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时间:2019-05-12 16: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第一篇: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 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探索阶段的长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围绕打造四川丘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珠目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三大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国际化“四化”联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兼顾,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新长宁,使长宁迈上了城乡统筹、跨越发展的快速通道。

一、全域规划覆盖,筑牢城乡统筹发展基础

科学规划,决胜千里。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长宁县始终坚持规划是纲、规划先行,围绕城乡一体,以规划为统揽、为先导,切实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高效性,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导航。

一是突出全域。以不重复、不遗漏、无死角“二不一无”为原则,努力开展全域规划,逐步实现无缝覆盖。规划编制求精、求细、求特色。近两年,县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进行了县域发展战略策划,完成了县城总规和全县18个乡镇总规,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完成了30个村庄规划,全县总规编制实现了100%覆盖,在今年举办的“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暨城镇风貌优秀成果展”中,长宁县马村新农村村庄规划、新华村新农村村庄规划分获二、三等奖。

二是力求全面。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规划体系,力求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为目标,切实抓好总规、控规、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全域全线覆盖。结合长宁县实际,编制了《长宁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与品牌策划》,着手开展了城乡建筑风格、建筑立面色彩、城乡环境整治、城镇功能布局等规划,仅新农村农房建设长宁县就优选了5套民宅新居设计图纸供农户选择,使建设有了标准、整治有了依据、管理有了规范。确立了“一城两区三带”的总体发展格局,编制了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江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百亿元工业集中区、五大工业产业集群、三大工业基地、五大特色农业园区、五大旅游景区等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竹业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醋酸纤维素产业发展规划、现代烟草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产业发展有了方向,结构调整有了目标,产业布局明确具体。与此同时,长宁县还编制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安全饮水、“122355”交通网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逐步形成体系。

三是注重全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规划有不同的侧重点。长宁县在规划中突出抓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抓好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务求各项规划交叉而不干扰,重叠而不重复,互相推进,协调发展;务求各项规划落到一张图上不冲突,统一实施不矛盾,多规合一,互融互通,有机整合。

二、培育产业支撑,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长宁县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利用森林覆盖率达50.2%、生态环境良好,竹类、盐卤等自然资源和醋酸纤维、白酒等新兴资源储备丰富,通江达海的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建成投产、成贵高铁规划经过长宁并将在县城附近建站、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等优势,突出抓好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和特色旅游产业,全力实施醋酸纤维素产业百亿工程、盐化工产业百亿工程、以竹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百亿工程及以城乡旅游开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百亿工程“四个百亿工程”,着力培育产业支撑,以业兴县、以企兴镇、以城促业,力促跨越。

一是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围绕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精特新生态工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以打造中国醋酸纤维素产业、西部竹产业、西南盐化工三大基地为重点,突出抓好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酒类食品、竹类加工、机械制造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先后引进和实施了普什醋酸纤维素、红狮集团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丰源盐化100万吨真空制盐、富源设备单机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迁建、君子酒业2万吨白酒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还带动形成了一批工业主导型新村。

二是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产业龙头,积极发展专合组织,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力促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发展。长宁县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了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竹类生态、观光农业、现代烟草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培育了君富公司、富农公司、六鑫养殖公司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了惠农生猪养殖、竹海乌鸡、朝天椒种植等30余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进了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江南新农村示范片两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片建设,创建了“盛园”、“康利达”、“竹海长裙竹荪”等品牌,逐步实现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农产品原料、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列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现代农业(生猪、玉米)试点县和全省林业产业重点县、畜牧产业重点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县。三是突出抓好城乡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名城定位,有序拓展县城规模,突出抓好旅游房地产业,着力展现竹景观城、竹休闲城、竹美食城、竹人居城的鲜明个性,全面提升县城的宜居、宜业、宜旅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及村庄在集聚人口中的作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等特色场镇和村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引导群众向城镇和村庄集中。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新型村庄100余个。“十一五”期间,长宁县城镇化率以年均1%以上的速度快速提升。

