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羊区运用心理矫治方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6月17日
青羊区运用心理矫治方法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显著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运用心理矫治方法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教育改造,受到了省、市领导及广大群众的好评。
2007年8月,我区在府南街道同德社区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由熟悉法律、心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及义工(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暨心晴工作室”。通过专职社工、专业社工和广大志愿者为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个案帮扶、网上互助交流等形式,帮
— 1 — 助、引导他们解决就业、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社区违法犯罪发生。2008年5 月7 日,在新华西路街道八宝街社区广场举行了 “放飞心晴进社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项活动计划每半月选择一个社区,由心理、法律专家、律师、专业志愿者现场设点进行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截止目前,已为辖区500余人提供了心理辅导,举办专题讲座16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由于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报:区政法委吴涛书记,区政府曾义副区长,区委办、区人大、区政府办(四秘)、区政协、区政法委、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区政研室、新青羊,市司法局
成都市青羊区司法局 信息员:阳代华 2008年6月17日
(共印20份)
第二篇:1 心理矫治技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矫治技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
谢利苹①
摘要:本文从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入手,阐述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对于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矫治;社区矫正
一、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是当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施行的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矫正和预防犯罪的社会化刑罚制度。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对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现实意义。
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的、独特的矫正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再重新犯罪。由此看来心理矫正能够很好的完善社区矫正对象的性格,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我国自2003年以来在京、津、沪、江、浙、鲁等六省市开始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经过试点单位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还处于经验摸索阶段,社区矫正制度仍然停留在“简单管”和社会帮教的层面上,还未真正深入到心理层面的矫正上。由于心理矫治在重塑人中的独特作用,因此,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具体工作实践的角度急需熟悉、了解心理矫治技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笔者在此谈点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开展心理矫治有以下重要意①作者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讲师。
义:
(一)有利于矫治对象的社会化
社会化指学习所处文化,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个人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和內容也会随之改变。个体社会化一般经历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对社区矫正对象来说,还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社区矫正使罪犯处于社会环境中,不脱离正常的生活空间,维持常规的活动,与社会保持恰当的接触,从而避免由于长期监禁而形成的不能与社会相融的异常人格“拘禁性人格”。这是人类发展中社会化的需要。因此,对于罪行较轻,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让其留在社区中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利于促进矫治对象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的前后一致和比较完善的意识。同一性混淆指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社区矫正心理辅导通过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提供倾听其心声的平台,能很好的使其把犯罪后积蓄的压抑、困惑、苦恼和不满等心理问题通通讲出来,这样就能让他宣泄情绪,释放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矛盾。同时社区矫正心理辅导能从精神上对其提供支持,使他认识到犯罪的根源,认识到犯罪是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犯了罪并不意味着前途是一片黑暗,社会并没有因为其犯罪而抛弃他,周围的人都会关心、帮助他。通过真诚、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期盼其早日回归社会,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因犯罪行为而导致持续的心境低落,避免其情绪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出现抑郁症甚至人格分离。正是这一共同的分析过程,使被矫正对象从矫正者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信息,而这些新的信息又促使其反思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激发其重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三)有利于塑造服刑人员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也即心理健康,个体教育与发展的目标都是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包含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只有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才能发展健全的人格。
就个体心理的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环境中能有效地适应,并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角色要求,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贡献其力量。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罪犯能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社会生活,在社区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实现矫正目标的重要前提。①
(四)有利于帮助服刑人员形成新的心理定势
