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心理矫正在矫治手段中的运用范文
探析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实践与运用
内容提要:在这个历时变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心理矫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步走上社区矫正科学化发展的道路。洪山区司法局近几年,不断大胆实践,本文尝试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在社区服刑人员克服心理障碍和服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完成矫正人员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另一方面将心理矫治作为一种常规、有效的矫正手段融入社区矫正工作,并逐步完善其科学功能,达到探索新的矫正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矫治 社区矫正工作 运用模式
社区矫正工作属非监禁刑的一种,服刑罪犯被放到开放式的社区内进行服刑,没有过多的人身自由的限制与约束。因此,如何更好地促使矫正对象从心理上真正做到悔过自新,主动放弃再犯罪并树立良好的人格与心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环节,也是社区矫正成果的具体体现。
一、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监狱矫正的重要特点是“治身”,那么社区矫正的突出特点是“治心”。而心理矫治就是社区矫正的必要 手段之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治本之策,是达到矫正其心,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刑事司法实践表明: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心理缺陷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某些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心理矫治正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克服心理障碍,它主要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臵,对预防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矫治在矫正工作中的运用实践
1、心理矫治的概念和内涵
心理矫治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具体体现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心理矫正包含行为矫正与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的矫正教育与心理治疗,以配合教育改造,消除罪犯的反社会性,医治其心理障碍、人格失调及其他精神疾患,达到恢复心理健康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
2、心理矫治的基本任务
社区服刑人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对社区服刑对象进行分析解读,发 现对象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进行入矫前的心理调查。在新的矫正对象报到登记前,开展矫正对象的心理调查和评估,通过做心理测试题,对服刑人员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智力能力等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建立重点罪犯心理档案。其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区、街乡、村(场)社区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心理咨询室,预约或定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针对矫正对象的焦虑症、抑郁症、妄想症、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开展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尤其是情绪障碍,化解人际关系危机,提高自行自控能力,使身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其服刑改造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变。再次,是预测服刑人员的行为倾向。对矫正对象中有高危倾向的或发现有心理变化迹象时,要及时组织心理复测,结合心理档案及观察收集的情况,预测和发现矫正对象的不良行为倾向,对危险犯加强监控,防止矛盾激化,使其不致绝望而自杀或闹事,“防范于未然”。然后,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形成、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卫生维护、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与手段、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的训练等。最后,是个案矫治工作。抓好重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工作,结合个别谈话教育,转化思想,促进身心健康。
3、心理矫治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1)个别心理治疗法。个别心理治疗是以单个人为矫正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采用该种形式。按照个体心理学理论,就诊者个体的疾病或遇到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先天素质、天赋还是后天生活遭遇及心理个性发展的历程,均具无可臵疑的独特性。个别治疗尽管门类很多,但在矫治原则上仍有下列共同之处:一是观察、倾听、以及交谈三要素是治疗的基本方法;二是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取得疗效的基本保证。(在这里将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患心理疾病的矫正对象称为医患关系);三是让患者恢复信心是治疗的重点;四是治疗者仅起参谋、引导或中介者的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五是让患者情绪释放或疏泄是缓冲应激的常用策略之一;六是让患者认识自我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个别心理治疗的形式有利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具体心理症结,其主要方法与技术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种观点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症状的发生,主要源自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不够或不正确。因此,在治疗技巧上,主要引导患者认识自我,做命运的主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二是矫治中心治疗。该疗法的要点为,治疗者应以同情的态度接近患者,与之产生“共鸣”,便于深入其内心,正确领会他的诉述,复述要点,澄清思想,使患者增强自我的了解和适应能力。三是语义治疗法。该法的理论认 为,精神病态是由于语言表达交流中的词不达意而产生误解所致,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并发现患者惯用的某些词汇会影响他的情绪,造成某种不良心境。治疗的任务便是索引起情绪激动的词汇,并矫正这种语言习惯和用词,代之使用有积极影响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集体心理治疗法。指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它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分为三种:一是动力交互关系法。采用心理动力学的技术,以改善不良人际关系为目标,鼓励患者逐渐习惯在集体中自我表达并评价他人,通过集体成员的相互提醒及启迪达到领悟,促进人格完善而消除症状。二是经验性集体治疗基于人体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经验,达到自我“觉醒”。有时要求患者无拘无束的暴露思想和感情,并甘心情愿的接受他人的坦率评论,甚至包括直言不讳的、带浓厚感情色彩的评议和争论。三是交往模式的矫正治疗。如:采用“儿童与父母交往式”或“儿童伙伴式”,通过在与人交往的角色转换中,进行自我分析、游戏分析和原型分析,从而自我认识病态及不良行为的根源和性质,以利自我矫正。
