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上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
行政上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工作重心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实现全民小康以上水平关键是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的主要依据和我国现在农业科技推广现状,着重分析了行政上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支持保障等。
关键词:农业技术传播;行政支持;公共服务
1我国农业技术传播现状
农业技术传播被多数国家政府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传播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产量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90年代初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许多地方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大多数的农业技术都是以民间传播为主力军,所以加大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对你农业技术的传播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国之前的经济政策大幅度的倾向于工业发展,对于农业的支持比较薄弱,我国加入WTO并签订《农业协定》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传播,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这时候行政上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也大大加强。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经过50多年的建设,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主办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 农业科研教育部门、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物品的经济学性质来看,大多数农业技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 也有部分农业技术服务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据此, 将农业技术推广分为公益型(纯公共物品)、混合型(公益和市场结合型)、市场型(私人物品)3 种类型。与此相适应, 不同类型的农技推广服务应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公益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由政府主办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来承担。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 目前主要由涉农企业通过聘请专家通过讲课或者大规模培训等方式来完成。混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 目前主要是农业科研、教育部门, 与地方政府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建立联系, 进行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活动来完成。实践证明, 这一多元化推广体系基本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 我国与农业有关的推广事业单位按行业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农村经营管理、林业、水利以及其他系统的农技推广部门。他们分别隶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以及其他教育、科研、企业等各个部门。农业部内部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化、农村经营管理 5 个领域的农技推广机构各成体系。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级。国家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国性或区域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监测与评估工作, 并对下级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进行业务指导;省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本省的有关农业政策调研与业务管理等工作;地(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职能是发挥衔接省与县之间的纽带作用。在农技推广体系中,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是主体, 是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推广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 既要承担省及地(市)农技推广机构的区域试验、示范项目, 又要开展适合本县的适用农业技术。乡(镇)推广站主要是通过村农民技术员和农民科技示范户或者直接面向农户, 进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1.2我国农业部门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农业部门比较收益严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造成农业部门比较收益严重低下的表层次原因,主要是: 人多地少,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农业是一个弱质性很强的产业,在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这种弱质性特征更为突出。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机会难以快速增长,一些大城市出台了限制农民进城工进入的工种,将农民工限制在城市的脏累苦险差行业。造成农业部门比较收益严重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体制因素。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不配套,以企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全面配套改革游离于农村改革之外。政策原因。城乡隔离的经济体制继续加剧,导致城乡经济关系的某种程度的剪刀差。这种剪刀差既体现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也体现在城市市民与农民之间享受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剪刀差,农民缺乏起码的国民待遇;还体现在政府长期执行的以农补工的对农民极为不利的分配政策。
1.3我国农业技术传播人员状况 我国农业传播的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2008年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达到111万人,其中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人员总数的53%。过多的非专业人员占用了较大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技术推广投资更显不足。有关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0个县2007年在册技术推广人员有10831人,其中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无专业学历人员达2730人,占技术推广人员总数的2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知识老化问题。另外,866名技术推广人员中,除了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非农口毕业生或者无专业学历人员进修农广校等函授类院校外,2002年在职进修超过一个月的技术推广人员仅16人,还不到所调查技术推广人员总数的2%。许多技术推广人员反映,他们现在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因为他们已有很多年未参加过任何有关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班了。同时他们也反映,他们在80年代中期经常参加一些有关农业技术的培训班。由于技术推广活动的性质是推广农民未能采用的新技术,因此,技术推广人员未能被及时培训也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和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价值。
新的农业院校毕业生未能及时补充到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最年轻的技术推广人员是1996年以前分到这些县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另外将近三分之一的县在1996年到2002年期间,除了安排过的转业军人外,没有增加过技术推广人员,在这些县,新的人员断层现象正在形成。
2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传播政策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人财物权由乡镇管理影响了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近年来的行政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涉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改革是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这一改革原来的本意是摆脱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经费不足,加强乡镇政府对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做好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随着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行,下放到乡镇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其工资由乡镇负责,其日常工作也只好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行政工作变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工作成为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服从中心工作(即行政工作)后的工作”。据调查,在实行乡镇技术推广人员人财物三权下放的县,2008年乡镇技术推广人员下乡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明显低于乡镇技术推广人员人财物管理权未下放的县,20个县平均,未下放的县的乡镇技术推广人员2008年下乡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为166天,而下放的县的乡镇技术推广人员2008年下乡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则为89天,比未下放的乡镇技术推广人员的下乡天数几乎少一半。