心理矫治是旧的心理定势不断消解,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对罪犯实施矫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为使服刑人员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对症下药。同时,提供心理咨询,针对他们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害怕被歧视等特点,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并帮助他们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守法的心理结构,从而建立心理优势,克服“失败定势”的消极影响。
二、心理矫治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罪犯本性的矫正要远远复杂于外显性的罪犯行为的矫正。国际上不少犯罪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等贡献了许多良好的矫正方案,如韦梅伊(Venneil)方案,波拉可和达克特的相倚管理方案,但社会上重新犯罪率及潜在的犯罪倾向势力仍居高不下。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建立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矫正不仅仅被作为一门技术来研究,更应视为一门艺术。本文在此提出一些方案供探讨。
(一)认知疗法与社区矫正
认知疗法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典型疗法是理性-情绪疗法。其理论核心是:引起情绪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诱发事件相同,不同的人却出现不同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映,其原因是认知和观念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认知疗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一方面体现在矫正服刑人员的错误思想①金琳:《从心理学角度看社区矫正》,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和观念。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遇到的思想问题,大部分也与他们的非理性思维和错误观念有关,即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①如一些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有抵触情绪是由于认为工作人员的批评是和他过不去等等。工作人员经常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质上大多都是在解决服刑人员的认知和思维问题,这与认知疗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另一方面,认知疗法在社区矫正中还体现在重视人的初始社会化中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源头上堵塞病弊,预防犯罪。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建立以家庭、学校、单位、居住小区为基本矫正单位的矫正体系,把责任落实到人。②如与家庭的某些主要成员签订矫正契约,由他们承担重塑本性和品德的责任,劳教机关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关注其阶段性的矫正状态。
(二)行为疗法与社区矫正
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患者的各种症状(异常行为或失调的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患者逐步消除其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正常的行为反应。行为疗法重视生活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重视运用正负强化去影响人的行为和人格重塑,重视榜样在人格形成中的积极作用。犯罪行为使一位公民变成一个罪犯,正是其错误行为所具有的违法性,是社会与法律所不容的,所以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中必定要注意其正确的、合法的行为方式的训练。③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常用的表扬鼓励、批评惩罚、树立典型等方法,与行为疗法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表扬鼓励就是正强化,会促使矫正对象保持正向行为;批评惩罚就是负强化,会让服刑人员消退负向行为。戒之以规、导之以行,正是行为疗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较常用的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奖励、生物反馈以及自我调整技术等。系统脱敏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生理上的放松会抑制心理上的焦虑。用放松的生理状态,由弱到强的去接近能引起焦虑的刺激,逐步增强对刺激的抑制力和心理适应能力,① 贾秋生:《浅议专业心理矫治与个别教育的结合》,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8卷第1期)
②金琳:《从心理学角度看社区矫正》,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何珊君:《罪犯的本性、犯罪潜能及其社区矫正———从人的本性、犯罪心理学视角谈罪犯社区矫正》,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5月
从而最终消除心理障碍。
厌恶疗法是与来访者达成某种协议,当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一出现,立即给予其一个惩罚。让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与惩罚建立起一个必然的联系。使来访者因厌恶惩罚,逐步厌恶并放弃不良行为。①
系统脱敏疗法和厌恶疗法在社区矫治中经常会运用到。如矫治对象普遍存在惧怕劳动的现象。这里即有好逸恶劳的思想问题,又有因对劳动知识不了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采用系统脱敏法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厌恶疗法也是同样,如一些社区矫治服刑人员明知自己某些习惯不好,也非常想改掉,但是就是自己管不了自己。这时运用厌恶疗法,与他们达成协议,不良习惯一出现,工作人员就给予其能引起不愉快体验的刺激,使他们逐步消退不良习惯。
(三)人本主义疗法与社区矫正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它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该疗法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矫正对象是犯人,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作为人,他们也应具备人的基本需要;作为人,他们也应有人的基本权益。根据国外社区矫正的长期实践和研究资料表明,社区矫正条件下矫正对象面临的最普遍问题是就业、经济、感情、家庭、社会、酗酒、住房和教育方面的问题。②有鉴于此,我国社区矫正应充分重视矫正对象的人性需要,在行刑的同时,对其施以积极的以德报恶、以善导善的物质、精神上的救治和扶助,以体现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矫正活动提升他们的人格需要层次,帮助他们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使其重新得到社会承认、尊重和接纳,①贾秋生:《浅议专业心理矫治与个别教育的结合》,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8卷 第1期
②高汝成:《重视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 凸现社区矫正的人性关怀》,载《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7卷第1期
进而达到也跟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饱含着人文关怀的制度与需求的应合、人与法的协调。在行刑人道的视角下,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不再是一种手段,也不再是一种功利目的,而是判断功利目的与手段是否合理与正义的尺度。
作者谢利苹的联系方式: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基础教研室
手机:***
邮箱:littlesnake918@sina.com
102600)(
第三篇: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引入心理矫治
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引入心理矫治
