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110接处警工作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
浅谈110接处警工作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中坚力量被推向精神病患者处置的前沿阵地,而目前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精神病人处置方法稍有不妥当、程序稍有不规范,公安机关就被推向矛盾的风口浪尖。为更好的促进我们110接处警工作,下面我就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认识和了解。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常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往往有自杀、自残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针对110接处警工作,我们可以将精神病患者分为以下两类: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和无明显滋事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
其次,针对不同的精神病患者要有不同的处置策略。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民警在接到警情的第一刻起就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第一,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民警要从指挥中心发布的警情中认真仔细的提取有用信息,例如该精神病患者的体貌特征、是否携带凶器、是否有人受伤等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呼叫增援以及通知急救人员;第二,及时检查警用装备。包括催泪喷射器、警绳、取证仪等,做好装备保障。第三,依法依规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精神病患者在有自杀、自残或攻击、伤害他人等危险行为时,民警应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随后民警应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及时将患者就近送往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实施紧急医疗处置前,应由监护人签署《精神病紧急医疗处置非自愿医疗意见书》。监护人不在场时,由现场履行公务人员签字证明。对无明显滋事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住院的,由监护人送医院治疗。
最后,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时应加强自我保护。由于精神病患者意识混乱,行为异于常人,尤其是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做出一些无法预见的危险行为。我们的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负伤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一些民警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过往的经验教训不断的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我们民警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制止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既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也要避免无谓的伤亡。
第二篇:基层派出所在接处警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派出所在接处警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110接处警工作的最后一环,基层派出所担负着接待、询问、调查、取证、调解等处臵工作,由值班民警具体负责实施,在积极履行指令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职责界定、接处程序、特殊人员处臵和民警维权等方面有待于理顺和规范。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接处警内容宽泛使基层民警不堪重负。
2010年至今我所接处各类纠纷155起,其中因民事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等属于公安部门调解的52起,占33.5%,而其它因交通事故、家庭内部矛盾、婚姻纠纷、债务纠纷引发的纠纷有85起占54.8%。这些应由法院、司法等部门单位管辖处理的纠纷如果不及时处臵,矛盾很容易激化。但民警在处臵过程中感到很棘手,一无管辖权,二无专业知识,只能凭经验“和稀泥”,根本无法保证公平公正。
派出所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民警经常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但对一些非警务活动却左右为难。2010年共参与堵截、“领”上访人员常有发生,且出警民警、出警次数较多。
2、接处警流程无统一规定,民警有法难依。目前接处警工作没有统一细化的流程,有的只能凭经验处理,极易导致群众投诉,比如民事纠纷的处臵。而有的又有多部法律规定但内容不同,仅就对违法嫌疑人的调查来说,《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对被盘问人的留臵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查至48小时”;《治安处罚法》第83条则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48条又规定:“公安机关讯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造成民警在接处警工作中无所适从,有法难依。
对于醉酒人员,《治安处罚法》第15条规定“醉酒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明文指出公安机关对醉酒人有救助和约束的义务。但在基层接处警工作中民警最怕的就是处臵醉酒人员。他们大吵大闹扰乱办公,随地躺卧、呕吐影响卫生,脏累不说,光是“保护性措施”一句话就让人发愁,怎么保护?用什么保护?家属更是不理解约束措施的使用,指责埋怨民警是打击报复醉酒人员。况且酒精本身是一种麻醉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造成醉酒者酒精中毒过深,特别是对胃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还会造成生命危险,如何正确对醉酒人员采取“保护性措施”严重困扰着民警。
3、处臵特殊人员遇“瓶颈”,好接难处。精神病患者的处臵在基层派出所是一道难题。板桥镇古城村三社王增志有时故意裸露身份,将自家房屋点燃影响村民安全等行为,因与其生活的兄长亦不正常,造成无人监护,民警在处理过程中很难办理,村委会也不愿意作为王增志的监护人。
