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闽委发〔2015〕3号)的要求,稳步推进医改各项工作的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我市以列入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医改试点各项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效。
(一)医改工作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深化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医改办设在发展改革部门,大多由发改委主任兼任医改办主任。二是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市属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要负责对公立医院资产、财务、人事、薪酬、绩效、管理目标、改革投入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实行决策和监督,强化政府的办医责任。三是注重总体设计。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到医改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参观培训,同时分批在全市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摸清掌握全市情况。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庄稼汉、市长林宝金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医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今年6月18日,经省医改办同意,印发了《XX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南委【2015】10号),对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的医改目标任务、措施办法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规划。四是深入宣传指导。由分管副市长率队分赴10个县(市、区)对我市医改政策进行解读。闽北日报、电视台开设专版、专栏,宣传医改政策,解读各项政策措施。五是狠抓督查落实。建立市、县医改工作挂钩联系制度。各部门分工包县,定期开展督查和指导。六是认真抓好试点。我市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在抓好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县(市、区)的基础情况,突出重点,确定了各县市区的试点项目,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在市第一医院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建瓯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公开选拔制度和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在XX市开展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机制的改革;在建阳开展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和基层发展特色专科;在邵武探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在延平探索建立市、区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试点,在政和探索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试点;在松溪探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机制试点等等。
(二)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朝着“医院收入不降低、医保(新农合)可承受、财政可持续、群众负担有所减轻”的目标迈进,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初步实现了从“以药养医”逐步向“以技养医”的机制转换。
1、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全面落实。在全省,除先期试点的XX市外,我市2014年12月29日零时起,在全省率先启动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市、县二级33家公立医院同时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改革,拉开了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序幕。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和院内制剂),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后减少的收入,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偿和医院分担等三个方面进行补偿。县级公立医院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82%,财政补偿15%,医院分担3%;市级公立医院通过价格调整补偿85%,财政补偿10%,医院分担5%。10个县(市、区)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后财政共补助资金共需约2378万元,年可减轻患者负担2300多万元。通过几个月来医院运行数据分析,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有明显变化,医疗费用结构正逐步由药品主导向技术和服务主导转变,医务性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22.05%上升到26.13%;药占比下降明显,医院药品费降幅为11.07%,其中住院费用中的药占比下降幅度较大,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手术内项目开展较多,技术劳务性费用有较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回归。
2、制订院长选拔任用考核制度。根据省上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XX市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办法》、《XX市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细则》,11月13日,市医改领导小组在建阳区召集建阳、邵武、建瓯、浦城等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及医院的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将于近期印发。XX市制定了《XX市立医院院长公开招聘工作方案》,通过公开招聘,选拔出XX市立医院院长,在院长选拔任用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制订了公立医院控费办法。为全面推进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整医院收支结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制定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办法》,将各项控费标准分解为22项指标,考核各公立医院控费运行情况,即将印发实施。
4、医院收入稳中有升。市级公立医院上半年总收入约5.0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88亿元增加0.14亿元增长2.87%。药品收入1.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03亿元减少收入0.24亿元,下降11.82%;县级公立医院上半年医药总收入9.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9.54亿元增加0.25亿元,增长2.62%。药品收入3.6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95亿元减少收入0.3亿元,下降7.6%,从监测分析显示,市、县级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得到调整优化,药占比下降幅度明显,耗材占比略有下降,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上升。市级医院平均药占比为35.73%,较2014年的41.77%下降6.04个百分点;市级医院平均耗材占比为11.59%,较2014年的11.72%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26.80%,较2014年的23.26%上升3.54个百分点。县级医院平均药占比为36.50%,较2014年的41.50%下降5个百分点;县级医院平均耗材占比为8.37%,较2014年的8.55%下降0.18个百分点;全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26.13%,较2014年的22.05%上升4.08个百分点。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得到提升
1、乡镇卫生院二次改革陆续推进。邵武、建瓯两市认真落实 “一归口、三下放”政策,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激动基层活力。乡镇卫生院人员招聘、使用、考核、调配和交流由卫生局统一管理并将人事权、经营权、分配权下放基层医疗机构;XX市建立“两创一立”创新财政管理模式,提出在财政补贴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卫生院人员保障经费进行“绩效考评供给制”,等等。