四是突出抓好特色旅游,加速推进旅游国际化。旅游是朝阳产业、人气产业、富民产业。长宁县自然生态优美,旅游元素多样,文化底蕴丰厚,发展旅游经济条件得天独厚。长宁县依托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AAAA级旅游区蜀南竹海,围绕打造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成功创建了梅硐竹石林、佛来山两个国家AA级旅游区,开发了百里淯江、三江世外桃源、世纪竹园、竹海氡温泉、翡翠长廊等配套景点。在突出抓好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长宁县还大力开发竹编、竹雕、竹食品等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2009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被评为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佛来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列入四川省重点推荐的乡村旅游线路;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7.2万人,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景区景点周边群众正从农业领域加速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渡。

三、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环境

构筑发展平台,夯实发展基础,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长宁县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居民聚居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集中”的要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功能,着力拉近城乡距离,优化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环境。

一是突出抓好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打通发展快速通道。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根据长宁县“122355”交通网络规划,建成了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打通了通江入海通道;启动了宜渝高速公路县境段建设,能够更好地分享到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成果;成贵高速铁路正式规划经过长宁并将在县城附近建站,作为成、贵两地的重要节点,即将融入到成、贵一小时经济圈。“十一五”期间,长宁县还大力实施了通畅、通达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了通乡镇硬化路建设,通村公路覆盖率达100%,通村硬化公路覆盖率达40%以上,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

二是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长宁县以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房屋风貌塑造为重点,采取群众主体、以奖代补、财政投入等方式,在乡镇场镇开展了排污管网、净化池、场镇公厕、街道硬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县城和公路沿线,实施了具有川南建筑风格的房屋立面塑造工程;在农村开展了以打破“军营式”、“夹皮沟”、“火柴盒”式建筑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村庄建设;在全县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五乱”综合整治。全县初步实现了大街小巷一个样、城市乡村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检查不检查一个样“五个一样”治理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四川省文明县城、四川省园林县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正在致力于创建“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园林县城和全国生态县。

三是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吸引项目入驻的先决条件。长宁县连片打造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集成了集中区信息化平台、变电站、污水处理厂、专用码头、水电气路管网等配套要素,工业集中区两年吸引入驻项目15个。采取“集中建圈、分户饲养”、“一户一园、整村打造”等方式,配套圈舍改造、道路硬化、沼气治污等项目,在优质畜禽产业园区打造了川南最大的优质洋三杂种猪场,建成了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18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烟水烟路烟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成片发展烤烟1万多亩,建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提灌站、防渗渠系、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园区服务功能,确保产业项目能入驻、有发展、高效益。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活力

城乡统筹难以突破,既有生产力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更多还在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长宁县积极推动政策创新,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千方百计破除“瓶颈”制约。

一是着力推进资金投入多元化。推动城乡跨越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长宁县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发动社会融资,积极开展资金整合,以业主投入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企业资本、金融资金和民间游资多元投入。2009年,仅农业产业长宁县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1亿元,带动社会多元化投资2.35亿元,确保了107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顺利推进。长宁县还积极探索创新不动资源向可用资本的转化途径。在城镇发展模式的探索中,长宁县将城镇可经营项目、可社会化资产和可资本化资源推向市场,促进了城镇建设管理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化投资和社区自治管理为主方向逐步转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着力推进经营模式多样化。深入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搭建了土地集中流转平台。制订了农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户转包、出租承包农地,鼓励农户利用土地入股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全县流转土地9万余亩。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近年长宁县新增可用耕地3000余亩,通过占补平衡,有效解决了部分项目用地供给,为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林权流转,推动林权质押,盘活森林资源,使“资源”变成了“资本”。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启动了新型村庄建设行动,采取宅基地置换等措施,腾出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推出了“农地托管”、“畜禽寄养”、“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农户与企业、与项目业主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应对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

三是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扩权强县试点为契机,整合政策、整合部门职能、合理简政放权,提高了县乡政务服务能力。先后探索建立了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制订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等政策,切实保障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合理的财产性收益,鼓励失地农民落户城镇,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探索建立了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农民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农民逐步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生产生活待遇。全县公共服务均等化正逐步实现。

第二篇: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体系的建立、落实为如何增强城镇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带动力)、集约用地(以城乡统筹为手段,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去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均等服务(高效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均等和谐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接受服务的均等化)

(3)实践基础和进展

2、规划目标和任务(集聚要素、集约用地、均等服务)

二、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村镇体系布局现状(行政村个数、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

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4、对问题的总结

三、刘老庄城乡统筹的目标和路径

1、相关案例借鉴

2、城乡统筹的理想和目标

3、城乡统筹的路径

(1)以区域统筹快速提升城镇的竞争力(分为与周边乡镇的统筹、内部的统筹)

