专用、专款专用。

第十五条 凡受堤防工程保护的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承担必要的堤防修防义务工。

凡属机电排灌站、排灌水闸受益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交纳排灌水费。

第十六条 水利管理单位在确保堤垸安全完好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应当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经营,其收入用于工程管理、维修、不得挪用和平调。

第十七条 对模范遵守本条例,完成任务好,成绩显著,或者在防汛抢险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资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防洪大堤或者主要间堤上破堤开口的,或者占用、损毁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排除妨碍,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强行在堤上行驶机动车辆的;

(二)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碑、界杆、界桩等河道管理标志的;

(三)损毁或者擅自变卖蓄洪区内安全船、报警设施、救生器具,或者擅自拆除安全楼、安全台的。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除依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罚外,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的决定

(1995年12月26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决定

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决定对《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湖区水利保护和管理范围,主要包括:

(一)防洪大堤(含撇洪河堤)间堤、渍堤、渠堤、旧堤;

(二)河流、湖泊(含城市规划区内调洪、蓄洪、泄洪的内湖)、江河故道、渠道、洲滩;

(三)水闸、船闸、涵管;

(四)分洪和蓄洪安全设施、机电排灌设施、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防汛通讯设施、渠系建筑物;

(五)堤防防护林;

(六)防汛专用的器材、仓库、交通工具、测量标志和河道管理标志。”

二、第四条修改为:“湖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利管理工作。”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湖区堤垸、水闸、船闸、机电排灌的管理机构承担所辖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和防汛保安任务。”

四、第五条改为第六条,其中“大队或生产队”修改为“村或者组”。

五、第六条改为第七条,修改为:

“堤防管理

(一)堤垸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大堤、间堤和渍堤的长短、安全程度等具体情况,划定养护堤段,确定专人管理。

(二)禁止在大堤、间堤和渍堤上植树、种作物、铲草皮,或者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建房(防汛哨所和器材库除外)、烧窑、挖凼沤肥、堆放物资,或者在堤防保护范围内打井、爆破、埋坟、挖筑鱼塘、取土等危害堤身完整、安全的活动。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已建的房屋,由当地人民政

府组织拆迁。

(三)禁止履带式车辆在堤上行驶;限制机动车辆在非正式公路的堤上通行;泥泞期间,除防汛抢险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在堤上通行。

(四)建筑施工需要在大堤或者主要间堤上破堤开口时,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检查监督。

(五)距大堤内坡脚五十米(经过城镇的堤段不少于十米),外坡脚三十米以内,属内、外禁脚。在此堤防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有碍堤防安全和堤防抢险的一切设施。疏通航道需要掏沙挖泥时,应当注意保护堤防。距堤内脚五米以内不准耕种。护脚护坡的块石、预制板,不准挪作

他用。

(六)堤垸内原有的高地、间堤、旧堤,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批准,不得损毁;堤垸内原有的江河故道,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填堵。

(七)距堤脚五百米以内的湖洲、与堤脚相连的河洲以及大堤内外禁脚,属防护林区。防护林由堤垸管理机构组织营造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破坏。

(八)无外洲的大堤应当在垸内内预留取土区。预留取土区的地点和范围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确定。防汛抢险及大堤岁修需要时可以在预留取土区无偿取土,不取土时仍由该土地所有者或者拥有使用权的村组安排耕种。”

六、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

“河流、湖泊管理

(一)禁止在河道、湖泊从事阻碍洪水渲泄、调蓄的生产活动;禁止兴建影响防洪安全的阻水工作,确需修建的,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二)禁止围垦湖泊;禁止围垦河流和堵河并垸,特殊需要的,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综合评价,并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批。

(三)禁止在河道湖泊洲滩已划线定标的禁区内栽种杞柳(鸡婆柳)和芦苇等阻水植物,已经种植的应当彻底清除。洲滩的利用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发利用洲滩的单位

和个人应当从其经营洲滩的销售收入中提取百分之三的经费交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河道、湖泊的清障。

(四)禁止向河道、湖泊倾倒垃圾、废渣、土石和其他影响水流渲泄的废弃物。

(五)禁止损毁和擅自移动界碑、界杆、界桩等河道管理标志。”

七、第九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

“排灌管理

(一)内湖面积不足本垸总面积百分之十的,应当划定相应的预备调蓄区;在内湖和预备调蓄区内养鱼以及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调蓄渍水的需要。内湖渍堤应当确定责任单位,分段管理。

(二)机电排灌站应当严格执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排渍调度安排,做到等高截流、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应当向外湖排泄的渍水不得排向内湖。内湖水位达到控制水位时,应当服从调度命令,及时停止向内湖排水。

(三)农田灌溉应当划定排灌区,实行科学管水、计划用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拦截或者抢占水源。

(四)机电排灌设备应当配备合格机手,专人专机,加强养护;禁止违章操作。

(五)排灌渠系及其附属建筑物和渠道林带,应当确定专人分级分段管理,定期检查维护。

(六)禁止在渠道管理范围内建房;禁止向渠道倾倒垃圾和在渠道内筑坝、种作物及设置其他阻水设施;禁止在渠堤上取土、挖眼、扒口、铲草皮和滥伐林木;禁止擅自启闭渠系建筑物的闸门。”

八、增加两条分别作为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1、“第十一条 蓄洪区管理

(一)蓄洪区的范围,根据防洪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二)蓄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有农场,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蓄洪区的安全建设规划,经省辖市防汛指挥机构审查,报省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三)蓄洪区内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要求,要分蓄洪进出口附近的划定区域内和洪水主流区,不得设置有碍行洪的建筑物。禁止兴建对水体、环境有危害的工厂或者仓库。

(四)蓄洪区内的公共建筑物必须有防洪安全设施;新建居民点、城镇和生产设施必须符合蓄洪要求。

(五)蓄洪区内的安全船、报警设施、救生器具等,应当加强维护,不得损毁;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变卖;安全楼、安全台不得擅自拆除。

(六)蓄洪区应当设置有线通信和防汛专用无线通信两套系统。防汛通信必须畅通无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

2、“第十二条 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管理

(一)在血吸虫病疫区内兴建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灭螺工程设施纳入工程建设计划并统一组织实施。

(二)血吸虫病疫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在本地芦苇生产经营收入中提取血防经费,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三)血吸虫病疫区内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管理、维护。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毁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

九、第十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防汛抢险是湖区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共同任务。

(一)湖区市、县、乡(镇)的防汛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培训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保安的宣传教育,做好水利工程的全面检查、防汛物资的储备和其他防汛准备工作。

(二)防汛期间,湖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三)遇有特大洪水需要分蓄洪时,蓄洪命令由省防汛指挥机构发布。蓄兴命令发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

(四)蓄洪警报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根据省防汛指挥机构的命令公布。蓄洪警报公布后,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国有农场应当及时组织居民安全转移,并作好安置工作。”

十、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凡受堤防保护的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承担必要的堤防修防义务工。

“凡属机电排灌站、排灌水闸受益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交纳排灌水费。”

十一、第十四条第一款改为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四条分别作为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1、“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防洪大堤或者主要间堤上破堤开口的,或者占用、损毁水利结合灭螺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排除妨碍,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强行在堤上行驶机动车辆的;

(二)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碑、界杆、界桩等河道管理标志的;

(三)损毁或者擅自变卖蓄洪区内安全船、报警设施、救生器具,或者擅自拆除安全楼、安全台的。”

3、“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除依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罚外,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4、“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二、删去第十五条。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公布。