2、分级诊疗制度开始起步。分级诊疗的关键是基层首诊,由于绝大多数地方不具备强制推行基层首诊的条件,我市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规划调整、医保支付、财政投入、人事薪酬、职称评聘、差别价格、绩效考核等综合措施,促进医疗资源流向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我市各县级医院已下派50名医生及选派40名特岗医生帮扶50所乡镇卫生院,XX市第一医院作为三级医院派出12名医师帮扶2所县级医院,XX市人民医院作为三级中医医院派出8名中医师帮扶2所县级中医医院,完成省上下达的帮扶任务。二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在全面实施社区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将推行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事项写入《XX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并确定今年将积极推进各县(市、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据统计,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全科医生团队94支。优先与65岁以上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5.99万户家庭(19.68万人)签订了服务协议;78所乡镇卫生院、878所村卫生所,成立服务团队481支,与服务对象签订了服务协议达12.53万户家庭,签约人数达44.12万人。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省上意见制定下发适合我市实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四)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1、建立横向纵向医联体。结合南平实际,以市第一医院为龙头,整合市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和闽北卫校等市级公立医院、单位,建立武夷总医院;林宝金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武夷总医院改革有关工作。武夷山以市立医院为主体,将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纳入一体化,组建武夷山公立总医院;XX市、XX县、XX县也分别组建了市级医疗机构的横向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采取“大手牵小手”方式,通过医院托管、项目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在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基层帮扶。如XX县医院委托XX市第一医院管理。市第一医院派出了多名管理和业务骨干帮扶XX县医院,提高了XX县医院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培训了医疗卫生队伍,新建了重点科室,开展了新技术,为提升XX县医院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基础。XX县正在积极推进托管工作。许多县级医院也与乡镇卫生院开展联手、托管等活动。
2、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在紧紧抓住国家、省上对卫生加大投入及新医改契机的同时,筹集3000多万元用于全市信息化建设,2014年建成了XX市第一朵“云”——“健康云”。2014年年初,XX市区域卫生云计算服务平台(即“健康云”平台)建成并通过专家组验收。我市13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使用XX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服务、妇幼卫生和公共卫生三大模块)。XX市投入500余万元,XX县投入720万元,建阳区投入160万元对医院网络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以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光泽、松溪、政和、顺昌4家县级综合医院完成院内平台建设转入相关科室实施,XX市立医院、XX县医院正着手实施电子病历前软硬件环境准备工作。
3、全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从2010年末的10083张增加到2014年末的15536张,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0年末的3.16张增加到2014年末为5.93张,已经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全市总诊疗人次1203.21万人次、住院48.67万人次,比2010年分别增加285.36万人次、12.83万人次,年均分别增长7%、7.95%。由于床位增加,医院病床使用率维持在80%左右,2014年出院者平均住院费用5432.23元,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120.8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394元和109.45元,次均费用绝对值水平多年保持在全省最低和次低水平,“看病难、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医保、医药配套改革不断深化
1、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已制定了实施“一体化”的《意见》送审稿,将在近期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尽快出台,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参保登记,统一缴费标准,统一药品目录、统一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统一待遇水平,统一结算办法,同时结合XX市实际,城乡居民先统一执行新农合“三目录”,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今年,我市城乡居民全面实行大病保险制度。
2、改革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首先是全面推进总额控制,深化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改革。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实行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挂钩办法,不断提升管理绩效。其次是不断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优先选择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技术成熟、治愈率高且费用稳定的常见病、多发病种作为付费病种,2015年全市将选择不少于20个病种进行单病种付费结算试点,并不断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探索开展按疾病诊断关联性分组(drgs)付费方式。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结算管理工作的通知》(南人综〔2015〕86号),严格控制统筹基金支出增长幅度。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核定年度医保经费实行“结余奖励、超支分担”,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机制转变。第四是加强对医保支付的集合监管,加强对医保支付的智能化集合监管,以规范医保支付平台。
3、推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招标方式改革。按省级药品采购目录和基准代表品的限价,以“阳光操作、公开竞价”为原则,由市药品招标采购领导小组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购的方式进行议价和竞价采购。采取先评商务标、后评经济技术标的“双信封”评审方法。严格执行中标药品“一品一厂家”的规定。遴选优质生产厂家的常用低价药品,直接挂网由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企业配送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在本辖区的药品配送企业中遴选7家配送非基本药物,提高药品配送的集中度和配送到位率,降低配送成本。
(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利用闽北卫生学校的教学资源,定向培养三年制农村医学中专班,充实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所医疗卫生队伍,目前,共召收学员四批,共计254人,2015年毕业84人。延平、浦城、顺昌、松溪乡村医生毕业后定向村卫生室工作。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乡村医生。促进乡村医生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推动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确定XX市为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和退出机制试点。XX市制订了《XX市乡村医生养老制度实施方案》。
2、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加强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领导,将全科医学各项培训任务指标分解下发各县(市、区),并督促各地抓好宣传发动和报名工作。全市共培训全科医师560人,其中全科医师岗位335人,并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合格证;全科医师骨干培训91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93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8人,全科医师提高班33人。为推动在岗乡村医生免费开展培训和拓展培训,统一组织专家学者到各县(市)开展“基层慢病管理公益巡讲”活动,目前,已深入松溪、浦城、武夷山三个县(市),受训基层医务人员达400余人,有效地提高基层慢病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省上定向培养本土化本科临床医学人才政策,做好规划,用足名额,妥善解决定向委培生学费问题;加大定向委培生招生宣传,鼓励引导有意愿到县级医院工作的考生报考定向委培生。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市第一医院、九二医院、XX市立医院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制定《XX市公立医院紧缺急需人引进中长期(2015—2020)指导目录》、《XX市卫生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延平、建阳、浦城、松溪等县(市)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简化招聘程序,按县(市)、乡不同层次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当放宽学历条件;对紧缺急需人才,由公立医院、卫计部门和人社部门一同现场招聘,直接入编。市本级利用国家下拨的试点医改补助资金2000万元,建立卫生事业发展基金,安排用于引进和培养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的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对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双证持有者,实行月津贴补助;对聘用的省内高层次人才发放津补贴,享受与省外引进人才相同的待遇政策。预计今年全市可招收各类医学人才200余人。
