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99-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拓展阅读,1、从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在学完了李白所写的《赠汪伦》一诗后,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来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了“唐宋八大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时代背景出发选择史实阅读。有的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先介绍作者及背景。而后半部提出思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几句描写友情的句子。(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
3、从诗词的体裁出发进行类比阅读。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赠汪伦》一诗,在体裁上属于送别类诗歌,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我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4、从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喜雨之情,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对照着读,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教材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是能够实现耗时少、效率高,开开心心学语言的理想境界。
二。从兴趣出发,开展古诗课外拓展阅读。
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古诗的学习只要求获得初步的整体感悟,积累古诗文的精华和儿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开始在量上有保底要求,继而,在质上有所提高,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学习、竞赛。以保证他们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阅读”“会阅读”,为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是,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1、班级首先制订考级计划,学生每学期背15首诗为三级,背25首诗为二级,背30首以上的为一级。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学生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课前准备3分钟读背古诗,每周集中背两到三首诗,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提高班级品位。
三、在诵读中感受文化底蕴,从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而本学期积累背诵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为此,通过学习古诗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春天的美丽,把感受到意境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模仿诗人的作诗方法,把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来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热爱春天进而热爱生活。
(一)引导欣赏,激发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春雨喜雨》、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想象诗意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是怎样写这些景象的。如引导学生欣赏《春夜喜雨》时,我分六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春夜喜雨》配乐朗诵)。第二步: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第三步: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出示:雨的画面)这个雨有怎样的特点?第四步:作者面对这场雨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喜春)。第五步:激发学生穿揣摩字词的运用。师:故事一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歌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同学们找找看你们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眼有哪些?说说理由。(“重”与“润”照应,点明了花受雨的滋润后沉甸甸的样子。等)
(二)引导学生认识诗体、律诗,掌握写诗歌的方法。以《春雨喜雨》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即: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古诗只能押平声韵;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三)欣赏春天的画面,激发写作的欲望。
对于春天,学生都有美好的灵动的情感体验。创作是让学生情感迸发的点火栓,教学需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是学生在欣赏画面后,我便创设这样的情境:大家看到这样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想赞美春天。”“那我们就拿起比来,学习诗人用精简的诗句来赞美春天。以上三步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过程可概括为“激趣——导清——表达”。学生在任何一步教学中,都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参与、展开想象、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体验、表达,真正实现了“想写”、“乐写”的教学目的。
(四)作品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习作之乐。
1、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师及时点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春春光明媚桃花开,万物苏醒嫩芽长,田园风光绿油油,满枝花朵竟开放。
——五年级四班苗延蔓春小雨浸大地,微风暖人间。
嫩柳垂丝涛,娇莺恰恰啼。
——五年级四班欧文慧春桃花朵朵开,小鸟叽叽叫。
花儿笑呵呵,春来张脸笑。
——五年级四班汤雯春天月下桃花开,屋外人欣赏。
鸟在屋檐住,蝶在画中上。
——五年级四班罗怡莲春望瀑布冰融成水流,飞流银水帘。
仰望飞瀑腰,云条接连连。
——五年级四班黄乾坤桃花二月春风吹,桃花枝头笑,乡间飘满香,小鸟叽叽叫——五年级四班严彩艳春新苗早春发,沃地破土出。嫩嫩浅绿色,扁扁新叶开。
——五年级四班肖宛廷学生在欣赏春天的诗歌、脸上流露出快乐、满足笑容,由此,可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我从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里,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欣赏诗歌顺应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学生在诵读有关春天的文章时,在充满儿童趣味的语言文字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快乐。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向往,孩子们走进春天的公园、果园、田野,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已存入大脑的阅读体验在美丽的景色中得以升发,已习得的语言在真实的形象中得以激活。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在观察中产生的美感享受,都将成为学生贴画写作的动因,“情动而辞发”,贴画作文变得简单而有趣。
2、模仿做诗带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编诗歌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中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最简单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积累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毕竟是小学生,只能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写诗歌的兴趣,至于水平,需要多加训练,而且在他们这年龄阶段是喜欢想象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美好,为下一步写诗歌打好基础。另外,在引导感受意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描绘,边板书简笔画边用语言描绘。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春天的美景中,把学生的想象带入了春天的意境中,以此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优美,想象的快乐,激起了学生写诗歌兴趣。能力强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写出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将成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同时,这些优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篇: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
文章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词,在教学上要做到: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情感
