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但是新课标要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语文写作课堂更是如此,要在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而自由发挥写出好的文章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启发式教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语言表达最天真无邪的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在写作课堂中大胆创造,如此一来,长期积累,便可以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长期的探究总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外界新奇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感,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引导,进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之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小学写作课堂的教学中,阅读相对来说是学生积累素材最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教材中涉及的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倘若都能应用于写作中,这些都是加分点。那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将学过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教师在讲授《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时,在给学生讲述完“我”向母亲要钱买书进而引发出“我”的惭愧和对母亲的敬爱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苦赚钱的母亲在作者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在作者心疼她买成水果罐头数落之后却依然要凑钱买书,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慈母情深的情具体深在哪里,从而领悟到中**亲的伟大之处,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在这样一个教学氛围中,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刻画这样一位仁慈善良母亲的时候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启发学生能不能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尝试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尽可能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本来就是不断积累素材,学会应用素材的过程。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带领学生积累好的字句,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学会运用。教师的耐心启发引导,学生的不断积累和练习,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效率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就贯彻落实了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新理念。
二、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启发作文教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领悟到做系?y性总结带来的好处,也不善于在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好的东西。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去指引、督促,那么之前掌握的写作技巧很可能会被遗忘。长期下去,写作训练只是量的一个积累,很难达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因此,写作训练完成之后,教师应该举办优秀作品的分享与总结班会,引导学生在两者中寻找差距,进而向优秀作品看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问题细化,比如优秀作品中的“优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是用词比较精美呢,还是写作逻辑清晰,描写细致。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探讨,类比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训练,从而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在优秀作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不断地切换思路,尝试运用不同的风格进行写作,进而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本领。
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写作水平的关键。写作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欣赏发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应用多媒体工具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教师讲授《秦兵马俑》的时候,除了对兵马俑的规模、历史地位、世界影响等介绍完之后,还要就文章进行分析,然后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示。比如文中采用了总分段式,开头和末尾前后对照,除此之外,文中还应用到了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兵马俑的地位以及个性鲜明。这样,学生就在课堂学习中对写作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慢慢理解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处处皆艺术,鼓励学生在写作课上多描写自己周围熟识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真情铸就文章。教师的耐心启发,学生的善于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渐渐地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完成了启发式教学。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在学生的脑海中洒下一粒种子,抛出一点“苗头”,学生通过这一点“苗头”逐渐成长,获得新的知识与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读写结合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贯彻落实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小学写作课堂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龙周金.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范幻.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刊),2009(8).(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试论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
试论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
内容摘要: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启发式教学,并将它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关键词:启发式 历史教学 应用
一、教师可以尝试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来启发
丰富、流畅的语言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真挚、饱满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能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不乏使用幽默的语言,如在讲“巴黎和会的召开”时,对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我这样介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誉“狐狸”之外号;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博学、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了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介绍完后进一步设疑:⑴“狐狸”的野心是什么?⑵“老虎”的意图是什么?⑶“百灵鸟”为什么会变为堂吉诃德?最典型的事实是什么?但不管教师的言语如何生动或幽默,切记必须准确无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版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二、问题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利用图片、实物、模型、影视、录像创设情境来启发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态度,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的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你们如何看待毛泽东?你们认为能不能因为”文革“就否定毛泽东?”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影集、录像,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和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的迁移,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知识。
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四、身临其境、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来启发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教学时,教科书描述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公布新规定和强行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受来领会这一关系。学生从自我情感体验迁移到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人的感受。又如在讲《重庆谈判》时,教师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当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当时的境况做出决策。从而体会毛泽东的临危不惧与果敢伟大,明确为何他的行动被誉为“弥天大勇”,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英明的党。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对抗式讨论法来启发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九、通过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来启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第三篇:(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满堂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启发式教学法被公认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手段进行,很多教师又把这种教学方法变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因此,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反而对教学能起负面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无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教师有鲜明的选择性。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甚差,学生也厌学其所任教科目;有的语文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也爱学其所任教科目。捷克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用了启发式,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艺术,而没有教学艺术的课不能打动学生.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下面就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作