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积极落实特殊人群精细化管理规定并实现个性矫治的工作要求,JZ司法所积极探索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确保社区JZ心理矫治工作科学化、常态化。3月30日,XX司法所对辖区社区JZ对象,首次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工作,通过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实现心理矫治取得实质效果。一是积极联系我局心理咨询师,专业性开展此项工作,建立JZ心理咨询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工作制度,为社区JZ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定时观察和辅导,确定JZ对象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司法所工作人员随时观察JZ对象其行为言语是否符合正常人的标准范围等,走访周围干部群众及JZ对象的亲属,再结合“SCL—90”量表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三是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疾病的JZ对象,及时联系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专职化心理矫治工作,并跟踪观察。通过开展心理矫治活动,能够使社区JZ对象正确地掌握健康心理调节的方式与方法,正确地对待过去的过错,克服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及逆反心理,舒缓JZ对象抑郁、压抑、紧张的心理,促使他们积极进取,阳光生活的目的。
第四篇:上饶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心理矫治“七步曲”
上饶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心理矫治“七步曲”
上饶县司法局司法局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特点,探索出心理矫治工作“七步曲”,实行针对性较强的个案矫正。
入矫阶段。发放心理矫治联系卡,含有社区服刑人员QQ群、教育谈心室及心理咨询师电话、邮箱和QQ号等。
诊断阶段。使用心理测验系统进行心理测评,完成初步心理评估,建立矫治(测验)档案。
传输反馈阶段。将心理测试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司法所,用以指导基层开展矫正工作,要求司法所及时发现和反馈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
咨询阶段。为需要帮助的社区服刑人员确定治疗方案,帮助其改变偏激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巩固阶段。定期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谈心、发放相关书籍等方式了解、加强矫治效果,使其树立健康心理。
回访阶段。对心理矫治成功的对象通过电话、邮件、QQ群等方式温馨回访,使其感受社会的温暖,并征集他们对矫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阶段。每月定期举办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活动,为他们提供交流、求助平台。
第五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主要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5种罪犯。其中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是重点对象。目前,社区 矫正工作还没有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规范。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社区矫正试点城市,于2003年12月24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其中鼓楼宁海、江宁东山两个街道先行。经过半年多努力,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按照预定的内容执行社区矫正的各种制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定期分析工作形势,开展培训和心理咨询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注意并解决,否则将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矫正工作效果。
一、注意和解决队伍、力量问题
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因此组建统一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十分必要。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管理社区矫正 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因此,社区矫正工作历史地落在了三只队伍和力量身上:一是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三是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南京在试点工作中摒弃了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只选择了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和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形成了社区矫正工作由两支队伍实际实施和操作的局面。
目前,虽然全市各司法所经过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人员普遍配齐到位,但人员数量相对于司法所所承担的任务而言,显得力量普遍不足、人手不够,必须通过聘用人员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属于刑罚执行性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兼法律执行者、行政官员和社会工作者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就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上存在冲突显得不调和,更何况是聘用人员!因此出现聘用人员身份相对于所承担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不奇怪。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身份授权和委托执法方式予以解决。在目前政府机构不断改革、公务员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和有限情况下,司法所想要通过增加行政编制渠道解决人员力量不足、人手不够问题不太可能也很不现实。因此,必须走曲线救国路线,从聘用人员上想办法。聘用人员如果专门从事诸如台帐记录、信息沟通、联系通知、档案管理等纯粹事务性工作的,可以不必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但如果参与具体社区矫正的组 织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核、解除矫正等工作的,必须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而且,这种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期限不能太长,更不能一劳永逸,最好半年或一年重新办理或核准一次。对聘用人员的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可以由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聘用人员的身份一旦确定,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当然,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因此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聘用人员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
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社区居委会成员、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志愿人员的参与纯粹出于内心对某项事业的认同,因此其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惯常模式。由于志愿者是一个颇具流动性的社会群体,因此稳定志愿者队伍的形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这支社会志愿人员队伍的构成不但应当吸引热心人士参与,更应当以志愿人员能够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或承诺为前提条件,不能徒有虚名或流于形式。否则,社区矫正工作的措施和效果将难以得到落实和保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志愿参与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将志愿人员分类,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暇时参与等不同类型。