1995年12月26日

第三篇:洞庭湖区民间生活音调浅析

洞庭湖区民间生活音调浅析

摘要: 洞庭湖区的民间生活音调丰富,内容主要跟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洞庭湖区民间生活音调一般节奏简单,比较口语化,唱腔独特,具有湖区鲜明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洞庭湖区 民间生活 音调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洞庭湖区作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其民间生活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湖湘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洞庭湖区的民间生活音调丰富,男人们在出工、收工、插田、砍竹时,常兴起而歌,兴尽而止;在晚间行路或乘凉,为振奋精神,也常随意喊唱或调侃几句。洞庭湖区民间生活音调一般节奏简单,比较口语化,内容主要跟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如春耕时节时要开秧门,种莲时要唱《种莲籽》,建新屋时要唱《赞梁》,小孩受到惊吓时要唱《喊魂》,哄小孩睡觉时要唱《摇篮曲》,小朋友玩游戏时唱《调毛虫歌》、《牵羊卖羊》等游戏歌。

一、劳动生产歌

劳动生产歌的唱词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它除了通俗、口语化、具有地方特色以外,还讲究合辙押韵、平仄分明、朗朗上口。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唱词韵律节奏为二二三,如《插田歌》(作者收集):下田三步唱一声,唱起玉皇大天尊,又请洋师断邪路,又请牡丹唤阳春。

湖区境内春耕时节,播种成厢,每厢要插枫枝,取丰收之意。农家对插秧也极为重视,谓之栽米树,春耕之前开秧门,家家户户要放铳燃炮,接打山歌的歌手到田头,用鼓、锣间奏打一曲《秧田里扯秧叫秧苗》,唱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移过田塍叫禾苗,娘屋里做女叫大姐,生男育女叫家娘,在快乐诙谐的气氛中以祈求来年的好收成;插秧时主人要热情招待插秧能手,插秧能手们往往打起《打鼓插秧歌》,歌中唱到看哒插秧看哒干,看哒五谷进哒仓,看哒哥哥讨嫂嫂,一同划去又划回,一人唱众人和,自由开朗,场面十分热烈,工作效率高。

人们在唱劳动生产歌时,十分喜欢用衬字嗯哦 或呃等衬字起腔、拖腔、落腔,如《插田歌》中的乐句起首呃字,中间的颤音拖腔呜啊以及每句的落音啰。唱歌时,时值由歌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场状况任意延长。衬字起首在胡呐喊里既具有呼唤和引人注意的作用,为正词的出现做准备,起音还预示了全曲的基本风格和情绪。

在生产劳动歌的乐句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句中呜啊呜啊、啊咿啊咿等衬句结合颤音唱腔,歌手利用口形开合使拖音的母音自然变化形成三度以内的啊呜啊呜的特殊颤音效果。在三度以内自由颤动后又紧连着时值短暂的上扬甩腔,每乐句一气呵成,形成一种辽阔、宽广、高亢的气质,为歌曲增添了唱腔上的特殊音效,形成湖区劳动生产歌鲜明的地域特征。时值短的句尾的衬字、衬词主要起到加强节奏,渲染气氛的效果。句尾的衬字一般时值短,用于带下滑的落音唱腔,这种下滑的落腔对唱腔情绪产生一种完满的结束感。

二、风俗歌

湖区百姓在建新房屋上梁时,主持的木匠一般都会唱颂赞的美言,以求新屋吉利、人丁兴旺。赞梁的歌词往往是赞誉之词,如流行于益阳县的《赞梁》东边一朵紫云开,西边一朵紫云来,两朵彩云齐喝彩,奉请鲁班仙师下凡来&&。该歌曲从节拍上是散拍子,节奏也因歌词而改变,十分自由。旋律中商音无足轻重,双乐句乐段,窄声韵,是典型的羽调色彩的徵调式。第一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前节落到宫上,后节落在徵上,形成力度弱的终止。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加花重复的平行乐句,由于终止比较弱,有利于歌词不断地重复。音调简单而统一,每句结束音sol,在实际演唱时要稍高,这是湖南特别是益阳地区的最具特点的音。

新屋梁一般要选最好最直的木头,中间要画上太极图案、上梁时间、屋主人姓名,以显示代表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赞梁时,主持的木匠一般根据现场的情景即兴创作歌词,套进固定的曲调中,所以《赞梁》的节奏自由,而少有规律性的节拍。主持的木匠在梁上一边唱一边向下面的人群撒乡里自制的饼、粑粑和糖果,抢东西的人越多就表示财旺福旺,主持的木匠在上梁结束后往下丢锤子刀具时,还要故意说下面有人吗?,下面的人一定要回答有人,这样才寓意人丁兴旺。

在湖区民间,小孩被吓后,夜里就会常常做梦,人们往往被认为是丢了魂魄,于是,由老婆婆在黄昏或晚上抱着孩子,提着马灯,烧支香,到小孩经常玩耍的地方吆喝喊唱,有的还呼唤小孩的姓名,以图喊归其魂魄,产生喊魂歌。喊魂歌同样具有典型的湘中民歌色彩,如流行于益阳民间的《喊魂》,该曲分两曲,第一曲为湘羽调式,但非典型,商音用得较多,结构上为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体,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同两头换中间,且中间也为变奏,各句各由两个乐节组成,每句的第二个乐节都扩展成了3个小节,形成非方整型结构,整个节奏单纯、简洁、音调平缓朴素,音调集中在宫商角三音组之上,歌曲音乐简单统一。第二曲同样以羽调式为基础,异调终止于徵调式上。结构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非方整性乐段,音调上往往以宫音开始,羽音收束。每句的旋律形态都为拱形结构,结合节奏的阻碍性,对一句一叹的歌词和悲伤的情绪作了十分到位的诠释,如泣如诉,异调终止于徵音上更突出了从悲伤到哽咽的情绪状态。

三、游戏歌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吟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儿歌,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洞庭湖区的游戏歌包含有丰富的自然、社会或人生方面的知识,如游戏歌《两个伢伢拍巴掌》,歌词里有苏州羊毫做笔的经验,有端午包粽子的风俗礼节,还有牛郎织女故事。歌词韵律整齐,节奏与游戏动作协调一致。音乐旋律随着歌词的音调起伏而起伏,节奏简单、轻快,律动性强,口语化,音调上每句的开始都是由角、羽两个音加上宫或角形成的宽声韵。然后进行引申变奏,形成整个乐句。调式上为缺少高音的角调式,这是湖南独特的调式特征,旋律高潮不明显,结束终止感不强,有利于不断地反复。

洞庭湖区地自然环境特殊,有山有水,自然资源丰富,加上历史上因战乱带来的人口迁徙,吸引和吸纳了华夏、蛮夷和土著诸多民族人民在此杂居。以致本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方面既有原住民的特色,又有大融合的复杂,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学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四篇: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

水利建设与管理改革

工作座谈会

言 材 四川成都 2014年4月

目 录

1.认真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 切实维护流域良好水事秩序

长江水利委员会 1

2.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川省水利厅 6

3.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 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

江苏省水利厅 10

4.河道管理力推“河长制” 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天津市水务局 16

5.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生态水利

湖北省水利厅 21

6.强化管理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 24

7.开展划界竖桩 规范河道管理

河北省水利厅 28

8.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提高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辽宁省水利厅 32

9.创新管理机制 助推美丽浙江

浙江省水利厅 35

10.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加快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安徽省水利厅 39