三、心理矫治在运用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1、心理矫治实施的条件和原则 第一、心理矫治工作人员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为主实施心理矫治;第二、心理矫治必须在专门的机构场所,实施具体的心理矫治工作;第三、心理矫治必须是以帮助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保护社会利益为目的;第四、心理矫治工作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心理科学技术规范和伦理社会道德;第五、心理矫治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科学心理矫治方法,对矫治过程、后果达到有效控制和检验,及时发现和正确处臵心理矫治过程中的副作用。
2、心理矫治工作应掌握的技术
笔者认为,心理矫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工作,在各级社区矫正办公室的心理矫治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心理咨询师的技术职能,而且更需要有较全面丰富的心理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管教工作经验和钻研管教工作的事业心。掌握心理矫治工作技术,包括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心理矫治工作关系中,“摆正位臵角色技术”、“建立信任感技术”、“接纳专注技术”、“倾听引导技术”、“宽慰安心承诺技术”、“暗示效应技术”和“段落终止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在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心理矫治效果、工作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3、建立正常心理矫治工作关系的对策
第一、正常的心理矫治工作关系中,双方应该是以平等、理性、坦诚为基础,不是强化势利、投机取巧和其它不良的交流行为关系,也不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因此,使用一般人际交往规则对心理矫治工作不利或弊大于利。第二、正常的心理矫治工作关系中,应该出于挽救人、帮助人的良好愿望为着眼点。这不同于随意随便发生的日常社会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完全等同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教学相长关系。正常心理矫治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针对性强、内涵丰富、应用心理科学的专业性技术问题,也能够从这一方面表现出,心理矫治工作者技术水平的高低。第三、心理矫治工作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臵与角色,既不把心理矫治对象放在被动位臵上,也不把自己卷入到矫治对象的具体事务人际纠纷中去。既不能把自己摆在居高临下、施舍、教化判官的位臵被依恋、被崇拜,也不能很谦逊地让矫治对象把自己当镜子或拐棍使用。第四、特别是在建立正常心理矫治工作关系时,心理矫治工作者应注意激活自己行为上与矫治对象的需要和他期待相符合的方面,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特别注意的是故意迎合不等于完全迁就,一定要为心理矫治对象逐步适应心理矫治过程而留有余地。
第二篇:浅析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浅析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的行刑方式,如果说监狱矫正的重要特点是“治身”,那么社区矫正的突出特点是“治心”。而心理矫治又是社区矫正的必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治本之策,也是重中之重,是达到矫正其心,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刑事司法实践表明: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心理缺陷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某些犯罪的决定性因素。心理矫治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克服心理障碍,它主要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臵,预防其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而在我国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摸索。为更好地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使心理矫治在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治应在学习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长远的思考,走本土化、规范化的道路。
一、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 目前,我国已实行了对监狱对象的心理矫治工作,但此项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上是处于引进和模仿西方理论、模式的水平上。这种引进和模仿,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状况的持续,又显然不利于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本土化的 道路,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治疗要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探索与发展。
所谓“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本土化”,是指在引进国外有关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考虑我国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社会价值取向和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考虑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现实状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体系。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我国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在理论和方法上才会扎根于中国社会,成为改造罪犯的有效武器,也只有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使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本土化的具体内容
1、对西方罪犯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要加以适当的改造和调整
脱胎于西方社会的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而我国的社会文化,在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经济条件、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许多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诸多不同。与此相联系,中国罪犯的人格特点、心理矛盾等,与西方监狱的罪犯相比,差别也很明显。因此,在中国社区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要根据中国罪犯改造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
例如,以移民为主体的加拿大社会,文化环境相对松散、开放,人们崇尚自由与独立,因此,产生于加拿大的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非指导性”原则,主张以患者为中心。相比之下,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 国公民,强调生活的自律化与行为的规范化,人们习惯于克制和依赖。因此,注重个人中心的西方心理矫治方法是否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就值得推敲了。曾留学哈佛大学的岳晓东博士认为:“启发来询者积极思考与咨询员的适当指导相结合应是中国社会推行心理咨询的最佳模式。”