(2)以全域管制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镇域的空间管制体系,整个镇

域实行同等严格的准入门槛)

(3)以网络搭建满足城乡居民同等品质的生活需求(重视城乡沟通互联的设施的建设,注重形成网络化、注重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路径一:区域统筹

1、与周边乡镇的统筹

(1)统筹范围和对象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相邻、比自己弱、实力相当但发展前

景不容乐观的乡镇作为统筹的重点区域)

(2)在上述范围内估算刘老庄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其辐射影响力

(3)明确该范围内各城镇及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分工,及其空间发展要求

2、内部的统筹

(1)借鉴发达地区,估算未来到底需要多少农村、到底需要多少乡村人口

(2)评价各个行政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选出未来予以保留或重点扶持的居民

(3)对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五、路径二:全域管制

从全域发展的角度对全区进行管制分区,划分成不同的主导发展区,每个区均有自己的主导功能,明确各个区未来发展的具体要求。

六、路径三:网络搭建(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

第三篇: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仙桃市城镇化发展思路

郭生元

仙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市域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6万人。近几年来,我们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率先在全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并于2009年4月报批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编制了南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旧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15个镇、2个原种场的总体规划,全市595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也全部编制完成,力求通过规划引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是: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高度融合。我们将空间结构调整纳入城乡规划视野,对市域城镇发展规划作出调整,使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总体设想是构建“一心三带四重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带”,即318国道沿线城镇带、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市域南北方向复合城镇带;“四重点”,即重点建设毛嘴、彭场、张沟、陈场四个镇。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形态,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使我市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8%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70%左右。

二是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调整和改善用地结构。一是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的要求,规划将现有595个行政村逐步调整为40个中心村、530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缩并自然村25个。二是通过农地整理、居民点整理等手段,减少村民小组个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三是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使每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南城新区,使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

三是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形成互补关系,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城乡各自发挥其优势。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力争近期城区工业产出规模突破200亿元,吸纳就业能力突破20万人;四个重点镇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力争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蔬、园林花木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以郭河外婆家水产、沙湖万荷堂莲业、三伏潭盛胜鹅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通共荣。统筹安排城乡交通体系、给排水设施、通信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同时,建立高度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融合。未来两年,我们将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天然气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通、安全饮水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2010年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村安全饮水覆盖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农村沼气用户达到8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80%以上。

五是统筹保护市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发展。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统筹安排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在沙湖建立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排湖建立湿地生态公园。积极推进城乡水系生态修复,将城区5条内河(仙下河、汪洲河、汉南河、洛江河、肖杨河)与3个内湖(十全湖、曲湖、太子湖)实行贯通,形成“江、河、湖、城”的水乡生态特色。拟投资5000万元,实施城市十大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分洪道绿化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化带、电排河绿化带等三条绿化带建设,使城区绿地总量进一步提高。拟投资6000万元,加快城区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治污功能。在农村大力推进以“三建一改”、“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力争五年内在每个镇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完成“一建三改”2.5万户,完善断头通村公路680公里,新建高产农田20万亩,新增安全饮水覆盖人口23万人,新增“万树村”100个,进一步凸显江汉平原水乡园林生态特色。

——突出区域规划示范效应,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在打造“两型社会”示范新区上寻求突破。开发南城新区,是我市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两型社会”新模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水乡园林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对南城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以“五主、五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设,“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基本贯通。34栋13.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并交付使用,9栋4.9万平方米安置房进展顺利,搬迁居民652户。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计划展示,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

二是在打造新型特色城镇上寻求突破。我们因地制宜,放大特色,将彭场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无纺布制品名镇,将毛嘴建设成仙桃西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商贸宜居型名镇,将沔城建设成历史文化民俗汇集之地和旅游重镇,将杨林尾建设成无污染渔业重镇,将三伏潭建设成无公害蔬菜大镇,将长埫口建设成重要的园林花卉基地。通过加快重点镇、特色镇发展,增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在打造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上寻求突破。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55个行政村居被纳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为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拉动、村庄整治起步、先进文化引导、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理念,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探索出仙桃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创新多层面体制机制,有力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健全了城乡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机制。按照“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条线、考核一个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规划同步。坚持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管总”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对接融合,强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控制功能。二是管理同筹。成立了市村镇规划管理局,强化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向镇村延伸,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规划管理网络。三是考核同等。建立了与城乡规划相配套的考核机制,对镇(办、场、园)的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规划实施的推动力。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一是组建了市级政策性城乡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启动资金,广泛开展融资,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长效机制。将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三是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改水修路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户籍迁移登记管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建立健全城乡环境一体化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机制,形成了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资源的一体化保护。二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及时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转向农村,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