诵读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 录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4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4
(二)在想像中领悟情感„„„„„„„„„„„„„„„„„„„„„„„5
(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5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5
(一)体味韵律美„„„„„„„„„„„„„„„„„„„„„„„„„„ 6
(二)领略意境美„„„„„„„„„„„„„„„„„„„„„„„„„„ 6
(三)体验情感美„„„„„„„„„„„„„„„„„„„„„„„„„„ 7
(四)领悟哲理美„„„„„„„„„„„„„„„„„„„„„„„„„„ 7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7
(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7
(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8
(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8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1)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蕴,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诗词是艺术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学生明意悟情,才能真正地掌握古诗词,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当然 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孙玉:《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2009.12.05 http://www.xiexiebang.com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通过对有关古诗词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是否是教材的编排问题?教材中古诗词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词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词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练习并列起来成为第六块内容呢?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实现古诗词教学质的变化。
(一)体味韵律美。古诗词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领略意境美。别林斯基说:“诗歌最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说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1)《咏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作者正在村中和伙伴们玩耍,忽然远处传来阵阵鹅的歌声——哇哈!听见没有,河里的大白鹅在一个劲地叫呢!他率先往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翘首眺望:水面上,正游动着缀有红宝石的雪白玉冠,啊!那是大白鹅的脖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吴文飞:《情景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广西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10月,35页 末行——36页1—8行。
子„„”多美的意境啊!又比如为了领略到《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 句所表现的情景,我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 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如果把儿童置于通过学习去感受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抛弃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体验情感美。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物,抒发了人生劳顿的惆怅。因此,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在诵读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充分地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四)领悟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虽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特点,而是概括写了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 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许多。还有《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许多名句都含有丰富的哲理。一句话,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翻开中国古诗文化的历史,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传遍穷乡僻壤,市井俚都。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文传情。常吟古诗文,可以增长学识,陶冶性情,还 可以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或许,古诗文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小时能背,终身难忘。”在孩子们古诗文的积淀过程中,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要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日常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刚开始可能学生还有兴致,时间一长,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惰怠情绪。在引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
1、以活动激发兴致。可以利用班会课、文体课开展主题学习经典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2、课前五分钟诵读。背诵不需要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分节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本进行分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分类归纳,可以按季节分的,例如描写春天的有“《春思》、《清明》、《绝句》”等,描写夏天的有“《小荷》《江村》《夏夜叹》”等。也可以分为送别诗、田园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归为惜时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师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展示会,谈谈自己的做法,说说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同时又能完善自己的做法,还加深了经典的印象,更提高了经典积累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
引导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致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旁征博引。
课堂上,我就让每个孩子选一两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孩子为激励自己抓紧年少时努力学习,就选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的孩子选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自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也鼓励学生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诗句,如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校的景色,有的学生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进行开篇,有的学生在描写桃李园用上了“东风吹雨衣不湿,我在桃花深处行”一句来点缀。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有学生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与朋交,言而有信”进行结尾。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 7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词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2011年。
【2】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3】《基础教育研究》,广西教育学会,2007年10月。【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美ThomasL.Good Jere E.Brophy :《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6】萧涤非《风诗心赏》,山东大学教授,2008年。【7】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8】闻一多:《古诗神韵》,中国文学教授,2008年。【9】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2011年。【10】张傲飞:《唐诗诗词名家鉴赏大全集》,2010年。【11】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2008年。【12】孙玉:2009年12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徜徉古诗词韵 感受古风雅韵