再如,与注重个人价值的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常指社会、集体和家庭,因此,中国人的心理问题除与当事人自身的价值观念有关之外,往往还与难以摆脱的外部压力有关。所以有人认为,在加拿大,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求询者个人,而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则要面对求询者的整个社会环境。
鉴于此,在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治时,既要注意尊重矫正对象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助能力,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性帮助,启发他们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其犯罪心理、人格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
2、对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关身心疾病和心病心治的宝贵遗产要加以继承和弘扬
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探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一笔丰富的遗产。例如,战国时期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较为丰富的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思想,其中有许多心理治疗方法(如“情治”法、“暗示治疗”等)与现代心理矫治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应或有相通之处;在我国中医理论中,有关“悲胜怒、恐胜喜、喜胜忧、怒胜思、思胜恐”的心理疗法,也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对此,应责无旁贷地去继承它、研究它、弘扬它,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们现有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又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3、总结和应用我国监狱几十年来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使之与心理矫治工作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我国监狱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改造罪犯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地总结和提高。尤其是广大监狱人民警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如在教育改造中所采用的感化法、说理法、行为训练法、因人施教法等等,这应当成为当前开展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坚实基础。另外,我国监狱在长期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厚的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教育工作者。尽管他们无法替代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的工作,但他们可以和心理矫治专家一起构成连续的服务体,共同帮助罪犯消除反社会心理和其他心理问题,塑造健全人格,真正将罪犯改造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
4、逐步建立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体系、方法与技术
要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本土化,最终必须建立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体系方法与技术。为此,既要继续借鉴和吸取国外罪犯心理矫治的先进经验,引进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尤其要深入分析我国监狱工作的实际和当前罪犯的心理特点。只有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形成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成为改造罪犯的有效武器。
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
(一)什么是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
所谓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是指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统一标准或准则,去组织引导、协调约束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活动的方式和过程。
1、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规范化要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最终要以法规性文件或行政命令等形式颁布实施,对全市的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2、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形式,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和心理学职业行为的要求。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要发展,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实现规范化。不仅如此,矫正对象心理矫治作为一项心理学职业行为,也必须遵循该行为的普遍性要求。
3、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提高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改造罪犯服务。同时,在实现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过程中,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制定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规范
2003年6月3日,司法部发布第79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的第七章是关于心理矫治的内容。
第43条:监狱应当开展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心理矫治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
第44条:监狱应当建立心理矫治室,配臵必要的设备,由专业人员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
第45条: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罪犯对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矫正。
第46条:监狱应当在罪犯入监教育、服刑改造中期、出监教育期间对罪犯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提供参考消息,对重新犯罪的倾向进行预测。
第47条:监狱应当配备专门人员,对罪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罪犯提出的心理问题。
第48条:监狱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应当实施治疗;对疾病严重的,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进行专门治疗。
第49条:监狱从事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3、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司法局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显然,上述规定体现了国家主管机关对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样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包含部分心理矫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在规定的范围还是具体细节上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规范》。
