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冠心病与焦虑症范文
冠心病与焦虑症
张丽波胡勇丰庆春1 1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长沙:410007)
2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07)
摘要 冠心病与焦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冠心病患者中焦虑症的发病率较高,焦虑症是冠心病发展与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干预治疗有积极意义。中医学对冠心病伴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疗此类患者存在副作用少的优势,小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对改善焦虑症状及冠心病预后有效,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研究证实。
关键词
冠心病;焦虑症;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焦虑症是一组以焦虑症状包括情绪症状(紧张不安、恐惧、害怕)和躯体症状(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为主要临床相的情绪障碍,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焦虑症越来越广泛深刻地被人们所认识,心身医学的观点表明:一定的心理、情绪活动与一定的躯体生理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强烈持久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从而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1]。冠心病是目前较公认的心身疾病之一,其与焦虑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就冠心病伴发焦虑现状、临床表现、西医发病机制与中医病因病机及中西治疗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410007)通讯作者:张丽波E-mail:zhanglb_727@Yeah.net 作者简介:张丽波,主任医师,教授,双学士,硕士生导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伴心理障碍的研究。
1.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现状
1.1 流行病学情况
国内尚无大样本冠心病并焦虑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赵波等[2]的一项关于126例冠心病患者调查显示,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1.6%,刘正跃等[3]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57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其中180例患者SAS得分>50分,占冠心病患者总数的70%,提示冠心病中合并焦虑障碍的高发病率。国外有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1%—6.6%,而冠心病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约为40-70%[4],由此可见,冠心病与焦虑症之间有密切关系。Kawachi等[5]对42~77岁的33 999名美国健康职业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基线调查时无心血管病),采用Crown-Crisp指数测定焦虑程度,随访时间2年,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组和最低组相比,前者的致死性冠心病死亡率以及猝死发生率均高于后者。陈彦霞[6]调查的64例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及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62.5% 和37.5%,均高于普通人群,说明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
1.2 临床表现
新近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疾病(包括焦虑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致上可分为三种情况[7]:(1)心脏病患者继发心理障碍;(2)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病之前存在,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3)患者陈述和体验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反复检查没有发现心血管病变的证据,却符合某些精神医学诊断标准,这是心理障碍“躯体化”的表现。上述两者的关系的阐述,一方面为冠心病和焦虑症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另一方面,对于心血管病专科医生,认识并了解焦虑症“躯体化”表现,可以减少冠心病的误诊及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的漏诊。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慌、气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症状,焦虑症患者常常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冠心病患者伴随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又加强了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焦虑的感觉,表现为冷汗、恶心、头晕、气短、失眠、胸部紧缩感等。
2.冠心病与焦虑症西医相互影响机制
冠心病与焦虑症相互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机制如下:冯学泉等[8]认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和apoE基因多态性相关,apoE等位基因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Bankier等[9]发现合并焦虑症的冠心病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患心理障碍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而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物,与冠脉损伤和冠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0],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1]。由此推断,焦虑症可能通过升高C反应蛋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焦虑情绪可激活与焦虑相关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儿茶酚胺过量分泌,脂类代谢紊乱,促凝物质和血管紧张素II的释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加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12-13];李庆民等[14]通过对7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的观察,发现冠心病合并焦虑障碍患者血浆神经肽Y,NE,DA,5-HT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提示上述物质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并焦虑障碍患者病理生理过程;戚厚兴等[15]研究表明,冠心病伴焦虑情绪患者的焦虑程度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而单核细胞在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增加并迁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而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后者逐渐演化为纤维斑块而加重冠心病发展;Geiser等[16]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症,可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酶抑制剂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研究显示[17],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高,血小板活性越强,因此认为焦虑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学者强调杏仁核和下丘脑等“情绪中枢”和焦虑症的联系,根据边缘系统和新皮质中苯二氮卓受体的发现,提出焦虑症的“中枢说”[18],亦有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DA、NE、5-HT等神经递质来调节心率变异性(HRV),HRV降低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使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9];Sirois等[20]根据ß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有效改善焦虑患者的躯体症状、缓解焦虑而支持焦虑症的“周围说”;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由于过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21];基于“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从而形成广泛焦虑[22]。