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淡化罚款的收入功能 促进执法的公平正义 - 副本
原载于《预算管理与会计》2014年第10期
淡化罚款的收入功能
促进执法的公平正义
——兼论罚没收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划分问题
黎利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为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创造条件、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打好基础?财政体制是关键。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问题开始抬头,地方行政执法过程中乱罚滥罚等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对“三乱”问题高度重视,曾多次开展专项治理。包括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在内的各项财政改革措施,对治理“三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现行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体制下,“收支两条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财政和行政执法单位对罚没收入的依赖性和积极性。《行政处罚法》关于“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的法律规定难以真正落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收入划分上,将罚没收入划归中央财政固定收入,真正切断地方政府及其执法单位与罚款之间的利益关系,淡化罚款的收入功能,回归罚款的行政处罚功能。
一、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弊端——强化了地方政府及其执法单位与罚没收入之间的利益关系,扭曲了罚款的行政处罚功能,背离了行政处罚的目的,损害了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上主要是税收收入的划分,非税收入因其在当时的比重不大而几乎忽略。分税制主要是依据各税种的属性及其收入功能的强弱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主要做法是收大放小,即大的税种上收,小的税种和非税收入下放。罚没收入作为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的收入品种被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可以肯定的是,分税制解决了中央收入偏低的问题,1 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分税制以来,地方财政非税收入特别是罚没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远超同期财政、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遇到经济下滑,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的时候,罚没收入便成了一些地方财政增收的主要手段。罚没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形成了一些地方“赌博财政”(赌博罚款)、“肚皮财政”(超生罚没)、“车皮财政”(车辆超载罚款)等依靠罚款维持地方财政半壁江山的奇特现象。
《行政处罚法》将“罚款”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其功能原本是定位于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目的是为了打击、制止以致消灭违法行为。但是这一措施与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财政体制相结合,地方财政、执法单位组织罚没收入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了。“罚款”的处罚功能也变异了,异化成了地方财政和执法单位的收入功能。例如,某市财政局网站上有一篇题为“市罚没处研究做好上半年罚没收入组织工作”的文章指出,“要牢固树立‘抓好罚没收入是罚没工作的第一要务’的理念,以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抓好罚没收入的组织工作,为完成上半年财政收入‘双过半’任务多作贡献”。看来,在收入任务面前,罚款作为一种组织收入的手段成了第一要务,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靠后站了。
《行政处罚法》规定“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这一法律规定的立法本意是要切断执法单位与罚没收入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实际执行的效果如何呢?地方财政不给行政执法单位返还罚没收入,做得到吗?地方财政在给行政执法单位返还一部分罚没收入的同时,财政还可以统筹一部分财力呢,还指望着这些行政执法单位来创收,为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做贡献呢。“收支两条线”改革要求行政执法单位的罚没收入与其支出彻底脱钩。实际执行的结果往往是明里脱钩,暗中挂钩,文件上脱钩,操作上挂钩。比如某政府部门的文件规定,“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收到财政部门返还的罚没收入,应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办案经费支出,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准予在税前扣除。”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公开的文件也并不忌讳“财政部门返还的罚没收入”这样的字眼。
地方财政和执法单位以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抓好罚没收入组织工作以及罚没收入超常增长的背后是行政执法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公路治超“越治越超”,乱罚滥罚、以罚代管、钓鱼执法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违背了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有些执法单位迫于收入任务和利益驱使,往往在违法行为处于苗头状态最容易打击、容易制止的时候不予处罚,要等到违法行为形成了较大规模、罚款财源丰厚的时候才予以处罚。这客观上起到了纵容违法、助长违法的作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于一些本可以彻底制止、一举消灭的违法行为,出于培植罚没财源的考虑,往往担心“竭泽而渔”,以致查处不到位、打击不彻底。更有甚者,设置陷阱引诱违法、钓鱼执法。如此,行政执法制止、打击违法的目的非但不能实现,反而与原目的背道而驰。
罚款的功能变异、行政处罚的目的背离、罚没收入财政返还等问题,如果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那就可以将其作为违反《行政处罚法》的个案处理。但如果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得好好探究一下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了。表面上看,这些现象是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单位和地方财政的不规范行为,但此类现象如此普遍,恐怕不能将其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某些人和某些单位了。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基础不牢,必然地动山摇。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财政体制,把地方财政、执法单位的利益与罚没收入牢牢地栓在一起,再好的执法队伍在现实的利益和收入任务面前也难免会干出一些违背公平正义的事情。
二、罚没收入划归中央财政固定收入的必要性——政府间收入划分既要照顾“两个积极性”,也要坚持“激励相容”原则
与以往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体制相比,分税制可谓是具有激励性质的“小灶”体制。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照顾“两个积极性”的分税制,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基础,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分税制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实践证明,分税制极大地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分税制既然是一个具有激励性质的体制,就必然存在一个激励相容还是不相容的问题。所谓“激励相容”就是指对局部的激励与整体利益的提高是相容的。即局部积极性的提高与整体利益的增进保持正相关,而不是相反。如果局部积极 3 性的提高,不能带来整体利益的增进,反而带来整体利益的受损,那就是激励不相容。
