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
中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模式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银华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科技开发处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分析技术与操作》课程教学中利用理论和实验室动手操作相结合,探索“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专业课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任务引领
做学一体
分析技术与操作
《分析技术与操作》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分析操作,具备一定的分析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产生以下问题:由于学生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有些知识点很难弄懂或者学得很模糊,当学完理论知识后,再去做实验,又由于理论知识学得不扎实而很难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如此反复,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专业课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终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是一种倡导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提高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岗位需要出发,通过工作任务把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关联,通过做学一体,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岗位责任意识和继续学习能力,从而能较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任务引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引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能较好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综合素质。
2、目标驱动。有了明确可实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学生就会去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目标,以此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3、突出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现、分析解决、动手操作、团结协作等能力,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理念。
4、内容实用。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条件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做学一体。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交替学习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做中学,实现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中。最终,能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取技能和知识。
二、“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提出任务。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工作任务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一般情况下,工作任务有五个特点:目标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工作任务,并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建立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领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当然,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尽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工作任务要尽可能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
2、分析任务。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任务一步一步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小任务,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一个个小任务的驱动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乐趣。
3、完成任务。在对任务进行分解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实践知识的探讨,这些知识不在多,够用就行,为完成任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简单的演示或直接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任务,实现做与学的交替、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发挥其团队精神。这一阶段也往往是学生最为活跃的阶段,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任命他为小辅导员,去辅导其他学生,不愿作辅导员的则自己探究,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在初步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师生共同讨论,对实施步骤进行改进与完善,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
4、评价成果。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目的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学生互动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评,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去评价自己和他人;或组织学生互评,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交流式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培养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拓展与提高。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走向生产、生活的实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来深化课堂教学,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采集相关信息用于下一个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去调研,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动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如在学习完溶液的配制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尝试配制鲜花保鲜剂,而在学习了分光光度法分析的相关知识后,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尝试测定蔬菜中的铁、铜含量等。在此过程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采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既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他们所选择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专业。
三、实践的启示
1.“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确定培养目标,符合职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实现了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融入了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2.“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对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行业对员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情况,实现对“任务”的准确定位,有效实施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应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突发性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职业学校教学和学生的特点,满足企业对员工不断提高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3.“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新模式,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淡化了教师在教学中原有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不是对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场所,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感知社会的综合实践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展现的舞台。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自身实践,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追求与探索,养成学生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不断接受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发现应用该模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与解决。