目前冠心病与焦虑症互相影响机制方面虽无统一认识,但可能通过上述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冠心病伴发焦虑症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冠心病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相类似,心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心病先心痛”,《灵枢·五邪》篇有“邪在心,则病先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描述详细描述其临床表现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之名,立专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进行了论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关于“心痛”、“胸痹”的病因、病机,古人也早有描述,《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均指出阴寒内盛,胸阳闭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是造成心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年老体衰,先天不足,房劳过度,久而及肾,肾气渐衰,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有温煦生化作用,肾阴有滋润柔养作用。肾阳虚,脾阳、心阳随之虚,肾阴亏虚,则肝阴、心阴随之虚,心脉失去濡养,则气血运行不畅。病程进一步发展,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为心痛。《病因脉治·胸痛论》曰:“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或怫郁气逆„,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提出痰凝、气滞、血瘀都可致心痛。吴荣等[23]总结前人对冠心病中医病机特点,概括为寒邪论、火热论、正气不足论、气滞论、痰浊论、血瘀论、络病论、脏腑论。总之,心痛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以阳气虚弱为本,气滞、寒凝、痰浊、瘀血阻络为标。
中医学中无“焦虑症”病名,从临床表现上看,与中医学中“郁病”、“心悸”、“不寐”、“脏躁”相类似,属情志病范畴。《内经》中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气机失调在本病中的重要地位。如郁病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瘀、化火、痰结、食滞、湿停等实证,日久由实转虚,出现脏腑亏虚的不同病变[24]。可见两者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气滞、血瘀、痰凝。且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气为血之帅,气滞必致血瘀;血为气之母,血瘀亦可致气滞;气能生津、行津,气滞可致津停痰生;津能生气亦能载气,故痰凝必致气滞。
郁病作为情志病,与脏腑关系亦密切,如《素问·宝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 4
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举痛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一方面,七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七情过激致病,说明五脏精气阴阳功能失常。反过来,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然七情过激伤人,首先作用于心神,故《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久病忧思不解,累及脾胃,脾失健运;而情志病初起以气机郁滞为主,气机郁滞,首责于肝。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另一方面,情志为病,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在情志活动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情志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症状。因此焦虑症与冠心病的关系在中医学上概括为: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引发五脏病变,若五脏病变,根据其所主情志,也会引起情志上的疾病[25]。
4.冠心病伴焦虑症西医治疗进展
目前有研究表明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干预治疗有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26],对患有焦虑症的冠心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听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27],听音乐可以明显改善焦虑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氧运动和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症状并改善心血管症状,虽然焦虑可能导致该疗法的依从性降低,但医生和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客服障碍,提高依从性,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对运动的耐受能力而定。对冠心病伴发焦虑症的患者在进行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目前抗焦虑治疗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氮杂螺环癸烷酮抗焦虑药丁螺环酮,氮哌酮衍生物类坦度螺酮,中枢神经递质抑制药罗拉西泮、赛乐特,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及四环类药物马普替林,SSRIs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非SSRIs类文法拉辛。但在治疗冠心病伴发焦虑症患者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抗焦虑药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如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存在心脏毒性,不主张用于此类患者。一些SSRIs类药物(氟西汀)对细
胞色素P450同工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中ß2受体阻滞剂、Ca拮抗剂需要P450同工酶降解才能发挥药效,因此,使用此类药物须谨慎。
5.冠心病伴焦虑症中医药治疗进展
《医方论》:“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理气开郁,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标本虚实辩证用药,实证予理气解郁,并根据是否有血瘀、痰凝、化火、食积、湿滞而分别采取化瘀、祛痰、降火、消食等法。虚证则根据辩证情况而补之,或补益心脾、或养心安神、或滋补肝肾,虚实夹杂者则补虚泻实,兼而治之。崔瑛等[28]在统计焦虑症中医用药及组方后得出,宁心安神、疏肝理气、祛湿化痰是治疗焦虑的重要方剂。除中药方剂治疗外,中医心理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治法,包括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导引吐纳法[25]。此外,马铁明等[29]通过对针刺治疗焦虑症疗效Meta分析,认为针刺因素对焦虑症的疗效与药物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说明针刺因素对焦虑症治疗有应用价值。肖艳等[30]证实施氏砭术疗法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或抑郁患者有效并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复合制剂对冠心病及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也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罗芝宽等通过118例心绞痛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31],心可舒片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明显优于单纯心内科药物治疗,同时能明显缓解焦虑症状。