此外,一些地方利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定”安排非农口专业人员。农业部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乡级技术推广部门的定性、定编、定员的“三定”工作,1996年后各省均基本完成了县乡两级编制数的确定工作。这一政策的最初设想是想通过“三定”来稳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改变当时业已存在的技术推广组织“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然而,一些县利用“三定”时增加的编制,安置一些不符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条件的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而导致相关技术的推广出现严重阻碍。最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截止2007年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在编人数为111万人。这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等专业。其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在从事行政执法、中介服务和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作用几乎没有体现出来,各级政府仍然以工业发展为主导。
3行政上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支持保障
3.1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把属于财政供养的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人员,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各县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农民素质培训等列入同级财政专项支持。
3.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单位内部活力。建立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聘用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实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同工同酬。
3.3完善社会保障
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在编人员包括编制内聘用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
3.4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各县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分流人员的合法权利,制定切实可行、地区间相对平衡的分流安置政策。依法办理分流人员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及时落实分流安置各项待遇,办理社会保险接续转移等手续。把分流安置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起来,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分流安置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3.5创造有利的配套政策,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一是尽快修订 《农业技术推广法》 , 使修订后的 《农业技术推广法》 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二是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科技成果评审机制;三是深化体制改革, 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扩散机制;四是加强科技市场的建设,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五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机制;六是建立低成本、适度投入、高效益的农业技术选择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征国, 杨建锋, 李海瑞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J].决策咨询通讯, 2004 [2] 刘恩才, 李淑清, 于和之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体系探讨[J].农业经济, 2005 [3]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 [4] 邵法焕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 2005 [5] 朱小梅, 柏振忠, 王 红 湖北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 [6] 丁巨涛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05 [7] 蒋和平等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农业科技管理 2007 [8] 吴春梅,陈文科 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 2004 [9] 马胜杰,王俊 知识经济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 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0] 陈洪波,夏频 论发展中国家乡村市场的缺陷与政府作用 江汉论坛 2002 [11] 顾丽敏等 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经济纵横 2002
第二篇:农业技术传播理论
青 岛 农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
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为例,分析不同推广途径下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45%,目前仍在下降,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433万亩,“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仅25%,获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3.5%。这与发达国家的70%一80%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有效的推广应是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适用技术信息与咨询,帮助农户在既定的资源限制下做出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决策。本文通过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和推广途径的实征研究,分析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确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农业技术的扩散或传播是指一项技术或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个体采用新技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群体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属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指的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农民改善农场经营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提高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途径实证分析
1.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推广背景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机场关闭、高速公路交通受阻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同时作为资源的秸秆也因随着焚烧而浪费,秸秆问题已引起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1999年科技部决定在秸秆焚烧较严重的区域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努力使项目区在两年内基本消除秸秆焚烧问题,同时通过技术示范能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拟选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城
市郊区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周边受剩余秸秆危害较大的地区。
1.2超高茬麦田套稻推广途径与方法
农业推广途径与方法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方式和工作技巧,由于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既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根据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1.2.1示范法
示范法是推广工作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一新成果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某一新技能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可以用全部感官去学习的推广方法。美国推广专家南伯提出:用农民的实际成功经验去推广新技术,更能引起农民学习的兴趣,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由于农民接受信息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推广工作中采取示范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像超高茬麦田套稻前期像“荒田”,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差很大,甚至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只有成功的的示范才能消除农民的困惑。示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示范方法.①自身示范。姜堰市姜堰镇农技站站长刘长河第一年在自己的5.2亩责任田中首先示范该项技术,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所在的村示范面积就达200亩。②方法示范。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某种技能的示范,通过看、听、做、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自身学会操作,达到真正掌握技术的目的。姜堰市运粮乡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播种期、立苗期、生产中期、成熟期组织村组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共同田头考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长情况,乡镇农技员在田头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要点,发放有关技术资料,使农民掌握该技术的重点,使农民认识该技术、了解该技术的效果,并产生使用该技术的愿望.③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下,把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使用该技术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达到推广新技术的目的。
