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现代师徒制在汽修专业推行的几点思考
对现代师徒制在汽修专业推行的几点思考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与特点
现代师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师徒制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一对一的师徒制虽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它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现代师徒制正应合了这一需求,成为现代很多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构成整个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使职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完全对接和融合,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培养内容的对接,并将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往的课堂满堂灌,学习的地点由教室搬到车间,实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师傅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着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演示和修正的作用。
3、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双重性。教师不仅教师,同时还扮演师傅的角色,是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同时我校还聘用了企业一线的一些优秀师傅在学校兼职。
4、学生人数的变化。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变以往的大班授课习惯,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师傅所带徒弟八到十人。
二、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的情况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院校要转换办学机制,实行“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这就为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束缚,彻底打破了学科型专业办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这一办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并非如人愿,因为企业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校则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大都强调有无相关工作经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的员工,企业同时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是订单、利润,职业院校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矛盾的产生使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推行。鉴于此,我校只有立足本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力争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应“零距离”就业的岗位人才。并根据汽修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将每个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8-10人,也就是每节课有四位师傅(老师)同时上,在实训车间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形象的演示,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习得理论知识,使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懂。这一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生的流失。中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行为素养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来讲较差,基于动脑的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基本上是不感兴趣。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置身于同一现实的学习情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在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总结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习得理论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流失。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操作性较强,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也很难听懂。现在实行现代师徒制教学,在车间让学生和师傅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知识的获得,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会、一学就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3、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传统文化课的老师,有几个专业课老师也都是半路转行,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较为薄弱。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下,老师不仅要知晓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有力的推动了教师既要钻研理论知识,又要勤练操作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师徒制在我校汽修专业推行两年来,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喜欢,老师乐教,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但是要想使我校汽修专业持续发展下去,培养与汽车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靠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还是不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校汽修专业的发展。
1、
第二篇: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失败的一些思考
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实验失败的一些思考
引言:道尔顿制作为一种学校教学的组织模式在20世纪的2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传播并得到国人的推崇,一时间被教育界认为是解决当时中国教育弊病的良方,进而积极的推行实验,但没有持续几年道尔顿制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这中间的原因是值得人去思考的。仔细分析之后,发现道尔顿制在某些理念上和今天课程改革的某些理念有相似之处,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依然存在。本文就是对道尔顿制在中国兴衰状况粗略分析之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道尔顿制在当时实验也主要是涉及国文、社会(包含历史科)以及外语等几门课程。
一、道尔顿制的概述