在总结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的实践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并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从而将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纳入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中,应在以下这些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心理矫治的功能、职责与范围:有何作用,包括哪些任务要求和几方面内容。
----机构设臵与人员配备:心理矫治机构的规模。----运行操作:罪犯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条件、对象、实施步骤等。
----经费与设施保障:经费的种类、设施的规格及保障水平。
----从业资格认定:从事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人员应具备有什么样的资质,拥有何种证书。
----评估与考核: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怎样考核。
(三)加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虽然在我国监狱系统开展了十余年时间,但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摸索。其中,如何实现罪犯心理矫治的规范化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规范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制定一个文件、发布一个规定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反复验证、不断探索。理论研究者要走出书斋,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目前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际工作者也要加强理论 7 学习,主动寻求理论的指导,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专业性、科学性。
三、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可操作性
(一)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主要通过下面几种途径:一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为的是能够更加科学地了解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由心理学专家拟制心理测试的试题。试题内容涉及到矫正对象的个人精神状态、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通过心理测试可以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情况。二是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了解矫正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与矫正对象座谈、聊天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掌握其流露出来的讯息。这也要求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像朋友一样,用心灵去沟通。三是通过与矫正对象周围的人了解其心理。通过与矫正对象的监护人、家人、邻居以及朋友、同事进行座谈,调查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从中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变化的环境因素,便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四是对心理测试的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对搜集来的大量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出哪些是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现象?哪些矫正对象心理问题较多?哪些矫正对象心理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建立矫正对象个人心理档案,同时制定详细的心理问题治疗方案。
(二)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治疗
在对矫正对象具体实施心理矫治的过程当中,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矫正工作者还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某些省市一方面在组织司法所长培训的时候,聘请专业人员讲授心理矫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年轻的司法行政人员 参加心理咨询师的报名、考试。当前,是充分利用了各种社会资源。例如,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学者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共同研究对矫正对象心理治疗的方法。国外心理治疗流派纷呈,方法繁多,但如何在矫正对象心理矫正中加以运用,是个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实际矫正过程中,既不能原样照搬,更不能脱离其基本的治疗原理和精髓,因此要结合实际,谨慎使用。
1、精神分析疗法不宜直接运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技术重在挖掘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和早年经验,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分析来访者的抗拒和移情以及解释等方法,使来访者的无意识冲突意识化,从而领悟心理疾病的原因,增强自我的力量,战胜心理疾病。
在罪犯心理矫正中,不宜直接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主要原因是:其一,精神分析的技术复杂深奥,很不容易掌握,更不用说运用;其二,精神分析疗法的运用特别强调治疗师的分析经验和专业分析训练,而我国矫正工作者根本不具备这些经历;其三,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泛性色彩有其荒谬之处,不容易被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矫正对象所理解和接受。
2、行为治疗的方法和技术要注意人性化作用
行为疗法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不良行为也像良好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得来,因而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或减低。行为治疗法注重被治疗者外显不良行为的改变,通过系统脱敏法、厌恶治疗法、代币法、生物反馈法等具体方法和技术,改变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
在罪犯心理矫正中,行为疗法常用来治疗罪犯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吸毒、口吃、某些性变态的行为、恐怖症、焦虑症等,具有实用、简约、有效的特点。但由于行为疗法不主张探讨被治疗者的动机和情绪,也不注重他们以往的生活史,因而容易导致为治疗而治疗,忽略人的感觉和体验的局面。在具体矫正中,如果运用行为疗法,要注意人性化运用。比如,在使用厌恶治疗法之前,要向罪犯讲明这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如果有必要可以让罪犯了解一些痛苦的反应,让罪犯有心理准备,并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及时了解罪犯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断鼓励罪犯坚持治疗。
3、正确把握和运用人本治疗法
人本治疗法秉承人本主义的观点,以当事人为中心,重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视为治疗者为当事人设臵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治疗者并非指导者,而是以同等地位对待当事人,确认当事人具有觉醒的能力;只要给他提供自然的、和谐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事人自然就会摆脱自我观念中不真实的外衣,暴露出个人人格的真实面,最终实现自我振作、重建自我观念,乃至达到自我实现。人本治疗的关键是通过对当事人的真诚、无条件的关怀和共情态度,为当事人提供良好的人际氛围和成长的环境,从而促使当事人开放真实的自我,找回失去的信心,走出自我的天地,进而得到自我成长。
