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行动研究
华东模范中学
董臻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的学习,将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研究性学习。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思想渗透到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将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推动力。
本课题拟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等)的整合的途径和效果的研究,探求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地真伪、处理信息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作用,为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正处于信息普及的时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渠道广。为使我们的教学手段适应时代步伐,适应教材特点,适应学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非常必要。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调查法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9----2001.10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01.10----2002.6
(二).结题阶段:2002.6----2002.7 1.总结课题实施情况,分析研究结果。2.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和结论
从课题建立到结题,我尝试在化学教学(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等)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1 与学科进行整合。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地真伪、处理信息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作用。
1.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
首先,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一些微观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化学课中的重点、难点常借助一些挂图或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但它是静止的,理解起来很困难,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把一些难点设计成三维动画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把微观的东西变成了可以旋转活动的、宏观可视的,增强了感知的成分,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这节课中,我把分子设计成三维动画,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随着分子球棍模型的不断旋转,画面由远及近,并可以随时定格或重放,从而变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化想象为现实,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了它,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分子结构。找出相同或不同的结构,然后再通过动画显示位置,加深印象。由于可以反复播放,同学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我还在课堂上使用了 “化学反应速率”、“乙烯、乙炔”“有机反应类型”等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使教学过程达到了声像并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在一个高科技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积极活跃,在电脑的辅助下,学生较容易掌握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使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显得生动形象。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算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思维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依托学科的学习活动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教学将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我们要真正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和每一位中小学生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共享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我在进行“酸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打交道,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电子作品交流、互相评价、制作网站等等。我们的学生原先是没有学过“演示文稿”和“网页” 的制作,也不太了解如何来收集信息和筛选正确的信息,正是这种基于信息资源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在这里,计算机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用具,而成为师生共享的学习工具。
在学习“氮的氧化物、硝酸”一课中让学生围绕“氮的氧化物”性质、来源、治理、环保等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同
2 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指定文件夹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等交流意见。在本节内容学习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有效的利用IE工具,也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依托了学科的学习活动更好地掌握了信息技术。3.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开展基于项目地开放式教学、自主性地探索、民主性的讨论、过程性的训练、目标式的管理
(1)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Internet的发展也日渐成熟,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更多的了解世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研究性学习中尝试用Intel未来教育来和学生共同学习,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开展基于项目地开放式教学。例如,我们要学习酸雨的有关内容。“Intel未来教育”就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利用Internet资源或者其它资料,从网上以及各种书籍、光盘上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如:寻找酸雨形成的条件、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等。然后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里公开各自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资料共享。这样,不仅达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有关酸雨的知识,对这个环境污染的“杀手”有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有关酸雨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具体的、民主性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集全班学生的智能于一体,再让全班学生共享成果,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对酸雨形成的条件、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接着要求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介绍酸雨的演示文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文稿,使得他们对酸雨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每一个学生可以侧重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在这一个方面,他就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掌握整个学习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后共享全班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一步取长补短,丰富所学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用FrontPage软件创建一个网站,相互交流酸雨的来源及成因,并分组提出研究的实验方案。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共享。通过以上对酸雨的各方面的了解,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如何利用现代技术防治酸雨、酸雨发生后,如何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等知识。
3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或者超越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从Internet网和其它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上网的能力和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这种学习方法还促使学生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21世纪的新事物,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条新途径,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去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积极参加新技术的学习,在实践中就能把握机遇。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需要计算机进入课堂或学生人手一机,目前我们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在达到这个要求。
2.相关的网络资源还严重匮乏。Internet对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但是,经笔者实践证明,网上有关中学学科教学的内容还不多,特别是数、理、化等理科的相关内容更少,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概念解说、定理或定律的由来及证明、学科历史的发展、有关人物的介绍等内容几乎没有。大量补充网上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当务之急。
3.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已经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在研究性学习中日趋明显,学校自己创建的网站难以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可能需要共享性社会技术平台的支持。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采取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徐承博等.《发达地区中小学事实素质教育的行动纲领及实践研究》2001.9
