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拓展.琅琊中学李克碧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拓展
渠县琅琊中学 李克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般并不等于全貌。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四川达州工作站
邓小均推荐!
第二篇: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立足课本,跳出课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三塘中心学校——王显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课堂。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
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学生在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物理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一位语文老师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刚学过的《渔歌子》。
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
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1.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第四篇:浅谈中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拓展训练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 :郗 哲
地址:辽宁省本溪市歪头山镇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邮编:117006
浅谈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郗 哲
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也面临着由传统体育向新兴体育的转变。以前的体育课模式往往单一,无趣,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通过讲解—联系—纠错—再联系,最后对运动技能的考核,体育课上往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当今体育教学在“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关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智商、高情商从而使现代青少年能够更快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学校体育课中除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拓展运动正是抓住了人心里这一弱点,从而对学生健康、创新、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而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性、创新性。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正是为教学改革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总结法进行研究,建议学校体育课中应科学的安排拓展运动内容,使拓展运动尽快的走进学校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 拓展训练 全面发展 心理品质
浅谈中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郗 哲
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1.引言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学校体育课中除传授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将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会丰富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拓展训练正是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知识、领悟做人的道理。不仅学到了运动技能,同时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实现二者的融合,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趋势。
2.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的关系
拓展训练主要是以户外体验式训练为主,融合不同层次的挑战元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然后去分析,从而感受学习,让学生从单单的老师讲,学生练在联系,到学生练习,从而在自己的体验中自主学习。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训练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拓展训练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问题。
2.1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重要因素进行设计,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健康的观念。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从而更好的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教育,树立健康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
2.2教学内容
拓展训练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同时
又可以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康体魄。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所以体育教师应认真专研教材,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恰如其分的传授健康知识,恰到好处的与教学大纲想结合,并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宽松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激动、恐惧、犹豫、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2.3教学过程
拓展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动机,创设新氛围。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情感激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和相互竞争,都会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融洽的环境氛围,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能产生群体和共生效应,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且能够激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像跳绳练习时,教师如果倡导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各式各样跳法和花样都会产生:如果再来个花样跳法比赛,那样学生的练习兴趣会更浓,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在这种创新氛围中得到培育。
2.4教学总结
拓展训练是在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紧密结合下,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评估自己的现状、便于学生调整学习的步调和克服性格上的缺点改善生活上的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师的评价应以情感激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并对其闪光点进行增力评价,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到运动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符合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上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以,拓
展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必将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拓展训练的功能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将团体合作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中,能够在受训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身体、品质素质和潜能。
3.1拓展训练项目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道理。同时,拓展训练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知识。
3.2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拓展游戏、难度和思维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发散创新思维等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4.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价值
传统的体育项目缺乏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4.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4.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4.3领导艺术运用的重要性
有一个项目叫做“七巧板”,所有同学分为七组,一至六组为操作者,七组是领导者。前六组每组都有几块数量不等、颜色不一的七巧板,活动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拼出规定的图形获得积分,七个小组积分总合超过1000分即可。活动的目的是在第七组的领导下,统筹安排人力和七巧板资源,以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问题:各个小组各自为战,哄抢资源,有的小组超额完成任务超出部分不予计分,有的小组两手空空,无所事事。最终导致了活动目标的失败。总结一下经验,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领导力上。第七小组确实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并发现了最优的得分办法,但是当计划布置后,却仍然出现了上述场面。作为领导者,做出决策后,怎样确保决策的顺利进行就是领导力的问题,必须要掌控的就是“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回顾总结,首先第七小组应该把各个小组的七巧板收上来统一安排,而不应该有各个小组自己协调,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往往是盲目和无序的,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来指导;其次,一定要把各个小组的组长掌握起来,畅通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并通过各组组长队成员令行禁止,有效保证计划的实施。做到了这两点,我觉得计划的实施就会有序、从容许多,而不会出现七组成员拍着桌子,叫的声嘶力竭却徒劳无功的情况了。
4.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
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5.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前景 5.1青少年的素质关乎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中学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符合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拓展训练合理的开展对增强学生青少年素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2拓展训练的开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3拓展训练的开展是达到新课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①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锻炼;②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③心理健康方面,也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追求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通过拓展运动可以培养个人自信心、进取心和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为重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调适身心状态,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发展。由于拓展训练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完善和发展好的心理品质。
