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

时间:2019-05-12 22: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

第一篇:“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

“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又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因此,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课堂内外全面关注和落实学生对信息的技术与素养的掌握及形成。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高一年级两个班、高二年级一个班)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探讨。关键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素养”的内容包含信息意识、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四个层面。构成信息“技术”与“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培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提倡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获得和利用信息。例如我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首先在网络中下载了第三届锐普PPT大赛_一等奖作品_惊变在上第一堂课时播放给学生看,结合书中所给的范例,将幻灯片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做成课件,课件中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对学习内容的流畅演绎不禁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时也勾起了他们心底跃跃欲试的冲动,无形中提高了获取多种信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整体设计教学课程。在做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果学生每次上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此以往,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如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会将软件的学习与”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设计的导入部分首先给学生展示获奖的优秀作品,鼓励他们通过认真学习同样能制作出优秀作品并且可以参赛,同学们眼前一亮,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此后在对软件的具体学习过程中,首先分组完成基本的任务,然后鼓励同学们自主选题深入制作电子报刊,通过对展示的优秀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好的作品内容的选取很重要,要善于从身边的点滴生活中发现、获取信息,并能通过对信息的检索、筛选和加工使其具有使用性。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又增加了 “助教制度”,每节课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做老师的“助教”。一方面减清老师辅导的压力,另一方面激励了优秀学生,增加了同学友谊。在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明确了主题,有了学习的动力,“要我学”自然就变成了“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同学遇到难题,要求他们首先,自己仔细阅读教科书思考解决;其次,询问身边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最后,询问老师,相互讨论。

三、提高信息素养——良好评价体系设计。在评价原则、内容、方式以及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学生一次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不是同学们本学期的综合成绩,自身的优良在于平时信息学习中各项表现,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掌握程度,能充分利用信息,融入到生活中。平时加强学生作品管理,引导学生对作品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最后老师作综合评定。

四、加强信息伦理意识——道德时刻在心。百育德为先,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网络应用的推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及时给予正确引导、纠正,使学生在传播信息时,对社会和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其次,将教学内容与具体事例相结合,进行利害剖析,加强人文、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信息活动,特别是在网络的信息活动中,养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这些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和各学科教学中,引起充分的重视。甚至每节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重复和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强调。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在网络中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遵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达到了教学效果。

据我近六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创新,根据信息社会的变化与要求实时地进行教学的改进,使我们的学生更和谐的融入到信息社会。

第二篇: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在校课堂教育是教学实践的主疆场,任何先进的培育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措施、教学艺术都必然在这个疆场上经受“烈火”的检验,才会出现它们的光芒。

【关键词】藏语文;有效教学;学生;语文素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快速拓展,教师作为人民灵魂的工程师,虽然个别民族地区的飞快拓展绝对滞后,但是国度大力扶植个别民族地区的飞快拓展,社会经济、文化等逐渐实现推进对藏区人才的实现也剖析了新的统一要求。

藏区义务教育阶段是至关重大的,《语文》教育分外主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语文老师要依据语文课程准则组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中小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注重语言文字的概括运用,全面完整增强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是其他科目学习和后续的培育的中心因素。这也是中国优异文化继承和发掘的推手。所以?Z文教学-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剖析了新的挑战。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成了我们增强语文素养的必须。

一、语文在校课堂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要吃透语文教学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教学:“把知识、技能教授给同学们的过程”。是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共同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学科系统知识、技能的教授与把握,促进学生身心拓展。因此可以把“语文教学”的概念鉴定为以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为媒介的师与学生教和学的共同双边活动。

语文在校课堂教育是以语文课堂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语文课的概念,按教育大辞典上的把握,“课”的含意应是“按各自的教学内容划分的科目,是一种科目名称。”

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最近这些年教育界各学科教学中一个较看重的问题,这也是引入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词语,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深入以实现新课程为辅导革新,有效教学已引起了广袤语文教师极大的看重,当前使用“有效教学”词汇的频率与日俱增,有点像新课改标签似的。而深入到语文在校课堂教育中增强语文素养的理论研究十分短缺,因此有必需弄清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思路。

(一)“有效教学”内涵的把握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理论实践化,他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说明可归结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果取向。而海内有着各种以上的说明:其一为,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说明有效教学。此见解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法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十全十美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培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二)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体现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见解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培育目标。

(三)以学生拓展取从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见解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拓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以上几种见解争议的焦点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各为其观,辩论不休。