财政体制的内容包括财权、财力、事权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否都包括激励机制呢?不是的。财政体制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财权划分上。事权及其对应的支出责任主要是依据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划分的。就国家治理的全局来说,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是密不可分的。但就财政体制来说,事权是外生的,是财政体制外部的行政体制所决定的。就行政体制来说,行政激励是需要考虑的。但就财政体制来说,由行政体制所决定的事权不存在激励与否的问题。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基本约束机制,是财政体制必须实现的最基本目标。无论是“大锅饭”体制还是具有激励性质的“小灶”体制,财力与事权最终总是要匹配的。要办事就得有相应的财力保障,不论这些财力是来源于本级的财权还是来源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如果财力满足不了事权的需要,其结果就只能是事情办不到位,影响行政运行的效果。所以在财政体制中财力实际上是一个由事权开始,通过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而传导过来的次生变量,具有较大程度的客观性。从另一个方向看,财力又是由本级财权和上级转移支付形成的,受财权划分的影响,是财权激励的产物。在形成地方财力的本级财权和上级转移支付这两个因素中,上级转移支付尽管也可以设计一些激励性质的要素进去,但在我国目前“分税制+转移支付”的现实体制中,转移支付的功能主要还是基本财力保障。即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移支付的激励功能非常有限。财权是形成财力的基础,是财政体制中发挥激励作用的最关键要素。因此,财政体制照顾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以及“激励相容”等原则问题,主要是通过财权划分来实现。
从现行财政体制的财权划分来看,增值税、所得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而且地方积极性的调动与国家整体利益的提升也是相容的。
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在调动地方组织罚没收入积极性的同时,国家整体利益是否得到了提升呢?这一激励措施是否与整体利益相容?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多次报道过公路治理超载的乱罚款现象,一些地方的行政执法部门只管收罚款,司机交了罚款就继续超载。超载没有治理好,物流成本却人为抬高。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导致整体经 4 济利益受损,从政治的大局来讲,乱罚滥罚还严重损害了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罚没收入划归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其局部激励与整体利益是不相容的。
分税制改革初期,人们对“大锅饭”体制的弊端认识比较深刻,改革取向选择了调动两个积极性的“分税制”,方向是正确的。但当时人们对“激励相容”原则还没有太多的认识,对哪些收入项目可以用于激励、哪些收入项目不能用于激励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财政收入的众多项目,没有按照激励相容与激励不相容的标准进行甄别。值此“分税制”改革20周年之际,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分税制”很有必要。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两个积极性”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将所有的财政收入项目而不仅仅是税收收入进行激励相容与不相容的分析、分类,将激励不相容的收入项目统统划归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只有激励相容的收入项目才可以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罚没收入是典型的激励不相容项目,地方政府组织罚没收入的积极性越高,整体经济、政治和社会公平正义受损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罚没收入应该划归中央财政固定收入。
三、罚没收入划归中央以后,罚没收入锐减如何看?地方财力缺口怎么办? 可以预见,罚没收入划归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以后,随着地方组织罚没收入积极性的下降,罚没收入必将出现锐减的局面。对此应该如何看待?如果单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问题,罚没收入锐减的确是一个不利的局面。但是,财政问题不能单纯地只讲财,不讲政。财政就像一枚硬币,硬币的一面是财,另一面是政。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考虑财政问题应该从国家治理的全局出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财是为了行“政”,聚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当财与政发生矛盾的时候,财应该服从政。罚没收入划归地方,地方组织罚没收入的积极性是提高了,但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受损。罚没收入划归中央,地方组织罚没收入的积极性会下降,财政收入可能会受点影响,但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会提高。综合财与政两个方面的考虑,罚没收入划归中央总体上还是划算的。
罚没收入划归中央以后,地方相应的财力缺口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 5 问题。如果财政体制不做大的调整,单就罚没收入财权上划而论,相应的财力肯定应该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予以解决。这里将面临一个罚没收入财权上划以后罚没收入锐减中央财政吃不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逐步实施,中央负担。第二个思路是一步到位,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共同负担。
思路一,逐步实施,中央负担。即先选择公安、交通等社会反响比较大、呼声比较高的几个部门先行改革试点。将这几个部门的罚没收入划归中央固定收入,相应的财力缺口由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其他部门的罚没收入暂时留给地方。未来条件成熟以后,再将其余部门的罚没收入划归中央。
思路二,一步到位,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即所有部门的罚没收入全部划归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对应的财力缺口由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未来全国罚没收入减收的部分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共同负担。假如以2013年全国各地的罚没收入为基础,首先确定与罚没收入财权上划对应的转移支付基数,未来某一年全国罚没收入合计数如果减收10%,减收部分假如按照5:5比例分担的话,则各地该年与罚没收入财权上划对应的转移支付就相应调减5%。值得注意的是,此项转移支付的调减比例应当全国统一,不得一个地方一个比例。即应当以全国罚没收入合计数的减收情况为基础,不得与某一地方罚没收入的征收情况挂钩,以免再次造成罚没收入征收激励。
第二篇: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
格尔木司法局党支部
关于进一步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工作的安排意见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进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和队伍建设现状,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格尔木,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基本原则: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
二、目标任务
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1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预防司法腐败,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现社会长治久安。通过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工作,加强局领导班子依法执政能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树立司法局公正司法良好形象。
三、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正司法是司法行政的目标根本宗旨。促进公正司法,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理的重点。局党支部作出重大决策,在构建“大普法”“大防控”、“大调解”格局、稳步推进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同时、强化基层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实现科学跨越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执法不公、程序不规范、不作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全局干警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公正司法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步骤,是实现我局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