道尔顿制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并于“五四”运动后期继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蒙太梭利教学法以及设计教学法之后传入我国。道尔顿制得名于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立中学的成功试行。道尔顿制的英文全名为the Dalton laboratory plan,从原文字义讲应该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道尔顿实验室计划“意味着该计划是以实验这一概念为由来的,即将学校作为学生自身——实验者的社会实验室,其目标是在学校这个现实生活的社会条件下,使学生从以往固定的学校组织中释放出来”。1它的实施原则主要有三点:自由、合作和计划(也有的翻译成时间的预算)。具体的含义是:学生享有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计划或支配学习时间的自由,学校从身体和精神方面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各方面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合作是指各级学生在团体生活中成长,学生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享受学校和同学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要具有为这个群体尽义务的意识,他不仅是个自由的人,同时又必须做一个时时自觉的,对群体负责的合作者。计划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拟定学习计划、支配学习时间。诚如柏克赫斯特女士所说“道尔顿制下,我们把工作的问题完全放在学生的面前,只告诉他应该到达的程度,此外我们允许他用自己想出的适当的方法按自己的速度来处理此事”2 我们可以看出道尔顿制主要通过对学校教学生活的改组达到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对学习负责任。当时中国教育界认为“道尔顿制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学校改组法,使学生与教师由此以发展其较利机能。他们两方面时间与精力的浪费都可以减至最少限度。此制并不增加或更改课程,也不依赖于精美的设备与华贵的校址。但它却排弃教授一切学科只有某种方法的概念,而给优良儿童以彻底研究,努力进行的同等机会。”3道尔顿制特别注重个别教学,并通过其个别教学调和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的个性与群性在教与育协调一致的过程中得到有利的生长发展。道尔顿制
与班级教学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没有固定班级,由各科作业室取代,作业室打破年级的体系,按照学科来进行;(2)没有统一、固定的日课表,学习钟点和内容由学生自定;(3)学生根据学习公约的要求自动学习;如舒新城所介绍的“道尔顿制是每生每月每科都给一张工约„„如他把一个月的功课修了,就把第二个月的工约换给他,假如到一个月以后,他的功课尚没有修了,指导员可根据工约去督促他”4(4)突出学生自学;(5)通过成绩记录表观察学生学习的进程;(6)实行弹性升级制度。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尔顿制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的精神,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动求学的习惯,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此外道尔顿制解决了传统班级教学体制下,优等生和差生同步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允许学生加入到自己最适合的团体当中去学习,允许学生的学习进程可以不同,允许学习的课程可以不同,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差异教学。
二、道尔顿制实验在中国
1、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和实验道尔顿制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我国,它的迅速传播和实践与当时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新文化运动作为前导,为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儿童中心主义和教育即生活等理论在“五四”之后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并逐渐被教育界的人士接受。从当时我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20世纪20年代,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的弊病成为教育领域里的突出问题。当把私塾逐渐改造成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之后,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的一些弊端逐渐地被当时教育界的人们所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不能适合全班学生的程度,按照大多数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又不能满足优等生和劣等生的需要。在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中,欲将每人的需要都照顾到,无论是怎样好的教师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班级授课制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发现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兴学之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是各地区,甚至各学校因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同,教学水平和进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不仅同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且同一学生的各个学科之间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例如某生英文国文,已达毕业程度,而理科、史地相差一年,数学相差二年(东大附中即常有此事实),此时将如何办理?”5“我们学校中有几种学生因为未入校以前的教育不同,有英文在三年级一学期,数学或其他学科在一年级一学期;我们原想把年限打破,但因学生各科升级降级都以一学期为单位,所以遇着这种学生,便无
办法。”6面对当时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界的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道尔顿制的传入给当时正苦于解决这些问题无方的人们提供了思路和答案,所以当时很快有人进行研究,并敢于大胆地进行试行。
2、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
由于道尔顿制所具有的一些切合当时我国教育实际需要的突出特点,当它传入后,立刻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与此同时,我国主要书局和报刊对道尔顿制的大肆宣传和报道,为其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理解和接受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由于不少中小学积极、主动地开展道尔顿制的实验。使其在我国迅速形成一股试行道尔顿制实验的热潮。
1922年起我国的一些中学开始试行道尔顿制。1922年至1930年,我国实施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大约有100所左右7,其实施学校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地区和沿海的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以上海吴淞中学和东南大学附中的道尔顿制实验尤为引人注目。
1922年10月,道尔顿制理论传入我国不足半年,吴淞中学便在舒新城等教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开始试行道尔顿制,开我国试行道尔顿制之先河。吴淞中学初行道尔顿制实验的范围不大,一开始仅限于国文和社会常识两科。吴淞中学在试行道尔顿制之初所得结论有四:第一,学生作业室内秩序井然,“不是低头看书,就是执笔写字,闲谈的没有,笑语的没有,教室中所有种种不规则现象都没有;总之,是一种极其静肃的景象”8。第二,“学生自动心渐发达。从前学生的上课,好像是为教员,靠教员的,现在却有觉得是为自己,须靠自己了。以前学生遇到放假,觉得很高兴,因为可以不上课了,现在觉得放假管放假,规定的功课依然要做,所以也有到放假日来问我们作业室开不开放,好像他们以为作业室是不放假的。从前只求及格,现在欲有努力学习而想于一段时期内做完一段以上的工作的。从前用功的人,现在更用功了。从前只用耳,现在非用点心思不可了。这种不是全部学生的情形,但虽然是一部分的,究竟是已有一部分了。”9第三,教员工作太忙。首先时间上比原来花费多。从前除上课外,课外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实行道尔顿制,教员须每天守候在工作室连续数小时。其次工作量大,以前的班级教学,虽然教员讲得多,但毕竟只是上课那几十分钟,且教员自主性大,想怎样讲就怎样讲。实行道尔顿制,学生个别自由学习,问题多而广泛,教员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对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第四,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比如学生工作量多少的问题、学生成绩的考核问题等等。