(七)社会资本办医有新进展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项目合作,扩充优质医疗资源,重点鼓励兴办医养中心、医疗旅游、健康园区等健康产业及符合区域规划的特色专科医院。上半年,全市医院总床位数15536张,社会办医床位数1049张,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的6.7%。各县(市、区)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壮大,促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建阳区作为发展民营医院的试点.今年先后引进社会资本1.4亿元创办了美亚健康慈铭体检中心、康复中心等民营医疗机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破除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障碍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尚未突破现有政策框架。目前各地公立医院改革大多停留在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上,对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和减少过度医疗效果不明显,部分改革的内生动力还没有形成。
(二)医保、新农合基金支付压力大。我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供养比”逐年降低,目前,我市城镇职工医保在职和退休人员的比例为1.4:1(全省最低),近几年,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年收支均为赤字;部分县(市)新农合基金当年出险。随着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调整后医疗服务价格难以完全纳入医保、新农合报销。
(三)医技人才十分紧缺。随着医改工作向纵深推进,人才的问题日渐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各级医院卫生人员紧缺,人才招聘、引进困难。由于业务拓展和业务量的增加,人员的增补远不及床位数增加所要配置的人力资源数。二是医学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医院人才流失严重。三是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卫技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城区医疗单位的卫技人员技术水平比农村基层卫技人员要高;农村乡镇卫生院低学历、低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多。虽然近几年有不少培训,但因人员紧张难以安排参训,加之培训提高需要过程,导致农村基层卫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相对缓慢。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服务水平偏低。
(四)县域就诊率提高难。当前,大医院名医效应以及群众固有的“就高不就低”就医习惯仍然长期存在,群众更倾向于三级医院就诊。因此,即使公立医院改革能给就医群众带来实惠,但是对群众的吸引力依然不足,要达到“实现90%左右就诊率在县域内解决”的改革目标,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着全市公立医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的完成,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已转入第二阶段,即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尽快出台相关控费政策。二是扎实推进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核心作用;三是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对部分价格偏高或者价格倒挂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调整;四是加快推进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试点工作任务分工,为下一阶段全面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推进医保管理体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做好第九批药品机制招标采购工作。
以上报告,请审议。首页12尾页
第二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第三、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第四、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得药品质量下降。第五、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第六、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第七、卫生部门监管不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二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社会福利性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发展卫生事业不仅要依靠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团结奋斗,更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讲大局,顾整体,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影响卫生改革发展全局,既要注意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更要注重人民群众利益,既要调动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要通过提供
良好服务,体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兼顾各类人才培养。既要努力建设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尖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又要注重建设面向基层服务、掌握适宜医药卫生技术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健康是民生之本。要将让广大人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保障、卫生监督体系,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责,全力推进扩大免疫规划,全面落实降消项目任务,力争将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我们工作长期的工作
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当前城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不断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通过医疗改革,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保障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篇: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六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六
凡是重大改革都要进行试点。党中央作出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审慎稳妥的科学态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试点就是要把问题和解决办法试出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在全国推开探索积累经验。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明确,关键就在施工,党委负主责、纪委是专责。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党委、纪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制定详细改革方案,选好配强监委领导班子,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现。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党委书记站到改革第一线,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对机构设立、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等难点问题重点研究、认真解决。着力抓好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和任务落实,牢牢抓住转隶这个关键环节,将检察机关反贪、反渎等部门人员整体划转,保证人员先到位,把活儿揽起来,再统筹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摩擦和阻力。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从试点进展情况看,三省市先从省一级开始,再逐步推开到市、县,确保在中央确定的时间框架内稳步推进。改革总有一个过渡期,必须把握好动态平衡,拿捏好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按照“老事老办法、新事新办法”的原则,转隶前已经在办的案子,谁批准谁负责办结;转隶后的新案件按照新的领导关系审批。