些个人的初步探讨。
巧设问题情景 讲究提问技巧
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较为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设疑问难。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释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激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环境。何谓“巧”?即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如何体现“巧”字呢?①巧就巧在时机恰当处: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问提在火候正到的关键之处,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段,巧设“愤、悱”情景.开启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维杠杆,设置思维焦点、使学生从己知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坚决不问。②巧就巧在难易适度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特别要讲究层次性,问题的广度、深难度都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没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有个要处理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实际各有差别。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沉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样所提问题才能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能够尝到“桃子”的喜悦滋味。③巧就巧在避直就曲处。语文教学中对有些知识设疑可采用直问〔直接问〕的方式.如关于文学常识部分、文体知识、语音、文字等可采用此方式,而多数知识点设疑宜用曲问的方式。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提问。这是一种拐弯抹角式的提问,讲究曲折艺术。这种类型的提问在于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巧就巧在环环相扣时。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设置许多问题。但必须注意问题的连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这种提问的艺术,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触及问题的本
质。
妙用教学语言 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学科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参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的持质,运用得好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他们会积极思考教师所问。亲切幽默的语言、还可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启发诱导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态势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表情达意、让人明了其义。若运用得当,也会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范进中举》末尾写胡屠户假意推辞范进所送银两的情节,文章对胡进行了动作描写。学到这里,教师可将人物“(紧紧)攥”、“(缓缓)舒”、“(赶紧)缩”的动作表现出来,并配以讽刺性的教学语言和滑稽的表情,启发学生感受胡的虚伪、贪婪及文学语言的讽刺效果,引导学生领会动作描写对塑
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善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教具,是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用实物进行直观。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用直观教具教学,可使教学立现形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成分,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善用直观教具,指运用要适时恰当.目的明确。一些说明文的教学,可采用幻灯或图片来演示,直观地表现文章内容。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可借助以直观教具来演示“游击战”、“阵地战”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比较二者的差异。一些文学作品.可采用图片、录音等直观教具来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用逼真的形象和动人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概念。如果条件具备,语文教师还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动感影视形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巧设问题情景,讲究提问技巧;妙用教学语言,讲究语言艺术;善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启发式教学这一方法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提问技巧 语言艺术 激发兴趣
内容摘要: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启发式教学这一方法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满堂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启发式教学法被公认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手段进行,很多教师又把这种教学方法变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因此,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反而对教学能起负面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无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教师有鲜明的选择性。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甚差,学生也厌学其所任教科目;有的语文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也爱学其所任教科目。捷克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用了启发式,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艺术,而没有教学艺术的课不能打动学生.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下面就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作些个人的初步探讨。
一、巧设问题情景 讲究提问技巧
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较为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设疑问难。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释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激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环境。何谓“巧”?即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如何体现“巧”字呢?①巧就巧在时机恰当处: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问提在火候正到的关键之处,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段,巧设“愤、悱”情景.开启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维杠杆,设置思维焦点、使学生从己知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坚决不问。②巧就巧在难易适度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特别要讲究层次性,问题的广度、深难度都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没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有个要处理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实际各有差别。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沉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样所提问题才能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能够尝到“桃子”的喜悦滋味。③巧就巧在避直就曲处。语文教学中对有些知识设疑可采用直问〔直接问〕的方式.如关于文学常识部分、文体知识、语音、文字等可采用此方式,而多数知识点设疑宜用曲问的方式。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提问。这是一种拐弯抹角式的提问,讲究曲折艺术。这种类型的提问在于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巧就巧在环环相扣时。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设置许多问题。但必须注意问题的连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这种提问的艺术,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触及问题的本质。