徜徉古诗词韵 感受古风雅韵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到,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诗词是最能融合这三方面要求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次培训,老师们给我们对古诗词进行了系列培训。收获如下: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二、营造气氛,坚持不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应大力表扬;或者在墙壁悬挂诗人肖像、代表作等,把教室设计成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在学生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古诗翻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读着、背着,并适时授予学生一些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另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沙龙等活动,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三、读诵吟唱,陶冶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都是韵文,句式简单整齐,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背。因此,学习古诗时,不必急于强迫学生知道作者,学习理解诗意,而应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甚至背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的旺盛,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学习诗意,这也是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感性直观的语言积累后再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再积累,学生读得越熟,理解和体会才越深刻、真实。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之美,诗意之美。
除了熟读、背诵的常规模式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吟、诵方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以上几点就是我结合平时的古诗词教学研究,以及本次培训,得到的一点点浅薄收获。
第四篇: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如:(1)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留意力和思路引导追求无知上来。
(2)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3)渲染气氛,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活或者印象资料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往。
(4)设疑问难,捉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景
(5)直观演示,通过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引经据典,引用古人名言,典故,引起学生联想。
(7)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客卿资源激发学生爱好。
课下与课上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厌恶学校
发挥主动性,提高教学途径,如何引导
切需要的问题
生活就是课堂
更多要从生活去思考,如何引导
学社给你从刻下状态进入课上状态,刻下与课上,设计连接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用生活引出教学,降低抽象只是的难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会学,保护和 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原则《生活与实际紧密联系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包裹家庭父母,生活的环境社区,通过他们理解的内容,在教科书的适时适当的原则
大众媒体获取的知识,联系情感,引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我教材,弄清教科书的体系,根据内容特点,设计进入方式,学生经验,激发无疑带入 关键是课堂引入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年龄特点
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本节课,联系
设置悬念,可控性降低,草草收场,导入与结束缺乏呼应
第五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情怀,或流露闲适素雅的情感。总之,每首诗都描绘了如画之景,体现了很深的语言功力。教学时,把握重点词语,可以让学生领悟诗人如何用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可以说是整首诗的“诗眼”。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找到了学习古诗的钥匙。
比如《小池》这首诗,泉眼和树阴同时用了“惜”、“爱”两个词,教学时可适时品评:一个“惜”字让我们感觉到什么?绿树的影子映照在水中,在诗人看来,树阴好像是什么?使学生意识到这两个同在诗中的重要性,领会到“泉眼和树阴”似乎也有感情,使细流和晴柔更让人喜爱。再如《登鹳雀楼》,教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讲解诗人登上二层楼看到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时产生了什么想法?抓住“欲、穷、千里、更”四个词,不仅让学生理解诗句表面意思,还可以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登高望远,不断向上的精神,就是在这样深入体会诗人遣词用语的精妙和深层含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二、展开联想与想象,扩充挖掘“空白”,再现诗中情景。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教师须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设问并启发学生进行补充或扩展性想象,使诗句描绘的景象浮现在眼前,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文的欣赏离不开想象。由于古诗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初步弄懂以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出诗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所以,在指导学生欣赏、朗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景、内心活动等。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来唤起学生类似的记忆表象,使学生在有关表象的回忆中形成想象的情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勾勒的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理解古诗如果单靠注释、说明,那么诗意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如果能通过想象、感悟,那么诗意也就会丰富、生动、鲜活起来。
三、玩味欣赏佳句,鉴赏品味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古诗中有许多上好佳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抓好佳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佳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修辞方法,还可以接受规范化语言的熏陶,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字里行间却隐喻进步事物战胜落后事物的客观规律。
为了使学生理解佳句在表达上的准确、鲜明、生动,可以采用换词对比法。如《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让学生考虑把句子的“含”改成“前”好不好?为什么?经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含”是包含的意思,好像诗人看见的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积雪皑皑、绵延不断的西岭图。
此外,还可以学习修辞手法的方式进行佳句教学。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采用夸张、联想、比喻等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并非实指三千尺,只是言其高罢了,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接着把瀑布描绘得雄奇壮观,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如《游园不值》,诗人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透过围墙的空隙伸到墙外来时,联想到墙内一定已是繁花似锦、满园春色了,从而吟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诗人的联想使后两句诗给人以启示和精神的鼓舞: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新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去体会诗的情感,去与作者共同品读山水的清静幽邈,气势雄浑;共同感受人生的怨恨悲愁,喜乐欢愉;共同叹惜金瓯残缺、国恨家仇;共同走进边塞,看铁甲战戟,听金鼓清角。这些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