4 3.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2001.5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八期、第九期
7.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8.施良方:《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9.董玉琦等:《信息基础》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11.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http://202.112.88.32/论著选摘/何克抗/JiYu-Internet.htm
2002.6 5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内容提要: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普通高中学校化学实验教学重大变革。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实际,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实际,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整合。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分析,将信息技术引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去,达到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培养思维、增强观感之目的,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不利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
特点
应用
整合
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变革。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激荡、涌动。信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科。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化学教学,尤其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益处大大彰显。
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课程改课过程中,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教材在新课改后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文字发展为声像、可视光盘、PPT课件、网络课程等电子教材。
化学教学模式由以前的“教师—黑板—学生”逐步演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通常意义上,化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具有基础性;化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接触的学科,具有经常性。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来说,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必须演示实验操作,充分体现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经常性和随堂性。
2、时代性和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对化学实验操作有了新的要求与规范,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时代来 临。这也说明,化学教学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操作规程与要求。实验教学本身就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表现,高中学生已经从以前知识的单纯记忆(逻辑思维)发展到记忆、理解与运用相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3、科学性、复杂性和危险性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科学性毋庸质疑。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化学学科,还涉及其他学科,如: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等。有些实验药品有剧毒,或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具有高危险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保证其过程的安全性。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又具有危险性。
4、操作性、不可逆性和直观性
化学实验教学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是一种演示型教学。需要师生间互动、模拟、发散。化学实验操作具有不可逆性,不可能因为学生学习需要随时停止实验进程。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直观教学,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5、真实性、知识性和发展性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俗话说:“眼见为实”。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人类追求的东西本身就是“真、善、美”,实践出真知。化学实验教学还具有知识性,掌握相应的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发展、丰富、完善自己。化学实验教学还具有发展性。化学实验发展自身,也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应用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堂上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需要创造和谐、适宜的学习环境。
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就具有趣味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认识不同的化学物质,它们既可以是冷冰冰的金属,也可以是化学实验操作中五颜六色的“固态、气态、液态”物质。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的 2 彩色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PPT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是在实验背景下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环境的营造,突破了以往化学实验室的封闭环境,可以走进信息技术的“海洋”和“广阔天空“。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极大的保障。同时,极大的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刺激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热烈。化学实验教学是总容易师生互动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师生间可以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与以往课堂教学互动不宜掌握时间比较,信息技术条件下,实验操作的“时间”灵活性更易确定,从而使得师生互动的空间更大。
师生互动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应该有更深刻的实质互动—教与学的互动。教师教、学生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都是一种教师语言描述实验器材、所需物质材料、实验条件等,并描述出实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机械性质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学生只是通过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打破这种“枯燥的”模式,进入“色彩”模式。
通过“色彩”模式,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并能够反作用存在,学生“照猫画虎”,在有条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增强动手能力。知识最终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而忽略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遏制实验危险,保障师生安全
有些化学实验操作具有危险性或者操作起来具有相当难度。那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氧化汞加热分解、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实验,以往亲身操作,失败率很高,演示效果不佳直接导致学生对实验结果打上大大的疑问,甚至对正确结果产生怀疑。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的话,能够达到仿真的效果,3 使学生能易于观察到实验结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且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五)提高实验观感,准确掌握真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证明视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信息技术条件下,图声并茂,色彩逼真,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准确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内容。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实验教学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弱化教师实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直观感受化学实验之时,随意性增大,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又如:部分教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亲身操作化学实验,使得学生只会“观看”不会“动手”。等等。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发展,化学实验教学同样要发展,发展的过程也是二者有机结合、整合的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有机整合,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者整合的过程要明确“主”与“次”。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角度看,实验教学是“主”,通过信息技术这个“次”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只是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充当媒介作用、桥梁作用。信息技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载体,不可能也不能代替教师“教”或者学生“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起到教学促进作用。准确定位三者的地位,至关重要。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必将大跨度整合。信息技术将极大的推动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认知工具的不断丰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有一个位置。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而化学科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结合、整合,有利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 4 展。