二、妙用教学语言 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学科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参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的持质,运用得好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他们会积极思考教师所问。亲切幽默的语言、还可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启发诱导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态势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表情达意、让人明了其义。若运用得当,也会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范进中举》末尾写胡屠户假意推辞范进所送银两的情节,文章对胡进行了动作描写。学到这里,教师可将人物“(紧紧)攥”、“(缓缓)舒”、“(赶紧)缩”的动作表现出来,并配以讽刺性的教学语言和滑稽的表情,启发学生感受胡的虚伪、贪婪及文学语言的讽刺效果,引导学生领会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善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教具,是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用实物进行直观。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用直观教具教学,可使教学立现形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成分,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善用直观教具,指运用要适时恰当.目的明确。一些说明文的教学,可采用幻灯或图片来演示,直观地表现文章内容。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可借助以直观教具来演示“游击战”、“阵地战”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比较二者的差异。一些文学作品.可采用图片、录音等直观教具来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用逼真的形象和动人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概念。如果条件具备,语文教师还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动感影视形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巧设问题情景,讲究提问技巧;妙用教学语言,讲究语言艺术;善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启发式教学这一方法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谷俊华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优化预设,留出“空白”让学生对话;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过程三点来探讨一下对话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对话 互动 文本
语文课堂文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在智慧理念层次的上,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亲历体验,阅读感悟,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和体悟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矫正先期阅读的感与知,让生生、师生间心灵对话、情感交流,让课堂洋益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一、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
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皆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推动。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用幽默为课堂速写为无限春光。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抛开功利色彩,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自由交流,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①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让民主、平等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课堂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练习4》中口语交际“学会道歉”这一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以创设情境为主,因为活动和富有情节的教学会使低年级学生更感兴趣。为使教学更有亲和力,学生很感兴趣。我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进行现场采访:“我有个好朋友叫红红,星期天帮妈妈干家务时不小心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们说该怎么办?”“红红是不小心打碎花瓶的,向妈妈道个歉,妈妈不会生气 的。”“妈妈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如果你不说,妈妈才会生气呢!”我故意问:“可这是红红妈妈心爱的花瓶啊,肯定会生气的。”“可以这样跟妈妈说。‘我做错了一件事情。知道您会生气,可还是要告诉您,因为我想做诚实的孩子。”“果这样做了妈妈还生气,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妈妈!”瞧多机灵的孩子啊!接着我又进行角色转换,扮演不愿意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用各种道理进行说服。在妙趣横生⑦的情境教学⑤中,在师生互动的真情对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锻炼,情感认识有了提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了讨论,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教师有了一个开放的心态,帮会有交流的局面,才能实现 互动生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二、优化预设,留出“空白” 让学生对话
语文课堂应该像其他艺术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即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体意识在课堂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显示现,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说,有“空白”,才有吸引力。这里的空白,不应该仅仅是教材中空间上的空白,还应该指时间上、情感上的空白,唯有多一些空白,不要将课堂填得很满,才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出现个性化思想和精彩的对话,也才能激起学生智慧和情感的火花。
以《灰椋鸟》的教学为例,下课前最后的10分钟里,教师给同学们看了一段作者徐秀娟勇救丹顶鹤、以身殉职的动画。凄美的画面、感人的叙述和动情的歌唱,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比时,学生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一种 ②③情,有不吐不快之感。我是这样设计:
看到这儿,我知道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林场工人说,想对徐秀娟姐姐说,想对鸟儿们说,想对大家说„„那么,就请拿起笔来,写下你心中的感言,吏可以是一首小诗。让我们的心声,在我们的笔尖倾诉,在我们的笔下流淌„„
在这里,内容的空白,情感的空白,时间的空白,都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最后的3-4分钟里,交流所写的内容。在这一环节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智慧与情感的迸发:有写给徐秀娟在姐姐的——您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没有对动物的爱,哪会有课文中那生动优美的语句?谢谢您!有写给林场工人的——你用辛勤的劳动,为鸟儿们营造了安乐、幸福的家园,你们是无私的,我敬佩你们!更有这样的诗句——你,为了救掉入沼泽的受伤的丹顶鹤,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时,你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因为你爱鸟„„
课堂教学中留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文本、与作者、与课文的主人翁⑧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三、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 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关于文本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前文所述,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为对话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为此,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上,强调学
④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主动积极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
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自由活动的状态,不受任何束缚。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在充满了深厚人文关怀⑥的亲密、和谐、围炉般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只是一个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表达意见的倾听者、欣赏者与引领者,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是真体验、真感受。教师不试图去控制这种对话,学生不需要看老师的眼色行事,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值得珍视。打破了教师课堂专断造成的局面,学生就能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学生的智慧、灵感、才华也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全新理念,让我们的师生学会对话,善于对话,乐于对话,在心灵的对话中享受学习享受阅读。
注释
①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②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③指空着、未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 ④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
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⑥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⑦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意趣或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⑧主人翁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主人翁意识,其实主人翁为一成语,意思是当家作主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孙建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1日 2.《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李吉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4.《爱弥尔》 卢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5.《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 》 方斐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6.《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沈龙明 中国出版社 2006年4月
7.《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与教学指导》 张焕梅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年09月1日 8.《 小学语文教学法》 魏薇 齐鲁书社 201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