6.小结
焦虑症作为影响冠心病发展和预后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同时冠心病继发的焦虑状态,又增加了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目前认为许多机制参与了焦虑症对冠心病不良预后的过程,但无直接的偱证医学证据。中医学认为,冠心病与焦虑症分属五脏病及情志病范畴,两者有着共同的病机特点。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干预治疗有积极意义,但应注意抗焦虑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与某些心内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药治疗此类患者存在副作用少的优势,小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对改善冠心病及焦虑症状有效,有待更加严谨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盲法、随机对照平行临床试验对其疗效进行论证。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治疗将成为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改善焦虑症患者焦虑状态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刘春萍.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6,41(3):53-54 [2]赵波,赵云峰,刘琨等.冠心病合并焦虑障碍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4):3814-3815.[3]刘正跃,赵云霞.冠心病患者焦虑症状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43-243.[4]Doerffer LA,Paraskos JA,Anxiety,posttaumatic stress disorder,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practical review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J].J Cardiopulm Rehabil,2004, 24(6):414-421 [5]Kawachi I,Calditz Ga,Ascherio A,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phobic anxie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Circulation,1994,89(5): 1992-1997 [6]陈彦霞.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25-26 [7]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33 [8]冯学良,戚厚兴,张作记等.冠心病患者状态-特质焦虑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2):1085-1088.[9]Bankier B,Barajas J,Martinez-Rumayor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stable corn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J].Psychosomatics,2009,50(4):347-353.[10]Biasuci LM,Liuzzo G,Grillo RL,et al.Elevated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t discharg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recurrent
instability[J].Circulation,1999,99(7):855-860.[11]Campbell B,Badrick T,Flatman R,et al.Limited clinical utility of high-sensitivity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ssays[J].Ann Clin Biochem,2002,39(Pt2):85-88.[12]陈银娣,周天骍,施慎逊,等.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17-19.[13]Csaba BM,Anxiety as an idependent cardiovascular risk[J].Neuropsycho-pharmacol Hung,2006,8(1):5-11.[14]李庆民,刘兴德.冠心病合并焦虑障碍患者NPY,NE,DA,5-HT的变化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6):671-673.[15]戚厚兴,张作记,冯血泉,等.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13-315.[16]Geiser F,Meier C,Wegener I,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factors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Psychother Paychosom,2008,77(6):377-383.[17]Vural M,Basar E,Anxiety disorder as a potential for sudden death[J].Anadolu kardiyol Derg,2007,7(2):179-183.[18]Krantz DS,McCeney MK.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organic diseas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research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nn Rev Psychol, 2002(53):341-369.[19]曹晶,夏大胜.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153-156 [20]Sirois BC,Burg MM.Negative emotion and heart disease:a review[J].Anadolu Kardiyol Derg.2007,7(2):179-183.[21]Januzzi JL,Stern TA,Pasternak RC,et al.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rcb Intern Med,2000,160(13):1913-1921.[22]Jovanovic D,Jakovljevic B,Paunovic K,et al,Importa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Vojno Sanit Pregl.2006,63(2):153-158.[23]吴荣 聂晓燕.冠心病中医病机总述[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10):6-8.[2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0 [25]张晓华.冠心病焦虑抑郁的中医药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5(4):345-346.[26] 洪蝶玟,罗燕华,黄月英,等.心理干预对患有焦虑症的绝经后冠心病患者心肌耗氧量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1-3.[27]Bradt J,Dileo C.Music for stress and anxiety redu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2):CD 006577.[28]崔瑛,冯静,王世宏.焦虑症的中医用药及组方规律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30 [29]马铁明,白增华,任路,等.针刺治疗焦虑症疗效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101-103.[30]肖艳,周袁申,张敏州.砭术疗法对冠心病伴忧郁和/或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16-1717.[31]罗芝宽,张寰,邢晓春.心可舒片对心绞痛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38-538.