染的监管,有效防止了农村饮用水源、生活垃圾、水产畜禽养殖的污染。四是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了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利用体系。五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推广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布局引导机制。探索建立了优化产业布局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引导企业和项目向相应工业园区集中转移,实现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对于乡镇向工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三分”利益协调政策:即建成投产后实现地方税收,由园区与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成;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户发生的非企业承担的前期费用等,按照同样比例进行分担;企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招商实绩等经济指标,与园区分离,均列入该镇统计。对于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进入园区,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政策,妥善处理企业用地、银行贷款抵押、协调服务等有关问题,为企业搬迁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系仙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四篇: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深化城乡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奋力推动“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

——陈绍泽同志在全市郊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7日)

同志们:

这次郊县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二十一次全会要求,总结2010年郊县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及“十二五”郊县经济腾飞跨越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特别是郊县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确保“十二五”开好局和“三个发展”再上新台阶。上午善璐书记、建业市长带领郊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郊县镇街党(工)委书记,对溧水县近年来经济跨越发展的亮点进行了观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溧水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各郊县、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溧水经验,充满自信,自加压力,敢于超越,奋力争先,为“十二五”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等一会,善璐书记、建业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郊县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郊县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奋力推进郊县转型创新跨越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开启新篇章。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核心,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确立“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总体思路,明确了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同时在11个镇街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开展先行试点。

二是郊县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61亿元,增长15.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5亿元,增长22.7%;固定资产投资2414.7亿元,增长27.5%;实际利用外资20.3亿元,增长18.2%,郊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并举,推动郊县工业总量做大、发展转型、效益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70亿元,增长27%;完成工业

增加值1376.8亿元,增长17.9%;累计实现利税516.9亿元,增长58%,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7.4%。郊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66家,规模企业达3154家,产值5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园区增加到1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园区3个。

四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持续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拓展农业综合功能。新增高效农业17.5万亩,累计达132万亩,占耕地的36.5%;新增设施农业7万亩,累计达38万亩,占耕地的10.5%;成片造林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06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0多家。农业“1115”规划全面启动,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五是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积极扶持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28元,增长12.9%,增幅首超城市居民。农村“八件实事”投入超过30亿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3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40元~400元,新农保覆盖率达98.6%,农村社会事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是村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着眼全面加强经济薄弱村自我发展能力、为民综合服务能力,扶持126个经济薄弱村新开工标房73.4万平方米,当年完成3/4的主体工程,1/3已对外招租,到账租金2000万元。解决了21个薄弱村办公用房问题;在

村党组织换届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郊县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总结“十一五”,郊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不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发展经济、造福百姓、改善民生贯穿于小康建设全过程,强力突破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这两个薄弱环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2.3%,突破了万元大关,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全市顺利实现以区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目标。郊县经济迈上新台阶。郊县实现快速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实现五年翻一番,占全市比重由34.3%提高到49.1%;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8%,基本实现五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由29.6%提高到49.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9.4%,投入总量增长2.85倍,占全市比重由60%提高到9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占全市比重由37.3%提高到68.7%,郊县对全市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农民资金合作;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立8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1家农村资金合作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镇街综

合改革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菜篮子”供应保持稳定,休闲旅游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农业嘉年华品牌享誉全国;农村八件实事总投入115亿元,全面完成40多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农村低保、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村五保等五条保障线,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网络全覆盖;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垃圾转运处理体系全面建立,“绿色南京”累计造林50.2万亩,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培育57个省市级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郊县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坚持把郊县发展放在全局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对郊县大力实施政策、资源、人才“三个倾斜”,持续增加对郊县的投入,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努力打造有利于郊县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坚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统筹城市与农村、江南与江北,协调推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工业第一方略”。把郊县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狠抓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工业对郊县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四是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瞄准南京特大城市需求,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强农政策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端攀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保供、增收、生态、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增强。五是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大。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积极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到郊县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郊县经济总量不大,区县发展不平衡,发展步伐亟待加快;产业特色不明显,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企业偏少,集聚度不高,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农村基层基础薄弱,改善民生刚性支出的压力增大,镇村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我们必须直面郊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深刻把握“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郊县经济腾飞目标和总体要求