在此之后,东南大学附中在廖世承的领导下进行了道尔顿制对比实验。该实验将智力和学力相等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用道尔顿制,一不用道尔顿制。比较
两组成绩高下”10。实验对象确定在该校初
一、初二年级,各年级选取两个班,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比较班。参加实验的学生通过各种测验获得,其后将各种测验分数均化为T分数,再求出各个人智力T分数与教育T分数的平均T分数,根据平均T分数采用随机抽取法将学生分为同等能力的两个班,即前面提到的实验班和比较班。实验学科有:国文、英文、数学、混合地理、混合理科。其他科如图画、体育、乐歌、手工等仍采用寻常教法。参加实验的教师选取平素喜欢研究新方法者,要求他们同时兼任实验班和比较班相同内容的课程,但需用不同方法施教。实验时间为一学期。东南大学附中实验结果表明,道尔顿制没有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它确实比班级教学长出多少,至多与班级教学打了个平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尔顿制,东南大学附中还另外拟定了三种调查表,调查了解实验班、比较班的学生以及参加实验的教师对道尔顿制的主观意见。每份调查表最多不超过8个问题,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回答。从学生调查表上得出几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首先是对道尔顿制的认识。无论实验班的学生还是比较班的学生都普遍认为道尔顿制有如下优点:(1)问教员的机会多;(2)工作自由;(3)可以时常与同学研究,养成合作习惯;(4)养成自动求学的习惯;(5)能适合不同个性和学力。缺点在于:(1)费时多;(2)管束差,容易使对己要求不严者更加放纵。难点有:(1)时间少,任务重;(2)由于以前养成了听讲的习惯,一切靠自己动脑、动手感到困难。其次,在是否愿意行道尔顿制的态度上,被调查的139名学生中,有94人愿意采用道尔顿制,45人不愿意。不愿意者大多来自比较班。在针对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对道尔顿制的看法是:优点方面,道尔顿制较能适应学生个性;教员可以因此经常与学生接触;劣等学生可多得指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因之而增加自动的能力。缺点是费时;不经济;练习簿先后交免不了抄袭;懒惰者不易督促。困难在于因学生学程前后参差不齐,有时牵动太多,不免增加教师与办事人员的困难;教师特别费力、费时。在对实验班和比较班两组学生成绩的看法上,大多数教师认为差别不大。在回答道尔顿制是否适宜于教师们所任科目的问题上,几乎没有统一的看法。
根据现有资料,上海吴淞中学是最早试行此制的,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廖世承把实验的整个过程和结果编辑成《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八月出版),北平艺文中学是施行时间最长的。由于小学低年级在施行道尔顿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当时施行道尔顿制的小学大多是在中高年级实施。施行道尔顿制影响较大的是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这所学校从1923年开始在四、五、六,三个年级试行道尔顿制,试行的学科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包含公民、地理、历史)4科,其他学科还是班级授课制。在试行了将近一年之后,他们整理编辑出版了《道尔顿制试行的经
过》(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出版部1924年5月出版),介绍了此校试行道尔顿制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和困难。此外有影响的还有:江苏省第四师范附小(见《小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法》,中华书局1926年12月发行)、京师公立第二十九国民学校在当时也较有影响(见舒新城:《一个行道尔顿制的小学校》,载于《中华教育界》第十二卷第十期)。根据现存资料,当时施行道尔顿制的中小学校数量无法精确的统计。后来有人认为“在十二与十四年中间全国中小学行此制者虽无确切统计,其数当在数十校甚或百校以上。”数十校较为可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里。依据柏克赫司特来华所访问的地方来推断,上海、杭州、南京、武昌、北平、太原、天津、济南、曲阜、奉天等城市都可能会有施行道尔顿制的中小学校。
1926年以后,中国的道尔顿制实验热潮急速衰退,实施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少,在曾经实施过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里,原来的班级教学形式大幅度地复辟,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1930年名噪一时的道尔顿制实验从此偃旗息鼓。
3、道尔顿制实施的困境
从上文,上海吴淞中学以及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结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尔顿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自由研究、学生学习自动自发、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效果切实明显等等,但是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教学设备和参考书的缺乏、学生难以避免的出现抄袭偷懒的情况、上课讲解的困难、工作指定的困难等等。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决定了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命运。仔细分析如下:
① 经费上的困难
道尔顿制打破班级教学、取消固定日课表制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改革,这不仅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要有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学行政组织、教师、教室、教材、教具等方面的具体配合,要有必要的物质上的保障。例如,吴淞中学国文与常识两科试行数月就增加了数百元经费11;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也使“教师人数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12;“又如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了14所条件较好的改行道尔顿制的学校,其施道尔顿制的经费比施班级上课经费平均多了15%”。13可见,经济上的保障的确很重要。然而,当时中国的现实却是教育经费普遍短缺,这无疑使道尔顿制实验的大规模开展成为困难,即使勉强实行,必然会影响它的实际效果。因此,道尔顿制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短期实验之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其他原因之外,经济上的困难有相当的关系。
② 教师和设备的困难
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困难,实行道尔顿制实验需要一批较高素质的教师。这些
教师除了能够主动深入地钻研教材、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解答各种问题之外,还应该懂得学生的心理,能够有效地识别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与能力水平相当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方向,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然而,“那时的一般状况是:‘常见多数教师,上课至下课,兀立讲台,始终如说书人之宣讲,但知抱书本逐句讲解,或就教授书上之铨释,书于黑板,令学生照抄’。即教师的知识质量的欠缺,已是除了照本宣科也难以胜任”14。与道尔顿制所要求的了解学生,迷人熔教与育为一炉相差甚远,因此,由于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各学校实行道尔顿制实验的情况差异太大,无疑是道尔顿制在我国中小学难以深入开展的又一原因。