1、“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学场所的布局应作根本性调整,由以教室为主、实验室为辅,转变为以实验室为主、教室为辅,并且实验室也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要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于一体。这样做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
2、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薄弱等问题给这一模式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学生,需要教师具备全面掌控、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对任务的准确定位、精确有效的教学实施、良好的协调技巧,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地作出反应,时刻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安全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扎实的知识功底、很强的责任意识。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郭利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3] 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胡白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势在必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5] 肖洪云等.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9)[6]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7] 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8] 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PBL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繁杂、抽象等特点,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介绍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PBL;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160-02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细胞活动规律,揭示生命本质的科学[1]。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生物学科,分子生物学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处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与其他生物类课程相比,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普遍存在“难教”与“难学”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是本门课任课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首创并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高等医学教育中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倡导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协作解决问题[2]。自PBL教学法提出后,在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认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5]。笔者结合近两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2014、2015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秋季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对于DNA、RNA、蛋白质等要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要学习的对象并不陌生,但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新知识的渴求程度也不等。
二、实施过程
1.教学安排。在《分子生物学》48个学时的理论课程中,PBL教学模式占10学时,其中8个学时为学生汇报PPT时间,2个学时为总结讨论时间。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一般把这10个学时分散安排在课程的中、后部,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避免过于集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教学过程实施。PBL教学模式中至关重要的是问题的提出,问题既要兼顾到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以应付差事的心态草草了事。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自问自答”:(1)提出问题:首先由教师划定一定的知识领域范围,由学生自由选题拟题,然后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确定题目,题目既不宜过大过难,以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又不能过于简单,以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2)解决问题:题目确定后学生以4―5人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然后通过课堂外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形成一篇小型综述。(3)成果汇报:由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为代表以PPT演讲或者poster展示的形式向所有同学进行汇报展示所在小组的成果,组内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别组同学和指导教师可根据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交流。(4)成绩评定:由学生自评(本组成员自我评价,占40%)、学生互评(其他同学评价,占30%)、教师评分(指导教师评价,占30%)三部分构成。指导教师需在课外对学生定期?M行指导督促,参与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而不能一布置完任务就撒手不管了。比如说为学生集中讲解文献检索方法及技巧、外文文献的阅读、学科前沿的追踪等共性问题,每个小组的问题则通过与小组成员进行不定期沟通完成。以2015级学生为例,下表是分子生物学讨论课题中学生选择的部分题目。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经过“头脑风暴”提出来的,其中既有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样“高大上”的学术前沿问题,也有像“DNA是最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的经典理论问题,学生们愿意抽出时间花费精力去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不仅掌握了课程要求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
在连续两届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学反映这种教学方式很好,比以前布置作业、抄抄写写应付老师有意义多了。通过本门课程PBL教学模式的锻炼,学生在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团结协作等方面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在后续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进行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得心应手。同时,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和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连续2年本门课程考试无挂科现象,连续2年都有考取国内“211”、“985”等国内知名院校生物类专业硕士的学生,其中2017届毕业生卞显玲同学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张俊同学考取暨南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这两位同学均为分子生物学PBL课程小组组长,她们在分子生物学PBL教学过程中思想活跃,积极主动,带领各自小组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四、结语
虽然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PBL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传统式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的学时分配问题,任课教师课外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完善等。今后本课程组要多向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例如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等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合格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3.[2]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ing methods[J].Med Educ,1986,20(6):491-486.[3]曹媛媛,张明,唐欣昀,等.PBL教学法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3,30(4):97-99.[4]孟盈,周强.PBL教学模式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94-195.[5]方瑾,于敏,张惠丹,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04-109.
第三篇:“技术与设计1”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
专题讲座
“技术与设计1”教学实践与探索
李宁宁(北京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