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学中的有效性应表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实施和同学们的学习行为变迁来认知“有效教学”-教师实施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措施、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习技巧、学习措施和自我管理形成好的习惯的有效性。

三、语文素养增强的有效性

语文素养主要表现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概括应用能力。“识字与写字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造就同学们的识字兴趣入手,好转在校课堂教育措施,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选用多种措施,实施课外巩固,注重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口语交际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学生普遍用广泛话沟通、细读、背诵和演讲做起,学生在细读和演讲是具有感情色彩和角色风度;“阅读的有效性生成”而应从学生通过阅读具备检索、吃透、剖析和综合的能力,以正确的技巧去阅读,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写作能力的有效性的生成”重点从学生平时的储备开始,储备是写作的中心因素,储备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写作能力报告学生选择、吸取、加工和改变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辞的简练、生动、动人、论证的充实都表现同学们的长进和拓展是有效教学的底蕴表现。

有效教学必然合乎教学法则。同样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以简捷、育人、拓展和二主法则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感知教材、吃透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阅兵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效教学要以满足社会主义德、智、体和美全面完整拓展的建造者和交班人。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当前,海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拓展性两个维度。

把研究过多地囿于在校课堂教育范畴,就在校课堂教育谈在校课堂教育,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相互作用。准则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辅导性。

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措施

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估措施应包括对同学们的评估和对在校课堂教育的评估,对同学们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技巧,记录同学们的各种长进,报告学生参加在校课堂教育的教程和他们问题的处置的考虑过程。同时也要求有教师教学效率评估,如学生反馈、评价统计等。

五、总结语

藏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从有效的语文教学开始,这样一个基础有系统的工程,不能只学校管理层面领导的关注,也要全员底层小学语文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要我们个别民族地区的学生刻苦的不懈发愤才会达成。个别民族地区社会的交班人和建造者由此起航。

参考文献:

[1]刘实.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52).[2]史冰凝.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3]杨面.浅谈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4]回秀尚.浅谈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第三篇: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第四篇:论文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

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对学生“技术”与

“素养”的培养

一、粗浅谈谈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

从教已有10年,在8年前我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学科,课堂教学感觉是无“纲”可依,随意性很强,当时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提高应用能力,其教材也有点像微软的说明书;如今,信息技术依然是一门年轻学科,但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有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这时我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融合创造性、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同时也真正明白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和技术素养(事实上当前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我想还应该尽量渗透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吧。

二、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

1、创设情境很重要

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积极的状态,愉悦的心情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比如观看一段视频、做一个小游戏、创设一个比赛情境等等,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才能谈得上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

2、任务驱动法教学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效果好

任务驱动教学突出了“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的思想,明确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老师预定的任务,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在相互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探讨并掌握相关的新内容,来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设计《信息的发布》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我考虑到高中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中因经常接触网络而得出的经验,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两台计算机中的资源实现共享?”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发言,有学生说:“用u盘拷贝”,有学生说:“发电子邮件或用qq发送文件”,也有学生说:“做一个小型局域网”。学生的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我便从中找到与这节课关系密切的答案,从而切入新的知识点。在接下来的新课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一些组建局域网的硬件设备,同时通过帮助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链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信息发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学之间开展交流与评价,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3、让学生真正愿意去探究才能提升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途径。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所以实际的教学中我有时结合学习的内容,让同学们分组探究解决一些问题或创作作品,让学生相互交流,并推选最佳答案或好的作品来展示;有时课堂上开展“当堂信息技术在线分组竞答”,让组内探究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竞答,这样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时列举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同学们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并及时鼓励他们要学以致用等等。

4、及时褒奖与肯定是提升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是对学生学习肯定的一种重要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技术”与“素养”的上机实践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处理word编辑中的几个问题,然后我选了一名计算机操作相对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将操作的界面广播到每台学生机上,也就是让这名同学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分步讲解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等,在此之后,再让其它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指令再次操作一遍。这样我就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像是被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这样对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扎实,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做得比较好的,做得比较快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等等,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我简单谈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我想,面临新课程改革,尽管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坚定信念,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提高技术素养。

第五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模块二心得体会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策略训练,我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听”的策略训练

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是课堂听力训练的基本原则。听力训练分为三个环节,即听前、听中和听后。听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听前为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是听力设计中的应有环节。听前要设计好热身活动让学生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听前激发学生欲望是后续听力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想听,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出听力材料中与他们相关的联系点。找到这个点后,才能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其思考。此