第二篇:教育焦虑症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一道道升学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一个新名词“教育焦虑症”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母爱变味,焦虑的妈妈们变得越来越凶猛了。
“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类似的这种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每年有上百个出现心理危机的孩子来咨询中心求助,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很多人抑郁、自闭、厌学、网瘾,甚至多次自杀。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多数都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就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却病倒在„起跑线‟上。” 据调查,目前出现各种心理疾患的青少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长焦虑引发的,“教育焦虑症”正在摧毁越来越多的家庭。
“家长焦虑症”:自测焦虑症状,引发众多家长恐慌
不少家长表示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在有焦虑症状的家长中,打骂孩子已经是一种常态。大多数家长表示,都曾经不同程度打过孩子,家长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压不住火,打过之后觉得很后悔也很心疼,可下次还是忍不住。在很多家庭,亲子战争一触即发,焦虑情绪就像一种有毒气体,无处不在。这种焦虑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这些症状出现4条以上,说明已经出现焦虑,8条以上则情况严重,应当引起警惕。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她)浪费时间; ■一到晚饭后就坐立不安,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
■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
■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
■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 ■担心孩子太疲劳,又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试那天会生病;
■无论干什么,心都挂在孩子那边,坐卧不宁,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难过,悲伤得不想做任何事,有撑不住的感觉。”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 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 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美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我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精神暴力”以爱的名义进行 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
这10万元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家长曾经和邻居议论这些事情,说一个认识的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花钱买学位6年大概要花10万元,表示很贵。孩子听到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承受不了这种恐慌选择了轻生。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而这种恐慌正在越来越厉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弥漫着。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有些学生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在进行。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像那名杀死儿子的妈妈那样直接使用暴力,但是冷暴力和精神暴力在更多的家庭存在。家长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自己连电影也没看过,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甚至还要具体说出自己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这些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把孩子压垮的时候,“家长就成功地用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谁制造了“童年恐慌”
对60所中小学2400名学生进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超一半的学生作业时间超标、58%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76%学生因考试而心情不好……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的这一组数字显示,严重扭曲的儿童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使现代的孩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应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童年恐慌原因:忽视人格教育是最大危机。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是绝对不可实现的。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荒废的偏向,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但人格教育却被忽视了。其次,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也导致学生“童年恐慌”。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习成绩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童年恐慌: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和成绩不好。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主要来自学业。调查表明,升学考试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好工作、学费高等都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年来,由于中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高考,为就读名牌小学和名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公共外语考试本来是对中学以上学生或成人的,在2005年北京的公共外语考试中,小学生却成了主角。
父母过高期望间接造成童年恐慌: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指出,“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19%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针对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的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连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青少年专家们指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渲染了压力和恐慌氛围。“不少父母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教育方式简单,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不考虑孩子的压力承受能力,将成人的恐慌心理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说,“调查发现,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8.4%的父母直接警告孩子将来没有好前途。”
童年恐慌后果
童年恐慌让孩子的学习动机扭曲:童年恐慌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从而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恶性循环地陷入到焦虑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将来造福社会,以及让父母满意等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调查还显示,对于本应成为儿童隐私的成绩及成绩排名,却有49.9%的儿童认为应该公开成绩,62.1%的儿童赞同成绩排名,73.6%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67.4%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反映了相当多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竞争需要。
这种情形肯定是为孩子殚精竭虑的母亲始料不及的。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话题:什么是真爱?怎样去真爱?