监委对检察机关移交过来的案件线索登记造册、分类处置,确保齐全完整。做好新组建的监察机关干部的思想工作,开展政治和工作培训,保证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把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好传统、好作风融合在一起、传承下去。试点地区抓住改革良机,探索实行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部门与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形成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党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定,各省区市党委、纪委要未雨绸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要吃透中央精神、领会改革意图,密切关注试点地区改革进展,结合实际、提前谋划,把重点难点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透,把准备工作和基础工作做在前头。监察委员会是全新的国家机关,改革过程中党委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反腐败机构的职能作用,确保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监察委员会要严格依法履职,做好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探索形成监督、调查、处置的运行机制,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一
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重要判断,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新高度,正风肃纪反腐,深得党心民心。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意志不可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成立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就是组织创新;制定国家监察法,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就是制度创新。监察委员会实质上就是反腐败工作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这必将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归其根本在于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要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根本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涉及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的监督,监察全覆盖和监督的严肃性实效性,直接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监察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覆盖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律与法律衔接不畅等问题,实现国家监察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将有效提升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二
根本目的在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华文化是责任文化,“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在广大人民群众眼里,不管大门口挂的牌子是白底黑字还是白底红字,都是党的机关、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无论人大、政协,还是“一府两院”,都要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党统一领导下的所有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都属于广义政府范畴。创设从国家到县一级的监察委员会,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监察权,就是要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管住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始终讲政治顾大局。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只有党才能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作出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党委负主体责任,这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检验监察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要看党委是否担当起了主体责任,牢牢把握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肌体健康。
十八大以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监察体制改革同样如此。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职能是历史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侦、自捕、自审、自诉的工作模式与其定位不符,不但缺乏有效制约制衡,而且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职能交叉重叠,既造成大量重复劳动、增加了反腐败成本,又带来纪法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党员判刑未作党纪处理、带着党籍蹲监狱的咄咄怪事,削弱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和社会效果。要把纪检监察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工作力量,实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全面负责,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具体地体现出来,拓展已经取得的实践和制度成果,使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发展。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三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我们党全面执政、长期执政,制度优势已经充分显现,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总书记要求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规治党,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治国理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拥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是根本要靠强化自我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监督。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我国自秦朝始就建立御史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的监察体系,这与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下监察隶属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制度传统。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立的监察制度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是对中国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权力制约体制的新探索。监察机关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实际出发,实现监察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走出一条适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道路。
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我国,80%的公务员、95%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既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又具有高度互补性。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一方面构建国家监察体系,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真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辩证统一,本质上都属于党和国家的内部监督范畴,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要把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与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四