4、民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
在基层派出所一般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负责处理辖区一天所有的刑事案件的受理查处、治安案件的办理、民事纠纷的调解和救助咨询服务等业务,民警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不仅如此民警有时还会遇到无理取闹者,公然挑衅法律尊严。警械武器不敢用,挨打不敢还手,挨骂不能还嘴,社会舆论的以讹传讹,新闻媒体的恶意炒作,人民群众的不理解,使警察对自身职业的信心逐渐消退,怕出事,怕被投诉,怕得罪人,“忍”字当头是许多民警的值班座右铭。
二、下步工作对策
1、科学合理调配警力,为基层接处警工作减负。“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承诺在1997年提出时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四有”的大包大揽不但容易导致公安部门滥用职权,而且我们无法解决的报警求助又会严重影响自身形象。2010年8月16日,板桥镇西湾村八社姚宝林因故被人殴打,但一时无法前往医院,民警将其送往基层卫生院,在简单诊断后卫生院认为不适合在基层治疗应当转院,这为民警出了难题,是要办理其它案件?还是将其送往县医院?这样的现象在酒后单车肇事中经常遇到,民警出于两难境地,如果臵之不理,一旦伤者死亡,社会及家属就会一面倒地指责公安机关为什么不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甚至无理上访。
接处警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发案,提高现行抓获率。对于部分公民不属于紧急状态的求助,属于政府其它职能部门管辖的,如无家可归的孤残儿童、传销等的求助应向政府汇报,由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属于社会职能的,如病人就医、开锁要求提供私人服务的,可以向其提供便民、利民联系方式,切实解决接处警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
2、统一接处警流程,依法高效便于操作。
接处警民警在第一时间介入案(事)件,证据的收集对以后的定性、侦(调)查至关重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接处警流程意义重大。目前醉酒人员的处臵、精神病人的处臵、涉案当事人的侯问留臵时限等实际问题困扰接处警民警,急需统一流程规范处臵。
3、积极推行联动机制,合理处臵特殊人员。联动机制的建立健全是110职能泛化后理顺公安机关接处警工作的有效举措,我们应全力积极推行,彻底解决公安一家难以推动其它部门的情况,充分发挥政府协调职能,与民政、卫生、劳动等部门共同制定孤残儿童、智障人士、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员的救助处臵措施,直接由他们直接受理管辖,不再让值班民警到处求人说好话。在减轻公安机关压力的同时,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发展。
4、健全民警维权和辅导机制,减压卸负快乐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约束严、保障弱”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接处警工作的紧张和危险使这种压力感更加沉重。今后一是要加大职务维权力度,为值班室配备录音录像设施,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对民警提供的证人证言优先采用,对恶意辱骂殴打值班民警、损毁警用设施等的违法犯罪行为从重从快处罚,充分维护民警的执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二是要加大“五小工程”的投入,丰富值班备勤生活内容,适当调整民警精神状态。三是要对遭遇危机事件的民警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恢复正常心态,消除心理创伤。四是要创立新闻发言人机制,拓宽网络媒体资源,对影响面较大的接处警案(事)件处臵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群众合理利用警力资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第三篇:当前接处警工作中常见非警务事件的主要特点及处理对策
当前接处警工作中常见非警务事件的主要
特点及处理对策
由于前些年公安机关“110”的大力宣传和社会承诺,110显然已经深入人心,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是 “有困难找警察”,老百姓已经形成有困难就找警察的思维定式,认为警察是事事都能处理的“万事通”,使基层单位在完成超负荷的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得疲于应付大量的非警务工作和处理大量非警务事件。而有些诸如停电、断水、开锁、打疯狗等琐事,涉及债务、劳务合同、商品质量、房屋拆迁等纠纷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和解决的问题等等警察职责以外的警情,民警不去不行,去了无法处理和解决,群众往往不理解,对公安机关有意见,有的认为警察无能,有的认为警察是在包庇对方,甚至认为公安机关是保护伞,将矛头对准公安机关,给公安机关带来极大压力。如何处理好这些非警务事件,已经成为基层公安机关必须认真面对并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接处警工作中常见的非警务事件的主要特点
当前,老百姓已经形成有困难就找警察的思维定式,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公安机关。因此,在接处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警务事件,仅以我们所为例,XX年共受理群众报警224件,其中非 警务事件52件;XX年共受理群众报警203件,其中非警务事件61件,分别占接警总量的23.21%、30.04%,呈逐年上升趋势。剖析这些非警务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应由劳动等仲裁部门和法院解决的经济纠纷。本是借贷关系或者合同违约,但不去找相关部门解决,却求助于公安机关。二是群众能够自行解决或者应由其他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如居民家中下水管堵塞,停电停气,自来水跑漏,私搭滥建等等。三是应自诉到法院请求裁决处理的家庭纠纷和矛盾。如赡养老人、财产继承等。公安基层单位接处警工作中非警务事件的逐年增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度,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警民关系的新变化,表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充分信任。