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爱不能强加: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如何爱孩子,却是许多父母未必能及格的考题。孩子虽小,却是和父母有平等权利的人,爱不能强加,爱是有尊严的享有。
美国有一个儿童父母双亡,被一位富豪资助,顺利长大并完成了学业。在他大学毕业前,有一位记者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很感谢资助他的那位富豪,打算毕业后怎样报答他。这个孩子回答说:“不,我不感谢他,他用我的贫穷来换取他的名声,我们是一种等价交换,根本不需要报答和感恩!”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如果在中国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想必会遭大多数国人唾弃。
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我们成年人还常常被人一厢情愿地去安排做不情愿的事,用这样的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想想孩子,就会明白怎么把真爱给孩子了。
留出足够空间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你吃鸡蛋的时候观察过吗?所有的鸡蛋都有空隙,因为有空隙才能生存。如果鸡蛋变成实心的,必死无疑。孙云晓说,我们家长难道还不如一个鸡蛋吗?为什么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些磨难。磨难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在磨难中站立起来的。如果大人替孩子打理一切,化解所有磨难,一时顺利了,或许换来终生的软弱和依赖。
父母生儿育女,就有了爱的责任,爱的唯一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除了学习,更要注重品德、性格、体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单纯注重学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畸形的,不能真正适应未来生活,他们的独立性、动手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才干都会有缺陷。一直以来所说的“高分低能”是这类缺陷的形象化。有人认为“高分低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品质和能力。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上帝对谁都不会免费。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孙云晓说,我经常写的8个字是:“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亲身体验过了,才叫真切的经验,每个人实际上都是靠着经验来生活。你相信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怎么样做是安全的,怎么样做是危险的,这些都是你的经验告诉你的。所以我们如果对孩子包办代替,就使他丧失了这一切,使他们变得无能而脆弱,有翅膀不能飞翔,有脚不能走路,有知识不能运用,遇事就惊慌失措。现在出现一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30岁儿童”,指的是30岁的人了还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这是一种人的退化。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醒。
最后,孙云晓给父母们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建议: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
我们讲的是现在的老师整个群体,不是个别老师,好的老师当然也有,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从德和智两方面来看,现在的老师的水平和师德很难令人恭维。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模范,但看看现在的老师,很少不势利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很多老师还有师德吗?再说说教书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靠天生,师范生在学习上只能说中等偏下,可以说思维能力说不上非常高,看看很多小升初的考题,我真的感到现在的教育走入了误区,那些百科考题都需要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都还没接触过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考有意义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老师不看答案的话,能答对几道题?再说说素质教育,现在比较流行谈素质教育,以为会弹琴会画画就是素质高了,在我看来,会弹钢琴跟农民会种田有何区别啊,就是一种技能,不是素质高不高的问题,真正一个人的素质要看待人接物,公德心,敬业,善良,讲信用等优秀品德。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上课 的时候手背后,昂首挺胸,我们跟着照做,听老师的话,不要作错事就是好孩子,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成绩也还不错,如果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那对老师简直是感恩戴德。到了大学的时候,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要自己想,也很难想出来,这时候才明白我们的创造力已经丧失了,这该怨谁呢,我想老师是无辜的,错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
中国畸形教育下的多数学生论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个性决不是穿着前卫,行为怪诞,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早熟,处事的方法看起来都很圆滑,看似成熟,其实不然,这些都是从别人那里盗版来的,而不是自己的体会。这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和教育的方式。
都说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开发研制的大国,这决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阻挠了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最擅长的是什么,不是思考,也不是自学,通常是在等着别人来教,等学会了俨然就是师傅级的人物,我想靠这种方法中国永远也不会强盛到那里去。
也许我这也说,可能有失公允,但现实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你思想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了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确实,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他们的人民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我们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靠一味的灌输式的教法是绝对不行的,而要学会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研究,我想这样的效果要好的多,教育是要从小孩抓起的,等大了在培养就已经晚了。