11.规范招标投标 强化质量监督 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

江西省水利厅 42

12.创新建管模式 实化工作举措 全力确保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完成

湖南省水利厅 47

13.深化改革 强化监管 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广东省水利厅 51

14.探索创新 狠抓落实 实现重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跨越

重庆市水利局 55

15.务实创新 大胆探索 扎实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云南省水利厅 59

16.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切实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四个安全”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63

17.创新体系 强化责任 不断把“河长制”管理引向深入

无锡市水利局 67

18.在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阆中市水务局 70

认真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 切实维护流域良好水事秩序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一、长江委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概况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资源丰沛,航道及岸线条件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自然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管理任务也随之日益加重。随着水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和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轨道,流域内水事秩序良好。

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我委不断探索实践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理顺了管理体制;二是逐步健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有关法规制度,管理行为日趋规范;三是通过逐步引导和规范,项目业主依法履行许可手续的意识逐步增强;四是注重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质量,强化专家技术审查,各级、各部门共同把关,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委许可涉河建设项目每年都在100项以上,2010年168项,2011年171项,2012年164项,2013年143项。做到了在保障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2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同年水利部批准我委成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主要职责是负责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编制长江干流采砂规划及流域内重点江河湖泊采砂专项规划,负责长江干流采砂总量控制以及长江干流省际重点边界河段采砂和长江干流吹填固基等工程性采砂活动的许可等。10多年来,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同心协力,航道、海事、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现了从“九龙治砂”到“一龙管砂”以及从“滥采、滥挖”到“依法、科学、有序”的巨大变化。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逐步完善配套法规建设,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2002年,我委根据水利部《关于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水管„1995‟5号),结合长江流域实际,颁布了《关于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审查发放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的范围及规模的通知》(长江务„2002‟358号),进一步明晰了我委与各省(直辖市)的许可权限,理顺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2009年,颁布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办事指南》、《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范了审批流程,明确了办理程序、时限及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2013年颁布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涉河建设方案报告编制导则(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申请人报送的涉河建设方案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采砂管理方面,2003年水利部联合有关部委制定了《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标准》。同年,水利部及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直辖市)制定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我委和沿江有关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制订了采砂许可办法、采砂现场监管办法、非法采砂机具拆除标准、砂石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违反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与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较全面地建立了采砂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依法行政、遵章办事的良好局面。

二是大力推进行政许可改革,加快服务窗口建设

我委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为宗旨,以“集中审批,优化程序,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为目标,在委办公室设立了行政许可服务处,统一承担申请文件的受理和许可文件的送达,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推行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 2005年,我委颁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专家评审管理办法》,除重大项目由委组织评审外,其余项目均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组织专家评审,专家组成包括我委专家库中相关专业特邀专家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专家评审意见作为管理部门许可时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审批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逐步完善相关规划体系,指导和规范河道管理行为

我委先后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报告》、《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应急报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长江上游干流宜宾以下河道采砂规划报告》。在一系列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依规的轨道,监督管理和行政许可行为逐步规范。

五是不断加强监督检查,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在积极配合水利部做好流域内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同时,委属水政与安监局、建管局、砂管局等部门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一些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有力打击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震慑了非法采砂者嚣张气焰,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我委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权限有待调整

2002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职责、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按照该通知,部分原授权由珠江水利委员会审查的西南诸河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应调整为由我委许可。恳请水利部按照我委调整后的职责,尽早对我委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权限重新授权。

二是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

我委目前主要是根据不同河流和不同河段的防洪形势及河道管理要求,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对不同类型的涉河建设项目,— 4 —

按照基本统一的控制原则进行涉河建设项目审查许可。建议水利部尽快组织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审查许可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条件成熟时颁布实行。

三是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采砂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砂石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采砂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建议水利立项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动态动态监控系统建设,以实现对涉河建设项目的动态监控,对违法涉河建设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建议水利部指导和督导沿江各省(市)加强以“四个专门”为主要内容的采砂管理能力建设,特别是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执法水平,为履行好采砂管理职责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急需落实到位

由于长江河道砂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非法采砂反弹,采砂船舶增多,沿江砂场增加等问题将长期困扰采砂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受地方政府重视的地区,采砂管理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反之则采砂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建议水利部督导各地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采砂管理责任制,促进采砂管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努力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的核心目标

四川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水利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面对特大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的严峻考验,以及加快发展、灾后重建的双重压力,坚持以水利建设质量管理为基石,规划、设计、施工多条战线作战,攻坚克难,坚韧前行,水利建设的发展速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

一方面,我们立足省情,着力应对特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灾害,加快水利建设发展,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全省水利建设提速增效。

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积极规划实施“西水东调、北水南补”工程,构建以“五横五纵”调水补水网络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臵体系,加快推进大中型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从2010年起,每年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不少于10座。大力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6座中型病险水库主体开工建设,21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初设完成审查,149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工,694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工。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累计安排小农水重点县137批次,覆盖106

个县;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19万农村居民和151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防汛减灾工程建设,建成堤防87.214公里,2012年前规划实施的28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综合治理河道长度978公里。2011-2013年列入国家治理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117个县主体工程已完成并投入运行,其中96县通过初步验收;新增55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已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将在2014年汛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有效抗击“5〃12”、“4〃20”特大地震灾害,以及多次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以确保工程安全为首要任务,全力抓好灾区险情排查,对险情重、影响大的受损水利工程抓紧开展应急修复,有效遏制了工程险情的进一步扩大。2008~2013年,全省水利投入累计达到1216亿元,建成、在建或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67处,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5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7万亩,水利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另一方面,我们着眼长远,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建设质量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工作谋划。去年12月6日,魏宏省长、史哈副省长在听取我厅水利工作汇报后,原则同意2013~2017年全省水利工作基本思路和重点,明确决定完成水利投资1238亿元,缺口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和融资解决。这在四川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下一步大规模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法治建

设。建立和完善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法规保障体系,《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纳入了省政府2014年立法计划。三是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建设管理制度,中央及省投资水利项目巳全部进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进行招标投标,并开展了电子招投标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省质量监督中心站挂牌成立,全省21个市州均已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制订了《四川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程序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加大了现场监管力度。五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协调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对骨干水利工程,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专管机构,推行专业管理,试行管养分离,落实专管机构“两定、两费”;对小型水利工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强化赋权释能,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三有五落实”(产权证书、运行制度、工程档案“三有”,产权所有者、管理者、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五落实”)。六是加强稽查检查。制定了《四川省水利工程稽察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稽察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用于指导、规范稽察工作。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水利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水库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汛前安全大检查、水利普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水利行业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经营行为行动等工作,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四川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项目法人管理能力不足,重前期轻建设、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难度增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和部署,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以骨干为支撑,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是加快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集中建立项目法人机构。

三是强化招投标监管,充分发挥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强行业招投标活动中监管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法人自行招标。

四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库,建立水利市场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投标资格管理挂钩机制,加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告力度,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

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

江苏省水利厅

江苏滨江临海,河网密布,水利禀赋得天独厚,水利工程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等重要机遇,着力加强工程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建管体制改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我们积极适应“十二五”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大和质量要求高的新形势,不断深化建设体制改革,推行招投标方式创新,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一是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试行办法》,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丰富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组建模式,并在重点建设项目上先行先试。今年将稳步推进“代建制”,加大探索创新建管模式的力度。

二是全面实行招投标电子化。投资627万元建设完成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并投入运行,系统操作便捷,交互方便,实现了招标投标全过程网络化、电子化、远程化。目前我省重点骨干工程已全面实现电子招投标。