如果在矫正实践中,矫正工作者扮演的是一种指导者、教育者、训导者,在咨询过程中给予太多的指导、训诫、评价、判断甚至是批评,那么矫正工作者就无法深入矫正对象 的内心世界,无法为其提供自我开放的良好氛围,也无法给予来访罪犯调动自身潜能战胜疾病的机会。
4、认知疗法要与启发矫正对象领悟相结合,要注重改变深层观念
认知疗法认为在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因素中,主要原因不是客观环境刺激或既成事实,而是个体所持的观念和看法,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就是人有自寻烦恼或庸人自扰的心理特征,对客观事件不自觉持有错误的观念和解释,从而造成心理异常。因此,治疗者的责任就是指导和劝说,从而纠正来访者对事件本身所产生的错误观念,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认知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任何罪犯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只是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演变成对罪犯错误观念的质疑和批判,从而导致罪犯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所以实际运用中可基本遵循下列程序,既有矫正工作者的指导和劝说,又不失来访罪犯在矫正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让矫正对象自己反省,目前生活中有哪些信念常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以致造成他情绪上的痛苦;
(2)鼓励矫正对象自行分析验证这些信念是否合理;(3)经过矫正对象回忆和分析,明确指出其信念的不合理之处;
(4)采用简单易懂的逻辑推理,分析矫正对象的不合理信念及其原因;
(5)向矫正对象说明并力图使罪犯领悟,正是这些不合理信念造成他的心理困扰;(6)举出其他人思想荒诞不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矫正工作者可以施展幽默,加深来访罪犯的认识和领悟;
(7)启发他们如何替换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加以联系;
(8)让矫正对象学习到在以后类似的实践中运用治疗中的经验,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避免重蹈覆辙。
矫正工作者要时刻注意,一旦其成为咨询、治疗过程的主角,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为罪犯做分析,而矫正对象成为配角和观众的时候,纵使这分析再精辟、准确,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矫正对象要想获得改变,他必须自己获得领悟,这个过程需要凭借启发而不是灌输才能实现。
在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过程中,矫正工作者既要严格遵循平等交友、为来访矫治对象保守秘密等原则,又要善于运用关注、倾听、支持等技术,还要做到耐心、细心和诚心,真正确立“恨其罪,爱其人”观念,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要以矫正对象自我面对问题为目标。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矫正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尽管离不开矫治者的专业工作,但是矫治者的作用只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所以,在矫治关系中,矫治者只是起着“助动者”的角色,而矫正对象自己才是改变自己的真正的主宰。现代社会正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反对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将逐步增强,并成为社区矫正的主要途径。心理矫治的人性化和方法的多样化逐渐受到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重视,为预防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提供了科学保障,也有效地转变了矫正对象的思想和成 功地进行了危机干预。当然心理矫治工作正在发展,还远不够成熟,今后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巩固、扩大、提高”,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采取具体措施,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篇:心理矫治方案
(一)方案的源起
监狱的功能除了惩罚与威慑,更重要的是改造。今天除了传统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外,心理矫治逐渐发展成为第四种改造手段。如果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他们很可能一起制造了压抑、无力、没有希望的监狱气氛。而监狱是服刑人员重建未来、再次启程的地方,也是监狱警察完成个人蜕变与自我实现、助人并最终自助的地方。因而在更广大的意义上,监狱是狱警与服刑人员之间实现拯救与被拯救的圣地,服刑人员并非是完全绝对的弱势和被改造人群,狱警也受到了无可避免的职业侵害,也因而有了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只有看得见未来,对明天有期待,服刑人员才可能完成改造,狱警才可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职业发展的顶峰。而心理健康辅导与矫治工作正是营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进而才能保证监狱功能的达成。
(二)监狱系统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1、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根据相关学术文献,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职业的高风险、超负荷、高强度,以及警察的自身人格、性格特征正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监狱警察中有31.1%的心理症状问题严重,其中明显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性、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恐怖等。
可见,总体上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背后的原因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罪犯个体特征的共性在于他们的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更是一个普遍事实,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他人、生活和未来的认知扭曲,情绪上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悲观绝望、恐惧等,生理上存在躯体化,行为上则是不服、抗拒改造,自伤、自残、自杀,回避集体活动、睡眠差、逃脱、报复以及适应障碍等,人格上反社会、孤僻、多疑、冲动等。而监狱改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补救或发展服刑人员的人格,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顺利返回社会开展生活,甚至发挥潜能,因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也极为迫切、突出。
(三)当前国内监狱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矫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逐步开明、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人权事业的重视逐步加深,我国监狱系统的建设导向也在发生变迁——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由经验模式向技术模式,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的趋势逐渐清晰,但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个趋势就强调了监狱建设中心理健康辅导和矫治的专业化进程。但较之政治理论、法律常识、监管理论等内容,关于监狱工作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很薄弱,其课程针对性差、缺乏职业特征、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落后。此外,由于工学冲突导致精力有限,监狱所在地点偏僻且封闭导致上进心不足,待遇一般、生活清苦,加之一些警察的自律意识、公仆意识淡薄,总之相当一部分警察对再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愿不强,这可能也是职后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一)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分别开设针对监狱警察和服刑人员的个案咨询室、团训室,添置沙盘、团训包等器材。