参考文献:
1、《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第05期 邓友银 《高中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浅析》
2、《心理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铮、姚本先 2001年4月出版
3、《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04年8月印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之道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之道
摘要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具有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危险实验安全化等优势,所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在简要阐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整合的意义,并重点从理念、技术和内容三个维度入手,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之道,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整合对策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可谓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为了取得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可以有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教育新常态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如何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如何全面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深度整合,已经成为相关教育主体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而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
信息技术就是以微电子学为核心依托的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能动技术储存,可以对影音文字等各类传感信号信息进行传播和使用。简单来讲,现代信息技术可支持信息获取、传播、处理、存储和表达,进而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生产领域。目前,虚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等,是最常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并由此衍生出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并非简单的计算机、互联网与教学的结合,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构建高智慧、高智能的教与学开放体系。全媒体时代,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十分丰富,课堂甚至已经成为最简单的形式。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也不再是停留在图片展示、视频引入等浅层,更多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开展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三维目标[1]。
对此,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整合,更多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精准应用,要求实现理念、技术、内容等维度的完美契合。可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化学教育技术的指导,而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又在不断拓展完善化学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实现深化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的关系,把握整合重点,明确整合方向,这是实现两者深度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与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实现高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抽象化学知识的具象化,以及危险实验的安全化,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通过图文影音等多媒体形式,有效吸引学生关注,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和知识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或通过大体量的板书运算进行分析,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难懂的化学知识,以直观、具象、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内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如利用微视频展开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最后,优化教学内容。在传统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需要书写大量板书进行理论讲解,不仅加大了教学工作量,而且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但利用信息技术将化学核心知识点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呈现,不仅方便省时,而且效率极高,能够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堂延伸。另外,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对抽象化学知识展开延伸,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知识记忆,而且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准、明晰的课堂笔记,进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效果[2]。4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要点
在明确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整合重点,以及两者整合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从理念、技术和内容维度入手,寻求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要点,进而达到“1+1>2”的效果,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理念维度的整合就现状来讲,当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认识不清,尤其是对高中化学虚拟实验的了解不够,对其应用范围不甚明了。因此,又比较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念认知,以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在思想层面的整合。
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整合的课题,鼓励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因为这一课题有关教师切身利益,必然会引发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进而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而这是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认知度,促进教师转变理念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以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师范专业高校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推手,因此其教育理念必然会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对此,高校要开设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课程,以强化师范生相关教育理念[3]。以化学专业师范生来讲,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化学史、教材分析、实验设计等基础课程,但却很少会开设信息教育、虚拟实验、微课制作等课程,这就造成了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化学信息教育经验。对此,高校应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开展讲座,让师范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授课模式,重视师范生信息教育理念与技能的培养。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远程教育,以全国知名的北京四中网校为例,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还有无纸化教育,在上海、成都、南京等一些城市已经有了试点,学生都是拿着iPad 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方法,因此在平时应鼓励学生接触了解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乐与惊奇。技术维度的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高低将直接决定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效果的好坏,因此,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必须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让教师熟练掌握较高层次的教学软件,以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技术维度的整合。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技术水平。目前大部分高中已具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在校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坚实保障,经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有着相对较高的信息能力,因此学校可通过这些教师带动其他技术水平较低的教师进行专门学习。同时,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与高中化学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案例设计、科研创新等比赛,并通过完善的奖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如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大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而且能够产生大量优质的高中化学信息技术教育案例资源,有助于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4]。