1.2.2宣传培训法
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而且反复传播以引起农民注意和重视,当激起了农民兴趣时,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报纸、书刊、录相、VCD片等),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江都市塘头镇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反复传播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超高茬 麦田套稻技术标准图、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问答、超高茬麦田套稻操作光盘及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在农民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过程中,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项水稻轻简栽培的综合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学科,为了使农民便于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培训简单明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推广区域的农民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的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②田间培训,不同生育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③以会代训,利用县、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④送科技下乡。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面对面的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发放有关技术资料。
1.2.3技术承包
根据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特点,开展技术承包,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合同对双方责、权、利进行明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承包中农技推广部门创立了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该技术服务模式的含义是:在同一生态区应用同一技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获得成功(如达协议产量或效益指标),即为成功,未成功者责任自负。这一模式也是技术承包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技术承包过程往往个别农民(懒者)放弃投入,不主动配合技术实施,从而导致农技服务吃了辛苦还要经济培偿。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放弃对个别农民(徽者)或典型田块的具体督促检查,相反,更多精力于传帮带。技术承包这种推广途径以服务为宗旨,技术承包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农民服务,为麦套稻技术推广创造条件;以技术为核心,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麦套稻技术扩散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分明,通过技术承包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其他技术的兼顾。技术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普遍存在一个兑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兑现难以规范,测产与实产问题上纠纷多。实践证明技术承包对开始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来说还是较受欢迎的。
1.2.4综合服务法
综合服务法也叫物技配合法,是超高茬麦套稻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农业技术为推广核心,提供配套的物质服务,以物质保证相关技术的真正落实。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除做好技术服务外,还需要适宜的良种和专用的育秧剂、除草剂。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必须抓好“两关”,一是立苗关,二是除草关。超高茬麦田套稻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到小麦田中,由于田表湿度、鼠害等原因,单位面积达一定的苗数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一定的苗数是高产的基础。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旱作水作并重,杂草类型既有早作又有水作,类型复杂,解决好除草问题是超高茬麦田套稻获得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出两种配套的专用药剂,一是解决立苗的“早秧保姆”种子包衣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7076),二是解决除草的专用除草剂“稻谷金除”(国家实用专利,专利号:ZL95lll巧7.4)。
通过两种配套药剂的使用,很好地解决建立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稳产问题。物技配合法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同时,专用药剂的销售也给推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壮大了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通过分析比较了该技术推广几种途径,对影响技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该技术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但如何排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提出如下对策: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针对目前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的局面,政府出台有效管理办法重建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推广经费要得到保证。一些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排他使用性弱,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盈利甚微,一般农业推广组织兴趣不大,但作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推广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种推广服务,但相应的工作经费应得到保证。
.推广组织上要改革目前的推广体制,健全各级推广体系,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推广过程应是“推广员一农民一农业技术”而不是“推广员一农业技术一农民”。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途径
作为一项被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增产的幅度、产生效益的周期、直观效益的明显程度、农民需求性、适用性是限制该成果推广的主要因子,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网络健全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对有益生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可采取政府引导、行政干预的推广途径,2.3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由于广大农民拥有的信息和能力有限,加之创新和转化具有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遍历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创新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使成果转化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而风险的存在,使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都容易过多地局限于自身利益,望风险而却步。加之还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民接受新成果、新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化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增强各个体的高抗内质和担险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4促进农户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
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需求不足,采用不积极主动,是由行为主体和行为环境两方面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行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改进技术类型是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措施。.改善行为环境,增强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吸引力。行为环境是指农户采用农工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农户家庭要素环境,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农户家庭子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二行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步伐,减少农业劳动力,并采取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车土地向农业能手集中,培植农业专业户,打破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土地资源局「术采用规模效益。在社会环境方面,重点是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农技体制环境;境方面,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至强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中小学生抓起,添加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教材,并及时组乏农业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本世纪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村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自学、函授、“绿色证书”等方式提高成年农民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增添地方电视教学节目,反复播放农凶像带。利用农村有线广