“十二五”南京要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郊县,难点在农村,郊县发展事关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郊县“十二五”要全面腾飞跨越,希望郊县在过去五

年取得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只争朝夕,争创新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为全市“三个发展”承担更大责任、勇挑更重担子。会上印发了各郊县的经济腾飞计划,以及相关综合部门的助推措施。会后,各镇街、各园区也要按照会议要求,排出各自的奋斗目标。今年及“十二五”期间考核各郊县经济发展,主要是考核奋斗目标,考核速度质量,考核对全市发展贡献度,以实绩论英雄,以郊县经济的腾飞,促进全市发展的新跨越。

实现郊县经济腾飞,当然有压力,但是也有条件,应该更有信心。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首先有难得的战略机遇。第一是来自宏观层面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南京“两中心、两基地、一门户”的战略定位,为我市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确立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省委、省政府“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提出,为发挥南京科教人才禀赋优势、率先实现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青奥会、亚青会的举办,将大大提升南京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度。这些既是全市发展的独特优势,更是郊县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二是来自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去年全市启动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的新一轮城乡统筹,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步伐加快,必将给

郊县腾飞拓展新的空间,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第三是来自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机遇。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铁路南站、京沪高铁、禄口机场二期工程、长江四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延伸南京等,南京海陆空、公铁水联运的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南京将实现“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镇街、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将吸引更大范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向郊县流动,郊县发展的条件将更加优越。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放眼全省,与苏州、无锡等市的先进区县相比,我市虽有个别区县实现争先进位,但总体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去年,苏中、苏北49个涉农的县市区中,有32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40%,有7个超过60%,均高于我市郊县发展速度,我们稍有松懈,不仅不能进位,尚有被苏中、苏北兄弟县市超越的危险。

推动郊县经济腾飞,更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近年来,郊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可用财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区县已开始显示出加快发展的新态势。“十一五”期间,溧水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江宁区一般预算收入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五。2006年以来,— 8 —

郊县工业投入年均增幅近30%,累计完成投资4638亿元,今后几年将进入投资“收获期”。特别是郊县各级干部,在经历了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洗礼之后,引领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新提高,为郊县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下,郊县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型发展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改善民生为导向,全力推动“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激活郊县内生动力,加快推进郊县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努力实现郊县经济腾飞,为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郊县实现经济腾飞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提升,郊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实现翻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2万元。郊县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对全市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加。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提档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0%和20%,森林覆盖率达到28%。

以上指标是建立在郊县经济腾飞目标基础之上的,与年初人代会通过的必成指标相比,带有一定的奋斗性,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但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只要各郊县、各部门一起努力,这些指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做好“十二五”郊县工作,实现郊县经济新的腾飞,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把解放思想、奋勇争先作为不懈追求。“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突破常规发展的思维定势,树立勇创一流、争当排头兵的雄心壮志,找准新一轮发展的参照系,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勇于和先进比,敢于同强者拼,自我加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努力在全省“十二五”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要把全域统筹、一体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大南京、新南京”整体观,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始终把郊县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对郊县“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加快推进“五个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江南江北差距。

要把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坚持工业第一方略,毫不动摇地打造郊县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培育,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资源集约,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不断推动三次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构建郊县

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新兴战略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把以人为本、富民和谐作为最终目标。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积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农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激发广大群众支持、参与郊县经济腾飞的热情。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确保郊县经济腾飞取得良好开局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加快落实统筹城乡发展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新一轮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将会助推新一轮跨越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城乡社会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类指导;既要行政推动,又要市场引导;既要典型引路,又要整体推进,真正实现“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一要抓好规划编制全覆盖。按照“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的要求,结合各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年内完成8个新城和60个新市镇总体规划;完成新社区和规划保留居民点的规划编制;完成市域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重点农业园区、生态涵养区等重