三是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以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暨质量强水工程行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政府监管职能,颁布《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和《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全省已有12个市和34个县(市、区)独立设臵了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今年,我们将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集中监理的指导意见》,拟对同一地区在建的中小型工程实行区域集中监理。

四是积极创新工程稽察方式。2013年稽察项目54个,项目总投资约31.17亿元。抓好专项稽察工作,选择部分稽察项目委托有资质检测单位进行实体质量检测,开展招标投标限价、农民工工资、强制性条文宣贯等专项稽察。

二、突出机制创新,推进河湖库长效管理

江苏美,美在河湖水。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河湖管理,作为水利部门履行管理职责、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一是加强河湖立法。根据河道、湖泊、水库管理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开展立法工作.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并将《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列入“十二五”立法计划,省政府制定《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江苏省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意见》等规章制度,为水利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创新河湖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河道管理“河长制”、湖

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水库管理三级责任制,不断提升河湖库的管理和保护能力。目前,各省辖市均出台了“河长制”实施意见,全省727条省骨干河道已有90%落实了“河长”,水利、财政部门联合建立了“河长制”考核机制。今年,将建立完善河道巡查保洁管护制度,实现所有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和巡查管护人员全覆盖。省管湖泊全部建立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建立水利牵头沿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湖泊联合巡查和综合依法管理,形成湖泊管理合力,务实解决管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中的问题。全省908座在册水库,全部落实了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逐库落实三级责任人,按照规模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小型水库管理所,实行规模化集中管理。目前,全省860座小型水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落实了1至2名巡查管护人员。

三是编制河湖管护规划。先后完成了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全省河网水系规划、全省水功能区规划、骨干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规划、重点湖泊退圩还湖规划、长江河道采砂规划,正在编制河湖资源管理信息化规划、湖泊管理能力规划。为增加湖泊水域面积,恢复湖泊调蓄能力,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省政府已批复8个省管湖泊退圩还湖规划,退还湖泊自由水域面积132.9平方公里,实现了防洪减灾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开发效益的多赢。

四是提高河湖管控能力。开展了河道管理蓝线、湖泊保护范

围线和水库库区管理范围线的划定和勘界定桩工作,对12条流域性河道和16个省管湖泊进行了卫星遥感监测,对局部水域岸线开展无人机航拍监测,对遥感遥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收集整理、定期会商,及时处理。去年我们利用监测成果,下决心清除了洪泽湖2010年以来4.7万亩非法圈圩。今年,我们将遥感监测范围覆盖到48座大中型水库,以实现全省重要河湖库全覆盖。

五是加强河湖资源管理。采用0.3米分辨率航拍影像对全省75平方米以上的水域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涉河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水域等效替代、占用补偿,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对长江工程性采砂项目,坚持科学论证、规范许可,强化后期监督和综合评估。在非法采砂管控和治理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采砂管理执法网络,完成14个长江采砂管理执法基地建设,并与海事、航道、公安等部门在法律框架内密切配合,构建以日常巡查管理为基础、集中打击为手段、舆论宣传为辅助的高压严打体系,对非法采砂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威慑、可防可控。去年以来,我们对淮河干流和洪泽湖非法采砂加大打击,取得了初步成果,滞留采砂船只明显减少。

三、突出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牢固确立“以管理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坚持以技术管理为基础,以水利工程管理考核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

一是完善工程管理技术标准。先后颁布了沿海挡潮闸操作、— 13 —

水利工程观测、白蚁防治、泵站运行、泵站主机组检修等技术规程,印发了堤防、水闸、泵站、水库四类工程技术管理办法,制定了泵站水闸安全鉴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小型水库管理、维修养护项目管理等管理办法,出台了“河长制”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湖泊管理、小型水库管护等考核办法。

二是加强工程安全运行。坚持管理单位在建设过程的提前介入,确保工程一建就管。注重水利工程日常检查观测和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开展运行管理督查,开展水库安全报告制定试点。严格工程定期安全鉴定制度,对鉴定为三类、四类的工程,及时组织开展前期工作,尽早列入除险加固、更新改建计划。加大工程维修养护财政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维修养护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监管,开展绩效评价,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

三是推进工程规范化建设。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管理单位为目标,制定考核创建计划,加强技术指导,建立扶持引导政策,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到去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水管单位177家,其中国家级14家,占全省县级以上水管单位总数的32%,市县覆盖面达到67%;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型水库管理单位204个,占全省小水库总数的24%,市县覆盖面接近70%。

四是注重科技引领。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积极推进遥测遥感、现代化通信、物联网技术等在水利工程

运行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利工程的安全保障水平。

河道管理力推“河长制” 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天津市水务局

一、河道水环境推行“河长制”管理

天津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治理。2013年1月,天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天津市水务局《关于实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的意见》,标志着我市“河长制”正式实施。

河道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截污治污、水资源保护、环境卫生整治、日常维护保洁、堤岸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清理违法违章建筑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

我市2008年至2013年连续实施了两轮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9.7亿元,综合治理河道110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65座、新增处理能力150万吨/日,新建配套管网1500公里,封堵排污口门976个,建成水环境在线监测中心。

去年10月我市启动实施“四清一绿”五大工程,我局牵头组织实施其中的“清水河道”工程。该工程坚持控源、截污在先,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计划利用3年时间解决1143家工业废水直排等企业污染问题,治理718家规模化养殖排污问

题,治理995个入河排污口,建设64座污水处理厂及1174公里配套管网,改造140平方公里合流制地区,建设河道生态走廊,治理587公里二级河道,实现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水系连通循环,构筑与美丽天津要求相适应的水环境体系。

(二)建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自2012年筹备“河长制”工作之初,下发了《关于加强天津市河道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天津市河道水环境管理考核暂行方案》,要求水务部门率先承担起在河道水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对已治理的河道率先实行“河长制”,其他河道要加快治理步伐,治理一条纳入一条。

我局作为牵头部门,通过六项具体管理制度落实“河长制”管理。一是建立完善工作协商制度。市及各区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河长办)设在水务部门。河长办主任由水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担任。通过河长办这个平台,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垃圾、排污、违建、绿化等水生态环境管理问题。二是建立完善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媒体公布了133条(段)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和57名“河长”名单。各河长又细化分解落实责任至街镇、村单位责任人,组织对河道水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保洁。三是建立完善考核工作制度。制定考核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细化了截污治污、河道水质、堤岸水面环境、绿化景观、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管理标

准。自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市河长办组织现场考核检查830次,编制完成考核月报24期,下达整改通知58份,累计整改河道248条、1731个点位。四是建立了养护资金奖补制度。河道水生态环境日常养护资金以属地区县政府为主筹集,市级财政新安排专项资金,按照考核成绩实施“以奖代补”。五是建立了社会监督制度。全市各级河长办共聘请社会监督员290名,监督员每月定期向市河长办上报监督情况,成绩列入相关河长当月考核成绩。设立河长公示牌400余个,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受理举报投诉。六是建立了定期宣传制度。通过新闻通气会、报刊专版、电视专访等形式,对“河长制”管理进行深入报道,对河长进行专访,现场对河道保洁人员、沿河居民采访,宣传实行“河长制”管理给水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三)工作成效

一是建立了顺畅的河道水生态管理机制,落实了管理责任;二是提高了河道水生态管理意识,落实专业保洁队伍和养护资金;三是改善了河道水环境,2013年全市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1338.5公里增加到1616.2公里,同比上升20.75%;黑臭河道长度由332.68公里减少到275.92公里,同比下降17.06%。