在处置非警务事件过程中,笔者曾多次与人民群众对话交流,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其他部门解决。人民群众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人民警察是群众的保护伞,有了困难当然找你们警察。前些年,面对人民群众求助的非警务事件,有些单位、部门和民警单纯从公安工作出发,不愿受理或者干脆不受理,采取推诿、躲避甚至粗暴训斥等方法,将人民群众拒之门外,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造成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影响了警民关系。近年来,公安机关加大了政治建警和依法从严治警的力度,教育广大民警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执法为民理念,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整个队伍形象发 生了根本转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率逐年提升,人民群众充分信任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所以遇到大事小情,不管是否属于公安机关管辖,首先想到的就是打110或者直接到派出所求助。
二、办理接处警工作中常见非警务事件的几点思考
在接处警工作中遇到的非警务事件虽然不在公安机关的职权范围和管辖范畴之内,但这些事件确实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需由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哪个部门受理、办好这些事件,都是在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是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公安机关作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担负着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必须站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黎民百姓解难的高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认真办理接处警工作中常见非警务事件作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第一广泛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应该说这是杜绝大量非警务警情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群众对110接处警范围不了解,因此事事都找110。XX年4月30日,公安部制定了《110接处警工作规则》,《规则》针对目前110接处警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解决了管什 么、怎样管的问题。规定了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和求助的范围,并明确不提“四有四必”。此外,《规则》还对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紧急求助、非紧急求助等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因此我们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泛进行宣传,使群众对110接处警范围的了解深入,避免事事都找110,使有限的110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提醒群众报警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广为宣传,告知人民群众拨打110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使他们正确了解、使用110报警电话,明确110的职责范围,积极协助警方开展调查工作,确保各类警情得以快速有效处置。
第二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教育广大民警进一步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主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性。让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到,在接处警过程中有些非警务事件虽然不属于公安机关必须办理的,但却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处理好这些非警务事件意义非常重大,不论份内份外,只要我们能办到并且能够办好,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要加强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建立服务机制。办理接处警工作中遇到的非警务事件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涉及法院、信访、民政、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工商、物价、法制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自来水、电网、燃气、物业、锁业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企业单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公安机关110指挥调度部门牵头,上述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建立起110社会联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当公安机关接到非警务事件时,可以启动联动机制,由涉及的部门或单位直接负责办理,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四要苦练过硬基本功,提高服务本领。接处警工作就是在处理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当前,仍然有部分基层民警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不懂得群众心理,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警民关系和队伍形象。因此,要引导广大民警加强学习,苦练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苦练与群众沟通思想,协调关系的本领,及时化解民怨,处理好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和创新公安工作。
第五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措施。面对大量的接处警过程中的非警务事件,要想激活每个民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内在动力,提高民警的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单纯靠教育、靠训练等手段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靠制度,尤其是严格的考评激励措施来推动、来促进、来保障。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坚持组织民警定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交流心得体会;要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汇报工作,通报情况;要建立回访制度,在办理每件非警务事件或 者调解处理每起民事纠纷后,都要逐一回访当事人,看当事人是否满意。