第三篇:工作压力与冠心病的关系
工作压力与冠心病的关系
【摘要】冠心病已成为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工作压力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通过对工作压力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找出工作压力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继而找出预防冠心病的方法。冠心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关键词】工作压力;冠心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84-02
1冠心病的国内外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剧烈,科技发展迅速,社会体系不断变化,使每一个作业着的人都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对作业压力的研讨标明,压力对作业者的健康能够形成很大的危害,大概50%-80%的疾病均为心理躯体疾病并且或多或少与压力有关。已有许多研讨证明作业压力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相关性,关于作业压力与冠心病联系的两个理论模型已经提出并用于很多研讨。其间一个即为Karasek等新近提出的作业压力模型(JD-C模型),这个模型提出高作业低要求,低作业操控导致高作业担负、作业压力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另一个则是付出-取得不平衡模型提出高支付低酬劳引起的作业压力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一份meta剖析显现近50%的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要素与高作业压力有关,即低作业操控、高作业需要、低报答和安排不公平。
2工作压力的根源性危害
2.1工作压力的概念像心理学研究中的许多其它定义一样,研究者在研究工作压力时也采用了不一致的定义。有些研究者将工作当作一个刺激变量看待,有些则将其看作是反应变量;有些人认为它是环境变量,有些人则将其作为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2工作压力的来源工作压力是指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它的起源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工作环境,分配的工作任务多少、难易程度,工作所要求完成时限长短,员工人际关系影响,工作新岗位的变更等,这些都可能是引发工作压力的诱因。
2.3工作压力的后果面对压力人们会本能地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而这种状态下,人除了会自动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血压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率变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从而诱发冠心病、心梗、心绞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压力下人体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出汗等。压力下正面的心理反应包括:警觉、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思维敏捷。负面的心理反应包括: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抑郁。
3工作压力与冠心病关系的相关因素
3.1A型行为在工作压力与冠心病的关系中的影响现代紧张理论认为,紧张反应的产生及强度不仅与紧张刺激因子的作用有关,还与个体对紧张因素的感知程度及应对行为方式有关【1】。A型行为是一种行为―情感综合征【2】,特征包括急躁、情绪不稳、争强好胜、缺乏耐性、常有时间紧迫感等。A型行为特征并不会直接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高紧张反应,但由于其高紧张的高应激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个体的紧张程度【3】。近年来各国学者通过多方论证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康纳斯-鹿特丹协作组对3365人进行10年随访,发现在欧洲,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中,发生心绞痛以及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几率是B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2倍。国内的杨菊贤【4】1984年应用行为类型问卷调查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200例的结果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A型行为者151例(75.5%),非A型(包括中间型,B-型与B型)49例(24.5%),A型:非A型=3.08:1;健康对照组中A型85(42.5%),非A型115例(57.5%),A型:非A型=0.73:1(P?0.001)。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A型行为的人是非A型者的3倍以上,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3.2工作压力对于冠心病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
3.2.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改变是机体对心理社会因素产生反应的最核心环节。心理压力引起HPA轴的过度兴奋,皮质醇的分泌增加。Smith【5】等前瞻性调查,男性血浆皮质醇与睾酮比值(皮质醇P睾酮)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得出肯定研究发现,慢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将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6】。