二、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积极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市辖10个区县均统一组建了事业性质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承担本地区各类水务工程建

设管理工作,实现了有编制、有部门、有人员、有制度、有场所和财务独立建账。

(一)项目法人集中管理的优势

一是常设机构人员固定,有利于积累管理经验,形成专业化管理团队。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使用,避免了人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内设机构合理设臵,部门职责清晰,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四是项目法人集中管理,有利于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行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项目法人结合机构职能和区县水务工程特点,设臵综合、技术、财务等内设部门,明确部门人员及岗位职责。制定涉及建设程序、工程技术、质量安全、征地拆迁和财务合同等方面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依法管理、按章办事。二是严格建设程序。要求项目法人严格履行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公开招标确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严格履行施工图审查程序。三是加强现场管理。各项目法人成立项目部,每周组织质量、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隐患限期整改,形成闭合管理,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与进度。四是严格监督检查和考核。市水务局对项目法人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项目法人座谈交流,定期开展互查互比互看活动,为项目法人搭建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五是强化学习培训。市水务局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展

建设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累计培训300人次,项目法人持证率由30%提高到了50%,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生态水利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千湖之省”美誉。近年来,全省水利系统坚持建管并重,把加强湖泊保护和严格河道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形成了举全省之力确保“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的良好局面。

——以碧水长流为目标,让“千湖之省”的美誉代代相传。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省人大颁布《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省政府将湖泊保护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与各市(州)签订《湖泊保护责任书》;出台《关于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省长为组长,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批准省水利厅加挂“湖北省湖泊局”牌子,明确12名公务员编制,负责全省湖泊水库工作,确立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湖泊保护主体地位。

二是加强科学规划。以省政府文件公布两批共755个湖泊保护名录,科学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全省3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8个)的水利综合治理规划,相继启动各市(州)30平方公里以下湖泊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启动全省城市湖泊水生态修复和江河湖库连通工

程项目规划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湖泊治理。完善湖泊堤防、排水闸渠、排涝泵站等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升湖泊防洪减灾能力。先后组织实施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黄石磁湖、鄂州洋澜湖生态修复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百湖(河)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制订湖泊保护巡查月报制度、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湖泊事权划分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监管,开展全省湖泊保护大检查,落实湖泊巡查制度。

五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承办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湖泊保护与开发利用”分论坛;联合《湖北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千湖新记”,已刊发54期,社会反响强烈。启动《湖北省湖泊志》的编纂。联合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开展“爱我千湖”志愿者活动,举办“爱我千湖”征文和“湖北最美湖泊”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利用报刊媒体、现场宣传、在湖堤设立永久性宣传牌等形式,加强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宣传,营造爱湖、亲湖、护湖、养湖、美湖的社会舆论氛围。

——以严格管理为抓手,让依法治河成为社会共识。一是推进管理与养护改革。有计划开展河道堤防管理改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总结推广管养分离、堤防养护货币化等做法,有效提高管理和养护人员积极性,有力推进了河道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出台《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湖北省河道堤防管理考核标准(试行)》等,为规范河道堤防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管理考核。建立了基层管理段月考月评、分局(总段)季度考评、市局半年考评、省级考核的管理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管理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管养经费、绩效工资、年终表彰等挂钩,推动了堤防管理。

四是抓好日常运行维护。以堤顶路面和堤防迎水面、背水面“三面光”为重点,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堤防工程良好外观形象;以堤防“两林”建设为抓手,落实土地权、林地权、管理权。

五是规范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管理范围,把好“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资料备案”三个关口,依法做好涉河建设事项许可工作。对较大的建设项目,在做好防洪影响评价等科学论证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现场察勘、充分听取基层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意见,使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和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河湖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加强河湖管理,探索河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全面改善河道湖泊生态系统,让河湖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实现可持续利用,为“生态水利、美丽中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强化管理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3年,黄委深入贯彻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建设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一、认真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质量管理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后,黄委主任陈小江立即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分析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特点,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陈雷部长重要讲话、扎实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会议要求,结合黄河工程建设实际,在认真调研、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黄委2013年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主题和目标,重点部署了两次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活动,并从开展宣传活动、完善制度标准、组织培训教育、强化政府质量监督、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开展定期质量检查、落实第三方检测与日常监督、加强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激励工作机制等10个方面、22项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

二、扎实开展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确保检查工作实效

按照质量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安排,2013年,黄委在全河开展了两次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一是上半年质量隐患大检查“项目多、手段硬、问责严”。在委属各单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由委主管领导、建管局负责人带队,组成3个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含第三方质量检测)和查阅工程建设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闸除险加固、危房改建等25个项目进行了抽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参建单位,并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对未检查到的工程项目,要求下级建管部门要举一反三,做到全面检查覆盖。二是下半年质量管理检查凸显“深、细、实”。由建管局负责人带队,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检查组,本着查深、查细、查实的原则,通过察看工程外观质量、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和查阅内业资料等方式,分别对河南和山东段的8处工程进行了检查,对于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项目,检查组现场召集参建各方,提出解决措施,达到了有针对性的现场培训宣贯有关质量要求的目的。

三、加强问题的整改落实与问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质量隐患大检查结束后,黄委及时召开了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问题整改工作会议,通报质量隐患大检查活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与措施。印发《关于对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明确了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对于一些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共性问题,要求必须严格

按照“认真、全面、严格、彻底、问责”的要求,下大决心加以解决。印发《关于对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发现突出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的意见》,对在大检查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提出了严肃的问责意见。针对质量隐患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派出检查组进行了专项复核,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013年,黄委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完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黄河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逐步形成了符合黄河实际、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二是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健全。以质量管理目标为核心,健全完善了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薄弱环节管理。三是政府质量监督不断强化。进一步健全了黄委及所属各有关单位质量监督机构,充实了专职质量监督人员。四是质量管理手段得到创新。开发使用了黄河防洪工程可视系统,出台了《关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可视系统抽查结果处理的意见》,实现了对重点工程现场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现场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年的有效开展,促使了行业全员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牢固树立,质量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全年共开展“飞检”和质量检测82批近2600个点次,合格率均在95%以上,— 26 —

实体工程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下一步,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不断健全完善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测等单位依法各负其责的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升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与能力,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继续推进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划界竖桩 规范河道管理

河北省水利厅

近两年来,我省有序推进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竖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河道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一、直面问题,政府层面推动划界竖桩工作

多年来,我省境内河道不同程度存在着界限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加之河道常年干涸,导致非法设障、肆意侵占河道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能力。2012年汛期,我省大清河、滦河水系发生局部暴雨洪水,造成“小水大灾”的严重后果。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4年底前,完成全省汇水面积200km以上的353条、总长2.27万公里河道划界竖桩任务。为确保河道划界任务的完成,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划定主要行洪排沥河道和跨市边界河道管理范围的通告》、《关于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省政府要求,划界竖桩工作由各级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并把划界竖桩工作纳入对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对逾期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暂停新增水利项目审批和经费安排,取消水利改革发展考核和农田水利建设“海河杯”评比资格。

2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划界竖桩方案》均已经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划界经费多数得到了落实,界桩制作已完成10万多根,界桩埋设完成5000多km。

二、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划界竖桩基本原则

河道划界竖桩情况复杂,直接牵涉群众利益,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以下原则:

1、权属不变。我省河道多呈宽浅的形态,河道内有400多个村庄和大量耕地,土地权属和使用情况非常复杂。考虑到国家现行土地政策、社会稳定、征地费用和时间要求等因素,这次划界确定了管理范围内土地权属不变的原则。在政府《通告》中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止性行为。