(二)针对监狱警察和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专题讲座或网络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取向、个人生活取向、专业能力取向;并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翻阅。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1。
2、建立狱警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为每位监狱警察建立心理档案,周期性地心理测评、行为评估、自我报告等方式记录并分析狱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狱警的心理发展动态,从而防范心理危机,并不断调整狱警的辅导方案,保证辅导效果的最优化;
协助建设针对狱警的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
3、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督导。将狱警分别视为被辅导、咨询的人群和向服刑人员提供辅导、矫治的人群来组织培训主题;此外,定期向监狱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督导,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帮助完成自我蜕变与成长。
4、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向监狱警察提供零距离、无障碍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普及型教育
(1)利用狱内闭路电视、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内容涉及生命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力教育、人格教育、社会性教育、危机干预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性综合理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2。
(2)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随时翻阅;
2、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服刑人员做入监甄别和心理测评,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为突发事件排查可能性,并可以为分类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提供依据。
作为个案矫治的一部分,我们将帮助监狱建设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并协助监狱有机地融入监狱已有的危机干预机制中。
3、团体辅导
(1)开展诸如警囚人际破冰之类的主题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的行为训练达到转变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目的。
(2)组织阅读心灵教育书籍,并开展讨论会,为服刑人员提供交流认识、分享情感、提升境界的机会。
(3)开展意在修复和建设社会支持系统的活动,例如“给亲人写一封信”、“给他/她的一封信”活动。
4、个案咨询与矫治。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日,根据监狱心理咨询师的转介意见向弱势服刑人员、心理问题严重者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服刑人员提供补救性或发展性的个案咨询与矫治。
5、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6、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监狱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判断对求助服刑人员的辅导效果不佳时,帮助服刑人员连线我们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矫治。
第四篇:运用心理手段,细化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运用心理手段,细化班级管理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段话指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是的,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也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没有残疾。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部处于良好状态。”简言之,“健康”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中学德育大纲也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一个阶段,是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这特殊的阶段,他们的心理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显得更为必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然带来学生的整体提高,对建设良好班风也有极大的帮助。在进行班级的常规管理之外,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抓住时机,适时辅导
一年春节期间,班上王思卉同学因急病发作而猝死。那是一个成绩优异、阳光活泼、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同学关系特别好。她的离去让人悲痛欲绝,但没有时间伤心,因为当时有更大的难题等着解决:离开学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开学了,该怎么和同学们谈这件事?她的座位怎么办?全班的座位又该怎么调整?
学生开学报到注册后,全班同学坐在原位置上,在我叙述了王思卉的不幸遭遇后,全班起立对着该同学的空座位默哀一分钟,让所有的同学接受王思卉已确实离开的事实。之后,由两位男同学把她的课桌椅撤离教室,在情感上再次强迫同学们接受这一既定事实。接着迅速进行重新排位,由原先的2×4一排的座位方式,改成3×3一排的方式,这样,她原先的座位就彻底不存在了,孩子们的心理上会少一些害怕。按新座位坐定后,立即对全班同学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让学生明白:要勇敢地面对身边亲人、朋友、同学的生老病死,从而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同学朋友的情谊。把座位编排成3×3,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学生的进出很麻烦,这就增多了同学间的摩擦,可以试着在摩擦甚至矛盾中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忍让,从而学会珍惜。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和睦。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抓住恰当时机,适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班会,活动渗透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他们的心理变化,就如“三月的天”阴晴不定。这样的心理不利于成长,也不利于学习。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利用班团课时间,在班级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一段时间,班级里的一支凳脚坏了,连问了几声都没有人承认;教室地上有粉笔头随处躺着,也没人承认是谁扔的。于是,在当周的班团活动课上,组织了一次《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先从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热身,在热身中进入反思。接着,又让学生演了一个事先排练好的小品《扫帚**》,并就这个小品展开讨论:小品中同学的表现哪些是不应该的,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个个情绪高昂,人人各抒已见。(班主任工作)这时学生的思想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撼,可以趁热打铁,从校内引申到校外,让学生谈谈:在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时同学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很多同学的发言深刻而又全面。最后再由同学谈谈此次活动的感想和收获。