另一方面,要建立化学资料库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目前,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为教师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其中也充斥着很多错误、错乱的教育信息,为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此,为了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教学错误的发生,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相关的资料库。具体来讲,要将优秀的高中化学课件、微视频、实验装置图、元素符号、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等资源及时上传到资料库,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教师快速查找和利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有效节省高中化学备课、作业设计、微课制作等时间,进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内容维度的整合可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要想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维度的整合,进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中的影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围绕化学核心知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高中化学中微观知识、物质结构等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具象化呈现,以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5]。此外,还可以利用动画模拟将原子结构、原电池、核外电子排布等化学原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并能够进行旋转、缩放、拖拉等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加深了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整合。由于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高中化学教师非常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但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实验突击,就是在复习阶段集中时间针对几个重点的化学实验展开突击练习,但基本不会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而这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6]。如通过虚拟实验“酸碱滴定反应曲线的绘制”,实验者可以在模拟的实验情境中独立地组装化学仪器、添加药品、观察实验现象,且可多次实验得到不同的滴定反应曲线,通过观察、分析滴定曲线,掌握酸碱滴定反应的实质及特性。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理念、技术和内容维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两者的整合,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面的优势作用,推进高中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邱国援.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4):29-30.[2]孟路纲.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2):31.[3]张建承.基于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2):36.[4]王伟,晋璐.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2):69.[5]曾蓉.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6(34):26-28.[6]王秀波.高中化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4):23-24.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摘要:首先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它。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很生动很形象的科目,它不像物理学中力、热、电等知识那么抽象,也不像生物微观生态系统或是整个生物圈那样触不可及。它是形象可见的,用当代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有图有真相。这么来说化学应该是一门很受欢迎的科目,但却仍然有不小的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喜欢化学,理由很简单,即学不好。于是,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则很有必要对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展开一次相关的研究。本文从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分类整理、系统记忆,亲手操作、加深印象以及绿色化学、和谐共生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联系实际;系统记忆;绿色化学
一、从生活入手,联系实际,使学生热爱化学。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并不是只有学习过后才能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我们应教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把所需的知识内容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从而由生活实际促进化学学习,再由课堂化学学习去改进日常生活的相关事宜。实现教学、运用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充满实际意义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热爱化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里乐在其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化学药品俗称入手,教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辨别日常用品。例如——
大苏打:NaHCO3,苏打:CaSO42H2O,小苏打:Na2CO3。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小苏打做发面剂,因为它可以在加热过程中释放
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使面食迅速膨胀至发起。
又例如,我们可以教学生利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醋酸除水锈的例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里就不必细说了。而高锰酸钾溶液一旦沾到皮肤或是容器上就会留下很深、很难清除的污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利用到了一个氧化还原反映化学方程式——
5H2C2O4+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问题是,实际生活中草酸并不易得。于是,我们又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维生素C。一片小小的维生素C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洗除顽固的高锰酸钾污渍。于是,除了高锰酸钾氧化还原反映之外,我们还展示了一条新的知识——维生素C含大量草酸。
二、必备知识,系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推断题中的概念描述很多,很容易混淆,这也是一部分学生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原因。学生们并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没有对知识做出系统的梳理。这时,身为教师应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记忆。比如说,按颜色、焰色和溶解度等规律划分。
(一)按颜色:化学物质单质就有很多种,加上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更是数不胜数,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要遵从删繁就简的原则,挑少数的、有特殊性质的进行记忆。比如说固体物质的颜色就分好多种,但大多数固体非金属都是白色的,大多数固体金属都是银白色的,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余几种颜色的物质就可以了。像是红色固体就有单质铜、氧化铁、氧化汞红磷等(内部还有细微差别)。这样记起来就不容易混淆了。
(二)焰色:各种金属离子在焰色反映下会释放出各种焰色的光芒,但是,并不是所有金属的颜色反应都会被应用到。在高中阶段的实验内容中,排在金属会动顺序表中铜以后的金属基本不易出现离子态,那么我们只需掌握几个常见的、活动性强的、能够发生各种反应金属离子简单记忆即可、例如钠离子焰色反映是黄色,钾离子颜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是蓝色等等。
(三)溶解度:这个最简单,参照教材附录上的化合物溶解度表,还是依照删繁就简的原则,把个别特例的记住就可以了。
三、亲手操作实验,提高参与意识,加深印象。
实验总是最直观的表达与接受的方式,所以化学实验课是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化学实验课由于设备不足、危险等缘故,总是由教师一人操作演示,由学生来观察成果。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不能对实验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些作为靠后的同学还会因为观察不便、失去对化学实验的耐心和兴趣。新概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实验氛围中、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来。当然,安全还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投鼠忌器。不能因为担心事故就放弃教学。毕竟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性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范围。作为教师应在实验之前安排好并详细检查安全事项、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担任保护工作,随时准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试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的操作、亲身的参与增强了课堂参与意识;并且通过在近距离、可主导的前提下对实验进行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等步骤,使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
了更深刻的印象,容易形成永久性记忆,不易遗忘。
四、重视绿色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所谓绿色化学就是在生产类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使反应物尽可能高效率地转化为所需的生成物。也就是杜绝反应废物,从源头上减少由化学反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是一种在当今世界上被普遍支持的化学理念。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当然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要跟上并且超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化学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小小的化学知识竟会改变整个生物圈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进而给予学生学好化学的强大动力。
总之,化学是一门涉及到民生中的各个层次、各个范围的科目,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作为高中化学教育者,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教育我们的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学好化学。