2、明确权责。按照河道等级,省级负责24条主要河道和17条跨设区市边界河段划界任务,总长度3010km;市、县负责其他329条河道、总长度19690km的划界任务。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界桩制作,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界桩埋设。

三、深入研究,合理确定划界技术标准

我们在汇总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区别山区与平原、行洪与排沥、有无堤防和有无规划等不同类型的河道进行典型分析,制定了不同的划定标准。

1、洪水标准:有规划的河道按照规划防洪标准划定;没有规划的按10年一遇标准。对于局部河段,根据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洪水造成的危害程度,结合河系防洪规划、城区发展规划

与河道治理计划,适当提高标准。

2、范围标准:对已确权的河道,按确权边线确定;对未确权而已划界的河道原则上维持原状,如不满足工程保护要求或不切实际的本次予以修正;对既未确权又未划界的河道又区别有无堤防、山区与平原分类进行了详细规定,避免了地区不同、难易程度不同造成的同一条河道管理范围大小悬殊的现象。

3、标界标准:河道管理范围以埋设界桩为主,界桩间距原则上控制在80—100米。在山区和城区段,标界可采取其他方式标示。为确保界桩制作和埋设质量,还印发了《河道界桩工艺流程及质量技术要求》。

4、归档标准:要求界桩坐标标注在万分之一电子地图上,并附有方案说明。有关文本、图表及声像资料齐全并整编归档,以供验收和管理查阅。

四、强化措施,全面完成划界竖桩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政府要求,各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河道划界竖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为取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省政府印发了《通告》,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2、落实项目经费。河道划界竖桩需要现场踏勘、资料搜集、方案编制、界桩制作、界桩埋设等工作。据测算,全省2.27万km河道需要界桩40多万根,总投资约1.5亿元。按照省、市、— 30 —

县分级负担的原则,考虑到地方财力,省级财政除负担省级河道划界竖桩经费外,还对市县给予1/3的经费补助。目前,省级6100万元资金已落实,市、县落实资金3600万元。

3、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河道划界竖桩工作政策性与专业性都很强,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此都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省水利厅和监察厅建立了联合督查督办制度,去年先后两次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在帮助地方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对工作进度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奖励。省水利厅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分对前五名的市采取以奖带补形式实施奖励,2013的评比已完成,近期将兑现奖励资金。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提高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辽宁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水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工建设了一批战略性、保障性、控制性的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北、中、南”三线水资源配臵格局,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中,在建的“北”线重点输供水工程是解决辽宁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线路总长597公里,概算投资304.7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全省20余座大型水库、9个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联调及优化配臵的目标,受益人口达2000万。

下面,结合我省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将工程在招标、质量、进度和审计服务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向大会作以汇报:

1、严控工程招标。一是建立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重点输供水工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重要标段的招标文件,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专题会议,解决招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省纪委专设重点输水工程监督检查驻在组,会同省纪委驻水利厅监察室、省水利工程招标办公室,对工程招标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管。三是组建了

高质量的评标专家队伍。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参与评标工作,确保评标质量。四是狠抓细节落实。对每次招标,省厅都组织充分调查,严格测算。在PCCP管材招标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上百次的测算,数十次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实现了优先队伍、保质控价的目的。目前,累计完成142个标段的招标项目,合同额为226.93亿元。

2、严控工程质量。一是完善质量监督体系。项目法人设立4个分局驻扎一线靠前管理,及时解决安全、质量和进度问题。省质量监督机构派出4个现场质量安全项目站,独立开展安全和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安全和质量全程可控。省重点工程领导小组派驻监督检查组,对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二是提高设计标准。砼标号由C30提高到C35;管道承插口长度较标准长8毫米,以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承插口间隙过大导致密封失效。三是严格控制原材料。在检测合格的生产厂商中,通过竞价的方式,确定了钢材、水泥、外加剂、胶圈、橡胶止水带、防腐材料、粉煤灰等材料供应商,保证原材料质量。同时,由承包商自办10个砂场,管材生产用砂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提高了管道耐久性。目前,主体工程累计评定单元工程7809个,优良率91%;探洞工程累计评定分部工程152个,优良率96%,评定单元工程4588个,优良率88%。

3、严控工程进度。一是落实赶工奖励政策。制订了工程考核补助办法,每半年对参建单位的安全、质量、进度等进行考核,— 33 —

在省政府落实4亿元赶工补助费基础上,今年又拿出4亿元专项用于一线施工人员的奖励,激励了参建各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总结推广成熟施工方法。积极总结不同地质条件下管槽开挖、降水、基础处理、安装等一整套施工工艺和方法并实施,为安全、优质、高效实施管道安装提供保障。三是建立突发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成立不良地质段处理和TBM设备抢修等2个专业服务队,及时处理工程的突发问题,减少工期损失。

4、全过程审计监督。采用招标方式聘请知名的审计服务中介机构,对工程的建设管理、合同执行、质量进度、财务管理等12个方面工作开展全过程审计服务,提高和规范项目的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风险。2013年,审计服务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40条,有效规避了资金风险。

2014年,我们将全面落实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安全、质量、进度和节资等控制措施,扎实推进工程建设,确保辽宁西北部早日用上优质水,真正让水利部放心,让受益地区和群众满意。

创新管理机制 助推美丽浙江

浙江省水利厅

近年来,浙江省在强化河湖水域保护管理和水库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和突破,推进了全省水利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立法铸屏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浙江首先是亮出法律这把利器,依靠法律的强制性,遏制占用水域行为。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分类管理”和“占补平衡”是《办法》的创新和亮点。2012年我省又颁发施行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河道管理体制、涉河建设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分类管理”就是对水域按照“重要”和“非重要”进行分类,对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分类管理为水域保护划定一条红线:即非基础设施项目一律不得占用重要水域。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原来只要审批就可以占用水域,使保护流于形式的情况。“占补平衡”是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借鉴,要求建设单位根据所在地水域保护规划,用实物平衡或者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方式,实现水域面积、容积和功能的占

补平衡,从而有效限制对水域的过度占用,保障水域的可持续利用。

二、占补平衡抓落实

在涉河涉堤(占用水域)项目管理中,我们以占补平衡为着力点,抓好《办法》的具体落实。占补平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物型占补平衡,即占多少补多少,就近就地补偿。对开发区等区块性项目一律实行实物型占补平衡,土地出让前进行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审批,区块内的水域位臵允许调整,但区块用地红线内的水域不得计入土地招拍挂的数量之内,在区块的用地红线内按面积、容积双平衡及功能等效替代的原则进行水域的沟通开挖。二是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由水利部门代为实施占补平衡。这类项目因条件所限,无法实施实物型占补平衡,如涉河桥梁两岸已建有标准堤防,或一岸是山体一岸是标准堤防,对此类项目在满足行洪要求和尽可能少占用水域的情况下,允许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对高速公路等线型项目,考虑因线路走向等因素所限,通常采取实物和缴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偿。据《浙江省2012年水域通报》统计,2012年我省共审批占用水域项目667项,其中全部采用实物占补平衡的项目239项,占总项目数的40.1%,对无法实物平衡的项目,均缴纳了占用水域补偿费,并实现专款专用,既支持了项目建设,又有效保护了水域。

三、服务提效率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事后监督的总体要求,我省着重

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权力清单明职责。我厅通过职责清理,对行政许可项目采用联合审批、减少省级审批事项或委托下放审批等形式,进行简政放权,同时编制了职权履行流程图、监督管理制度等,明确和强化责任,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效率;二是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将优质服务贯穿于严格管理的全过程。