张 军(北京八中、特级教师)
一、“技术与设计1”开设背景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内容设置:技术及其本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二、“技术及其本质”部分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案例一:技术的产生、内涵和属性
1.通过都江堰工程引入教学,提出都江堰主体工程三部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在战国时期使用了哪些技术,引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并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列举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
2.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技术的自然属性
荷兰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濒临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②技术的社会属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绵羊被成功克隆诞生,这只雌性绵羊一直存活了6年。它是世界上第一只被克隆的哺乳动物,是人类克隆研究领域上最大的成功。如果克隆技术是安全的话,你有兴趣克隆你自己吗?
克隆羊多利的制造者伊恩回答: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我的孩子能否进入这种研究领域,这是人们一种下意识的期待。但要说到克隆人,压力要大得多,人们总是希望克隆能跟原来的一样,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期待和限制,这是我不愿意使用这种技术的原因。我想,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支持,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三)案例二:技术的两面性
1.展示不沾水的纳米伞图片,提出设问纳米技术会不会危害人类?
纳米微粒十分微小,可以钻进人的大脑、血管及各种器官。如果工业化生产产生大规模的小于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广泛排放于大气环境中,完全有可能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2.展示决定胎儿性别的B超技术图片
3.《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科技发展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艾柯尔·马克2003年出版:(1)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慌:塑料
(2)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汽车
(3)臭氧层空洞的幕后元凶:氟里昂
(4)诺贝尔奖的无穷尴尬:滴滴涕(5)地球污染的超级公害:电池
(6)咀嚼而出的肮脏世界:口香糖(7)身心麻醉的罪魁祸首:香烟
(8)祸福未卜的午夜凶铃:手机(9)口腹之欲下的冷枪暗箭:味精
(10)网络世界的海洛因:电子游戏(11)正邪莫辨的虚拟空间:互联网
(12)伦理底线的终结者:克隆(13)魔鬼签订的未来契约:转基因
(14)人类家园的地狱使者:毒品(15)运动场上的癫狂恶魔:兴奋剂
(16)回天乏力的万用灵药:抗生(17)不夜神背后的无尽隐患:不眠药
(18)引爆人类的恐怖炸弹:核武器(19)流氓国家的恶魔之舞:生化武器
(20)绽然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炸药 4.提出应该发展新科技,造福全人类
①天然彩棉:彩棉织物不需要漂染,节省用水、用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排污。
②可食用餐盘:意大利帕帕米公司发明的可食用餐盘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该餐盘用面粉制作,用餐时作为餐盘,同时可当硬饼食用。
③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机,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减缓噪声,降低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④利用太阳能蓄电,将汽车改成太阳能车。
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说人类是怎样发展新科技的。
(四)案例三: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1.通过展示2000年到现在的手机发展趋势,引入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术发明是从无到有,技术革新是通过改进提高已存在的技术,进行完善发展。2.举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的实例。
①减震高跟鞋:法国人发明的减震高跟鞋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尖细的金属高跟中间装有一段弹簧,高跟鞋底内的装置可根据承受的体重调整弹簧硬度。
②首辆独轮摩托:世界上首辆独轮摩托车,它实际上有两个轮子,不过两个轮子并排在一起,靠的很紧,看起来就像是一辆独轮摩托车。
③瑞士军刀-voyager(航行者)有21种用途。
④计时冲茶器:这只“企鹅”的嘴能一升一降,将茶味完全渗入到热水中,时间一到准时拉杆,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做其他事。⑤镭射剪刀:要呈直线剪开纸张不再困难了。
⑥侍应盘:依据解剖学而造的盘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手指的劳累。⑦新潮梯子:抛弃了过去梯子传统的朴实形象,换来的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3.介绍技术创新的方法 偶然发现法
希望列举法 逆向思维法
缺点列举法 适应需要
发明联想法 挖掘潜力法
移植发明法 触类旁通法
分析借鉴法 扩展用途法
反面求索法 ①缺点列举法
有很多东西,当你看惯了,就会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可是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它,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看它是否有什么缺点,如何克服。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题目,经过改进,缺点克服了,新的产品出来了。
比方说传统油漆桶倾倒油漆容易洒出来,2003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金奖的旋转倾倒系统油漆桶解决了这一问题。②逆向思考法
打破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
比方说鞋后跟易磨损,干脆将后跟易磨的地方削去。③偶然发现法
步骤:抓住偶然现象;分析特点;弄清道理;技术创新。例如瑞士的发明家——乔治۰德۰曼斯塔尔发明尼龙粘扣 ④希望列举法
对于身边许多事,可能都有一些希望,用学过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当这些希望得到实施以后,创新也就成功了。
例如感应式电子验电器。4.创新过程体验
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创新方案,用一句话表达创新的感受。
题目一:一个口袋中同时装入4个瓶子,由于瓶子里面装有不同的液体,如何使瓶子在口袋中不放倒、倾斜或发生碰撞。
题目二:如何解决鞋带在走路和跑步的时候易开的问题?
题目三:很多楼梯间的灯光比较昏暗,怎样做到不开信箱的锁,即可知道里边是否有新的信件。
题目四:一品牌的圆珠笔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普遍问题,笔芯使用到约3/4处时,笔珠坏损,该品牌的圆珠笔出现了滞销。请提出你的革新方案。
(五)案例四:播放大兴八中李淑梅老师《专利申请》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设计过程”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①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②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2.制定设计方案
①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②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③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④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①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②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③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4.方案优化
①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②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③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5.产品的使用说明
①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②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二)案例五:播放昌平实验中学张静《发现问题、提出设计课题》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案例六: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任雪《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四、“设计的交流”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二)案例七: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电路图)
1.通过一些各种类型的草图引入“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从确定的目标出发,经过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据和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2.图纸——技术语言
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技术语言”。图纸中最常用的是机械图纸和电路图纸。电工线路图:不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而是由大的电气设备构成的电路。电子线路图: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电路。(低压、小电流)