第四篇: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文章标题: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醉酒人员的处置,既是路面执勤民警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路面执勤民警较为头疼、处置难度较大的警情。2006年8月24日公安部发布并施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
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所属单位或者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进行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如何对醉酒人员尤其是其中的违法嫌疑人进行依法处置,在出警过程中既妥善处置现场,同时又避免袭警事件的发生,这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所谓醉酒状态,是指由于饮酒过量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或者处于麻痹状态,不能正确表达,不能辨别是非,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不能准确认识和辩认,同时也不能控制或者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有可能对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产生实际危险或者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形。醉酒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一般在处警过程中,遇到的醉酒人都处在兴奋期或共济失调期,因此醉酒人往往有过激行为,民警在处置中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起群众围观或受到醉酒人攻击。
一是醉酒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失去控制,实施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由于醉酒者处于兴奋期时,一般都有语言增多、逞强好胜,夸夸其谈,举止轻浮、粗鲁无礼、打人毁物等表现,因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往往无理取闹,实施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这也是民警在处置过程中遇到的较多情形。
二是醉酒者具有较强攻击性,导致袭警案件屡屡发生。处于兴奋期的醉酒者难以控制自己言行,并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更无视法律法规,即使公安民警在处置时,也无惧怕心理,并极有可能直接袭击民警,阻碍民警执行公务。
三是民警在处置过程中方法单
一、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处警过程中,民警对于醉酒者的处置中采取的措施、制服的力度往往比较弱化。民警对于醉酒者的控制方法比较单一,而在如何在取得对醉酒人员的先期控制上,往往存在不足。部分民警不能及时对醉酒嫌疑人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嫌疑人制服、约束,从而导致群众围观、事态扩大,有的民警在处置过程中自我防范、保护意识较差,对醉酒人员的攻击性认识不够,不能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袭警事件的屡屡发生。
二、处置醉酒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这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也为了保护醉酒的人本人安全,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民警还是怕处理,处理过程中也往往具有随意性。
一是民警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掌握,运用不熟练。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法律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对醉酒者如何保护、违法嫌疑人如何处理的相关法规往往一知半解,从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不仅没有充分运用法律增加执法手段,反而会产生畏难心理,不能依照法律严格执法,束缚自己的手脚。
二是民警实战技能水平不过硬,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在处置醉酒人员闹事或者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民警往往要面对醉酒人员实施一对一的抓捕,此时仅有良好的体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擒敌技能和抓捕技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警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技术,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醉酒人员控制住,从而不能对醉酒人员进行约束保护或及时制止其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是对醉酒违法嫌疑人的取证工作不到位。在对醉酒人员的处置过程中,一些民警的取证意识不强,有的不能及时通知醉酒者家属到现场,有的不能及时利用照相、摄像等手段将醉酒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证据固定,从而导致后期工作较为被动。
三、做好处置醉酒人员工作的对策
民警在工作中发现醉酒人时,应及时处警,制止危险,防止其对本人造成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处置水平。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熟练掌握相关业务规定。除《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对醉酒者的约束、处罚措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以上几点法条充分说
明了,在遇有醉酒者袭警等情形的,公安机关大可不必产生畏难情绪,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犯罪的纵容。