四、监管出新招

一是开展水域动态监控工作。为加快水域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2012年开始我省开展了水域动态监测工作,即借鉴土地和林地管理的经验,利用遥感影像,快速掌握水域动态变化情况,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主动监控和自下而上汇总统计相结合的水域动态监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水域管理效率。二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从2011年起,我厅委托专业机构,对由省审批的涉河涉堤(占用水域)项目进行测量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2013年起又委托科研设计单位开展全省大型水库安全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并反馈给水库管理单位。

五、养护物业化

针对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物业化、专业化管理。如龙游县对小型水库实行县级集中管理、乡镇区域化集中管理、村级自主管理和农业大户包干管理等四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物业管理暂行办法》、《温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成立了20多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试行水利工程管养

分离和物业化管理工作;舟山市定海区组建了水利工程养护工程公司,对区水利局所属水库实施专业化维修养护,建立完全合同化的管理方式。同时我省设立小型水库巡查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目前,正研究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补助政策,省级财政拟先期对落实管护单位的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库给予补助。

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加快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安徽省水利厅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作以汇报:

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做法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从深层次激发各地改革的动力。2013年年初,我省就确定了“农田水利建设提升与管理创新年”活动的主题,一手抓工程建设提升,一手抓管理体制创新。印发了《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安排试点经费1765万元,在全省选择260个试点单位,在深入调研、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事权划分、理顺产权关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元投入,加强指导监管、支持自主建设,发挥工程效益、创新管护机制,配套扶持政策、培育市场主体”五项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二是明晰工程产权,探索解决“工程权属”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安徽实际,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按原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

权;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探索按“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的办法,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针对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趋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约定流转给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地域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原产权不变,使用权和管理权流转给新型农业主体。

三是落实主体责任,探索解决“工程由谁来管”的问题。结合安徽的实际,试点探索“两证一书”制度,即确定产权主体,颁发所有证;落实管护主体,颁发使用证;明确各方责任,签订管护责任书。对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受益的工程,指导受益范围农户建立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加强管理。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承包范围内的工程,签订管护协议委托其管理使用,指导其建立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

四是多方筹集经费,探索解决“资金如何落实”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有效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多元投入。主要明确了几个方面的资金渠道:一是市、县财政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二是各县区可从下达的农水项目和涉水项目工程经费中提取1%,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三是受益主体和农户通过“一事一议”提取部分管护经费。四是从土地出让金和水利基金中提取部分管护经费。五是利用水土资源和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

五是创新管理模式,探索解决“工程如何管护”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为此,我省主要探索了5种新型管护组织。一是按行政区划以乡或村民组成立水利维修养护公司,二是以工程类别成立水利养护公司,三是以水利合作社(用水户协会)承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四是由乡政府或村委会将小型水利工程打捆发包,“花钱买服务”管理维护,五是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经营范围内的工程进行管理维护。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把握改革方向。在明确事权划分、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产权主体、管理经营主体、受益主体的权责关系,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监管考核和奖补激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二是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省级拟出台《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实施办法》,对改革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规范具体操作程序。鼓励村集体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建、自管、自用、自维护,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管理创新。

三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省级正在制定《安徽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大改革力度,实行试点先行。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培育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管理。

— 41 —

规范招标投标 强化质量监督 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

江西省水利厅

根据会议安排,重点汇报我省水利工程招标投标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一、多措并举,大力规范招标投标市场

(一)推进水利建设项目率先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2008年12月,江西省、南昌市共同组建“江西省南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目前全省设区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县城区外所有乡镇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站。省市县乡四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江西省水利厅积极推进进场交易,要求省属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进入设区市以上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市县所属的水利项目必须进入县级以上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其他未到达公开招标条件的小型水利项目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简易交易,所有水利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全部做到了“应进必进”。

(二)推进水利工程电子招标投标。我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招标投标进入江西省公共资源网交易。主要做法:一是成立机构。我厅成立水利工程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及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

— 42 —

室,抽调专人,加快推进。二是明确责任。2011年3月,我厅制定《江西省水利工程公共资源网上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水利工程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业模块建设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确立时间节点。三是建章立制。我厅制定《江西省工程建设项目网上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确保水利建设项目电子招标规范有序。四是强化培训。2012年,我厅组织在赣水利施工企业219家349名技术人员开展网上投标业务集中学习和强化培训。五是加强监管。我厅研制开发“江西省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指纹及影像考勤管理系统”,对施工企业法人代表、建造师等项目关键人员采集电子影像和指纹,要求施工企业中标建造师每月2次到项目所在地进行指纹考勤,并将该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进行对接,对不能满足考勤要求的施工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直至暂停投标资格。2013年底,所有承担省境内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代理机构在同一银行设立投标保证金专户,受我厅委托,由银行对潜在投标人投标保证金实行统一管理。该专户仅与潜在投标人基本账户和政府罚没账户往来,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与保证金专户发生其他资金往来关系,从而杜绝开标前潜在投标人信息泄漏。

(三)推进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我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水利建设市场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集中力量建章立制。制定了《江西省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施工监理、招标代理机构信用登记管理办法》、《江西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

— 43 —

为管理办法》、《江西省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不良行为认定标准》、《江西省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资质申报材料审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水利建设招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目前在赣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水利建设市场主体520家企业、2万条信息正在开展信用登记复核。

(四)加强与职能部门密切联动和协作。一是与省监察厅联合开展全省水利建设市场调研和加强电子招标监督管理。二是与省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通知》,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水利招投标的必经程序和廉政“防火墙”。规定对未出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记录的投标企业,取消其投标资格;对行贿犯罪行为的投标企业或人员,实行评标扣分。三是建管、安监、稽察、质监等厅职能处室单位协同加强监管。2013年组织质量巡查300余次,质量飞检50个在建项目,重点稽察52个不同类别项目;各设区市重点抽查工程现场100多处,发出整改通知25份,直接约谈10家施工和监理法人,全省通报5家企业,行政处罚40多家企业。

(五)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一是针对部分在赣施工企业网上主要信息弄虚作假、骗取水利工程投标资格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先给予企业1个月自查自纠宽限期,主动申请虚假信息下网不追责;然后对200多家企业共1100余条信息函调核实。经整治,64家企业239条虚假信息在自查自纠阶段主动申请下网;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为且不主动整改的15家企业被清除出江西

— 44 —

省公共资源交易网;32家外省施工企业被迫退出江西市场。二是针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集中反映的我省水利建设市场问题,开展水利建设领域整治专项活动,重点查虚假信息、借挂资质、转包分包、现场质量安全、违规资金等。目前我厅已专门抽调4个组,重点抽查了11个设区市27个县市区62个水利建设项目,将严肃处理违规违纪企业。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质量监督工作

(一)推进质监机构建设。把推进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列入厅重点工作,明确质量监督责任主体,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事权,加强对市县两级质量监督履行工作职责的考核,考核结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目前全省11设区市均设立了质量监督机构,全省100个县(市、区),有水利建设任务的9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监督机构,已形成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推进质监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灌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质量监督工作手册、质量监督巡查及建设质量“飞检”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质量监督管理。

(三)提高质监队伍履职能力。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手册,狠抓基层质监宣贯培训。2013年8月,组织了长期工作在我省水利建设质监管理一线的资深专家,分赴11个设区市,开展近年来