播,技术关键期进行技术指导,印发有产新技术的科普资寻接受大量农业技术信息源。第四,要定期组织学校、科研单位举办科技集市、科挂这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集大众传播与面对面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比单一传播方式.改进技术传播行为,加强技术传播者与农户的联系。
第三篇: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站是自治区农牧业厅具有农业行政执法职能的单位之一,执法工作主要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在上半年的工作中,一、维护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合法权益。今年春季,通辽市扎鲁特旗农技推广中心职工来电话反映,扎旗行政为了开展文明达标活动,拟将旗农技推广中心大楼由旗武装部占用,我们得知此情况后,立即进行了解核实,在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扎旗政府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是严重违反“农技推广法”的违法行为,侵害了扎旗农技推广的利益,必须予以制止。在我们的干预下,扎旗政府和农业局取消了占用计划,制止了一起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扎旗农技推广中心的合法权益。
二、在行政执行证件的管理使用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去年秋季,安排有关执法人员参加了农牧业厅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在考试合格的基础上,于今年换领了新的执法证件,没有出现乱发证件、不规范使用的现象,维护了执法证件的严肃性。
二、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区的农技推广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违法现象,主要是侵占、挪用农技推广项目经费,侵占农技推广部门房舍,安排非专业人员进乡镇站工作甚至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等等,违法人员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领导或乡镇领导,他们的法制意识十分淡薄,经常是知法犯法。例如,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主管部门侵占、挪用,被领导管理的农技推广部门是“儿子的钱老子花,儿子有苦不敢言!”,即不敢反对,又不敢向上级部门反映,更不可能去执法!同样,非专业人员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一般职工不敢反映,也不愿反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去得罪人,诸此种种,受损的只能是当地的农技推广事业。
另外,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经费等原因,农技推广执法单位没有下基层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对违法行为没能及时认真进行查处,工作中有缺位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各级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领导的法制意识,不能知法犯法,也不能知法不执法,执法工作既不能错位、越位,更不能缺位,出现执法盲区。二是理顺农业执法管理体制,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直管理。三是在刑法上设立侵占、挪用专项经费罪,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第四篇: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行政执法工作自查报告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站是自治区农牧业厅具有农业行政执法职能的单位之一,执法工作主要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XX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在上半年的工作中,一、维护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合法权益。今年春季,XX市XX旗农技推广中心职工来电话反映,扎旗行政为了开展文明达标活动,拟将旗农技推广中心大楼由旗武装部占用,我们得知此情况后,立即进行了解核实,在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扎旗政府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是严重违反“农技推广法”的违法行为,侵害了扎旗农技推广的利益,必须予以制止。在我们的干预下,扎旗政府和农业局取消了占用计划,制止了一起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扎旗农技推广中心的合法权益。
二、在行政执行证件的管理使用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去年秋季,安排有关执法人员参加了农牧业厅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在考试合格的基础上,于今年换领了新的执法证件,没有出现乱发证件、不规范使用的现象,维护了执法证件的严肃性。
二、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区的农技推广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违法现象,主要是侵占、挪用农技推广项目经费,侵占农技推广部门房舍,安排非专业人员进乡镇站工作甚至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等等,违法人员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领导或乡镇领导,他们的法制意识十分淡薄,经常是知法犯法。例如,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主管部门侵占、挪用,被领导管理的农技推广部门是“儿子的钱老子花,儿子有苦不敢言!”,即不敢反对,又不敢向上级部门反映,更不可能去执法!同样,非专业人员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一般职工不敢反映,也不愿反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去得罪人,诸此种种,受损的只能是当地的农技推广事业。
另外,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经费等原因,农技推广执法单位没有下基层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对违法行为没能及时认真进行查处,工作中有缺位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各级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领导的法制意识,不能知法犯法,也不能知法不执法,执法工作既不能错位、越位,更不能缺位,出现执法盲区。二是理顺农业执法管理体制,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直管理。三是在刑法上设立侵占、挪用专项经费罪,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二oo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一门语言传播范围的广与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该文化影响力的大小。那么,影响一门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兹分别论述之。
首先是历史因素。当今世界语言分布的格局是由于历史上的斗争和融合形成的,它记录了一些重大的事件,见证着一个国家(或王朝)的荣辱兴衰。通过语言这个窗口,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毫无疑问,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势的语言。这跟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加速向海外扩张,建立起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有关。这个帝国太过强大,以至于其他民族在面对她的进攻时,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文化入侵是帝国扩张不可缺少的一环,英国讲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待到了广大的殖民地,并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这一点从美国的好莱坞生产的大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因此,即便今天“大英帝国”的雄风已经不再,但我们依稀可以从南非、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将英语定为官方用语中去追述她昔日的荣耀。
西班牙在美国南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巴西除外)的殖民征服也将西班牙语带到了这些地区。她在国力最强盛时,曾经以经度为界,和葡萄牙一起,将世界对半瓜分。所以,虽然如今西班牙只是比利牛斯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并且深陷金融危机而难以自拔,但这并不妨碍西班牙语成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仅次于英语的语言。据说,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他就可以在整个美洲畅通无阻。
俄语曾伴随着苏联的崛起而迅速普及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但是随着二十年前苏联解体,该语言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不过,随着俄罗斯这几年的再度崛起,这门语言或许可以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活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以来唯一没有收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国家。不仅如此,她还侵略别国。日本曾占领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东南半壁江山,以及东南亚大片土地。在对这些地区进行通知期间,日本当局强制推广日语教育,妄图以此使广大亚洲人民丧失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忆。这一“釜底抽薪”的招数相当歹毒,幸好日本法西斯像兔子的尾巴那样,否则中华文明的存续的确令人担忧。尽管如此,日语在这些地区还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举例说来,东北地区有些学校在中学阶段教授的就是日语,高考的时候也是考日语,更不用说台湾很多人都懂日本语了。