二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赋予公安机关的权力。约束虽说是对处于醉酒状态的违法嫌疑人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它既非行政处罚种类,也不是行政强制措施,它只是公安机关为了预防和避免醉酒的违法嫌疑人对本人造成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
产或者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而对其采取的临时性保护手段。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进行约束,只有对于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才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对其进行约束,控制其身体或者行为。如果醉酒人虽然处于醉酒状态,但只是沉睡不醒或者骂两句,没有自伤或者伤人、损害公私财物的动作,一般就不要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约束,否则就违背了约束的宗旨。在对醉酒人进行约束时,无论其行为举止如何,均不能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三是在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取证工作。由于醉酒人往往在民警处置前有的就因行为失控造成了自己身体的伤害,而其在酒醒后对自己的行为往往又记忆不清,有的醉酒者醒后就会将自身伤害责怪于民警,造成公安机关工作被动。因此,公安机关应提高取证意识,在现场处置时最好能使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固定证据,在约束时应利用值班室等部位监控设施将约束过程进行全部监控记录。对于暴力抗法甚至袭警的醉酒人员,应进行酒精鉴定,形成书面证据,增加执法依据。
四是在对醉酒者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公安机关在对举止失控的醉酒者采取约束措施后,应当加强对其的监护工作。首先应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查清醉酒者身份,并通知其家属至现场,对于因条件限制等原因不宜较长时间对醉酒者约束的,在不影响对案件调处的情况下,可通知其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待酒醒后再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处理。对于一时无法查清身份或通知不到家属的,民警必须对被约束者进行全程监护,发现其昏迷等异常、紧急情况,应及时送至医院救治,一旦确认其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
五是大力开展技能练兵。大练兵的开展,民警们的身体素质和处置复杂现场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但对于醉酒者的现场处理,不但要有体能,更要有专业的技能,因此平时应增强民警对于擒敌技能和抓捕技战术的培训,进行模拟对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良好的身体素质配合简单实用的抓捕技能将大大提高抓捕率,同时减少己方受伤。
《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第五篇:关于对当前环卫作业工作中
关于对区**届人大*次会议
第**号建议的答复
**委员:
您提出“关于对当前环卫作业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都对环卫作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卫作业机械化已势在必行,成为环卫日常作业的主流工具。除大型作业车辆外,电动三轮车的普及提高了环卫作业效率,具有实用性强、机动灵活的特点,在道路狭窄的胡同、小巷作业即方便又快捷,在冬季清冰雪和特殊路段作业时可以插安全旗、警示灯,为作业人员和车辆充当安全防护警示工具,同时减轻了环卫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环卫工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较差。二是电动三轮车作业期间存在随意变道、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三是电动三轮车的稳定性差、速度快,由此带来了许多交通隐患。
依据您的建议,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向一线作业单位输送高素质人员。2012年全市统一面向社会招考一批本科生,全部充实到一线作业单位,在***、***担当一线工作,近年退伍转业人员我局也全部充实到一线,正在逐步改善环卫作业队伍素质偏低的问题。
二、要求各使用单位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电动三轮车作业期间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严禁接打电话、载人、超重、超速、超高行驶。各单位业务员要不断巡检,规范一线职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作业,定期对作业车辆检修,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安全。
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针对部分电动三轮车驾驶人漠视交通法规、安全意识不强的特点,我局每年都将邀请交管部门教官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并自行选择有针对性的事故及违法案例进行剖析,对所有电动三轮车驾驶人进行交通法规培训,同时利用班组会、早会时间时时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驾驶人充分认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从思想上提高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增强安全防护技能。
四、非作业时间禁止使用车辆,逐步更新安全保护器材。电动三轮车做为作业用车,非作业时间禁止使用,作业完毕必须按指定地点存放。驾驶人应身穿安全作业服,夜间佩戴爆闪灯,清冰雪作业期间电动三轮车要装配警示旗和警示灯,车身粘贴反光条,便于过往车辆及时发现,减速绕行,坚持为一线职工购买意外伤害险,为职工添一份安全保障。
您提出的对电动环卫作业车辆在车辆属性认定、牌照管理、车辆保险、定期安全检验等方面问题,目前从法律或地方法规方面还需完善,也是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我局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建立更规范化的法律法规,以消除此类安全隐患,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此项工作。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您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