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主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依法治国既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法律,又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确保所有党组织、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要防止落入“法律陷阱”、“民主陷阱”,决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一讲法治就绝口不提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我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在推进法治建设上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确保党的意志体现在法治建设中,使法治建设服从服务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政治利益。
国家监察法实质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为监察机关依法履职提供法治依据。监察委员会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设立的监督机关,与公安、检察机关等执法和司法机关性质完全不同。反腐败针对的职务犯罪区别于一般刑事犯罪,国家监察法也区别于刑事诉讼法;监察机关行使的调查权不同于刑事侦查权,不能简单套用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适用国家监察法,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适用刑事诉讼法。要通过制定国家监察法,明确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把目前正在实际运用的调查手段写入法律,赋予必要的调查权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留置是调查手段,要将其在国家监察法中确立,形成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解决长期困扰的法治难题,彰显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自信。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用“政务处分”替代“政纪处分”。“政纪”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党早在陕甘宁边区就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所有“政纪”均已成为国家立法,由《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以规定。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党纪与法律之间没有中间地带。监察机关依据相关法律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作出政务处分决定,这将进一步推动依法执政,实现纪法分开和纪法衔接。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五
调查决策要严
赋予反腐败机构充分的调查手段是国际通行做法。腐败行为危害巨大,腐败分子警觉性高,作案手段隐蔽复杂,涉案人员利益捆绑、关系密切,串供翻供、对抗调查行为屡见不鲜,反腐败调查取证难度大、风险高。从各国做法尤其是发达国家经验看,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在腐败犯罪情报获取、案件调查、追逃追赃等方面,除了一般的询问、查询等措施,法律还赋予反腐败机构一些特殊手段。有的可以跟踪、监听、监控,有的允许卧底侦查、钓鱼执法,甚至配备武器,还有的规定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证惩治腐败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我国对监察机构的反腐败权限和手段有着严格的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12项调查措施,都是实践中正在实际使用、比较成熟的做法,没有增加新的权限。一方面,是将现行行政监察法规定的查询、复制、冻结、扣留、封存等手段,细化完善为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鉴定等。另一方面,将纪检监察实践中已经运用的谈话、询问等措施确定为法定权限。留置是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审批程序和使用期限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倒逼监察机关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前期核查工作不到位不充分就不能立案。
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反腐败工作各环节必须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衡。监察委员会不是司法机关,不自行搞一套侦查体系。对需要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措施的,依然沿用现行做法,经过严格审批后交有关机关执行,监察机关与之不重复、不替代。腐败案件的调查由监察机关负责,查明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检察机关经审查后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可以退回进行补充调查。这就在制度上形成了监察委员会调查、检察院起诉、法院审判的工作机制。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其内部机构设置也相互制约。问题线索由相关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全程监控。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前台”和“后台”分离。执纪监督部门负责所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日常监督,不负责具体案件查办;执纪审查部门负责对违纪违法行为立案审查,一次一授权,不固定联系某一地区或者部门。案件审理部门负责审核把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退回审查部门补充证据或重新调查。对办案过程开展“一案双查”,既复查案件本身情况,也查明案件调查人员依纪依法履职情况。这样,就能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强化制约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第四篇:桐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桐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简
报
2012年第一期(总第10期)
桐庐县医改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1日
本期目录
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央视中国新闻栏目报道:我县为百姓提供“全程代理式”健康服务
●我县扎实推进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工作纪实
力。面对改革攻坚难、体制创新难、财力支撑难,我们认准公共服务普惠性、均衡性和贴近性的方向,本着民生为先,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着力克难攻坚,全面彻底抓推进。
一是大力规划建设。2009年5月起,立足建立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对全县村(社区)一级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布点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在短短八个月内新建改建了187家站室,面积达到站150平方米以上、室90平方米以上,基本上在村中心地段,环境良好,并高标准配备了医疗“七小件”和电脑、空调、防盗设施等设备。
二是全力转换机制。原个体站室的人员和财物处置是体制转换的关键。2010年3月起,我们本着自愿和优先进入的原则,通过加强与乡村医生的沟通、妥善处理原个体站室的资产、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待遇、稳妥处置转制单位等举措,得到了乡村医生理解支持,整合撤销了一百多家个体站室,其中大部分都自愿纳入一体化管理,从而使体制彻底转换、改革一步到位,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8.4%。2010年12月1日,新体制下的所有187家站室配齐人员后全部启用。
三是着力提升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站室启用后,我们在着力规范站室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全程代办式”健康服务理念,初步建立起“网格式”代办服务模式,全面开展代理病人预约挂号、预约诊疗服务,着力推广“无线健康监护仪”的应用,对重点慢病对象实行动态实时监控、综合分析、应急处置。建立电视视频健康教育宣传平台,使站室成为农村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三、体现特色亮点,引领示范出成效
管理后医疗行为大为规范,“四乱”现象有效遏制,安全医疗得到促进、廉价医疗得以实现,站室启用以来门诊均次费用平均为45元,同比下降62元。2011年,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0.5%,让利群众1593.8万元;站室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5%,让利群众690.2万元。
三是服务提升,有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建立责任医生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社区医生从“有病看病”向“无病防病”和开展综合卫生服务转变;通过代理预约挂号、预约诊疗等“全程代办式”服务举措,拉近了站室和群众的距离,转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理念,拓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涵,促进了从“推病人”向“为病人”的转变;通过无线健康监护仪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干预重点服务对象,促进了从静态定时定点服务向动态全天候服务的转变,切实提高了服务效率。