相比于以上列举的强国,中国的遭遇就不是那么好了。由于中国近代不断地遭受侵略,被列强瓜分和内战困扰,这些屈辱的经历让汉语也跟着“遭殃”。周围一些曾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纷纷将自己的文字朝拼音化或半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恨不得尽快和中文脱离干系。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我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于是“取消汉语”的口号虽然荒谬,却甚嚣尘上,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她的文化就会越受人青睐;反之,则只有受冷落的份,甚至被束之高阁,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其次是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力量更是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原则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其他各种原则,成为唯一的主导。虽然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作《资本论》,对资本原则的滥用提出了批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原则支配世界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了。中国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不管怎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有解释力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以资本原则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就不能对经济的作用熟视无睹。
放眼世界,当今引导经济潮流的,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欧洲虽然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但由于英语和她们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亲缘性,(例如,它们都是拼音文字,都是形式化的语言等等)所以掌握英语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欧洲,一个人懂两门以上外语是很自然且平常的事情。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果按照地域面积和人口来算,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最近几年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让一些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统治地位产生了担忧。他们看到了其中暗含的危险,大声疾呼“抗击外来语的入侵,保持英语的纯洁”,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有些过度忧虑了。因为这类情况的出现,必须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英语国家的衰落速度,第二是外来语国家的实力跟英语国家对比的情况,即她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英语国家的影响力。目前,英语世界的确呈现出一些衰败的迹象,但这是相对于他们往昔的强盛而言的,并不能证明其他经济体因此就必然能赶超,甚至取而代之。把这个作为鼓舞人心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若回到现实中,面临实际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须知前方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深入。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样,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二战以后,但凡迅速崛起的国家,无不重视这些方面。其中,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英语国家的研究者们做出的。为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大量地引进英语文献,消化并吸收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学术界,英语都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再次是语言的难易程度。一门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它的普及和应用起着影响。古希腊语很严密,适合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但是由于这门语言本身非常复杂,把握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必然不可能太大。但是英语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它没有复杂的性、数、格的要求,曲折变化也比较少,再加上它对外来语强大的吸纳和改造功能,使得它可以比较容易地普及。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绝不仅仅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跟它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世界上各门语言的复杂程度大致上呈现出以下特点:自西向东,语言逐渐变得复杂,因此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举汉语和俄语为例。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俄罗斯的疆域辽阔,使得这两门语言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但它们很难,不容易学会。它们本身的复杂决定了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经济和政治的力量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仍是十分有限的。
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在第三点谈到的那样,我们每每谈及文化的问题时,总是喜欢找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诚然,这些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只是外部原因。我们思考问题时,还须注意到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因素,或者说内部原因。出了语言自身的难易程度外,它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
德语和法语也算得上是比较难学的两门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普及。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我们似乎更有理由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战败投降结束,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占到任何优势。法国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北非部分国家和加拿大魁北克还讲法语,但法国在二战后也同样一蹶不振。如今两个国家虽然是欧盟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点,但领头羊的带头作用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仍旧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即便如此,这两门语言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只要看看他们为人类贡献了多少伟大人物便知道了。自近代以来,德国为世界贡献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冯特、荷尔德林、席勒、歌德、托马斯·曼、爱因斯坦、贝多芬、巴赫、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狄尔泰、H·李凯尔特、H·赖欣巴哈、卡西尔、马克思·舍勒、文德尔班、莫里茨·石里克、瓦格纳、莱布尼茨、沃尔夫……。法国为世界贡献了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迪亚克、卢梭、狄德罗、柏格森、萨特、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彭加勒、霍尔巴赫、列维·布留尔、帕斯卡尔、克洛德·贝尔纳、拿破仑、德尼·维拉斯、罗伯斯庇尔、巴尔扎克、让·梅叶、摩莱里、泰·德萨米……这些伟大的灵魂犹如天上璀璨的群星,照亮着人类前进的方向。直到今天,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从这些思想里受益匪浅。
中国同样如此。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称其伟大,在于它能超越时空,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永恒美感,并且对时代的思想状况起到一种标尺的作用。当代人绝不应该盲目自大,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古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烦恼不已?实际上,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割裂传统谈发展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从传统中去汲取养分灵感,一个国家如此,整个世界也是这样。我们都是历史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了任何一环,历史就将不完整,而这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如此一来,文化便获得了它的独立性,不仅可以超越经济和政治,其自身获得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反过来影响它们。因此,只要还能对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承载着文明的语言就不会死。当然,至于它的传播,可能就要更多地依赖于学者们的努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作用方式的确不如经济政治等来得迅速持久,尤其是广泛。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我们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且深刻的把握。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