二、注意和解决认识、定位问题
在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状况下,社区矫正是什么性质?工作应如何定位?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处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与体现矫正工作的人性化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试点的先行者们。
仅从分析社区矫正的概念入手可以看出,社区矫正首先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是与监狱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活动,是在非监禁状态下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社区矫正的性质是刑罚执行活动。它与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本质上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刑事执法活动中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作为一项刑事执法活动,社区矫正是对特定罪犯的刑事执法活动,而且是在社区中实施的刑事执法活动。针对如此性质,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一个目标就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两个方面就是在非监禁状态下,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帮助和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应这一工作定位,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应主要放在“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避免其重新犯罪”上。
社区矫正虽然是行刑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体现,但它毕竟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虽然惩罚的严厉性远远低于死刑和监禁 刑,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它的惩罚功能。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体现人性化,必须是根据犯罪人个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监督,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或承担必要经济责任,不能出现完全由着矫正对象的意愿行事或根本不考虑矫正对象实际的情况。
三、注意和解决手段、保障问题
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犯罪人的帮助教育和改造,使其能够早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改过自新后回归社会。但在试点过程中,常听到诸如对(拿)违规或违法矫正对象没办法的叹息和抱怨,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矫正对象因谋生或生计而无法履行应尽义务或者无法服从管理的现象,这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者感到无计可施,束手无策,认为社区矫正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事实上,既然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非监狱,那么要避免矫正对象在社区重新犯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使之在社区中能够正常生活并融入社区。这时,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的首先不是简单地管理,而是对矫正对象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努力保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与主观能力之间的矛盾,等等。并根据每个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矫正对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关心,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摒弃千人一面、一刀切的矫正思路和方法,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刚性、死板的矫正管 理、纪律、要求等灵活实施或变通体现,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事求是地实现以个别教育为主的社区矫正目标。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矫正对象依然动辄违规或违法,就可酌情建议收监。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出,对矫正对象不是没有手段,只是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对象笼而统之的大一统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面对每个具体的矫正对象,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是实施矫正工作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当然,对于矫正对象来说,教育和感化并非万能,因此思想改造也不可能百分百绝对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惩罚措施作为补充。实践中拉拢甚至腐蚀矫正人员、不服从矫正管理、拒绝做义工、拒不报告行踪的矫正对象已经出现,因此,除对严重违反矫正纪律和要求的矫正对象建议收监矫正外,对那些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还未重新犯罪的边缘对象,要及时制定惩罚措施。
四、注意和解决协调、配合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各个层面。司法行政作为主管机关,必须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监狱、劳动、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取得街镇、村居、居民等的密切合作,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矫正工作。例如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最大难题是矫正对象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目前城市下岗人数较多,外地流动人口又不断进入,仅南京的600多万人口 中,外地流动人口就占据六分之一,达到120万,加之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因此,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如果没有正当生活收入,矫正对象就将情绪不稳,很有可能引发重新犯罪。而劳动培训与就业并非司法行政的自身职能,司法行政部门也不可能违背市场化就业规律,硬性摊派矫正对象就业。必须积极与社区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推进矫正对象就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身体差的矫正对象,还要帮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诸如此类需要协调的事项还很多。总而言之,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协调中体现矫正工作的服务性、角色的多样性、处事的配合性、视角的全方位性。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人员素质、考核标准、经费保障、惩罚措施、限制程度等等。笔者将尽己所能予以关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项没有现成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的工作来说,创新是最好的途径了。欢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