其次,教学设备困难的问题也异常突出,除了在教室的改造,教具、教材的制作、编纂等问题之外,道尔顿制实验要求具备的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等一系列资料都很难满足。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太重视青少年教育,那时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使用的书籍实在有限。在实行道尔顿制时,当其供学生自己阅读和使用的书籍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要达到通过道尔顿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我国中小学在实行道尔顿制实验中遭遇到的又一困难。
③ 文化差距造成的矛盾冲突虽然道尔顿制有着不少明显的优点,尤其是它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以教师为中心,学服从于教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等。但是由于它来自国外,代表着一种异质文化,并受到其相应的文化支持,所以,当它在我国中小学的实验过程中,在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接触和碰撞之后,双方的差异与矛盾冲突便随即暴露出来,并成为影响和制约它在我国继续深入进行的又一重要因素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1d8f0100dnc4.html
第三篇:谈谈对汽修专业的认识
谈谈对汽修专业的认识
汽修是个技术活,在汽车大众化的过程中,汽修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好比生病了要去看医生,汽修也是个令人尊敬的行业:
汽车维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维修人员的缺乏,需要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维修人员。汽车维修作为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之一,全国人才需求量30多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汽车行业发展,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检测设备使用、汽车故障诊断等多方面的汽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及整车的检测流程,具备汽车检测专业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指导技师层次,具有一定汽修企业管理的高级知识技能复合型行业金领。
就业方向:
适宜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保险,汽车驾驶,汽车营销,也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专业分类:
汽修企业会划分工种为汽车电路,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空调,汽车机械,主流项目是汽车机电,汽车钣喷,汽车美容这三大类,相关学校也会这样设置三大类专业。
第四篇:推行项目法人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项目法人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为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水平,2004年6月,江苏省农发局和财政厅决定在我县进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作的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不仅明确了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规范了建设过程中主要环节的操作行为,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水平,而且使县级农发部门的职能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当然,试点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笔者深感推行项目法人制,首先是全系统要有足够的认识;其次,对试点工作存在的不足,也需要深入研究加以解决。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工作实践,对为什么要推行项目法人制和如何推行项目法人制的问题作一浅析,希望有助于这一制度在全系统规范和积极稳妥地全面推开。
一、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我国的执行情况及其代表性运作模式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项目法定责任人的简称,是指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或认定,对建设工程项目负有法定责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核心是明晰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它要求项目工程建设应由明确的项目法人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行使权力,担负相应工作责任,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招投标、监理等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基础。
以项目法人方式组织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建设实施与管理,这已是一种国际惯例。在我国,1994年开始引用项目法人的概念,1995年水利部提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若干意见》,1996年原国家计委又下发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制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非经营性大中型和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2000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及各个环节的责任。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也于2003年明确要求农业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都应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推行项目法人制作为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国家农发办召开的多次重要会议和下发的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建设领域,推行项目法人制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大趋势。
以水利部门为重点,各地在实行项目法人制的实践中,总结和摸索了多种运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
其一为混合制。即由项目所在地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成立工程指挥部,在指挥部下组建项目法人机构。重大事项由指挥部决策,具体事务由项目法人操作。这种模式的项目法人实际上是指挥部的办事机构。
其二为代办制。即行政主管部门委派相关领导兼任项目法人代表,抽调有关业务骨干组建项目法人机构,实施建设管理,这是一种主管部门与项目法人合二为一,政府(投资方)直接负责的形式,也是目前比较普遍实行的“建设处管理模式”。
其三为代建制(又称委托制)。即由项目法人委托工程管理公司代替自己进行管理,工程管理公司对工程管理费实行承包,法人管资金、公司管工程。
其四为总承包制。即项目法人将项目工程以总价承包的方式一次性转包给专业公司。从近几年相关行业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情况看,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对建立投资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招投标和工程监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县级行政管理职能的准确定位。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省、市两级主要履行政府赋予的行政管理