外,通过图片、标题,或是讨论,让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大意进行预测也很有效。处理生词也很重要。当然,学生需要学会带着生词获取信息的策略。但是听力环节可能会有听写结合的题,一定要提前帮学生准备好要求他们写的词,使教学具有实效性,否则他们即使听懂了也写不出来

听中的活动中有很多种,如听信息,排顺序;听信息,列项目;听信息,补全文字;听并画图;听并制作;听并填空;听写;听并记笔记;听指令,完成系列动作;听并选择;听并匹配。听中的任务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一般到具体,任务要以获取信息为主,同时要有对归纳、推断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取完信息后,老师还可以采取精听的方式,让学生再听,引导学生切实地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声音信息。

听后练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听写结合,也可以是听说结合,如:口头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复述或转述所听内容,作出书面回应,总结要点,改变所听内容和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等。

在做听后任务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任务与听力话题是否相关,还要考虑与听力中获取的语言相关度高不高。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真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说”的训练

说的活动的程序:激活——提取——熟练——记忆——反应——整合。

训练要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有趣味性和真实性,且话题要具体,目的要明确

说前要设计活动激活表达动机,呈现情景与环境,熟悉话题和语境,语言准备,让学生明确对话任务。

说的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个人、对子。活动设计有多种,如:表演情景对话,模拟情景对话,短剧表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演讲,简短报告,讲故事,接续故事,复述故事,相互补充信息等。

说后要组织学生列出要点和细节,写出要点并转述信息。

三、阅读训练

阅读前教师不必帮助学生处理新词难句,“无障碍”阅读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语篇自主阅读的策略和能力。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文本的整体,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其有意识地寻找整体框架并在理解的全过程中发挥整体的功能。

阅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篇、解决语篇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反复研读阅读课文,不但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搞清楚文章的发展脉络、篇章结构、段落联系、句际关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不是机械地走某个特定流程的过场,而应是一个具有人文的、互动的、个性的过程。在 PWP 教学模式下设计活动时,应该

遵循 三个原则: 1.不同环节、不同活动要递进有效,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要体现层次; 2.保障个体学习时间,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 3.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根据。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情况,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运用什么技能,是否和本教学阶段的重点技能相呼应,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规律,是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活动设计要遵循以下逻辑规律:课文内容理解在先,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在后;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层次,从整体到局部,从主旨大意到细节,从表层到深层;语言知识教学要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融合在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

四、写作策略

将写作和阅读教学割裂而彼此孤立是不科学的。“读写整合”的教学方式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真实合理的写作训练,展开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促进。阅读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写作中有意义的“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练习运用语言的条件。“读”属于理解技能,“写”属于表达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技能一般略高于表达技能。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当考虑降低表达技能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内化过程,紧扣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过程,开展以阅读材料为依托的借鉴式写作,在借鉴阅读材料的组织构思方式、词汇语句的选取和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技

巧时,展开阅读中的写作训练,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借鉴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深层次地运用语块。

阅读就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感知新的语言现象,学习和运用这些新内容,经历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的过程,丰富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感知—体验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操练—运用是在阅读后完成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情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2.阅读欣赏,借鉴阅读文本的语篇模式,学习谋篇、拓展、衔接等技能。

阅读就是获取作者所要给予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思想,同时发现和学习表达本主题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学生应能模仿作者,使自己就这一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每篇文章根据体裁都有相应的结构模式,各种话题的文章都由相应的内容组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语篇的模式并在阅读后进行借鉴,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3.深化主题,借鉴阅读文本的丰富内涵,提升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思维与表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两种能力。教师应利用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对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以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以主题内容形式出现的课文也是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一层面的要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情感态度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我学习模块二的一点体会,我将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下载“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学习内容”有感——对学生“技术”与“素养”的培养见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当今社会中的“育人”可能比“教书”更加重要。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机会的社会中,教师要交给学生的課本知识不仅可以......

    学发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发展 东方市第五小学 范绍玲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技术创新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备受教育界关注。自主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

    浅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徐小萍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

    初中英语学科素养与提升学习有感--

    初中英语学科素养与提升学习有感 有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停止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今天,有幸学校提供了这个宝贵的平台,让我有机会聆......

    学习师德素养与班主任工作有感

    爱心照亮教师生涯的长河 ——学习师德素养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有感 7月18日上午新聘教师学习了师德素养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讲座,学到了很多东西。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也许会比别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