— 45 —

最大规模和范围的质监培训行动,累计培训质监人员达800人次。结合质监巡查现场培训,通过工程实例示范和专家传帮带,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加强质量检测管理。严格检测资质管理,加强工程参建单位质量检测行为的管理,建立工程建设质量“飞检”制度,规定项目“飞检”达到监督项目10%-30%比例,加强质量检测单位考核,及时通报考核情况。

下一步,我省将在重点推进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加强标后监管,对水利建设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打和威慑效果,加快规范水利建设管理,保证全省水利建设顺利推进,确保“四个安全”。

— 46 —

创新建管模式 实化工作举措

全力确保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完成

湖南省水利厅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全省共有水库14121座(其中大型水库47座,中型372座,小型13702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七分之一。多年来,在水利部的亲切关怀和部建管司等相关司局的精心指导下,省水利厅党组带领全省水利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先后完成了616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其中大型13座,中型260座,小型5888座),尤其是2010~2012年全面完成了1070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1~2013年顺利完成了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经过除险加固的水库面貌焕然一新,蓄水、保水、供水、防洪、环保及发电效益十分显著。

一、构建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为了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资金管理、招投标和验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下发了《项目法人导则》、《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省中小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手册》、《关于印发修改后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 47 —

第五篇:关于大通湖区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通湖区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政协联工委综合办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通知精神,区人大联工委就全区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我区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不断强化水利管理。五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000万元,其中国家18512万元、省780万元、市260万元、区840万元、乡镇650万元、村550万元、群众自筹928万元,较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渔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表现以下七个方面:

(一)堤防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堤防加固培修力度,以堤防防洪工程建设为主,我区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实施了胡子口隔堤加固培修工程,共加固堤防总长度6km,加固和拆除重建穿堤涵闸2座,完成投资650万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中心,以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害为重点,结合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完成护坡工程1500米。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土方2615万方,砌石2.2万方,混凝土1.3万方。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2005~2009,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5年获得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芙蓉杯”竞赛评比一、二、三等奖。

(三)民生水利工程扎实推进。以改善水质、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至2010年底,共投资1100余万元,全区实际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408万人,超“十二五”规划预期近6000人。

(四)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实施。“十一五”期间,我区充分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深入推进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在上级的支持下,将北洲子镇纳入了国家泵站改造项目区,共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4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及出水流道重建工程,不仅为北洲子镇较好地解决了除涝抗旱问题,而且为全区各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水政执法和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法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规范了取水许可申请和审批程序,加强了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十一五”期间共查处水事案件18起、调处水事纠纷27起、撤除违章建筑45处,保障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2008年底全面完成乡镇水利管理站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2010年,将国家税改政策下拨的转移支付中的电排维修费用,由过去乡镇自主支配改为区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确保了专款专用和电排维修及时到位。

(六)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实效。先后战胜了2007、2009年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历史罕见的冰灾,把洪涝旱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2010年汛期,我区成功应对了3次大的强降雨过程。特别是省防指两次启动全省防汛III级响应,一次启动防汛II级响应,我们始终做到上下一盘棋,各司其职,全力应对。经过15个昼夜奋战,确保了全区194公里防汛大堤无一险情、无一受渍,取得了防汛抗灾的全面胜利。

(七)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建设项目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管理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堤防标准低,难以抗御较大洪水。

目前大堤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内湖建设明显较弱,堤身单薄,两水夹堤、沙基沙堤所占比例较大。临湖渍堤和通湖渍堤绝大多数两水夹堤,而且堤身狭窄,堤基不坚实,基脚高程25米左右。渍堤上的涵闸和电排,大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有的由于沉落不匀已裂缝变形,需要进行整修、接长或重建。

(二)排涝设施老化,功效减弱,内涝灾害频繁。按照十年一遇三日暴雨降水210毫米,三日内排到作物耐淹水位的标准计算,排捞能力没有达到标准,机埠的电机、水泵等设备陈旧老化,大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耗能大,安全系数小,运行转数低,提水能力远未达到设计标准。有的机埠因水泵严重磨损或设备老化被迫停止运行。排灌渠道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农场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干支斗渠的排灌体系,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原有的水利设施体系已不相适应,加之融资和投入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导致渠系年久失修,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三)内河逐年淤塞,河湖行洪能力锐减。

由于内河多年没有疏浚,加之沿岸乡镇围湖造田,围网拦鱼,导致内河逐年淤塞。如金盆洪道、大通湖大桥至塞阳运河、老三运河、向阳运河、五七运河等河道常年淤塞,夏秋季杂草丛生,影响通航、引洪和干旱年份引水。

三、大通湖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规划与设想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水利事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明确了水利建设的重点:“十二五”水利规划申报投资达81亿元,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和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筑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水利管理与服务五大体系,突出加强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河湖疏浚整治和安全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区水利建设,针对水利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水利发展目标,在配合做好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区经济实力,加快防洪保安、排涝减灾、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

(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其中完成一线大堤加固培修17.2公里,填塘固基5公里,大堤灌浆及路面硬化22.5公里,胡子口隔堤护坡12公里,渍堤护坡及填塘固基31.5公里,重建渍堤涵闸35处。

(二)实施垸内渠道疏洗工程建设(主要是五老河流、塞阳河金盆段、老三河流、胡子口河、四兴河、大新河、垸内主要河道、干渠),改善河湖行洪条件,共清淤疏浚长度528.6公里。

(三)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步伐,提高内河防洪除涝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主要对金盆河、四兴河(原胜利河系)、大新河等进行疏浚、整治,完善支流河道防洪除涝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区内河的防洪除涝能力,改变过去排完淹光的局面,使沿河洼地群众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四)计划完成山平塘清淤改造工程1520口。

(五)计划完成小型水源工程整修改造及抗旱应急水源工程9处,积极争取大通湖平原水库工程的早日实施。

(六)加快推进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城区整体功能,抓紧完成河坝城区防洪规划修编,发展城区规模,提高城区品味。“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大通湖区河坝城区地下水保护工程,封闭非法取水井、保护城区地下水、地下水质监测。

(七)抓好节水灌溉渠系配套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农田除涝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排涝标准基本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区计划完成排灌沟渠衬砌1000公里,除险加固88处病险水闸。

(八)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5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乡镇供水能力,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不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达到73.6%。

(九)积极搞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防汛抗旱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区、镇防汛网络信息互通,建成全区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推进水利信息共享。

(十)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以贯彻落实水法规为核心,以强化权属管理为重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目标,以依法收费为手段,紧紧围绕“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管理,加强全面服务,使我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下载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洞庭湖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

    全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 经验交流会材料落实常规管理规范化 深入推行班级管理精细化桃墟中学 2011年11月落实常规管理规范化 深入推行班级管理精细化桃墟中学 班级是学校最基......

    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班 级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一直以来,班主任工作都是千头万绪,纷繁芜杂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就象学生们的一个高级保姆一样,处处从细节入手,处处为他们量身打造,虽无太突出的成就,却......

    金山区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金山区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为了圆满完成我区年度水利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推进 我区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现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金山区水 利建设......

    全市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20097)专题

    全市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2009.7) 强化素质教育管理评价功能 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古镇镇教科文卫办公室 自从我市1997年全面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督导评估,并逐......

    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推荐五篇)

    洞庭湖区新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课题研究背景:1.粮食主产区为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自身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受条件的限制难以受惠,前期改革的成果,新一轮的改革成果......

    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

    2011年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优秀范文5篇)

    2011年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一、2011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规划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完成清平水库(中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该项目建议书今年4月18日通过省水利厅评审,......

    水利部长在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总结回顾“十一五”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