3.2.2炎症与免疫:大量的研究显示,冠心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均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显著相关。有研究表明【7.8】,IL-6浓度与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损伤有关,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在无症状的人群中。CRP、IL-6可以前瞻性预测冠状事件的发生。CD40/CD40配体是一堆互补跨膜糖蛋白,是免疫和炎性反应中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在动脉粥样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斑块内CD40的表达也与斑块的严重程度相关,Bruemmer【9】等发现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程度的增加,CD40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斑块0级~I级以及I~II时变化最大,提示CD40-CD40配体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作用较大。
3.3适当调节工作压力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冠心病的前兆可能是A型行为模式与某些生活事件相结合的结果,适当调节工作压力缓解个人紧张情绪可有效缓解身体生理反应,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降低发生率与患者的致死率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4通过管理工作压力来预防冠心病
4.1从源头上减少工作压力压力源可被减少、避免、控制或修正。工作中的压力可实现自我减压例如分散工作任务,制造愉悦舒适的工作环境,端正心态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4.2寻求社会支援找别人帮忙分享情绪、社交、经济或生理的困扰。社会孤立是健康的危险因素。及时的沟通不仅能够发泄不良情绪,而且可以有效的释放压力,避免由于过高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反应。
4.3管理压力反应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控制压力源,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等方法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尽量采用正面反应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4.4保持身心健康当一个人能保持在健康的状况,像放松、维持规律的运动、足够的休息和营养等,压力源的作用会减少。
5瞻望
A型行为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已基本被证实,目前冠心病的A型行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从生物医学角度探讨A型行为导致冠心病发生过程的生理中介机制的本质;另一些研究者则希望借助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冠心病的A型行为形成及作用机制,如从内在认知评价体系来看待冠心病的A型行为的发生,今后将医学文化学引入冠心病的A型行为相关研究领域,通过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一些方面可能比社会医学揭示出更深刻、更本质的躯体障碍之心理诱因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负荷,从而有助于心身疾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HurrellJ R,MurphyL R.Psychology job stress//RomW N: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M].2nd ed.Boston:Little Brown &Co.1992:675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20-626
[3]董文俊,杨天池,毛国华。A型行为对职业紧张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
[4]杨菊贤。生物反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及其与中医辩证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33
[5]Inoue T, Morooka S,Hayashi T,et al.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 of int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eart failure.Jpn Heart J.1988.29(5):595-602
[6]Forslund T,Riddervold F,Fauchald P,et al.Horm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erv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reated by ultrafiltration.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2,7(4): 306-
310
[7]Nakanishi K,Hirasawa H,Sugai T,et al.Effcacy of continuous hem odiafilt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Blood Purif,2002,20(4):342-348
[8]Agonstoni P G,Marenzi G C,Pepi M,et al.Isolated ultrafitra in moderat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AmColl Cardiol,1993,21(2):
424-431
[9]Jaski B E,Ha J,Denys B G,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veno-venous ultrafiltration for rapid treatment of volume overbaded patients.J Card Fail,2003.9(3):227-231
第四篇:如何应对老年焦虑症
如何应对老年焦虑症
王大爷今年七十有二,2年前开始出现心烦、不眠、头晕、头胀、情绪差,对声音敏感。有时午睡醒来后会觉得心慌、难受,情绪激动,甚至用头撞墙,持续三四十分钟才能安静。经诊断,王大爷患上了老年焦虑症,医生说这是一种老年人的情绪障碍。
怎么发现老年焦虑症
首先,老年焦虑症存在比较客观的诱发因素,如身体日渐衰老虚弱、死亡临近的恐惧、现实环境的改变与困难等。
其次,患者存在“述情障碍”,即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表述困难,常不会说“我很紧张,很担心”,而是说“我身体很难受”、“睡不好,吃不下”、“大小便不好”等。患者往往对声光很敏感,或格外关注每天大小便次数与顺畅情况,为自己的心烦不安找借口,从而很少一开始便就诊于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
最后,老年患者常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服用多种药物。慢性疾病与长期用药均可影响焦虑症状的发生与治疗,甚至许多疾病与药物本身就可引起焦虑。
另外,焦虑症常与抑郁症同时出现,也使老年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因此,本病患者的误诊、漏诊率较高,治疗与用药受到一定影响。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老年焦虑症呢?