职能,到县一级既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又直接从事项目与资金的具体操作,成为事实上的项目建设单位。长期以来,农发部门习惯于一竿子到底的保姆式服务,从定项目、到设计施工、协调处理矛盾,甚至建档建帐,“三标”设置等都包办下来,有的还直接承担了如科推培训、苗圊等项目建设,客观上扮演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其弊端不言而寓: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越位,导致管理和建设的职责混淆,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由于职能的越位,该管的没有管好,造成管理环节缺位。表现在:其一管理者人少事多,难以集中精力;其二由于扮演了双重角色,自己管自己,难以严格认真;其三对于工程建设的许多业务性管理工作,客观上农发部门是承担不了也承担不好的,越位替代难以取得实效。
2、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省土地治理项目推行工程招投标和监理制,实行合同管理,执行县级报帐,无疑在节约项目资金,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实施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过去组织招投标、委托监理等大都是由县农发部门操作,成为政府行为,这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规范的。推行项目法人制,由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己运作,实施主体的合法化将有利于运行机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明确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后,项目法人要对项目建设的过程负责,对投资效果负责,这种责任意识将促进其更加主动、及时、有序地抓好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提高实效。同时,项目法人以严格执行计划、保证工程质量为重点,加大跟踪管理力度,与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了双重的监管体系,多一道把关,多一层控制,从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角度无疑是有益的。
3、有利于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协调统一。
在有些省份,现行管理体制是农发局(办)管项目、财政局管资金,协调配合不当就容易出现管项目的不能够准确及时把握资金的配套、拨付和使用情况;管资金的也不完全清楚项目是否实施,工程是否完工,质量是否达标,造价是否合理。对报帐票据的审查,也侧重在合法性上,而难以把握其真实性。项目法人是对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同时负责的完全责任主体,工程开工、竣工、资金支出、结报,都要及时掌握,不断调节,因此通过项目法人的载体,使项目和资金管理一致起来,管理工作将更全面、及时、协调和务实。
三、宝应县土地治理项目法人责任制试点的基本做法
2000年,宝应县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县级招投标制,为解决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问题,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组建了“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处”,即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代表由县农发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下设工程部和财务部,分别从县农发局和财政局各抽调两名中层干部负责。工程建设处负责对当年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实行招投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负责委托工程监理,并对项目的标准、质量、工期负总责。工程完工后,建设处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完成建档工作后申请县农发、财政验收。组建项目法人后,土地治理项目直接批到工程建设处,不再经过乡镇。施工单位通过在全社会招标确定,完工后先由建设处审核,再向县级财政报帐,科推培训等非工程类建设内容,由建设处委托实施,并直接向县财政报帐。项目法人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设有专用帐户,以利招投标等工作的正常进行。
宝应模式的核心:一是强调组建县级法人,并定为常设机构;二是由法人对项目建设具体操作,资金仍执行县级报帐制;三是完全脱离了对乡镇的依赖关系。
宝应县的实践,初步解决了项目建设责任主体问题,规范了招投标、监理和合同管理的运作;全县统一了土地治理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有效控制了工期和质量;进一步明晰了项目资金的流向,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节约工程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益。
四、由宝应模式引发的思考
1、评价项目法人责任制的3条标准。
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曾有“组建县级还是乡级法人”之争,也有“开发局副局长兼任法人代表是换汤不换药”之说,笔者以为这都不是问题之关键,评价项目法人制工作应该有3条标准:
其一,是否真正做到了事权分置。即建立并实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基础的投资、建设、运行管护统分结合的项目管理体制,其中项目法人是建设主体,从可研批准后组建,由初步设计开始介入,按市场化要求履行建设单位的建设与管理职责;县农发、财政部门是项目的投资主体,也是项目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开发政策和管理规章,编报和审批规划及计划,筹措项目资金,对法人及法人代表工作进行考核,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但不干涉项目法人具体操作,项目区农民是受益和管护的主体,负责土方建设之任务,履行配合施工和社会监督之义务,承担运营管护之责任,三者应是明确定位,职责分清。
其二,建管职能是否得到强化。事权分置后,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与项目法人应当责任明确,围绕一个目标,双方的工作都得到强化并向前推进。
其三,是否提高了运行管理的规范性。包括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的招标、监理、报帐、审计、竣工自验和验收,资金和财务管理等,都应是严格执行农业开发各项规章制度,按国际惯例和市场化要求进行的规范操作。
2、项目法人要协调处理好的3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与主管部门的关系。农发、财政主管部门应主要从执行政策、申报审批、协调关系、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管理,不干预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法人应履行职责,全程负责,主动接受领导与监督,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并定期报告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二是要处理好与项目区乡镇的关系。注意吸收项目乡镇的代表参与到项目法人组织中来,有利于实施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让乡镇施工企业中标施工,调动积极性。
三是处理好与施工、监理和科技依托单位的关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合作伙伴,并通过合同管理的形式规范合作行为。
3、有待商榷的3个问题。