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我县着力创新,在全省率先实施紧密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了农村卫生改革的新路子,得到了李克强副总理和全国医改办的肯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郑继伟副省长和邵占维市长、叶明副书记、陈小平副市长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要求总结推广。省政府专题推进会上我县作为唯一一家单位进行经验介绍。中央和省市1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省内外共14个单位专程来桐庐学习考察。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务实创新,有效发挥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深化“全程代办”式服务,使群众切实享受到全面、优质、高效的健康关怀。
图3
图4
央视中国新闻栏目报道:
我县为百姓提供“全程代理式”健康服务
新年伊始,我县卫生工作即迎来开门红:正月初三(1月25日)早上七点,央视中国新闻栏目报到我县为百姓提供“全程代理式”健康服务。
我县自2009年以来,围绕破解“看病贵、看病难”民生问题,按照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实施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施管理、运行、服务模式“三个创新”,在充分体现普及性、均等性和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全程代理式”的医疗卫
促进县乡卫生人才柔性流动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我县扎实推进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工作纪实
作为我县农村卫生改革试点自选项目,自2011年4月启动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夯实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坚持“因事设岗、按岗设人、以岗定薪、择优聘用”的原则,科学定编设岗。委托浙江省高等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加快人才培养。出台《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桐人[2011]3号)和《桐庐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试行)》(桐卫发[2011]64号),积极推进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切实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遗留问题,理顺编外人事代理人员人事关系。
二是提升了卫技人员综合素质。规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执业类别的准入学历,加强学历教育。所有医务人员在取得学历后三年内必须达到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提高执业水平。通过新录用人员规范化培训、社区护士培训、全科医师培训以及50周岁以下的在岗医生每3-5年必须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3个月以上的轮训等,强化岗位培训。所有卫技人员必须参加不同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率要达到100%。培养、评选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教、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了人才流动机制。卫生系统内人员流动主要有双向选择、竞争调动、组织调动和顺向交流四种方式,规范人员流动。经公布岗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演讲答辩、组织考察及公示聘任等竞(选)聘程序,开展全系统
第五篇: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加快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山海关区结合古城改造,将原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创伤医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区人民医院,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大力推选药品招标采购。从2002年开始,我们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药品招标采购,并将招标范围扩大到全市23家二级以上医院,确保了招标工作的公开、公正、规范、透明。2003年,我们首次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化学试剂进行集中招标采购。7240个品种的药品中标、67个品种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标,规范了药品采购行为,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聘用制,新进人员公开考试、招聘。市第一医院严格评议、考核,10名副高以上卫生技术人员被高职低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病人选医生制度,并将工作数量与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综合进行考核,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推进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今年10月,市编办批复了《市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在对市卫生防疫站和市职业病防治所人员、设备、资产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聘用方案。目前,两所机构的组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同时,我们还与市编办、市财政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意见》,有力推动了县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三、加快民营医院发展。我们结合实际,适度开放医疗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深圳市北医永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55亿元,设计床位400张的新建开发区医院签约。民办友好医院、视光眼科医院相继开诊。我们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国有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原国办七五七医院、奥格集团职工医院顺利完成改制成为民营医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延伸。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等职能。2003年,市政府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50万元,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6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以居委会为单位达到100。我市的卫生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改革政策不配套,如医疗机构分类完成后,相应的价格、财税政策尚未出台,分类管理难以实现。又如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因没有相关政策,操作以来难度很大。2005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增强生机与活力。按照“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实行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扩大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拉开分配档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整体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退出国有资产,整合医疗资源。鼓励和扶持国内外资本兴办医疗事业,放宽民办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方面的限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推进医疗市场多元化,促进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以乡镇卫生院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卫生工作。规范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强化预防保健职能。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力争今年有2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开展公开选拔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全员聘用制试点,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转岗分流不合格和富余人员,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结合实际,因院制宜,采取撤并、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对撤消的卫生院进行资源重组和改制调整,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三、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延伸。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职能,承担传染病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任务。到年底,城市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四、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