3.绘制两地控制一盏灯电工线路图。通过展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强调画图规范: ①图要位于图纸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要留空,最好等距。
②电路符号的大小要均匀一致。注意电路符号的摆放位置,要对称、均匀。③不要挤在一起,不要在拐弯处画符号。④电路连线不能断。⑤认真填写说明性表格。
4.绘制电子线路图,展示常用电子元器件符号,绘制电容充放电电路图。
(三)案例八: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透视图、三视图)1.透视图
概念:近大远小、最具真实感的立体图。
用途:工业设计、构思表达,多用于设计方案的效果图(辅助设计)。特点:立体感强、绘制难。
要求会画一点透视图、二点透视图、三点透视图。分别展示这三种透视图的应用。2.三视图
概念:将物体置于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平面上,进行正投影,所形成的图形,即为三视图。
特点:精确表达设计、可以测量,但非立体、不直观。应用:零件加工。①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物体的一个视图不能表达物体全貌,要表示出某个物体的全部面貌,就必须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投射画出它的几个视图。分别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②三视图的形成
③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宽度,且宽一致。
④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曹豫《三视图》视频片段,进行点评。⑤三视图的基本画法:介绍绘图工具,如丁字尺、铅笔、三角板的使用;图纸幅面尺寸和格式,如图纸幅面、图框格式、标题栏的写法;图线及其画法;比例;字体、字号。⑥三视图尺寸标注:图样中所标注尺寸表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绘图的准确度无关;图样的尺寸以mm为单位时,不需要注明,若采用其他单位时,必须注明单位或名称;尺寸要素:尺寸数字、箭头、尺寸界线、尺寸线、数字高度约3.5mm、尺寸界限;直径和半径标注;小尺寸标注。
⑦举例错误的画法。
五、“设计的评价”部分
(一)课标要求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二)案例九:播放昌平实验中学王玲《明确要求、进行设计定位》视频片段,进行评价。
六、综合应用
(一)案例十:设计电容充放电学具。1.知识准备:
①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二极管的内部结构:
N型半导体:N是英文单词na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磷、砷五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因此成为电子导电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P是posi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硼、铝等三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孔穴,因此称为空穴导电型半导体。
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因此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发明: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他们在导体电路中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大家惊奇地发现,这种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因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另外这3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极管的内部结构: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管或双极性三极管,是组成各种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三极管的基本电路:两个电流回路;当Ube两端的电压大于0.7V时,C、E之间电阻迅速减小;Ib对Ic有控制作用,Ib有个微弱的变化会引起Ic很大的变化。
②熟练掌握光敏、声敏、热敏电路的工作原理。③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只有在电阻档时,表内电池才接通;两表笔间悬空时电阻为∞大;两表笔间电阻短接时应为“零”。测量电阻时每换一次量程一定要“调零”;由I=U/(r+Rg+R内+RX)式中可知电流I与RX不是线性关系,所以电阻档的指示盘刻度是不均匀的;选择合适的量程(指针在中间位置最佳),以确保读数准确;测量选择ⅹ100档时,指针示数20,则测量的电阻值为100×20=2000Ω。
④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与焊接技术。⑤会使用常用工具。
2.电容充放电学具元器件清单: ①电阻:两只1KΩ。②发光二极管:红色、绿色。③电解电容:470微法。④按键开关2个。⑤万用印刷电路板。⑥2节7号电池盒两个。3.制作电容充放电学具所学知识 ①了解电解电容的工作原理。②设计搭建有效的电路。③熟练焊接技术。④设计产品外壳。⑤学会写产品说明书。
(二)案例十一:设计创意灯
通过展示大量的创意灯案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意识。
第四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畜产品加工》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畜产品加工》课
程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中职《畜产品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对技能掌握不牢固,因此,对中职《畜产品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捷。“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畜产品加工》课程探究与实践后,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对技能的掌握更牢固。
【关键词】模式;中职;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30-02
一、开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
《畜产品加工》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两部分,主要涉及肉、蛋、奶的基本常识、加工原理、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实践性强。目前《畜产品加工》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理论化,与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水平不一致,理论-实践分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2)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3)学生人数多,动手机会少,实训过程中对技能掌握不牢固,教学效果不理想。(4)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无法体现学生技能掌握程度。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对《畜产品加工》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在2016、2017级牧医专业的班级中进行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设计
1探究与实践的对象。
以我校2016级、2017级牧医专业为探究与实践的对象,与2015级牧医专业的班级做对比。
2探究与实践的内容。
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项目进行教?W,以学生的实训教学的成绩、期考成绩及学生的问卷调查为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后,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
项目一:《畜产品加工》课程的课程介绍。
项目二:肉与肉制品的加工
任务一:肉与肉制品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猪肉松的加工实训
任务三:牛肉干的加工实训
任务四:凉拌鸡爪的加工实训
任务五:烤鸭的加工实训
任务六:香肠、腊肉的加工与检验实训
项目三:蛋与蛋制品的加工
任务一:蛋与蛋制品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皮蛋、咸蛋的加工与检验实训
任务三:蛋糕的加工实训
项目四:乳与乳制品的加工
任务一:乳与乳制品加工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酸奶的加工实训
任务三:冰淇淋的加工实训
2“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应用教学PPT课件,向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的内容、学习方法及实训项目,激起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在实训教学前,教师制订实训任务书,使学生明确实训的任务。实训前,教师向学生展示产品的加工原理与方法、以前的学生加工好的产品的图片。在实训教学时,每班学生分成4―6个组,并定好一名组长,学生根据实训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训,教师巡察指导。实训结束后教师根据各组所完成的产品的进行评分,并做为本组学生实训的技能操作得分,学生填写实训任务书,总结实训的经验与教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明确实训的任务与要求,通过图片展示产品,学生实训有明确的目标,实训结束后有教师的评分与考核,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学生认真实训。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实训项目(牛肉干加工)实训的任务书和期末学生问卷调查表:
(1)你认为老师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设的课堂氛围,()
A、融洽、活跃而有序 B、秩序好,但比较死板 C、课堂秩序差
(2)本次课程结束后,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A、没有掌握 B、基本掌握 C、完全掌握
(3)你觉得本次课程所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分组教学法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如何?()
A、当堂听懂、掌握 B、有些听不懂 C、根本听不懂
(4)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应用到你的工作生活中?()
A、偶尔用到 B、完全用不到 C、经常用到
(5)你觉得本次课难易掌握程度是()
A、容易 B、不容易 C、一般
(6)采用实训指导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作用吗?