一是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笔者以为应强调的是法人建设责任制,而不是法人建管责任制。也就是说,目前项目法人的职责只到验收移交为止,这是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的区别所在。当然,由企业建基地的土地治理项目可参照产业化项目,实行建管责任制。二是项目法人应定位在针对某一个具体建设项目而非项目群所组建,随项目的结束而结束的有生命周期的一次性组织上。否则,与县农发局这样一个负责项目群管理,从事不断发展与提升中的重复性工作的常设机构,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三是关于乡镇积极性的问题。有人担心推行项目法人制不再事事经过乡镇、处处依赖乡镇,会影响乡镇积极性。事实上,近年来农业开发取消乡级配套,土地项目实行全部无偿投资,施工队伍公开招标,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和直拨制,这些与时俱进的变革,早已打破了旧的思维定式,而并非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才改变了乡镇在项目建设中的原有角度。这些变革对农民的利益没有影响,无非是打消了个别乡镇干部对国家资金的非份之想。当然,坚持把土方建设作为立项的承诺条件,注意发挥乡镇在项目建设中的配合和社会监督作用,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让他们提前介入,为今后的管护打下基础。这些也都是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当中应时刻注意的。
第五篇:对现代畜牧业的思考
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考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三省八县结合部,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总面积2300.74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处于古都西安、河南南阳、湖北十堰的中心区域。“312国道”、“西合铁路”、“沪陕高速”、丹江水道以及商郧路、郭山路、商卢路形成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北依蟒岭,南障郧西大梁,自然隔离条件好,无工业“三废”污染,是发展安全、高效、优质现代农业的理想区域。
从1998年开始,商南县委、县政府将畜牧业列为强县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历届政府常抓不懈,出台了一系列以发展畜牧业的土地、信贷、奖励等扶持政策。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二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产业项目示范县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畜牧业发展。在国家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去年全县生猪发展创历史最高记录,存栏18.3万头,出栏30.5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和52%;年出栏20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383户,出栏育肥商品猪9.8万头,占全县出栏总量的32%。全县畜牧业产值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其中生猪产值达到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8.9%;项目区人均纯收入2518元,较上年增长23%,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柱作用,托起了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传统的畜牧业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向现代畜牧业进军,尤其是生猪产业表现最为突出,产业化运行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畜牧业生产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加快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动我县畜牧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着力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这既是加快商南经济发展的一项开创性事业,同时,对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来说,又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畜牧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调整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顺应畜牧业发展新形势,提高对我县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再思考,从而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的发展路径,着力破解影响制约我县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难题,增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手段,实现畜牧业新的跨越,把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推向新的里程碑。
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畜牧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去研究,认真去思考。
一是政策有力。1998年以来,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2008年,商南县被列为陕西省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项目示范县,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这为我县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市场有利。2007-2008年以生猪为主的畜禽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养殖户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社会资本将投入养殖业。
三是基础良好。我县地理条件好,位于西安、南阳和十堰之间,交通方便,1
畜牧业发达,是生猪主产区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8%,其中生猪产业占畜牧经济的78.9%,生猪出栏和猪肉外销态势良好。畜牧业是农业的优势产业,生猪产业是我县畜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和广大的市场影响力。
四是典型示范明显。去年,我县在城关、富水、青山、过风楼、清油河开展了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必将有力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五是城乡间资本双向流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等各种原因带来不养畜农户逐年增多、散养户减少,既是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又将进一步带动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部分农民通过打工挣取的第一桶金,用于返乡发展规模养殖,促进了社会资本向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三、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畜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中老年比重上升,畜牧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一些农户退出畜牧业生产领域,由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畜牧业收益不能更大幅度提高,将无法留住农村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难以稳定和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为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消费升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2007年的猪肉市场**,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食物安全基础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畜产品供给对价格的反应更加敏感,加上国际市场的连锁影响,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紧迫。