大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全覆盖,科学安排郊县产业、居住、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二要抓好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确保每个镇街至少建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交易市场,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抓好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11个试点镇街,四月底前务必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要尽快建立资金运作平台,发挥平台的融资功能和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采取“独立建库、单列考核、封闭运行、先垦后用、规范运作”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镇街土地综合整治,力争做到耕地增加、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要努力把试点镇街整体纳入省级城乡统筹试点,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提升。实现郊县经济腾飞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以园区整合为载体,优化郊县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国家、省市级重点园区和配套协作区的资源整合与产业链整合,推动工业布局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大幅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雨花

台区要以雨花软件园为龙头形成通信软件、服务外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栖霞区要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江宁区要以江宁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汽车制造、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新能源产业集群;浦口区要以高新区为龙头形成轨道交通、汽车、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六合区要以南京化工园为龙头形成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溧水县要以溧水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高淳县要以高淳开发区为龙头形成机械装备、新材料、轻工业产业集群。通过优化特色产业定位,引导每个区县形成以一个重点开发区为龙头,一区多园、一园一业的错位发展格局。二是要以重点大项目为抓手,加大先进制造业有效投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策划一批大项目;强化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瞄准国家投资方向,争取一批大项目;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推进一批大项目,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工业大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据市经信委初步统计,目前郊县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共265个,其中最多的江宁区99个,最少的区只有几个;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17个,其中最多的浦口区28个,有的郊县也只有几个。今天的投入差距就是明天的发展差距,各郊县务必重视重视再重视,落实落实再落实。三是要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郊县现代服务业。抓住

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契机,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科技、信息、商务等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各区县、各开发区、各镇街都要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责任落实、操作性强的腾飞计划,并付诸实施。

(三)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推进郊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取得新跨越。围绕“区区县县通轻轨、干线公路连街镇、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全力提升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水平。一是加强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连接郊县与主城的地铁三号、四号、十号线以及主城到禄口的机场线等轨道交通工程。推进绕越高速公路六合段、江北大道快速化改造、宁高新通道等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及城镇出入口道路建设。推进区县路网、镇村路网升级改造。加快建设芜申线南京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展划子河、滁河等航道疏浚工作。二是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按照新型城镇结构形态,做好新城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东山、仙林、江北三大副城以及溧水永阳、高淳淳溪等新城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特色镇。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引导农民向新市镇和新社区集中。年内启动老集镇出新改造升级。三是推进区域供水供气建设。重点实施高淳、溧水两县引长江水、天然气入县工程,确保2012年底实现全市共饮长江水目

标。

(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推动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实施农业“1115”布局,加强“菜园子”建设,增强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把都市型现代农业引向深入。引导高效设施农业大发展,主攻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产业和种养模式,新增高效农业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扶持农业园区建设上规模,建成一批万亩园区和千亩核心区,重点扶持打造15个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休闲创意农业上档次,继续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实施休闲农庄、农家乐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青奥旅游和食品专供基地,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二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以50个典型村为重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带。以生态县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221个村庄环境改造,建设112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林和生态风景林,新增造林8万亩。充分发挥郊县山水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民风古今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三要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富民合作组织,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超过2000家,组织农民进市场,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继续做好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工作,加强村级能力建设,完成189个薄弱村每村5000平米

标房项目建设,实现每村年收入50万元的目标;继续开展促进15万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落实好粮食、种子、农资、农机直补和生态补偿、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增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取得新提高。为农民多办实事,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全面落实新出台的《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确保1983年以来所有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参加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确保人均不低于300元;健全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同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二是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按照新医改的要求,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农村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乡中小学师资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师资水平;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四是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工程。力争70%的镇街文化站达市级“五星级”文化站标准,90%村(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对接青奥会,完善农村体育设施,促进农民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加大水利改革发展力度,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郊县腾飞离不开水利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作始终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水”统筹理念,累计完成总投资42亿元,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抗旱水利工程体系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市当前水利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长江等主要江河堤防未经系统加固治理,滁河、水阳江、秦淮河洪水出路不畅;农田水利功能不够完善,配套标准不高;农村河塘淤积仍然严重,河湖水质下降,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等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服务作用更加彰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这些因素迫切需要加快水利现代化,为全市城乡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走出一