以公正为主题,以规范为主线,加强教育培训,严格队伍管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内外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解决人 2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我局的满意度,努力把我局建设成为国家法律法规的模范执行者、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二)明确促进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工作重点
1、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执法一线、热点岗位为重点,深挖细查,全力整改,着力规范,切实解决执法不公正的问题,坚决制止徇私枉法、权钱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现象,树立我局干警廉洁公正的形象;切实解决执法不文明的问题,坚决扭转耍特权、抖威风、粗暴执法以及“冷、横、硬、推”等现象,树立我局干警为民、文明的形象;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坚决纠正不按照法定程序乱执法、不按法定职责乱作为等现象,树立我局干警尽职尽责的形象。
2、着力完善规范执法行为的规章制度。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内外监督网络,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强化内部监督,并拓展群众监督途径,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要着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情况的监督,努力构建“不愿为”法律机制、“不能为”防范机制、“不作为”惩治机制、“不必为”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执法权力的正确行使,真正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3、切实提高局领导班子和公正司法的素质。局领导班子和担
负着领导、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其执法理念、执法行为,对广大干警具有导向作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切实增强党的意识、政权意识和宗旨意识。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强化法治意识和公正意识,使之成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表率,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教育引导,夯实司法为民思想基础。要紧紧围绕“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深入开展执法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牢固树立保障人权、服务大局的理念,大力加强警示教育,使广大干警充分认识到执法不规范给群众造成的危害,给政法队伍形象造成的损害,给政法工作大局所造成的影响,将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廉洁执法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执法工作和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深化公开制度,增强执法工作的公信力。进一步深化各项公开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公开的范围,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等事项外,我们将职权范围、收费标准、执法依据、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向社会公开。创新公开形式,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全面落实各项便民措施,在我局各部门、各个执法环节,大力推广执法告知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增强执法的社会效果。
4(三)健全监督体系,确保执法权力正确行使。要采取各种措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内外监督网络和执法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情况的监督。要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支持和保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内部监督。要丰富群众监督形式,拓展群众监督途径,主动接受和加强舆论监督,保证各项执法权力的正确行使,真正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社会各界参与,让人民群众满意。
(四)抓好执法检查,从严落实各项整改措施。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执法检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媒体、政法各部门、对公证、法律援助及律师在办案中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制度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查摆整改情况。对检查中存在执法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部门,对边整边犯、边查边犯的行为,要督促从严整改处理。
(五)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开展规范执法活动。树立一批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全局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良好环境。要通过这项活动促进政法部门建立健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涉法涉诉处理机制,引导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公正司法、执法为民理念,切实规范执法行为。
5(六)抓好培训考核,提高政法干警整体素质。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为目标,抓好培训考核工作。要开展“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要坚持面向全体干警,以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为重点,做到人人参加培训考核、人人得到教育提高。要紧紧围绕执法重点问题,突出执法重点岗位、抓住执法重点环节,明确培训考核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步骤。要坚持从本单位、本部门干警素质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努力提高培训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问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来临在即,奋战在备考战线上的许多考生都相当关注热点备考领域,感觉热点知识千变万化,不知道如何积累,而对今年国考申论的热点知识及哪些热点将会成为最热门的选题又相当好奇。事实上,每年的国考选题都与当年的重大时事紧密相连,这一点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注意。
以近三年的国考为例,2008年国考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举行的,考的是生态文明问题,而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斑,结果当年就考了这个问题。2009年国考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进行的,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比较严竣,工厂倒闭频发,工人失业剧增,而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考的申论主题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的工业以及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重中之重的农业问题,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2010年国考也是在经济背景下,从如何实现经济循环发展角度来考,最后其切入点就是海洋的生态文明问题。
由此可以预见,2011年的国考也必定会与时事热点紧密相连。在深入研究今年时事的基础上不难发现,社会公平正义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问题在当前受到颇多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今年的命题热点。
一、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则在明显拉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小部分手中,人民群众对此不满情绪日益剧增,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集中体现在收入分配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内容】我国现阶段要实现的社会公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缩小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意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注重公平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措施】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问题