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制度前提下,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四是推进畜牧科技进步任务紧迫而艰巨。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关键在加快畜牧科技进步和畜牧生产者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县牛、羊等主要畜禽良种化水平还相对较低,科技投入、研发、培训、推广、应用的机制和体系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畜牧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一)必须准确把握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持续发展,我县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期,传统而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还大大存在,其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呈现出六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生产总量增长较快,但基础设施薄弱,规模经营小,良种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差。
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大集群培育发展不足,精深加工滞后,知名品牌不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三是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呈现频发、高发态势,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五是加快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物理性治污设施投入成本大、运行费用高,难以在处于边际效益的养殖农户(场)推行。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做好畜禽粪污的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六是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现代发展理念需不断强化。目前,还缺乏以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代畜牧经济,以做大做强畜牧业助推工业、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实现畜牧业价值“核聚变”效应的现代理念,导致工业与畜牧业两张皮,互相割离。
(二)坚持走适合本县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立足我县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
一要正确处理发展规模化养殖和我县散养为主的关系。要在发挥散养对满足农民自身消费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适度规模饲养面,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提高农户健康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二要正确处理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畜牧业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需要利用自然、开发资源来实现产量增长,也必须通过保护环境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畜禽粪便不同于工业污染,如利用不好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利用得好就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畜牧业是完全可以实现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种养结合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循环生产方式,有利于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作物,降低养殖成本,也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
三要正确处理发展规模化养殖与加工和现代物流的关系。现代畜牧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实践证明,没有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就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在生产总量增长到一定阶段,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规模养殖的发展势必扩大对工业饲料的需求,并促进加工业从过去被动发展的“工业依附型”向主动发展的“市场主导型”转变,从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此,我县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方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力度,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生产方式上,应大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方式;在发展方向上,应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在产业结构上,应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四要适时把握生产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当前,畜牧业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退潮时段,下一个高潮期很快就会启动,畜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看好。一是前期生猪价格高、利润好引发的农户养殖积极性依然没有减退,适度规模养殖、区域养殖发展趋势较好。从生产发展势头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较往年增加数量多,特别是万头养猪场的建立。在家禽发展上,规模养殖大户增多,产业化运行机制建立步伐在加快,能繁母猪保险面在逐步扩大,养殖风险在降低。为此,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瞄准市场,加快畜牧生产发展,提高生产规模和生产档次,积极抢占市场。
五要抓住畜牧业发展和政策平台与机遇的关系。一是各级党政重视,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中央、省、县都出台了一系列的补助政策,特别是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项目,大大增加了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二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农民增收的欲望,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元素。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农民持续增收的一大亮点。畜牧业规模养殖效益突出,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金投入规模养殖,为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三)加快现代畜牧发展要牵住畜牧倍增工程这个重要抓手
现代畜牧业的加快发展,应着力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畜牧倍增工程就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在现阶段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的目标,实施畜牧倍增工程也是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如何走好这关键的一步,重点在抓好全面措施的落实。