这次活动使孩子们明白: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抱怨和推卸已无任何意义,重要的是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进行补救。这次活动效果很好,在这之后班级发生的一些违纪违规行为,孩子们大多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及时改正。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班级里再没有互相推诿责任的事情发生了。可见,在心理辅导方面,只要引导得法,善于创设情境,安排活动,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一定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便利。
借助网络,及时沟通
与学生沟通思想可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在一次班团活动课上,我在黑板上公布了QQ号,希望同学们加我为“好友”,同时,还请班里的电教员建立了一个班级的QQ群,要求大家开诚布公地在群里探讨疑难、交流思想。没想到,当天晚上就有近一半的同学把我加为“好友”了。于是我就和他们聊天,从生活聊到学习,从课内聊到课外,师生之间无拘无束,思想情感的沟通都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欢快地进行着。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经常进入他们的QQ空间,看看他们新近写的日志。有时发现个别女同学写的文章有点晦涩,我就猜想她们可能在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现困惑了,于是会主动给她们“留言”,教给她们一些方法,帮助她们解开心结。有时发现某个同学写的文章流露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以及时向他们提供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向知心朋友吐露,向信任老师倾诉,向心理医生求援。有时发现某个同学的日志中有明显的嫉妒心理时,可以在“留言”中告诉他:对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要学会欣赏,并把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勤奋和光明正大的方法超越他。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成绩落后了是暂时的,要学会改进学习方法,争取进步……
此后,大多同学不再认为老师是“妈妈”、“婆婆”级别的了,他们更多的是把老师当成了朋友。所以,只要选择一种最受学生欢迎的交流方式,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也能让班级管理更上一层楼。
创设机会,品尝成功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潜意识里都有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都想尝试能给人愉悦感受的成就感。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具有英雄主义的情结。这时候,要尽力创造机会,充分让他们表现,让他们享受成就感。这时候的老师,也完全可以表现得很“无能”。譬如,教室的后门门锁坏了,就说:老师是外行,一点也不懂修理,相信同学中会有能工巧匠,尤其是男同学,希望明天能看到你们的劳动成果。第二天锁真的修好了。
在“阳光体育”的展演活动中,有一项是跳大绳。五根大绳子同时甩开,十位同学在里面跳,另有十位同学还要在大绳里跳小绳,互相要配合好不出错,难度确实大。如何处理好这一技术难题呢?记得当时我很谦虚地说:“老师一点都不懂,相信你们会在实践中找到最好的甩绳方法,也能找到最佳的甩绳节奏,因为同学们都很聪明,能人辈出。”这么一鼓劲,同学们的兴致都上来了,个个献计献策,想出了很多好点子。
最后,在展演活动中,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在这方面,应采用“偷懒政策”,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以后班级的扫帚破了,不用提醒,男同学都会主动修好;饮料瓶积得差不多了,学生们也会主动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要开家长会了,还会主动帮助做好“欢迎家长”的幻灯片。事后老师要做的只是乐悠悠地大肆表扬孩子们。
其实学生们很聪明,只是给他们的束缚太多了,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能力,更给班级管理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只要能勇敢地信任学生,大方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不吝啬地帮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优秀表现会让我们更高效地管理班级。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本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主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中暴露的各种新心理问题,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真正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第五篇:心理矫治交流会
很高兴和各监区的同志们一起开展对罪犯心理个案矫治的交流会。二监区自推行两级化管理以来,在新的警务运行机制下,如何以新的模式发挥警务组在专业化发展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对比以往,在三级管理模式下,要求我们民警要“博学多才”即要像父母、像医生、像老师,但往往绝大多数民警是“样样都懂了点,但样样都不深不专”,在工作上也只是以不出现“三防或四防”为最高要求,这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对罪犯改造所要达到“首要标准”的形势要求是不相符的。现在两级化管理下警务组有了在制度上的保障,在向专业化方向上发展就成为可能或者说是必须的要求。
当前改造工作提出“为罪犯改造服务”的观念,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理解,但这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管接受与否,“为罪犯改造服务”是体现在罪犯的改造上也就是要罪犯改恶从善、迷途知返、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等等,而并不是简单的为罪犯服务。那如何“为罪犯改造服务”?怎样“服务”地更好?这些问题的提出或者说是工作要求,就必须要体现我们改造罪犯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监区教育改造警务组如何在教育改造罪犯中发挥好作用,体现专业化的功能,把这种服务改造对象的需求所要掌握的知识尽快地通过民警自身学习、工作经验的交流以及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进行提升。
监区去年以来对二名危顽犯先后召开了心理研判会、集体会诊、节前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转化,监区也召开了危顽犯招标会,监区民警通过对危顽犯日常改造的视频监控、个别教育、包夹措施的落实,掌握了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等不健康因素,并提出了自己的转化方案,二名青年民警竞标成功。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以来的经验进行操作,从目前实施矫治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警务组要真正发挥作用,除了完成日常教育管理的工作,记录好台账外,更主要的是发挥专业化的要求,为“需求”服务,转变观念,尤其是监区领导,要真正达到监狱提出的“下来、进去、铺开的要求,不断提升工作水准。这次交流会也是体现这方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