第五篇:论高中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论高中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作者姓名:刘
新
工作单位: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通讯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邮
编:300380 联系电话:27942923
电子邮件地址:liux7331@sina.com
摘要: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高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用它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效性
新课程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之一。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几套实验仪器不能有效的达到上述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新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性能,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和问题等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还能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特别在讲授化学理论课、复习课等授课课型的教学中,其优势更加明显。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它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功能,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适于合作交流,彰显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较传统教材有很大不同,对化学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联系逐渐淡化,更注重化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每一章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三章实践活动:“讨论是否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题目布置后,同学们首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分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由课件制作小组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图片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专题:有关铝质饮料罐生产、使用及回收的有关图片;民众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一些观点;消费者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理解;易拉罐的来源和发展史;易拉罐的其它用途;少量使用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等。并通过角色扮演贯穿整个内容的始终,谈论激烈而富于理性。讨论之中同学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使用铝质饮料罐,溶解中的铝元素在人体内会不断积累吗?会造成大脑痴呆吗?这时老师的回答为大家解决了难题:铝质饮料罐内壁通常涂有一层保护膜(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等)隔绝金属与饮料的接触,以减少金属铝的溶解。听到这里,同学们放心了许多。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自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了同学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存在化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信息技术适用开展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重在研究教材,讲透教材,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及内在联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普遍较低。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如高一化学讲完漂白粉的性质、应用后,同学们心生疑问:我们周边的水资源是什么情况呢?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讲的一致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杨柳青生活用水调查,两周内完成。同学们首先选出科代表任大组长负责总体部署,几个小组长负责以下各项分工:
1.了解常用的净水剂及消毒剂
2.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周边地区水源状况调查 3.本地区污水情况调查
4.目前本地区自来水厂净水原理
根据自己确定的子课题,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各种方式潜心研究:
1.部分小组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了解到消毒剂、净水剂的发展史及作用原理;了解了国外先进净水原理及设备。通过这些活动,借助多种知识平台,提高了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部分小组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先后走访了西青区水利局和杨柳青自来水厂。在西青区水利局,同学们了解了西青区水源状况及人们的用水情况;在自来水厂,同学们了解了自来水厂的净化全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3.部分小组利用休息日深入各街镇,进行水污染调查。发现我区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尤其部分乡镇的化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化工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以前清澈的河水变得奇臭无比,鱼虾都不能生存了。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使同学们感到忧心忡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后期整理:
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把有用信息按顺序整理出来,课代表和各组长将研究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并撰写了多篇小论文。
(1)结合实际教学,请同学们总结我区从地理条件上分析缺水的原因。常见消毒剂名称、反应类型及作用机理,尝试学科间的整合。
(2)展示成果。课代表综合利用多个小组多种途径收集、加工的信息,将学科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展现某些学生的特长,张扬他们的个性。(3)讨论反思: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整个教学中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收获,提升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好化学能为人类造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适于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开发学生各种潜能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宏观与微观并存,理论与实践并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载体和工具,是目前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与现行化学前沿研究相匹配的。
研究物质结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等通过传统的结构模型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结构,而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使这些内容放大化、定格化、形象化,用无法描述的语言展开空间想象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开发了学生潜能,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性。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对微观的有机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反应同学们难以理解,而通过flash课件将微观物质宏观化,将瞬间反应定格化,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电化学教学中对电子的得失、离子的运动方向、电极相关反应等内容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适用于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在新课标指导下,要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等综合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主要指学生自主选择和收集学习中的有关资料及自评、他评的结果等。为便于管理,教师课组织学生定期整理,将评价结果利用Excel进行归纳、整理,便于随时了解情况。
活动表现评价更是贯穿了整个化学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活动等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交流讨论能力、合作意识、关注生活等各种能力全面考察,及时反映学习进展情况。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络技术展开BBS论坛,利用电子博客展开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实现网上交流。班里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集体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广泛交流。
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1.教师的教学观念仍须改变。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的事情,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其次,要改变旧有的教材观。教学应以人为本,教学策略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设置,不应一刀切;再次,要改变旧有的整合观。整合并不意味着只做几张幻灯片,代替黑板,而是要善于发现整合点,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的地方要整合,不要一味的搞整合热。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恰到好处,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不能满堂灌,将化学课堂变成电影院。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粉笔、黑板和化学实验仪器,否则教学的亲和力会下降。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课程评价改革》北京师联教育教学研究所编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张章录.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创新发展的途径[J].中学化学.2009(2):4 殷志宁.新课程下化学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