A、有作用 B、没有作用 C、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7)实训任务书的使用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A、有作用 B、没有作用 C、有很大的协助学习作用
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结果及分析
1探究与实践的结果。
在2016级牧医专业班进行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并在2017级牧医专业班级进行了重复,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2015级牧医专业班级进行了对比,从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期考及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2结果的分析。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经过探究与实践,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在学生的期考成绩、技能操作考核、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1)从表一、二、三的及格率和优良率对比中可以看出,2016级、2017级比2015级学生的期考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从表四、五、六的及格率和优良率对比中可以看出,2016级、2017级学生对技能操作成绩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技能掌握得更好了。
(3)从表七、八可以看出,教师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5总结与成果。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经过探究与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1)编写了适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畜产品加工》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完善了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2)经过探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畜产品加工》课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3)在《畜产品加工》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更开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期考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有了完善的技能考核机制,学生对技能掌握得更牢固。
作者简介:刘彤 男;出生年月:1971年9月12日;籍贯:广西桂平;毕业院校: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工作单位: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畜产品的产品研发及《畜产品加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第五篇:任务驱动法在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以设计家具为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人机工程学 探索 实践
一、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任务驱动法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的驱动下,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知识的脉络。任务驱动法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提示及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人机工程学教学中的探索
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主要涉及人机工程学的四个主要方面: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人机系统设计。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在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解决实际任务”的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再由“兴趣”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另外,通过这种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设计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
1.授课前分析教学目标,结合学情,设计整合任务;
2.从任务中引出人机工程学课程目标;
3.学习人机工程学课程相关知识点;
4.任务评价,突出人机工程学应用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人机工程学教学中的实践
1.设计任务
任务必须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能实现学习的情景性设计,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反过来学习知识则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任务。因此,任务必须能驱动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并能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任务时还必须兼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
现代家具的设计要可靠、耐用、安全更需要的是要满足它的使用功能与舒适度。无论是静负荷类家具或动负荷类家具,都应根据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法则,结合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家具尺度和空间距离,给使用者设计与制造出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方便和安全感、视觉美感等。家具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家具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其美观性,还要使用起来舒适方便,即要满足其功能要求,因此现代家具设计首先要与人机工程学相结合。人机工程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特别强调其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实验和计算,在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为家具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良好的家具设计处处体现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始终以人为中心。它主要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围绕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也就是从物质上来满足要求,如座椅,就是最大程度上使人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柜类家具则要满足储藏的功能。在家具设计时除了满足静态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动态条件下对生理状况的满足,其次,从精神功能的角度上讲,要从造型、色彩、材料的搭配等方面,要给使用者心理上带来愉悦,以达到“人—家具系统—环境”相互和谐,笔者分析现代家具的设计流程几乎涵盖了本课程的全部四个教学方面。因此选择家具设计作为教学任务。
2.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疑问。教师最后对任务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带出了一个个新知识点,并将大任务细化成子任务和小步骤,从而帮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根据现代家具设计的特点,对任务进行分解,并确定各个子任务在坐具设计中的归属。在现代家具设计的这个大任务中,又分五个子任务:任务一,数据测量与应用,任务二,设计基础与依据,任务三,环境与界面设计、任务四,造型设计,任务五,模型制作。
3.任务处理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来完成本课程任务。例如在家具设计教学任务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三个递进层次教学过程。一是“示范”,即教师通过各种测量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示范,让学生在示范中加深对任务设计的理解。二是“应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们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新,运用不同方法完成相同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协作。
4.交流讨论
这一环节教师要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重、难点知识,给出大量应用家具设计实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评价
评价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达到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创新进取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四、总结
任务驱动法在人机工程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态转变,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来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活动的教学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2]赵可恒,刑益波.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改革之思考[A].广西轻工业,2007,12.[3]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A].中国制作业信息化,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