(一)抓好发展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的基础。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在内涵、功能和定位上均有新的变化。一是内涵的变化,由传统的养殖生产环节变为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二是功能的变化,由过去的满足温饱变为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符合营养、生态和安全的要求;三是定为的变化,由家庭副业变为支撑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为在发展上,着力实现四大转变。即一是转变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生猪产业项目建设。二是转变发展方向,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三是转变生产方式,建立以适度规模为主导,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四是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实现实质是畜牧业工业化,是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二)抓好疫病防控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的保障。近年来,我们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始终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在于动物疫病的控制,疫情风险是畜牧业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一旦发生疫情,就会严重威胁人的健康,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给一个地区的生产和市场带来严重而持久的打击。为此,必须牢固树立起抓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抓农民增收、抓农村经济建设的意识,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二是免疫工作始终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关键环节,免疫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免疫不到位、免疫基础不牢,疫情就随时有可能发生和蔓延。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县的动物防疫工作上重点突出6个方面:第一强化组织工作,明确责任,提早做好工作安排;第二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质量,必须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做好工作;第三强化疫情监测,规范诊断程序;第四按规定程序做好疫情信息报告工作,严格信息报送渠道。第五强化检疫、监督工作,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措施,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第六强化应急反应,提高疫病处置能力。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预案,快速、果断处置,防止扩散和蔓延。
(三)抓好新品种改良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的重点。重点抓好全县的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大投入,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关键抓好种畜禽场的发展,引进畜禽新品种,加大畜禽新品种的繁育力度。一要以国家、省、县良种工程项目为载体,抓好良繁体系建设,引导民
间资本大力发展种畜禽生产企业,加大畜禽良种繁育推广步伐,不断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二要进一步增强新品种(系)的培育能力,不断提升种畜禽质量和供种能力。三要以出口猪基地、优质肉牛基地、优质肉羊基地及优质小家禽兔基地的建设为结合点,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畜禽品质及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抓好龙头企业发展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的关键。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发展我县畜产品精深加工。要以政府引导,业主投入,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引进、招商和培植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畜禽饲养基地,建立并完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牧工商一条龙的产业化运行新机制;大力开发优质、绿色“拳头”畜产品,增强竞争力,积极抢占市场,以扩大畜产品的外销,增加出口创汇,为实现畜牧业经济新增长奠定基础。
(五)抓好机制创新和畜牧产业化运行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的必然。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走“工业化”生产路子,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创新我县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加快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手段。一是积极推广现有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延伸畜牧产业化链条,实现以市场为主体的多方合作方式。二是要着力培育壮大生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树立现代经营意识,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提升带动能力,强化产业化经营组织为农服务功能。三是培育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指导围绕龙头扩展畜禽生产基地,引导基地向优质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建设畜产品出口专用生产基地,力争全县肉类加工外调、出口有新的突破。四是重视畜牧专业协会、畜禽专业市场的发展,加强对畜牧专合组织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帮助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丰富合作内容。抓好专合组织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和枢纽作用,增强其辐射带动的效应。五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现有畜禽及其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合理布局、辐射带动力强的畜牧业市场体系,以扩展畜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队伍建设及提高服务水平是实施畜牧倍增工程永恒的主题。各级要高度重视基层畜牧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要以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把畜牧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成充满朝气,勇打硬仗,作风一流的队伍。一抓思想作风建设。要以关注“三农”为核心,加强作风整顿,提高服务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二抓工作作风建设。要严格工作纪律,切实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加大对基层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树立优质服务理念。三是巩固兽医体制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能力建设。完善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管理办法、村防疫员管理办法和动物诊疗人员管理办法,以加强人员管理。加强业务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畜牧业加快发展一定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畜牧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我县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强县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