【背景】当前,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休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分配格局日渐失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收入分配体制亟需改革。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今年党和国家重点所提及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表示加强收分配体制改革,目前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两会期间谈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时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意义】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休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把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从而保证人民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有利于人民充分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有利于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措施】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甚至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另外,从整体全年的时事来看,教育公平问题,体面劳动问题,文化软实力问题,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热点,考生也应进行相应地关注。
第四篇: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
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同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当前,发挥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依法j台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一是推进税收立法。完善的税法体系是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反映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使其反映群众愿望,符合实际情况。积极扩大税法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税收立法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税法草案,要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要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二是规范税收执法。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规范公正执法,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关键。要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减免税和缓税审批管理,坚决防止违规批准减免税和缓税。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减少执法随意性,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加强对税收执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税收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检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人机结合的税收执法责任考核机制。强化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加大对执法过错责任行为的通报与惩戒。严格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完善税收执法中的回避、告知、听证等制度,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国家为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而实施的重要政策措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要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收到成效,绝不能以收入任务紧张为由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打折扣。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税收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扶持弱势群体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税收秩序,是保护守法纳税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要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深入查处各种形式的税收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打击和整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在税务稽查中要树立稽查执法主体与稽查对象之间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自觉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提高税法遵从度。
五是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教育,是营造全社会懂法守法、依法维权良好环境,促进税务干邗提高依法治税意识和能力、规范执法的重要手段。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学习税法、遵守税法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各界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深入开展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努力形成品牌效应。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通过税务网站、办税场所等渠道,使税
收法律法规为社会各界广泛知晓,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加强对税务干部的税收法制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法律素养,提高规范执法能力,更好地履行推进依法治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第五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好这一要求,紧密结合河北实际,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更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稳健前行。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一方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进一步坚定全体人民的信心,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推向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制度创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排和部署。我们必须按照全会的要求,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以此审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情况,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就在哪里深化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就把哪里作为改革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项又一项制度改革和创新,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征程中,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更好地凝聚起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