5.4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需要
学会生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在当今经济繁荣,生活压力沉重的年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地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质,否则,难以想象他们将来如何生存发展,难以想象我们教师工作对民族未来的功过。而拓展运动能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在这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国际上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
5.5拓展训练良好的发展前景
拓展训练已成为现代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因其具有良好的竞技性、针对性、参与性和观赏性,已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时尚,社会发展前景良好。拓展运动主要是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进行的,与大众平常所生活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拓展运动对大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和团队的精神极限,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拓展训练一经开发和开展,必然会受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欢迎的。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它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项目设计安全性高、内容丰富并且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进入校园将有利于推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裘静芳.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8(03)[2]吴薇.张运鸿,拓展训练进中学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08(03)[3]单凤霞.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09)[4]刘淑英.试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师,2010(17)
第五篇:【李艳波】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探讨
李艳波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实验高中,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 要:在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成这一双赢效果的有效教学方式。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互动;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实现课堂互动就需要化学教师充分了解互动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特征以及运用技巧等基础上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实施互动教学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目的。
一、互动教学基本内涵解读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运用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熟悉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是将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使师生之间能够形成和谐有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调互动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生气更加有活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使活动的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师生之间应该成为彼此交流情感,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
二、高中化学教师课堂互动的具体策略
先进的教学理论只有被教育工作者有效的运用才能转化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科目的特殊性在于化学科目既是理科科目同时又是基础自然科学,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学好化学科目非常重要。化学科目既是学生高考的重要组成科目同时化学教学、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教师转变角色,努力创设师生互动情境
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所在。在教育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里的蹲下来不是指教师的某个身体部位蹲下来,而是教师的心灵的蹲下来,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同时也让学生平视。教师要尽量克服自身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下的师生应该是互尊互爱的朋友, 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平等对话的乐园。课堂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沟通, 是互动, 是交往, 是合作, 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平等的, 应该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求得新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合作建构。化学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更多的要扮演的是引路人和良师益友的角色,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化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不止是单纯地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同时也存在与学生与学生之间。毕竟中国学生内心深处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畏师情绪,尽管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转变着自身角色,尽可能地给学生以亲和力但学生心目中那个坎儿只有学生自己明白
作者简介:李艳波(1973-),天津市人,硕士,中学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化学教育教学。
是否真的跨过,因此化学教师在注重自身角色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高中阶段的化学反应、化学元素等相比于初中化学而言难度大得多,对学生的学习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讨论也是必需的。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以及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可主要通过一下两种方式加以实现。
1.分组合作
化学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开展互助合作,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一是,学会合作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立足与社会,合作交流也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分组合作的实际效果往往和预想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是低效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无效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能够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这既与教师的分组情况有关同时又与学生有无合作一是有关。化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人,也是学生的分组人,在分组时应该尽量做到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班上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化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使其能够有机结合,实现组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其次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使学生之间能够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达到互动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2.自主探究
一些学生有兴趣的问题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使学生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努力。化学教师把一些有兴趣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就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空间进行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勇敢提出来,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做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教师,教师通过解决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的思路和想法以及对某个问题的困惑点在哪里,遇到整个班级都存在困惑的地方化学教师应该进行集中讲解,才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现得更多的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兴趣点相同的学生更会一起进行讨论、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化学学习无论是化学元素的记忆还是化学反应的掌握都需要学生下功夫,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态度,通过一段时间的讲解以后,给学生教学评价的权利。评价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当,评价自己再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向课代表反应化学教师情况,也可以再课堂上化学教师专门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评价。但中国学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畏师情绪,化学教师可以采取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使学生可以进行匿名评价,以达到给学生评价权利的目的。通过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进行师生互动,虽然这种互动是一种显形的,但却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心目中对化学教师的看法,为化学教师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改进奠定了基础。
课堂互动是教学互动中的最主要方式,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应该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课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深入的了解,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为教师进行更好的因材施教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延华.如何有效构建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J].职业,2010(12).[2]陈浩烁.新课程中的课堂互动[J].广东教育(教研),2007(2).[3]卢建国.互动教学与和谐师生—亦谈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