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根据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我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南京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思路举措,为今后5~10年全市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利改革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强化大江大河治理力度。加快解决主要江河防洪基础薄弱问题,长江干堤全面达到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标准,滁河、水阳江总体达20年一遇标准,秦淮河总体达50年一遇标准,到2020年,南京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100年一遇标准。今年要加快实施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滁河、水阳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干流堤防加固、洪道拓浚工程,争取在国家立项并实施;加快胥河、八百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汛前全面完成上水毁工程修复。二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为全市100万亩高标准良田提供优质灌排服务,为100万亩高效养殖畅通水系、改善水质,为100万亩经济林果强化水源保障,为50万亩标准化菜地配套高效节水灌溉体系;结合万顷良田建设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实施新一轮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加快恢复和提高农村河网水系引排调蓄能力。三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各项水利投入政策,保证各级财政可用财力2%~4%用于水利建设,并逐步达到4%。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

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不少于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确保全年水利总投入14亿元以上。四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分级建设责任制,完善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水利与休闲旅游、人居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推进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

同志们,郊县“十二五”经济腾飞目标已经确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能否实现郊县经济腾飞,这是对郊县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领导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腾飞跨越发展的责任,凝心聚力搞经济,心无旁骛谋发展,充满自信抓腾飞,牢固树立奋力争先的勇气、跨越发展的志气、破解难题的锐气,奋力推动郊县新一轮的腾飞跨越,开创城乡一体发展新局面,以“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五篇: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摘要]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思想的重点,将改变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关注的现象,而“城市”规划将走向“城乡”规划。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内涵的解读与规划实例,对城乡规划新理念进行剖析,并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规划

[作者简介] 苏敏,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109-0002

进入21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北美、欧盟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的全球性集聚,将引领全球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城市革命,城乡差距如何消除,已经成为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一、关于城乡统筹的解读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继完成,以及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将“城市”规划推向了“城乡”规划。规划理念也从关注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城乡“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城乡规划新理念

首先是城乡体系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乡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考虑城乡的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为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

其次是产业发展规划,即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1)根据城市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在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布局。

三是空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关系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纳入到空间管治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考虑中、长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随意和浪费。

(二)城乡网络化

力图使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藤县漾江镇总体规划

漾江镇位于藤县中部,1999年被列为自治区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镇。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治区“1211”工程实施、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镇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以强化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保障城乡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城镇职能结构划分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镇区与镇域各行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镇区对镇域行政村的辐射吸引作用,根据其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规划镇村体系中各镇村职能等级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中心镇(镇区)、集市、中心村、基层村共四种类型。

(二)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以交通干线为纽带联系沿线各节点,强化镇区与行政村之间的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镇为增长点、以各行政村为节点的点轴发展模式。规划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呈“Y”字型相交,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及各节点的龙头作用,带动周围农村全面发展,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城镇已有钛业加工基础,现有荔枝、西瓜等特色资源,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钛加工为主导,着力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乡村为农业基地,镇区为工业中心的产业空间格局,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城乡空间管制

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水源、重大基础设施等,并将基本农田、水源、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将镇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4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统筹发展。

(五)交通设施规划

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潆江镇区之间、漾江镇区与藤县各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镇区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四级公路相通。镇域内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以原有机耕路为基础,规划拉通镇区至各行政村的路网,提高镇域路网等级和通达度,以强化城乡联系。

三、结语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充分认识促进城乡统筹规划重大意义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启明.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J]l福建论坛,2004,(4).[2]李迅.创新编制城乡规划[J].建设科技,2005,(8).[3]李炳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人民论坛,2006,(8).[4]凌亚邦.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意义[A].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

下载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域全程规划引领 城乡统筹力促跨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编制规划座谈会材料

    照金镇统筹城乡发展汇报 一、照金镇镇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照金镇位于耀州区西北部,地处耀、淳、旬三区(县)交界处,距耀州城区54公里,镇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15亩。照金历......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路桥自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

    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范文]

    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国家关注和改革的重点,全国各地也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一再给予关注和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是我......

    汉滨区统筹城乡发展集镇社区建设规划(最终定稿)

    汉滨区统筹城乡发展集镇社区建设规划 (2011-202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 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

    村镇规划城乡统筹基础资料调研提纲

    村 镇 规 划 基 础 资 料 调 研 提 纲一、村庄上级政府部门提供资料1、省建设厅村镇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与意见 2、《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3、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应城市是一个以盐化工业和石膏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辖十镇一个良种场,五个街道办事处和......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加快农民“三进”步伐的调查与思考 建湖县人大常委会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