亲情沟通是关键
大部分老年人患焦虑症,与生活事件息息相关,如退休、子女离家求学或家庭成员有重大变故等,此时老年患者常会变得脆弱,家人的关心以及及时的沟通非常重要。患者家属可以通过家庭会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协调,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解除患者焦虑、消极的心理状态。
自我调整三部曲
1.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不该、那不该,而应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大喜大悲,凡事想得开,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现实,焦虑自会缓解。
2.转移注意力: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正视它,不要用其他理由来掩饰。树立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如参加体育、文娱活动等),及时消除焦虑。当注意力转移到新事物上时,心理上产生的新体验会帮助驱除和取代焦虑心理。
3.自我放松:感到焦虑不安时,可运用自我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另外,还可运用想象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边,波涛阵阵,海鸥在天空飞翔,而自己正光着脚丫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着面颊„„
当然,焦虑过于严重时,还是要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药物,也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开导,以尽快恢复。
第五篇:职场白领年终焦虑症
职场白领年终焦虑症
年关将至,白领们再一次陷入了各种的压力和恐慌之中:年终奖有多少?明年要不要攀高枝?过年回家如何交代人生大事?一件件一桩桩现实又恼人的问题再次在年关被放大了。
钱包超负荷 吐血过年关
过年意味着什么?除了亲人朋友欢聚之外,最重要的是过去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伊始,新年总需要给父母买些年货,和家人谈谈情,和朋友聚聚会,与上司走动走动关系,每一项都离不开花费。于是眼见着辛苦攒了一年的积蓄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自然不言而喻。
建议:对于费用超支引发的恐慌其实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这部分费用完全是因人而异、量力而为的,千万不要因为支出太大,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公司考核 鸭梨山大
一般公司都会在年底进行一次本工作的总结,和下一的工作计划。很多时候这个看似普通的总结不但关系着升迁机会、奖金数量,甚至是能否继续在公司待下去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就成了所有白领们的心头大患,紧张、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在你身上出现了吗?
建议:年底的考核虽然是一种工作考评手段,但是领导对你工作满意与否还是在于平时的工作表现,不要把所有重点都放在年底考评上。与其着急焦虑,不如静下心来,合理有序应对企业考核。
目标没完成 恐慌过新年
一些对自己要求高,尤其是职场精英的白领们不但对工作有计划安排,对自
己的生活也有条不紊地安排了各种计划,希望通过一年来逐一实现。如果计划目标都达到了他们会在年底高兴地庆祝一番,而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就开始失落、沮丧,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灰暗了。
建议:其实这种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虽然要求进步、追求完美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些时候也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不要总看到没有完成的目标,可以看看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收获。
回家过年路途远 不省心
每一年中国的春运都是气势磅礴,平时打折低价的火车票、飞机票在此时都是一票难求。好不容易买上票的人基本是又饿又冻又挤又累地回到老家,因此对于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来讲,每到过年他们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对回家的抵触情绪,但是春节又必须回家团圆。
建议:目前国家为了应对春节返乡流动人口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票务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难求。另外建议回家的白领们可以选择避开高峰期,提前一天或错后一天回家。如果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选择自驾,方便又舒服。
是升是生 还是跳?
新的一年公司人事总会有些变动,有些人离职,有些人升迁,有些人收到了其他公司的橄榄枝,更有些白领女性纠结是否准备要宝宝。如何把握职场机会让白领们一个个头大,职场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会错失良机,从此以后与升迁无缘,焦躁也在所难免。
建议:人生中除了工作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珍惜和享受,不要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工作和升迁上。可以利用假期和家人朋友好好相处,或是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如果有些事情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可以说给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帮
忙分析。
我还是“齐天大剩”
个人问题已经发展成了这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剩男剩女数不尽,不是我们要求高,是这个世界太浮躁。父母那一代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思想在80后这群人中不再奏效,于是一大批人抱着“找不到合适的就单着”的心态成为剩男剩女。平时还好,年底回到家里,亲戚的关心父母的问责,让他们烦躁不安。
建议: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父母一代习惯按照他们的观念要求我们。作为儿女在寻求自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虽然婚姻自由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但是子女也需要与父母做好沟通,让他们理解你的想法,不要一味地抵抗。